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品位建筑及文化特征.doc_第1页
浅谈品位建筑及文化特征.doc_第2页
浅谈品位建筑及文化特征.doc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此文档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浅谈品位建筑的文化特征摘要:随着我国城市化建设进程的加速,建筑品位的缺失情况也越来越严重。鉴于当前建筑创作文化品位问题,本文笔者从品位建筑的文化概念出发,对品位建筑的文化特征与要素进行了分析,并鉴于当前建筑创作文化品位问题,就环境选择、礼仪秩序、艺术处理等方面,扼要地阐述一些看法,以期在建筑创作中有所升华,提高建筑文化品位。关键词:文化品位,环境选择,礼仪秩序,艺术处理 1概述 在世界文化体系中,无论是希腊、埃及、罗马、印度、玛雅诸多文化体系中,都因具有独特的特色而成为世界的瑰宝。中国建筑文化源远流长,中国建筑文化的发展,以其尊重自然、礼制观念、建筑层次、艺术处理、环境绿化等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而在世界文化体系中占有一席之地。千百年来,纵观中国建筑各个方面,无论是住宅、城市、庙宇、府第衙署都是在文化上一脉相承,经久不衰。面对当前建筑创作中存在的“千房一面”的雷同现象,虽然有多种原因,其中在建筑创作中忽视建筑文化品位当是重要的环节。就建筑文化而论,它具有物质性、精神性、意识性,要全面把握,殊为不易。因为它涉及科学、艺术、宗教、法律、道德、风俗、习惯等领域,不仅代表着人类创造的物质、精神、财富的总和,反映着历史的延续和民族的特征。同时,随着历史的发展,也被打上了时代的烙印。建筑作为文化的载体,它涵盖着不同层面的各种意识。概括地说,可以把建筑文化归纳为两个层面: 显性层面:包括建筑的总体布局、功能组织、用料选择、结构架设、形体尺度、造型表现、质地色彩、环境配置等,这是看得见、摸得着的现象。建筑师对其有一定的理论支持和不同的设计方法,任何人也都可以说三道四、品头论足。仅就舒适、赏心、悦目而品评,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时也难免各有偏颇,产生分歧意见。 隐性方面:其涵盖着精神、意识、哲理、意境.诸多潜在的内蕴。基于理念的不同观点亦异,往往在认识上亦有不同。2品位建筑的文化特征分析 2.1建筑对环境的选择自然环境包括诸多的山形、水势、地形、地貌,是客观存在的,人们在自然环境中为了有利于生存与发展,都要对其审慎地加以对待。其中无论是选择环境、适应环境或改造环境,都要满足协调、利用、培植与改造等方面的要求。所谓的环境选择,其实就是肖总所提出的地域主义相似。建筑要与地域的传统,历史和生活习惯相融合,回归充满人本主义的“地域主义”。城市建筑作为一种城市语言,是不同地域性的城市标志,是被展示出来的城市历史,代表城市精神的古建筑被拆毁,城市文化也在随之流失。建筑的创作离开了历史和文化,就无从谈起,成为无源之水;城市市区了古建筑也就失去了自己的个性。建筑是城市文化的重要载体,同时也是一种重要的综合型民俗文化表现形式,只有城市建筑保持其历史传统风格的延续,才能使原有的城市形象和城市性格得到传承。但是,快速的城市化破坏了老城区和老民宅,切断了城市历史文脉的延续性,取而代之的是千篇一律的方盒子建筑和新、奇、怪的后现代主义建筑(图1.图2.图3)。城市失去了自己的特色建筑,也就失去了城市的文化,在中国的广大土地上,若建筑不再有地域特色,大江南北全是相同的建筑,将是十分可怕的景象。现代建筑极具理性主义,但缺乏感情色彩和人情味。现代主义的理念就是要将所有的要素变换成均质化、抽象化的形式,在现实中否定风土、气候、历史等固有的要素。现代主义建筑失去了与人类心灵产生共鸣的精神感染力,传统文化的神秘感随着现代社会信息的快速交流而消失,地域性的传统文化被揭开了神秘面纱,但民俗性文化的文脉仍然被传承。建筑是文化的载体,是时代的象征,不能发展为一个纯功利性的机器。然而,当前在建筑创作中不是审慎地尊重自然条件,在现代化机械驱动下,对自然条件先来一个“三通一平”、“五通一平”,先改造地形地貌,后进行建筑规划,这样的现象屡见不鲜。更有甚者,把原有的山峦岗阜推平,而后再布置假山流水,事倍功半,缺乏生气。