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高中历史专题质量检测(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含解析)人民版.docx_第1页
2019高中历史专题质量检测(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含解析)人民版.docx_第2页
2019高中历史专题质量检测(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含解析)人民版.docx_第3页
2019高中历史专题质量检测(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含解析)人民版.docx_第4页
2019高中历史专题质量检测(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含解析)人民版.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质量检测(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下列引言与如图主题相符合的是()A“一切为了前线,一切为了战胜敌人”B“通过国家资本主义走向社会主义”C“谁不加入集体农庄,谁就是与苏维埃政权为敌”D“今后15年内不仅赶上并且超过美国”2在俄罗斯长篇小说切温古尔中有这样一段话:“令人费解的是,红军来了,分了土地,却又把每一粒粮食收走了,你自己去尝尝这样的土地的滋味吧!”如按上述材料进行情境解读,正确的是()背景: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陷于国内外反动势力的包围中,形势非常不利内容:苏维埃政府采取了余粮收集制,引发农民的不满后果:促使苏维埃政府运用国家权力,推行农业集体化政策结论:农民是落后生产力的代表,无产阶级的领导是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前提ABC D3列宁说,“1921年春天形成了这样的政治形势:要求必须立刻采取迅速的、最坚决的、最紧急的办法来改善农民的生活状况和提高他们的生产力。应该从农民方面开始。谁若不明白这一点就等于放弃或者类似放弃无产阶级专政。”后来针对改善农民生活状况采取的办法是()A实行余粮收集制B征收固定粮食税C实行大中企业国有化D实行农业集体化4“在新经济政策的指导下允许大量的为谋取个人利益的私人贸易存在只有当农民能够用他的剩余产品兑换城市制造的衣服和用具等物品时,他们才肯生产超出自己生活所必须的农产品。城市人民如果要进行工业生产,甚至只要继续在城里生活下去,他们也必须得到来自农村的供应。”这主要说明新经济政策()A促进了苏俄工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B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推动经济恢复C通过改善工农联盟来巩固苏维埃政权D否定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时期国家对经济的控制 5.“内战结束后列宁立刻决定,推迟建立共产主义的尝试。”为此,布尔什维克党提出()A“全部政权归苏维埃”B“贯彻对基本食品的国家垄断,严禁私人贸易”C“完成纳税义务以后的全部粮食,归土地耕作者自行支配”D“在较高的技术和农业集体化的基础上促进农业的改造”61921年,列宁意识到,有必要与那些具有使工业生产复苏能力的人讲和。这表明列宁决定()A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实行新经济政策C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D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7以下言论是苏联(俄)领导人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认识,其中属于斯大林的是()A商业的发展在有千百万小生产者存在的条件下是不可避免的B必须使我国各地区毫无例外地都布满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C一切就这么简单,玉米就是灵丹妙药D在国内建立“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8卡通画家David Low在20世30年代访问苏联时,曾画了一幅漫画:一名集体农场女工,心不在焉地在给一台拖拉机挤奶。(极端的年代)这幅漫画说明当时苏联()A战时共产主义的拙劣性B新经济政策的急于求成C计划经济体制的粗糙性D赫鲁晓夫改革的速成性9苏联人萨哈罗夫1970年“呼吁”:在社会政治范围内,阻碍我们经济发展的障碍物很多,凡是不能除去这些障碍物的措施都是注定无效的。材料中的“障碍物”主要是指()A斯大林体制 B农业集体化C单一公有制 D指令性计划10他是一个勇于否定过去而又不能彻底摒弃历史遗产的人物,是一个顺应历史潮流步入苏联最高决策层,而又在理论上准备不足的人物。他谴责独裁,但未能触及专横的权力。