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小学课程设计与评价参考文献一、中文论著(一)专著1. 澳彼格斯, 澳科利斯.学习质量评价:SOLO分类理论M.高凌飚,张洪岩,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2. 德布列钦卡.教育知识的哲学M.杨明全,宋时春,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3. 德兰德曼.哲学人类学M.阎嘉,译.2版.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6.4. 德尼采.权力意志:重估一切价值的尝试M.张念东,凌素心,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5. 法戈菲.技术哲学M.董茂永,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6. 法苏戴.数学魔术:84个神奇的数学小魔术M.应远马,译.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0.7. 美Brooks, J. G., 美Brooks, M. G. 建构主义课堂教学案例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社,2005.8. 美Steinberg, S. R., Kincheloe, J. L.学生作为研究者创建有意义的课堂M.易进, 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2.9. 美安德森,美索斯尼克.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40年的回顾M.谭晓玉,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10. 美安德森,等.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分类学视野下的学与教及其测评M.蒋小平,等,译.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11. 美安德森,等.学习、教学和评估的分类学: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修订版M.皮连生,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2. 美奥恩斯坦,美汉金斯.课程:基础、原理和问题M.柯森,译. 3版.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13. 美邦克.世界是开放的网络技术在如何变革教育M.焦建利,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14. 美比彻姆.课程理论M.黄明皖,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15. 美布卢姆,等.教育目标分类学,第1分册:认知领域M.罗黎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16. 美布鲁巴克.西方课程的历史发展(上)M/瞿葆奎.教育学文集课程与教材(上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17. 美布罗菲.激发学习动机M.陆怡如,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8. 美杜威.我的教育信条M/赵祥麟.杜威教育论著选.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19. 美多尔.后现代课程观M.王红宇,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20. 美哈罗,美辛普森.教育目标分类学,第3分册:动作技能领域M.施良方,唐晓杰,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21. 美哈特.真实性评价M.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促进教师发展与学生成长的评价研究”项目组,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22. 美赫根汉,美奥尔森.学习理论导论M.郭本禹,等,译.7版.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11.23. 美加涅,等.教学设计原理M.王小明,等,译.5版.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24. 美克拉斯沃尔,美布卢姆,等.教育目标分类学,第2分册:情感领域M.施良方,张云高,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25. 美马扎诺,美肯德尔.教育目标的新分类学M.高凌飚,等,译.2版.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12.26. 美美国温特贝尔特大学认知与技术小组.美国课程与教学案例透视贾斯珀系列M.王文静,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27. 美莫洛根.信息架构学:21世纪的专业M.詹青龙,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28. 美派纳,等.理解课程(影印本)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29. 美申克.学习理论:教育的视角M.韦小满,等,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3.30. 美斯蒂金斯.促进学习的学生参与式课堂评价M.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促进教师发展与学生成长的评价研究”项目组,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31. 美泰勒.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M. 施良方,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4.32. 美威尔斯马, 美于尔斯.教育研究方法导论M.袁振国,等,译. 9版.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33. 美威金斯, 美麦克泰.理解力培养与课程设计:一种教学和评价的新实践M.么加利,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3.34. 美沃尔夫.脑的功能:将研究结果应用于课堂实践M.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脑科学与教育应用研究中心,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35. 美席尔瓦,等.多元智能与学习风格M.张玲,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36. 