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上册3、蜡烛.doc_第1页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上册3、蜡烛.doc_第2页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上册3、蜡烛.doc_第3页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上册3、蜡烛.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3*蜡烛 六安市金安区毛坦厂镇中心学校 李敏【导学目标】1分析人物动作描写,体味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2体味文章思想感情,感受人物丰富的情感世界。3体会作品中所表现的各国人民在战争中所凝结的友谊。【课时计划】1课时,让学生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授课,课堂上重点完成步骤二、三、四。学生齐读导学目标,圈点关键词,做到对学习任务心中有数。教法指导:教师课前可布置学生观看反映“二战”的影视等。1自主学习,让学生围绕“自我研学”中的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1)带着导学目标,认真阅读课文及相关参考资料,捕捉课文中的关键段落、句子、词语,尽量独立完成“自我研学”中的思考题,准备展示交流。(2)记录疑难问题,将自主学习没有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用于合作探究时解决。2合作学习(1)每个小组派12名代表展示“自我研学”中的答案,同小组内其他成员在小组长的统一安排下合作完成“合作探究”中的思考题。(2)同桌之间互相讨论,有分歧不能达成一致的,小组讨论;小组内不能达成一致的,组长记录下来,以备全班讨论时交流。(3)全班讨论时,教师不能一下子给出答案,在学生思维的火花充分碰撞后,再点拨引导,达到启发思维的目的。情景导入生成问题蜡烛,曾是人们常用的照明工具,在黑暗中,一点昏黄的光往往勾起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引发人们无限遐想。于是,无论中外,都有许多诗文以蜡烛为题。例如,李商隐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现在,蜡烛已失去它本身的实用价值,但我们仍常用它来寄托某种情感:喜庆,或是忧伤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西蒙诺夫的蜡烛更是抒写了一种人类最美好的情感,纯洁而又令人震撼。自我研学生成新知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给加点的字注音。契(q)柯(k)地窖(jio)匍匐(p f) 精疲力竭(ji) 永垂不朽(xi)2记住重点词语的词义。拂晓:天快亮的时候。精疲力竭:精神非常疲劳,体力消耗已尽,形容极度疲乏。惊扰:惊动扰乱。名副其实:名称或名声与实际相符合。永垂不朽:(姓名、事迹、精神等)永远流传,不磨灭。3作者简介西蒙诺夫(19151979),苏联作家,作品我城一少年俄罗斯人日日夜夜俄罗斯问题友与敌均获斯大林奖金,1950年出版了战斗的中国一书,描写中国人民进行的解放战争。1959年至1971年发表的三部曲生者与死者军人不是天生的最后的夏天,获1974年度列宁奖金。4背景介绍1944年9月,苏联和南斯拉夫在莫斯科就苏军进入南斯拉夫领土达成协议,随后又在克拉约瓦最后商定了共同行动计划,10月5日,签署了关于保加利亚军队参加对南斯拉夫领土上的德军作战的南保协定。贝尔格莱德战役的意图是:通过苏、南、保三国军队的共同努力,粉碎“塞尔维亚”集团军群,解放被占领的塞尔维亚地区和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前往驻扎在希腊的德军“E”集团军群的交通线,不让该集团军群从巴尔干半岛南部退却,这样就构成了苏南军队统一作战的局面,为南斯拉夫人民解放军争取本国的完全解放创造有利条件。步骤二整体感知走进文本1学生朗读课文,把握文章的记叙要素。【交流点拨】时间: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944年9月19日20日。