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化学竞赛专题辅导.doc_第1页
初三化学竞赛专题辅导.doc_第2页
初三化学竞赛专题辅导.doc_第3页
初三化学竞赛专题辅导.doc_第4页
初三化学竞赛专题辅导.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竞赛专题辅导一:空气和氧气内容综述:我们每天都在空气的包围中生活,氧气维持着人类的生命,大量有关问题必将提出,向竞赛者挑战,解题圆满则需1、有强烈环保意识,关心大气的污染,防污措施,注意有关信息,贮备有关知识,2、坚实基础知识,掌握空气组成,主要成份氧气等的性质,实验室制氧气的原理并灵活运用到解题中。要点讲解:一、用基本实验知识进行有关实验的创设和评估。例,为测定空气中氧气,氮气的体积含量,同学们设计了下列三种实验方案,a、取一定量空气与足量铜粉加热使其充分反应,然后在同样条件下测反应后气体的体积。b、取一定空气与炭粉充分燃烧后,在同样条件下测得体积(气体)的变休c、在密闭客器内放入实验中的小鼠,让它充分呼吸其而氧直至因缺氧中昏迷,测出容器内被消耗的气体的体积。你认为达到较准确测得空气中氧气与的体积含量,可取的方案为解析:1、依据氧气,氮气不同性质将其分离,氧气支持燃烧氮不能,设计a,b;氧气供给呼吸,氮不能,设计c。2、氧气要耗尽,余下氮气要纯,测试才准。b中燃烧产物有气体二氧化碳,不可取。c中小动物昏迷不一定将氧气耗尽。a中铜将氧气反应完只有固体产物,则答案a。(配合习题1)二、关心贮备有关大气的知识并迁移解题。例1,自然界中,绿色植物维持着二氧化碳和氧气的转换。已知在光照和叶绿体的作用下。二氧化碳和水反应转化为植体内的淀粉和氧气,这一过程称为光合作用。请写出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化学方程式(淀粉用化学式CxHyOz表示)解析:将光合作用过程严格按化学用语表达,注意条件的准确及配平答案:(淀粉)+例2,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工业的进步,使大气受到污染的因素增多。目前,将大气的污染源分为两大类,即和气体一般为、而这些气体往往来自于的燃烧和工厂排放的。解析:需要关心我们生存的环境,如空气质量的报导等,积累这些常识。答案:粉尘,气体;矿物燃料(石油,煤,沼气);废气。例3,飘尘即物质燃烧时产生的小颗粒被空气托浮。它们与空气中接触,转化为,同时使空气中酸度增加,分析飘尘起的作用为作用,酸雨形成原因为(用化学方程式表示),防止污染方法煤中掺石灰燃烧,转化为又氧化到,通入石灰乳,制成用于制纸,请写出涉及的化学反应方程式。解析,积极采取措施利用化学知识,将有害物转化为盐,是酸性氧化物。答案;催化;例4、下例描述不正确的是A、历史上最早证明空气由氧气和氮气组成的科学家是道尔顿,B、航标灯的红色光是由氖气为光源发出的C、豆科植物的根瘤菌能直接固定氮单质为农作物的生长养料D、工业上分离氧气和氮气是把液态空气用物理变化变成的,解析:应对人类对空气的研究历史,对其各组成成分的性质有所了解。看到科学的发展解释自然现象。最早证明空气由组成的是拉瓦锡。其它都正确,答案A。强化练习:1、用右侧装置图所示仪器测定空气中体积含量A为标有将容积分成五等份标线的集气瓶,B为固定一燃烧匙的单孔胶塞,烧杯中盛红墨水,通过下列实验步骤,打开夹子K点燃匙中红磷夹紧K夹将B按进A瓶口,塞紧。回答;(1)打开K夹的时间应为(2)实验步骤顺序为(3)观察到的实验现象为(4)若水进入A瓶量达不到标线,分析可能的原因有2、地球上二氧化碳含量增加,会产生“温室效应”,导致全球变暖,在空气中体积分数应为空中增加的含量主要来源于自然界中消耗是通过3、汽车排放的尾气含CO与NO,净化方法,可在催化作用下,使它们相互反应,产物为氮单质及碳氧化物,写出此反应化学方程式4、为测定氯酸钾中含有氧元素,正确的操作顺序为加入试剂 加热加入稀加水溶解冷却A、B、C、D、5、已知镁条在点燃条件下,与氧气可以化合,与氮气也可以化合,与二氧化碳则发生置换反应,将镁条在空气中点燃,理论上可发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实验测得产物中主要为氧化镁含少量氮化镁,没有碳单质,试说明原因6、将3.5克加热到,收集到308ml,而理论计算应放出0.345克,合248ml。设计实验证明多出的原因。