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义词研究综述.doc_第1页
近义词研究综述.doc_第2页
近义词研究综述.doc_第3页
近义词研究综述.doc_第4页
近义词研究综述.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近义词研究综述 摘 要: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近义词是外国留学生学习的是难点,也是外国留学生学习汉语重要的一部分。但他们往往弄不清楚近义词之间的区别而出现偏误,为了能更好地进行近义词的汉语教学,近义词的辨析就变得尤为重要了。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逐渐地有很多非常有价值近义词辨析的论文发表在知名的汉语期刊上。本文对1979年开始至今的七大期刊当中的所有近义词辨析论文进行了穷尽式的搜索,并对这一部分论文进行了一次梳理、总结和概括。 关键词:近义词;辨析;研究综述 一、引言 本文对七大期刊进行了近义词辨析论文穷尽式的搜索。这七大期刊分别为汉语学习、世界汉语教学、语文研究、语言教学与研究、语言文字应用、语言研究、中国语文。并把所有已找到的近义词辨析的论文按照词性的不同进行了分类。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名词(84篇);动词(64篇);形容词(19篇);副词(80篇);代词(15篇);数量词(15篇);介词(6篇);连词(15篇);助词(16篇);语气词(3篇)以及还有可以归为套语(2篇)和格式(14篇)的近义词辨析的论文。 下面对近义词辨析的论文的时代特点进行进行简单的总结和概括,使读者能对1979年以来的近义词辨析的论文有一个总的了解,以便读者能够明确将来的研究方向,为读者的研究指明方向。 二、二十几年来近义词辨析论文的特点归纳 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汉语作为外语教学逐渐发展壮大起来。现在的发展速度已非常惊人。但初期到现在的近义词辨析的论文呈现出一系列是特点。下面简单说一下。 1.论文写作形式的特点 有的文章是以随感和杂记的形式出现,它们的篇幅往往很短小,特别是在汉语作为外语教学研究初期更是这样,没有现在发表的论文那么规范正式,甚至连摘要、关键词以及参考文献都没有。当时的文章只是简单的对两个近义词进行比较,说明两者之间的不同,而且辨的也不是很透彻。如:龙启群1982年发表在汉语学习第1期的“启事”和“启示”就是一个例子,主要从不同的词性角度对二者的基本意思加以区别。再如:金有景1982年发表在汉语学习第4期的“恶梦”和“噩梦”、金有景1986年发表在汉语学习第1期的“糖坊”与“糖房”等等。 但近几年,论文变得更加规范,辨析地更加深入,语料来源也明确起来,变得更加地规范,格式也变得更加完善,趋于完美。举个例子:莫彭龄2004年发表在语言教学与研究第6期的词汇的“词”、语法的“词”和修辞的“词”主要从词汇、语法、修辞三个角度对“词”进行了考察。这是因为对外开放以来,汉语作为外语教学发展地更快了,有更多的外国留学生来到中国学习汉语,它们对能够解释汉语近义词的书需求更大了。原来只是对本族人的汉语教学的那些知识已经不能满足外国人学习汉语近义词的需要了。原来汉族人认为没有问题的词汇,也不会想到它们之间存在着差别的词汇,因此也就不会说出不象话的汉语句子,但对外国人来说却成了问题。比如:“被”、“被所”、“为所”之间的差别就是很多留学生困惑和出现偏误多的地方。再比如“重视”和“讲究”之间的区别也是留学生容易犯错的地方。因此,这就需要我们作为汉语作为外语教学的研究者更加深入地去研究汉语里的近义词,深化和细化它们之间的微妙差别,使留学生能更好地学好汉语的近义词。 2.研究对象: 词性多,基本覆盖了所有词性,覆盖面广。 1)由原来的单一语言内部词汇的比较转向多个语言词汇的对比研究,出现了汉外对比的论文,研究变得更加深入。例如:由章纪孝和水野义道两位先生1984年合写并发表在语言教学与研究第01期的汉语“更”和日语“”主要从语法关系和意义上进行了比较两者的异同。周时挺1986年发表在语言教学与研究第2期的and和而主要从十大方面说明二者在语法关系上的相似之处。再如王钟华1986年发表在语言教学与研究第1期的汉语的“什么”和法语的“que”以及元元1981年发表在汉语学习第2期的“”和“们”都属于这一类汉外对比的论文。 