日竹内弘高, 日野中郁次郎.知识创造的螺旋M.李萌,译.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5.37. 瑞典胡森,德波斯尔斯韦特.教育大百科全书(第4卷)M.张斌贤,等,译.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海南出版社,2006.38. 伊朗拉塞克,罗马尼亚维迪努.从现在到2000年教育内容发展的全球展望M.马胜利,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2.39. 以弗斯坦,等.思维工具强化弗斯坦智力开发课程M.刘育明,张绪扬,译.北京:春秋出版社, 1989.40. 英汉迪.饥饿的灵魂M.刘海明,张建新,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9.41. 英凯利.课程理论与实践M.吕敏霞,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42. 英史密斯.分享学习目标(小学版)M.剑桥教育,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43. 曹荣平.形成性评估的概念重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44. 陈桂生.学校教育原理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0.45. 崔允漷.校本课程开发:理论与实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46. 丁念金.课程论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47. 董纯才.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48. 冯达文.新编中国哲学史(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49. 冯契.哲学大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50. 冯忠良.结构化与定向化教学心理学原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51. 傅和鸣,盛捷.趣味魔术M.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1994.52. 甘永成.虚拟学习社区中的知识建构和集体智慧发展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53. 高凌飚.基础教育教材评价:理论与工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54. 高文.教学模式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55. 顾明远.教育大辞典M.增订合编本,上卷.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56. 何克抗,郑永柏,谢幼如.教学系统设计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57. 河南省新乡市红旗区教育委员会.说课论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58. 黄甫全,王本陆.现代教学论学程M.修订版.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59. 黄甫全.阶梯型课程引论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6.60. 黄甫全.现代课程与教学论M. 2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61. 黄光雄,蔡清田.课程发展与设计M.台北:五南图书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2012.62. 黄济.教育哲学通论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8.63. 黄显华.强迫普及教育:制度与课程M.香港: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97.64. 黄政杰.课程评鉴M.台北:台湾师大书苑有限公司,1987.65. 黄政杰.课程设计M.台北:东华书局,1991.66. 姜东平,李继彬.数学趣题与妙解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67. 靳玉乐,黄青.课程研究方法论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68. 靳玉乐.现代课程论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69. 李臣之,等.西方课程思潮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70. 李臣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71. 李毓佩,李希宽.中学数学科技活动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72. 廖哲勋,田慧生.课程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73. 廖哲勋.课程学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74. 林崇德,等.心理学大辞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75. 林崇德.学习与发展:中小学生心理能力发展与培养M.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1992.76. 凌启渝.数学魔术M.成都: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1982.77. 陆枋,等.小学校 大雅堂:成都市实验小学教育创新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78. 孟繁学.数学魔术M.北京:金盾出版社,2003.79. 潘菽,等.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80. 皮连生.智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81. 邱学华.邱学华与尝试教育人生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82. 沙莲香.社会心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83. 施良方.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84. 石中英.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85. 谭顶良.