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新课程下语文质疑能力培养世界著名教学专家马克斯 范梅南说过:“教育学是迷恋他人成长的学问”,新课程也强调“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从事终身学习的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和能力”,因此我们的语文教学应在这一前提下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以促进其自主学习习惯的形成。从而使他们尽快达到“展卷自能通解,下笔自能合度”的自学水平。所以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学会学习,无疑是十分重要的。而培养学生质疑能力不失为使学生获得这种能力的主要方法之一。“质疑”是打开智慧宝库的“金钥匙”,“质疑”是使学生由被动变主动的“舵手”。那么初中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学生质疑呢?一、鼓励学生起疑“疑”是思维的发动机。黄宗羲言:“读书始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有疑,过了这一番后,疑渐渐解,以至融会贯通,都无所疑,方始是学。”这种无疑、多疑、解疑的过程就是主动地、积极地学习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疑”是个关键的环节。然而,要使学生“有疑”,首先必须令其愿疑、敢疑,而愿疑、敢疑是有疑的前提。通过下列途径可鼓励学生起疑:要让学生愿意质疑,必须坚持教学民主的原则,努力创设一种平等融洽的教学氛围,让学生主动地学习知识。当学生踊跃的发表独立的见解,教师与同学一起投去赞许的目光;当学生大胆地对名篇提出不同的看法、向教师表达自己意见时,教师与同学报以热烈的掌声;当学生提出一些有质量问题时,教师不仅组织讨论,而且张贴示范。皮格马利翁效应告诉我们:对学生期望越高,学生成功的机率就越大,教师的信任可以化作进步的动力。相反,冷嘲热讽、不恰当措辞则会扼杀学生的上进心。对学生提出的幼稚、古怪的问题,教师不能横加指责,一定要持宽容态度,要允许学生出错、允许改正、允许保留、欢迎质疑。惟有如此,学生才愿意质疑敢于质疑。二、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程颐说:“学者先要会疑。”三千多年以前,科学家伽利略也说过:“你不能教人什么,你只能帮助他们去发现。”调查我们周围的学生,上课根本没提问题的习惯。长期的接受性的教学使我们学生失去了个性,增加依赖性,提不出问题,也不知道从何提问;要么是面面俱到(无选择,无重点),要么是提书上现存的思考题。有的还认为:语文一看就懂,似乎没有什么疑难。这就需要教师教给他们质疑的方法。那么从何发疑?1.找寻关键词句发问学起于疑,思源于疑。疑就是问题。问题是思维的火花,学生在阅读中能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是独立思考的表现。教师要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就要引导学生能对文章中看似平常实有深意的词句质疑, 其步骤是:第一步:通读全文,把握全文的主旨,理清作者的思路和文章的线索。第二步:确定关键词句。关键词语指:记述文中描写人物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的词语及一些看似矛盾的词。这些词语是最能突出人物性格特点,表现人物品质的;说明文中最能说明事物特征的词语及一般文章中与中心有关的用得好的词语。关键的句子指:(1)最能体现人物思想品质的句子。(2)含义隽永深邃,蕴含哲理的句子(推动情节的关键句子及内容结构照应的关系句)。(3)表达生动、具体的句子(一般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句子)。(4)最能突出中心的句子,说明文中最能突出说明对象特征及运用好的说明方法的句子。明确了这些,关键的词句也就找到了。第三步:就所确定的关键词句质疑,可从下列几个角度着手进行:(1)所圈的词(根据课文具体写出这个词)含义是什么?为什么要用这个词?它有何表达作用?(2)加点的词是否能用其它的词来代替或能否删去,为什么?画线句在文中有什么表达作用?(3)画线的句子与文中哪一句相照应?(4)画线句与其它句子的关系如何?是否矛盾?次序可否调换?