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土地集约利用态势及影响机理研究.docx_第1页
广西土地集约利用态势及影响机理研究.docx_第2页
广西土地集约利用态势及影响机理研究.docx_第3页
广西土地集约利用态势及影响机理研究.docx_第4页
广西土地集约利用态势及影响机理研究.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广西土地集约利用态势及影响机理研究摘要 目前,由于经济的迅猛发展使得我国经济进入了全新的时代,发展的重点已经转移到城市化和工业化。但是,在发展中也出现了一定的问题,其中最主要的问题就是城市土地的集约利用,因为城市土地的有效性,使得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必须客观。这里的土地有限性不只是说城市土地总量无法满足社会经济对土地的需求,还包括土地资源的质量和形态无法满足社会的需求。城市土地的有限性就使得人类必须对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进行合理的规划,对有限的土地资源进行合理的开发利用,使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得以实现。基于此,本文以广西省土地集约利用的情况为研究对象,应用文献查阅,实证分析等方法,对其发展现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根据分析的结果给出相应的解决策论,希望以此提升广西省土地资源集约利用的效率,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也为其他地区发展土地集约利用提供一定的帮助。关键词:土地集约利用;态势;影响Abstract At present, due to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economy makes the economy of our country has entered a new era of development, the focus has shifted to the city and industrialization. However, in the process of development there are also some problems, the most important problem is the city land intensive use, because the effectiveness of city land, the city land the intensive use of land must be objective. Here is not just limited the amount of city land can not meet the needs of the society and economy of land, including quality and morphology of land resources can not meet the demand of the society. The limited city land makes the mankind must intensive use of land resources reasonable planning,The limited land resources rational utilization,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our country can be achieved. Based on this, this paper uses the land intensive utilization in Guangxi Province as the research object, using literature review, empirical analysis and other methods, the status quo about the development, the problems in the development are analyzed, and the corresponding solving strategy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of the analysis,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Guangxi Province, the