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信贷配给理论发展、模型与实证研究 任建军摘要 信贷配给理论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经济学理论,对于信贷配给至今还没有一个统一公认的定义,该理论不仅内容多、不系统,且理论模型多又较为分散,实证研究虽已处于起步阶段但度量仍较为困难。中国学者对此问题也进行了10 多年的研究,研究基本分为两类:一类是零散介绍西方信贷配给理论研究情况,另一类是结合中国国情进行了相应的信贷配给问题的研究。为全面理解和把握好信贷配给理论,本文从信贷配给定义、信贷配给理论发展、信贷配给理论模型、信贷配给实证和中国信贷配给理论研究等多视角,对信贷配给理论与实证文献进行了一次比较全面、系统的梳理。关键词 信贷配给;理论发展;模型与实证;文献综述文章编号 1009 - 9190 (2009)04 - 0021 - 08 中图分类号 F830 文献标志码 A信贷配给(credit rationing)是经济学中一个既古老又年轻的研究领域。纵观信贷配给理论研究文献,从时间角度看可将其分为早期信贷配给理论和现代信贷配给理论,从均衡角度看可将其分为均衡信贷配给理论和非均衡信贷配给理论。一、信贷配给定义自Adam Smith 以来,信贷配给问题就引起了不同时期经济学家们的关注,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公认的信贷配给定义。大体上看,信贷配给主要包括利率配给、见解分歧配给、红线注销配给、纯粹的信贷配给和综合型信贷配给等5 类定义。第一类:利率配给型。它是指借款人在给定贷款利率上能得到小于意愿贷款规模, 要想得到更大规模的贷款则要支付更高的利率, 其代表人物有Wilson,Jaffee 和Modigliani,Jaffee 和Stiglitz,De Meza 和Webb 等。第二类:见解分歧配给型(divergent views rationing)。它是指潜在借款者无法在他们认为适合自身风险的恰当利率上得到贷款。其代表人物主要有Ellis、Hodgman 和Stiglitz 等。第三类:红线注销配给型。该类配给是建立在对借款者的风险分类和贷款者的成本收益分析基础之上的,假定有2n 个借款人,融资需求为每人1 个单位,资金供给为n。红线注销意味着每个贷款人能获得0.5 单位的贷款,当资金供给增加为2n时,他们的需求都能得到满足。其代表人物主要包括Guttentag、Harris、Azzi 和Cox 等。第四类:纯粹的信贷配给型。其是指部分借款者得到了贷款,而明显相同的借款者以同样的条件却申请不到贷款,即假定有2n 个借款人,融资需求为每人1 个单位,资金供给为n,从2n 个借款人中选出n 个人,每人获得1 单位的贷款,即使资金供给增加仍然有人不能获得贷款。其代表人物主要有Baltensperger、Jaffee 和Cressy 等。第五类:综合信贷配给型。该定义不是单纯从某个方面来界定信贷配给,而是综合考虑相关因素进行相对较全面的包括上述4 类中全部或部分的定义。其代表人物主要有Baltensperger、Keeton 、Stiglitz 和Weiss 及Friedman 等。基于以上定义分析,笔者认为信贷配给是对信贷资金需求方的约束,是信贷市场供需的一种失衡,它既是一个绝对的概念,又是一个相对和动态的概念。由于在信贷市场上存在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信息不对称的情况,银行可以利用利率的选择效应和激励效应来判断不同借款人的还款概率及不同借款人的风险态度和行为。因此,贷款者的预期效用是贷款利率和贷款风险的函数。贷款人基于风险和利润的考虑,不是完全依靠利率机制,而往往附加各种贷款条件,或者按照所报的契约条件,使借款人受到利率和非价格等因素的影响而遭到市场出清。它表现为供过于求(即信贷过度)和供不应求(即信贷不足)两种情况:一种是在借款人信用状况、抵(质)押物等基础上,一部分借款人可以充分得到贷款,甚至出现信贷过度情形,即信贷供过于求,另一部分则遭到拒绝,即使后者愿意支付更高的利率也得不到贷款,结果是信贷不足,即信贷供不应求;另一种是借款人给定的借款额只得到部分的满足,即信贷不足。二、信贷配给理论发展简述第一阶段:萌芽阶段(18 世纪70 年代至20 世纪40 年代)信贷配给理论最早可追溯到Adam Smith(1776)的国富论,他在论述高利贷的最高数额时曾扼要地探讨过信贷配给:“法定利息率若低于最低市场利息率,其结果将无异于全然禁止放贷取利的结果。如果所取得的报酬少于货币使用之所值,则债权人便不肯借钱出去,所以债务人得为债权人冒险接受货币使用之全值而支付一笔费用”。虽然他没使用“信贷配给”一词,但说明了利率受到抑制时信贷的非价格配置。到了19 世纪20 年代,英国银行学派与通货学派讨论多种金银块和货币问题时也曾涉及过信贷配给问题。1833 年贷款利率管制法令被废除前,英格兰银行受贷款利率上限管制所限,无法调节贴现利率,只能以限制贷款供给作为政策工具,因而信贷配给曾经成为当时人们关注的问题。此后近一个世纪里,信贷配给问题淡出人们视野。1930 年,Keynes 在货币论中对“未被满足的借方需求”的讨论,描述了在市场经济背景下,现实的经济活动中确实存在银行以非价格手段独立地配给信贷资金的现象。虽然Adam Smith 和Keynes 等较早地注意到了信贷配给现象, 但没有深入地研究下去,甚至针对信贷市场的分析都很少。