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3.2 影响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课件 湘教版.ppt_第1页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3.2 影响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课件 湘教版.ppt_第2页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3.2 影响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课件 湘教版.ppt_第3页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3.2 影响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课件 湘教版.ppt_第4页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3.2 影响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课件 湘教版.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2讲影响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2 3 知识梳理 能力突破 考点一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1 内力作用 1 能量来源 地球内部 2 表现形式 地壳运动 岩浆活动 变质作用 3 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 4 知识梳理 能力突破 2 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 1 褶皱 图中a b处水平岩层发生弯曲 形成褶皱 其中a处岩层中间向上隆起 叫背斜 b处岩层中间向下凹陷 叫向斜 2 断层 图中c处岩层发生断裂 并沿断裂面产生显著的位移 称为断层结构 其中e处叫地垒 常发育成陡峻的山峰 d处叫地堑 常发育成盆地或谷地 5 知识梳理 能力突破 3 火山 地震活动和地表形态 1 火山活动常形成火山锥 火山口等火山地貌 2 地震往往造成地壳断裂和错动 4 板块构造学说 6 知识梳理 能力突破 1 板块名称 地球表层的岩石圈并不是完整一块 而是被断裂带分割成六大板块 如图中a为亚欧板块 b为太平洋板块 c为印度洋板块 d为美洲板块 e为非洲板块 f为南极洲板块 2 板块边界类型 图中l为未定板块边界 m为消亡边界 n为生长边界 3 板块运动对宏观地形的影响 如图中a是两大陆板块互相挤压碰撞地带 形成了喜马拉雅山脉 青藏高原 如图中b c是大陆板块与海洋板块挤压碰撞地带 形成了深邃的海沟 岛弧 海岸山脉 如图中d是陆地板块内部张裂地带 形成了东非裂谷带 7 知识梳理 能力突破 基础反馈读某地区的地质剖面图 完成第1 2题 1 图中表现内力作用的主要有 固结成岩 褶皱 沉积作用 岩浆侵入 断层 侵蚀作用a b c d 2 图中最先发生的地质作用最可能是 a 岩浆的喷出b 断层的发生c 页岩的沉积d 褶皱的发生 答案 解析 8 知识梳理 能力突破 1 内力作用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9 知识梳理 能力突破 2 褶皱和断层的比较褶皱和断层是两种基本的地质构造类型 二者在产生原因 结构特征和形成的地貌方面存在明显的区别 如下表所示 10 知识梳理 能力突破 11 知识梳理 能力突破 3 地质构造的实践意义 12 知识梳理 能力突破 13 知识梳理 能力突破 拓展延伸地质作用与矿产分布矿产资源的分布主要受地质作用的制约 不同矿物有不同的分布格局与特点 像金 银 铜 铁等内生矿床多分布于岩浆岩地区 煤炭 石油 天然气多分布于沉积岩地区 从地质构造的角度看 背斜呈天然拱形 密闭性好 因此背斜是储存石油 天然气的良好构造 14 知识梳理 能力突破 真题通关 2016浙江卷 5 6 下图为某河谷地质 地貌剖面图 图中地层年代由 到 变老 图中阶地 用t表示 数字下标表示阶地的级数 指由河流作用形成的高出洪水位的阶梯状地貌 此河段阶地主要由于地壳抬升形成 据此完成第1 2题 15 知识梳理 能力突破 1 