intensive utilization of land resources, promote local economic development, but also provide some help for the development of other areas of land intensive use.Key words: land intensive use; situation; influence目 录摘要1关键词1Abstract1Key words1目 录1第一章引言91.1研究意义及选题依据91.2国内外研究现状101.2.1国外研究现状101.2.2国内研究现状111.3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131.3.1研究内容131.3.2研究方法131.4技术路线14第二章理论基础142.1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内涵界定152.1.1土地集约利用的概念152.1.2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内涵152.2土地报酬递减理论152.3地租地价理论162.4区位理论162.5产业聚集理论17第三章广西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分析183.1广西土地概况193.1.1 广西省概况193.1.2 经济状况193.1.3 人口情况193.2广西土地利用条件分析203.2.1自然条件203.2.2社会条件203.2.3交通条件203.3广西土地集约利用特征与规律研究203.3.1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特点203.4广西城市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213.4.1建设用地浪费严重,造成土地供给紧张213.4.2利用不合理使得广西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率不高223.4.3区域建设缺少统筹兼顾,降低土地使用率22第四章广西土地集约利用实证研究224.1评价范围224.2数据来源224.3评价指标选取224.3.1 评价指标选取原则224.3.2 评价指标234.4模型构建234.4.1 构建BP网络234.4.2 训练样本归一化处理244.4.3 研究结果27第五章广西土地集约利用的影响机理研究275.1产业结构与土地利用之间互动关系研究275.1.1产业结构的物质有土地集约利用结构提供275.1.2土地集约利用结构由产业结构决定285.2产业集聚对土地集约利用的影响机理研究295.2.1企业内部规模经济促使局部地块土地利用集约度的提升305.2.2产业内部规模经济促使土地利用集约度的提升305.2.3区域内部规模经济促使土地利用集约度的提升31第六章 结论31致谢32参考文献32第一章引言1.1研究意义及选题依据一个城市想要稳定发展就必须要有自己的根基,也就是土地,只有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才能进行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活动,才能长盛不衰,那么如何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就成为一个非常值得探究的问题。现阶段我国的城市土地面临的几点问题有:数目有限、人口增长速度过快、城市很难继续向外扩张。所以现阶段将城市土地资源高效集中利用起来就能实现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现阶段的土地资源情况使得土地利用必须要集约化,而且只有集约利用土地资源才能更好地实现可持续发展。为了实现对资源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就必须集约化利用土地资源。现阶段我国越来越趋近于城镇化和工业化,为了使人们的生活水平跟上社会进步的脚步,就必须扩大城市用地,都会或多或少地占用耕地,与集约化利用土地资源的初衷相悖。为此,国务院推出了一系列措施来调控土地资源,还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比如在2008年颁布的关于促进节约集约用地的通知中,提出高效利用建设土地、市场调控土地、完善有关机制的观念。国土资源部在2008年提出了很多土地法规,如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条例、土地规划法、土地登记条例等,特别说明要将用地范围限制化,完善有关的用地税收规定,为了更好地实现集约化利用土地,还使耕地保护的“红线”变为了“高压线”。