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专用)2020高考语文提分限时规范练七语言文字运用名句名篇默写文言文阅读(含解析).docx_第1页
(江苏专用)2020高考语文提分限时规范练七语言文字运用名句名篇默写文言文阅读(含解析).docx_第2页
(江苏专用)2020高考语文提分限时规范练七语言文字运用名句名篇默写文言文阅读(含解析).docx_第3页
(江苏专用)2020高考语文提分限时规范练七语言文字运用名句名篇默写文言文阅读(含解析).docx_第4页
(江苏专用)2020高考语文提分限时规范练七语言文字运用名句名篇默写文言文阅读(含解析).docx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限时规范练七语言文字运用名句名篇默写文言文阅读(时间:45分钟分值:4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12分)1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博雅教育是一种_的教育理念,它_于古希腊,实质上是一种以人的精神道德修养为内核,同时又将人格修养与知识积累相结合的教育。它试图通过人的性格培养促进人的个性发展。这一理念与我们目前以素质教育为重点的教育观念的变革_。A源远流长来源契合B博大精深起源契合C源远流长起源吻合D博大精深来源吻合答案C解析源远流长:源头很远,流程很长;形容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思想、学说等)广博高深。语境说的是博雅教育这一教育理念历史悠久,结合成语的意思,第一空应选“源远流长”。来源:(事物)起源;发生(后面跟“于”)。起源:开始发生(后面多跟“于”)。语境说“博雅教育”这种教育理念源于古希腊,第二空应选“起源”。契合:符合;合得来,意气相投。吻合:完全符合。语境说的是博雅的教育理念与目前的教育观念变革完全符合,第三空应选“吻合”。2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什么是经典?常念为经,常数为典。经典经得起重复。_,_,_,_,_。因而许多人都在梦想自己的作品、事业成为经典,好让自己被历史记住,实现永恒。但这永恒之梦,总是让可怕的重复之斧轻轻一劈就碎。修炼不够,太轻太薄,不耐用甚至经不起念叨第二遍。倒是许多不经意之说、之作,无心插柳柳成荫,不经意间成了经典。经典的语言,人们一遍遍地说,一代代地说常言道:“话说三遍淡如水”,一般的话多说几遍人就要烦不但文字的经典这样,音乐、绘画等一切艺术经典都是这样甚至像唐太宗那样,喜欢王羲之的字,一生看不够,临死又陪葬到棺材里经典的书,人们一遍遍地读,一代代地读ABCD答案D解析语境前面是说经典经得起重复,也就是反复阅读。应先说,由一般的话说多了人烦与经典的话人们一遍遍地说形成对比,以突出经典的语言的魅力。因此排除A、B两项。由“不但甚至”可知,之间是递进关系,因此应先后,排除C项。故选D。3下列诗句中,与所描绘的古代运动对应全部正确的一项是(3分)()月明人静漏声稀,千丝万缕相萦系越女采莲江北岸,轻桡短棹随风便数尺丝纶垂水中,银钩一甩荡无踪眼中何有百步的,强干惯使千年柘A钓鱼射箭织布划船B织布射箭钓鱼划船C钓鱼划船织布射箭D织布划船钓鱼射箭答案D解析出自宋朝无名氏的九张机,根据“千丝万缕相萦系”,对应的应该是“织布”。出自北宋词人晏殊的词渔家傲,根据“轻桡”“短棹”可判断出所写的运动是“划船”。出自明朝解缙的无题,根据“丝纶垂水中”“银钩一甩”可判断出所写的运动是“钓鱼”。