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宏观调控不能走回头路.doc_第1页
5-宏观调控不能走回头路.doc_第2页
5-宏观调控不能走回头路.doc_第3页
5-宏观调控不能走回头路.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宏观调控不能走回头路贺军 2011-6-302011年伊始,中国在宏观经济政策比较清晰,主要做好几件事:首要任务是抗通胀;其次是推进结构调整,在“十二五”开局之年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第三就是搞好房地产调控。不过,时间刚到5月,情况就变得复杂化。微观经济层面的负面迹象在增加,国内抱怨宏观紧缩政策过度的声音开始增多,对中国经济过度放缓甚至出现“硬着陆”的担心迅速增加,形成了放松宏观调控的舆论环境。从去年10月加息开始,新一轮的紧缩调控刚刚进行了半年,难道又要调转方向?中国当前经济形势到底如何?未来的政策将向何处去?在复杂情况下准确把握形势和政策脉搏,对于决策十分重要。宏观经济形势进入微妙阶段从宏观数据来看,2011年迄今的中国经济还算稳健。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中国主要经济数据,一季度GDP同比增长9.7%,环比增长2.1%。3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5.4%,环比下降0.2%。4月份CPI同比上涨5.3%,涨幅比3月份回落0.1个百分点,但略高于市场平均预期的5.2%。从投资来看,在信贷紧缩的情况下,投资依旧表现强劲。1-4月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5.4%,比1-3月份加快0.4个百分点,高于市场平均预期的24.7%。投资主要源于化工、钢铁等重工业行业的增长。从进出口来看,在第一季度出现了罕见的外贸逆差之后,4月净出口又大幅超预期,当月贸易顺差114.3亿美元,远高于28.9亿美元的平均预期。在消费方面,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7.1%,比3月份回落0.3个百分点,虽然增速在放缓,但也在意料之中。整体而言,今年前4个月的中国经济大体呈现出“高增长、高通胀”的态势。虽然通胀处于较高水平,但经济增长速度也表现得比较强劲。然而,在宏观经济数据表现稳定的同时,在微观经济层面却出现了越来越多的负面迹象,表现得与宏观数据不匹配。比如,很多中小企业的经营情况和就业情况不佳,融资环境在紧缩货币政策之下的明显恶化,民间利率大幅上升,部分地区的民间借贷年利率高达100%。东部沿海地区的工业增速出现了明显放缓,在某些大城市(如北京市),部分产业甚至出现了负增长。随着对地方融资平台的整顿、持续的房地产调控等措施,地方政府过去熟练运用的“土地财政”模式遭遇阻力,过去扩张时期的高借贷、高负债,现在普遍遇到了还贷压力。据我们调查,在北京市的某些区,累计银行信贷余额高达百亿元之多,现在仅每天要偿还的利息,就相当于每天一辆豪华轿车!在市场层面,不仅是中小企业感到难受,大型国企也都开始嗷嗷叫,认为紧缩过了头,生意不好做。在此背景下,为数不少的官方学者和市场机构研究人士,都开始唱空今年下半年的中国经济。有部分官方机构经济学家认为,国内通胀将于上半年见顶,而当前中国紧缩货币政策属于“超调”。他们预期,紧缩货币政策有可能会在下半年松动。光大集团董事长唐双宁日前也表示,调整存款准备金率要考虑部分中小银行的承受能力等问题。言下之议,是要停止收紧货币政策,甚至是放松货币政策。最激进的一种说法,莫过于中国今年底可能不得不减息。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学会秘书长王建5月11日对路透社表示,反通胀的措施会削弱经济增长的动力,从PMI等经济先行指标看已初露端倪,预计今年四季度可能迎来政策的微调。他说:“上调存准主要是回收庞大外汇占款而产生的流动性,预计仍有上调的空间,但加息会比较慎重,看起来是加不上去了,下半年甚至可能会减息。”有市场人士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5月12日,高盛资产管理公司董事长吉姆奥尼尔表示,“我猜测中国的GDP增幅将降至8%左右。如果我说对了,那意味着在今年下半年某个时候,中国的通胀将不再是问题,将回落至4%左右。而中国央行将能够停止收紧货币政策,从此我们大家的日子都好过了。”如何平衡抑通胀与保增长?整体而言,宏观数据与微观现象的差异,以及对于宏观调控看法的激烈分歧,显示出国内宏观经济形势在复杂化,变得更加微妙。在我们看来,对于宏观政策的分歧和争议,源于对今年政策目标的选择不同,或者权重不同。在“放松派”-呼吁放松中国紧缩调控的一派看来,中国经济增长有失速的危险,因此保增长是第一位的。但在另一派“紧缩派”-主张维持紧缩政策力度的人看来,抗通胀仍是今年的首要目标,当前紧缩货币的政策方向不应该变。尤其是不能走过去的老路,宏观调控还未见效就开始政策转舵,这将导致调控前功尽弃。对于今年的通胀问题,我们的看法远不如有些经济学家那样乐观。