w.w.w.k.s.5.u.c.o.m答案和提示:1、(1)瓶内红磷不再燃烧且冷却至室温;(2)(3)红磷在A中燃烧发出淡蓝火焰,逐渐熄灭,有白烟,冷却后瓶壁上有白色固体,打开K夹,水流入A瓶,停止后接近瓶容积;(4)磷不足量;装置气密性不好;开夹时没冷却。2、;煤、石油等含碳物质的燃烧;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3、4、只能把中的Cl转化为来证明,依据实验室制原理,选C、,在空气中含量太少,虽然含量高,但化学性质不活泼,而化学性质活泼,所以MgO多6、依据原理,多产生的只可能来自或,或二者都分解放氧答:只取加强热,没有产生,而同样条件下可放出竞赛专题辅导二:氢气和水要点讲解抓住的互变关系,掌握涉及的各物质的性质,转化条件,从宏观现象到微观解释,从自然现象到书本知识,联系好,分析透。内容综述1有了水才有生命。正确认识自然界水与人类饮用水的关系,建立节水、爱水、防治水污染的意识。2掌握及的化学性质;研究水组成的实验;的实验室制备及实验原理的一般规律。要点讲解1由自然界水的存在提出各种问题,如:水的特性,水的用途,水的污染、防治,积累这些方面的有关知识。2设计研究水组成的实验,训练动手制备氢气并研究氢气性质的能力。3利用有关化学方程式,解决综合性“量化”问题。例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氢气比空气轻,是填充飞艇的一种比较安全的气体。B 可燃气体点燃后产物有水,则此气体一定为水。C 用比较活泼的金属与酸反应就可获得氢气。D 凡可燃气体在加热条件下还原氧化铜时,都应实验前先通气体,实验后冷却再撤气体。解析:与空气混合受热易爆炸,填充飞艇不安全,A错。可用氦气代替。点燃后产物有水,说明原可燃气体含氢元素,不一定是氢气,如燃烧有水生成。B错,活泼金属与稀HCl,酸反应出,与反应则无生成。C错。D对,理由同。例2我国的四大发明中,与化学关系密切的是_,_,其中用到水较多的是_。与上述有关,易造成水污染的工业生产是_。解析:对我国历史,现代的科学成绩要多关注并联系学过的知识解释有关问题。四大发明是火药、活字印刷、指南针、造纸。其中与化学关系密切的为、。用水多,其化工生产会排出大量污水。例3某同学在没有酒精灯的条件下完成了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简答:他怎样解决热源(不可增加其它可为热源的仪器)。换成一氧化碳,按相同实验过程合理吗?若有不同,明确比较优缺点。解析:联系主要化学性质:可燃性和还原性,将通过实验装置过量引到氧化铜下部点燃利用其放出的大量热,第个问题解决了。与CO都为可燃性还原气体。是绿色能源,最大优点是生成水,无污染。CO必须对氧气进行处理,防止污染大气。例4用给出的仪器:大试管、长颈漏斗、量筒、水槽、带孔胶塞、玻璃管、胶管,设计一套能随时记录产生体积的实验装置。画出简图(不画铁架台)若在标准状况下,65克锌能产生22.4升氢气。实验中10克盐酸,用去一半时,产生224毫升,则盐酸溶质的质量分数为_,为随时可以控制产生,还需增加仪器_、_。解析:熟悉实验室制的全部知识。改进装置 利用反应原理及信息计算。答案: 止水夹,带孔隔板例5有铜6.4克,锌6.5克,铁5.6克,铝2.7克与一定量充分反应后,还余固体9.2克,求:共可产生多少升?(的密度0.0899克/升)解析:能和稀反应的是活泼金属,Cu不反应,活泼金属中按K、Ca、Na、Mg、Al、Zn、Fe、Sn、Pb,顺序,左边比右边反应速度快。反应比例:Al 1.5 Zn Fe 。余下9.2克固体中应有Cu6.4克,Fe 2.8克,Al、Zn无剩余。依此可计算,共生成0.6克合6.7升。生成7.6克。 强化练习:1:填空:(水的作用:氧化剂 还原剂 溶剂 催化剂 无氧化还原作用的反应物)活泼金属钾、钠与水激烈反应放出可燃气体,水为_。电解水实验中,水为_。氧化钠投入水中,溶液PH7,水为_。在反应中,水为_。配制食盐水时,水为_。无水遇水变蓝色,水为_。氟()和水反应放出,水为_。2已知同温同压下,气体体积比等于分子个数比。空气中混有占有体积含量为4%到74.2%范围点燃则会爆炸。若按理论计算,在空气中占体积比哪个数时,爆炸最猛烈_。w.w.w.k.s.5.u.c.o.mA 10% B 29% C 50% D 70%3为使电解水实验进行比较快,可加入稀增加导电性,若加入25克8%,电解一段时间,溶质质量分数变为10%,此时可在_ 极产生氢气_克。4在托盘天平两个托盘上放两个完全一样地烧杯,里边盛完全一样的稀硫酸,天平平衡,加入相同质量的镁粉和锌粉,反应一段时间,天平仍平衡,可能的情况为_A 镁粉、锌粉都溶解了。 B镁粉、锌粉都有剩余。