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测试卷及组卷说明参考表单 (2).doc_第1页
单元测试卷及组卷说明参考表单 (2).doc_第2页
单元测试卷及组卷说明参考表单 (2).doc_第3页
单元测试卷及组卷说明参考表单 (2).doc_第4页
单元测试卷及组卷说明参考表单 (2).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单元测试卷及组卷说明参考表单基本信息学 科语文年 级八年级教 师陈玲单 位川港中学课 题20112012学年度(下)第一次阶段练习单元测试卷八年级语文(满分:100分 考试时间:120分钟)一、荡舟语湖( 共20分)1根据下面语段中的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3分)山上有的是娇艳的花、婆suo_的树,有的是奇jue_的岩石、爽飒的风、飘yi_的云朵;在山上,每一片风景,都会使你神迷。但,我说我还是最喜欢听山里的鸟叫。到山里来,找一片幽深的林子躺下,静静地躺在铺着落叶的土地上,这时你的心灵便贴紧了山的心灵,别动也别想,好好地听一听鸟叫吧! -郭枫空山鸟语2、 根据课文内容填空。(13题必做,4、5两题选做一题)。( 6分)1)淮南秋雨夜, 。(闻雁)2) ,泥香带落花。(迎燕)3)难道你又不更远一点想到,这样枝枝叶叶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白杨树, , ?(白杨礼赞)4)池鹤中的“ ? 。”一句表现出诗人对仕宦生活的厌倦和无奈。5)马说中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 ? 。3、下列各项表述不正确的是 (2分) ( )A.紫藤萝瀑布一文的作者是宗璞,原名冯钟璞,是我国著名哲学家冯友兰的女儿,文章通过描写紫藤萝花的勃勃生机,点明了“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的人生哲理。B.海燕的作者是高尔基,前苏联作家,著名作品有长篇小说母亲,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和剧本小市民。本文借海燕象征当时敢于直面沙皇暴行、奋勇斗争的革命先驱,描写恐惧胆怯的“海鸥”、“海鸭”、“企鹅”,是为了反衬海燕的英姿。C.石榴的作者是我国现代杰出的作家、诗人、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茅盾写的一篇状物抒情的优美散文。本文抓住了石榴的外在特征来写,如形状、大小、颜色、质地等,同时还赋予了石榴内在的特征,如质朴隽逸的风度、不畏炎阳直射的品格,充满活力蓬勃向上的精神等。D.马说的作者是唐代著名文学家韩愈。本文选自昌黎先生集杂说。4 、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2分) ( )A、昨天晚上,忽然狂风大作,暴雨如注,我被振聋发聩的雷声惊醒了。B、她高高的个头,匀称的身材,但和她那几个篮球队的朋友站在一起,就给人鹤立鸡群的感觉。C、最近,那位足球明星在球场上情绪低落,心不在焉,传球和防守都差强人意,真是令人失望。D、这么好的天气去郊游,同学们可以在大自然中尽情地享受天伦之乐。5、阅读唐代诗人戴叔伦的古诗兰溪棹歌,回答下面问题。(4分)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注:兰溪,在今浙江兰溪县西南。棹(zho)歌,渔民的船歌。(1)“越中山色镜中看”中的“镜中看”三字极有韵味,它启发读者去想象兰溪山水的美妙景致,请把这种美妙景致描述出来。(2分)答: (2)纵观全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答: 6、综合性学习。(3分)通过专题鸟的学习,我们对鸟的内涵有了更深的了解。某班同学利用黑板出了一期“爱鸟”专刊。以下是其中一个栏目的内容,读后要求答题。 (1)写出含“鸟”的成语和含“鸟”的诗句各一句。(1分) (2)鸟是人类的朋友,是和谐社会的一分子,就如何爱鸟、护鸟提两点建议:(2分) 二、阅读之旅(共40 分)(一)阅读下面文段,完成710题。(共12分)眼界与读书赵 畅(1)眼界之于读书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2)眼界决定了读书的目的归宿。周总理读书时,提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周总理的眼界为其发愤读书作了注脚。既立志于“中华之崛起”,就必须好读书,读好书,时时检点自己,提醒自己,因为“中华之崛起”所呼唤的读书人,不仅要有报国之志,更要有报国之才。冯友兰先生曾在一篇文章里提到,作为一个学问家,做学术研究是要做全民族的智囊。这一点,对读书人很有启发。