以上这些是一般问法,有时还可根据具体的课文把问题提得明白些。如描写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的关键词句可作这样的质疑:文中这些词句表现人物怎样的性格特点、思想品质?与中心有什么关系?此法一试,果然有效。教我的叔叔于勒一文,学生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大多能在找出有助于人物形象分析的关键词句,提出质疑。有的问:“文中开头部分可是每星期日,我们都要衣冠整齐地到海边桥上去散步一句有什么作用?其中衣冠整齐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有的还提出了:“文中为何多次出现父亲总是重复他那永远不变的话:唉!如果于勒竟在这只船上,那会叫人多么的惊喜啊!此句表明什么?为什么这样写?”有的问“母亲突然暴怒起来,说:我就知道这个贼是不会有出息的表现了母亲怎样的性格特点?”带着这些问题研读,人物形象就能凸显。对一些深刻隽永、耐人寻味的佳句,学生总能提出质疑。孔乙已一课中,写孔乙已第一次出场:“孔乙已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学生经过思索提出这样一些问题:站着喝酒的该是什么样的人?为什么孔乙已穿长衫却站着喝酒?他唯一在何处?这句话的作用是什么?解决了这些问题,也就把握了孔乙已的身份、地位、性格特点,从而找到了分析这个人物的入门钥匙。在阅读中有时会遇到这样的句子,句中似乎有些不和谐的音符,或是词句矛盾,或是说话反常,初读起来会以为是作者的笔误。其实,它们正是作者的良苦用心所在。学生运用寻找关键词的方法,找到看似矛盾的词,问题的质量就更高。一面中有这样的一句话:“我们这位战士的健康,差不多已完全给没有休息的艰苦工作毁坏了。”有的学生就提了问题:句中“差不多”与后面“已完全”不是自相矛盾吗?这两个词语放在一起,乍一看是不大对劲,不过,作者并没有用错。这两个词语其实是针对两种情况而言的:“差不多”是说鲁迅先生的健康毁坏程度,“已完全”是说健康毁坏的原因全在于艰苦的工作。通过分析,我们把这些矛盾化解了,那句子的含义和作者的匠心也就明了了。2根据文章结构、文体特点质疑。要真正读懂一篇文章,仅了解词句的表达作用还不够,还需要文章的结构布局,从整体把握,那么段、篇质疑如何进行?首先要让学生了解各类文章的基本阅读方法,以及与此相关的表达方式(说明、记叙、抒情、议论)、表现手法(铺垫、对比、衬托、象征、托物言志、借物抒情)。其次,了解析段的基本手法:划分层次,归纳段意,理清段落层次之间的过渡与照应(尤其明确照应的几种类型:首尾照应、情节照应、伏笔照应、人物语言照应、文题照应等)。明确了这些知识,就能以其引导学生的思维。面对的是一篇说明文,学生就会联想到这一类文章的阅读方法:要了解说明的对象、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理清说明的顺序、掌握说明的方法。就此可以质疑:本文说明了事物什么的特征?分几部分来说明?是如何说明的?课文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它的作用是什么?运用什么说明顺序?有什么好处?主要语段在文中的作用怎样?看到的是一篇小说,学生就会联想到小说的有关知识:1.以艺术概括的方法塑造人物形象。2.具有完整的故事情节。3.对环境做具体描写。想到小说的阅读一般从分析人物、情节、环境入手,进而把握文章的主旨。由此可提如下问题:作者是用什么方法来塑造人物形象的?塑造这一人物对中心表达有什么作用?文章在情节安排上有何特点?景物描写的作用是什么?主要语段和其它语段的关系如何?段与段之间是如何照应的?当然,还可以根据具体的课文,把内容写上,使问题提的明确些。以上训练有规律可循,学生避免了质疑的盲目性、随意性。思维总是从问题开始的,质疑也就发展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引发了学生独立钻研课文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通过训练,学生基本上能有针对性的质疑了。3从比较中质疑。毛泽东说:“有比较才有鉴别。”比较是一种很好的认识问题的方法,体现在语文教学中,就是可以作为阅读理解的一种重要手段。