以下言行属于该领导人的是()A“延缓速度就是落后,落后就要挨打”B“发展重工业,过去与现在都是苏联经济的不变原则”C“玉米能使农庄像插了翅膀一样飞腾起来”D“用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代替“科学社会主义”11赫鲁晓夫改革选择农业作为改革的突破口,主要是针对()A斯大林模式的弊端B市场那只“看不见的手”完全为国家这只“看得见的手”所取代C斯大林个人崇拜的种种表现及严重后果D当时粮食供应严重不足的严峻农业形势12俄罗斯科学院某院士说,我们俄罗斯人以我们自己的沉痛灾难为代价,成为耶稣,悲壮地走上祭坛,向世人和历史宣告,苏联的“民主化”“私有化”完全是一条绝路、死路。这说明他把苏联解体的原因归结为()A斯大林模式B苏联政局的动荡 C西方的和平演变政策D戈尔巴乔夫改革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0分,第14题20分,共40分)1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列宁曾说:“我们计划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材料二为了巩固农民经济和提高其生产率,应当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这种国家收集粮食、原料和饲料的方法,如果不在工业和农业之间实行系统的商品交换或产品交换,无产阶级和农民在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就不可能建立正确的关系,就不可能建立十分巩固的经济联盟。齐世荣主编世界通史资料选辑材料三斯大林在论述苏联工业化时说:“没有重工业就无法保卫国家,所以必须赶快发展重工业,如果这事迟了,那就要失败。”材料四 项目1928年1940年增幅(%)钢(万吨)4301 830326煤炭(万吨)3 55016 600368棉织物(亿米)26.7839.5448谷物(万吨)7 3009 55031(1)材料一中列宁所说的“办法”是什么?你认为这一“办法”错在哪里?(6分)(2)根据材料二分析,苏俄实行了什么经济政策?这一政策的特点是什么?起到了怎样的作用?(6分)(3)根据材料三、四分析,斯大林时期又形成了怎样的经济政策?这一政策出现的外部环境是什么?怎样正确评价这一政策?(8分)14赫鲁晓夫上台后,苏联开始对旧的经济模式进行修正,同时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新方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赫鲁晓夫面临着十分复杂的局面和艰巨的任务。正如苏联著名政论家费奥多尔布尔拉茨基指出的,放在当时赫鲁晓夫面前的斯大林所留下的苏联是:“越来越贫困的、实际上半崩溃的农村、技术上落后的工业、最尖锐的住房短缺、居民生活的低水平、数百万人被关押在监狱和集中营、国家与外部各界的隔绝所有这一切都要求有新的政策和彻底的变革。”苏尤里阿法纳西耶夫编别无选择材料二鉴于许多重要农业部门的情况不佳,苏共中央全会认为必须刻不容缓地采取一系列重大的措施,把落后的农业部门、集体农庄、国营农场和地区提高到先进的水平,以保证整个社会主义农业的蓬勃发展。我们的任务是在最近两三年内充分地满足我国居民对各种食品的日益增长的需要,并保证轻工业和食品工业的原料供应。齐世荣当代世界史资料选辑材料三1962年,叶利别尔曼在真理报发表了计划利润奖金一文,史称“利别尔曼建议”。他认为,“如果只把按品种的产量计划和交货期限计划下达到企业,就可以做到这一点”,“企业根据所接到的产量和品种的任务应当自己编制充分完整的计划,其中包括劳动生产率、工作人员数、工资、产品成本、积累、投资和新技术各个方面”。为了让企业在编制计划时能主动、积极、充分地挖掘企业的生产潜力,利别尔曼提出的基本办法是加强利润刺激,采用这个办法的基本原则是:(1)“赢利率越高,奖金就越多”;(2)“企业自己编制的赢利计划越高,奖金也就越多”。陈之骅苏联兴亡史纲(1)据材料一指出,赫鲁晓夫上台后面临的经济问题有哪些?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问题产生的根源是什么?(6分)(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为提高农民和农庄的生产积极性,赫鲁晓夫采取了哪些措施?(6分)(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利别尔曼建议”与赫鲁晓夫改革的相同之处。试从理论和实践的视角分析“利别尔曼建议”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影响。(8分)专题质量检测(七)1选A本题综合考查苏联(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相关知识。“列车上的乘客必须参加一天义务劳动”体现了义务劳动制,是1918年苏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与此相关的是A项。B项是新经济政策的内容,排除;C项是1925年开始的农业集体化政策,排除;D项是经济计划,排除。2选A本题主要反映的是苏俄建立后,为巩固苏维埃政权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后来引发经济和政治危机,正确。农业集体化是斯大林时期推行的政策;农民是无产阶级的同盟军,排除。故选A项。3选B由所学知识可知,“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后期损害了农民的积极性,于是后来的新经济政策实行固定的粮食税政策,这有利于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故选B项。