虽然读书人并非一定是学问家,但读书的眼界却力求要高,这样至少就不至于把读书当作可有可无的休闲娱乐或者陷入无聊的泥潭。(3)眼界也决定了读书人读书的方式方法和兴趣效果。自古至今,读什么书、怎么读,以及怎么防止“死”读书,都需要从实践出发,形成适合每个人自己的读书方式。可以肯定,有着高眼界的读书人,一定会结合实践去读那些更富价值的书籍。一个拥有高远眼界的读书人,还能够牢记使命,超越功利樊篱。他们将读书视为一件高雅而神圣之事,并从广泛的阅读之中、从对历史的理解之中,获得一种对自己时代使命的高度自信并笃行之。(4)读书的眼界,自然还取决于读书的宽度,这既关乎读书兴趣,亦关乎读书效果。在有些人看来,终日埋头进行科学研究的科学家是一些不近人情、枯燥乏味的“怪人”。事实上,对生活和事业的热爱,使不少科学家逐步成为自然美的追求者与发现者。达尔文“常常几小时地阅读莎士比亚的历史剧”和“拜伦、华尔特司各特的诗篇”;诺贝尔读过许多名人大家的文学作品;我国数学家华罗庚、苏步青都非常喜爱古典文学。也许对自然科学家来说,了解文、史、哲方面的知识,会有助他们的逻辑思维变得更开阔,流转自如。同理,文学艺术方面的专家如能多读一点自然科学知识,在创作作品与表达自我的时候,往往也能够更加深刻。(5)读书不打开眼界,不联系思想实际、工作实际、社会实际,不从书籍中思考点什么、采取点什么、解决点什么,那么我们读书做什么?(6)我以为,读书人欲从书本中汲取力量,高远的眼界是至关重要的。(选自2011年3月29日人民日报,有删改)7、阅读全文,说说作者在文中表达的主要观点是什么?(2分)_8、第(2)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_9、第(4)段提出了什么见解?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一段。(3分)_10、联系实际,谈谈你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理解。(4分)_(二)阅读下面文段,完成1115题。(共14分)向日葵张抗抗从天山下来,已是傍晚时分,阳光依然炽烈,亮得显眼。从很远的地方就望见了那一大片向日葵海洋,像是天边扑腾着一群金色羽毛的大鸟。车渐斩驶近,你喜欢你兴奋,大家都想起了梵高,朋友说停车照相吧,这么美丽这么灿烂的向日葵,我们也该作一回向阳花儿了。秘密就是在那一刻被突然揭开的。太阳西下,阳光已在公路的西侧停留了整整一个下午,它给了那一大片向日葵足够的时间改换方向,如果向日葵确实有围着太阳旋转的天性,应该是完全来得及付诸行动的。然而,那一大片向日葵花,却依然无动于衷,纹丝不动,固执地颔首朝东,只将那一圈圈绿色的蒂盘对着西斜的太阳。它的姿势同上午相比,没有一丝一毫的改变,它甚至没有一丁点儿想要跟着阳光旋转的那种意思,一株株粗壮的葵干笔挺地伫立着,用那个沉甸甸的花盘后脑勺,拒绝了阳光的亲吻。夕阳逼近,金黄色的花瓣背面被阳光照得通体透亮,发出纯金般的光泽。像是无数面迎风招展的小黄旗,将那整片向日葵地的上空都辉映出一片升腾的金光。它宁可迎着风,也不愿迎着阳光么?呵,这是一片背对着太阳的向日葵。那众所周知的向阳花儿,莫非竟是一个弥天大谎么?究竟是天下的向日葵,根本从来就没有围着太阳旋转的习性,还是这天山脚下的向日葵,忽然改变了它的遗传基因,成为一个叛逆的例外?或许是阳光的亮度和吸引力不够么?可在阳光下你明明睁不开眼。难道是土地贫瘠使得它心有余而力不足么?可它们一棵棵都健壮如树。也许是那些成熟的向日葵种籽太沉重了,它的花盘,也即脑子里装了太多的东西,它们就不愿再盲从了么?可它们似乎还年轻,新鲜活泼的花瓣一朵朵一片片抖擞着,正轻轻松松地翘首顾盼,那么欣欣向荣,快快活活的样子。它们背对着太阳的时候,仍是高傲地扬着脑袋,没有丝毫谄媚的谦卑。那么,它们一定是一些从异域引进的特殊品种,被天山的雪水滋养,变成了向日葵种群中的异类?可当你咀嚼那些并无异味的香喷喷的葵花籽,你还能区分它们么?于是你胡乱猜测:也许以往所见那些一株单立的向日葵,它需要竭力迎合阳光,来驱赶孤独,权作它的伙伴或是信仰;那么若是一群向日葵呢?当它们形成了向日葵群体之时,便互相手拉着手,一齐勇敢地抬起头来了。它们是一个不再低头的集体。当你再次凝视它们的时候,你发现那偌大一片向日葵林子的边边角角,竟然没有一株,哪怕是一株瘦弱或是低矮的向日葵,悄悄地迎着阳光凑上脸去。它们始终保持这样挺拔的站姿,一直到明天太阳再度升起,一直到它们的帽檐纷纷干枯飘落,一直到最后被镰刀砍倒。当它们的后脑勺终于沉重坠地,那是花盘里的种籽真正熟透的日子。然而你却不得不也背对着它们,在夕阳里重新上路。天山脚下那一大片背对着太阳的向日葵,就这样逆着光亮,在你的影册里留下了一株株直立而模糊的背影。11. 用简要的语言概括文章主要内容。(2分)_12. 写出第3段加点的“秘密”和第9段加点的“弥天大谎”在文中的含义。(2分)秘密:_ 弥天大谎:_13. 作者笔下的向日葵具有怎样的个性?你喜欢这种个性吗?请说明你的理由。(4分)_ 14. 假设你是向日葵身边的一株小草,你会对向日葵说些什么?(2分)_15. 