学习风格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1995.86. 滕大春.外国教育通史(第三卷) 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0.87. 滕大春.外国教育通史(第一卷)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9.88. 王策三.教学认识论(修订本)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89. 王传斌.说课的训练与评价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10.90. 王焕勋.实用教育大词典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91. 王嘉毅.教学研究方法论M.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1997.92. 王力波.列子译注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93. 吴康宁.课堂教学社会学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94. 吴式颖.外国教育史教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95. 吴永军.课程社会学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96. 夏瑞庆.课程与教学论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2.97. 谢卫东.篆刻文化: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98. 熊梅,等.校本课程开发的行动研究:来自一所小学的课程创新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9.99. 熊梅,等.新型学校的构建:开放式学校教育的本土行动与创新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11.100. 徐玉珍.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与案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101. 许慎.说文解字(附检字)M.北京:中华书局,1963.102. 姚梅林.学习规律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103. 张华.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104. 张嘉育.学校本位课程发展M.台北:台湾师大书苑有限公司,1999.105. 张瑞璠.中国教育哲学史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106. 郑金洲.说课的变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107.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教育委员会电化教育司.教学媒体与教学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108. 钟启泉,崔允漷.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M.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109. 钟启泉,等.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 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10. 钟启泉.课程设计基础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111. 钟启泉.现代课程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9.112. 朱智贤.中国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M.北京:中国卓越出版公司,1990.113. 祝智庭,钟志贤.现代教育技术促进多元智能发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二)期刊论文1. 美舒尔曼. 智者:教学活动中的知识生长J. 黄甫全, 王娜译. 教师教育学报, 2014, 1(2)2. 日小泉英明.脑科学与教育尖端研究与未来展望J.教育研究,2006,(2):22-27.3. 英英国评价改革小组.教师在终结性评价中的作用J.袁莉,译.基础教育参考,2007,(10):14-20.4. 白月桥.课程标准实验稿课程目标订定的探讨J.课程教材教法,2004,(9):3-10.5. 卜玉华.小学英语教学目标设计中的常见问题及对策J.课程教材教法,2011,(9):67-71.6. 蔡伟.中小学校本教材质量标准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2009,(11):24-29.7. 曾文婕,黄甫全. 课程改革与研究的新动向:彰显学习为本J. 课程教材教法,2013,(7):3-10. 8. 曾文婕,黄甫全.“课程与教学论实验”的构想与实践J.课程教材教法,2009,(2): 8-12.9. 曾文婕,黄甫全.教师教育的课程创新实验型教学专业化课程体系的生成与建构J.教育发展研究,2013,(10):31-37.10. 曾文婕.微型化:校本课程开发的深化之路J.教育发展研究,2009,(4):51-55.11. 曾文婕.走向整体主义:校本学习研究的方法论诉求J.教育发展研究,2008,(10):43-47.12. 曾祥芹.“一语双文”时代渐行渐近全球化语境下语文内容结构改革的必然趋势J.语文建设,2009,(11):4-8.13. 陈东玉.个体知识结构与社会知识结构兼谈主观知识与客观知识J.现代情报,2003,(2):156-157,145.14. 陈红.我们是这样开发校本课程的儿童哲学教材开发的实践研究的十年历程J.上海教育科研,2009,(7):61-63.15. 陈俊高.文山县小学英语课程设置及评价的思考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小教研究),2005,(5):23-24.16. 仇国发.从“女儿村”谈铍J.科学大众,2003,(6):12.17. 崔绍怀.论中小学生语文学习的内容J.教育评论,2013,(6): 99-101.18. 崔允漷.课程实施的新取向: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J.教育研究,2009,(1):74-79,110.19. 笪佐领,葛军.论普通高中微型课程的设置J.课程教材教法,1992(3):9-10.20. 单晓红.建构主义视野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构想J.课程教材教法,2009,(11):64-68.21. 但武刚.课程概念界定的五种视角评析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1,(4):27-32.22. 