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的熏陶,情感的陶冶(周莉).doc_第1页
音乐的熏陶,情感的陶冶(周莉).doc_第2页
音乐的熏陶,情感的陶冶(周莉).doc_第3页
音乐的熏陶,情感的陶冶(周莉).doc_第4页
音乐的熏陶,情感的陶冶(周莉).doc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音乐的熏陶,情感的陶冶幼儿音乐欣赏活动中的一些反思双流县华阳实验幼儿园作者:周莉(1XXXXXXXXXX) 喻光慧(1XXXXXXXXXX)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而对想象力的启迪,音乐欣赏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认为幼儿园教师应该充分发挥音乐欣赏在幼儿教育中的作用,遵循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应用科学的方法组织幼儿进行音乐欣赏,为幼儿的健康成长奠定基础。音乐与任何艺术都有着一个共同的规律,即以情动人。它是通过音响、节奏和旋律塑造艺术形象,表达人的思想感情,反映现实生活的。这些音乐作品只有得到人们的欣赏,才能发挥它的社会作用。在课程改革浪潮的冲击下,音乐活动一度成为幼儿园课堂中的冷落者,失去了在结构教学中的重要地位。难道音乐活动就不是素质教育范畴里的一员吗?我认为应该让音乐重新在课程中“活”起来。?俄国文学家托尔斯泰在艺术论中写道:“在自己心里唤起曾经一度体验过的感情,在唤起这种感情之后,用动作线条、色彩、声音以及言词所表达的形象来传达出这种感情,使别人也能体验到同样的感情这就是艺术活动。”可见,音乐欣赏是一门艺术活动,是听觉艺术、情感艺术、表演艺术相结合的艺术活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它需要欣赏者具备音乐听觉能力、音乐感受能力、音乐审美能力。这些能力是否都是先天固有的呢?不,这些能力是长期感情体验的积累,是后天培养结果,并非一日之间就能获有。心理学家布鲁姆研究发现:幼儿的潜能遵循着一种递减规律,而人对音乐的这种先天潜能,也会在后天环境中得不到培养而渐逝。根据这一理论,要把握好幼儿期“初始阶段”的教育,培养幼儿音乐欣赏能力。新课程实施,明确提出了“尊重幼儿的学习方式,优化教与学的过程”要求。要转变幼儿的学习方式,关键要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因此,教学方式应由以直接传授知识为主,转变为以激发幼儿主动探索、自主活动为主,凸显幼儿的体验、探索与发现、合作交流。在开展音乐欣赏活动时,我是这样做的:?一、幼儿音乐欣赏从倾听入手带领幼儿走近音乐,发展音乐听觉能力音乐是听觉感知的艺术,它需要有用耳朵听,用心灵去感受音乐欣赏需要有敏锐的感觉和细致的辨别能力。教师在以培养幼儿良好的听觉能力入手,应注意引导幼儿倾听周围的声音,使幼儿产生倾听具体声音的经验,这时欣赏抽象的艺术作品会有很大的帮助。例如:在引导幼儿倾听声音时,可设计这样一个环节:“你们闭上眼睛,听听这是什么声音?”接着教师迈着均匀有力的步伐从教室这边走到那边。幼儿睁开眼睛后,能迅速说出是走路的声音,然后闭上眼睛,这次是多人走过去的声音,让幼儿区别这次声音与前次声音有什么不同。通过这种方式,幼儿逐步学会留意地倾听,还能做出判断。因而在整个音乐教育活动中,要重视发展幼儿的听觉能力。教学实践表明,只有将幼儿的注意力吸引到音乐作品上,走进音乐情境,达到作品与自身情感的“共鸣”。我们不难见到,当孩子感知到一段音乐时,便会随着音乐节奏自发地点头、跳跃、转圈、摇摆和摆动手臂等。基于以上认识,在吸引幼儿感知音乐,培养听觉能力时对于叙事性歌曲,我用生动而富有趣味性的口吻,带有启发性的谈话向幼儿介绍新作品。如欣赏,我就告诉幼儿“。?就让我们一起听听看是怎样告诉我们的”这样一席话把幼儿的注意力引到童话中。让幼儿根据的引导去想象,再经过音乐的配合使其幼儿更加充分的感受音乐的意境。对于抒情歌曲,我适当的布置情境,直接引入欣赏主题。在欣赏春之歌后,就可以采用“画音乐”的形式表现乐曲的内容。先告诉幼儿这是一首描写春天的乐曲,请小朋友听完乐曲后,把听乐曲时所想到的东西画出来,然后说为什么要画这些东西?有位小朋友在画面上,画了迎春花,小河里有小蝌蚪游来游去,地上长出了小草;有一个小朋友只在天空中画了几只飞着的燕子,小河上浮着桃花瓣。作画的小朋友这样说:“春天到了,燕子飞回北方,桃花开了,风一吹,花瓣掉到小河里。”虽然幼儿画的花、草、燕子比较不规范,但在画画的过程中,幼儿的想象丰富,思维活跃,自觉性、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所有这些比娴熟的美术技术更重要。