2)除此之外,方言词汇对比分析比较的论文也渐渐多了起来,对方言词汇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例如:史秀菊2003年发表在语文研究第1期(总第86期)的临猗方言的结构助词“奈”与“哩”主要从临猗方言结构助词的分布、“奈”的语法功能、“哩”的语法功能、以及“奈”、“哩”成因分析这几个方面进行了论述;再比如饶长溶1996年发表在语文研究第2期(总第59期)的长汀方言助词“嚟”和“咧”;以及陈茂山1995年发表在语文研究第3期(总第56期)的定襄方言的”咾”和“唡”均属此类。 3)另外也有普通话与方言词汇的对比研究。比如:沈怀兴2005年9月发表在语言研究第3期的“知不道”和“不知道”说明了两者不仅来历、结构均不相同,而且本义完全不同,引申义亦不尽相同。 4)当然也不乏普通话近义词词汇之间辨析的论文,而且这一类论文占的总数是最多的。简单举一例加以说明:周小兵1994年发表在语言教学与研究第4期的“常常”和“通常”主要考察了这两个词在语法分布上的区别并解释了它们在意思上的差别。再如周小兵与邓小宁2002年发表在汉语学习第1期的“一再”和“再三”的辨析、张发明1984年发表在汉语学习第6期的“一会儿”和“不一会儿”均属于此类论文。 5)辨析论文从原来单纯辨析几个词的区别到研究几个近义词的功能应用。肖奚强2002年发表在语言研究第4期(总第49期)的“正(在)”、“在”与“着”功能比较研究,文章分析了“正(在)”、“在”及“着”之间的异同。认为“正、正在、在”是表态副词,都表示动作的进行,其态意义的核心是“进行”。但三者在语用功能上也互有异同。 6)最后,我们从各个词性角度分类的论文数量可以看出名词、副词和动词类的辨析论文的数量是最多的。相对地,虚词类的文章则相对较少。所以,虚词类方向的辨析论文应是今后工作者努力的方向。 3.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也有了很大的变化。 1)从原来单纯的辨析到现在综合运用综合、分析、定性与定量的方法来阐释词语之间不同的文章渐渐地多了起来。早期的文章只是单纯地说明词语间的不同,而没有运用数据统计等各种分析手段来辨析。如徐静茜1981年发表在汉语学习第6期的“起”和“上”以及金有景1981年发表在汉语学习第4期的“实验”和“试验”都属于这一类的文章。而近几年的辨析论文的研究方法变得愈加地完备而科学。例如:莫彭龄2004年发表在语言教学与研究第6期的词汇的“词”、语法的“词”和修辞的“词”。 2)从原来的手工到现在利用高科技计算机手段来收集语料。收集的速度得到了大大的提高。这是不言而喻的也是身有体会的。 3)不仅只是词汇层面的辨析,也扩展到了语法层面。如:李茉莉1990年发表在汉语学习第3期的试比较汉语表示完成的动态助词“了”与日语表示完成的助动词“”对比了“了”与“”在“时”、“限制性”、“单一性与多用性”方面的不同。 三、小结 总的说来,近义词辨析从开始到今天已经走过了一段艰难的历程,众多学者研究成果的问世,使得我们对近义词词汇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本体研究也日趋完善。前人的努力为我们今天的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他们优良的治学的方法和模式也值得我们很好地借鉴。(作者单位:长春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学院) 近义词研究综述摘要: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近义词是外国留学生学习的是难点,也是外国留学生学习汉语重要的一部分.但他们往往弄不清楚近义词之间的区别而出现偏误,为了能更好地进行近义词的汉语教学,近义词的辨析就变得尤为重要了.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逐渐地有很多非常有价值近义词辨析的论文发表在知名的汉语期刊上.本文对1979年开始至今的七大期刊当中的所有近义词辨析论文进行了穷尽式的搜索,并对这一部分论文进行了一次梳理、总结和概括. (function() var s = “_” + Math.random().t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