邓雪霞.校本课程开发:问题及对策以身边的数学开发过程为例J.人民教育,2009,(22):38-41.23. 丁邦平.英国小学的“设计与技术”课程:建构主义的视角J.全球教育展望,2005,(8):38-42,32.24. 丁杰,蔡苏,江丰光,余胜泉. 科学、技术、工程与数学教育创新与跨学科研究第二届STEM国际教育大会述评J. 开放教育研究,2013,(2):41.25. 董奇.论元认知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9,(1):68-74.26. 窦桂梅.构建“1+X课程”,为聪慧与高尚的人生奠基J.课程教材教法,2014,(1):6-10.27. 窦桂梅.回到说课J.江苏教育(小学教学版),2009,(4):23-25.28. 冯大鸣. 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教师专业发展研究新进展J.教育研究,2008, (5):93-99.29. 冯国文.构建现代学校课程结构模式J.课程教材教法,1999,(5):7-10.30. 冯鹏志.从混沌走向共生关于虚拟世界的本质及其与现实世界之关系的思考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2,(7):44-47.31. 高霞.条件主导模式校本课程开发的案例剖析J.课程教材教法,2010,(2):19-23.32. 高颖,马会萍,张琦.北京景山学校校本课程“小学低年级社会综合课”的研究与实践J.课程教材教法,2010,(5):87-92.33. 顾长明.小学数学新课程实施中衍生的问题及分析J.现代中小学教育, 2009,(5): 25-28.34. 郭丁荧.教师的多维影像:教师角色之社会学论述J.台北师范学院学报,2003,(2):161-186.35. 郭晓明.整体性课程结构观与优化课程结构的新思路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5):38-42.36. 韩和鸣.课程目标问题探讨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6,(1):62-64.37. 何克抗.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上)J.电化教育研究,1997,(3):3-9.38. 何克抗.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下)J.电化教育研究,1998,(1):30-32.39. 胡乐乐,肖川.再论课程的定义与内涵:从词源考古到现代释义J.教育学报,2009,(1):49-59.40. 胡庆芳.上海市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的功能定位及实践特色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 (4):25-2841. 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2011,(10):61-65.42. 胡卫平,韩琴,温彭年,李金碧.小学新课程实施现状调查报告J.课程教材教法,2005,(2):8-15.43. 黄都.促进知识整合的科学探究环境设计基于对WISE网络探究平台的评介J.全球教育展望,2004,(7):38-43.44. 黄甫全,方佳.论院校协作的历史沿革、基本原理和主要模式J.现代大学教育,2010, (6):1-7.45. 黄甫全.当代教学环境的实质与类型新探:文化哲学的分析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9):31-36.46. 黄甫全.论课程范式的周期性突变律J.课程教材教法,1998,(5): 7-12.47. 黄甫全.师生主体、知识价值与整体方法文化教学认识论纲J.教育发展研究,2010,(22):31-38.48. 黄甫全.试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质与基本原理J.教育研究,2002,(10):36-41.49. 黄甫全.新中国课程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教育研究,1999,(12): 21-29.50. 黄甫全.学习化课程刍论:文化哲学的观点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3,(4):90-94,99.51. 黄甫全.整合课程与课程整合论J.课程教材教法,1996,(10):6-11.52. 黄荣怀,杨俊锋,胡永斌.从数字学习环境到智慧学习环境学习环境的变革与趋势J.开放教育研究,2012,(2):75-84.53. 霍振化.说课活动与教师素质J.教育科研通讯,1997,(2):16.54. 姜国钧.“课程”与“教学”词源小考兼与章小谦先生讨论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4): 68-71.55. 兰英.美国“概念过程”课程设计模式述评J.比较教育研究,2005,(2):41-45.56. 黎加厚.微课的含义与发展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4):10-12.57. 李锋,王荣良.基于知识创生螺旋理论的网络学习环境建设J.中国远程教育,2009,(2):70-72.58. 李吉林.情境课程的开发J.课程教材教法,1997,(6):6-11.59. 李立新.网络学习环境与学习者J.中国远程教育,2002,(9):28-30.60. 李娜.答疑的基本方法及应注意的问题J.黑龙江教育,1994,(7/8):45-46.61. 李盛聪,杨艳.网络学习环境的构成要素及特征分析J.电化教育研究,2006,(7):52-55.62. 刘福森.哲学不是什么?一种哲学观J.理论探讨,2009,(5):56-59.63. 刘华.儿童文学校本课程:目标及本质特征J.江苏教育研究,2010,(10):28-30.64. 刘久成.小学数学教材内容和结构改革六十年J.课程教材教法,2012,(1):70-76.65. 刘启迪.课程目标:构成、研制与实现J.课程教材教法,2004,(8):24-29.66. 刘胜男.学业报告卡:意义阐释、内容逻辑和质量保障基于美国伊利诺伊州学业报告卡的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13,(20):46-52.67. 刘运华,衷克定,赵国庆.新加坡微型课程研究项目的实践与启示J.中国电化教育,2005,(11):98-101.68. 卢家楣.教学领域情感目标的形成性评价研究J.教育研究,2007,(12):85-89.69. 陆晓红.维果茨基社会文化视角下外语教师语言知识的建构J.全球教育展望,2012,(7): 26-32,90.70. 罗传芳.“中国传统文化座谈会”综述J.哲学研究,2001,(1):77-79.71. 马兰,盛群力.教育目标分类新架构豪恩斯坦教学系统观与目标分类整合模式述评J.中国电化教育,2005,(7):20-24.72. 马云鹏.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进程、特征分析与推进策略J.课程教材教法,2009,(4):3-9.73. 马云鹏.小学数学课程实施的个案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2000,(4):2-10.74. 米仁顺,刘茂银,余作诚.