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礼的句子及翻译.doc_第1页
论语中礼的句子及翻译.doc_第2页
论语中礼的句子及翻译.doc_第3页
论语中礼的句子及翻译.doc_第4页
论语中礼的句子及翻译.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语中礼的句子及翻译 论语名句 一 (1) 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 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1) 【原文】 子曰: (2)千乘之国(3),敬事(4)而言,节用而爱人(5),使民 “道 ” 以时(6)。 【注解】 (1)本句摘自论语学而 (2)道:一本作“导” ,作动词用。这里是治理的意思。 (3)千乘之国:乘,音 shng,意为辆。这里指古代军队的基层。 每乘拥有四匹马拉的兵车一辆,车上甲士 3 人,车下步卒 72 人,后 勤人员 25 人,共计 100 人。千乘之国,指拥有 1000 辆战车的, 即诸侯国。春秋时代,战争频仍,的强弱都用车辆的数目来 计算。在孔子时代,千乘之国大国。 (4)敬事:敬字用于表示个人的,是对待所从事的事务 要谨慎专一、兢兢业业。 (5)爱人:古代“人”的含义有广义与狭义的区别。广义的“人” ,指 一切人群; 狭义的 “人” 仅指士大夫各个阶层的人。 , 此处的 “人” 与“民”而言,可见其用法为狭义。 (6)使民以时:时指农时。古代百姓以农业为主,这是说要役使百姓农时耕作与收获。 【译文】 孔子说: “治理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就要严谨地办 理大事而又恪守信用,诚实无欺,节约财政开支而又爱护官吏臣 僚,役使百姓要不误农时” 。 【拓展延伸】 孔子在本章中所说的话,主要是对的执政者而言的,是关于 治理的原则。他讲了三个的问题,即要求统治者严肃认 真地办理各事务,恪守信用;节约用度,爱护官吏;役使百 姓应注意不误农时等。这是治国安邦的点。 康有为说,孔子的学说是“爱人” ,泛爱一切人。但本章里所说 的“爱人”则非此意。他所说的“人”百姓,而是官吏,是有地 位的人;而“民”才是百姓,是被治者役使的。可见, “爱人”爱一切人,而只是爱统治集团中的人。 “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的思想是的,反映了孔子的社会思想。从另角度说,孔子这 里是为统治者治理、统治百姓出谋划策。 鲁迅曾经指出: “孔夫子曾经计划过出色的治国的方法,但那都 是治民众者,即权势者设想的方法,为民众本身的,却一点也没 有。( ”且介亭杂文二集在现代的孔夫子 )这是站在的立场上看待孔子治国方略的。颇具尖锐性。 【创新思维】 一 孔子说:治理有能力出一千辆兵车的大国时,应该要谨慎行事 以让感受到的诚恳信实,进而使能信赖,对的 财物要节约使用以爱护体恤,在需要服公役(劳役或兵役) 时,要选择农闲的时期以免过度扰民、防碍生产。 孔子此章主要 在点出大国国政时,要注意三件事:敬信-信赖;节用 -经济问题;役时-服公役不扰民。事实上这里还隐藏了半的问 题,这问题是为何要加上“道千乘之国”这几个字呢?难道说治 理万乘之国或百乘之国就另有其它或秘诀吗?至于那半个问题“使民” 。 先来看这半个问题吧! “使民”在论语中共5 次,3 次 说明为政之道的,皆作使服公役来解。公冶长篇,子谓子产有君 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这儿的使民也义可解为:需要服公役的原因和时机都合宜。 颜渊篇,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这儿的使民如承大祭是说:要以盛大祭祀时一样恭敬郑重的态 度,来役使服公役。 另有一章即为争议焦点的泰伯篇,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 之。 此章应该指为政之道,小弟将之视为使民的倒装句: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如此则解为:在使服公役时,对 于那些役使工作内容及方法而可以役使的, 便可让直接依照着其已知的方法去工作了; 但那些不役使工作 内容及方法的,就应该先教导的工作方法,之后才开始 让工作。 解法亦与下列三章相呼应。子路篇,子曰:以不教民战,是 谓弃之。表示当时真有人并未教导作战的技能,便驱使服兵役上战场的。子路篇,子曰:善人教民七年,亦可以即戎矣。是 强调-教导作战的技能亦须要的,为免弃民之议,贤人应有妥善的来教导作战的技能。至于宪问篇,子曰: 上好礼,则-民易使也。更是与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相近,皆为倒装 句。且“民易使”若可解为易使民,则-民可使由之当然应可视为“民 可使,由之”而解为“可使之民,由之”了;又既然民可分为易使与 不易使;自然也应该有可使与不可使之民的分别了。