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产杂交稻新组合的中试与示范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完整版可编辑]_第1页
高产杂交稻新组合的中试与示范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完整版可编辑]_第2页
高产杂交稻新组合的中试与示范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完整版可编辑]_第3页
高产杂交稻新组合的中试与示范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完整版可编辑]_第4页
高产杂交稻新组合的中试与示范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完整版可编辑]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目 录 一、总论 . 3 (一)申请项目概述 . 3 (二)项目预期目标 . 4 1总体目标 . 4 2阶段目标 . 6 3资金投入及使用计划 . 8 二、 项目技术成果的先进性分析 . 9 (一)简述 . 9 (二)项目创新点 . 21 (三)知识产权状况 . 23 三、项目实施方案分析 . 23 (一)项目的转化内容与技术路线 . 23 (二)项目组织实施方案 . 26 (三)项目产品市场调查与竞争能力预测 . 29 (四)投资预算与资金筹措 . 30 (五)项目实施风险评价 . 36 (六)项目实施计划 . 37 四、项目预期效益分析 . 40 (一)成果转化目标分析 . 40 (二)经济效益分析 . 41 1产品成本分析 . 41 2产品单位售价与盈利预测 . 43 3经济效益分析 . 44 4项目投资评价 . 44 (三)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分析 . 49 五、项目支撑条件分析 . 50 (一)申报单位基本情况 . 50 (二)单位转化能力论述 . 50 (三)单位职工队伍情况 . 52 (四)单位管理情况 . 54 (五)单位财务经济状况 . 56 (六)合作单位研发能力 . 56 一、总论 ( 一 ) 申请项目概述 项目的核心技术是 X 系列 超 高产杂交稻新组合“ 7 号、淦两优优 602、五丰优淦 3 号 ” 等 5 个品种 。 其中 : 2006 年通过江西省品种审定, 2009 年通过 国家品种审定 , 2009 年通过农业部超级稻认定, 2007 年被江西省科技厅评为 江西省 高新技术产品, 2008 年 被江西省粮食局评为市场畅销优质粮食品种 , 可在长江流域稻区作 早 稻种植 ,成果居国内领先 。 2006 年通过江西省品种审定, 2007 年被江西省科技厅评为江西省高新技术产品 ,适合在江西省等长江流域作早稻种植 。 于 2007 年通过江西省品种审定 ,适合在江 西省等长江流域作 中稻种植。 淦两优 602 于 2007 年通过江西省品种审定, 2009 年通过广东省韶关市审定 , 2009 年进入国家区试续试, 适合在江西 等长江流域 作晚稻种植,广东省早稻种植。 五丰优淦 3 号于 2009 年通过江西省品种审定。 本 项目 转化的主要内容是 5 个 超 高产杂交稻 新 组合的高产制种和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的 中试 研究 与示范,即以“高产、优质、高效、安全”生产为目标,开展“大库、强源、畅流,高成穗率、高结实率、高充实度”等为调控核心的技术创新研究,进行各种先进技术的组装与集成,形成适合 5 个 超 高产杂 交稻新 组合 的高效安全生产技术体系及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在完善原种生产和良种供应的基础上,通过“公司连基地,基地带农户”的订单农业模式,进行良种良法配套 示范 , 为 5 个 超 高产杂交稻新 组合 的 规模化、产业化生产 奠定 基础 。 项目的创新点是 5 个 超 高产杂交稻新 组合 具有高产、优质、抗性强、适应性广等优点,在技术选择上注重节约生产成本,提高效益,保护生态环境。