由此可以看出,城市土地集约化利用对于保护土地资源、合理利用土地资源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虽然有很多学者都在研究如何实现城市土地集约化利用,但是由于他们的目光太统一,所以并不全面,不能系统地进行研究。站在地理学角度,可以把城市理解为具有可辨识边界的空间地域单元,站在生态的角度,城市其实是一个生态系统,涵扩自然、经济与社会。本研究的理论意义在于通过对广西各城市的土地集约利用进行分析和研究从而对如何将土地进行集约化利用有一个初步的规划,同时对如何实现经济发展和利用土地互补干扰进行探究,并发现其规律。利用神经网络的方法构建模型并对其分析,以期得出土地集约利用的程度。本研究的实践意义在于对广西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进行了分析,通过此分析研究了广西土地集约利用的影响机理,并从产业集聚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两个方面分析了对土地集约利用的影响机理。1.2国内外研究现状1.2.1国外研究现状西方对国土集约应用的早期研究源自于对农业国土集约运营的分析。最初就有经济学者开始在探讨农业地租课题,发现田地集约作业中的薪资递减规律的存在,并为此进行了大量相关的验证,此外,这些古典经济学家也推测出集约利用是级差地租产生的原因,表示古典经济学者有安特生等人。一旦人类对土地利用的相关认识达到一定的深度和广度,就会开始发现土地报酬的相关变化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某些规律性。杜尔格对这一农地集约耕作中的报酬递减规则的说明是:假如把农物种子放于肥沃但几乎没有通过作业整备的国土中,必定是整体亏损的;假如通过人为耕作一次,则能取得部分果实量;假如耕作2、3次,其果实量将会占据两到三倍左右,或许飙升到四到五倍左右,其增产率超过了劳资投入量递增的比率。直到某一点,果实量的比率递增为最大;越过那一点以后,如始终持久提升投入数量,商品尽管能飙升,然而比率数必定成递减趋势,直到地力消耗完,之后扩展投入部门,决不至于有各类产量飙升。将国土薪资递减规则和级差地租理念融为一体的是李嘉图,他还将国土薪资递减规则作为级差地租存在的因素。他认为:假如优质国土的产生量大大超越了为逐日飙升的人口加工粮食所必需的数量,要么是在以往国土中能无限度地运用资本领域,同时无薪资下降问题,则地租不会飙升,由于地租一直是因为增添的业务量所取得薪资相应递减而出现的。之前,李嘉图等人根据国土薪资递减规则发现,假如是在同一块国土中持续进行固定的投入,整体果实量并非是相应递减,却是相应递增,则社会对于农业产品的一切要求能够在优质国土中持续投入而获得,这就无需由优质国土延伸至耕作劣等国土,也就不会有级差地租的说法了。李嘉图等人的那类观念事实上能当作是有所差异的,翻开历史就能发现马克思等人在评判其地租观念时曾经强调,不管农业作业是从优质国土向劣等国土转化,还是从劣等国土转变成优质国土,不管增添投入的加工率是下降还是飙升,只要每一级投入的加工率出现部分差异,就能提供有关级差地租的参考。马克思等人之前在批评、借鉴古典经济专业地租观念的时候,努力把级差地租划定成级差地租2以及地租1。由国土肥美度不一样与区位好坏所存在的叫做级差地租1,而在同一块国土中持续投放相同资本所存在的加工率差异高额收益所存在的叫做级差地租2。并且,马克思等人还不断对集约应用进行了一定的归纳,即在经济专业方面,耕地集约化指的是资本聚集在相同国土中,而并非是分布于多数临近的国土中。 杜能等人是最早提供国土集约应用与空间分布的农化区位观念的专家,他于1826年推出了孤立地区与国民经济及农业的联系一书,强调农业国土应用的有效集约程度依据国土区位地租大小也就是与市场的距离远近分配,把区位观念和国土应用有效集约程度研究融为一体,打下了农化区位观念的根基。而国外经济学者韦伯于1909年开始推出了产业区位理论一书,其中从整体出发,比如交通成本与业务成本以及集聚要素方面等等,指明了当代城市建设事业当中的某些问题,如产业领域的选址与分布课题。那本书强调加工区位取决于区位要素,把产业领域吸引到加工费最低的位置,此时产业占地集约度达到了最高点。另外一位国外经济学者廖什于1940年推出了区位经济专业一书,其中把韦伯以往的研究深度当作是最根本的研究,不断扩充了国土应用的区位论。企业希望达到的一定是赚取最多的利益,所以廖什在成本最低选址理论的基础上,把区域分析和市场区域结合了起来,完善韦伯的理论无法确保得到最高的收益这一缺陷。廖什的改进其实是基于选择最佳地点,在将市场地与生产地联合分析后,发现,企业利润额与总成本差额,即净收益最大的地区就是公司可选择的最佳区域。