尽管如此,Keynes(1930)的一些观点后来还是成为1950 年代产生的信贷“可得性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二阶段:初创阶段(20 世纪50 年代至60 年代)现代最早研究信贷配给理论的是20 世纪50 年代的Roosa 等人,此阶段开始关于信贷配给的理论研究大多与信贷市场资金供求双方面临的利率管制、准入限制等制度限制、市场竞争的不完全及银行的资产结构偏好有关。Roosa(1951)正式提出“信贷可获性学说(credit availability doctrine)”,后经Scott (1957)和Lindberk(1962)以及美国联邦储备系统的其他一些学者进一步研究得到发展, 但最早将信贷配给与可获得性理论联系起来的是Ellis(1951)。像凯恩斯一样,信贷可获性学说是信贷配给独立于利率以及其他改变借方需求计划因素的变化而对投资发生影响。二战后,信贷配给曾一时盛行于美国。但这时候信贷配给只是作为一种既存的事实,并没有对其产生的内在机制进行详细论证。从20 世纪60 年代开始,学术界对信贷配给问题的研究更加深入。以Hodgman(1960)、Freimer 和Gordon(1965)、Jaffee 和Modigliani(1969)为代表的众多学者开始探索信贷配给的成因, 从银行对贷款风险的判断和态度以及银企关系来探讨信贷配给问题,逐步为信贷配给理论确立了微观基础。第三阶段:成熟阶段(20 世纪70 年代至今)20 世纪70 年代中期以后,信贷配给理论渐入成熟。Baltensperger(1974,1978)将信贷配给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类,前者为均衡信贷配给,是由非对称信息造成的以调整利率方式进行;后者为动态信贷配给,它是由非价格因素产生的,其认为非利率条件与利率都是决定贷款价格的因素。从此,新凯恩斯经济学家从隐性合同与不对称信息方面对信贷配给进行了分析,发展了凯恩斯非市场出清假说。隐性合同理论研究的是不同的局限条件下如何以彼此默契的复杂合同的方式来实现劳动市场的均衡,以解决当事人之间分享投资的价值与效用的不确定性问题。Fried 和Howitt(1980)认为,银企在不完全信息条件下签订隐性合同,不仅降低风险,而且可从涉及不确定的未来交易量、交易价格的“隐性合约”关系中获得利益好处。Gale 和Hellwing(1985)认为最优贷款合约是附带破产条件的标准债务合约,对客户贷款数量实行信贷配给。信息经济学的发展使得经济学家Jaffee 和Russlle (1976)、Keeton (1979)、Stiglitz 和Weiss(1981)、Whette(1983)、Bester(1985)等人将不完全信息和合约理论运用到信贷市场中,打破新古典假设,建立逆向选择模型(又称隐藏信息模型)与道德风险模型(又称隐藏行动模型),提出信贷配给的主要原因是金融市场信息不对称和代理成本的存在,认为银行从利润最大化出发,在不完全信息条件下通过非价格手段对利率的自行控制以实现银企之间的激励相容,来消除作为信贷风险根源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优化信贷资产配置效率,从而将信贷配给理论推向一个新的高度,逐步形成了目前最流行的信贷配给理论。尤其是Williamson(1986,1987)从事后信息不对称的角度进一步拓展了信贷配给理论,提出了信贷分配和金融崩溃理论,认为即使不存在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只要存在信息不对称和监督成本,就会产生信贷配给,在多重均衡的自由信贷市场,政府应从社会福利最大化出发,利用信贷补贴、担保等手段干预信贷市场,降低利率,鼓励对社会有益的项目进行投资,增进社会福利。许多学者还从其他角度解释和论证了信贷配给。Sharp(1991)从委托代理角度解释了信贷配给。Schmidt-Mohr(1997)假设风险中性,使利率、抵押品和贷款规模成为企业和银行的内生决策变量。Mohr 还分析了在竞争性市场和垄断性市场上信贷配给的差别。对信贷配给理论的最终发展是金融约束理论,该理论在信贷配给理论的基础上,对发展中国家的金融深化问题进行了探讨,其核心是政府通过存款监督、限制竞争和资产替代等一整套金融措施,给银行创造“特许权价值”而获得“租金机会”。Demeza 和Webb(1999,2000)从企业家隐藏质量类型和隐藏行动等方面论证了信贷配给。Ardeni 和Messori(1999)还认为低质量项目的借款人比高质量项目的借款人的信贷条件要差,容易受到信贷配给。Hellmann 和Stiglitz(2000)探讨了信贷配给与股票市场上的权益配给是可以单独存在的也是可以共存的。Hung-JenWang(2002)更进一步地认为,即使在信息对称的条件下,只要破产成本不为零,信贷配给就可能会产生。RobertLensink 和Sterken(2002)将实物期权理论运用到信贷市场分析中,认为借款者可以通过选择投资时间来实现利润最大化,避免出现信贷配给。三、信贷配给基本模型及其修正和发展(一)信贷配给初始模型及基本模型在信贷配给理论初创阶段,霍奇曼Hodgman(1960)与Freimer 和Gordon(1965)是最早建立信贷模型的人,他们导出了完全缺乏弹性或背弯的信贷供给曲线,并进行了相应解释,但严格来说这并不是信贷配给模型。Jaffee 和Modigliani(1969)建立了J-M 模型,它是信贷配给理论的一个重大突破,解释了价格歧视是信贷配给产生的原因。Smith(1972)对J-M 模型作了延伸性分析,放松了J-M 模型的一些假定。但Azzi 和Cox(1976)的AC 模型却认为信贷需求应该是有效需求,应该将利率、抵押物和自有资金作为约束条件一并纳入考虑。