小学语文新课程实施的调查与思考J.湖南教育(语文教师), 2007,(9): 17-20.75. 莫慕贞.利用自主学习导向评估框架变革评价:理论基础J.考试研究,2012,(4):79-89.76. 莫慕贞.利用自主学习导向评估框架变革评价:实施工具J.考试研究,2013,(1):74-95.77. 倪文锦.问题与对策:语文教学有效性思考J.中国教育学刊, 2011,(9): 57-66.78. 倪文锦.语文教学的去知识化和技能化倾向六十年语文教育最大的失J.语文建设, 2009(7/8): 14-16.79. 裴新宁,王美.为了儿童学习的课程中国情境教育学派李吉林情境课程的建构J.教育研究,2011,(11):89-94.80. 彭伟强.当代国外外语课程变革的经验及其借鉴J.比较教育研究,2002, (4):38-43.81. 秦越霞.草根专家“微课程”J.广西教育,2013,(8):54-56.82. 瞿葆奎,等.“形式教育”与“实质教育”(上)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88,(1):9-25.83. 瞿葆奎,等.“形式教育”与“实质教育”(下)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88,(2):27-43.84. 曲萌.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后现代主义J.新华文摘,1996,(2):27-31.85. 申仁洪,黄甫全.学习化课程资源:课程资源的价值重构J.课程教材教法,2004,(7):7-14.86. 沈书生,杨欢.构建学习力:教育技术实践新视角J.电化教育研究,2009,(6):13-16.87. 宋萑.说课与教师知识建构J.课程教材教法,2012,(4):120-124.88. 唐丽芳,马云鹏. 教师发展与课程改革:美国兰德研究对我国新课程发展的启示J. 外国教育研究,2004,(9):48-52.89. 陶明天.制约小学英语教材开发的环境因素与对策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2011,(10):60-63.90. 汪琼,缪蓉.超媒体神话的破灭?相关研究述评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3,(4):38-43.91. 王建军.筏喻的课程观:课程概念的演变与趋向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1): 33-42,50.92. 王蕾. PISA的教育测量技术在高考中的应用前景初探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2,(3):105-111.93. 王蕾. PISA对大规模教育质量的评价解读J.考试研究,2009,(3):46-59.94. 王少勇.奥巴马政府提升和转变教学专业蓝图述评J.比较教育研究,2014,(1):6-11.95. 王佑镁.论网络环境下基于电子学档的学习J.开放教育研究,2002,(6):37-40.96. 王月芬,徐淀芳.论三维目标的设计、实施与评价J.上海教育科研,2010,(2):8-11.97. 吴有昌,高凌飚.SOLO分类法在教学评价中的应用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3):95-99.98. 武法提.基于Web的学习环境设计J.电化教育研究,2000,(5):33-38.99. 席小莉,黄甫全.儿童作为研究者:一种新兴的研究取向J.教育发展研究,2012,(24):64-69.100. 夏劲,张弘政.近代以来中国现代化运动中科学精神缺失的文化视角探析J.自然辩证法通讯,2005,(4): 34-39,110.101. 夏雪梅.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学校课程建设:水平划分与干预实例J.课程教材教法,2013,(7):11-16.102. 谢翌,徐锦莉.教室环境:一种被忽视的课程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 (11):41-44.103. 谢翌.现状与策略:小学英语课程实施的个案探究J.课程教材教法,2004,(2):60-66.104. 谢翌.学校文化:课程实施的重要影响因素小学英语课程实施个案分析J.江西教育科研,2007,(4):100-104.105. 新升实验小学以学生发展为本学习评价研究总课题组.评价:小学教育改革的支点“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学习评价改革”校本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07,(7):28-31.106. 熊金辉,施虹冰.最是书香能致远多维互动阅读网络校本课程的设计思路与实践思考J.信息技术教育,2006,(12):24-28.107. 熊梅,脱中菲,王廷波.校本课程开发实践模式探索J.教育研究,2008,(2):61-65,80.108. 徐淀芳.学业质量绿色指标实践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12,(15/16):1-6.109. 徐玉斌.略论农村小学艺术课程资源的若干问题J.教育研究,2002,(7):82-84.110. 徐玉珍.校本课程开发:概念解读J.课程教材教法,2001,(4):12-17.111. 许卫兵.教学目标的现实失落与应有追求以小学数学学科教学为例J.课程教材教法,2010,(5):49-53.112. 阎乃胜.深度学习视野下的课堂情境J.教育发展研究,2013,(12):76-79.113. 杨刚,徐晓东.基于在线项目的科学教育理念、模式及其启示以美国CIESE的学习环境为例J.中国电化教育,2010,(9):15-21.114. 杨国德.终身教育的学习环境J.教育资料集刊,1999,(24):61-79.115. 杨海茹,刁永锋.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信息化教学设计模式构建J.中小学电教,2005,(7):6-9.116. 杨鸿华.小学信息技术Webquest活动课的设计案例J.教育信息化, 2002,(12):42.117. 徐谊.信息化微型课程的开发与应用J.中小学管理,2005,(9):27-29. 118. 杨甲睿,黄甫全.院校协作的互惠原理J.教育发展研究, 2013, (4): 48-53.119. 杨宗凯.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展望未来教室、未来学校、未来教师、未来教育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1,(18):14-15.120. 尹弘飚,靳玉乐.课程实施的策略与模式J. 比较教育研究,2003,(2):11-15.121. 尹弘飚,李子建.论课程改革中的教师改变J.教育研究,2007,(3):23-29.122. 尹弘飚,李子建.论学生参与课程实施及其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2005,(1):12-8.123. 于泽元,靳玉乐.课程实施研究:理论转向与研究焦点J.全球教育展望,2007,(1):63-68,39.124. 余宏亮,石耀华.论作为教师课程理解的说课及其心理转换J.课程教材教法,2013,(6): 22-27.125. 郁晓华,祝智庭.CSCL中交互支持的新助力多触点技术J.电化教育研究,2011,(1):64-68.126. 张传宗.