高三一轮复习必修一第二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doc_第1页
高三一轮复习必修一第二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doc_第2页
高三一轮复习必修一第二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doc_第3页
高三一轮复习必修一第二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doc_第4页
高三一轮复习必修一第二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5届梅李高级中学历史一轮复习学案必修一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1课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知识梳理)考点梳理1、秦朝的统一2、皇帝制度3、中央官僚机构4、郡县制5、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影响思维拓展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概念理解(1)专制主义(或称专制制度):是与民主制度相对立的概念。体现了帝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其主要特征是皇帝个人的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2)中央集权:是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的,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制于中央。(3)突出特征:皇权至高无上,主要表现在皇位世袭和皇帝总揽国家的政治、经济、司法和军事等一切大权,中央和地方的官员必须绝对服从皇帝的命令。(4)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下有两大基本矛盾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其演变趋势是:皇权逐渐加强,相权逐渐削弱直至消亡;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势力不断削弱。2、分封制和郡县制比较(1)不同点:分封制郡县制1与宗法制相联系以血缘关系为基础在国家大一统的条件下实行按地域划分的2诸侯王位世袭,拥有封地和相应的爵位官吏由皇帝任免调迁,官位概不世袭官吏只有俸禄,无封地3诸侯国有很强的地方独立性,容易发展为割据势力郡县是地方行政机构,绝对服从中央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统一(2)相同点: 实质:都是中国古代社会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 目的:都是为了巩固统治阶级的统治。 作用:都是在维护国家统一 、巩固统治方面发挥过或发挥了积极作用。相关史料:秦初并天下丞相(王)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音镇)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始皇下其议于群臣,群臣皆以为便。延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 史记秦始皇本纪材料解析:材料一(中国政制)达臻“文明”一途,实应归功于西周的创制。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 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材料二寓封建(注:即分封)之意于郡县之中,而天下治矣。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今之君人者,尽四海之内为我郡县犹不足也,人人而疑之,事事而制之。有司之官无肯为其民兴一日之利者,民乌得而不穷,国乌得而不羁? 顾炎武顾亭林诗文集材料一中秦朝和西周的主要制度是什么?有什么主要差别?西周:分封制、宗法制;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西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机构,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秦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制度,君主集权的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材料二中“其专在下”“其专在上”各指什么?地方权势过大;君主专制。3、中央集权制的现实意义:在当前大力建设现代民主政治的形势下,中央集权体制仍有其重要价值。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有效结合,既可保证国家统一,又激发了地方活力,对我国目前的行政体制改革具有借鉴意义。