Jaffee 和Russell(1976)的J-R 模型最先分析了信息不完全在信贷市场中的作用,认为当一些借款人被给予较多贷款时,其违约倾向将增加,零利润贷款合约线会向上倾斜。Vandell(1984)对J-R 模型的评论中将信贷需求方的违约期进行考虑,结果表明无论在单合同还是在多合同均衡下,信贷配给都不一定产生。Hess(1984)对J-R 模型中的借款供给曲线进行了修正,结果发现JR 模型中的结论也不再成立。Jaffee 和Russell(1984)进行回应,指出Vandell(1984)的评论中借贷双方处于确定的对等地位,实际上否认了信贷不完全下道德风险的存在,而Hess(1984)的竞争性贷款供给曲线只适用于单个供应商而不适用于整个信贷行业。Stiglitz 和Weiss (1981)以信贷市场信息不对称为基础,建立了包含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的信贷配给的投资借贷理论模型,它是信贷配给模型中影响最为广泛的模型,至今仍极具影响力,通常被称为信贷配给基本模型,简称S-W 模型。该模型从借款者的抵押物和自有资金债务合同等方面进行探讨,第一次对银行信贷中的非价格配给现象提供了有力的解释,认为银企间存在信息不对称,会引起利率提高的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效应,信贷配给并不以外生的制度因素的存在为条件, 不仅要求不对称信息及其逆向选择的后果产生非单调的信贷供给曲线,也要求瓦尔拉均衡对银行来说是次佳的,这是对以前研究一个很大的改进。其意义在于:(1) 否定了古典需求与供给定律,认为价格具备选择和激励效应,传统的供求规律可能失效;(2)货币政策的影响机制不是通过利率的调节而是信贷配给规模的变动来实现;(3)供需不是独立的函数,而是相互依赖;(4)不对称信息下的自由竞争信贷市场将无法实现资金最优配置,政府有必要干预信贷市场。但其不足是:(1)信贷配给不能通过提高抵押品要求来消除;(2)债务合同不是最优契约安排;(3)市场可能出现过度投资而不是投资不足;(4)信贷配给对许多组群的借款人来说可能是无足轻重的。(二)信贷配给模型的扩展1. Stiglitz 等人对S-W 模型的扩展研究。SW 模型开创了信贷配给模型新时代。为进一步论证信贷配给的存在,Stiglitz 和Weiss(1983)建立了一个银企间的多阶段博弈模型,证明在纳什均衡条件下,无贷款经历的借款人和有贷款经历的借款人均存在信贷配给现象。后来他们还建立了包括利率、抵押品和借款人权益作为甄别工具的模型,发现混合均衡和分离均衡在信贷配给均衡中都可能存在,合同种类与企业种类一致,其中在每一类合同中,都存在着信贷配给。Stiglitz 和Weiss(1986) 假设“无抵押品要求”和企业拥有一系列可供选择的投资项目,企业是风险厌恶型且其风险厌恶程度与自身财富多少相关,财富的多少对银行是隐蔽信息,得出即使银行设计出针对不同风险水平的贷款利率与抵押品数量组合的贷款合同,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仍然能够发生作用,信贷配给依然会存在。Stiglitz 和Weiss(1987,1992)又建立了一个同时考虑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又可调整利率和抵押品要求的更一般的模型,研究表明,担保对信贷配给的影响不明,但有正激励也有负选择作用,只要企业的特征变量维数多于合同变量空间,银行就不可能获得企业的完全信息。Greenwald 和Stiglitz(1988a)建立了完全价格弹性条件下存在货币非中性的宏观经济波动模型,不完全信息导致的融资约束采取的是股权约束而不是信贷配给的形式,这将导致实体经济的进一步收缩。Greenwald 和Stiglitz(1988b)认为,短期内高能货币的限制影响信贷可获性, 从而降低产出和投资, 信贷约束具有乘数效应, 会扩大货币冲击和实际冲击的效应。Greenwald 和Stiglitz(1990)还将信贷配给纳入IS-LM 模型,发现实际货币供给量的增加不仅向外移动LM 曲线,而且也会使经过修正的IS 曲线向右移动,这样货币政策的实际影响要比传统凯恩斯模型所估计的大得多。Jaffee 和Stiglitz(1990)指出,在假定项目投资规模固定条件下, 减少贷款实际上是强迫借款人提供更多股权, 这也是一种信贷配给的替代。Stiglitz 和Weiss(1992)进一步认为将货币供给量或利率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并不合适。Hellmann、Murdock 和Stiglitz(1997)认为,严密监督贷款企业,可克服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引起的市场失灵。Hellmann 和Stiglitz( 2000)更是认为,信贷市场与股票市场之间的竞争有可能导致企业的逆向选择行为,从而产生信贷配给。2. 基于担保和利率视角对SW 模型的修正及扩展。Bester(1985,1987)不认同SW 模型的观点,建立了将抵押物作为银行自我保护和激励措施的模型,其贡献在于将利率和抵押品一并讨论,给出了分离均衡存在的条件,其关键性假设就是借款者能够提供足够的抵押。Bester(1994)进一步论证,如果借款人能从风险不同的项目中进行选择, 抵押品要求可以确保借款人选择低风险项目。