可见,适宜的情境创设能激发幼儿的音乐体验。对于抽象性较强的作品,特别是民族舞曲、外国音乐,教师以身示范或借助于辅助手段。如欣赏舞蹈苹果丰收了,这是族舞曲,幼儿较不熟悉,不能一下子就听出,可利用有关族人民生活、娱乐等录像,丰富幼儿的经验,然后再根据音乐伴与舞蹈表演给幼儿完整的印象。如欣赏舞蹈,通过组织幼儿欣赏,让孩子交流自己看到的舞蹈感受,接着欣赏教师现场表演的舞,教师的一个眼神、一个舞蹈动作都能摄入孩子的眼球,感染着孩子的音乐情绪,无形间拉动了孩子的手脚,最后使孩子一起表演舞,全方位地体验民间艺术对于欣赏节奏感强的音乐,我通过自己本身的肢体动作去感染幼儿,让幼儿通过直观的教学就能感受音乐的欢快,幼儿也会随着音乐手足舞蹈,做自己最喜欢且最能表达自己高兴心情的动作?以上方法可单独使用,也可相互渗透使用。如欣赏歌曲小树叶,音乐室布置秋天景象,让幼儿在活泼欢快的伴奏下,踏着轻快的步子自由“郊游”,问幼儿看到了什么?(情景布置:大山谷、树林、树叶),引导幼儿用不同速度、不同力度连贯的歌声表现山谷的回音,接着用神秘的语气说:“听,是谁在唱歌?”边演示树叶形状的节奏卡,边发出三分音符的风响声,四分音符的踏步声和八分音符的树叶沙沙声。让幼儿分别练习三种节奏型齐奏、合奏,接着教师分别以树妈妈和小树叶角色动情地唱歌,请幼儿说说歌中讲的是什么事情,树妈妈和小树叶的歌声在速度上、情绪上有什么不同。让幼儿在充满秋天意境中学会用连贯忧伤的歌声表现树妈妈,用坚定有力的歌声表现小树叶。最后教师启发“小树叶这么爱它们的妈妈,用歌声来安慰妈妈,小朋友”采纳孩子的建议在歌曲伴奏下,幼儿跳起了欢快的舞蹈,感情十分、真挚,引起音乐与情感的共鸣。将良好欣赏习惯的培养渗透在教育活动中,从而更好地引导幼儿理解、感受、鉴赏、品评音乐作品,学会辨别音乐中音的高低、强弱、长短、快慢和音色。?二、展开联想和想象的翅膀,培养幼儿音乐感受能力。?音乐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东西,它能以动听的音响、优美的曲调、鲜明的节奏、生动的形象和动态等特殊的艺术魅力,赢得幼儿的喜爱,使之在潜移默化中熏陶和教育。在音乐的流程中,为幼儿的欣赏留有想象联想的余地。现代教育观认为,要培养幼儿有主动探索和创新意识。因此,我们在欣赏中克服只停留在对歌词的解释理解上,以及坐在位子上强迫幼儿一遍又一遍地不厌其烦地听等呆板模式。鼓励幼儿充分感受音乐,不单要听音乐而且要感知、想象、反映音乐作品。?如,在让幼儿感受音的强弱变化引导幼儿用对比;感受高低变化时,引导幼儿用小鸟歌声和青蛙叫声进行比较。在教学实践中,能取得比较理想的效果。又如,幼儿欣赏现代乐,目的是引导幼儿感受乐曲节奏鲜明、曲调活泼、激烈的性质和人们高兴、热闹的场面;我们先引导幼儿观看引导幼儿谈谈自己时的感受,从而欣赏和理解乐曲;接着引导幼儿把自己想象成,随着一系列动作表演感受A段旋最后配合音乐旋律进行完整的表演,深化对音乐的理解与欣赏。此活动,幼儿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状态,他们通过动作和想象表现了自己对音乐的感受和理解,促进了目标的实现。?实践证明,为了使幼儿在听音乐时产生相应的条件联想,引起正确的联想和想象,在幼儿欣赏前进行引导性谈话,造成幼儿在欣赏音乐时适宜的心境,使其心理上、情绪上有所准备,把幼儿的联想引向正确的方向。?三、品味音乐作品的情绪,领会艺术风格,培养幼儿音乐审美能力。?为什么音乐能具有或催人泪下,或引人激愤,或令人欢愉的魅力?这是音乐作品艺术价值之所在,从审美学的角度来说,就是具有审美价值。?音乐前辈吴斌、范凯喜先生指出:“艺术教育必须立足于培养人,立足于教育,才会有广阔的天地,其特殊性表现在它既不是单调的理论说教,又不是单纯的技术训练,而应该是极为丰富的音响或视觉形象,展示一个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世界。”音乐欣赏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要把对音乐的感受上升为一种审美艺术。品味作品就要求幼儿能够从听觉上辨认音乐作品的不同情绪,不同风格。?我们播放摇篮曲、舞曲、进行曲时,幼儿能用语言、表情、动作表现不同曲式。“这是摇篮曲,听起来很优美”“这是舞曲,优美动听,听着就想拉起手一起跳舞”“这是进行曲,听起来雄壮有力”。这一组教学采取相同体裁类型的乐曲进行对比听,从比较中去鉴别它们的不同,帮助他们感知摇篮曲安静柔和、优美亲切的情绪特点,把摇篮曲与舞曲、进行曲分别对比着听。如摇篮曲与进行曲解放军进行曲、运动员进行曲对比着听,从比较中鉴别乐曲不同表现特征,这样做幼儿欣赏的注意力被引导到感知音乐作品的情绪特征上,发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