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良新式剖宫产106例临床分析.doc_第1页
改良新式剖宫产106例临床分析.doc_第2页
改良新式剖宫产106例临床分析.doc_第3页
改良新式剖宫产106例临床分析.doc_第4页
改良新式剖宫产106例临床分析.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改良新式剖宫产106例临床分析作者:欧小敏单位:广西柳州市第四人民医院, 广西柳州 545001【摘要】 目的 探讨改良新式剖宫产术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采用Stark剖宫产改良术式的患者106例(改良组),并与同期采用常规剖宫产术式患者108例(对照组)进行多项指标比较。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改良组的切皮时间、切皮后胎儿娩出时间、手术时间均显著缩短(P0.01),切皮出血量及手术总出血量显著减少(P0.01),术后疼痛显著减轻(P0.01),术后排气时间显著缩短(P0.01),而术后并发症的发病率尚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两组新生儿Apgar评分及体重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改良新式剖宫产术具有操作简单,组织损伤小,术中出血少,术后疼痛轻,恢复快,拆线时间短,减少了病人住院的时间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 剖宫产术;新式剖宫产术;改良Stark剖宫产术(新式剖宫产术)于上世纪80年代初期始创于以色列Stark医生,该项新技术1996年引入我国,首例于同年10月由北京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院妇产科完成。我院自1998年12月开始开展改良新式剖宫产术(简称改良组)106例,与对照组(腹壁纵切口子宫下段剖宫产术)108例进行对比分析,取得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改良组106例,年龄2140岁,其中2134岁96例,≥35岁10例;初产妇92例,经产妇14例;对照组108例,年龄2041岁,其中2034岁100例,≥35岁8例;初产妇96例,经产妇12例。两组手术原因均以胎儿窘迫、头盆不称、臀足位,子痫前期、横位、前置胎盘等为主要原因。两组孕产妇年龄、手术原因及手术前产时情况等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2.手术方法 两组病例均采用连续硬膜外麻醉。改良式剖宫产术方法主要参照北京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院报道的方法1,我院稍加改进:切口采用两侧髂前上棘连线下3 cm或Pfannenstiel皱纹上2 cm处横行切开皮肤全层长约1315 cm;切口中间向下切开脂肪层约23 cm;达筋膜层,再将筋膜切23 cm;用直组织剪向左右两侧分别剪开筋膜与皮肤切口等长;用直钳分离腹直肌粘着部约34 cm,术者与助手各用双手食、中两指重叠后均匀缓慢向两侧用力,将腹直肌及未切开的皮下脂肪撕拉开,至皮肤切口等长;于切口中央稍偏上用止血钳钳夹2次,确诊无肠管后用刀切开一小口,用手上下撕开扩大腹膜切口,至术野充分显露;剖宫取胎儿方法同常规子宫下段剖宫产术,但有如下不同:胎儿娩出后立即手取胎盘。用一把皮钳夹子宫切口缘中间部位,如切口两端无出血,不必钳夹;用1号铬制羊肠线 或可吸收合成线(厂家与规格同 )单层连续缝合子宫肌全层;不缝合脏层腹膜;用南通华利康医疗用品有限公司生产的10号合成线连续缝筋膜;用7号丝线间断全层缝合皮肤及皮下组织3针,在缝针间隔处将皮肤对合并分别钳夹Allis钳35分钟。缝合时应注意从耻骨联合上方距切口边缘23 cm处皮肤进针,从浅筋膜出针,再从对侧浅筋膜进针,深约23 cm,然后从皮内出针(不穿透皮肤),再从耻骨联合侧切口皮内进针穿出皮肤,与原进针点相距约3 mm处打结。对照组:腹壁纵切口剖宫产术方法主要是按传统外科开腹、关腹:切口采用耻骨联合上2.53 cm至脐间纵行切开皮肤、皮下脂肪全层长约1315 cm;于切口中部纵行切开筋膜23 cm,用组织剪上下剪开筋膜与皮肤等长;用直钳或镊子将腹直肌粘着部分开,并上下延长暴露腹膜;于切口中部用止血钳钳夹腹膜23次,分离腹膜前脂肪,确诊无肠管后用刀切开腹膜一小口,用剪刀上下剪开扩大腹膜切口;于子宫下段正中稍上横行切开子宫浆膜一小口,并用两食指向圆韧带方向撕开浆膜,同时下推膀胱34 cm,于子宫浆膜切口处横行切开子宫肌层一小口,用两手食指钝性撕开子宫肌层与浆膜层等长;胎儿、胎盘娩出按常规;子宫切口肌层连续缝合2层,并连续缝合子宫浆膜层;关腹:连续缝合腹膜、分三层间段缝合筋膜、皮下脂肪及皮肤。 3.观察项目 两组手术情况,包括切皮时间、切皮后胎儿娩出时间、总手术时间;出血量、手术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术后疼痛情况(需用止痛药例数)以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等。 4.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用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结 果 1.两组手术效果的比较 与对照组比较,改良组的切皮时间、切皮后胎儿娩出时间、手术时间均显著缩短(P0.01),切皮出血量及手术总出血量显著减少(P0.01),术后疼痛显著减轻(P0.01),术后排气时间显著缩短(P0.01),而术后并发症的发病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1。表1 两组手术效果的比较(略) 2.两组新生儿情况的比较 两组新生儿Apgar评分及体重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2。表2 两组新生儿情况的比较(略) 3.拆线时间及愈合 改良组均于术后5天拆线,对照组手术后7天拆线,两组2期愈合率为100%,但半年后随访,改良组切口疤痕细小,对照组疤痕粗大,呈蜈蚣状。讨 论 新式剖宫产术是经以色列Stark医生改进的子宫下段剖宫产术1,我院略加改进,取得良好效果。此术式有如下优点:其切口比“Pfannenstiel”切口位置高,分离腹直肌的部位远离腹直肌下方的锥状肌,易于撕拉,并且剥离面小,不易出血。皮下脂肪采用撕拉的方法,使行走于其中的血管、神经借助于本身的弹性完整地保留下来,既减少了出血,又减少了因结扎血管或电凝止血造成的局部组织缺血。 缝合子宫时连续全层缝合子宫肌层切口,不仅减少了线结的刺激,缩短了手术时间,而且减少了局部组织缺血,利于子宫切口愈合。 近年来研究表明,腹膜组织的缺血、坏死、异物反应是形成粘连的重要原因。严密缝合腹膜可造成腹膜组织局部缺血、坏死增多2。缝合腹膜不仅不会减少粘连,反而增加粘连的发生3。Stark剖宫产不缝合腹膜,术后腹膜无张力,既减轻了手术切口疼痛,又节省缝合材料,减少异物反应及粘连。皮肤及皮下脂肪全层间断缝合3针,缝合针数少,组织损伤少,减少异物刺激,减少肉芽组织生成和瘢痕形成,极少形成硬结,加之对侧出针点不穿透皮肤,能避免留下蜈蚣状手术疤痕,切口美观。 手术时间短,术中对肠管刺激小,产妇下床活动早,胃肠功能恢复快,术后排气、排便时间短,产妇食欲良好,精神愉快,身体恢复快,乳汁分泌旺盛,从而有利于母乳喂养。 总之,与传统术式相比改良新式剖宫产术手术时间短,组织损伤小,出血少,术后疼痛轻(P0.01),恢复快,拆线早,切口美观,减少了病人住院的时间,越来越被产妇所接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参考文献】 1马彦彦.新式剖宫产术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3-10.2董武,王敬云,景士兵,等.腹膜切口缝合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