如不然要以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视之,则可由“不可”下手。 “不可” 解为不可以不可以有两个的原因“不应该而不可以” , 另则是“很难(不)而不可以”之义,论语中“不可” 共于 35 章,有 15 章(含本章)其“不可”可解为或最 好解为“很难(不)而不可以” 。如此则解为教育,只 能作到让大家知道待人处事的方法,而使之遵照着去做;却很难 让大家都知道为何要以方法来待人处事的大道理。 看完了这半个问题再来就来分析一下剩下的那个问题: 为何加上 道千乘之国这几个字呢?先看看另一章与本章有异曲同工之妙的颜 渊篇,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已 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已而去,于斯二者 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此章意为子贡向孔子请 示为政之道,孔子回答说:生产充足的粮食,整备程度的武 力, 之后还要施行教化使能信赖。 子贡又问: 迫已,要自这三件事中去除一件的话,应该先去除那一件呢?孔子说: 那应该先把军备放到一边。子贡再问:迫已,要自 这剩下的两件事中再要去除一件的话,应该去除那一件呢?孔子说: 真是的话,那就放弃粮食吧。自古谁能不死?群体之间如无信赖的话,这整个群体都会无法生存下去的。 此章揭橥的为政三件的事:依次为民信、经济、国防与道千乘之 国这章照: “民信”与“敬事而信” ,这信是一样的; “足食”与 “节用而爱人”俱是指经济问题,况且节用是节用的财物,而粮 食正是的财物; “足兵”与“使民以时” ;因使民为要服 公役,这公役亦包括兵役。 由此可知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不只是千乘之国的 为政之道,万乘之国、百乘之国的为政之道。 二 “道” ,治理。 “乘” ,兵车。 “使” ,征用。 “时” ,农闲之时。此章 的大意是:孔子说: “要治理好能出一千乘兵车的大诸侯国其实 并不难,只要能三点就行了:慎重国事取信于,节 省开支爱护,征用民工只在农闲之时。 ” “道千乘之国”一句,说明事之大。治理本来就属天下最大、 最难的事, 况且千乘大国, 就更大更难了。 古时八百家出车一乘, 千乘之国应有四百万人口。这句话表明了孔子治理大诸侯国,对 于天下大事和难事的:即大事其实不大、难事其实也不难, 只要能抓住问题的关键,从小事做起、,也就能把治理好。 也可以从中看出圣人的“大智慧”和“大能耐” ,治国其实要“务 本” ,要“务实” ,要从小事做起,小事办好。这与“大象无 形”“大音希声”“大智若愚”“大德无碑”同理吗?这也正是“圣 、 、 、 者”“智者”与“常人”“庸人”的区别。在教育上也常有的情 、 、 况:同样的教材、同样的内容,高的教师能“化难为易”“化繁 、 为简”“化多为少”“化抽象为直观、” 、 、 ,师生轻松愉快、成绩 喜人; 但低的教师却常常 “化易为难” 、 “化简为繁” 、 “化少为多” 、 “化直观、为抽象” 弄得和学生都 , “苦不堪言”还 , “绩 不如人” 。 “敬事而信”一句,既指“敬国事”和“取信于民”两个, 其实二者又有密切, 也可以一体。 治理的君王, 出于对、对江山社稷、对的历史声名,都应该 慎重国事,都应该取信于民。专一、谨慎、严肃对待国事, 才能的信任; 也的信任, 才能的拥戴。 治理如此,治理地方、治理学校、治理、 治理何尝又如此呢! “节用而爱人”一句,既指“节省开支”和“爱护”两个方 面,其实二者又有密切,也可以一体。节省开支、不铺张浪 费,才能积蓄财富,发展,国富民强;也节省 开支、不铺张浪费,才能的负担,也才能实实在在地体现出 对的和爱护。现在,已越来越多地感觉到了能源和资源 的紧张,是我国的人口与资源矛盾最为,一切社会问题,追 根溯源,都指向矛盾,都无法解决的问题或近百年 内无法彻底解决的矛盾,从到地方,从到,再到 家庭和个人, “节用”都有着极其重大和深远的意义。 “节用”是 “爱人” ,“爱国”“爱人类”“爱地球” 、 、 。 “使民以时”一句,征用民工、民力,要在合适的,要在农 事闲暇之时,表面上看只是选择的问题,实质确体现了君王 应“以民为本”尊重, “以天为本”遵循自然规律的思想核心。 也好,也好,学校也好,“使民以时” , 才能最大限度地大自然赐予人类的物质财富, 才能最大限度地调 动每个家庭、每个人的性和潜能,也才能真正体现“爱民” 的思想,也才能真真切切地感受到“被爱”的意义。 这章中孔子所的治理的三个方略,都的 倾向,“以民为本” ,主张治理要为,要取信 于民, 要节俭开支, 要减轻负担, 要尊重的生活和劳动规律, 要民力等。这与现在所提的党和干部要“为服务” ,要 “做公仆” ,要“急所急、想所想、办所需”等是的。 三 这“道”是的导,换句话孔子也教之德、的修养,以千乘之国。讲到“国”字,文化便要注意, 看到秦汉以前古书里的“国”字,学者都容易产生的误解。 比如老子曾说“小国寡民” ,讲老子的思想,就讲小国的政治,在民 国初年, 又有人对无主义与老子思想拉在一起。 要知道秦汉, 到汉代初期的“国”字,现在的观念,那个时期的“国”字、 “邦”字地方政治的名称。