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文理学院新增硕士学位授予单位项目建设规划.doc_第1页
绍兴文理学院新增硕士学位授予单位项目建设规划.doc_第2页
绍兴文理学院新增硕士学位授予单位项目建设规划.doc_第3页
绍兴文理学院新增硕士学位授予单位项目建设规划.doc_第4页
绍兴文理学院新增硕士学位授予单位项目建设规划.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附件5:绍兴文理学院新增硕士学位授予单位项目建设规划2009年2月center pin checks and anchoring the inner cylinder. According to While coupling alignment should keep oil out of cavity and locate the rotor axis neck raised are within the prescribed limits, there should be no gaps, Horn, Horn and Horn 0.05mm feeler gauges fit into. Center coupling, condenser water filling and water-filled according to factory requirement. For coupling three supported rotor Center, the mouth under the coupling between the value should be as stipulated in the manufacturer, usually 0.150.25mm. In the case of coupling connection, if possible, lifting only one bearing end of the support bearing of the rotor, remove the bearing, fitted with special tiles and special lifting tools, disc rotors, check the journal flutter tile, should generally be less than 0.10MM. When the couplings and rotor comes when there is a conflict, the coupling Centre shall prevail. 6.4.5.2.2 shaft looking for: . 6.4.5.3. Provisional bolt confirmed the positioning of the rotor size, as well as the coupling between the adjustment shim thickness accuracy, drawings to meet the technical requirements. Plane, cylindrical and clean the coupling bolt holes should be clean and without burrs, scrap iron and grease-free, relative position of the coupling according to the drawing requirements are. Coupling top screws, round distance apart, indicators to monitor movement of the aircraft, its value is allowed to pass the value axis moving, mounted adjustment pads, note pads installation direction guide pin coupling with process end closed. The back wheels slowly tightened, when 2mm or so, with standard white bars where two back wheel bolt hole measurement above and below, confirm two back wheel bolt hole concentricity. Then, the symmetrical horizontal mount two temporary bolts tightened, attention to monitor dial indicator, then install the symmetrical temporary bolts, this time sites slowly moving rotor, in the measured circumference of 8 equal parts back wheel rim rock, each measuring relative changes in value should be less than 0.02mm. 6.4.5.4 coupling reamed and paired bolt reaming die reamer, adjustable reamers, boring mill, in several ways. 6.4.5.4.1 General requirements before reaming or boring,61绍兴文理学院新增硕士学位授予单位项 目 建 设 规 划材料一:学院简介及总体建设规划 1材料二:申请新增学位授予单位的必要性和特殊性分析 9材料三:授权学科建设规划 1中国语言文学 13 2工商管理学 20 3化 学 28材料四:支撑学科建设规划1物理学 35 2数 学 39 3纺织科学与工程 42 4外国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 48材料五: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规划 55绍兴文理学院简介和总体建设规划一、历史沿革绍兴文理学院是1996年4月经教育部批准、由绍兴师范专科学校和绍兴高等专科学校等校合并组建的一所地方综合性本科院校,位于历史文化名城绍兴。