通过本项目的实施,可促进粮食增产、农民增收,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 二 ) 项目预期目标 1总体目标 ( 1) 项目计划总投资额 项目 执行期间 ,计划 新增投资 元, 申请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 300 万元,单位自筹 元 ,其中至项目申报时已到位资金 15 万元 。 ( 2)项目完成时达到的成果熟化程度、 项目执行期结束时达到的主要技术与性能指标、执行的质量标准 等 项目完成时, 建立 5 个 超 高产杂交稻新 组合 的高效安全生产 技术 集成体系,形成能指导推广区域大面积生产的标准化栽培技术规程; 完善高产制种技术 ,建立技术成熟的原种生产和良种基地;健全 示范推广网络 , 加速 5 个 超 高产杂交稻新 组合 的规模化、产业化 进程 。 项目执行期结束时, 形成一套 5 个 超 高产杂交稻新 组合的高效安全生产 技术 集成体系及高产制种技术规程,建设 良种生产基地 亩 , 生产 5 个 超 高产杂交稻新 组合 杂交稻 种 子 210万 1,制种产量 200,种子质量达 大田用 种 标准 (表 1建立高效安全生产 技术百亩 示范 片 ,示范 片 产量达 600 以上 ; 在江西、湖 南 、 湖北 、 安徽 、广东、广西 等地 示范 种植 5 个 超高产杂交稻新 组合 210 万亩 (表 1。 表 1水稻种子质量指标 (%) 目 类别 级别 纯度 不低于 净度 不低于 发芽 率 不低于 水分 不高于 不育系 、 保持系 恢复系 原种 0 田用 种 交种 大田用种 0 1项目品种 产能 表 类别 品种名称 制种量(万 推广面积(万亩) 2009 年 2010 年 小计 2010 年 2011 年 小计 早稻中熟 0 30 50 20 30 50 早稻早熟 5 25 40 15 25 40 一季稻 10 20 30 10 20 30 二晚早熟 淦两优 602 20 30 50 20 30 50 二晚中熟 五丰优淦 3号 15 25 40 15 25 40 合 计 80 130 210 80 130 210 ( 3) 转化后可获得的经济、社会 和 生态效益 项目在资金资助期限内,可实现 5 个 超 高产杂交稻新 组合 种子 销售收入 2730 万元,净利润 元。 项目的实施实行产学研相结合,可加大成果转化的力度和产业化水平,在 为生产上提供高产、优质、多抗的超级杂交晚 稻 组合的基础上,做大做 强种业企业。通过项目实施, 每年 可生产 5 个 超 高产杂 交稻新 组合 号 良种130 万 供 130 万亩大田 生产种植,每年可向社会提供优质 通 过 5 个 超 高产杂交稻新 组合 的高产高效栽培,使种植水稻的经济效益提高 10%以上 ,有利于提高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增加农民收入 。 另外,由于 5 个 超 高产杂交稻新 组合 抗性强, 适应性广,在 种植 植过程中 可少用农药,减少污染 ,生态效益显著 。 2阶段目标 项目实施期从 2009 年 6 月 2011 年 12 月,根据项目转化内容和目标,项目实施分三个阶段完成。 第一阶段从 2009 年 6 月 2009 年 12 月。具体目标如下: (1) 完成新增投资额 253 万元 (其中流动资金 118 万元) 。 (2) 开展 5 个 超 高产杂交稻新 组合 高效安全生产 和高产制种技术研究 及组 装配套,建设 亲本原种 和良种 生产基地 , 生产良种80 万 种产量达 180 。 (3) 在种子生产基地和 各 示范点各举办 3 次以上技术培训,培训量 1500 人次以上。 (4) 在江西 现代种业有限责任 公司良种生产基地 、 江西农业大学原种生产基地 配套修 建 4000 米 排灌水渠、 3000 米 机耕道、 2000 晒场 、 240 种子质检室 、 400 种子仓库 。 (5) 购置所需仪器设备 。 第二 阶段从 2010 年 1 月 2010 年 12 月。具体目标如下: (1) 完成新增投资额 元 (其中流动资金 元) 。 (2) 完善 5 个 超 高产杂交稻新 组合 的高效安全生产 和高产制种技术 , 完成 各项先进 技术 的集成配套 ,编制出 高效安全生产 和高产制种 的规范化 技术规程。 (3)生产 5 个 超 高产杂交稻新 组合 良种 130 万 种 产量达 200以上。 (4)在江西 赣州 、 上饶、吉安、宜春、南昌市 等 进行 5 个超 高产杂交稻新 组合 高效安全生产 百亩连片示范,示范 片 产量 达580。 在江西、 湖南 、 湖北 、 安徽 、广东、广西 等地 示范 种 植 80万亩。 (5) 在种子生产基地和示范点各举办 4 次以上技术培训,培训量3500 人次以上。 (6) 完成上年的 土建设 工程。完成仪器设备的购置和安装调试。 第三阶段从 2011 年 1 月 2011 年 12 月。具体目标如下: (1) 完成新增投资额 元 (其中流动资金 元) 。 (2) 在江西 赣州、上饶、吉安、宜春、南昌、抚州市 等 进行 个 超 高产杂交稻新 组合 高效安全生产 百亩连片 示范, 示范 片 产 量达 600 。 在江西 、 湖南 、湖北、安徽 、广东、广西 等 地 示范 种植130 万亩。 (3) 在种子生产基地 和 示范 种植 地区 进行 技术培训,培训量 4500人次以上。 (4) 总结项目实施经验和成果,组织专家进行项目验收鉴定。 3资金投入及使用计划 项目执行期内计划 新增 投资总额 元。新增投资中申请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 300 万元 ,项目单位自筹 元 。项目单位 负责 完成的新增投资资金到位时间和到位金额见表 1 表 1目单位 负责 完成的新增投资资金到位时间和到位金额 筹资 渠道 筹措额度 (万元 ) 到位时间 江西现代种业有限责任公司 、种子销售利润 80 西 现代种业有限责任公司 、 种子销售利润 90 西 现代种业有限责任公司 、 种子销售利润 130 西 现代种业有限责任公司 、 种子销售利润 计 二、项目技术成果的先进性分析 ( 一 ) 简述 1 国内外发展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近期发展趋势 据联合国粮农组织发表的公报,全世界目前仍有 8亿人遭受饥饿,食安全问题正日益成为全球性的严重问题。 “三农 ”问题在中国的改革开放初期曾是 “重中之重 ”。 2004年 以来中央连续出台了 6个指导 “三农 ”工作的中央 “一号文件 ”。 温家宝总理在 2008年人大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实行粮食省长负责制 ;在 2008年 3月 27日又指出:加强农业和粮食生产是抑制通货膨胀的迫切要求 ;在 2009年 4月 8日国务院常务会上又指出:粮食安全是当前扩大内需,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重要基础 。 江西是全国粮食生产第二大省, 13个国家粮食生产基地之一,现有耕地面积 4289万亩,以水稻生产为主。 2006年江西水稻总产 190亿公斤,占粮食总产的 95%,占全国水稻总产的 江西还是建国以来无间断输出粮 食的两个省份之一,粮食商品率 40%56%,调出大米 4550亿 ,外调量位居全国第二,大米外调总量位居全国第一,主要供应沿海地区(广东,福建,浙江)。江西水稻生产肩负着国家粮食安全的重大责任。最近,省委省政府提出 “坚持江西肩负粮食安全的责任不动摇 ”、 “坚持江西在全国粮食主产区的地位不动摇 ”的战略思想,并从 2008年开始大力实施 “百亿斤优质稻谷增产工程 ”。 种子是一种特殊的生产资料,是科技进步的载体,水稻种子尤其是杂交水稻种子的产业化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农业科技和粮食生产发展中 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据 水稻总产增长中,播种面积增加贡献 在单产提高的因素中,良种的贡献占 30繁育和推广良种是发展农业生产的一项投资少、见效快的重要举措。 从 1949 年到 2002 年,我国水稻在播种面积增加不多 ()的情况下,总产增加了 。在诸多科技贡献中,水稻育种成就对我国乃至全世界的水稻生产发展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国于 20 世纪 50年代后期就选育出矮秆水稻良种。 70 年代中期,我国率先在世界上实现了杂交水稻三系配套,并建立了种 子生产体系。 中国水稻育种研究始终走在世界的前列,所取得的重大成就为世人公认。 