在他们看来,今年的通胀形势是“前高后低”,随着通胀压力降低,紧缩政策也就应该随之而放松。在安邦研究团队看来,中国经济当前遭遇到的通胀压力非同小可,绝非某些经济学家所言的“到顶”了。对于中国当前通胀的成因,国内政商学界的看法分歧颇大。学界常见的观点是,中国通胀的原因只有一个,就是货币超发。中国央行过去投放了太多的货币,有时候是主动投放,如金融危机后刺激信贷扩张;有时候则是被动投放,如外贸顺差和热钱流入迫使央行被动购汇。周其仁、许小年等学者都持这种看法。另一种看法认为,中国当前通胀的主因是输入型通胀,近年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高企,尤其是中国大量进口的原油、铁矿石等上游产品价格上涨,抬升了国内物价。还有观点认为,中国的通胀原因主要是在部分对CPI影响大的产品供应方面出了问题,如恶劣天气造成粮食短缺等。中国今年面临的通胀形势非常复杂,除了全球流动性过多、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等国际因素,国内的货币因素、基础产品涨价、无效投资太多等内生问题,都在合力推高国内通胀水平。简言之,中国的通胀是复杂系统下的一种结果,靠开一两剂单一的药方,根本不可能解决问题。因此,解决中国的通胀问题必须从多处着手。担心中国经济在紧缩之下硬着陆,这是持“放松派”人士的重要看法。但这种情况出现的概率有多大呢?在我们看来,中国经济的放缓虽然在二三季度可能会比现在明显,但正如我们在前面的分析,从一季度和4月份的经济数据来看,中国的投资、出口依旧强劲,消费基本稳定,至少在今年之内,国内出现经济硬着陆的可能性很小。即使经济增长出现动力问题,也至少要到明年才有可能体现。在这一背景下,谈紧缩政策“超调”,谈货币政策应该放松,实际上显示了一种在政策上的“无奈感”。在抗通胀和保增长之间,我们倾向于认为,在经济增长暂时不会出大问题的情况下,政策重点应该放在抗通胀问题上。虽然国内经济出现了一些增速放缓的苗头,但抗通胀仍是今年政策的主基调,不要出现所谓货币政策大转向的情况。对于未来的经济走势,国内出现了三个“拐点”之争:一是通胀是否处在拐点?二是国内楼市是否处在拐点?三是经济增长是否处在拐点?对于通胀是否处在“拐点”的问题,安邦研究团队认为,目前推动国内通胀上升的通道已经全部打开,抑制通胀的措施并不容易见效,而抑制通胀的政策本身,也会因为体制的原因而出现抵消政策效果的状况,所以今年中国的真实通胀水平非但不会到顶,而且有可能继续上扬,达到10%的高位。在这种背景下,宏观政策的全面紧缩不可避免。现在为通胀而紧缩,实际上是前两年强刺激经济后必须付出的总成本。对于国内楼市是否处在拐点的问题,一些地方政府现在开始宣传当地的楼价已经下跌,还有观点认为,国内楼价将出现暴跌,使房地产市场出现重大萎缩。但也有意见认为,国内楼价下跌可能有统计数据不准的原因,还有数据操纵的可能。各地希望以这些数据变化及形势变化,显示已达到温家宝总理所说的房价合理回归的程度,以此来说服中央放松对房地产的调控政策。然而,在我们看来,中国房地产市场长期来看面临着一个历史性的转折,但目前楼价则不存在暴跌的可能,因此反而要小心政策一松,立马导致楼价反弹。至于对经济增长拐点的担心,主要是基于对通胀和楼价的判断,再加上微观经济中的困局,有预测认为中国经济将再现拐点。正如前面的分析,在我们看来,中国经济增长在今年内是有保证的,暂时不会出现拐点。在今年时间接近6月,需要对半年来的经济和政策进行评估之际,据称,中央领导层已经派出多组智囊专家分赴各地和不同领域展开调研,要求在5月底前报告。这些调研的结果,有可能影响决策层对下一步宏观政策的判断。虽然现在中央还在了解情况,但国内各方针对宏观调控政策的走向,已经展开了激烈的博弈。以我们的观察,来自市场研究机构的观点,更多考虑的是投资的机会,因此它们更倾向于游说宏观政策放松。作为独立的战略型智库机构,安邦的研究团队则倾向于继续保持对通胀问题的高度警惕。虽然我们也担心过度紧缩(如连续、大幅加息)影响市场对中国经济的信心,但从“将会发生什么”的角度来看,我们还是认为,中国很可能出现全面紧缩。回顾2003年至2008年,中国经济基本上是在“两条线”发展:一是不可抑制的高增长,这里有中国加入WTO之后带来的“红利”,二是以紧缩为特征的宏观调控。然而,中国每一轮宏观调控都不彻底,尤其是房地产调控,在“控与松”的循环中不断被推高,最后演变成了一个巨大的泡沫。到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中断了中国的宏观调控,危机之下,中国转而采取全面强刺激的方法来保障经济增长,结果,空前的流动性释放造成了空前的资产泡沫,大大推迟了中国某些市场“洗牌”的时间。在新的宏观调控刚刚起动不久、效果还不明显之际,中国对于政策的变动一定要谨慎。只要经济能维持一定程度的增长,宏观政策的重心就应该集中在抗通胀,并推动产业结构的调整。总之,宏观调控不能走回头路!在如何应对高通胀压力的问题上,作为一个面向实际应用的智库机构,安邦与国内部分顶级智库机构一样,实际上已经有了相应的解决对策。在安邦团队看来,中国通胀高企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在人民币汇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