绍兴师专的前身可追溯到1909年的山会初级师范学堂,鲁迅先生曾任学堂监督(校长)。1988年8月绍兴师专因办学成绩显著而受到教育部表彰,是全国9所示范师专之一。绍兴高专建于1984年12月,是一所以工科为主的普通高等专科学校。1995年6月两校合并筹建绍兴大学,遂在绍兴涌现了“全民行动、捐资办学”的热潮,绍兴旅港同乡会和绍兴人民共捐资2亿元。1996年4月,经教育部批准,绍兴文理学院建校。2001年4月,通过学士学位授予权评估。6月,取得学士学位授予权,并开始授予学士学位。至今已授予学士学位8年。2005年12月,以良好成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二、发展现状我校现有45个本科专业,涵盖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理学、工学、医学、管理学等八大学科门类,全日制本科在校生18915人。2008年10月,教学研究人员中,有正高121人,副高332人,有博士114人、硕士440人,另有在读博士生52人。61名教师兼任硕士生、博士生导师。教学基础设施完备。校园占地1555亩,校舍总建筑面积53万平方米,另有规划发展用地1000余亩。教学仪器设备总值1.61亿元。图书馆中文藏书260万册、外文藏书2.5万册,长期订阅中外文期刊2380种、电子期刊23000种。近五年是绍兴文理学院办学历史上发展最快、成效最显著的时期:1坚持人才强校,拥有了一支结构合理、素质高的师资队伍。2004年以来每年投入1000多万元用于人才引进和培养,出台了一系列制度和措施,实施了百名教授工程、青年教师博士化工程、高层次人才海外培养工程,已拥有一支结构合理、敬业爱岗、适应学校建设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教师队伍中,高级职称占48,硕士、博士学位占59,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8人,省特聘教授“钱江学者”1人,入选省新世纪学术技术带头人(新世纪151人才工程)31人,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7人,省级教学名师3人。现有硕、博士生导师61人,已分别与浙江大学、兰州大学、北京语言大学等18家高校和科研机构联合培养研究生87人,积累了较丰富的研究生教育经验。闻邦椿等8位院士担任我校的兼职教授。2坚持科研兴校,学科布局合理,服务地方成效显著,综合科研水平在此次浙江省申报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的高校中处于领先。科研水平不断提升。我校坚持做精基础学科、发展应用学科、做强特色学科,形成了“文理为基础、工管为重点,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格局。已建成了省、市、校、院四级重点学科体系,有3个省级重点学科,10个市级重点学科。2004-2008年,以我校为第一单位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0项、国家社科基金6项、省自然科学基金30项、省哲社规划课题87项;以第一单位获教育部中国高校人文社科成果奖1项,省部级科研奖12项。出版学术著作、译著140部,发表一级期刊375篇、三大索引和SSCI收录论文405篇(其中SCI索引250篇)。绍兴文理学院学报是“全国百强社科学报”。服务地方成效显著。“越文化研究中心”是浙江省首批11个哲社重点研究基地之一和绍兴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建有绍兴市医药化工重点实验室和绍兴市生物医药技术及装备创新平台;与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江南分院合作共建“纺织材料与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是“浙江省新药创制科技服务平台”和“浙江省现代纺织技术及装备创新服务平台”的理事单位;设有越文化研究院、绍兴经济研究院、鲁迅研究所、纺织工程研究所等54个科研机构。3坚持质量立校,完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体系,教学质量稳步提高。2004年专项投入1000万元实施专业、课程、实践教学、教材、考试评价制度、毕业论文(设计)等“十大质量工程”。有国家特色专业2个,省级重点专业3个,省级重点建设专业4个,省教学创新团队2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省级精品课程15门,主持省部级教改项目15项,是教育部批准的全国65所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示范点项目高校之一。与国外25所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有16位外国文教专家在校任教,建成了全省高校首家外国留学生教育基地。近五年,有200多名在校生在核心以上刊物发表了学术论文。学生考研呈现良好趋势,如化学化工学院2008年考研录取率为16.9%。学生历年在省级以上学科竞赛中成绩优良,2008年获得国家级奖4项、省十大学科竞赛奖76项,总分位居全省高校第6名。4坚持依托地方文化,积极打造校园文化品牌,学生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升。绍兴是“一座没有围墙的博物馆”,我校把地方深厚的文化资源转变为教育资源,校园文化建设卓有成效,形成了“修德求真”的优良校风。“风则江大讲堂”获2007年全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奖、首批浙江省高校校园文化品牌;毕业生“爱心承诺”获第二批浙江省高校校园文化品牌、2008年全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三等奖。