1996 年,农业部从粮食安全的战略高度,开始组织实施“中国超级稻育种”计划并组织专家制订了超级稻的产量指标,除了产量指标外,还要求北方粳稻和南方籼稻米质分别达到部颁一、二级优质米标准,抗当地 1主要病虫害。中国超级稻育种是我国水稻矮化育种和杂种优势利用的深入, 从 1999 年全国首个超级稻品种诞生,至2009 年,国内超级稻数量已达 71 个。 这些超级稻新品种大面积亩产一般能达到 600,比普通品种增产 50。部分超级稻品种除了高产外, 在米质和抗性方面也表现良好,深受农民欢迎。 2005 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保护和提高了主产区的粮食生产能力,就稳住了全国粮食的大局,并且明确提出启动超级稻推广项目。为落实中央 1 号文件,农业部组织专家制订中国超级稻研究与推广规划 (2005 2010),规划提出中国超级稻研究与推广将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大幅度提高水稻单产,确保中国超级稻研究水平持续世界领先。围绕粮食安全战略目标,按照“主推一期、深化二期、探索三期”的发展思路,加快超级稻新品种选育,加强栽培技术集成,扩大示范推广,聚合外源有利基因,创 新育种方法,不断提高单产,确保超级稻有为有位,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持续提高提供科技支撑。大力实施超级稻发展战略,即经过 6 年的努力,培育并形成20 个超级稻主导品种,推广面积达到全国水稻总面积 30 (约 亩 ),每亩平均增产 60称 “6236 工程 ”),带动全国水稻单产水平明显提高,保证我国水稻育种水平在国际上持续领先。 因此,实行以 超级稻 核心的 X 系列超高产 杂交稻新组合的中试与示范, 顺应了当前国内外农作物研究、生产与发展的潮流,与 培育行业创新和科技创新能力,加速优质新品种产业化进程,促进现代种业 发展的 2009 年度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申报总体要求相符合 。项目的成功实施 必将为实现水稻生产的高产、稳产、优质、高效的目标,提高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应有的贡献。 2 项目技术成果与国内外同类技术成果的比较 ( 1) 江西现代种业有限责任公司、广东省农科院水稻所、江西农业大学农学院共同 利用不育系 荣 丰 A 与自选恢复系 组育成的 三系 超级杂交 早 稻新组合,该组合于 2006 年通过江西省品种审定 ,2009 年通过国家品种审定, 2009 年通过农业部超级稻认定, 2007 年被 江西省科 技厅认定为高新技术产品 , 2008 年被江西省粮食局评为市场畅销优质粮食品种, 在长江 中下 流域稻区作种植 全生育期 优 402 长 。 丰产性比较 加江西省 早稻迟熟组区试, 2005 年 平均亩产为 02 增产 不显著,列小组第一位,变异系数为 好于 优 402 的 2006 年续试,平均亩产 02 增产 显著,第 1 位。 加国家南方稻区早籼迟熟组区试, 2007 比 优 402 增产 达极显著水平; 2008 年续试,平均亩产 优 402 增产 达极显著水平;两年区试平均亩产 优 402 增产 2008 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 优 402 其中福建沙县良 种场点亩产 江西省种子 江诸暨农作物区试站点亩产 别比 优402 增产 2008 年申报参加广东韶关市 区试, 2009 年进入复试。 2008 年参加广西桂中北早稻早熟引种试验,平均产量 金优 463 增产 2005 年在 江西省 吉安市遂川县雩田镇连片示范 , 实割平均亩产 优 402 增产 在赣州市信丰县连片种植 ,平均亩产达 5662006 年参加国家水稻(江西上高展示点)新品种展示,实割亩产 733 增产 列 21个展示组合第 1 位。 