对河谷处的地质构造类型和两侧地壳抬升幅度的判断 正确的是 a 向斜东侧大b 背斜东侧小c 向斜西侧大d 背斜西侧小2 矿产调查发现 在此河段的河床沙中有某种贵重金属矿产 但由于河水深不易开采 图中所示地点可能找到这种贵重金属矿物的是 a 甲b 乙c 丙d 丁 答案 解析 16 知识梳理 能力突破 常考图形 2 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 1 合理改造能趋利避害 如在梯田上耕作 填海造陆 2 不合理活动产生消极破坏作用 如在坡地上耕作 考点二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1 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 1 外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 风化 侵蚀 搬运 沉积和固结成岩作用 基础反馈翡翠岛自然保护区是国家级海洋类型自然保护区 位于河北省秦皇岛市黄金海岸南部 该地区涨潮流速大于落潮流速 区内风向季节变化较大 夏 秋季节盛行偏西风 冬 春季节盛行偏东风且春季风力较大 下图为翡翠岛自然保护区等高线分布图 据此完成第1 2题 17 知识梳理 能力突破 常考图形 1 目前 该地区沙丘获得的补充沙源主要来自 a 西北内陆b 浅海区及沿海沙滩c 深海区d 河流 答案 解析 18 知识梳理 能力突破 常考图形 2 图示地区沙丘形态形成的主要原因 最可能是受 a 冬 春季节偏东风的影响b 涨潮海水的影响c 夏 秋季节偏西风的影响d 落潮海水的影响 答案 解析 19 知识梳理 能力突破 常考图形 归纳提升沙丘形态与盛行风的关系判断 20 知识梳理 能力突破 常考图形 1 侵蚀作用及其形成的地貌 21 知识梳理 能力突破 常考图形 2 沉积作用及其形成的地貌 22 知识梳理 能力突破 常考图形 3 河流地貌的发育 1 不同河段河谷的形态及成因 23 知识梳理 能力突破 常考图形 2 河流侵蚀地貌 24 知识梳理 能力突破 常考图形 3 河流堆积地貌 25 知识梳理 能力突破 常考图形 26 知识梳理 能力突破 常考图形 拓展延伸河流凹岸侵蚀 凸岸堆积在分析侧蚀时应该分以下两种情况 1 在河道比较平直时 一般从地转偏向力上来解释 2 如果是弯曲的河道 应该根据凹岸与凸岸的情形来判断 27 知识梳理 能力突破 常考图形 凹岸侵蚀 凸岸堆积的形成 河流流经弯道时 水流保持惯性 表层水流趋向于凹岸 而底部的水流在压力的作用下 由凹岸流向凸岸 形成弯道环流 在弯道环流的作用下 凹岸发生侵蚀 凸岸发生堆积 如上图所示 28 知识梳理 能力突破 常考图形 方法技巧河流流向的判断方法 1 根据一条等高线判断河流流向 2 根据湖泊或水库上下游的水位变化曲线判断河流流向 29 知识梳理 能力突破 常考图形 3 根据河床的深浅判断河流流向 30 知识梳理 能力突破 常考图形 4 根据城市合理规划图判断河流流向 31 知识梳理 能力突破 常考图形 5 根据河流地貌类型判断河流流向 6 根据河流沉积物颗粒大小判断河流流向 一般地 河流上游沉积物颗粒较大 且棱角分明 河流下游沉积物颗粒较小 且呈浑圆状 入海口处沉积物颗粒最小 32 知识梳理 能力突破 常考图形 真题通关 2016全国 卷 7 9 贝壳堤由死亡的贝类生物在海岸带堆积而成 在沿海地区经常分布着多条贝壳堤 标志着海岸线位置的变化 下图示意渤海湾沿岸某地区贝壳堤的分布 据此完成第1 3题 33 知识梳理 能力突破 常考图形 1 在任一条贝壳堤的形成过程中 海岸线 a 向陆地方向推进b 向海洋方向推进c 位置稳定d 反复进退2 沿岸流动的海水搬运河流入海口处的泥沙 并在贝壳堤外堆积 由此 a 形成新的贝壳堤b 加大贝壳堤距海岸线的距离c 形成河口三角洲d 迫使河流改道 答案 解析 34 知识梳理 能力突破 常考图形 3 河流冲积物是该地海岸线变动的物质来源 多条贝壳堤的形成说明河流入海口 a 位置稳定 泥沙沉积量小b 位置稳定 泥沙沉积量大c 位置多次变动 泥沙沉积量小d 位置多次变动 泥沙沉积量大 答案 解析 35 知识梳理 能力突破 常考图形 常考图形之6 地质地貌示意图 36 知识梳理 能力突破 常考图形 判读方法 地质地貌示意图的判读要局部与整体相结合 以上图为例 其基本思路如下 1 辨地貌 甲为沿海冲积平原 乙为河口沙洲 丙处为河流凸岸 戊为谷地 2 析成因 甲 乙处分别为流水沉积而成的沿海冲积平原和河口沙洲 丙处位于河流凸岸 以流水沉积作用为主 对面的凹岸侵蚀作用明显 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