奥运火炬在我校校园传递充分展示了师生的精神风貌,受到各方赞誉。每年一度的“卓越奖学金”评比,激励学生追求卓越、立志成才。我校毕业生素以“基础实、适应强”著称,已有一批人成为专家学者或走上重要领导岗位。毕业生中,有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首席专家俞可平等国内著名学者教授80余人,厅局级领导20余人,现任浙江省委常委2人、副省长3人;也涌现了如中小企业板第一股浙江新和成股份有限公司的董事长胡柏藩等一批著名企业家。三、学校总体建设目标2006年6月,绍兴市委在我校召开市委常委扩大会议,专题研究“十一五”时期我校建设发展规划。会议决定,绍兴市政府在“十一五”期间专项投入1.3亿元用于我校学科建设、人才队伍建设和“申硕”工作。会议同时要求我校力争早日取得硕士学位授予权,为建成绍兴大学奠定基础。我校的总体建设目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立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全面推进学科建设,切实加强人才队伍和学术团队建设,进一步提升教学、科研水平,进一步增强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能力,不断提升学校的学术竞争力,在建设期内顺利通过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评估,确保三个授权学科达到一级硕士学位授权学科的要求。到2020年,把我校建设成为能够支撑地方经济、引领地方文化、特色鲜明、多科性协调发展的地方综合性大学。规划建设周期内,具体目标及相应举措如下:举措之一: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全面推进学科建设,重点建设好首批硕士点授权学科和支撑学科。绍兴是首批全国历史文化名城,是浙江省列杭州、宁波、温州之后的第四大经济体,具有开展硕士研究生教育丰厚的经济社会基础。要面向绍兴获取学科发展的资源,立足绍兴培育学科特色。学科体系建设坚持以文理学科为基础、以工管学科为重点,大力发展应用性学科,如化学化工、纺织、机械等,不断提高学校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提升基础性学科,进一步发挥基础学科在综合性大学中的支撑作用;培育特色和优势学科,重点建设已在国内有一定影响、有优势的学科,如中国语言文学、书法学等。专项投入经费5500万元,全力以赴建设好中国语言文学、化学、工商管理学三个授权学科:进一步凝炼中国语言文学学科的研究方向,以越文化研究、鲁迅研究为重点,充分发掘利用绍兴的历史文化资源培育中国语言文学学科的特色,在研究的深度和应用的广度上不断取得进展;化学学科在注重基础理论研究的同时,更要注重应用研究和成果转化,促进企业工艺改进、新产品开发和绿色化工生产,成为地方科技创新、产业结构转型和升级的“助推器”。要以 “浙江省新药创制科技服务平台”和“绍兴市医药化工重点实验室”为研究平台,争取建成省级重点实验室;工商管理学科要紧密结合绍兴和浙江民营经济、中小企业发达的特点,以“绍兴经济研究院”为研究平台,进一步强化中小企业管理研究、越商研究的特色,在政府产业布局规划和企业创新中起到决策咨询作用,成为政府决策的“智囊团”。规划建设期内,要加强对支撑学科的重点支持和建设:数学、物理学科在我校是建设历史最长、综合实力最强的学科之一,要进一步凝练研究方向、加强学科队伍和学术团队建设、提升基础研究,根据学校特点开展有特色的基础研究,为应用性学科提供坚实的数理支撑,为未来的研究生教育提供坚实的基础教学。纺织科学与工程学科紧密结合地方支柱产业,在纺织纤维改性、染整工艺、生态印染等方面初具特色。要强化“材料+工程+艺术”的优势,为授权学科建设提供研究和应用平台,进一步提升学校为地方产业服务的水平。建设好外国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学科,突出应用与实践,为提高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的国际化水平奠定扎实基础。举措之二:坚持人才强校,发挥集聚优势,全面推进学科队伍建设和学术团队建设。 通过学术团队建设,凝聚师资队伍。倡导“人人进学科”,让每一位教师都能进入学科和学术团队、都有开展学术活动的基地和平台、都积极从事学术活动,打造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富有创新能力的学术队伍,形成若干支高水平的创新团队。每年投入1500万元,着力推进青年教师博士化工程、高层次人才海外培养工程,引进和培养高水平学科带头人,使教师队伍中高级职称教师占55左右,教授数达到180名左右;具有研究生学历(学位)的教师比例达到65左右,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达到200名左右。引进一批具有丰富指导经验的博士生导师和硕士生导师,兼职研究生导师达到75人以上,为研究生培养提供充裕的指导力量。加大联合培养研究生力度,积极探索具有我校特色的研究生培养方案。举措之三:通过卓有成效的学科建设,不断提高科研水平,增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能力。注重授权学科和支撑学科的协调发展,充分发挥申报学科在全校的辐射和引领作用,鼓励、支持学术团队和教师开展重大科研攻关项目研究,在“863”等重大科研项目上有突破,承担省级重大和国家科技项目稳步增加。力争有国家级科研项目20-25项,省部级项目100 项。一级期刊论文和SCI、EI和ISTP收录论文350 篇。争取国家级科研成果获奖有突破,省部级科研成果奖 10项左右。科研经费年均增长15以上。坚持产学研结合,不断完善校企合作机制,共建研发;进一步加强科研平台建设,力争建成1-2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建好其他学科平台,为培养研究生层次的研发人才打下良好基础。举措之四:盘活学术资源,强化学科对教学的支撑,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构建和完善研究生教育基础平台。