所谓“诸侯就国” ,政 府下命令,要地方(诸侯)各自回的岗位(封地)去。 那时地方有千乘之国,百乘之国。 “乘” ,古代以战车、壮盯田赋等合在一起计算的。汉、唐有考证注解,不必多说。换句话说,大,或者,乃至地方的政治,要“敬事而信” ,这是很难的。 “敬 事” ,对一件事做为“敬事” ,一项职务宁可不,既了就 要去做。 至于“信”是使下面的人信服。下面的“信” ,如何得 到“信” ,就要敬其事,说了的话要兑现。如好的将领,身先士 卒敬事, 那么谁也会受感动而信赖他。 要 “敬事而信” “节 。 用而爱人” ,节用指经济政策的措施,对经济要能够节省,是经济原 则。 点“使民以时” ,用人时应该把握。“时”要。 在军事思想来讲,包括,孙子兵法讲时讲势,也有用势 之道。对人在道德上要知道 “时” ,比如部下生重病,你不去慰问, 反责备他不来上班,这不“爱人”“使民不以时”了。“使 , 民以时”是用人要在上恰到好处。部属都听你指挥,乃至全 国老百姓自然跟你走。 话不孔子教育门人做学问的道理,孔子当时针 对社会人情的弊病而指点的。只要春秋战国时代的史料,为那个时代是那么的紊乱,便可了然于心了! 【我行我思】 有传说,一年天下大旱,灾情严重,但百姓的赋税依然沉 重。刘庸看在眼里,急在心中。一日刘庸和乾隆皇帝下棋,每走一步 就念叨一句“天下钱粮减三分” 。乾隆听着有趣,问何意,刘庸避而 不答。乾隆纳闷,走一步棋也跟着说了一句“天下钱粮减三分” ,刘 庸一听,立即跪地叩头,口喊“谢主龙恩” 。乾隆一听,怪了,谢我?刘庸忙说,谢万岁体谅民情,减去百姓三成赋税。乾隆忙说, 我哪里下旨减税了,只不过是跟着你念叨着玩。刘庸说,皇帝金口玉 言,说过的话圣旨,我替天下百姓谢皇上隆恩。乾隆一听,哑口 无言,随传旨减去三成赋税。 这只是民间传说,可信度不高,但从古多数皇帝 也都不敢信口开河, 乱开金口。 一名学生也要说话讲究诚信, 不随便乱说话。 材料选择角度作文,要求:1、不少于 800 子。2、自 拟题目。3、自选文体。 【参考资料】新 D 来的博客 二 (1) 礼之用, 礼之用,和为贵 (1) 【原文】 有子曰: (2)之用,和(3)为贵。先王之道(4),斯(5)为美。小 “礼 大由之,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 【注释】 (1)本句出自论语学而 (2)礼:在春秋时代, “礼”泛指奴隶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孔 子的“礼” ,既指“周礼” ,礼节、仪式,也指人们的道德规范。 (3)和:调和、。 (4)先王之道:指尧、舜、禹、汤、文、武,周公等古代帝王的治世 之道。 (5)斯:这、此等意。 【译文】 有子说: “礼的应用,以为贵。古代君主的治国方法,可宝 贵的地方就里。但大事小事只顾按的办法去做,时 候就行不通。 (这是)为而,不以礼来节制,不可行的。 ” 【拓展延伸】 汉字中的“和” ,渊源有久远的历史,在甲骨文和金文中均见。“和”字, 说文解字口部书作“咊” ,解为“也” , 系与入口之饮食;龠部有“龢”字,解为“调也” ,本是乐器的 象征,皿部有“盉”字,解为“调味也” ,原指调味器。 “咊”“龢” 、 、 “盉”三字,同音同源,字形虽异,却都以“禾”字为旁。 “禾”乃 是“和”的观念的喻象,这透露出农耕文明的历史特点。 历史上“和”的概念经历了由实转虚的演变过程,它逐渐从形而 下的器物与感官经验抽象而为形而上的价值理念和精神诉求, 用 来表达、调和、协和、和睦、和平、平和等思想观念。尤 其是春秋战国所谓“轴心时代”的先秦诸子们,开始对“和”的 意蕴、价值、途径和理想状态理论阐发,使之民族 精神之自觉。 “和”涵盖自然(天地人)、社会(群家己)、内心(情 欲意)等与音乐、绘画、饮食和养生等领域的原则,修 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本质规定。 “和而不同” 先贤所谓“和” ,是“异”中之“和” ,无“异”就无“和” 。用 今人的流行话语说, “和”讲的“多样性的”“和”的精神 。 是以承认事物的差异性、多样性为前提的;而“同”则不然,它旨在 排斥异己,消灭差别,整齐划一。 “同”的单一性、纯粹性的倾 向,事物的发展停滞直至灭亡;而“和”对多样性的坚 守,不同事物或对立因素之间的并存与交融,相成相济,互动互补, 是万物生生不已的不二法门。古人对“和”与“同”的异同与优劣有 着的洞识。 左传昭公二十年载,齐国晏婴与齐景公论和同 之别,他指出: “和如羹焉” ,和“五味”才成美味佳肴; “声亦如味” , 和“六律”“七音”方为悦耳动听的音乐。相反, 、 “同之不可也如此” ,调料难免乏味,声音让人厌烦。基础上,孔子“和而不同” 的命题, 并把和同与否区分君子与小人的标准: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这与中庸所载孔子“君子和 而不流”的说法,意义相近。孔子将事事苟同、不讲原则的人讥之为 “乡愿” ,即好好先生,他批评说: “乡愿,德之贼也。 ”章太炎诸 子学略说说: “所谓中庸,实无异于乡愿。彼(孔子)以乡愿为贼而 讥之。夫一乡皆称愿人,此犹没身里巷,不求仕官者也。