2007 年由江西省农业厅组织在全省实 施 “ 百千万 ” 连片示范工程建设,经中国水稻研究所、中 国农业大学、复旦大学、湖南农业大学、湖北省农技推广中心、江西省农业科学院、赣州市科委、赣州市农业局、上饶市农业局、萍乡市农业局等单位的专家严格按照超级稻品种确认办法( 农办科( 2005) 39 号文件) 现场实割测产验收,宁都县、鄱阳县、芦溪县 3 2008 年在鄱阳县鸦鹊湖乡春前分场进行的 163 亩连片示范中,经中国水稻研究所、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湖南农业大学、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单位的 7 名专家, 严格按照最新的农业部超级稻品种 确认办法(农办科 2008 38 号文件)对示范片随机选取了 3 块田进行机收实割测产验收,第一块田实割面积 ,实际亩产 二块田实割 ,实际亩产 三块田实割 ,实际亩产 块田平均亩产为 稻米品质比较 国家区试取样经农业部稻米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分析:米质主要指标两年综合表现:整精米率 长宽比 白粒率 49%,垩白度 胶稠度 51链淀粉含量 。 江西省区 试取样分析出糙率 精米率 整精米率 垩白粒率 79%,垩白度 直链淀粉 胶稠度 72长 型长宽比 由于 “ 米质优 良 ,得到了中档消费者的一致好评, 2008年被江西省粮食局评为市场畅销优质粮食品种。稻谷 收购价格比普通杂交 早稻 稻高出 /种植效益较好, 农 户种植“ 多 收 40 /亩 。 抗性比较 2005 年江西省区试稻瘟 病抗性自然诱发鉴定,苗瘟 3 级、叶瘟 3级、穗瘟 5 级,均好于 优 402 的苗瘟 3 级、叶瘟 7 级、穗瘟 9级。 2006 年续试稻瘟病抗性自然诱发鉴定,穗颈瘟最高为 9 级,平均为 7 级, 好于 优 402 的穗颈瘟平均为 9 级。 国家区试抗性两年综合表现:稻瘟病综合指数 ,穗瘟损失率最高级 7 级;白叶枯病平均级 4 级,最高级 5 级;褐飞虱平均级 8级,最高级 9 级;白背飞虱平均级 7 级,最高级 9 级 ,均好于 优 402。 适应性比较 现中抗稻瘟、抗倒伏、耐肥、耐寒 ,且具有茎秆粗壮、叶片厚窄、剑叶挺直的超级稻理想株型,适应性较强。 2007在江西、湖南、 湖北、安徽等地 不同的栽培、土 壤、肥力水平条件下种植,均发挥了增产潜力。 ( 2) 江西现代种业有限责任公司用五丰 A 与 自选 恢复系 交早稻 早熟 组合,该组合于 2006 年通过江西省品种审定 , 2007 年被江西省科技厅认定为高新技术产品 。 在江西作早稻种植全生育期 , 与 对照浙 733 相当。 丰产性比较 2005年平均亩产 对照浙 733 增产 2006 年平均亩产 斤,比对照浙733 增产 稻米品质比较 江西省区试取样经农 业部稻米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分析:出糙率 精米率 整精米率 垩白粒率 78,垩白度 直链淀粉含量 胶稠度 67长 型长宽比 抗性比较 2005 年 江西 省区试稻瘟病抗性自然诱发鉴定结果为苗瘟 3 级、叶瘟 3 级、穗瘟 3 级,好于对照浙 733 的苗瘟 3 级、叶瘟 6 级、穗瘟7 级。 2006 年早稻属稻瘟病重发年份, 江西、安徽安庆等地大田示范种植,均未发生稻瘟病危害。 适应性比较 该组合全生育期 ,与浙 733 相当,株型适中, 叶色绿,分蘖力强,有效穗多,稃尖紫色,穗粒数少,结实率高,熟期转色好。适合在江西作早稻早熟组合种植。 ( 3) : 系江西现代种业有限责任公司用天丰 A 与自选恢复系 交一季稻组合, 该组合于 2007 年通过江西省品种审定,赣审稻 2007003。 在江西作一季稻种植全生育期 ,比对照 38 早熟 。 丰产性比较 参加 江西省水稻区试, 2005 年平均亩产 斤,比对照 838 增产 2006 年平均亩产 斤,比对照 838 增产 增产极显著。 2007 2008 年在全省各地示范种植,一般亩产均在 600上,明显好于当前种植面积较大的两优培九、 838 等一季晚稻品种。 稻米品质比较 江西省区试取样经农业部稻米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分析:出糙率 精米率 整精米率 垩白粒率 77,垩白度 直链淀粉含量 胶稠度 52长 型长宽比 抗性比较 2005 年江西省区试鉴定:在井岗山点 穗瘟发病株率 5 级, 明显好于 对照 838 的穗瘟 发病株率 9 级;在会昌点 穗瘟发病株率 5 级, 明显好于 对照 838 穗瘟发病株率 9 级。 