充分发挥学科建设对教学和人才培养的支撑作用,增强学术氛围,全面提升师资队伍的教学和研究水平,促进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形成合力,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努力形成适应社会需要、重点突出、特色鲜明、多学科协调发展的专业体系。建成20门左右省级精品课程,并争取国家精品课程的突破;培育15个以上省、市级重点专业,3个以上国家特色专业;出版10部左右省级以上重点教材;获得5项左右省级教学成果奖,争取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新增2个省级专业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项目。加大授权学科和支撑学科中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力度,通过海外合作办学积极引进国外研究生培养课程体系,探索具有我校特色的研究生培养方案。加强三个授权学科研究生主要课程的建设,为开展研究生教育打下良好基础。举措之五: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不断优化学科建设的环境。加大实验设备和图书资源建设投入,优化配置与布局,提升层次与效益。计划每年投入2000万元用于仪器设备建设,到2010年底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达到2亿元以上。建设期内新增教学科研用房5 万平方米,建成工科实训基地、学生公寓、留学生研究生宿舍楼、图书信息大楼等项目。不断完善和提升公共服务体系,加快教育科研设施的建设和改造,升级校园骨干网络,充实数字文献资源和特色数据库,为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提供优质的科研基地平台。绍兴文理学院申请新增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的必要性和特殊性一、新增绍兴文理学院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是绍兴建设经济强市、文化强市的迫切需要,充分体现了优化布局的原则,有利于优化浙江省研究生教育的区域布局。绍兴建设经济强市,迫切需要一所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大学。绍兴经济发达,人均GDP达到7330美元,经济总量位于全国城市第31位、浙江第4位(仅次于杭、宁、温)。而在这31座城市中,仅绍兴等3个城市没有硕士点(另2个城市为东莞、佛山)。我校取得硕士学位授予权,能为绍兴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提供高层次的人才支持;同时,绍兴发达的经济能为我校的研究生教育提供有力的支撑。绍兴建设文化强市,也迫切需要一所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大学。绍兴是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中唯一没有硕士点的城市,而绍兴自古文化昌盛,人才辈出,孕育了从王充到鲁迅、周恩来等一大批先哲名士,近现代先后有16人次出任教育部正、副部长,有63位两院院士,被毛泽东誉为“鉴湖越台名士乡”。深厚的文化底蕴是我校开展研究生教育丰厚的基础。新增绍兴文理学院为硕士授予单位,也充分体现了优化布局的原则。目前浙江省的硕士点布局过于集中在杭宁温,除金华、舟山外,其他地区尚无硕士点,这与浙江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状况和需求不相适应。绍兴的经济实力和文化条件决定了绍兴应该有一所具有硕士授予权的大学,以保证经济社会文化的协调发展。二、我校2001年开始授予学士学位,综合实力领先于浙江省同类高校,已经基本具备开展硕士研究生教育的能力。新增我校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有利于浙江省研究生教育的快速发展。在此次浙江省申报新增硕士授予单位的六所高校中,我校在省教育厅核实公布的22个主要办学指标中有10个第一、11个第二、1个第三,综合科研水平和办学实力处于领先。特别是教授数量,所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数量,所主持的省自然科学基金和省哲社规划课题项目总数,出版的学术著作,发表的一级期刊论文数、SCI索引论文数,所拥有的本科专业、国家特色专业、省级重点专业、省级精品课程等关键性指标均名列第一。学科建设紧密结合地方文化和支柱产业,申报的三个授权学科特色鲜明:中国语言文学学科与越地文化研究、鲁迅研究、越地名人研究紧密结合,促进了地方文化建设,“越文化研究中心”是浙江省首批11个哲社重点研究基地之一和绍兴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化工是绍兴市的支柱产业,我校化学学科在注重基础研究的同时,努力为地方支柱产业服务,在医药中间体、原料药、染料、纺织助剂、纤维加工改性、废水污染处理材料等方面完成了50余项科研成果,其中20余项成功实现了产业化,累计实现利润达1亿多元;建有绍兴市医药化工重点实验室和绍兴市生物医药技术及装备创新平台,是“浙江省新药创制科技服务平台”的理事单位;以我校为秘书长单位倡导成立的绍兴市医药化工行业协会,会员单位的产值达200亿,占绍兴GDP的10%以上。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是浙江经济的“半壁江山”,我校工商管理学科多年来进行中小企业管理研究,开创了越商专题研究,与100多家企业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已成为政府重要的决策和咨询机构。新增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也是我校进一步发展的需要。既可以提升办学层次,更好地促进科研与教学的良性互动,不断增强学校服务社会的能力;也可以完善人才培养结构体系,促进研究生教育与本科生教育的互动,不断提高人才培养水平。