若夫逢衣浅 带,矫言伪行,以迷惑天下之主,则一国皆称愿人。所谓中庸者,是 国愿,是有甚于乡愿者也。孔子讥乡愿而不讥国愿,其湛心利禄又可 知也。 ”应该说,被章太炎贬为“乡愿”“国愿”的中庸,并先 、 哲追慕的理想与理论形态的中庸, 而是指它在历史上扭曲变形的 社会;他所批评的孔子,也并非孔子本人,乃是专制政治的符号 性。孔子及其价值理念,在后世没能摆脱被毒化与同化的厄运。 在精神, “和而不同”的理念,从被动的看,意含反抗政治 强权或文化霸权的压迫与同化;从意义看,则昭示了兼容并蓄、 海纳百川的包容精神与博大胸怀。 “致中和” “中庸”是古代先民孜孜以求的美德,其首见于论语雍也 : “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礼记中庸亦云: ” “致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中庸”系指“中用”“中用”即 ” , “用中” ,清人刘宝楠论语正义曰: “用中即中庸之义是也。 ”中 庸观念强调的是不偏不倚,无过不及,恰当适度,恰到好处,知乎所 止,对欲望、情感和等节制,找到最佳的平衡点,讲究分寸感。南宋大儒朱熹将伪古文尚书里“人心惟危,道心惟微, 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十六字,破解为古代圣人秘不示人的“传授心 法” ,即“十六字心传”“允执厥中”讲的行中庸之道。 。 与“中庸”概念相近,古人有“中和”一词。 “中和”概念,较早见 于中庸与荀子中庸曰: ,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 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 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这里谓“和”为“中节” , 并把“中和”提升到宇宙精神的。朱熹中庸章句释曰: “盖 天地万物,本吾一体。吾之正心,则天地之心亦正矣;吾之气顺,则 天地之气亦顺矣。 ”儒家的诚意正心、修齐治平的社会改造方案,是 由内及外、由吾及彼、由人及物、由近及远的进路,强调的是由改造 人性,进而改造社会,终至天下太平。 “和为贵” 历史上社会规范与制度安排的“礼” ,它的特性有二:其一 是“别”左传僖公三年云: 。 “为礼卒于无别,无别不可谓礼。 ” 荀子富国曰: “礼者,贵贱有等,长幼有差,贫富轻重有称者 也。 ”其旨在依据体的职位、年龄、性别及血缘等因素来划 分权利和义务范围,规定不同社会角色的各自选择边界,以此来因无别而的利益冲突和社会无序。其“和”论语学 。 而载有子的话说: “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这是讲, “礼”以 “和”为贵,是“和”的体现。制度化的“礼”与精神性的“和” , 两者刚柔相济,不可或缺。事事循“礼”而不知尚“和” ,便会 “礼胜则离” ,和向心力;反之,处处求“和”而没 有“礼”的制度保障,则会失之于流。 当然, “礼”能否“和”的精神、社会的,关 键要看它体现了正义原则。正义的通俗表述,指给同样的事物以 同样的待遇,非正义乃是指给同样的事物以不同的待遇。 “和而解” 老子十二章曰: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此处, “一”指道, “二”指阴气、 阳气, “三”指阴阳调和所的状态。万物由两种对立因 素的而生。 周易乾卦彖传云: “保合大和,乃利贞。 ”这 是说,阳阴合德,四时,万物孕生,长治久安。 “大和”即“太 和” ,强调的是矛盾的妥协性与性。 荀子王制曰: “和则一, 一则多力。 这是说, ” “和” 能带来合力与双赢。 借用的说法, “和” 是“文化软实力” 。 北宋哲学家张载把“和”提升到“道”的,并“仇 必和而解”(正蒙太和篇)的命题,看重矛盾的妥协、冲突的化 解、 对抗的解除、 斗争的泯灭、 战争的消弭, 表达出和平主义的精神。 张载在西铭开篇云: “乾称父,坤称母。予兹藐焉,乃混然中处。 故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与也。 ” 全句大意是说,人是天地所生,藐然介乎天地之中。充塞于天地之间 的气构成了人的身体,天地之间的主导便是人的天性。全人类同 一父母所生的亲兄弟,万物人类的朋友。 “民胞物与”的理 念体现的是宇宙大爱,与曾经一度盛行的斗争哲学与冷战思维, 恰爱与恨的两极,鲜明对照。 “和为贵,忍为高”“与人为善”“仁者爱人”“不与邻为壑” , , , , “四海之内皆兄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冲气以为和”“保合 , , , 大和” ,等等,信条千百年来铸就了民族热爱和平、追求和 谐的民族性格。林语堂在人一书中,分析了人的和平主 义、豁达大度和老成温厚的文化,他指出: “宽容是文化最的品质,它也将成熟后的世界文化的最的品质。 ” 和是儒家所倡导的伦理、政治和社会原则。 