出自明代徐祯卿的观田魏二廷尉射歌,其中“千年柘”是指弓箭,再结合“百步”,可以推断此句是写“射箭”。4下列选项中,对漫画寓意的理解最贴切的一项是(3分)()A人们往往不辨真假,拒绝思考。B人们往往更愿意去相信谎言。C人们往往喜欢随大流,少主见。D人们往往更喜欢听动听的话。答案D解析A项没有紧扣漫画寓意。B项没有抓住漫画的重点“动听”二字。C项脱离了漫画的主要内容。漫画中,有两个会场,两条标语,一条是“动听的谎言”,一条是“难听的真相”。“动听的谎言”前面排队人数众多,而“难听的真相”前面门庭冷落。此漫画寓意人们往往更喜欢听动听的话。二、名句名篇默写(8分)5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1)_,钻之弥坚。(论语子罕)(2)_,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3)乘骐骥以驰骋兮,_!(屈原离骚)(4)飞湍瀑流争喧豗,_。(李白蜀道难)(5)荡胸生曾云,_。(杜甫望岳)(6)后人哀之而不鉴之,_。(杜牧阿房宫赋)(7)四十三年,望中犹记,_。(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8)少年易老学难成,_。(朱熹劝学诗)答案(1)仰之弥高(2)行拂乱其所为(3)来吾道夫先路(4)砯崖转石万壑雷(5)决眦入归鸟(6)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7)烽火扬州路(8)一寸光阴不可轻三、文言文阅读(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刘应节传刘应节,字子和,潍人。嘉靖二十六年进士。授户部主事。历井陉兵备副使,兼辖三关。四十三年以山西右参政擢右佥都御史,巡抚辽东。母丧归。隆庆元年起抚河南。俺答寇石州,山西骚动,诏应节赴援。已,寇退。会顺天巡抚耿随卿坐杀平民充首功逮治,改应节代之。建议永平西门抵海口距天津止五百里,可通漕,请募民习海道者赴天津领运,同运官出海达永平。部议以漕卒冒险不便,发山东、河南粟十万石储天津,令永平官民自运焉。四年秋,进右副都御史,巡抚如故。奏罢永平、密云、霸州采矿。又因御史傅孟春言,议诸镇积贮,当计岁丰歉。常时以折色便军,可以积粟;凶岁以本色济荒,可以积银。又明年建议通漕密云,上疏曰:“闻通仓粟多红朽。若漕五万石于密云,而以本镇折色三万五千两留给京军,则通仓无腐粟,京军沾实惠,密云免佥商,一举而三善备矣。”报可。给事中陈渠以蓟镇多虚伍,请核兵省饷。应节上疏曰:“本镇西起镇边,东抵山海,因地制兵,非三十万不可。今主、客兵不过十三万而已。且宣府地方六百里,额兵十五万;大同地方千余里,额兵十三万五千;今蓟、昌地兼二镇,而兵力独不足。援彼例此,何以能守?以今上计,发精兵二十余万,恢复大宁,控制外边,俾畿辅肩背益厚,宣、辽声援相通,国有重关,庭无近寇,此万年之利也。如其不然,集兵三十万,分屯列戍,使首尾相应,此百年之利也。又不然,则选主、客兵十七万,训练有成,不必仰藉邻镇,亦目前苟安之计。边长兵寡,掣襟肘见。今为不得已之计,姑勾新军补主兵旧额十一万,与入卫客兵分番休息,庶军不告劳,稍定边计。”部议行所司清军,而补兵之说卒不行。万历元年进右都御史兼兵部右侍郎,总督如故。进南京工部尚书,召为戎政尚书,改刑部。卒,赠太子少保。(选自明史,有删改)6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俺答寇石州寇:侵犯B请募民习海道者赴天津领运习:练习C不必仰藉邻镇藉:依赖D而补兵之说卒不行卒:最终答案B解析习:熟悉。