将有可比意义的几篇课文或几处语段等组合在一起进行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的分析、比较,从中挖出更为深刻的疑点质疑,这不仅有助于学生对每篇课文的具体把握,大大提高学生感知文本、理解作者思想感情、写作思路、文章技法等等方面的能力,还能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使学生能对所学知识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教师要培养学生比较质疑的能力,可从下列几方面进行:(1)前后比较。通过前后比较提出问题,比如阅读故乡时,发现课文中少年闰土外貌:紫色的圆脸,头带一顶小毡帽,颈上套着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讲话无拘无束,滔滔不绝。中年时的润土外貌:先前的紫色圆脸以变的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周围都肿的通红,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又粗又笨,而且开裂象是松树皮了;见到“我”时态度恭敬叫:“老爷”少年闰土与中年闰土简直判若两人。文中也写了扬二嫂的前后外貌、语言、动作行为的不同。经过对闰土、扬二嫂的前后比较分析,就可以提出以下问题:二十年前的闰土和二十年后的闰土有什么不同?这变化表现在哪儿?扬二嫂有什么变化?他们变化的原因是什么?等等。(2)参照比较。以课文为中心参照多方面资料进行比较,从中发掘疑点质疑。比如学习松鼠时,可以围绕课文内容,同时参看词典中“松鼠”条目,从比较中寻找疑点,提出问题。如:词典中没有介绍松鼠的性格,课文为什么介绍?课文与词典说明语言有何不同?等等。(3)异同比较。即把主题相同题材相似的文章进行比较阅读,从中发现他们的异同,由此质疑。孔乙已和范进中举,都是写科举制度下读书人的经历和命运,都是揭露科举制度的罪恶,都运用了讽刺的手法。但他们是有差异的:孔乙已是封建末期一个科举制度殉葬品的典型形象;而范进则是一个屡试不第、半生潦倒、痴迷功名的封建社会读书人的典型形象。孔乙已控拆了科举制度的罪恶,揭露了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冷漠无情;范进中举则揭露了科举制度对读书人乃至整个社会的毒害。孔乙已是以乐境写哀,用喜剧的形式表现悲剧的内容;范进中举则运用夸张、对比等手法,进行讽刺。通过分析比较,可提出质疑;两篇课文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有什么异同?在主题和表现手法上,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等等。通过同中求异、异中求同更能理解作品独特的内涵及魅力。4从文章题目中质疑题目好比是文章的窗口,通过这个窗口可以窥视全文的主要内容。学生阅读时,可针对题目提出一些问题。如社戏一文学生就可问:文章的题目是社戏但文章真正写看戏的内容并不多,而写了许多看戏外的事情,这是为什么呢?带着这个问题去读书,课文的主要内容就能较快地掌握:作者的写作意图不在看戏本身,而在于通过看戏这件事,反映乡下孩子的优秀品质和聪明的智慧,表达“自己”热爱他们的真挚感情。5针对课文中的难点质疑学生面对一篇阅读材料,原有的认识结构与新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度高端骨科医疗器械全国独家代理权合同范本
- DB62-T 3241-2023 建设工程管理信息编码标准
- 医疗废物考试题及答案
- 2025年输尿管结石术后护理查房
- 2024年公务员考试题库含答案(b卷)
- 法学专业毕业论文选择题
- 专业研究生毕业论文难吗
- 毕业论文分为哪些专业
- 放射科《危急值》培训考核试题(附答案)
- 2024年公务员考试题库含完整答案(名师系列)
- 2024新一代变电站集中监控系统系列规范第2部分:设计规范
- 洁净手术部技术要求
- 2024-2030年中国儿童室内游乐园行业市场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与投资前景研究报告
- DL∕T 1945-2018 高压直流输电系统换流变压器标准化接口规范
- DL∕T 1848-2018 220kV和110kV变压器中性点过电压保护技术规范
- 人教PEP版(三起)五年级英语暑假专练-阅读理解题(含答案)
- QB/T 2660-2024 化妆水(正式版)
- 《光伏发电站无功补偿技术规范》
- 交通工程专业英语裴玉龙省公开课金奖全国赛课一等奖微课获奖
- 物资、百货、五金采购 投标方案(技术方案)
- 隐写分析技术及应用研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