C 镁粉有剩余、锌粉全溶。 D 镁粉全溶、锌粉有剩余。5已知:氢气与氧气,氢气与氯气都可以点燃化合。同样反应条件,气体体积比等于分子数之比。若在一密闭容器中将、混合气点燃充分反应,三种气体均无剩余,冷却后测得容器内酸溶液的质量分数为28.9%,则原混气中体积比:为_。6将氢气、氧气混合气a升,充分燃烧后,测得所剩气体为b升,已知:同温同压下,任何气体的分子个数比即为体积比,题中a升、b升均中0、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测得。求原混合气的组成(体积比)参考答案:1分析:依据有化合价变化,则发生的为氧化还原反应,有生成,水为氧化剂,有生成,水为还原剂 ; 和; ; 因为变为和,、没变,为; ; ; 。2分析:依据体积比:折合空气2:5,理论值占,答案 B。3依据,溶质不变,258%=x10% ,解出x=20克, 电解水:2520=5(克), 答案:阴极;0.56克 4分析:,若天平仍平衡,加入金属质量相同,跑走一样,则两种可能:酸不足量 因同样产生耗Zn多,镁剩余答案:B、C。5依据;恰当反应后得盐酸,视为100克中有氯化氢28.9克,水10028.9=71.1(g),换成分子个数比:约2:10含有原子比:H:O:Cl为22:10:2,再折成分子个数比:为11:5:16依据由题已知水为液态,b则为多余或讨论:过量,则有,有过量:则有,有恰当量:b=0有,有符合情况组成体积比 (2a+b) (a-b) (2a-2b) (a+b) 竞赛专题辅导三:铁及几种常见的金属【内容综述】1.对铁三角中铁的不同化合价的转化关系的初步认识2.对铁的单质氧化物氢氧化物的转化关系的知识3.铜及铜锈.铜盐等常识.【要点讲解】1.由生活中铁.铜及其化合物的种种表现入手,联系体现的性质解题2.由铁.铜及其化合物的带色,转化等特性为解题突破口.例1.下列有关铁的知识叙述不正确的是:_A.纯净的铁是银白色的,铁粉是黑色的;一般见到的铁器表面发红,铁的特性是有磁性.B.铁桶不能盛稀硫酸,硫酸铜溶液;但可以盛冷的浓硫酸.C.钢铁都是含碳的铁合金,炼钢炼铁都是氧化一还原反应的原理D.铁的的去锈剂是稀酸,铁的氧化物中,凡含+2价的称为氧化亚铁.解析:铁在生活中各种表现都体现其性质,它具有金属通性,有磁性,它的细小颗粒发黑是光学方面的结果,在潮湿空所职易生成红色铁锈,可用稀盐酸.稀硫酸除去.Fe与稀反应,溶解并生成,Fe与溶液反应,本身溶解置换出Cu;Fe和冷浓生成致密氧化膜把自己包围,保护起来;所以A.B都对,生铁是用CO把Fe从铁矿石中还原的冶练出来,再用氧化剂降低含碳量使性能更优越成为钢.C也对.HNO3不是去锈剂,四氧化三铁(Fe3O4)中有二价铁,则答案为 D . w.w.w.k.s.5.u.c.o.m例2(1)生锈的铁片在足量稀硫酸中浸泡,看到的现象有_;若完全反应后溶液的溶质为(写化学式)_(2)将铁粉与氧化铜混合物溶于稀硫酸,反应一段时间后,向溶液中插入一铁片,铁片无变化,此时固体一定有_(物质名称),溶液中的阳离子是_(符号,除H)解析:(1)依据反应体系将依次发生如下反应:Fe2O3 + 3H2SO4 = Fe2(SO4)3 + 3H2O, 2Fe + Fe2(SO4)3 = 3FeSO4 , Fe+ H2SO4 = FeSO4 + H2,反应,观察到:铁锈先溶解,溶液由无色变黄,(为棕黄色),然后变绿色(Fe2+为绿色),继而有气体产生,直至铁片全消失.溶液中含溶质为FeSO4(2)依据的反应,当插入铁片无变化时,肯定溶液中没能,也没有了,含有的阳离子为固体中一定有铜. 例3.已知:A.B.C.D.E.F为化合物,甲乙为单质,有下列化学反应发生 +乙乙+B A+DC+B E+C FA+B则依此判断,含有同种元素的物质有(写代号)_,写化学式:A为_D为_分析:实破口为为F,对热不稳定分解为,和水,由,看出A为,B为顺序推出. 答案:乙,A,C,F.,HCl例4铜器在潮湿空气中会生成绿色的锈,其成份是碱式盐,写出铜锈生成的化合反应的方程式:_又知铜锈受热会分解为三种氧化物,当把带有斑斑锈迹的铜杯扔进炭火盆时,开始铜杯会变黑,经过一段灼烧,铜杯变成亮红色,将涉及的有关化学方程式写出来.解析:将有关铜的学过知识与题中信息联系起来,铜锈生成: 分解: 【能力训练】1.下列化学反应可以一步实现的_(1) (2) (3)(4) (5) (6)(7) (8) (9) A. B.都可以 C.除了 D.2硫酸最早的生产方法是给绿矾加强热,流出一种油状液体,放出刺激味气体()反应器中固体变为红色,试写出这一分解反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3.