Chan 和Kanatas (1985) 以及Besanko 和Thakor(1987)也进行了类似的探讨,他们的模型假定信贷市场是竞争市场,不存在道德风险,借贷双方都是风险中性,其结论是担保抵押数量与借款人质量呈正比例关系。Hart 和Moore(1994,1998)的模型却假设借款人存在隐藏信息的道德风险, 银行最多借出与抵押品的清算价值相等的款项, 当抵押品资产的清算价值低于它购买成本时,信贷配给就会出现。Houben 和Nippel(2001)还建立了扩展的道德风险模型,假设借款人的机会集是“无界的”,修正了HartMoore 模型中借款人拥有无限现金转移能力的假设,证明了信息不对称下信贷配给的均衡存在,而且与Hart-Moore 模型一样,抵押品在债务融资中起关键作用。De Meza 和Webb(1987)认为,在投资项目的期望收益不同时,信息不对称有可能带来利率正向选择,此时不存在信贷配给。Michael Landsberger 和Shmuel Zamir(1993)认为抵押物能缩小不同借款人之间的贷款利率差别。Boot 和Thakor(1994)建立博弈模型,认为存在一个最优的信贷合同,开始银行对借款者实行抵押且高于市场的利率,在项目成功之后,则不需要抵押且实行低于市场的利率。Jo 和Ying Wu(1995)认为,如果信贷配给是以减少借款人数量的形式体现,则利率不发生变化;如果是减少贷款规模,则利率是下降的;利率与投资的反向变动关系在信贷配给不存在时成立,在信贷配给存在时,二者却呈同向变动关系。Hung-Jen Wang(2000)认为担保与信贷风险正相关, 增加担保能减轻信贷配给问题, 也能降低违约率, 但担保不能消除所有的信贷配给。Lensink 和Sterken(2002)认为,银行提高利率可以驱赶坏企业而非好企业,不存在SW 模型所说的信贷配给。3. 基于成本视角对S-W 模型的扩展研究。Gale 和Hellwig(1985)模型的核心假定是把投资减少到低于最优的某个水平就可减少破产概率,从而减少破产成本,该模型指出银行需要付出观察成本,标准的债务合同是借款人的最优选择。Williamson(1986,1987)建立包括非对称信息和监督成本的信贷市场模型,得出与S-W 同样的信贷配给结论,还认为连带破产的标准债务合同是最佳信贷合同。Schreft 和Villamil (1992)认为, 由于小额贷款的管理成本较高,银行根据贷款金额大小实行价格歧视(配给)是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理性行为。Hillier 和Worrall(1994)的模型结论是,隐藏信息和监督成本的存在可能产生信贷配给均衡或过度投资,政府正确的政策是降低而不是提高投资水平。Betts 和Bhattacharya(1998)认为信贷市场上的监督成本问题产生均衡信贷配给。Hung-Jen Wang(2000)认为,即使银企间不存在事前和事后信息不对称, 高昂的破产成本也会对信贷配给带来一定的事前影响。Bernhardt(2000)认为信贷市场可以是信贷配给也可以是信贷过度,取决于企业的产品价格及成本等随机变量如何进入借款人的支付函数。Williamson(2001)再次研究了信息不对称情况下,不管是否存在逆选择、道德危机等信贷配给的因素,监督成本均可导致信贷配给。4. 基于法律视角对S-W 模型的扩展研究。法律制度及其执行效率对信贷可获得性的影响得到了一些经验结果的支持。La Porta 等(1997,1998)的研究发现,那些司法执行不力的国家,债务市场的规模都较小,存在信贷配给,相反却容易获得债务融资。Levine(1998,2000)认为债权人权利得到法律和制度更多支持的国家,其金融中介的运行也更好。Ghosh 和Ray(1999,2001)在一个重复借贷模型中论述了合同的执行问题如何产生信贷配给。Padilla 和Pagano(l999)也指出,当银行共享企业违约信息时,违约者很难从其他贷款人那里得到贷款。为此,企业家通过降低违约率并来减少信贷配给。Jappelli(2002)论述了法庭对债务合同的执行力度对贷款数量、利率和违约率的影响,他认为,司法效率的改进会增加信贷总量,减少信贷配给。Berkowitz 和White(2002)的研究表明,破产豁免额度越高,信贷配给越严重,企业支付的利率水平也越高。Hainz(2003)的研究同样表明,政策制定者可以通过加强信贷市场的竞争程度以及改善法律制度环境来缓解信贷约束,但制度环境的改善更为关键。5. 基于银企关系视角对SW 模型的修正及扩展。Diamond(1989,1991)和Bester(1990) 的模型表明,银企间互动关系能够提供信息甄别和监督优势,能避免单阶段模型中的信贷配给现象。Diamond(1989,1991) 认为良好的还款记录可以使借款人获得更好的信誉和多渠道的融资, 银行对高信誉企业提供低利率贷款来激励企业为维持声誉而选择低风险项目。Bester(1990)探讨了事后信息不对称下的多阶段的债务展期问题。Schreft 和Villamil(1992)的理论模型基于贷款人的市场权力和借款人特征的不完全信息,银行制定歧视性利率方案,导致发生信贷配给。Petersen 和Rajan(1994)的研究表明,当融资利率对客户相对不敏感时,客户关系直接影响信贷配给水平。Berger 和Udell(1995)认为银企关系越长,越有可能降低抵押品要求和利率,增加信贷可得性。Cole(1998)的研究也表明,银企间广泛的客户关系会导致较高水平的信贷可获性。Harhoff 和Korting(1998)利用德国中小企业的数据证明了上述这些结论。Thakor(1996)的研究假定,每家银行都知道借款人已经同时联系几家银行,结果是银行数目和信贷可获性之间存在负的联系。