阅读下面的语段,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你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4分)在海底世界里,有一种会给自己造“房子”的动物,它们能从自己的身体里分泌出石灰质,作为建筑材料来建造“房子”,用做自己的栖身之地,这些动物就是贝类。因为它们的身体柔软,所以归属于软体动物。它们建造的“房子”就是那些五光十色的贝壳。然而,在软体动物的家族中却有一种能够吐墨的动物叫乌贼。因为它能吐墨,所以也叫墨鱼。要说乌贼也是贝类,这就很难使人相信了。事实上,乌贼的确属于贝类。它的房子造到了自己体内,叫内骨胳也叫“海螵蛸”,是一种很好的药材。_ _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20题。(14分)甲马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乙龙说龙嘘气成云,云固弗灵于龙也。然龙乘是气,茫洋穷乎元间,薄日月,伏光景,感震电,神变化,水下土,汩陵谷。云亦灵怪矣哉!云,龙之所能使为灵也。若龙之灵,则非云之所能使为灵也。然龙弗得云,无以神其灵矣。失其所凭依,信不可欤!异哉!其所凭依,乃其所自为也。易曰:“云从龙。”既曰龙,云从之矣。(注释:本语段作者以龙喻明君,以云喻贤臣,来含蓄地表达自己的观点。)16乙短文和甲短文一样,都是享有“文起八代之衰”的唐代文学家 写的 (体裁)。(2分)17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字。(4分)1)才美不外见 ( ) 2)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3)食之不能尽其材 ( ) 4)执策而临之 ( )5)其真无马邪? ( ) 6)其真不知马也( )7)龙乘是气 ( ) 8)龙亦灵怪矣哉!( )18用现代汉语说说下列句子的意思。(4分)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2分)_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2分)_19这两篇短文通篇说的是物事(龙、马),其实论的是人事。想想看,作者分别表达了怎么的思想感情?(2分)_20如果说成才是“龙”,读书是“云”,那么对你今后的求学有什么启迪?(2分)_三、佳作竞技(40分,书写分5分)21、以“有一种美丽叫_ ”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1)先在横线上填上适当的词语,然后作文。字数不少于600字。 (2)体裁不限(除诗歌、戏剧)。(3)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4)书写要正确、规范、美观。组卷说明(试卷考查的主要范围、重点内容,考查的主要目标,题型特点,评价要求等)八年级 第一阶段所教课文,考察学生对基础知识地掌握程度。题型接轨中考模式。参考答案八年级语文下第一次阶段练习参考答案1、(3分)娑 崛 逸2、(6分)1)高斋闻雁来 2)、翅湿沾微雨 3)、宛然象征了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 4)、临风一唳思何事?怅望青田云水遥 5)、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3、(2 分)C 4、(2 分)B5、(1)(2分)强调描绘的是山水景色,光有月亮描写不给分。参考:溪水清澈,平静如镜,一弯新月悬挂柳湾,清凉的月光流泻而出,一切都和群山倒映在兰溪之中,摇曳生姿,朦胧飘渺。 (2)(2分)欣喜、愉悦之情。6、(1)(1分)略(2)(2分)首先保护鸟类的栖息环境:积极参加植树造林,治理水污染;同不良行为做斗争:不随意掏鸟蛋、毁鸟巢和捕杀鸟类;设法为鸟类创造营巢或居留的条件;积极参加“爱鸟周”活动,增强人们爱鸟护鸟的意识;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珍稀鸟类。7、(2分)读书人欲从书本中汲取力量,高远的眼界是至关重要的。8、(3分)举例论证(1分),列举了周总理、冯友兰读书的例子,有力地证明了“眼界决定了读书的目的归宿”的观点(2分)。9、(3分)读书的眼界,自然还取决于读书的宽度(1分)。文章第3段说“眼界也决定了读书人读书的方式方法和兴趣效果”,而第3段只论证了“方式方法”,第4段则论证了“兴趣效果”,使得论证更加全面而严密(2分)。10、(4分)示例:读书是一件高雅而神圣的事,要从中获得自己的时代使命,并为之努力奋斗。尤其是我们初中生读书,尤其是要超越升学的功利性,明确读书是为了提升自身的文化素质,增强自己的品德修养,获得更多的知识能力。11. 作者在天山脚下意外发现了不向阳的向日葵,由此引发了自己的反思。(2分)12. 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