某同学将CuO与稀反应,混合物放热,当反应体系不再显强酸性时,他将反应停止.(1)用观察法,粗略判断的方法是_ (3)反应类型是_反应(氧化,非氧化)(2)用简单化学实验,操作是_ (4)混和体系变热原因为_4.氧化物组成可以写成FeO,写成盐的形式为 铅的化合价有+2,+4,将写成两种氧化物的式子为_写成盐的形式为_5. (1)在高温条件下,用金属铝块与四氧化三铁搬一定比例混合,点燃后反应剧烈,产生大量热使铁单质以熔融态流出,可以焊接铁轨,以Q表示热量,写出反应热化学方程式 (2)实验室用新制滴入NaoH浓溶液立刻得到白色沉淀,随这,白色沉淀在空气中被氧化,颜化加深,变绿墨绿红褐.写出这一化合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提示:热化学方程式与一般方程式不同的,只是标出式中各物质状态,在最后用+Q表示放热-Q表示反应吸热,各项系数允许用分数表示)6.A,B,C,D都为含金属元素的化合物,依据下列各物质间转化关系,判断各物质的化学式A_ B_ C_ D_ E_ F_ G_ H_ 答案和提示1.依据金属活动顺序表,从金属与酸,金属与盐的置换反应条件判定; (9)由复分解反应判定 (3),(4)由氧化物互水的反应判定,答案 D 2. 3. (1)边反应边振荡,有少量固体不再溶解时 (2)将PH试纸撕放白瓷盘内,取反应液滴在度纸上,试纸不变深红时 (3)非氧化 (4)反应放热4. 5. (1)3Fe (2)6. A. B. C.CaO D. E. F.HCl G. H.Na2CO3竞赛专题辅导四:酸、碱、盐的基本知识【内容综述】本期主要讲解酸碱盐有关知识和规律。酸碱盐的知识要点较多,知识层次较深,在学习和考试中往往是众多同学感到较为难学和难以掌握的知识。其主要知识要点包括:(1)掌握酸碱盐及酸性氧化物和碱性氧化物的基本概念(2)酸、碱、盐的分类、命名、反应条件和反应规律(3)常见的酸碱盐的性质及有关基本知识(4)掌握单质、氧化物、酸、碱、盐间的衍生关系和相互反应的初步规律。在最近的几年竞赛试题中,有关酸碱盐知识试题在试卷中出现较多,所考查的通常是知识迁移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为此,本期主要介绍常见的解答酸碱盐试题的重要方法和规律。【要点讲解】一、灵活应用金属活动性顺序的规律解题【例1】有三种金属M、N、R,其氧化物中只有N的氧化物溶于水,且其水溶液的pH值大于7,又知R能从AgNO3溶液中置换出Ag,R不溶于盐酸,M能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生成一种黑色的固体,则M、N、R在金属活动顺序表中的正确位置是( )AM、N、H、R B. R、M、H、NCR、H、M、N D. N、M、H、R【解析】本题充分考查了金属活动性规律知识。依据题意可知,N的氧化物的水溶液pH值大于7,说明N的金属性较强,排在金属活动顺序表的靠前位置;R能从AgNO3溶液中将Ag置换出来,说明R元素的活动性较Ag强,但R元素不溶盐酸,则可知R元素H元素的后面;另外通过实验现象可知M元素为铁元素。由此可以排出M、N、R三种金属元素的顺序。 答案为:D。二、灵活运用酸碱盐知识和反应规律推断物质【例2】A、B、C、D分别是HCl、BaCl2、AgNO3、Na2CO3四种物质的无色溶液中的某一种,先将它们两两混合,产生的现象如下表所示: 反应物 A+B C+D A+D C+A D+B 现象白色沉淀 白色沉淀 白色沉淀 白色沉淀 无色气体 由上表可知:A、B、C、D依次是:AHCl、BaCl2、AgNO3、Na2CO3 BAgNO3 、HCl、Na2CO3、 BaCl2CBaCl2、Na2CO3 、AgNO3、HCl DAgNO3、HCl、BaCl2、Na2CO3【解析】解答此类推断题时应该注意解题方法。通常从产生最多或最少的物质为突破:HCl、BaCl2、AgNO3、Na2CO3 四种无色溶液中只有HCl和Na2CO3反应可以产生无色气体,因此B和D应为HCl和Na2CO3中的一种。又因为Na2CO3还可以与另外两种物质反应产生沉淀,对照表中现象分析,可知B为HCl,D为Na2CO3。在四种物质中能与另三种物质产生沉淀的是AgNO3,由此可以推知A为AgNO3,则C为BaCl2。正确答案为D。 【例3】在AgNO3和Cu(NO3)2的混合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铁粉,充分反应后,发现有少量金属析出。