三、绍兴文理学院具有独特的捐资办学背景,新增我校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顺乎民意,将进一步提高海内外乡贤、当地百姓和地方党委政府的办学积极性,有利于促进绍兴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办好绍兴文理学院是450万绍兴人民和海内外绍兴同乡的殷切期盼,更是绍兴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目标。学校的建设发展得到绍兴百姓的广泛关注。1994年,绍兴市委市政府根据在京56位知名学者的倡议和绍兴旅港同乡会的提案,决定筹建绍兴大学。遂在绍兴掀起了全民捐资办学的壮举,绍兴当地百姓共捐资1.39亿元,其观念之超前、参与之广泛、影响之深远为全国罕见。从耄耋老人到学前儿童、从企业家到普通市民纷纷慷慨解囊,谱写了“人民大学人民办”的动人乐章,当时被浙江省委省政府誉为“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快发展高等教育的成功尝试”。绍兴市委市政府对学校的建设和发展一直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2000年至今市财政各种投入累计达到14.1亿元;2006年6月,中共绍兴市委专门在我校召开常委扩大会议专题研究学校建设发展,明确在“十一五”期间拨专款1.3亿元用于人才引进、重点学科建设和“申硕”工作;2008年12月绍兴市委市政府领导专程来校研究申硕工作。学校的建设发展更倍受海内外绍兴乡贤的热诚关注和鼎力支持。1981年,在京56位绍兴籍教授、学者向国务院、省政府分别写信,倡议在绍兴创办“鲁迅大学”;1994年1月,绍兴市委市政府决定绍兴师专、绍兴高专合并筹建绍兴大学;1996年4月,教育部批准建立了绍兴文理学院,此举得到绍兴各地乡贤的极大支持,并纷纷慷慨捐资兴学,先后有28名台胞和旅港、旅美同胞共捐资6100多万元,绍兴旅港同乡会永远名誉会长陈元钜先生捐资3600万元,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韩启德院士已4次亲临我校,还拿出自己的工资倡设了“卓越基金”,题词勉励“创一流大学”;2008年10月,绍兴市委市政府举行“百名院士故乡行”活动,潘云鹤等30多名绍籍院士来校指导学科建设。“办好绍兴文理学院”这一信念已经演化为一种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无形的凝聚力,激励着绍兴人民努力实践“科教兴市、科教强市”。这种精神和凝聚力弥足珍贵!同时,海内外绍兴同胞爱国爱乡、报效桑梓的情怀也深深感动着、感召着、激励着我们全校师生。每年一度的“卓越奖学金”评比,激励学生追求卓越、立志成才。我校取得硕士学位授予权,必将极大地鼓舞绍兴人民的办学积极性,从而得到绍兴市委市政府、绍兴人民和海内外绍兴同乡的更大支持,从而成功走出一条“国家办学,人民助学”的新路。绍兴文理学院授权学科建设规划授权学科名称:中国语言文学、工商管理学、化学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建设规划一、学科特色1与地方社会文化建设紧密结合,凸显了文化名城的文化底蕴绍兴是历史文化名城,文化积淀深厚,名人、文人辈出,将中国语言文学这一传统学科的建设与越地文化、越地名人研究、鲁迅研究紧密结合并不断引向深入,促进地方的文化建设与社会发展,已成为我校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建设的一大亮点。中国语言文学学科现已具有了厚实的基础,取得了丰富的科研成果。2主要研究方向紧密围绕越地文化和越地名人研究,特色鲜明该一级学科已形成了五个具体研究方向:中国古代各体文学研究、鲁迅与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古文献与古汉语研究、语用学与社会语言学研究、中外文学关系研究。主要研究方向特色如下:“中国古代各体文学研究”方向本方向围绕方向带头人,形成两支团队:一支以潘承玉、高利华教授为主,主攻古代抒情文学,尤其是古代文人文学的代表性文体诗歌;一支以潘承玉、叶岗教授为主,主攻古代叙事文学,尤其是古代市民文学的代表性文体小说。两团队勇于对诗歌、小说发展史上的关键环节展开深入探索,形成唐宋诗研究、明清易代诗歌研究以及小说发生学研究和明清小说名著研究等四个学术板块。同时,承续前辈学者对铁崖诗派、越中曲派的研究传统,本方向还从微观、中观、宏观三个角度,对陆游、张岱等越地代表作家,南宋江湖诗派、晚明越地小品等越地文学流派,以及越文化与整个中国古代文学的关系展开了研究。近五年,本方向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省部级项目6项,在文学评论、文学遗产、文艺研究等一级刊物发表论文20多篇;被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全文转载11篇;获得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4项、浙江省高校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2项。“鲁迅与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方向以绍兴为中心的越地是越文化的发祥地与中心区域,孕育了鲁迅、周作人等文学大师和一批独具特色的作家群与文学现象。依托于这一地域优势,本方向形成了自身的特色,具体表现在致力于越文化视野中的鲁迅研究为代表的现当代作家作品研究以及现当代文学思潮与现象研究等方面。除地域资源外,本方向还具有久远的传统,是绍兴市首批重点学科,浙江省鲁迅研究会挂靠在本方向。近五年,本方向先后出版研究专著或资料近20部,在一级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21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省部级课题8项。