原先很好的地形地貌不充分地加以利用,而是热衷于人工的炒作,这不能不说是当前建筑创作中的败笔。2.2建筑的礼仪秩序 中国是个礼制国家,建筑号称礼制建筑。无论是宫殿、庙坛、宗祠、住宅都体现了社会的伦理秩序,仪式的表达反映了中国哲学中的天、地、人三者的相互关系。由于长期在儒、道、释的熏陶下,建筑依轴线而展开,建筑布局形成一一定的主从与重点,构成了礼仪秩序(图4)。任何建筑,内部都有一个重点所在,构成社会伦理的核心。所谓“礼别异,卑尊有方,上下有等,谓之礼”。“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是礼之三本也”。这些伦理观念是社会生活的基础,须通过一定建筑科学与美学处理加以显现。 首先,建筑重礼仪的表达。在接触建筑之前都有一系列的处理加以引导,给人们以提示。诸如行道树、道路、小桥、石碑、绿篱、旗杆,以示建筑各个面的主从向背,这一点在公共建筑中更加显著。 再者,建筑前面都有一定的视距 一定尺度的场地或广场以体现建筑的接纳容量和建筑的等级,反映了建筑的主人送往迎来的需求。 第三,门面的设计都较为考究。门的位置、大小、标志都要精心设计和推敲,它是人们视线的焦点。高大的建筑,其前面尚有牌楼和门楼作为前奏。重要的建筑还有大门、二门、三门之别,以体现建筑的层次和重要性。 最后,建筑追求一定的气势。按形势原理,远为势,近为形,“千尺为势,百尺为形”,也就是说,300 m远在于取势,30 m左右在于观形。这种形、势互补强化了建筑的远观近瞧的风采, 当然,它与建筑所在地段的地形条件有关。虽然不是所有的建筑都是如此,但建筑礼仪秩序都是建筑表现的重要环节。在建筑创作中,有的建筑体量大,所含内容芜杂,建筑东西南北都有入口,哪一个是主要的,应视建筑主要功能需要加以确定,应对建筑多方面的论证;再者,有些建筑前面缺乏必要的空间,使建筑显得十分兀突,有“以势压人”之感。还有的是建筑主入口不能统率全局,偏于一边或位于一侧,标志也不明显,有的甚至干脆以大踏步、大平台来加以烘托,而显得空荡乏味。建筑原创中无论是透视、鸟瞰都画得五彩缤纷,环境烘托十分惬意,实际上建成之后并不如人意,这无疑是一种视觉欺骗。2.3建筑的艺术处理 为了提高建筑文化品位,建筑创作不仅是对功能组织、结构架设、材料选择、色彩铺垫、造型比例等方面的斟酌,更重要的是对建筑各部分的处理和艺术加工。不要忽视建筑的面子、檐子、窗子、线子、顶子、尖子、架子、枋子.这都是建筑被仔细观察的看点,不同的艺术处理可以体现建筑不同的文化品位,能改变建筑的情调,以反映建筑的不同模式。但凡建筑的一椽一木、一梁一枋,不仅仅是一种功能构件,在建筑上都要进行艺术的加工,方能体现建筑的艺术内蕴。所以,历来建筑的柱础、梁枋、线脚、地坪、柱子、墙裙都是艺术加工的重点,方能显示建筑的真谛。就以檐口而论,过去的大屋顶就是一两道直线条,又有什么功底?建筑的模式又何以体现。举个例子,一般屋脊的处理,有一个演化过程:鸱尾鱼尾回纹鸽子象鼻翘角平直线,因为它是装饰的重要天际线,设计时都赋予一定的文化内涵,绝不能简单从事。谈到窗格,现在通常见到的都已格条化,没有什么内容。实际上中国建筑窗格的处理十分丰富,未尝不可加以借鉴。有时看来虽然是细微末节,它却可以体现建筑的不同品格。试看各地民居,其窗格的变化,正体现了建筑的不同格调。中国建筑中的碑、碣、匾、联的应用,用于提高建筑文化品位,堪称一绝。它不但从形象上点示了建筑的主题,在心灵上也给人以无限的联想,使建筑气势和环境景观与人的心声同步,使物外景色与人的内在心情取得共鸣。它不但在字体、书法上有所选择,在位置与小上也十分讲究。而今日的“建筑招牌”,有的是通栏大字,整板的说明,不加任何设计地随意标签,实在有损于建筑创作的意图。各地的民族建筑,利用成熟的符号信码,加以提炼创新,有助于当前建筑创作的借鉴。如贡嘎机场候机楼的檐口、吐鲁番博物馆的尖头窗(图5)和观光塔、西双版纳机场候机楼的屋顶、敦煌机场候机楼的墙面(图6)等,在建筑创作的深化艺术处理上开了先河。3结语人是欣赏文化的主体,要有鲜明的感受、深邃的洞察、丰富的知识、深厚的哲理,方能体验建筑文化深层中某些新颖、独特的内涵。中国建筑文化更要从历史源流、民俗民性、文化基础、环境意识、礼制精神、地方特点、时代要求切入,深入系统地透视建筑各个层面,方能给建筑创作一个正确的评价。有人说,建筑创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