过滤后往滤液中滴加盐酸,有白色沉淀生成,则析出的金属是( )A Cu BAg CCu和Ag DCu和 Fe【解析】本题较深层次的考查了酸碱盐知识的推理能力。寻找本题的突破口应从实验现象进行推理,即依据题意可知铁和AgNO3溶液可以发生置换反应产生Ag,铁也可以与Cu(NO3)2溶液发生置换反应产生Cu,过滤后加入盐酸有白色沉淀生成,说明滤液中还含有AgNO3溶液,当有AgNO3溶液时反应生成的Cu也可以与之反应生成Ag,故本题的关键在于推断出滤液中还含有AgNO3溶液存在,由此反推中间生成的金属Cu又被反应掉。故本题的答案为:B。三、灵活运用酸碱盐知识鉴别物质【例4】只用一种试剂鉴别NaNO3、MgCl2、(NH4)2SO4三种溶液。【解析】本题可选用NaOH溶液。取三支试管,各取少许上述溶液,分别滴加NaOH溶液,产生白色沉淀的是MgCl2,有刺激性气体产生的是(NH4)2SO4,无明显现象的是NaNO3。【例5】试用一种试剂鉴别CaCl2,NaNO3,H2SO4三种溶液。 【解析】本题可选用Na2CO3溶液。取三支试管,各取少许上述溶液,分别滴加Na2CO3溶液,产生白色沉淀的是CaCl2,有气体产生的是H2SO4,无明显现象的是NaNO3。【例6】四瓶失去标签的溶液分别为:NaOH、CuSO4、MgCl2、Na2SO4,不用其它任何试剂而要将它们一一鉴别出来的正确顺序是( )A. B. C. D. 【解析】本题首先可以通过观察溶液的颜色,在四种溶液中只有CuSO4溶液显蓝色,可最先鉴别出来,然后利用CuSO4溶液可鉴别出NaOH溶液,再利用NaOH溶液可将MgCl2溶液鉴别出来,最后剩下的则为Na2SO4溶液。故本题的答案为C。w.w.w.k.s.5.u.c.o.m四、巧解酸碱盐知识中的信息给予题【例7】岩石、矿物的结构复杂,其成分可用氧化物的化学式来表示: 如硅酸钙 CaSiO3可用 CaOSiO2表示试用氧化物的化学式表示下列矿物的成分: 石棉 : CaMg3Si4O12 _;白云母: K2Al6Si6(OH)8O18 _.【解析】本题通过题干可获取新的信息,即复杂的物质可用该物质中除氧元素外的其它元素的氧化物来表示。以石棉为例:CaMg3Si4O12由钙、镁、硅、氧四种元素组成,因此可表示为钙、镁、硅三元素的氧化物,但要注意所表示的的氧化物中原子个数要与所给物质的原子个数相等。即:CaO3MgO4SiO2 。同理可将白云母物质的组成 K2Al6Si6(OH)8O18表示为: K2O 3Al2O36SiO24H2O 强化练习:1下列各组物质的溶液,不加任何试剂就能将其一一鉴别出来的是( )ABaCl2、CuSO4、NaOH、NaClBNa2SO4、BaCl2、K2CO3、KNO3CFeCl3、NaOH、H2SO4、Ba(NO3)2DNaCl、Na2CO3、Zn(NO3)2、H2SO4 2有甲、乙、丙、丁四种溶液,乙与丙混合产生的沉淀不溶于甲,乙与丁产生的沉淀可溶于甲。则该溶液组是( ) 甲 乙 丙丁 A HCl Na2CO3 CaCl2 MgSO4 B HNO3 AgNO3 KCl K2CO3 C HCl Ba(OH)2 Na2SO4 MgCl2 D HNO3 Ca(OH)2 K2CO3 CuSO4 3下列各组物质能够在同一溶液中大量共存的是( )ANa2CO3 HNO3 CaCl2 BNaOH NaNO3 HClCCa(OH)2 MgSO4 NaNO3 DKNO3 KCl Ca(NO3)2 4不用其它试剂,鉴别(1)NaOH(2)MgSO4(3)Ba(NO3)2(4)Cu(NO3)2(5)KCl五种溶液,被鉴别出来的物质的顺序是( )A(1)(2)(3)(4)(5) B(4)(1)(2)(3)(5)C(2)(3)(1)(4)(5) D(3)(4)(1)(2)(5)5若将含有硫酸的硫酸镁溶液中和到中性,在不用指示剂的条件下,加入的试剂可以是( )A氨水 B。碳酸镁 C。氢氧化钠 D。氧化镁6有失去标签的硝酸钾、碳酸钠、硝酸银、硝酸钙和稀盐酸五瓶溶液。将其任意编号:A、B、C、D、E,进行两两混合,其现象如下表:实 验 AB AE BC BE 现 象 产生沉淀 产生沉淀 产生沉淀 产生气泡 试推断并写出五种溶液中溶质的化学式。A_, B_, C_, D_, E_写出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AE_BE_71.