Cole(1998)的研究证实了这一结果。Petersen 和Rajan (1995)、Strahan(1998)等研究表明,随着银行业的集中、银行市场势力的增加,信贷可获性会增加。Berger(1998)研究表明,如果银行兼并确实会降低对小企业的贷款,那这种效应大部分会被其他银行的行为抵消。Detragiache(2000)提出了一个针对某个特定企业最优银行数目选择的模型,企业必须在从事项目前选择打交道的银行数目,其所获得的较高的信贷可获性是在较高交易成本上实现的。Bonaccorsi 和Gobbi(2001)认为,银行合并会造成所有规模的借款人贷款供给的短暂下降;银行进入会造成相对长久的负面影响。Eric de Bodt 等(2001)也研究了企业最优银行数目选择问题,结论同Detragiache 较为接近。Berger 和Udell(1998,2002)从银行的角度将获取的信息分为财务报表型、信用评分型和关系型贷款三大类, 前两类称为“硬信息”, 最后一类称为“软信息”, 它能有效缓解信息不对称问题。Chakravarty 等(1999)则更强调银企间“关系融资”,它能显著地影响信贷可得性。De Meza 和Webb(2000)认为信息不对称产生信贷配给,但若政府能使借款更有吸引力且获得贷款,整个社会的贷款总量会增加。Fernando 和Mallick(2002)研究发现,与银行保持长期关系的企业获得的信贷额度更多。6. 信贷配给在宏观经济学方面的扩展研究。Blinder 和Stiglitz(1983)认为紧缩的货币政策会引起银行信贷收缩和信贷配给,从而限制了企业的很多投资活动,导致总体经济水平下降。Williamson(1987)建立了具有一般均衡特征的动态实际经济周期模型,以检验信贷配给的作用。Blinder(1987)建立模型,将信贷配给而不是利率和预期误差作为货币政策传导的主要渠道,该研究认为,信贷配给增强了货币政策的效力,削弱了财政政策的效力。Blinder(1989)建立了一个代表性银行的模型来解释信贷配给的存在,认为信贷价格是模型中货币非中性的基本动因。Bemanke 和Blinder(1988)却认为信贷配给并不是信贷渠道存在的必要条件。Kashya 和Stein(1994)认为贷款供给的变动可能伴随着信贷配给程度的改变, 但是否存在信贷配给并不是信贷渠道的决定因素。McCallum(1991)使用美国19501985 年间的季度数据对Blinder 的推论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信贷配给是货币政策传导的一个重要渠道,它可以解释货币冲击对产出波动的全部影响的50%。Fuerst(1991)紧随Williamson(1987)描述了一个银企间存在事后不对称信息的环境,认为有限参与的假定阻止了价格对货币干预的反应,结果给定利率保持正的,信贷的实际供给随货币干预而增加;当去掉有限参与的假定,即便在存在信贷配给的均衡模型中加入准货币,货币政策也不会影响信贷可获性。7. 基于其他方面对S-W 模型的扩展研究。与前面修正不同的是,有从投资项目和贷款规模方面进行研究的。如Gale 和Hellwig(1985)的模型是在投资项目可分和贷款规模可变的情况下考察信贷市场的,证明了信贷配给作为均衡现象存在的可能性,并且标准的债务合同是最佳的激励相容的安排。Riley(1987)认为如果过分细分借款人种类, 甚至与申请贷款的借款人数量相同时, 信贷配给在经验上就不是一个重要现象。Schreft 和Villamil(1992)从减少信贷规模入手,分析了利润最大化的贷款者通过限制贷款规模来实施信贷配给,认为小的借款者比大的借款者更容易遭受信贷配给。Atdeni 和Msori(1999)分析了贷款规模可变条件下信贷配给出现的可能性,分离均衡和混同均衡都有可能出现,在混同均衡下,某些质量类型的项目受到信贷配给。Besanko 和Thakor (1987) 也认为分离均衡可能导致信贷配给。还有的学者从股权、期权和权益方面进行研究。如Myers 和Majluf(1984)以及Greenwald 等(1984)研究表明,股权市场可能存在配给。Cho(1986)认为,如果投资者采用股权代替债权对企业进行投资,那逆向选择就会消失。Robin Mason(1998)认为银行收入是一个类似卖出期权的收入,而借款人收入是一个类似买入期权的收入,执行期权的主动权在借款人手中,验证了SW 模型的大部分观点。Lensink 和Sterken(2002)把期权的思想加入到信贷配给理论的研究当中,对S-W 模型进行了改造,假设借款人除了“进行投资”和“放弃投资”的选择之外,还有“等待投资”的选择,银行提高利率会使风险较大的借款人推迟投资,不存在逆向选择。Hellman 和Stiglitz (2000)证明,即使权益市场比较完善,也存在着权益配给现象,信贷配给与权益配给不仅可以相容,而且信贷与权益市场的相互竞争也能产生导致配给均衡的逆向选择。四、信贷配给的实证研究目前信贷配给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理论和模型方面,其实证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原因是实证检验比较困难,其度量指标很难获得。20 世纪60、70 年代,经济学家主要通过跨部门分析法、调查法与虚拟变量法等3 种方法来间接地检验信贷配给的存在性。John(1968)是第一个对信贷配给存在做实证研究的人,其结论是:(1)信贷配给在大公司不存在,在小公司存在;(2)利率改变影响大公司,不影响小公司;(3)大公司在存货融资方面不受信贷配给的影响,小公司却不一定。