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法的精神》书评.docx_第1页
《论法的精神》书评.docx_第2页
《论法的精神》书评.docx_第3页
《论法的精神》书评.docx_第4页
《论法的精神》书评.docx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2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外国法律制度与法律思想史结课论文 作业题目 论法的精神书评 学 院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专业名称 法 学 班 级 法学12-2 学 号 120714205 姓 名 罗 平 指导教师 宦胜奎 论法的精神书评一、导语谈到论法的精神,人们最容易想到的便是它被誉为资产阶级的百科全书。诚然,作为法学发展史上的鸿篇巨著,论法的精神涉及的领域极广、内容丰富,可谓包罗万象;伏尔泰赞颂其为“理性和自由地法典,人类政治生活的牛顿定理”。对该书的称颂不可谓不高,但笔者欲脱下其华丽的外衣、驱散耀眼的光环而关注作品本身,即追溯书的创作过程,又追踪作者的行文经历,赏析书中精彩的章节,与读者分享思维的激荡和启迪,最后虽不敢恣意评价之,但也愿竭尽所能,以一人阅读之经历,斗胆给读者一些建议或温馨的提醒,不胜荣幸。二、论法的精神其书论法的精神是孟德斯鸠一生最重要、影响最深远的著作,被称为是“亚里士多德以后第一本综合性的政治学著作,是到他的时代为止的最进步的政治理论书”。对于此书如何得到诸多美誉,如何被渲染了浓重的意识形态的色彩,此不赘述,但其确实凝结了作者毕生的心血,对于著书历程,笔者愿详谈之。论法的精神一书出版于1748年,后不到两年就印行了22版,多种外文译本络绎不绝,成为风行世界的经典之作。其实,在1726年售出波尔多高等法院的庭长职务、将家业托付给妻子去巴黎后,孟德斯鸠就在酝酿这部巨作,长达二十多年之久,更确切地说,他一生都在不断地酝酿和构思这部著作。他走遍欧洲,深入研究各国人民的风土人情,努力用客观的眼光观察自己的国家;他游历各地,实地考察形态各异的政治制度、思想文化;他博览群书、引经据典,对如今仅见于世界史册的名人加以审问和裁判,终究达到了一位智者所能到达的顶峰。题材的重要和广泛,既驱使着他永不止步,却也令他临阵退缩;虽多次放弃写作,但又在朋友的鼓励下重新振作,才得以最终完成此书。也许唯有读了达朗贝尔作的“孟德斯鸠先生颂词”,才能体味出成书之艰辛吧。三、孟德斯鸠其人查理路易孟德斯鸠(16891755)是法国启蒙思想家、社会学家,是西方国家学说和法学理论的奠基人。他作为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学者,曾被选为法国科学院院士、英国皇家学会会员和柏林皇家科学院院士。由于出生于法国贵族世家,孟德斯鸠自幼受到优良的教育。19岁时获法学学士学位,并出任律师。但学习法律远不能满足风华正茂、才华横溢的孟德斯鸠对知识的如饥似渴,所以之后他就深入研究一些更重要且也更困难的领域,并依靠他惊人的才智、公正和毅力完成了一部又一部不朽的作品。而不急于出露头角的孟德斯鸠总是在等待着“提笔写作的成熟年龄”,直到1721年才出版了波斯人信札。尽管大获成功,他却是以笔名“波尔马多”发表的,也许是因为忌于文人的讥讽而避免不必要的麻烦,毕竟当时他作为法官的身份是与文中贬损的波斯信札不相宜的,后来的事件证明了这是明智之举。为了全身心地投入到能够发挥自己才华和兴趣的事业中去,给国家和人类作出更大的贡献,孟德斯鸠毅然卖掉了官职,只是作为一个学者开始单纯的写作。他先后游历了维也纳、匈牙利、威尼斯、西班牙、意大利、德国、汉诺威、英国等多个国家和地区,于1734年完成罗马盛衰原因论一书。正如孟德斯鸠说的:“我没有错过任何可以获得教益的机会,为了更好的把握真理,我离开自己的国家,走遍天下,会见了当代所有最著名的人物。”他在实践中考察真理,在交流中汲取知识,在孤独中坚持写作,论法的精神才得以问世。达朗贝尔说:“书中处处洋溢着对公众福祉的热爱和对人人都能获得幸福的愿望。”而这也正是深受各国人民钟爱,也足以让各国王侯贵族都来阅读的根本原因吧。