礼记中庸 写道: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杨遇夫论语 疏证写道: “事之中节者皆谓之和,不独喜怒哀乐之发一事也。和 今言适合,言恰当,言恰到好处。 ”孔门,礼的推行和应用要以为贵。,凡事都要讲,或者为而,不受礼文的 约束行不通的。这是说,既要遵守礼所规定的等级差别,之 间又不要不和。孔子在本章的观点是有意义的。在奴隶 社会,各等级之间的区分和对立是很严肃的,其界限丝毫不容紊乱。 上一等级的人,以的礼仪节文显示其威风;下一等级的人,则怀 着畏惧的心情唯命是从。但到春秋时代,社会关系开始破裂,臣 弑君、子弑父的已属常见。对此,由子“和为贵”说,其目 的是为缓和不同等级之间的对立,使之不致于破裂,以安定当时的社 会秩序。 但从理论上看待问题,又感到,孔子既强调礼的运用以 和为贵,又指出为和而和,要以礼节制之,可见孔子提倡的和并无原则的调和,这是有其性的。 【创新思维】 一部 2008 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 堪称一部以奥运语言庄严展示 的宣言,所有内涵,可以用“礼之用,和为贵”来体会。 2008 年 8 月 8 日, 1896 年 4 月 6 日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创办, 距112 年。回顾现代奥运和所对应的历史。1895 年初, 经甲午海战,北洋水师全军覆灭。现代奥运会开幕之时,李鸿章正竭 尽全力,期望联俄以御日本入侵。1900 年 5 月 20 日,届现代奥 运会在巴黎开幕,5 月底,八国联军的 20 多艘军舰就集结于大沽口 外,8 月,联军攻陷了北京。1908 年 4 月 27 日,届奥运会在伦 敦开幕,10 月 31 日闭幕前一天,光绪皇帝最后一次在紫光阁宴请十 三世达-赖-喇-嘛。届奥运会闭幕后 44 天,光绪皇帝与慈禧太后在 24 小时内相继去世。大地上最后皇朝的根基坍塌。 自那时至今, 奥运会就人心目中意象最直接连接世界的 舞台。100 年,弹指一挥间,告别了凌-辱与卑躬屈膝,告别了贫困与 衣衫褴褛,舞台才终于真正从希腊、巴黎、伦敦、柏林、东京、 莫斯科、洛杉矶、汉城降临到北京,60 多亿全世界肤色人 的代表由此才里欢聚,人期待了世纪的盛会。 那些从永定门外踏着夜雾迷蒙走来的脚步沉重而充满创伤与辛 酸,北京于是以成千上万、连绵、惊天动地、排山倒海的焰火替 代礼炮,开始它面向五大洲四大洋的欢迎词。那些燃烧着的灿烂,一 层层、一片片,代表着对四大发明中火药的诠释,将广袤的夜空连接 成鲜艳、红色的海洋。100 年,北京从以的气魄,主持 过恢宏而真挚的典礼。 自秦始皇一统,秦至清近 2000 年,一代代王朝自盛至衰,毁于礼崩乐坏。在一片疮痍中挺立起洗心革面的新,终于越 过 5000 年历史的沉迷,才重新意识到了礼、乐对民族之于世界、民族自身精神重振的意义。 这场开幕典礼以千万人整齐划一展开 臂膀的吟诵开端,诵读的是“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四大发明 中的造纸与文字,都率先强调了“礼”字的内涵世界通 过轻盈的纸产生了交流,而文字诞生本就为凸显“和顺于道德而理于 义”“和者天下达道”的意义。中天下而立,国人以此而为礼乐,声 , 和以柔。这正是宣言中主题歌所要表达的那种在质朴中人与人、 你和我亲切相携相处的真正含义。和正以广,和平而顺,指南针由此 指引着航海的商队,满载和平的使者,所于是都变成了全世 界的财富。全世界观众其间看到了大象无形,听到了大音希声, 几乎所有人都会被那个稚嫩童音演唱的了声调的歌唱祖国 、 为那个鼓动所有人加入的和平仪式所感动。 这可以变成在全世界 众目睽睽下尽心竭力承诺的姿态强盛起来的它将以温和绥 四方,重新以礼仪通天下。 应该说,是 2008 北京奥运给了张艺谋神圣的舞台,使 他在舞台上导演了正在决心重新站起的礼仪之邦日见宏大 的意志力。正在重塑中民族的力量,赋予了它气势磅礴的辉 煌。意义上,这届奥运会是与世界崭新关系的印证,它 会耸立在那里,就 100 年积累的凝铸力而言,大约再一届奥运会 开幕式将它超越。 赫尔佐格和德梅隆终于等到了属于的大日子绚烂烟火 绕体育场一周,设计的“鸟巢”在奥运会开幕式中绽放。坐在开 幕式观众席上,按捺不住兴奋给“鸟巢”的“参谋”艾未未打电 话: “迫不及待要看整个开幕式了,还想看看鸟巢在奥 运会中怎么被,在比赛之后它怎么与城市融合。 ” 【我行我思】 前段,海南某高校一女生面对上门送还丢失东西的男士, 不但不感谢,还怀疑对方别有用心,此事经报刊曝光后,在社会上引 起强烈反响。为此,某报了“需要样的人际关系”热线。 现实生活中,总有些人不相信别人,不乐于助人,甚至见死不救 等。笔者有几次坐公共汽车,就看见年轻人给老人、孕妇及 抱孩子的人让座,反而是上了年纪的人让座。试想,当大家不信任、不关爱的时候,还有真情可言呢?,人与人的只能是空想。 人与人之间尊重、 体现关爱, 人们就能安居乐业,从而各秩序井然,纪律严明,社会稳定。反 之,社会风气低下,人们之间惟利是图、损人利己、坑蒙拐骗、尔虞 我诈,难以解决的矛盾,人与人之间合作,信誉,公道,弱肉强食,引发社会的不稳定,从而阻碍经济的发展,阻 碍社会的进步。 当前社会需要的人才,最的素质是合作精神,从某种意义上 说,能够与人的人际关系,是本领。