Jaffee 和Modigliani(1969)对替代度量的考察证实了动态的信贷配给的存在,但他们并未考虑均衡信贷配给。Jaffee(1971)对截至1970 年的各种经验分析技术及结果进行了探讨。Harris (1974)实证分析认为,价格和非价格条款是不能够相互替代的,但是他未能量化信贷配给效应的影响。Baltensperger(1976,1978)及Harris (1974)等人进行借款人专题调查,以研究非价格条件的变动及相应的“信贷配给”。20 世纪70 年代后期开始,经济学家开始使用“非均衡计量经济模型”,试图以可观察的数据为基础直接估计银行信贷的需求与供给。但因采用不同的估值方法,其检验结果并不一致。Sealey(1979)等人用特殊的经济计量学方法对市场的不均衡状态进行了各种时间序列的研究, 以验证信贷配给在抵押市场和商业贷款市场的效果。Jaffee 和Rosen(1979)检验了存在利率最高限额的美国抵押贷款和消费贷款市场上的信贷配给行为。King(1986)的检验结果则是模棱两可的。Kugler(1987)发现,在德国和瑞士,利率的向上缓慢调整会引起贷款利率的不稳定,表明可能存在有与利率豁性相关的信贷配给。Bernanke 和Blinder(1988)提出了解释实体经济中信贷冲击的重要性日益增长的理论观点,并提供了经验证据。McCallum(1991)使用战后美国19501985 年间的季度数据检验了Blinder提出的命题,并利用检验结果评估了信贷配给作为货币政策传导渠道的重要性。Berger 和Udell(1992)利用美国19771988 年期间的100 万份商业银行贷款合同信息对信贷配给的重要性进行了检验,尽管信贷利率的豁性与信贷配给是一致的,但他们认为这并不能表明信贷配给的存在。Petersen 和Rajan(1994)用美国1987 年NSSBF 有关SBA 的详细调查数据,对人数小于500 人的3 400 家美国企业的银企关系、信贷可得性等关系信贷问题做了系统分析,调查显示,老企业或与相对小数量的银行打交道的企业,能从较易进入的银行信贷和较低利率中获利,建立与机构贷款者关系的主要利益是信贷可用性的增长,在信贷价格上效应较小。Petersen 和Rajan(1995)的研究结果也符合以前其关于信贷可得性的结论。Berger 和Udell(1995)利用了与上述二人同样的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发现具有较长借贷关系的企业,更少被要求提供抵押,贷款额度的利率是期限的减函数。Weinstein和Yafeh(1998)认为,“关系型”企业能够采取资本密集型生产技术,而银行会以高于平均利率的形式获取大量的租金。而Perez(1998)的检验却表明,60%的美国企业在20 世纪80 年代不能获得所申请的全部资金,证明了信贷配给的存在。Di Salvo 和Ferri(1998)从意大利非合作性当地银行和合作性银行获取了非金融小公司的贷款样本数据,研究表明,小公司从信贷关系中得到一个数量上的优势而不是价格优势。Hancock 和Wilcox(1998)研究了“信贷压抑”与小企业的信贷可得性,分析了小企业的活力与贷款规模在多大程度上受银行资本与其他综合经济因素变化的影响;Malick 和Chakrabory (2002) 却利用NSSBF-1993 的有关数据,对小企业信贷配给缺口和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发现,受到信贷约束的小企业的信贷配给缺口平均为20%。此外,关于信贷配给对宏观经济影响的实证研究也没有取得很大的进展,这方面的实证检验结果也很不一致,是否存在一个独立的、显著的银行信贷渠道仍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五、国内研究情况20 世纪90 年代后期,中国银行业普遍出现了“惜贷”或“慎贷”行为,催生了中国经济学者对信贷配给问题的探讨,但其研究还是处于起步阶段,比较零散,缺乏系统性,综述性文献也不全面,大部分学者还停留在对信贷配给概念和相关理论的概括介绍阶段, 只有少部分学者对信贷配给理论进行局部拓展或应用于中国具体问题的分析,但研究基本上都将中国的信贷配给问题简单地等同于国外理论中的均衡信贷配给。如王健(1997)认为国有银行信贷配给现象日益明显,阐述了利率和抵押与信贷配给的反向选择效应,在不完善的信贷市场上,银行要运用信贷配给的方法实现利润最大化。钱小安(2000)研究了中国货币政策的形成与发展,以及信贷紧缩现象。孔刘柳(2001)从契约经济学的角度对信贷合约行为进行了研究,考察了信贷合约条款和信贷制度问题,对中国银行业“惜贷”行为及其产生原因进行了分析,认为中国信贷市场中出现的“惜贷”行为与西方信贷配给行为不同。杨天宇(2002)认为民营企业争取贷款时需付出的非利息成本对银行而言具有逆向选择效应, 如果民营企业申请贷款需付出的非利息成本较高, 则只有高风险的民营企业才会去申请银行贷款,结果过高的非利息成本使国有银行难以收回贷款的概率加大,因此银行对民营企业实施信贷配给。而齐志鲲(2002)认为中国银行业“惜贷”现象与西方信贷配给现象相似,只有将银行的风险厌恶行为与信息不对称相结合才能完全解释“惜贷”现象。宋亚敏等(2002)通过对湖北省咸宁市中小企业贷款难的个案研究,就信贷配给理论对中国的适用性进行实证检验。王霄等(2003)建立了内生化抵押品和企业规模的信贷配给模型,探讨了银行信贷配给与中小企业贷款的关系,通过模型证明资产规模小的企业因提供不起抵押品而被剔除,较好地解释了市场经济及转型经济条件下的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易秋霖(2004)基于大量事实,认为复合非均衡是中国信贷市场的显著特点,当企业信贷受到数额限制,提高利率既可降低又可提高经济增长速度。