“古文献与古汉语研究”方向本方向重视古典文献文本的研究,重视古典文献与地方文化的关系。本方向集中了以俞志慧教授为主和以王敏红教授为主的两个团队,前者主要致力于先秦及两汉儒学文献研究,通过文献分析呈现先秦文体、思想的流变、文献的传播,在研究方法上注意传统朴学的实证与近世考古成果的结合;后者藉地利之便,主要致力于浙江地方文献与地方文化的研究,注意古文献与古越地方文化的关系。近五年,本方向共出版专著3部;在权威学术杂志发表论文13篇,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人大复印资料、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转摘4篇次;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全国高校古委会项目2项,浙江省社科规划办项目5项。“语用学与社会语言学研究”方向本方向在语用学研究方面,进行媒体语言使用跟踪研究和语用理论系统研究,将语言使用跟踪调查与语用理论系统建设结合起来,二者相辅相成,从实际的语用行为中提炼具有汉语特点的语用理论,为建立汉语语用理论体系奠定基石。在社会语言学研究方面,主要研究语词运用与社会文化发展之间内在关系,观察记录现代汉语词汇在现代快速发展的社会中的历时变化,观察外来人口的语言使用情况,调查正在发生的方言接触与语言变化。这两个研究领域既有各自的特点,又具有共同的学术追求,都注重记录现实生活中语用现象,调查语言的社会变迁,为汉语的应用语言学理论建设提供语言材料和理论支持。近五年,本方向在语言文字应用、世界汉语教学等重要期刊上发表论文15篇,出版专著3部,主持省部级项目8项(其中,省级重大项目1项、省级重点项目2项),获中国高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1项。“中外文学关系研究”方向本方向的研究特色表现在三个方面:西方文学、比较文学、译介研究。西方文学研究以古英语与中古英语时期的文学研究为重点,兼及文艺复兴以后的西方文学。比较文学研究以西方比较文学的“中国化”为立足点,开展中国比较文学理论研究与中国比较文学学科史研究;同时,致力于西方文艺思想与中国作家的关系研究、中国现代作家对东南亚华文文学影响的研究。译介研究则在翻译实践基础上展开理论性的探讨。翻译实践以诗歌翻译为主,其他文体的翻译为辅;理论性的探讨主要围绕诗歌翻译的理论与技巧、中国现代作家的翻译观、外国作品在中国的翻译情况等方面。本方向带头人陈才宇教授完成了国家社科后期资助项目古英语与中古英语文学通论,他擅长翻译,迄今为止,已出版翻译作品400多万字,翻译的金色笔记因该书作者多丽丝莱辛获2007年度诺贝尔文学奖而在译界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与社会效应。二、现有基础我校中国语言文学与越地文化、越地名人研究、鲁迅研究等紧密结合,已具有厚实的基础,取得了丰富的科研成果。1建立了一套完善的学科建设规章制度与管理办法。制定了一系列鼓励学科成员从事科研、学科工作的优惠政策和管理办法,如中国语言文学学科经费管理办法、人文学院科研工作奖励办法、人文学院出版基金管理办法、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规划等,学科建设稳步发展。2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的学术梯队,学科团队具有较高的研究水平。中国语言文学学科现有成员42人,其中,教授14人,副教授19人;博士15人,硕士14人;省中青年学科带头人4人,省“151”第二层次和第三层次人才4人,省级优秀教师1人,省“十一五”学科组专家3人,绍兴市拔尖人才2人,兼职博士生导师1人、硕士生导师12人。学术梯队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专业结构合理,研究实力较强。3学科基础强,研究方向明晰。该一级学科中,中国古代文学是省级重点学科(A类),中国现当代文学是市级重点学科,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是校级重点学科。而且,该学科所依托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是国家级特色专业。该一级学科已形成了五个具体研究方向:中国古代各体文学研究、鲁迅与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古文献与古汉语研究、语用学与社会语言学研究、中外文学关系研究,研究特色较为鲜明。4学科发展迅速,建设成果显著。该学科已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2003年11月至2008年10月的主要科研成绩如下:论文论著方面:学科成员在文学评论、文学遗产、文艺研究、文史、学术月刊、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文献、古汉语研究等核心以上的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246篇,其中一级期刊47篇,被新华文摘、中国人大复印资料等全文转载17篇;出版学术著作23部,译著7部。科研项目和获奖:承担国家社科项目5项,省部级项目30项,厅市级项目16项;获中国高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1项,省部级优秀成果奖6项、厅市级优秀成果奖多项。科研经费:从2005年11月至2008年10月,三年内拥有科研经费合计 60.2 万元,目前承担的科研项目的经费合计42.5 万元。教学研究方面:汉语言文学专业是国家级特色专业。目前主持了“十一五”国家级课题“我国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子课题2项,主持浙江省新世纪教改课题2项,主持省级精品课程4门,获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5本科教学水平高,人才培养质量好。