2006 年 的病穗率平均 平均 7级,最高 9 级,损失率平均 明显好于 对照 838 的病穗率平均 平均 9 级,最高 9 级, 损失率 平均 适应性比较 该组合品种株型紧凑,叶色绿,抽穗整齐,长势繁茂,分蘖力强,有效穗多,结实率高,熟期转色好。 2007 2008 年在全省各地分别进行了不同播种期的示范种植试验,表现为在不同的栽培、土壤、肥力水平条 件下都能发挥其增产潜力,对高温等不良气候具有较好的耐性,是一个具有广适性的新组合。 ( 4)淦两优 602: 淦两优 602系江西现代种业有限责任公司用安湘 号(抗蚊青占 /桂 99)杂交选配的杂交晚稻组合 ,该组合于 2007年通过江西省品种审定,赣审稻 2007014, 2009 年通过广东省韶关市品种审定 , 2009 年进入国家区试续试 。 恢复系淦恢 3 号 2008 年 9 月1 日获国家植物新品种权保 护,品种权号 在江西作二晚种植全生育期 , 与 对照汕优 64 相当 ;在广东省作早稻种植全生 育期 133 天,比金优 207 迟熟 。 丰产性比较 淦两优 602 参加江西省 晚 稻区试, 2005 年平均亩产 斤,比 优 64 增产 2006 年平均亩产 斤,比对照汕优 64 增产 淦两优 602 参加广东省韶关市早 稻 区试, 2007 年平均亩产 斤,比 优 207 增产 斤,增幅 增产达极显著水平,列参试组合第一位,日产量 斤。 2008 年平均亩产 斤,比 优 207 增产 斤,增幅 增产达极显著水平 ,列参试组合第一位,日产量 斤。 淦两优602 参加 国家 晚籼早熟 A 组初 试 , 2008 年平均亩产 斤,比优 207 增产 达极显著水平,增产点比例 2009年进入续试。 稻米品质比较 江西省区试取样经农业部稻米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分析:出糙率 精米率 整精米率 垩白粒率 6,垩白度 直链淀粉含量 胶稠度 72长 型长宽比 广东省韶关市早稻区试取样分析: 出糙率 垩 白粒率 40%、垩白度 直链淀粉(干基) 食味品质分 74、胶稠度 68 、长宽比 2008 年国家区试取样分析: 整精米率 长宽比 白粒率 32%,垩白度 胶稠度 57链淀粉含量 抗性比较 2005 年江西省区试 自然诱发 鉴定: 苗瘟 3 级,叶瘟 3 级,好于优 64 的苗瘟 3 级,叶瘟 7 级; 2006 , 好于 优 64 的 。 广东省韶关市早稻区试鉴定:稻瘟病 B 群、 C 群和总抗性频率分别为 病圃鉴定叶瘟病级 5 级,表现为中抗。 2008 年国家区试鉴定:稻瘟病综合指数 。 由于父本淦恢 3 号具有高抗稻瘿蚊基因 2007在江西各地 试种,均表现为高抗稻瘿蚊,中抗稻飞虱,深受种植农户好评。 适应性比较 该组合 株型紧凑,叶色绿,抽穗整齐,剑叶短挺,分蘖力 强 ,稃尖紫色,穗大粒多,结实率 高 ,熟期转色好 。经 2008 年在江西省 、广东省 各地试种, 均表现出了高产稳产的特点,被农户评为直播抛秧、机械化收割、绿色生态栽培的理想组合。 ( 5)五丰优淦 3 号: 五丰优淦 3 号系江西现代种业 有限责任公司用五丰 A 与自选恢复系淦恢 3 号(抗蚊青占 /桂 99)杂交选配的杂交晚稻组合,该组合于 2009 年通过江西省品种审定,赣审稻 2009023, 恢复系淦恢 3 号2008年 9月 1日获国家植物新品种权保护,品种权号 江西作二晚种植全生育期 ,比对照 熟 。 丰产性比较 五丰优淦 3 号 参加江西省水稻区试, 2007 年平均亩产 斤,比对照汕优 46 增产 极显著 ,第一位 ; 2008 斤,比对照 产 农业部 2007 年认定的超级稻组合) 。 稻米品质比较 江西省区试取样经农业部稻米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分析:出糙率 精米率 整精米率 粒长 型长宽比 白粒率 25,垩白度 直链淀粉含量 胶稠度 54质达国优 3 级。 抗性比较 2007 年参加江西省区试稻瘟病自然诱发鉴定:穗颈瘟平均损失率 好于 优 46 的 2008 年穗颈瘟平均损失率 好于 适应性比较 该组合 株型紧凑,整齐度好,叶 色浓绿,分蘖力强,有效穗较多,实率高,千粒重大。 2008 年在江西布点示范种植,农户反映该品种米质优,抗性强,高抗稻瘿蚊,耐肥,抗倒能力强,非常适合环鄱阳湖区种植。 