穆争社(2005)指出商业银行对贷款对象及其贷款数量的选择不是依据融资企业的项目质量来确定的,而是关系型信贷配给。文远华(2005)研究了中国19982002 年间的信贷配给微观机制,从利率管制、银行对信贷风险态度的转折性变化、经营目标函数的偏离、信贷交易所处的法制环境以及信贷市场的分化等方面对中国信贷配给现象进行了理论解释。方晓燕(2006)描述了中国信贷配给现象,从宏观层面展开分析, 探讨现阶段信贷配给问题缓解的现实选择。刘明(2006)借鉴国外研究成果结合中国具体情况,得出中国货币政策效果的“阀值”,并使用S-W 的均衡信贷配给理论对货币政策执行效果的非对称性和“阀值效应”给出理论上的解释。李文豪(2006)建立一个含有规模、质量、效益效用因子的信贷配给模型,分析认为理性的银行对规模和质量的变动而带来的效用变化的比率等于存贷利差与贷款吸存率的比。若银行片面强调规模的重要性,则信贷配给程度减轻;若银行片面强调资产质量的重要性,则信贷配给程度加重。陈欣(2007)基于S-W 基本模型对中国的信贷配给现象的形成环境及特点进行分析,进一步对商业银行改革以及政府决策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参考文献陈欣,2007.中国信贷配给问题研究J. 理论学刊,(2):6366.齐志鲲,2002.银行惜贷、信贷配给与货币政策有效性J. 金融研究, (8):6774.孔刘柳,2001.商业银行信贷合约行为理论M. 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刘明,2006.信贷配给与货币政策效果非对称性及“阀值效应”分析J. 金融研究(2):1221.李文豪,2006.我国银行经营绩效评价标准对信贷配给程度的影响J. 金融研究(10):8289.穆争社,2005. 论信贷配给对宏观经济波动的影响J. 金融研究,(1):1517.宋亚敏、黄绪江,2002.对信贷配给模型的基层实证:咸宁个案J. 金融研究,(3):1723.王健,1997.国有商业银行信贷配给论J. 经济学动态, (5):411.王霄、张捷,2003.银行信贷配给与中小企业贷款J. 经济研究,(7):6875.易秋霖,2004.中国的非均衡金融M. 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杨天宇,2002 .国有商业银行对民营企业的信贷配给行为研究J. 经济科学,(4):5663.Azzi,C.F. and Cox, J.C.,1976.A Theory and Test of Credit Rationing: CommentJ.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Vol.66,(5):911-917.Baltensperger,E.,1978. Credit Rationing Theory :Issues and QuestionsJ. Journal of Money,Credit and Banking,10(2):170-183.Berger, A.N. and Udell, G.F.,1995.Relationship Lending and Lines of Credit in Small Firm FinanceJ. Journal of Business,(68):351-381.Bernhardt, D.,2000.Credit Rationing? J.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Vol.90,(1):235-239.Bester, H. ,1987.The Role of Collateral in Credit Markets with Imperfect InformationJ. European Economic Review,(31):887-899.Blinder,A.and Stiglitz,J.,1983.Money, Credit Constraints,and Econmic ActivityJ.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May,(73):297-302.Cole,R.,1998. The Importance of Relationship to the Availability of CreditJ. 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22):959-977.De Meza and Webb D., 2000. Does Credit Rationing Imply Insufficient Lending? J. 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Vol.78, 215-234.Diamond,D.W.,1989.Reputation Acquistion in Debt MarketJ.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Vol.97:828-293.Fernando,C.,and Mallick,R.,2002. The Importance of Being Known: Relationship Banking and Credit LimitsR. Harvard Business School.Freimer,M. and Myron, J.G.,1965. Why Bankers Ration Credit? J.