的人 际关系,人们才能谅解宽容、真诚相处、好学奋进、身心愉悦、诚信 友爱,社会才能公平正义、充满活力、安定有序。,只要从 小事做起,从事做起,从做起,就能够看到社会更的动人景象。 材料选择角度作文,要求:1、不少于 800 子。2、自拟 题目。3、自选文体。 【参考资料】网 新浪网奥林匹克盛典的宣言:礼之用和为贵 三 (1)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1) 【原文】子曰: “为政以德(2),譬如北辰(3),居其所(4)而众星共(5)之。 ” 【注释】 (1)本句出自论语为政 (2)为政以德:以,用的意思。此句是说统治者应以道德统治, 即“德治” 。 (3)北辰:北极星。 (4)所:处所,位置。 (5)共:同“拱” ,环绕的意思。 【译文】 孔子说:(周君)以道德教化来治理政事,就会像北极星那样, “居于的方位,而群星都会环绕在它的周围。 ” 【拓展延伸】 这段话代表了孔子的“为政以德”的思想,意思是说,统治者德治,群臣百姓就会自动着你转。这是强调道德对政治 生活的决定作用,主张以道德教化为治国的原则。这是孔子学说中较 有价值的,表明儒家治国的原则是德治,而非严刑峻法。 春秋时期是社会新旧交替的大动荡大变革时期。 “高岸 为谷,深谷为陵”“社稷无常奉,君臣无常位。 , ”周天子名存实亡, 天下了诸侯争霸、大夫擅权、陪臣执国命的混乱。孔子正处 于“周室微而礼乐废,诗书缺”“王纲解纽”“礼崩乐坏”的春秋晚 、 、 期,是社会秩序和价值观念大裂变大冲突大组合的时期,是对三代以 来神权政治观念、人文思想理性检讨和反思的时期,人 才辈出、群星璀璨的时代。在历史转型时期,涌现出了思想 史上批真正意义上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如齐之管仲、晏 婴,郑之子产、邓析,鲁之孔子,楚之老聃、范蠡,齐之孙武等等。 基于各自的利益及政治立场, 对传统与现实了理性的检 讨和的反省,了各样的改造社会政治、经济、军事、法 律、道德的方案,“轴心时期”政治、军事、思想领域最早 最典型的代表人物。 以的政治智慧和才智为源远流长的 政治思想文化增添了绚丽的光彩, 为早期政治思想文化的发展奠 定了坚实深厚的思想基矗而孔子以其关注问题的全人类性,以其思 想的包容性了文化的发展, 而且规定了政治文化发展的方向; 由他创建起来的儒家学说体系不但政治文化发展 的源头, 而且对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文化产生了极其的。 殷周之际剧烈的社会政治变革产生了最早的德治思想萌芽, 但由 于它所关注所忧虑的是天命的转移及政权的丧失问题, 是外 在附加的东西,尚未内在的因素内化为人们的自觉自愿行 为。而春秋时期天命观念丧失其神秘性、权威性及制约性,为由外在转换为内在带来了的条件。 外在的东西难以保障,就需外在之“德”转换为内在之“德” ,以使德治在人类的本原上及生命中寻找到的价值依据。 孔子的最大地了德治由外在向内在的价值转换。孔子远绍周公,近 承管仲、晏婴、子产、范蠡等,对前贤重民思想予以系统化,并升华 为政治哲学的,奠定了儒家治国思想的根基。 在古代社会政治的发展进程中, 德治思想曾经产生过而的,传统政治文化的内容。所谓德治道德 政治,是把道德运用于政治领域的学说,是以道德规范君主、治理社稷、管理庶民百姓的学说,是以道德教化主要的治国手段, 运用道德的内在约束力以社会稳定之目的 的学说。众所周知,道德是特定历史时期人们认同的一系列 道德原则、范畴和规范构成的稳定的内心信念及。 道德以内在的潜移默化式的和制约着每社会的思 想,并赋予人的思想以善恶是非的价值依据。自远古三 代就有“以德治世”的思想传统。孔子继周公之后,次了“德政”的思想,首开儒家德治主义之先河。强调道德在人类社会 生活中的作用,把道德视为治国安邦、人际关系、个人 道德素养和境界的根基和点。在政治思想史上, “德”的概 念产生得很早,早在尚书皋陶谟中就了“九德”的概念,德 字产生以后,逐渐演化的政治和伦理概念。及至春 秋, “德”的范围的拓展,它已从个人的道德修养拓展为政治事务君民关系、 国与国之间关系的道德规 范和规定。可以说,春秋时期,为政以德观念到各个不同的 政治派别和学术派别之中。 “德”政治观念、政治原则,已 经各家各派所认同的政治文化命题。为政以德、以德治国成 为传统政治哲学的最的特征。孔子的“为政以 德”的德治思想正是在继承西周时期的“明德慎罚”思想春秋时 期的德治思想资源的基础上的。 又是对现实政治反思的 结果,是社会发展潮流而设计的一项治国方案。后经孟子、 荀子的系统, 大学中庸的理论升华,了一套严密完 、 整系统的治国方略,传统政治文化中极为的组成。 后世儒家,是董仲舒的宇宙论,宋明理学的本体论,都只是 在理论上论证为政以德的性、性而已。在当今社会,古 代德治主义思想虽直接治国之道为我所用, 但其思想精髓及内核仍的价值意义, 并为当今实施以德治国方略必 要的思想资源。 孔子“为政以德”的德治思想主要是两个来逻辑展开 的:为政者与道德之间的关系问题;如何对待如何管理庶民 百姓的问题。这两个问题对殷周德治思想的理论总结和升 华,前者是“修己”问题,后者是“治人”问题。