第1课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实战演练)体验高考1(2013北京文综)四川省博物馆藏有一块文字残缺的九域守令图石碑,其中一段碑文是:“至于国,天下分而为七。并四海,变易古制,始为县,更、分裂,至灭陈,天下方合为一。” “”处缺失的文字应该是A周 B秦C汉 D唐2(2013浙江文综)公元前221年,秦完成统一大业。读右图判断,符合秦灭六国先后顺序的部分排列是AB CD3(2013全国新课标卷I文综)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考古显示,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地区,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这表明方国联盟 A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 B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 C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 D东方六国仍严格遵行西周的分封制度4(2013上海单科)有学者认为,自中国古代进入文明社会,先后出现了“方国联盟”等三种政治统治模式。据此,与右图匹配的正确选项是 A郡县制度、封邦建国 B行省制度、封邦建国 C行省制度、郡县制度 D封邦建国、郡县制度5(2012海南卷历史)秦灭六国后,秦王嬴政兼采古史及传说中的“三皇”、“五帝”之名而称“皇帝”,其首要目的是A宣扬托古改制 B承袭华夏传统 C突出个人功业 D标榜君权神授6(2012重庆文综历史)史记陈涉世家记载,陈胜在发动起义时说:“天下苦秦久矣。” 其表现有战乱频仍 民族矛盾尖锐 刑罚严酷 土地兼并严重A B C D7(2011海南单科)秦统一后,“废封建,立郡县”,确立专制集权制度,但皇帝之子、弟封王,一直延续到明清。“分王子弟,以为屏藩”,是历代分封子弟的主要理由。血缘分封长期存在说明A分封制有利于政权长期稳定 B血缘分封是中央集权的基础C分王子弟是皇权的一种体现 D周代制度受到历代政权推崇8(2010安徽文综)柳宗元认为,秦末农民起义“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西汉七国之乱“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明矣”。下列哪种说法最符合材料原意A郡县制与秦末农民战争没有关系 B七国之乱因汉初分封而爆发C郡县制有利于中央集权统治 D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是历史的必然9(2010辽宁、湖南、宁夏文综)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评价秦始皇废封建、行郡县说:“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公天下之端自始皇。”郡县制为“公天下”之开端,主要体现在A百姓不再是封君的属民 B更有利于皇帝集权C制度法令的统一 D依据才干政绩任免官吏10(2010山东)宋朝形成了“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的局面。这反映出A宰相职权范围扩大 B专制皇权达到顶峰C君权对相权的制约 D中央对地方控制加强11(2009重庆文综)下列关于秦朝的叙述,不符合史实的是A郡县长官均由皇帝任免 B太尉负责管理全国军事C小篆以外出现了隶书 D私学也可以教授律令能力提升1.封泥是将稠泥浆贴在捆好书绳的简策的锁口处,在其尚存软性的似干非干之时,用刻好的印章在封泥上盖印(压印),从而留印迹于封泥之上。从下图秦印封泥中能够获取的历史信息有秦朝设立左右丞相制度 秦印封泥中的文字是小篆秦朝在中央建立三公九卿制度 秦朝廷尉负责管理全国军务 秦左丞相 秦廷尉封泥A. B. C. D. 2.荀子君道称:“墙之外,目不见也;里之前,耳不闻也;而人主(君主)之守司(官吏),远者天下,近者境内,不可不略知也。”为达到这种效果,秦始皇采取的措施是A.设立丞相,帮助皇帝处理政事 B.设立太尉,负责管理全国军务C.设立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 D.推行行省制度,加强地方控制3.水经注 湘水云:“秦灭楚,立长沙郡。” 长沙郡下设湘、罗、益阳、阴山、零陵、衡山、宋、桂阳等9县。从此,长沙开始纳入全国统一的政治体制,并第一次明确地以一行政区域载入史册。根据所学知识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郡守是长沙郡最高的行政长官 B.长沙郡守需要定期向皇帝汇报工作C.郡守职位由皇帝直接任命 D.县令、县长也由皇帝直接任命4.国学大师钱穆认为,中国古代史“前一段落为秦以前的封建政治,后一段落为秦以后之郡县政治”。以下对这两大“政治”的理解正确的是A.都是地方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 B.前者是贵族政治,后者是官僚政治C.都以血缘为纽带,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 D.