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社会学科领域的专家、英国的霍华德教授发表了一个都市规划理论,即是影响力比较深远的田园城市论,许多地方的土地资源管理都借鉴到这一理论。田园城市理论面世以后,许多与城市的土地管理、空间利用相关的研究出现了,促使了相关领域理论的发展创新。比如说一九零六年的的同心圆理论,一九一九年的扇形理论,还有多中心理论。同心圆理论的作者伯吉斯,在深入调查芝加哥这座城市后,把杜能的城市周围农业用地理论在实际操作中运用,并创新得出了关于土地资源利用的新理论。同心圆理论主张所有城市土地扩张的方向都是由内向外,如同同心圆一般,城市外围不断扩张,这个理论还认为越外围的区域,工作、生活越加不便,越靠近圆心的区域,房租、地租越发高昂,密集度也越大。而扇形理论则提成了与同心圆理论不同的观点。作者霍伊特认为,城市公共交通的线路会对城市扩张方向造成影响,一座城市不会完全按照固定、稳定的规则去走向,最终发展的呈现结果会更接近扇形,同时,一些性质相同的区域在扇形模式的发展方向上有所类同,都会由里往外,功能一致的区域会被合并形成一处或几处大型的功能区,比如仓库集合形成仓储区域,仓储区域周边生产业工业企业林立,工人、低收入群体聚集形成居住区,每一种功能区有相互影响。但功能不同的区域则会产生互斥,例如中产阶级与仓储区、工业区、贫民区绝不会比邻而居,富人区更会处于最繁华、最便利的中心区域,居民收入、职业、社会地位将这些区域做了划分,不同功能区域的扩张方向、扩张速度都不相同。虽然贺拉斯和Yumann觉得,城市发展不以单中心开始,而是围绕着几个不同的中心,导致了“多中心理论”,最后统一地结束了使用住宅用途及城市内的交通系统,并组合成一个整体的城市。城市土地合理利用的理论,这些调查存在相似的地方,就是关于土地的综合利用。1900年初期发表的土地经济学原理当中,作者也就是著名的专家学者莫尔豪斯以及伊利形指出,高地价的第一个后果是人们必须集中使用土地,并且指出了阻碍土地利用的几个因素,高涨的人口、稀缺的土地资源、上涨的价格等。罗里巴洛从输入与输出的联系作为切入口,成体系的研究了土地资源的利用。他经过调查后认为,土地利用强度是指生产过程中与单位面积土地相关的资本和劳动的相对数量,土地利用程度的差异在不一样的区域结果相差极大。城市土地,尤其在城市繁华区域地段,一般都是及其密集的,林地和牧场的密度较低。 他直接点明,这样广泛的强度,大多的原因在于不同种类的土地利用类型和具体对土地利用不同容量产生的输入与输出响应差异。罗里巴洛还分析了因素,从报价,人口压力,生产的制约因素,家庭和管理的应对心态等方面的土地集约利用的影响。田园城市这一概念,本质上是郊区化的含义,结果就是造成了城市的过度不合理扩张,造成许多环境方面的恶劣影响,比如开放式公共空间区域的私有化,土壤侵蚀,破坏和减少,农田和水域污染。 城市的建设者与规划者通过在城市范围内建造高密度住宅区来解决这些问题。然而,即使是到了1990年初中期,美国,欧洲的建筑几乎都还在取决于一个区域规划,而且因为开发成本高,英国的开发商也不肯进行混合用途的发展模式。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有很多国家比如洛杉矶、柏林、巴黎、利物浦、曼切斯特、芝加哥等大城市开始为产业工人提供公寓楼作为临时住所,但是电梯还没有普遍供应,楼层普遍没有太高,所以土地使用密度达不到现在的程度。进入20世纪60年代后,亚洲的一些一线城市,比如曼谷、孟买、首尔、卡拉奇等,也开始学习这种土地开发方式。但是这种楼层较低,电梯应用不普遍的开发方式并没有在土地开发史上占据很重要的地位,主要是由于这种开发方式在规划时没有考虑到长远发展,忽略了公共设施的规划,使青少年犯罪事件的发生率上升。与此相比,20世纪后期香港、新加坡等城市的土地开发方式更加合理,它建造高楼层,配备电梯,节约土地,增加居住密度,更加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学者Lau将香港作为代表城市,深入分析了这种土地开发方式。 20世纪中叶以后,全球发展进入新的纪元,人口越来越多,环境目益下降,资源消耗大,人们开始发现传统发展模式中的不足,探索新的发展模式,希望其代替传统模式的同时,弥补其长期发展产生的问题,从而形成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传统的发展模式中,发展是以浪费土地和自然资源为基础的,在发展过程中,人们只关心收益,对于发展活动产生的环境问题不予考虑,因此资源浪费非常严重,不能长期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努力促成发展与环境同时兼顾,在满足当代发展需要的同时,保证后代人利益不受损害,谋求世人代代相传。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基础为世界人口发展、资源使用指明了方向。