本学科依托汉语言文学专业和对外汉语专业的办学优势,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20042008年,指导学生获得“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三等奖1人次,“挑战杯”浙江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1人次、二等奖2人次、三等奖3人次;学生出版学术类著作6部,在正式出版物上发表学术论文41篇、文学作品500多篇,特别是本专业学生陈错、申道飞等四位学生参加撰写的十少年作家批判书(中国戏剧出版社2005年)出版后,国内许多媒体进行报道,在GOOGLE网站符合“十少年作家批判书”查询结果已近5万条,影响很大。学生大学英语等级考试的通过率呈逐年上升趋势,至今四级通过率已达90%;共考上中国人民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中山大学以及美国纽约大学、香港理工大学等各类高校的硕士研究生和各级公务员91人,显示了一定的培养优势。同时,学科成员中有13人担任博导、硕导,与浙江大学、北京语言大学、山东大学、辽宁大学等校联合培养研究生28名。6公共服务体系持续得到完善。专业实验室面积150平方米,万元以上的仪器设备6件,教学仪器设备总值195万元。藏书24.74万册,中外学术期刊368多种。建立了三个重点学科办公室和学科阅览室,为学科成员开展学术研究提供了便利。7对外交流不断拓展,影响力较大。2005年以来,曾主办高水平的学术会议9次,参加国内外高水平学术会议20余次;派出多名教师到美国、匈牙利、韩国等有关大学进修访学;与国内许多高校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在学术交流、课题研究、研究生培养等方面保持着长期的合作,与英国北安普顿大学、英国考文垂大学、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韩国祥明大学和日本东北大学等国外大学以及台湾、香港地区的多所大学开展了一系列的交流与合作。同时,还积极参与绍兴市的各种文化交流活动。三、问题与不足本学科在我校的历史较长、积累丰厚,学科队伍素质高,有1个浙江省首批哲社重点研究基地、2个省级重点学科、1个市级重点学科和1个校级重点学科,某些领域已经彰显特色,在国内有一定影响。但要成为在国内有相当影响力的学科,在承担高水平的重大课题、省部级以上学术成果获奖上仍需要进一步努力,学科带头人、学术带头人及学术骨干在省内同行中的影响和知名度还需要进一步提升。四、建设目标和内容规划建设期内,把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建设成在省内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在国内有一定知名度的学科,成为研究方向特色鲜明、学术梯队结构合理、学科建设成果突出的研究基地和人才培养基地,以优异的成绩通过硕士学位授予权学科验收,从而取得硕士学位授予权。1. 科研成果学术论文与著作:每年争取在权威及一级期刊发表学术论文8篇,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40篇,论文的引用率和转载率有新的突破。另外,每年出版高水平的专著5部以上。科研项目与经费:每年争取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省部级以上项目5项。科研获奖:争取每年获得省级及以上哲学社会科学奖1项。2. 队伍建设。加强学科队伍建设,注重学科成员的可持续发展性,每年晋升12名教授、2名副教授;2010年底前从学科成员内部培养3人获得博士学位;引进3名博士或教授。 3. 人才培养。以国家级特色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为依托,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省级以上各类学科竞赛中获奖数量稳步增加,发表文学创作作品和学术论文的质量和数量都有明显提升。同时,要进一步加强联合培养研究生工作,丰富研究生教育经验,积极探索研究生培养方案。五、建设措施1加强领导,进一步完善学科建设的运作机制。充分发挥学院领导班子、学科建设领导小组的职能,加强对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建设工作的规划与指导,不断完善和制定相关政策,充分调动全院教师科研、学科的积极性。2想方设法,加强高水平人才队伍建设。为学科成员创造良好的科研环境、科研条件和科研机会,尽快提高学科成员的科研能力和水平,力争引进1-2名学科领军人物,加大对学术带头人、学术骨干和中青年学科带头人的培养,进一步完善以学科带头人为中心、结构合理的学术梯队。3形成合力,争取在高水平科研成果上有新突破。要重视创新团队和学科团队的建设,通过团队合作,努力争取省部级以上的科研项目,产生标志性成果,并围绕学科研究方向发表一批高质量的论文、出版一批高水平的学术专著,尤其是在省部级以上的学术成果获奖方面争取有新的突破。4强化合作,加大学科建设步伐。继续加强与国内外高校间的交流与合作:一是大力实施学校的人才海外培养计划,选派3-5名学科成员出国培训学习;二是鼓励学科成员积极参加国内外高层次的学术研讨会议;三是聘请校外专家指导我院学科建设工作;四是继续做好与兄弟院校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工作,总结经验,积累研究生教育经验。5多管齐下,为学科建设与发展提供保障。完善相关政策,为学科建设提供物质和经费保障,特别是在资源配置、学科用房、图书资料、硬件建设等方面予以重点支持,从而确保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建设目标的顺利完成。工商管理学学科建设规划一、学科特色1紧密结合地方民营经济、中小企业发达的特点开展学科建设和学科研究我省目前的工商管理学科主要分布在浙江大学等一些重点高校,其研究方向也大多侧重于大型企业的管理研究。我省90%以上的企业是中小企业,其快速成长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一大亮点,而且出现了许多独具特色的产业模式,例如“温州模式”、“义乌模式”和“绍兴轻纺”、“永康五金”等块状经济发展特征,这极大地推动了经济社会的发展。