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期刊稿件中的 "潜错误 ".doc_第1页
科技期刊稿件中的 "潜错误 ".doc_第2页
科技期刊稿件中的 "潜错误 ".doc_第3页
科技期刊稿件中的 "潜错误 ".doc_第4页
科技期刊稿件中的 "潜错误 ".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科技期刊稿件中的 潜错误 科技期刊稿件中的“潜错误刘森1张昕21)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部,北京市海淀区双清路学研大厦B座9082)清华大学出版社期刊中心,北京市海淀区双清路学研大厦B座605摘要科技期刊不同于图书或普通期刊,除了要求语言文字的正确和标准规范的执行,对保证“学术无误”也有很高的要求。 而一些小的比较隐蔽的学术错误不被重视,不易发现,成为影响科技期刊论文学术严谨性的“潜错误”。 本文针对潜错误的类型、起因和对策进行讨论。 关键词科技期刊潜错误职业自信专职科研素质在1994年国家科委的文件科技期刊质量要求及评分标准中,对要求提出了“确保学术上无误”。 一般来说,科技期刊的稿件都需要经过多位专家的审稿,能够过关的在学术上基本不会有问题。 但是,这些经过评审的稿件中也会存在一些不影响大局,但是有损学术严谨性的比较隐蔽的错误,不妨称之为“潜错误”。 对于这些漏网之鱼,也应该加倍小心。 本文结合实际工作中的例子,对此做一些探讨。 1潜错误举例这些潜错误在稿件中的表现形式大概可以分为3类。 (1)相似的数据、变量、公式等在文中不同位置出现时,在数量级、名称、形式上差别较大。 这种情况常常是由于稿件中出现了数据漏写或多写数字、不同物理量错用同一字符表示、变量字符写错、角标混乱、公式漏项等错误。 在一篇关于火灾人员伤害评估的稿件中,前面写道“对任意温度环境,人员停留其中的存活时间t与环境温度r的关系为t=328X108(T一273)361,其中r的单位为K”,而在后面提到“温度与人员致死概率单位数的关系满足P,=K+恐l n(严61t)”。 前后2个公式都使用了变量t和r,但前者中的r减去273之后由开尔文温度值转换成了摄氏温度值,而后者中丁未做此转换。 经过与作者沟通,确认是后者有误,应该改为P,=K,+K2In(T一273)361t。 (2)相关联的文字、图、表等之间的描述不一376但从图中可以看出曲线还是存在1个振荡的,原文不严谨,提醒作者后改为“从图1看不出高频振荡现象”,清晰严谨地表达出了作者所要强调的意思。 (3)从最基本的科研思路和逻辑出发,稿件中有关联的部分存在自相矛盾、因果不清等问题。 原因常常是作者的笔误或者科研工作中出现偏差,极少数情况下是确实出现了学术错误。 在一篇关于计算流体力学的稿件中,在前面的理论计算部分写道“设定D=1584mi ll,选用湍流模型RNG,由经验公式 (3)一 (4)求得对应的C,和。 理论值分别为0003139和466”,在后面的仿真实验部分又写道“对3种不同湍流模型进行分析,通过与理论值比较发现RNG的c,最小,也最接近设定值0003139”,这2段文字看上去都没有问题,但如果细细考究一下,会发现在前面计算理论值的时候已经选定湍流模型是RNG,那仿真结果中RNG与其他2种模型相比自然是与理论值最接近的,这种对比分析的条件设定是不科学的,结论也就不严谨了。 将此疑问向作者提出后,作者经过反复验证,确认在理论计算时实际上并不需要选定湍流模型,因此将原文改为“设定D=1584rai n,由经验公式 (3)一 (4)求得对应的c,和。 理论值分别为0003139和466”。 以上3类潜错误的发现由易到难。 虽然他们只占稿件中错误总数的极小部分,要找到并改正却需要花费很大的精力。 2潜错误产生的原因在作者的投稿和已发表的科技期刊论文中,上述3类潜错误并不少见,原因是多方面的 (1)作者在写作时出现笔误,忽视了全文内容或者图表的一致,有时带人一些科研中常用的口头语或简略说法,对论文的严谨性重视不够,这种情况尤其在工程实践类论文中较为常见。 (2)由于时间、精力和专业领域等方面的限制,审稿专家只对稿件中的学术水平进行大体上的把握,放过了一些比较细小的学术问题。 (3)在重复处理大量稿件时,出现了视觉疲劳或者职业倦怠?,而且发现潜错误对自身的学术能力也有一定的要求,使得潜错误容易成为漏网之鱼。 (4)对稿件编校质量的考评往往只重视文字正确和标准规范的执行。 与容易完成和出效果的修改文字差错相比,查找潜错误就显得费力不讨好了。 基于-J k法则,更愿意将精力花在文字修改上。 (5)部人手不足。 国家科学技术期刊管理办法规定期刊部人数季刊不少于3人,双月刊不少于5人,月刊不少于7人。 但现在有一些期刊部无法满足此要求,而且随着国家对科技期刊转企的推行,还面临着精简人员的压力,导致疲于应付,很难再有功夫去细查稿件中的潜错误。 作者和审稿专家对减少潜错误的贡献毕竟有限,稿件要达到“学术无误”的期刊质量要求,中间的差距就需要来进行弥补。 部要建立一套工作规范程序,例如要做到“五对应”即编校稿件时做到正文、图、表、引文、序号五个方面要一一对应;对稿件要“一纵一横”旧1多次通读,从整体上进行审读,将不同部分联系对照,判断逻辑结构的严谨程度,发现学术上的疑问一定要与作者确认;落实“三审三校一读”,必要时进行互校。 同时,要认识到减少潜错误并不是锦上添花,而是分内之事,应该贯穿在稿件内容、格式、形式的加工过程中,从而保证信息传播的正确性和高质量J。 这项工作是良心活,考验的是的职业道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