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刘应节做官期间,因母亲去世而归家,被重新起用后担任河南巡抚,后奔赴山西援助平乱,顺利击退了敌人。B有人建议通漕天津,让平民协助运粮官运粮到永平,刘应节认为让漕卒冒险不妥当,建议让永平官民自己运输。C针对通仓的粮食大多发霉的情况,刘应节上书皇帝,提出了可以一举三得的建议,得到了朝廷的采纳。D给事中陈渠因蓟镇军队中多空额,建议核实兵员减少粮饷,刘应节认为蓟、昌地域大都兵力不足,应扩充兵员。答案B解析由文章第二段可知,“建议通漕天津,让平民协助运粮官运粮到永平”的是刘应节,“以漕卒冒险不便,发山东、河南粟十万石储天津,令永平官民自运焉”的是部里的官员。选项表述属于张冠李戴。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会顺天巡抚耿随卿坐杀平民充首功逮治,改应节代之。(5分)译文:_(2)又因御史傅孟春言,议诸镇积贮,当计岁丰歉。(5分)译文:_答案(1)恰逢顺天巡抚耿随卿因杀平民冒充斩获敌首居功被逮捕治罪,(皇帝)调刘应节去代替他。(2)刘应节又根据御史傅孟春的进言,建议各镇积储粮食,应当考虑每年丰收歉收的状况。9简要概括刘应节提出的“补兵之说”的建议。(4分)答:_答案调发精兵,重兵驻守;聚集军力,分队戍守;精选主客兵,训练有素;补充主兵,与客兵轮番休息。解析答题区间是文章第四段。抓住这一段中的关键句,如“以今上计此万年之利也”“如其不然此百年之利也”“又不然亦目前苟安之计”“今为不得已之计稍定边计”,进行提炼概括即可。注意答题语言要简明,具有概括性。参考译文刘应节,字子和,潍人。嘉靖二十六年考中进士。被授任户部主事。曾任井陉兵备副使,兼管三关。四十三年,从山西右参政擢升为右佥都御史,任辽东巡抚。因母丧回去。隆庆元年,被起用为河南巡抚。俺答侵犯石州,山西骚乱不安,皇帝命令刘应节赶去救援。不久,敌寇退去。恰逢顺天巡抚耿随卿因杀平民冒充斩获敌首居功被逮捕治罪,(皇帝)调刘应节去代替他。刘应节建议永平西门到海口距离天津只有五百里,可以运输粮食,请招募熟悉海路的平民到天津领航,跟运粮官一起出海到永平。部里的官员认为让运粮士卒冒险不妥当,拨发山东、河南的十万石谷物储藏在天津,让永平的官民自己去运输。四年秋天,刘应节升为右副都御史,仍旧像原来那样任巡抚。上奏停止永平、密云、霸州的采矿活动。刘应节又根据御史傅孟春的进言,建议各镇积储粮食,应当考虑每年丰收歉收的状况。平常年份折换银两方便军队,可以积储粮食;灾荒年份用谷物救济灾荒,可以积储银两。第二年又建议通运粮船到密云,上奏章说:“听说通仓的粮食大都发红霉变了。如果航运五万石到密云,而拿本镇折换的三万五千两银钱留给京城里的军队,那么通仓便没有腐烂的粮食,而京城里的军队得到了实际的好处,密云也可免去众多商人,办一件事而具备了三种好处。”批复同意。给事中陈渠因蓟镇军队中多有空额,建议核实兵员以减省粮饷。刘应节上奏章说:“本镇西起镇边,东到山海,按地势布置军队,非有三十万大军不可。现在本地兵、外地兵仅有十三万罢了。而且宣府地域方圆六百里,定额兵员十五万;大同地域方圆一千多里,定额兵员十三万五千;现在蓟、昌兼有二镇的地域,而兵力却不足。援引前者做例子拿后者加以比较,怎么能够防守?现今作为上计,调拨精兵二十多万,恢复大宁,控制远处边境,使京城附近地区肩背更加厚实,宣、辽互相声援,国家有重兵驻守要地,内庭里就不会有逼近的盗贼,这是万年有利的计划。如果不这样,调集兵士三十万,分队屯守,使他们能够首尾相应,这是百年有利的计划。(如果)又不能这样,那么挑选本地兵、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