地点:贝尔格莱德的萨伐河上一座桥前的方场人物:老妇人玛利育乞西、苏联红军士兵契柯拉耶夫事件: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一位苏联红军战士在南斯拉夫国土上牺牲了,一位饱受法西斯侵略战争之苦的南斯拉夫母亲不顾枪林弹雨,以惊人的毅力安葬了烈士,并拿出自己珍爱的结婚的花烛点在烈士坟头。学法指导一:【概括主题的方法】1巧妙抓住文题。2结合写作背景。3捕捉关键句。4分析归纳综合。答题格式:通过记叙/描写/刻画的故事/景物/形象,表达了/赞美了/表现了/感情/精神/道理/特点。学法指导二:【细节描写的作用】1细节描写的特征:细节描写就是对事物进行细致入微的刻画。它一般抓住生活中细微而又具体的事物,加以细致的描绘,如电影里的慢镜头。语言生动具有感染力。2作用:增强艺术感染力;突出人物性格;推动故事情节发展;深化主题。2.本文的主题是什么?【交流点拨】这篇通讯写了一位饱受德国法西斯强盗侵略之苦的老妇人,冒着生命危险掩埋烈士的动人事迹,赞美了反法西斯同盟各国战斗的友谊,讴歌了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的深厚感情。3读了课文后,你感受到了什么?【交流点拨】这是一首赞美诗、一曲颂歌,赞美反法西斯同盟国各国战斗的友谊,讴歌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的深厚感情。合作探究生成能力步骤三品味语言感受魅力1“这一点火焰是不会熄灭的。它将永远燃着,正像一个母亲的眼泪,正像一个儿子的英勇,那样永垂不朽。”怎样理解这句话?【交流点拨】“这一点火焰”是指那微弱的烛光,“不会熄灭”“永远燃着”是有象征意义的,象征着老妇人对烈士的敬意,象征着红军战士为了和平而献出了生命;也象征着两国军民的感情,象征着一个母亲对儿子的深情厚谊这是人类最美好的情感,不分国界,情同母子。2她轻轻理好了他的头发,又费了很大的劲把他那一双早已僵硬了的手臂弯过来。【交流点拨】“轻轻”的像是怕弄痛,又像是怕惊醒了红军战士,体现了老人的爱,“很大”修饰“劲”,可见老人付出的努力。3即使在这个当儿,老妇人也没有说话,她不过抬起眼睛来,朝这些脱了帽的肃立着的人们看了一眼,十分庄严地对他们深深一鞠躬;然后,把她的黑色大围巾拉直了,颤巍巍地走了。【交流点拨】这句话描写了老妇人的动作。她的心理是极为复杂的:有对烈士牺牲的哀痛,也有对红军战士的敬意。因为她饱受法西斯的侵略之苦,对侵略者怀有深仇大恨,所以她渴望解放,渴望和平。对这些为了南斯拉夫人民的幸福而奉献了自己全部的战士,她深怀敬意,所以她对红军战士“庄严”地“深深一鞠躬”。步骤四分析归类把握构思1为了突出某种形象,某种感情,作者往往会对一些内容进行反复描写和交代。(1)文章对哪些内容进行了不厌其烦的反复描写?【交流点拨】德军的炮火蜡烛老妇人的黑色围巾老妇人爬老妇人跪 (2)分类品析对这些内容反复描写有什么效果。内容反复描写的目的对炮火的十一次描写为人物活动设置了一个典型环境,写出了德军的残忍疯狂,突现了老妇人的不顾生死、临危不惧。对蜡烛的六次描写在这样一个特殊的环境、特殊的氛围中,反复描写蜡烛有着特殊的意义。烛光,象征着红军烈士的生命之光,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的哀思,是两国人民战斗情谊的见证。对黑围巾的四次交代“黑色的大围巾”表沉痛哀悼的庄重情感,写出了老妇人与牺牲的苏联红军战士之间跨越国界的深沉而强烈的母亲般的爱。黑色给人一种沉重肃穆之感。老妇人不只用自己的行动,也在用自己的衣着表现对红军士兵的哀悼。这围巾也渲染了一种沉郁悲凉的气氛;衬托了人们悲哀的心情。对老妇人动作的反复描写三次写“爬”,写出了老妇人年老力衰;三次写“跪”写出了老妇人的行动不便,以及对牺牲战士的沉痛哀悼。2.文中以写人为主,为什么以“蜡烛”为题?【交流点拨】(1)文章以“蜡烛”为题目,这是借物喻理的写法。因为这不是普通的蜡烛,这是老妇人珍藏了45年的结婚喜烛,老妇人把它点在她亲手安葬的一个素不相识的异国红军烈士的坟前,它寄托了老妇人对苏联红军烈士的沉痛哀思,象征了老妇人对苏联红军烈士深沉而强烈的母亲般的爱,也象征着两国军民在正义的反侵略基础上结下的战斗情谊永不磨灭,永远流传。(2)此外,“蜡烛”还是本文的线索,它把文章的前后情节衔接了起来,使得文章脉络清晰,人物形象更感人。当堂演练达成目标步骤五总结课文拓展延伸“蜡烛”是光明的象征,是奉献的象征,一支小小的蜡烛将穿透战争的阴霾,燃亮在世界和平的前夜。蜡烛是一首赞美诗,一曲颂歌,这首颂歌将永远回荡在热爱和平的世界人民的心头。让我们为红军烈士致哀,让我们用行动表达对南斯拉夫母亲的崇敬之情吧!我们热爱和平,我们期盼着世界远离战争,人类远离罪恶的那一天!由蜡烛我们可以联想到哪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