修己是对统治者而 言的,它要求统治者要注重的道德修养,的道德品行; 治人是对庶民百姓后而言的,是对民众管理和教化问题。广 大民众要其生存需要,解决其最的生存条件,并基 础上其道德修养。两个问题的核心点:强调了把统治者的修 身视为治国平天下、德治的前提条件。孔子的德治思想奠定了中 国传统政治思想文化的基调。 在历代儒家的德治思想中, 统治者的道德自觉和修身仁 政德治的前提。 这是以小农经济为特征的古代社会在治 国问题时所要走过的和得出的结论。众所周知,社会是 以小农经济为基础,以血缘宗法关系为纽带,以君主专制制度为核心 的宗法等级制社会,小农经济是松散的、社会的经济 形态。种生产中,人们长期了对家长和君权的信赖、服 从和顶礼膜拜的心理,经济形态决定了小农的生产使他 们之间互相和交往,而是变得互相隔离和分散。马克思的描 述, “代表,要别人来代表。的代表要是的主宰,是高高站在上面的权威,是不受限制 的权力,权力保护不受其它阶级的侵犯,并从上面赐给雨水和阳光。 ”把马克思的科学论断用来说明和解释早 期的儒家政治思想恰当的。 君权制度是孔子政治思想所揭示的最内容。孔子 毕生所要的是上下尊卑、君臣父子有序的理想社会关 系,以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政治目的。如何才能政治理 想的实施?孔子以为君主才能担当此重任。 这是西周分封国在春 秋时期裂变为诸侯国后, 封建领主转变为诸侯国君并执掌一国-军政大 权的社会现实在孔子思想中的反映,孔子“时之圣者” ,必 然会在现实的范围内思考或解答时代的一系列问题。但问题在 于:君主应该如何执掌权力才是正当合法的,如何才能执政 者拥有高尚的道德品质?人类出于追求正当稳定社会生活 的需要,任何理由把权力交给道德低下的人和行使,孔子必 须对现实政治课题予以回答。 在孔子的德治模式中,为政者德治之主体,其政治道德修 养在政治系统中占有的作用。 孔子除了对古代贤明 之君如尧、 舜、 禹、 周文王的颂扬以为当时之君效法、 借鉴之楷模外, 还对君本身了更高的道德要求。 孔子多次强调为政者政治道 德修养与政治稳定的关系对庶民百姓的道德示范作用。 他认 为,为政者要自身品行端正,使自身的道德素养。在孔 子看来,为政者之要先修身正己,乃为政者地位及道德楷模 作用使然,上善则下亦善,反之亦然。他说: “政者正也,子帅以正, 孰敢不正?”“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子欲善 , ” 而民善矣。 ”道德超越一切的无形力量,为政者了道德 禀赋,便拥政治人格和权力权威,也就拥为政治国、安人安 百姓的资质。政治的清明、社会的安定有赖于执政者与百姓之间的和 谐、亲密关系为政者要“爱民敬民” ,体察百姓疾苦,爱民如子,减 轻民众负担,百姓利益。孔子把其道德学说运用到了政治领域, 用道德的视角来衡量君主的称职与否君主所的道德人格力 量,在孔子看来,君主的个人道德修养及个人道德人格力量决定了国 家政治之前途及君民关系之命运,他说: “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 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 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 ”修身乃一切之,乃治国安邦之基础,执 政者严于律己、勤于正己, “欲而不贪” ,高尚之道德品质, 才有治人之条件。 “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 惠则足以使人。 ”政治道德修养规范和约束为政者思想的内 在要求。为政者欲,就先“正其身”“苟正其身矣,于 , 从政者何有?正其身,如正人何?”要勤其政。要“博施于 民而能济众” ,孔子,执政者肩负历史之重任,要勤勉于政 事,发奋忘食,励精图治,不但要确立高远之抱负和志向,坚定好学 好思之习惯,而且还言行,如此才可安人安百姓、 治国平天下之理想目的。很显然,孔子把统治者的修身、修己看作是 治国平天下、德治理想的前提。 与执政者注重自身道德修养联的一项内容举荐贤 才,任人唯贤。殷周的是“以世举贤”制度, “先祖当贤, 后子孙必显,行虽如桀纣,列从必尊,此以世举贤也。 ”王杰: 荀子 译注君子 ,华夏出版社 2001 年版,第 347348 页)春秋以前,西周的宗法制和分封制, 人才的举荐在有血缘关系 的亲属范围中的,还谈不上真正意义上的人才选举。孔子以“举 贤才”的人才价值观修正了传统的“世官世禄”制。朱熹在解释孔子 这段话时说: “贤,有德者;才,有能者。举而用之。 ”主张有德 有才者才有资格管理。在孔子看来,政权的管理者和实 施者,举荐贤才在维持政治秩序、治国安邦非常重 要的意义,它关系着政权能否稳定、政令能否施行等大是大 非问题。 , 孔子把 “举贤才”君臣德行的标尺, 孔子,的兴衰成败,关键在于有德才兼备的贤才当政, “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故为政在人。 ”如何 举贤?在举荐范围上,孔子主张知人善任, “举尔所知;尔所不知, 人其舍诸?” 在举荐标准上, 孔子主张以德取人, 使有德才者居高位。 