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Aug.,(79):397-416.Fried,J. and Howitt,P.,1980. Credit Rationing and Implicit Contract TheoryJ. Journal of Money,Credit and Banking, Aug.,12(3):471-487.Gale, D. and Hellwing, M.,1985. Incentive-Compatible Debt Contracts:the One-Period ProblemJ.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647-663.Ghosh, P. and Ray,D.,2001. Informtion & Enforcement in Informal Creid MarketsR. 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 .Greenwald,B. and stiglitz, J. and weiss,A.,1984. Informational Imperfections in the Capital Market and Macroeconomic Fluctuaions J.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74):194-199.Harris,D.,1974.Credit Rationing at Commercial BanksJ. Journal of Money,Credit and Banking,(6):227-240.Hart, O.and Moore, J. ,1998 .Default and Renegotiation: A Dynamic Model of DebtJ.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13):1-41.Hess,J.D.,1984. Imperfect Information and Credit Rationing:CommentJ. 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Nov.,99(4):865-868.Hung-Jen Wang ,2000. Symmetric Information and Credit Rationing: Graphical DemonstrationsJ. Financial Analysts Journal, (2):85-95.Jaffee, D.M. and Modigliani, F.,1969. A Theory and Test of Credit RationingJ.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Vol.59,(5):850-872.Jappelli, T., Pagano, M.and Bianco,M.,2002. Courts and Banks: Effects of Judicial Enforcement on Credit MarketsR. CSEF ,No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工业互联网应用案例解析与企业数字化转型实践经验分享
- 浙江省浙南名校联盟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联考历史试卷
- 运城市小学考试试题及答案
- 2025年石油公司加油站人员安全操作知识考试题(附含答案)
- 2025年公共文秘教程考试题及答案
- 2025年山西省长治市事业单位工勤技能考试题库(含答案)
- 2025年山东省淄博市事业单位工勤技能考试考试题库及参考答案
- CN120111859A 一种散热组件及电子设备 (南昌华勤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U型吊安全事故培训课件
- CN120105831B 一种电机铁芯冲压模具装配面高保真快速建模方法及系统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 动车组应急救援体系研究
- 墨菲定律课件教学课件
- 04S519小型排水构筑物(含隔油池)图集
- 高考数学一轮复习高频考点精讲精练(新高考专用)第11讲拓展四:导数中的隐零点问题(高频精讲)(原卷版+解析)
- 高校军事理论教育课教案
- 汉字历史-汉字的起源及形体演变(古代汉语课件)
- 八年级(上)+道德与法治+课程纲要
- 人教版部编版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我爱我们的祖国》课件
-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临床小讲课的设计与实施培训课件
- 振动型式试验报告范本
- 基因工程与生命伦理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