都顺应了历史潮流,维护了封建统治5赢政的道一文中写道:“始皇帝赢政比较黏糊,只要走进历史,不管你是否乐意,也无论你停在哪一段儿,他都将不请自来,躲不掉也避不开。”作者这样评价秦始皇,主要是基于他A.开始实行郡县制加强对地方的管理 B.确定了后世2000多年的国家政治框架C.确立了分封子弟的制度 D.开始用军功爵制代替世卿世禄制6.已故的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与印度文明的不统一和间断相比,中国文明的特点是统一和连续。”中华文明的这个特点从根本上说应是得益于中国古代政治实体的统一性和连续性。下列制度中最有利于维护古代中国政治实体统一与连续的是A.君主专制 B.中央集权制 C.分封制 D.宗法制7.东汉蔡邕在独断中有这么一段论述:“秦承周末,为汉驱除,自以德兼三皇,功包五帝,故并以为号。汉高祖受命,功德宜之,因而不改也。”这表明西汉继承了秦朝的 A皇帝制度 B丞相制度 C郡县制度 D监察制度8.2010年第一期中华文摘载文指出,20世纪90年代“省管县”改革就在浙江开始试点,到现在已经在全国近20个省进行试点。回顾历史,阅读下表: 秦朝至唐末地方行政建制简表秦朝以郡辖县,地方行政为两级制两汉汉武帝把全国划分为十三个监察区,东汉形成“州郡县”三级制隋朝废郡,地方行政回到两级制唐末形成了道、州、县三级制上表反映出的主要问题是 A古代中国政治的诡秘多变,反复无常 B地方行政分层决策中的矛盾与困局 C古代王朝执政能力和效率不断提高 D从秦朝到唐末中央集权不断得到强化9.某同学在研究下列两幅图片后,对该阶段中国古代社会的变化特征得出一些感悟,你认为正确的是从贵族体制到官僚体制 从世袭到任命从地方分治到中央集权 从分裂到统一 A B C D10.有学者说:“自秦开始,中国大一统的政治局面已完成了其形式合理性的工作;至及汉代,则赋予这种体系以价值合理性。”这里的“形式合理性”主要是指 A结束七国混战,实现军事上的统一 B以皇权为中心,三公既配合又牵制 C废分封设郡县,实行中央集权制 D宣扬“君权神授”,实现了皇权至上11.钱穆曾说“王家与士庶人家在政治制度上是不相悬异的”,也就是说“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这是对下列哪项制度的评价? A分封制 B宗法制 C三公九卿制 D王位世袭制12“元元黎民,得免于战国”(汉书),材料表现班固认识到秦统一的意义是 A使人民脱离了弱小的诸侯国 B为我国长期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C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D使人民有相对安定的生产生活环境13右图是秦朝琅琊石刻拓本。记录了公元前219年,秦始皇登上了琅琊山(今胶南县)。内容有:“六合之内,皇帝之土。人迹所至,无不臣者。功盖五帝,泽及牛马。莫不受德,各安其宇。”表明秦始皇登山的最主要用意在于 A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B炫耀文治武功 C宣示皇权至上 D祈求国泰民安14梁启超在战国载记中说:“始皇宁为中国之雄,求诸世界,见亦罕矣。其武功焜耀众所共知不必论,其政治所设施,多有皋牢百代之概。”其中“皋牢百代”的政治举措是 A创立皇帝、丞相和郡县制度 B“使黔首自实田” C“书同文”,以小篆为标准字体 D北击匈奴,修筑长城15“昔者五帝地方千里其外侯服、夷服,诸侯或朝或否,天子不能制。今陛下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法令由一统,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材料中实现“法令由一统”的政治制度是 A禅让制 B宗法制 C分封制 D郡县制16阅读下列材料:材料1:欲观周之所以定天下,必自其制度始矣。周之制度之大异于商者,一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其旨则在纳上下于道德,而合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民,以成一道德之团体。周公制作之本意实在于此。王国维殷周制度论材料2:春秋时犹宗周王,而七国则绝不言王矣;春秋时犹论宗姓氏族,而七国则无一言及之矣;春秋时犹宴会赋诗,而七国则不闻矣;春秋时犹有赴告策书,而七国则无有矣。邦无定交,士无定主,此皆变于一百三十三年之间,史之阙文,而后人可以意推者也,不待始皇之并天下,而文、武之道尽矣。日知录材料3: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史记秦始皇本纪材料4:郡县制取代分封制的必然结果就是贵族制让位于官僚制。官僚制是顺应中央集权和皇权制的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新的组织形式和管理体制。在官僚制时代,不管是旧贵族、新贵族,还是新兴的士人阶层,都必须通过任命,转化为官僚,才能成为政体的直接参与者。从这个意义上说,贵族从分封制下的社会政治阶层转化成了郡县制下的社会阶层。成为官僚的贵族便不再具有封地主人和天子臣属的双重身份,而仅仅只有天子臣属的一种身份。文史纵横2009年第3期请回答:(1)据材料1,“封建子弟之制”指什么?该制度有哪些特征?(4分)(2)据材料2、3,概括指出战国时期“诸侯更相诛伐”的原因,秦朝是如何破解这一困局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