3 项目实施前后技术经济指标变化 项目实施前后的技术经济指标变化见表 2 表 2项目实施前后技术经济指标变化 序号 指标名称 单位 项目实施前 项目实施后 一 原种 量少 足量达标 二 良种 供种不足 足量达标 良种规模 万 5 130 制种产量 160 200 三 商品原粮 质量标准 达国标、量少 达 国标、量大 单位面积产量 500 600 商品粮规模 亿 资金来源 万元 30 申请国家成果转化资金 万元 300 2 项目单位自筹 万元 30 年销售收入 万元 1690 六 年净利润 万元 156 七 财务评价指标 1 平均投资利润率 % 2 全部投资回收期 (税后 ) 年 内部收益率 (税后 ) % 4 净现值 (税后 ) 万元 ( 二 ) 项 目创新点 1 项目核心技术成果的创新 项目的核心技术成果 是 203、 7 号 、 淦两优 602、五丰优淦 3 号 等 5 个品种 。其中: 2006 年通过江西省品种审定, 2009 年通过国家品种审定, 2009 年通过农业部超级稻认定, 2007 年被江西省科技厅认定为高新技术产品 , 2008 年被江西省粮食局评为市场畅销优质粮食品种,具有产量高、米质优、抗性强、适应性广等四大特点 ,适合在长江流域作早稻种植 。 2006 年通过江西省品种审定, 2007 年被江西省科技厅认定为高新技术产品 ,具有早熟、高产、中抗稻瘟病等特点,适合在江西省作早稻早熟种植。 是 2007 年通过江西省品种审定,具有高产稳产、中抗稻瘟病、适应性广等特点,适合在江西省一季稻区种植。 淦两优 602 是 2007 年通过江西省品种审定, 2009 年通过 广东省韶关市 品种审 定, 2009 年进入国家区试续试, 具有高产稳产、高抗稻瘿蚊、中抗稻飞虱、适应性广等特点。适合在江西 等长江流域 作晚稻早熟组合种植 ,适合广东省作早稻种植 。 五丰优淦 3 号是 2009 年通过江西省品种审定,具有高产、多抗、适应性广等特点,适合在江西省作晚稻中熟组合种植。 2 项目实施技术方案 的创新 以“高产、优质、高效、安全”生产为目标,开展“大库、强源、畅流,高成穗率、高结实率、高充实度”等为调控核心的技术创新研究,进行各种单项技术的组装与集成,在技术选择上注重节约生产成本,提高效益,降低生态代价 。在示范 模式上,通过立足市场、企业参与、核心示范、 辐射推广 的产业化模式,进行 5 个 X 系列超 高产杂交稻新 组合 高效安全生产技术的示范。 3项目的创新范围和创新难度 产量、品质和抗性长期以来是国内外水稻育种的主要目标,也是当今超 高产 杂交稻育种中面临的主要难题。高产是水稻育种永恒 的话题,品质优劣决定了一个品种能否立足市场,稻瘟病是我国危害最严重的水稻病害,高温胁迫和冷害 、稻瘿蚊 近年来已成为南方稻区水稻生产的主要障碍因子,耐肥抗倒则是水稻能否高产再高产的关键。当前水稻育种 虽然配制了大量的杂交组合,并推出了一些 高产 品种,但要使产量、品质、抗性和适应性 得到 综合改良,把 高产、优质、多抗(抗稻瘟病、 抗稻瘿蚊、 抗倒伏、耐寒) 集中到一个品种,无疑增加了育种的工作量和难度。 5 个 X 系列 杂交稻新 组合 表现高产、品 质 优良 、 中 抗 稻瘟病、 抗稻瘿蚊、 抗倒伏、耐 肥 、耐寒, 这些 组合的选育成功, 无疑是水稻育 种的重大创举, 对实现水稻生产的高产、稳产 、 优质、高效 ,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保护生态环境都将起到重大的作用。 在品种的高产栽培技术上,有关研究主要侧重于单一增加产量,措施比较简单,一般是在增加投入上下功夫,但要做到与提高品质、节约成本和安全高效的同步性则 无疑增加了工作的难度。 ( 三 ) 知识产权状况 项目核心技术 是 江西现代种业有限责任公司、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 江西农业大学农学院 共同用荣丰 A 与恢复系组选育而成的 超级 杂交 早 稻新组合 。 核心知识产权归江 西现代种业有限责任公司、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 江西农业大学农学院 所有。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已出具授权书给江西现代种业有限责任公司,江西农业大学农学院已与江西现代种业有限责任公司签订了成果合作转化协议。 江西现代种业有限责任公司独家拥有该品种的全国经营权。 