就在论法的精神出版后不久,孟德斯鸠就与世长辞了。但我们可以怀着敬重的心态读这本书,犹如和孟德斯鸠先生在亲切地交谈一样。四、精彩章节赏析(一)总论与其夸夸其谈,不如把书中具体的内容拿出来细细品味,和读者分享。然此书篇幅瀚如烟海,中译本全书分上下两册,六编,共三十一章。第一编分八章,阐述了法的性质、法与政体以及法与政体原则的关系;第二编分五章,阐述了法与战争、与自由、与税收的关系;第三编分六章,阐述了法与气候性质、与土壤性质、与风俗习惯的关系;第四编分四章,阐述了法与贸易、与货币、与人口的关系;第五编分三章,阐述了法与宗教的关系;第六编分五章,阐述了法国公民法起源和法兰克人的封建法理论。所以,笔者不可能一一赏析;而且,笔者只截取了些读了后有所感想或非常感兴趣的部分,对于读不大懂的地方也没有必要卖弄风情,毕竟本文的目标在于引导读者发掘新意、享受读书的乐趣,而不在于标新立异。(二)分论1.第一章 一般意义上的法孟德斯鸠说:“法是源于事物本性的必然联系。就此而言,一切存在物都各有其法。”一开篇,作者就定义法的性质事物之间的必然联系,从而推出任何客观存在的事物都有其必然联系,即各有其法,其后便论证了超人智灵、兽类和人类都有其法。作者先假设自然法的存在,然后推理出四条法则:保存自己;填饱肚子;两性相吸;社会合作。每一条法则都是以前一条法则为前提而进行推理出来的,人类因为怯弱而极力保存自己,为了保存自己必须要填饱肚子,为了延续而两性相吸,获得情感后渐渐获得知识而后在社会中求合作达到共同生活的愿望。先不论作者推理方法的逻辑严密性如何,但他却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思考问题的方式,运用假设的方法探究法的起源和性质,这当然是建立在一定理论基础之上而不是凭空。但自然法并不在重点,孟德斯鸠着重讲的是人为法。他根据所反映的关系的性质不同而将法分为三种:国家或民族之间的法,为万民法;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的法,为政治法;全体公民之间的法,为公民法。无论什么法,都要与已经建立的政治制度以及这个地区的气候、土地、人口、习俗、贸易、宗教,等等,相适应。而所有这些关系就是孟德斯鸠所说的法的精神,换句话说,孟德斯鸠想要阐述的不是法本身,而是法律与各种事物的关系。不能理解这一点,就难以领会这本书的精髓。2.第三章 三种政体的原则孟德斯鸠说:“性质决定政体,原则推动政体。”由于第二章阐述了民主政体、君主政体和专制政体的性质及与法的关系,这章首先就明晰了性质与原则的区别。作者说,民主政体的原则在于美德,通过对英国建立民主政体的努力、罗马暴君制度的崛起、雅典的消亡以及迦太基的覆灭等鲜活的事例的对比来论证这一观点,可谓惟妙惟肖。君主政体的灵魂在于约束自己,一句“贵族集团抑制他人有多容易,抑制自己就有多困难”将这一点表现得淋漓尽致,而取代美德的则是荣宠,在荣宠的驱使下对私益的追求促进了公共利益的实现。孟德斯鸠对于专制政体总是贬低的,它需要的只是恐惧和绝对的服从,他所列举的东方帝国的残酷法律让人不寒而栗,这也许是为了达到抨击封建专制的目的吧。在这一章最后,作者提醒读者,这并不说共和政体中人人都有美德,君主政体中人人受到荣宠,专制政体中人人都感到恐惧,而是按道理应该如此。就是说,那是一种应然状态而是实然的状态,如果服从这些原则,这个政体就会更趋于完善。很明显,作者总是在褒扬民主政体和君主政体,对专制政体则及尽贬损之所能,这放到当时资产阶级启蒙思想蓬勃发展的时代是很容易理解的。我们不能单凭客观的视界而对此非议,孟德斯鸠对这几种政体的总结是当时新旧思想碰撞的结晶,其先进、理性的成分值得我们深思。3.第十章 法与攻击力的关系这一章作者大概阐述了征服者的权利和应该如何征服的问题。孟德斯鸠说,征服者的权利在于保存物种和获得资源,而且还认为征服者有权摧毁社会和人的观点是错误的,奴役权更是错误的。笔者不禁慨叹,作者真是有上帝一样的情怀。为了表明观点,孟德斯鸠常常举反例来论证,因此被他褒扬的人物并不多,亚历山大却是一个从头至尾都赞扬的,这里不妨多费些笔墨说一说。孟德斯鸠说:“那些有意把他的历史写成小说的人,那些比他更机智的人都不曾对我们避而不谈他那理性的光芒。