从历次改革探索求真务实的语文教材J.课程教材教法,2006,(1):38-43.127. 张桂林,袁开文.小学语文教学目标设计中的问题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2,(2):107-109.128. 张进宝,黄荣怀,张连刚.智慧教育云服务:教育信息化服务新模式J.开放教育研究,2012,(6):20-26.129. 张丽锦,张莉.以色列的中介学习经验理论及其应用J.外国教育研究,2011,(6):18-24.130. 张湘一,陈锡友.国内元认知的相关研究及其展望J.社会心理科学,2011,(10):25-29.131. 张祥云.人文知识的特性及其教育意蕴J.教育研究,2004,(6):8-12.132. 张新强.小学语文的成人化偏差J.小学语文教学,2000,(5):10.133. 张志琴.古诗新唱音乐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J.儿童音乐,2009,(5):62-69.134. 赵建华.知识建构的原理与方法J.电化教育研究,2007,(5):9-16.135. 郑洁.微型化校本课程与教师课程能力提升J.中国教育学刊,2013,(1):35-37.136. 郑良仙.走近温总理J.语文建设,2004,(7-8):16-19.137. 钟启泉,崔允漷.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J.江西教育,2004,(22):1.138. 钟启泉.概念重建与我国课程创新与认真对待“轻视知识”的教育思潮作者商榷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4,(3): 48-57.139. 钟志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教学设计J.电化教育研究,2006, (5):10-16.140. 周文叶,崔允漷.何为教师之专业:教师专业标准比较的视角J. 全球教育展望,2012, (4):31-37.141. 周祯祥.知识概念扩展和作为知识表示技术的逻辑J.云南社会科学,2003,(5):41-45.142. 朱艳娥.赠汪伦教学设计J.东坡赤壁诗词,2007,(1):52-53.143. 祝智庭,管珏琪,刘俊.个人学习空间:数字学习环境设计新焦点J.中国电化教育,2013,(3):1-6.144. 祝智庭.教育技术前瞻研究报道J.电化教育研究,2012,(4):5-15.145. 庄秀丽.电子档案袋评价与网络互联学习J.中国电化教育,2005,(7):56-58.146. 邹艳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发展根源与逻辑起点J.外国教育研究,2002,(5):27-29.(三)学位论文1. 曾文婕.文化学习引论学习文化的哲学考察与建构D.广州:华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2. 胡娟.学校特色文化创建与校本课程开发整合发展的个案研究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2.3. 刘辉.促进学习的课堂评价结果处理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4. 罗丹.微型课程的设计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9.5. 马云鹏.中国城乡小学数学课程实施的个案研究D.香港:香港中文大学博士学位论文,1999.6. 宁冬梅.小学语文教材演进态势说要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5.7. 王牧华.课程研究的生态主义向度D.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4.8. 王琴.新兴课程与教学研究方法引导性日志的文化哲学考察与建构D.广州:华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9. 王荣生.语文科课程论建构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3.10. 卫月敏.面向小学作文评价的班级电子档案袋的设计与开发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11. 叶仁波.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现实性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12. 郑昌平.窦桂梅语文教学内容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四)其他1. 董川峰. PISA统筹方酝酿推出“软技能”测试N.新闻晨报,2014-3-6 (A20).2. 顾明远.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说明N.中国教育报,2011-12-14(3).3. 何波波,樊冰华.“学训研”基地落户东平小学N.佛山日报,2012-1-17(F10).4. 李建平.学生真的“两极分化” 了吗?课堂教学改革难题及对策分析之九N.中国教育报, 2003-11-8(2).5. 罗阳佳.PISA夺冠后的教育思考从PISA看中国上海学生阅读素养N.中国教育报,2011-3-17(5).6. 广州市越秀区东山培正小学./shichuang/xysc.htmOL.2014-06-157. 上海构建“绿色指标”评价体系引导学生全面发展EB/OL. /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6635/201207/139325.html.2014-3-26.8.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研制组、修订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修订与思考EB/OL. /plus/view.php?aid=161. 2014-2-14.9.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2012年教育统计数据EB/OL. /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7567/list.html. 2013-9-4. 10. 申继亮.中国中小学生学习与心理发展状况报告R.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11. 教育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建设委员会.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试行)Z. 2000-5.1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印发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的通知Z.教基200128号,2001-11-19.1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通知Z.教基200117号,2001-6-8.14.