有一包白色固体粉末,可能由硫酸钠、硝酸钾、硝酸铵、碳酸钙、氯化钡、硫酸铜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做实验得以下结果:将此固体粉末加到水中,得到白色沉淀和上层无色清液;过滤后,在滤出的白色沉淀里加入稀硝酸,白色沉淀部分溶解并 有无色气体生成,该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在滤液中,加入适量的氢氧化钠溶液并加热,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无色气体,该气体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由此实验推断:该粉末中一定含有_;一定不含有_;可能含有_。(填化学式)8某化工场排放的污水中,常溶有某些对人体有害的物质。通过目测,初步认为可能含有Fe3+,Ba2+,Na+,OH-,Cl-,CO32-,SO42-;为了进一步确认,进行实验检测:取污水仔细观察,呈无色、透明、均一状态。向取样的污水中,滴入稀硫酸,有大量白色沉淀产生,再加稀硝酸,白色沉淀不消失。用pH试纸测定污水的pH值,试纸显深蓝色。由此可知,该污水中,肯定含有的离子是_,肯定没有的离子是_可能含有的离子是_。9已知含负一价的氢的化合物(如:NaH)与水接触生成相应的碱和氢气,试写出CaH2与Na2CO3水溶液反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_ 【参考答案】1A、C、D提示:本题可以通过物质间的相互反应以及先观察物质的颜色进行区分和鉴别。对于A,首先观察溶液的颜色,然后利用所鉴别出来的物质和其它物质进行反应鉴别;对于C,关键是利用H2SO4可以溶解Fe(OH)3区分;对于D可以采用互倒法进行区分。2B、C提示:采用排除法,对照现象一一排除和筛选。3D提示:溶液中大量共存即相互间不发生任何反应,对比选项可以依据酸碱盐物质间的反应规律得到答案为D。4B提示:解法可以参照例题6 ,即先观察溶液的颜色,然后利用该物质和其它物质进行反应鉴别。5B、D因为不用指示剂,则需根据反应现象判别,如果加入氨水和氢氧化钠溶液,容易过量,溶液难为中性,不易判别,加入碳酸镁和氧化镁,通过加入固体不再反应可推断原溶液中的硫酸全部被反应。6AAgNO3 BNa2CO3 CCa(NO3)2 DKNO3 EHCl(方程式略)7一定含有:Na2SO4,BaCl2,CaCO3,NH4NO3;一定不含有:CuSO4;可能含有:KNO3。提示:由题意知溶液无色。则推知不含CuSO4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可以推知有本身不溶于水的CaCO3存在或能相互反应生成BaSO4的Na2SO4和BaCl2的存在,然后依据加入稀硝酸沉淀部分溶解,则可以推断两种沉淀均存在,又通过加入强碱产生有刺激性气味的其体可以推断含有NH4NO3,对于KNO3只能为可能含有。8一定含有:Ba2+,OH-;一定不含有:Fe3+,CO32-,SO42-;可能含有:Na+,Cl- 9. CaH2 + Na2CO3 + 2H2O = CaCO3 + 2NaOH + 2H2竞赛专题辅导五:溶液的基本知识【内容综述】本期主要讲解有关溶液的基本知识。溶液知识是初中化学的一个重点和难点知识,其主要重、难点知识要点包括:(1)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2)溶解度的概念及其计算(3)过滤和结晶知识的理解和应用(4)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及其应用。在一些大型考试和竞赛试题中,关于溶液知识的试题往往使众多考生感到困惑和较为棘手。为此,本期主要从关于溶液知识的重难点知识进行分析,希望能给大家一些帮助。【要点讲解】一、灵活应用溶解度概念知识解题【例1】在t1时,20克水中最多能溶解15克X,t2时50克水中最多能溶解30克Y物质。则X和Y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的关系是( )AXY BXY CX=Y D无法确定【解析】依题意知:本题对溶解度的概念进行了另一种较为抽象的理解,即在一定量的溶剂中最多溶解某物质的质量,说明该溶液已经达到饱和.按照溶解度的定义计算:X物质的溶解度应为:15克/20克100克=75克;Y物质的溶解度应为:30克/50克100克=60克.值得注意的是如果本题不对溶解度的定义进行深层次的理解,容易误选A选项.由于X和Y两物质所对应的温度不相同,故溶解度是无法进行比较的.故本题的答案为:D.【例2】某温度下,将A物质(不含结晶水)的水溶液分成等质量的2份。