项目核心技术 、淦两优 602、五丰优淦 3 号均是江西现代种业有限责任公司自主选育的超高产杂交稻新组合。核心知识产权归江西现代种业有限责任公司所有。 项目 品种 知识产权明晰,不存在产权纠纷。 三、项目实施方案分析 (一)项目的转化内容与技术 路线 1 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中试 研究与配套集成 针对 5 个 X 系列超高产 品种 的生长发育特性,设计不同育秧方式、秧龄、栽插密度、施肥水平和方法、水分运筹等栽培技术试验,摸清高产 高效 栽培的各项技术 指标 ,掌握高产形成的群体质量指标 及其调控对策 。在此基础上,进行各项技术的组装 和 集成,并通过在 赣州 、 上饶市 、宜春、吉安、抚州、南昌市 等示范点的示范验证,形成规范化的 生产 操作技术规程。试验技术路线见图 3 2高产制种技术研究 试验在江西农业大学农业科技园、 江西现代种业有限责任公司 良种生产基地江西宁都、 南城 、 宜黄 、上犹县 进行。在掌握恢复系 71、 恢 3 号 及不育系 荣 丰 A、五丰 A、天丰 A、安湘 S 的开花习性、异交性能的基础上,对 5 个 X 系列超高产 品种 高产制种关键技术,包括播差期、花期相遇的父母本对应叶龄关系、行比、 920 喷施技术 、水肥运筹技术 等进行研究,并据此制订出高产制种综合配套技术方案。试验技术路线见图 3 育秧方式 秧龄 移植密度 施肥水平和方法 水分运筹 摸清高产高效安全栽培的各项技术指标 掌握高产形成的群体质量指标 淦鑫 203 等 5 个 淦鑫系列超高产 品种高产栽培技术规程 各示范点示范验证 图 3鑫 203 等 5个 淦鑫系列超高产 品种高产栽培技术研究技术路线 确定父母本播差期,建立花期相遇的父母本对应叶龄关系 确定父母本最佳制种行比 920 喷施技术 掌握 父本及母本 开花习性、异交性能 淦鑫 203 等 5 个品种 高产制种 综合配套技术 图 3鑫 203 等 5 个 淦鑫系列超高产 品种高 产制种技术研究的技术路线 水肥运筹 技术 3良种生产基地建设和良种生产 在 江西现代种业有限责任公司 江西宁都、 南 城 、 宜黄 、上犹县 等良种生产基地,利用当地的技术、自然环境条件优势,通过完善渠系配套、晒场等设施 以及 5 个 X 系列超高产 品种 高产制种综合配套 技术的示范和培训 ,将其建设成为本项目的良种生产基地。在基地采取 “公司基地农户 ”的订单农业模式进行良种生产。良种生产的技术路线见图 3 4 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示范 选择有代表性的地区,如江西 赣州市 、萍乡 市 、 上饶市、南昌市 、宜春市、吉安市 等,进行 5 个 X 系列超高产 品种 的 百亩连片示范。示范田块实行全程 跟踪,全方位服务,确保农民增收。同时在江西 、 湖 南 、湖北、安徽 、广东、广西 等 地 进行 大面积 示范 种植。 本项目总的技术路线如图 3示。 高产制种综合配套技术 良种 生产 良种生产基地建设 图 3淦鑫 203 等 5 个 淦鑫系列超高产 品种的良种生产 订单农业模式 江西现代种业有限责任公司 农户 ( 二 ) 项目组织实施方案 1项目实施的具体地点和规模 在江西农业大学农业科技园 和 各示范点进行 5 个 X 系列超高产 品种 高产制种技术 、 高 效安全生产技术 研究 与配套集成 。在 江西现代种业有限责任公司 良种生产基地江西宁都、 南城 、 宜黄 、上犹县 等地, 配套 建设良种生产 基地 亩,生产 杂交稻 种子 210 万 江西 赣州市 、萍 乡 市 、 上饶市 、 南昌市 、宜春市、吉安市 等地进行百亩连片示范, 示范 产量 600。 在良种生产基地和百亩连片示范区对农民和技术人员进行技术培训。 在江西、湖南、湖北、安徽 、广东、广西 等地 示范 种植 210 万亩。 2各参加单位承担的具体工作任务和分工 江西现代种业有限责任 公司与 江西农业大学 农学院 本着 “ 科技为淦鑫 203 等 5 个 淦鑫系列超高产 品种 基地建设 高产制种技术研究 高产高效安全栽培技术规程 高产制种综合配套技术 高产高效安全栽培技术中试研究与集成 良种生产 大面积示范 图 3项目实施的技术路线 先导,市场为中心,发展为目标 ” 的科 技创新思路,联合进行 X 系列超高产杂交稻新组合的中试与示范 工作。 项目实施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