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义务教育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通知Z.教基二20119号,2011-12-28.15.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S.2012-2-10.16.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6.17.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18.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19.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二、英文论著(一)专著1. Beyerlein, S. W., et al. Faculty guidebook: A comprehensive tool for improving faculty performance M. 4th Ed. Lisle, IL: Pacific Crest, 2007.2. Bobbitt, F. Some general principles of management applied to the problems of city-school systems M.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13.3. Bobbitt, F. The curriculum M. Boston: Houghton Mifflin Company, 1918.4. Brubacher, J. S. A history of the problem of education M.2nd ed. NY: McGraw-Hill Book Company, 1966.5. Carless, D., et al. How assessment supports learning: Learning-oriented assessment in action M. Hong Kong: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2006.6. Cochran-Smith, M., Lytle, S.L. Inside/outside: Teacher research and knowledge M. NY: Teacher College Press, 1993.7. Connelly, M. M. The SAGE handbook of curriculum and instruction M. Los Angeles: SAGE, 2008.8. Crick, R. D. Learning power in practice: A guide for teachers M.London: Paul Chapman, 2006.9. Cummins, J. Bilingualism and special education M. Clevedon: Multilingual Matters, 1984. 10. De Vries, M. J. Teaching about Technology: An Introduction to the Philosophy of Technology for Non-philosophers M.New York: Springer, 2005.11. Deng, Z. Y., et al. Globalization and the Singapore curriculum: From policy to classroom M. Netherlands: Springer, 2013.12. Earl, L. Assessment as learning: Using classroom assessment to maximize student learning M. Thousand Oaks: Corwin Press, 2003.13. Edmond, H. F. L., Li, C. Z. Curriculum Innovations in Changing Societies M. Netherlands: Sense Publishers, 2013.14. Eisner, E.W. Educational imagination: On the design and evaluation of school programs M. New York: MacMillan Publishing Company, 1984.15. Feuerstein R., Rand Y., Hoffman M. B. The dynamic assessment of retarded performers M. Baltimore MD: University Park Press, 1979.16. Feuerstein, R., et al. Instrumental Enrichment M. Baltimore,MD: University Park Press, 1980.17. Fullan, M. G. Successful school improvement: The implementation perspective and beyond M. Buckingham: Open University Press, 1992.18. Gagn, R. M. The Conditions of learning and theory of instruction M. Chicago: 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 1985. 19. Gess-Newsome, J., Lederman, N. G. PCK and science education M. Netherlands: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1996.20. Gornall, S., et al. Building learning power in action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体育产业发展情况及未来发展研究
- 农业绿色发展2025:政策支持与精准农业技术应用分析
- 农产品深加工产业园区建设项目:环保标准与绿色发展报告
- 三育教育考试题及答案
- 2025年三基考核题目及答案
- 2025年市政工程施工员考试模拟试题及答案
- 2025年山西省晋中市事业单位工勤技能考试题库(含答案)
- 设备选型题库及答案
- 新质生产力从量变到质变
- 2025年趣味点子题目及答案
- 2025新疆天泽和达水务科技有限公司部分岗位社会招聘28人笔试参考题库附答案解析
- 涉警舆情应对课件
- 2025-2026年秋季第一学期学校“蒲公英”广播稿(22周):第1周 从烽火岁月里“穿越”来的青春答案
- 2025年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中考道德与法治真题及答案
- (2025年标准)赛事承办协议书
- 2025下半年系统集成项目管理师考试真题及答案
- 急性结石型胆囊炎
- 无菌物品有效期课件
- 新媒体礼仪知识培训总结
-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
- 护理事业十五五发展规划(2026-2030年)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