4选B根据材料中“允许”“私人贸易存在”等信息,可知选B。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推动经济恢复是新经济政策的特点。5选C材料中的“内战结束后”是指一战后的国内战争,可知此时列宁推行新经济政策,C项是新经济政策的内容,符合题意。A项是十月革命前的口号,错误;B项是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错误;D项是斯大林模式下的农业集体化,错误。6选B1921年苏俄面临严重的政治和经济危机,急需恢复经济,列宁实施新经济政策允许私人资本主义发展,实行国家资本主义,故B项正确。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于1918年实行,A项错误;“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于1928年,C项错误;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在1918年,D项错误。7选BA项反映了列宁时期实行的新经济政策,通过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恢复发展生产;B项是斯大林时期推行的农业集体化运动,广泛建立集体农庄;C项是赫鲁晓夫时期推行的玉米种植运动;D项是戈尔巴乔夫时期倡导的所谓“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故B项正确。8选C本题考查对斯大林模式弊端的认识。抓住“20世纪30年代”这个时间关键词,可知答案是C项,“斯大林模式”用牺牲农业的办法来为工业化建设积累资金,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9选A斯大林体制在20世纪30年代形成后就一直延续下去,直到戈尔巴乔夫改革时期才彻底打破。根据材料中的“1970年”可以看出,材料中的“障碍物”主要是指斯大林体制,故A项正确。农业集体化、单一公有制、指令性计划都是斯大林体制的产物。 10选C本题考查赫鲁晓夫改革。从材料“勇于否定过去而又不能彻底摒弃历史遗产的人物”可知此人是赫鲁晓夫,他全盘否定斯大林,但是并没有从根本上否定斯大林体制,他在任期间开展种植玉米运动,最后失败。故C项正确。11选D斯大林逝世后,苏联农业形势非常严峻,所以赫鲁晓夫选择农业作为改革的突破口,故D项正确。 12选D本题考查知识迁移能力。戈尔巴乔夫改革实行私有化,企业开始实行各种形式的租赁和承包,允许私有,政治上实行民主化改革,故选D。13解析: 第(1)问,强调列宁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反思。第(2)问,突出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转为新经济政策的必要性、特点以及重要作用,体现这一政策是符合小农占优势的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和对苏维埃政权的巩固。第(3)问,注意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认识斯大林体制形成的背景、目的以及由此产生的积极和消极两方面影响,并进行全面的评价。答案:(1)办法: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错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许多措施超出了战时需要的限制;战争结束后也没有缓解,反而进一步加强;并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2)政策:新经济政策。特点:运用商品货币关系,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作用: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得到广大工人和农民的支持,使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巩固了工农联盟和苏维埃政权。(3)斯大林体制(模式)。环境:苏联面临着帝国主义的包围和战争威胁,只有发展重工业,才能巩固国家政权。评价:积极,最大限度地集中全国人力、物力、财力,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突出成就,形成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基本实现了工业化;消极,超越了苏联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并逐渐僵化,越来越阻碍苏联经济的进一步发展。14解析:第(1)问,材料涉及几个弱点,如轻工业、农业、农民、地方和企业、人民生活,归根结底是“斯大林模式”造成的。第(2)问,赫鲁晓夫在农业方面的改革,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以得出。第(3)问,由“为了让企业在编制计划时能主动、积极、充分地挖掘企业的生产潜力,利别尔曼提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