向第一份加入9克A物质,充分搅拌,还有1克固体不能溶解;将第二份溶液蒸发掉40克水,并恢复到原温度,溶液恰好饱和(无A析出),则A物质在该温度下的溶解度是( )A40克 B20克 C8克 D无法计算【解析】由题意分析可知:本题含有两个隐含条件:(1)分成两等份的溶液中蒸发掉40克水都恰好能形成饱和溶液(2)蒸发掉40克水恰好能溶解9-1=8克A物质。因此原题意可以转化为:某温度下,8克A物质(不含结晶水)溶解在40克水中恰好形成饱和溶液,试求A物质在该温度下的溶解度。显然,经过题意转化后给解题带来了很大的方便。直接求出答案为:8克/40克 100克=20克。故本题的答案为:B。二、灵活应用溶液组成知识解题【例3】要使A克质量分数为20%的食盐溶液变为质量分数为10%的溶液,可以采用的方法是( )A加入0.8A克水 B加水使溶液的质量为2AC蒸发水,析出0.1A克固态食盐 D加入2A克质量分数为5%的食盐溶液【解析】本题是考查关于溶液组成知识的一道综合性较强的试题。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充分理解和应用溶质质量分数的定义。对于A:加入0.8A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A20%)/(A+0.8A)=11.1% 对于B:加入水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A20%)/2A=10% 对于C:蒸发水,析出0.1A克固态食盐后溶质的质量变为原来的一半,但溶液的质量变为A-0.1A=0.9A,故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大于10%对于D:加入2A克质量分数为5%的食盐溶液后溶质的质量分数为:(A20%+2A5%)/(A+2A)=10%综合以上分析得:答案为B、D。三、灵活运用溶解度概念解决结晶问题的计算【例4】A、B两种化合物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现要用结晶法从A和B的混合物中提取A(不考虑A、B共存时对各自溶解度的影响)。(1)取50克混合物,将它溶于100克热水,然后冷却到20。若要使A析出而B不析出,则混合物中B的质量分数(B%)最高不能超过多少?(写出推理及计算过程)(2)取W克混合物,将它溶于100克热水,然后冷却到10,若仍然要A析出而B不析出,请写出在这两种情况下混合物中A的质量分数(A%)应该满足的关系式(以W,a,b表示,只需将答案填在横线上)当Wa+b时, A% 【解析】(1)在20时,若要使B不析出,该溶液中B的质量不能超过20克.由于A和B的质量总和为50克,所以此时A的质量超过30克,大于其溶解度,A析出,符合题意.即50克B%20克,即得: B%40% 或 B%40%.(2)要使A析出而B不析出,至少要满足:A%=a/(a+b),因为Wa/W; 而当Wa+b时,则a(W-b)/W.四、溶解度和溶液组成知识的综合应用【例5】某物质在20时的溶解度为20克,在20 时将该物质20克投入80克水中充分溶解,则该物质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A25% B20% C16.7% D无法计算【解析】本题是一道溶解度和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综合计算题,也是一道容易错解的试题。依题意知首先必需依据溶解度计算出80克水中最多溶解溶质的质量:(设最多溶解的质量为X)则有X/80克=20克/100克 X=16克,然后依据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定义计算得:16克/(16克+80克)100%=16.7%故答案为: C。 强化练习:1在t时,物质A的溶液蒸发掉a克水,当温度回到t时析出溶质b克,将剩下的溶液再蒸发掉a克水后当温度回到t时又析出溶质c克(cb),则在t时A物质的溶解度为( )克。A100b/a克 B100c/a克 C50(b+c)/a克 D100c/(a+c)克220时,NaCl的溶解度为36克。在20时,将20克NaCl放入50克水中,充分溶解后,所得饱和溶液的质量为( )A86克 B 70 克 C69克 D68克 3t时,某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与溶液的质量比是n:m,则在t时,该物质的溶解度为( )A100n/(m-n)克 B(m-n)/100n克 C100n/m克 Dm/100n克4氢氧化钙在80时的溶解度为X克,20时的溶解度为Y克。