但同时,大多数中小企业、民营企业都面临着成长困境,特别是家族化管理模式严重制约着其发展。因此,应用管理科学、信息科学、经济科学、人文科学等学科的理论、方法,对中小企业、民营企业进行分析和研究,探索其管理理念与发展战略、内部控制和营销策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我校的工商管理学科结合全省经济发展状况及产业布局特点,选择中小型企业为服务对象,进行深入的研究,与100多家企业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取得了可喜的研究成果,主要特色如下:(1)在中小企业管理研究方面形成了系列成果。针对绍兴中小企业多的实际,开展了中小企业成长方面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在企业组织与企业成长、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小企业运作管理、中小企业会计管理和经营分析、技术经济与产业发展等方面取得了系列成果。(2)在越商研究方面有较大影响。越商文化久远,本学科开创了越商的专题研究,发表相关论文20多篇,在越商家族企业成长、二次创业与越商精神研究三个方面,有较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在国内有一定的影响。(3)在政府规划和企业引导方面起到了支撑作用。紧扣区域经济特色,为政府编制纺织、机械装备、节能环保等产业发展规划和中心城市产业布局规划,在当前绍兴经济转型和升级的关键时期,这些研究受到政府重视,对绍兴创新创业起到了支撑作用。2主要研究方向特色明显,产学研结合成效显著工商管理学科从我院实际情况出发,在“会计学、企业管理、技术经济及管理学”三个二级学科中,设置如下具体研究方向:企业组织与企业成长、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小企业生产运作管理、中小企业会计管理与经营分析、技术经济与产业发展。主要研究方向的特色如下:“企业组织与企业成长”研究方向。该研究方向围绕区域经济中的中小企业发展,开展有关企业成长方面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近五年,本方向主持省部级课题6项,参与研究中小企业的课题达20多个,到校科研经费超过200万元,发表与中小企业相关的学术论文30 多篇。获省级二等奖以上奖项2项。出版了中小企业经营与管理系列丛书。主持市级精品课程2门、省新世纪教改课题1项。本方向现已经形成三个较有特色的研究内容:家族企业的发展与成长。女性创业与女性企业家成长。区域文化与企业成长。“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研究方向。本研究方向主要进行有关人力资源与中小企业发展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近五年,本方向主持省部级课题4项,主持或参与研究的其他课题20 多个,到校科研经费超过100万元,项目获省部级奖3 项。本方向具体研究内容:人力资源与家族企业成长研究。中小企业薪酬与绩效管理研究。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素质提升研究。“中小企业生产运作管理”研究方向。本方向针对绍兴中小企业生产管理及制造技术相对落后的特点,综合运用管理科学的最新研究成果,研究区域中小企业融入全球价值链的动力机制、管理模式及对策措施。近五年,本方向主持省部级以上课题4 项,其中国家级课题1项,省部级课题3项、发表的学术论文30多篇,主持省新世纪教改课题1项。本方向具体研究内容:中小企业运作管理模式选择。中小企业生产现场优化管理。中小企业电子商务与信息化建设。中小企业适宜技术选择与发展。“中小企业会计管理与经营分析”研究方向。本方向根据地方经济特色,以区域集群发展过程中中小企业出现的问题为核心,从会计管理与经营分析、成本管理、融资与风险控制等几个方面入手进行研究探讨。近五年,本方向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省部级课题2个,主持省新世纪教改课题1项;在与研究方向密切相关的学术月刊、当代财经等杂志上公开发表论文28篇。本方向主要研究内容:集群环境下的中小企业成本管理。集群环境下的中小企业财务战略管理。中小企业融资与风险控制问题。“技术经济与产业发展”研究方向。本方向对中国经济中的技术选择和投融资进行了研究,目前主持省部级课题10项,到校科研经费超过200万元,近五年在经济学家、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等杂志上公开发表论文5篇;完成专著2部;获得了浙江省社科规划办、浙江省教育厅、浙江省社科联等多项省和市(厅)级奖项。本方向的特色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主要以中国间接金融市场为研究对象,深入分析投融资过程中的制度性特征。对中国经济中技术选择的深入研究。证券市场中羊群行为的研究。二、现有基础1建立了一套完善的学科建设规章制度与管理办法。制定了一系列鼓励学科成员从事学科建设工作的措施,主要有:工商管理学科经费管理办法、企业管理学科骨干科研工作考核与奖励办法、经济与管理学院青年教师科研先进人个评选办法、工商管理学科建设例会制度、工商管理学科成员课题申报研讨实施办法等。2学科团队梯队合理,实力较强。有教学科研人员35名,其中教授8名,副教授17名,硕士生导师5名,博士6名,在读博士生8名;浙江省中青年学科带头人2人,入选浙江省新世纪151人才4人。3学科特色与研究方向清晰。本一级学科中,企业管理学科是市级重点学科,工商管理专业是省级重点专业、会计学专业是省级重点建设专业。已形成了企业组织与企业成长、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小企业生产运作管理、中小企业会计管理和经营分析、技术经济与产业发展等五个研究方向,特色明显。4科研成果突出。近五年,主持国家社科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