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夏目漱石的《心》_第1页
浅谈夏目漱石的《心》_第2页
浅谈夏目漱石的《心》_第3页
浅谈夏目漱石的《心》_第4页
浅谈夏目漱石的《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浅谈 心 陈希 作者个人的成长经历 夏目漱石生于庆应三年 1867 卒于大正五年 1916 终年50岁 夏目漱石于庆应三年 1867 出生于江户 今东京 一个名主 江户时代类似于镇长的职务 之家 3岁就过继给父亲的朋友盐原家 9岁时因养父与养母不和 又被领回家中 之间几经纠葛 22岁时才恢复原来的姓夏目 漱石灰暗的童年生活影响了他的一生 也许对人丑恶之面 早在童年就看得无比清楚 这段早年生活的经历对 心 的创作影响重大 小说创作的时间和环境 漱石生于庆应三年 1867 卒于大正五年 1916 跨过了整个明治时代 大正三年 1914 也就是明治天皇驾崩后两年 心 开始在朝日新闻上连载 明治天皇死后不 漱石就开始动笔写作 心 了 时代背景 明治时代正处在 脱亚入欧 疾步赶超西洋的时代大潮中 传统文化与西方文明的强烈碰撞下 出现不同的声音是必然的结果 当时主要的争论是所谓国家主义的国权论与重视个性的人权论之争 内容梗概 小说 心 是夏目漱石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讲述了主人公 先生 在大学时代和最好朋友K同时爱上了房东的女儿 为了得到房东的女儿 先生 迫使K自杀 自己如愿以偿 但婚后却常常遭受良心的谴责 最后也自杀的故事 可以说这是一部利己主义者的忏悔录 它深刻地反映了明治时代知识分子中利己主义者的可怜 可悲的内心世界 揭示了人性最深层的阴霾 心 与荀子的性恶论 叔父不仁侵吞 先生 父母的遗产 不义抢夺恩友所爱 先生 背信获取 小姐 的婚许 都可以说是荀子最具代表性思想 性恶说 的再现 外表上 叔父的忠实可靠 可以牺牲一切的求道精神 先生 令人敬佩的无私奉献 一切都不过是 善 的外衣 一旦与个人利欲发生冲突 善 的外衣就会剥去 显现出 恶 的本性 作品贯穿着这种对人之本性的透彻认知 心 的关键问题 K为什么要自杀 先生为什么要自杀 K的形象 K 是集东西方文化于一身的日本明治社会知识分子的代表 K 在日语中当是 彼氏 发音的第一个字母 漱石在 心 中用这一符号化的名字表明了人物身份的特殊性和大众性 通过对这一人物的成功塑造 凸现了日本近代知识分子的矛盾 怅惘 无助 孤独的精神世界 可以说 K 的悲剧是一种时代悲剧 是日本在社会转型期的必然产物 K 的自杀 正是在实现自立的急行军中 终不堪肉体与精神的双重折磨 轰然倒地的明治知识分子的一个代 先生的形象 博学谦和忧郁 先生 说 我是一个本来想走正直之路 却不小心滑了一跤的蠢人 先生 悔恨交加地说 在爱情上我虽然胜利了 可在做人上我彻底失败了 先生 还说 婚后 我的幸福却拖着一条黑影 我想 这幸福大概正是把我引向那可悲命运的导火索吧 从 先生 与K的身上 都可以清晰地看到作家的影子 他们都是既有东方文化深厚的根基 又接受了西方意识的知识分子 东西方文化的碰撞 是他们苦恼的根源 无可调和的双重性格导致了人生的悲剧 这是明治时代最为时尚的西方精神与传统的东方道德意识激烈碰撞的必然结果 蒙尘与去蔽 荀子把 心 比作盘中如镜的水面 端正放之 则能照见事物的原貌 如果微风吹拂 搅动了下面的污浊 水面就无法识别物体本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