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赤霉病发生情况五年总结和防控技术研究.doc_第1页
小麦赤霉病发生情况五年总结和防控技术研究.doc_第2页
小麦赤霉病发生情况五年总结和防控技术研究.doc_第3页
小麦赤霉病发生情况五年总结和防控技术研究.doc_第4页
小麦赤霉病发生情况五年总结和防控技术研究.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小麦赤霉病发生情况五年总结和防控技术研究1发生情况1.1产量损失大据统计,20122016年因小麦赤霉病损失产量较大,5年来全区实际损失+挽回损失计3587.71万公斤。在全力防控情况下,仍实际损产993.4万公斤,其中2012、2013、2014、201 5、2016年实际损产分别是890.64、0.01、10.86、80.30、11.62万公斤,尤以2012年损产最多,占5年的89.66%。1.2病害发生重病害发生重表现在自然发病重和经防治后。5年来本区小麦赤霉病发生面积比较大,除2013年外,年年超过小麦面积的95%。自然发病情况较重,每年自然发病病穗率均超过14%,即便是最轻发生的2013年,自然发病病穗率仍达22%,大发生的2012年为35.00%,2016年最高达39.47%;2014、2015年自然发病病穗率分别是14.11%、23.7%。在大力防控情况下,最终病穗率依次是25.69%、0.34%、3.37%、6.61%和1.51%。2发生特点2.1病情显症期5年来,赤霉病病穗初始显症时间在4月中旬末至5月上旬,以大发生的2012年为最早,为4月18日,2015年最迟为5月7日,其余年份在4月下旬;显症高峰在5月中旬至下旬初,以大发生的2012年高峰期来得最早(本文来自:WwW.BdfqY.Com 千叶帆文摘:小麦赤霉病发生情况五年总结和防控技术研究),为5月1320日,2016年最迟(5月1825日);病情稳定期在5月中旬末至下旬,以大发生的2012年最早,为5月1517日,轻发生的2013年最迟,为5月2427日。生育期早的初始显症时间和显症高峰比生育期晚的来得早,如:2014年调查生育期早的显症时间比生育期晚的早5天左右。2.2区域发病程度差异通南地区重于里下河地区。如:2012年通南地区平均病穗率31.37%,里下河平均病穗率l 5.9%;2014年通南地区平均病穗率3.47%、病指1.36,里下河平均病穗率2.03%、病指0.95%。2013、2015和2016年据踏田目测通南地区均重于里下河。丰产方、种田大户和植保专业化统防统治区防效好于大面积防治。2014年丰产方、种田大户和植保专业化统防统治区病穗率平均1%左右,而大面积病穗率平均8%,高出7个百分点;2015年丰产方、种田大户和植保专业化统防统治区平均病穗率2.5%左右,而大面积病穗率平均10.5%左右,高出8个百分点,重病田病穗率高达20%;2016年丰产方、种田大户和植保专业化统防统治区病穗率平均1.15%左右,而大面积病穗率平均6.43%左右,高出5.28个百分点。重发年2012和轻发年2013年均如此。2.5品种发病程度差异5年发病情况比较,宁麦系列品种发病相对较轻。在大发生的2012年宁麦系列的病穗率为2.17%,病指0.99%,是扬麦系列的l/3不到;轻发生的2013年为0.11%和0.04%,扬麦16高达0.93%和0.25%,其余品种均比它高;其次镇麦系列;最重的是扬麦系列,其中2015年病穗率和病指高达16.79%和7.55%,是镇麦和宁麦的2倍多和4倍多。2.4不同生育期发病程度差异5年调查,生育期早病穗率低,生育期晚病穗率高;但病穗严重度相反,即生育期早病穗严重度高,生育期晚病穗严重度低。3原因分析3.1秸秆等植物残体田间存量大,菌源充足赤霉病菌广泛存在于土壤中,既能侵害活的麦穗,也能利用土壤中的植物残体生长繁殖,稻麦连作区以稻桩上潜藏的病菌数量较多。近年来,耕作栽培措施调整,免耕面积大,秸秆还田量大,特别是田间稻桩田间存量大,得不到掩埋或清理,给赤霉病病菌提供了滋生的条件,病菌在土壤中得到积累。3.2气候变暖,温湿度适合病菌发生发育小麦赤霉病是典型气候型病害,气候变暖,温湿度变得适合病菌的发生发育。根据资料,赤霉病发育起点温度为15,病菌菌丝体发育、分生饱子产生萌发形成、子囊饱子产生萌发形成、子囊壳产生的适宜温度均在2228。从4月15日到5月20日大发生的2012年平均温度最高19.3,其中平均温度2228也多达16天。5年平均湿度超过70%的年份有4年,唯轻发生的2013年平均湿度最低,小于70%,为65%。易感病生育期(抽穗扬花期)与高温高湿的环境条件相吻合机率高,赤霉病病菌侵染和扩展流行风险加大。3.3多数小麦品种不高抗该区近年种植的小麦品种主要有:扬麦13、16、23,宁麦13、16、19,镇麦8、9,扬辐麦4号,扬富麦101。这些品种均不高抗赤霉病。3.4病菌对多茵灵的抗性逐年提高若干年来,本地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控药剂主要用多菌灵或其复配剂,年年的单一用药,使赤霉病病菌对多菌灵产生了较强抗性。据浙江大学测定,20122016年赤霉病病菌对多菌灵抗性菌株比例逐年提高,2012、2013、2014、2015和2016年平均分别是24.35%、28.67%、40.55%、47.37%和55.71%。抗性菌株比例逐年提高,使多菌灵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效逐年下降。3.5农户防控不力2012年重发原因之一是农户防控不力,由于2012年之前多年发病较轻,农户侥幸心理严重,忽视防治,造成流行。加之小麦被赤霉病菌侵染后要经过一定时间才能显症,具有很强的隐蔽性,以及农户见病防病思想,造成错过防治适期,防效明显下降,至而暴发流行。4防控对策4.1轮换灭茬栽培赤霉病菌广泛存在于土壤中,多年来,该地主要以大面积稻麦连作的耕作制度,玉米、棉花等作物种植面积较小,加之直播稻、麦套稻面积大,小麦少免耕面积大,大面积田间植物残体量大,带来赤霉病病菌广泛存在,菌源充足。因此,大力提倡耕翻种植灭茬栽培,减少田间植物残体,恶化病菌滋生环境,减少菌源,是防控有效措施之一,同时也能有效减少病虫害越冬基数,减轻下茬病虫害防控压力。4.2加强监测赤霉病的发生、流行与否及流行程度主要取决于感病品种、易感病生育期、适宜发病的暖湿气候条件与大量的菌源这三大因素及其吻合程度。因此应加强多因素监测,综合分析,精准预测,有利于控制其为害。一是准确掌握大面积种植品种的生育期(特别是掌握小麦抽穗扬花期)、抗病性性状;二是及时掌握天气情况,以及与易感生育期的吻合程度分析;三是分两次调查田问菌源,在3月下旬和4月上旬及时调查田问稻桩子囊壳带菌率,以便及早知晓菌源情况。4.3选准药剂,适时综合防控由于其病菌对多菌灵已产生很强抗性,因此应选择其它药剂,或是与其他药剂交替使用,以提高防效。根据2016年小麦赤霉病药剂筛选试验结果,丙唑戊唑醇、吡唑醚菌酯、甲硫戊唑醇、嘧菌酯戊唑醇和氰烯菌酯戊唑醇防治效果均好于多菌灵,其中以15%丙唑戊唑醇s C70克/亩(2次用药)和嘧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