取20时的氢氧化钙饱和溶液,蒸发掉W克水后再恢复到20,其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Z%,则下列关系式正确的是( )AYX,YZ BXYZ CYX, YZ DXYX,然后再依据饱和溶液的溶质的质量分数计算溶解度比较得YZ5.C. 提示:据题意将溶质质量分数为30%,当作是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反求溶解度,可计算出溶解度的数值为37.5克,对比溶解度与温度的变化,可知此数值在31.6克与45.8克之间,故答案选C6.C.提示:依题意知蒸发溶剂有晶体析出则表明所得的溶液为饱和溶液,当饱和溶液蒸发10克水后,析出6克晶体,则再蒸发10克水,仍然析出6克晶体7.C.提示:本题是考查粗盐的提纯和溶质质量分数配制的综合应用8.BD.提示:本题的解法可以参照例题39. 83.3%;36克.10. Vdc%/(dV-m) dVc/(dV-dVc%-m)克 竞赛专题辅导六:化学反应基本类型和氧化还原反应知识【内容综述】本期主要介绍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以及氧化还原反应的有关知识。该内容的主要知识要点包括:(1)明确并学会判断四种基本反应类型,即: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2)从得失氧的角度理解氧化还原反应(3)判断某一反应是否发生氧化还原反应(4)判断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中那些物质被氧化、被还原、氧化剂、还原剂(5)明确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与氧化还原反应间的关系。由于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以及氧化还原反应知识是中学化学的重点和难点知识,也是考试中的热点知识,为此,本期主要从近几年的考试和竞赛试题中分析该内容的精髓。【要点讲解】一、四大基本反应类型的正确区分和理解【例1】通过下列反应,一定有单质生成的是( )A化合反应 B分解反应 C置换反应 D复分解反应【解析】依题意知化合反应、复分解反应的产物一定是化合物,置换反应一定有单质生成,分解反应可能有单质,也可能有化合物生成。故答案为C。【例2】下列有关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的说法正确的是( )A反应物有多种的反应是化合反应B生成物有多种的反应是分解反应C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另两种化合物的反应是复分解反应D生成物中一种是单质,另一种是化合物的反应就是置换反应【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四种基本反应类型及其有关知识。化合反应的特点是反应物有多种,但生成物只有一种,即“多到一”,而A选项只强调反应物而未强调生成物,故不一定是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的特点是“一到多”,B选项只强调生成物,而未强调反应物的种类,故也不一定属于分解反应;置换反应的特点是单质和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化合物,而D选项只强调生成物的特点,例如实验室用氯酸钾分解制氧气的反应符合选项要求,但其属于分解反应。故本题答案为C。二、氧化还原反应知识的更深层次的理解和应用【例3】下列有关氧化还原反应的叙述错误的是( )A失氧的物质被还原,得氧的物质被氧化B失氧的物质是还原剂,得氧的物质是氧化剂C氧化剂发生氧化反应,还原剂发生还原反应D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必需同时发生【解析】本题是考查氧化还原反应的有关知识。要解决有关氧化还原反应的试题,需要弄清下列对应关系:失氧-被还原-发生还原反应-作氧化剂;得氧-被氧化-发生氧化反应-作还原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