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二章-问题导学案八年级语文上册人教版问题解决导学方案.doc_第1页
《孟子》二章-问题导学案八年级语文上册人教版问题解决导学方案.doc_第2页
《孟子》二章-问题导学案八年级语文上册人教版问题解决导学方案.doc_第3页
《孟子》二章-问题导学案八年级语文上册人教版问题解决导学方案.doc_第4页
《孟子》二章-问题导学案八年级语文上册人教版问题解决导学方案.doc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付费下载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孟子二章-问题导学案(八年级语文上册人教版问题解决导学方案)21孟子二章 问题导引北京的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中有这样一座碑,上面刻有“哲人即萎、杨墨昌炽;子舆辟之、曰仁曰义;性善独阐、知言养气;道称尧舜、学屏功利;煌煌七篇、并垂六艺;孔学攸传、禹功作配”48字碑文。碑文所赞的就是今天我们要结识的孟子,其中的“煌煌七篇”指的就是孟子。学习孟子二章,要思考这些问题:富贵不能淫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要讲的道理分别是什么?这些道理是通过怎样的方式说出来的?今天我们读这两篇文章,会有什么样的启示?反复诵读课文之后,我们就会对孟子有更加直观的认识,这些问题也就能够得到解答。 自主学习)作者信息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人,鲁国庆父后裔。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因孔子被人称为“圣人”,而孟子仅次于孔子,故被人称为“亚圣”)。孟子作为孔子之后儒家学派最重要的代表人物,把孔子的“仁”发展为“仁政”的学说,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主张国君实行“仁政”。孟子是一部对话体著作,记载了孟子的言行。其显著特点一是气势充沛,雄辩而色彩鲜明;二是善于以典型事例、比喻和寓言阐述事理。背景回放1富贵不能淫选自孟子滕文公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诸侯混战,国无宁日。孟子为实现其仁政、王道的政治思想,携领徒弟,不辞辛劳,到齐、魏、鲁、邹、滕、薛、宋诸国游说。据孟子滕文公上载:“滕文公为世子,将之楚,过宋而见孟子。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世子自楚反,复见孟子。”这里所说的史实发生在公元前326年,滕文公向孟子请教治理国家的办法。2孟子的政治主张主要是“仁政”,提倡“制民之产”,“省刑罚、薄税敛”,最早提出“民贵君轻”主张,强烈反对不义战争。他向往历史上的尧舜功绩,到处游说,希望在那个只讲霸术、争权夺利的时代中,找出一个真肯实行王道仁政,以济世为目的的领导人物,而一个国家要想立于不败之地,要奋发图强,不能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写的。它山之石1景春认为公孙衍、张仪这样的人是了不得的男子汉大丈夫,因为他们“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针对这种说法,孟子认为,公孙衍、张仪之流靠摇唇鼓舌、曲意顺从诸侯的意思往上爬,奉行的不过是“妾妇之道”,他的挖苦深刻而尖锐,以这种含蓄而幽默的说法,指出公孙衍、张仪之辈没有仁义道德的原则,不能谈得上是大丈夫。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真正的大丈夫之道,这就是他那流传千古的名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关于“大丈夫”的这段名言,句句闪耀着思想和人格力量的光辉,在历史上曾鼓励了不少志士仁人,成为他们不畏强暴,坚持正义的座右铭。(摘自先秦诸子选读,有改动)2孟子善用排比句,往往采用一连串结构相同的句式,对于同一论题,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说明,有如千流万壑,一时俱下,形成滔滔万里不可阻挡的气势。孟子文之称雄辩,这类句式的采用是很重要的一个原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配合归纳的推理方式,便采用了这种句式,一起首连举六位圣贤的成功事迹,从数量上给人以深刻印象,使人觉得“生于忧患”确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极力铺排艰难环境给人们带来的磨难,反衬了圣贤成功的不易;然后再历述圣贤面对艰难忧患的正确态度与处理方法,最终得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结论,很有说服力。(初中生古诗文必背50篇,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下面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公孙衍(yn)诸侯(hu)丈夫之冠(gun)B妾(qi)妇 畎(qun)亩傅说(yu)C胶鬲(g) 孙叔敖(o)百里奚(x)D拂(b)士 人恒(hng)过而后喻(y)2下面句子与原文完全一致的是()A往之女家,毕竟毕戒,无违夫子!B得之,与民由之;不得之,独行其道。C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士。D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3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1)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2)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4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意思与对应成语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一怒而诸侯惧临危不惧B子未学礼乎望子成龙C舜发于畎亩之中千钧一发D人恒过雁过拔毛1富贵不能淫中的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形象是怎样的?孟子认为的大丈夫应该是怎样的?孟子否定景春的理由是什么?2“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中的“是人”指的是哪些人?孟子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要讲的道理是什么? 课堂探究1孟子在富贵不能淫中说的“妾妇之道”指的是什么?它和孟子认为的“大丈夫之道”的区别在哪里?2孟子提出的“大丈夫”的标准是什么?他所说的大丈夫在为人处世上有哪些具体体现?请用富贵不能淫中的原话回答。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连列举的六位古代圣贤的事例有什么共同之处?孟子举这六个事例要证明什么道理?4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第一段共六句话,用了六个动词,包括一个“发”、五个“举”,为什么这样用?(一)阅读富贵不能淫,完成下面的题目。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1)是焉得为大丈夫乎?()(2)父命之()(3)得志,与民由之()(4)贫贱不能移()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1)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2)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3“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是孟子的一句名言,富贵不能淫中哪句话与这句话的意思相近?4下面对课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景春眼里,公孙衍等人一旦发怒,诸侯都害怕;安居在家,天下就平静。他们在政坛上有举足轻重的权柄,这样的人是真正的大丈夫。B在孟子看来,公孙衍等人只会迎合国君的好恶,搬弄是非,充其量只能是听凭君王指示的顺从者,或狐假虎威的弄权者,根本称不上大丈夫。C孟子认为,大丈夫必须是在行冠礼时,不怕威胁,不受利诱,对国家有责任感,对人民有关怀心,对理想有坚持的勇气。D孟子这番话,不仅批判了景春的错误认识,也确立了大丈夫的形象,为世人订下了一个立身行事的楷模,有相当的醒世作用。(二)阅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完成下面的题目。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1)舜发于畎亩之中()(2)必先苦其心志()(3)行拂乱其所为()(4)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2)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3孟子认为“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和“行拂乱其所为”能够增加人的才能。在生活条件日益优越的今天,你认为其中的哪一点仍然是人们增加才能、有所成就的必要条件?请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