孔子的举贤才思想传统的“内姓选于亲,外姓选于旧”的选官制 度,是否定。孔子的举贤才标准是“志于道,据于德,依于 仁,游于艺。 ”即要求有的品行和一技之长。孔子还了“学 而优则仕”的主张,反映了孔子反对商周的世卿世禄制度。强调 在“知人”“察人”的前提下,举荐贤才,主张君主要对贤才爱 、 护和尊重,要以师友待,如此才能贤才的忠心效力,并以历 史上的贤君为例来说明举荐贤才的意义, “舜有天下,选于 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举伊尹,不仁者远矣。 ”孔子,将正直之人置放于不正直人之上,则百姓服;反之,则百 姓不服。 “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使用贤才 治国治民,可以收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的理想政治功效。 孔子的举荐贤才的观点了当时社会的需要, 对后世用人举才 产生的, 是治理、政治秩序的保障。 , 就像法家过分强调君主权力的性一样, 孔子过分强调君主道德的 政治作用,把治理的希望寄托在统治者个人的道德品质上, 把清明政治的希望寄托在圣贤、明君身上,而建构在的 政治制度上,了法治在治国安邦中的地位和作用。 孔子的为政以德思想是建构在君主崇高的道德修养基础之 上的,正是对君主的道德素养了价值预设后,孔子为政以德思想 的个才能够地展开。也说,道德主体的修养向 外辐射转化的本性, 将的道德要求转化为社会每自觉的 道德,将道德规范、礼仪制度内化为社会个体的自觉意识, 它要转化为外在的政治事功,即“治人”的,说就 是, “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这是统治者在实施德 治过程中要解决的问题。在古代政治文化中,君、臣、民三 者构成了最的社会框架。 德治道德原则三者关系并基础上确立的的道德伦理秩序。 如何认识民众的地位和作用是自阶级社会产生执政者解决的而棘手的问题。 殷周政权的嬗变显示了民众 在社会政治系统中所的巨大潜力,是春秋时期涌起的民本主 义思潮更是昭示了“得民得天下、失民失天下”的真理性认识。孔子对社会政治设计的位思想家,要对问题做 出的回答。孔子遵循“古之为政,爱人为大”的原则,把“爱人”为政之首位。孔子,如何好君民关系是对待民众的问题。 孔子的民本思想是对殷周至春秋时期民本思潮的总结与升 华,是春秋时期的民本主义思潮为孔子的民本思想奠定了非常深 厚的思想基础,孔子,要使社会维持稳定的等级秩序,在处 理君民之间的关系时,要以道德原则来对待庶民百姓,把自身的 高尚道德泽惠于民,取信于民。在孔子看来,老百姓的信任对为政者 至关,为政以德必先取信于民,取信于民诚实无欺,讲究信 用。子贡曾问政于孔子, “子曰: 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子贡曰: 必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 去兵。 子贡曰: 必而 去,于斯二者何先?曰: 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孔子 把“民信”看得比“足食、足兵”更为,孔子把取信于民看作是 治理至关紧要的东西。 “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 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强负其子 而至矣。 ”孔子问人不问马的人道情怀同样表明了他的爱人思想。尽 管孔子时代还君贵民轻的思想, 但民在社稷中的地 位和作用已不言而喻。民为之本,之财、君主之用皆源 于民,一国之,不可须臾离民,无民则国将不存。,执政者自身政权之稳定,稳定好根基,百姓日常的生 产生活需要,丰裕的生活资料对百姓对君主来说都,也说, “百姓足,君孰与;百姓,君孰与足?” 朱熹对此解释说: “民富,则君不至独贫;民贫,则君独富。 ”从来说,民足是君足的先决条件。民足,就君足。这 是维持君民关系的最底线,在底线范围内,君民之间可的与平衡, 超越或破坏了底线, 社会将面临 “上下失序” 的混乱。 孔子正是意识到了春秋末期社会失序的严重现实, 在维持君民之间最的紧张关系后, 向执政者了一系列对 待、管理民众的措施和方法。 孔子把富民置于为政的位置,他,施行“德治”如 果给百姓带来实惠, 那就失去了 “德治” 的意义, 检验为政者 “修 德”的标准看兴盛,民众安居乐业,民富则国 强,民安则国安。只要“足食足兵” ,就可民众之信赖。 并以使民“富之”人口众多后的首要选择。其富民的政 治理想, 孔子要求统治者多予少取, 要施惠于民。 孔子的民富则君富、 民贫则君贫的的见解不但古代经济思想的光辉成就, 而 且比被誉为“西方的孔子”的魁奈的“农民贫穷则王国贫穷,王 国贫穷则君主贫穷”思想早两千多年。1、富裕乃人之所欲。孔子对 殷周时期的民本思想因素了的梳理和总结, 并把它纳入到其 政治思想理论体系中,的组成。他说: “富而可求 也,虽执鞭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