且让我们尽情谈论吧!”可见作者是怀着如何喜悦的心情畅快地用了大段的篇幅来描绘亚历山大那“理性的光芒”啊。无论是征服希腊还是波斯,亚历山大的武功盖世,政治的技艺也运用得恰如其分。他让波斯人保留自己的习俗和传统,自己带头和波斯公主结婚并让属下集体通婚努力让两个民族融合在一起,尊重并供奉所有被征服人民的神灵,总是设法增进被征服国家的繁荣,似乎亚历山大的每一步都合乎作者的想法,好像亚历山大的所作所为就是孟德斯鸠所说的法的精神最完美的体现。也许作者对亚历山大的成功太过夸大,但笔者认为,如何夸大都不为过,亚历山大是多么伟大的征服者啊!4.第十四章 法与气候性质的关系可以说,孟德斯鸠是一位颇具实践精神的学者。非有实地的考察和丰富的经验及广泛的知识积累,难以有这样令人惊奇的发现。作者的思维如此细腻,以致于能着眼于人类的外部纤维,并思考其对人类性格及习惯养成的影响,从而对政体的影响。孟德斯鸠认为,寒冷地区的人感觉不灵敏,性格直率,勤劳而热爱自由;炎热地区的人感觉敏感,性格狡猾而懒散,容易被奴役,品德极易败坏。于是,作者又说优秀的立法者总是抑制气候产生的弊端,如鼓励勤劳耕种的法律、禁止饮酒的法律。有人夸大这种作用甚至说气候是一种决定作用,笔者认为这并不孟德斯鸠所要表达的意思,气候是有法律存在的必然的联系,立法者在立法时不得不考虑这层因素,作者的意图不过是提醒立法者不要忽视气候的影响而没有夸大气候的影响。5.第十八章 法与土壤性质的关系孟德斯鸠说:“阿提卡由于土地贫瘠而建立了平民政体,斯巴达则因土地肥沃而建立了贵族政体。”在这里,对于土地对政体的影响作者似乎作了过分的说明,但笔者认为,其目的还是想让读者关注土壤性质这个因素,因为在此之前并没有类似观点的提出,所以作者特意以夸大来强调这一点。孟德斯鸠又说,大部分时间里出现在最肥沃土地上的是荒漠而在平脊的土地上却诞生了强大的民族。原因在于,土地平脊使人勤劳勇敢、吃苦耐劳;土地肥沃则使人安逸懦弱、贪生怕死。笔者不禁联想到中国的历史,多少事实可以佐证啊,地处西陲的秦国统一中国,北方鞑靼人入侵西方,东北女真人灭亡明朝,数不胜数。这似乎与中国文人志士提出的忧患意识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志要培养美德,消除土地带来的不利影响。(三)小结笔者不过对其中的五个章节进行了简要的赏析,当然也会有偏颇之处,望读者指正。但希望以上可以激发读者阅读此书的冲动,甚至对于理解有所帮助。只是论法的精神所涵盖的内容极其广泛,只是通读一遍尚且需要花费不少的功夫,要想理解其含义一二更须多加研读,对于这样的经典,就是读上千遍万遍也不为过啊。五、阅读建议(一)知识储备论法的精神是孟德斯鸠先生几乎倾尽一生的学识和精力的著作,其所涵盖的领域非常广泛,所列举的事例难以枚举,所引用的名言遍布古今中外,读的时候无不时常翻阅其他书籍才能理解书中之意,无形之中加大了阅读的难度和磨灭了读书的趣味。因此,读者不妨在平时广泛地读书,涉猎更多的领域,无疑对理解书中的意思是有益的。(二)阅读方法在阅读过程中,时常因为中译文晦涩的语句而苦恼。以笔者现时的外语水平,只能阅读此书的中译本,实属无奈。并不是指责译者水平不高,而是因为毕竟又外文翻译而来,由于语言翻译过程中语意的改变是必然的,中文的译本终究不能呈现外文版的本来面目,个别语句的晦涩难懂便是难以避免的,这时就要辅以其他书籍来帮助理解了。因此建议读者最好能精通外语,然后直接去阅读最原始的版本,这样也许可以最近距离地与孟德斯鸠交谈而没有障碍吧。不过从另一方面看,就算是中国古代的文言文我们都不能完全理解,那么对母语外的语言理解上总有困难那是多么正常的啊。正如陶渊明所说“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理解本来就是可意会难以言传的东西,何必夸大了语言差异对理解的影响呢?因此又建议读者在不断的阅读中加强自己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这无论在阅读母语书籍还是在外文书籍中都是有益的。而加强这样的能力一在于博览群书,一在于集思广益,一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