由于资源不可再生,为了满足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必须将传统的土地利用模式转向集约型,运用现代科技,降低资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提高土地利用率。1.2.2国内研究现状从1978年开始,中国已进入经济迅速增长阶段,经济框架变化造成了国土运用框架的转变,还遭遇了发达地区历程当中曾经存在的资源环境困境,比如耕地量下降、田地非农化局势显著等。因为国内经济领域的人地关联、资源限制条件和国外发达地区存在差异,资源运用价值的评估、现实框架、地区框架与资源应用管理体制选用及规划等课题逐步影响着国内经济领域的持久发展。对于以上难题,本国学者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着手,主要围绕国土集约应用进行了国土集约应用概念、城区国土集约应用、开发区国土集约应用、乡镇居民区国土集约应用等领域的分析。上世纪九十年代之后,国内城区范围增加、数量飙升,城区国土应用难题开始产生,本国学者做出了很多的实证分析以及理论研究,同时模仿西方城区国土应用的方法,对国内的城区国土集约应用做出了多元化的分析。城区国土集约应用的主要驱动力国土集约应用驱动能力的分析对阐述国土集约应用概念与构建国土集约应用制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城区国土集约应用的驱动能力是促进国土集约应用水准、目标及发展变化的一切要素,大部分研究把其总结成生态条件与现实条件、经济条件以及环境条件等方面。也有部分研究由内外两个方面分析城区国土集约应用的驱动能力。周江指出,城区国土集约应用的内在驱动主要包含经济增长、人口飙升、国土资源天赋限制以及城区存量建筑中心,外在驱动条件包含技术发展、国土体制及策略等方面。其中,王家庭强调内部动力体制一般由因素替换体制及聚集感应体制两点构成,而外生动力通常包含市场化驱动体制以及政府鼓励和导向制度等方面。国土是指在以上5类动力体制的统一影响下,不断由一类在时空方面的无次序形态转化成有序形态,逐步摒除不准确的条件,实现城区占地框架的改良、空间框架分配的有效性,从而完成社会经济领域的持久发展。吴郁玲指出,国土市场成长度以及经济发展是国土集约应用水准的核心影响要素,有关政府机构对于田地的维护体制在某种层面上激励占地人员集约应用国土资源,而对于自然氛围的维护是掌控国土应用集约度约束性条件,从全局而言,市场成长能力是国内城区国土应用集约度的核心影响要素。城区国土集约应用考评城区国土集约应用考评研究通常是本国研究的主要话题,多数地区已开始扩展国土集约应用考评业务。研究部分重点聚集在考评方式以及考评指标系统等方面。在考评方式上,章牧国土应用层面主要分成宏观整体市域规模、中观城区不同应用规划点规模与微观城区不同占地类别宗地3个方面,经过不同程度的考评手段,全面考评福州城区国土集约应用水准。何芳等人通过模糊全面考评法对于东营城区国土集约应用水准做出了考评。罗雄飞等人通过层面研究法以及德尔菲方法对于武汉城区国土集约应用做出了全面考评。尹君建立了鉴于遥感以及人工神经网点的城区国土集约应用考评方法系统,同时通过其方式对于石家庄城区国土集约应用水准做出了考评。魏亮等人依照县级国土应用整套计划需求采纳信息论当中的嫡值方法构建了考评模块,且通过廊坊文安城区作为例子,通过墒值方法实现了国土集约应用考评目标。冯科在建立考评指标系统的条件下,通过主成分研究方法对于不同探讨范围的城镇国土集约应用状况做出了考评及测度。卞兴云等人通过山东地级城区的国土应用数据作为前提,再通过聚类研究法以及主成分研究法对于省内城区国土集约应用水准做出了全面考评,研究其地区及时间变更状况,为宏观引导城区国土资源集约应用、变更国土应用方案提供了条件。宋戈通过全面考评法对于铜陵城区2002-2006年度国土集约应用水准做出了定量考评及研究,结果发现2002-2006年度铜陵城区的国土应用度处在从不集约型向集约型转化的发展局势。在城区国土集约应用考评技术上,遥感以及地理数据体系、电脑技术与数据库领域的蓬勃发展为城区国土集约应用考评提供了最新的思路,使得城区国土集约应用考评研究取得了更深入、普遍的发展。张波等人通过技术手段在济南城区国土集约应用考评成果图中划定出环形内容及扇形内容,产生概述频率图,针对考评成果中国土集约应用布局、国土应用框架有效性、国土集约应用规则做出了分析。乔伟峰采纳了Delphi6.0设计工具,经过ADO技术对数据库进行衔接,再通过对象嵌入以及衔接技术,对于苏州中心区域国土集约应用能力做出了考评。乔伟峰等人在空间数据仓库以及GIS构件技术的基础上,构建了C/S框架的城区国土集约应用考评信息体系,同时运用在长春以及南京等区域。常青通过人工神经网点模块对于深圳城区国土集约应用做出了考评,研究适宜城区国土集约应用整体考评的几何非线性定量法。吕宜平开发了鉴于城区建设基地集约用途研究的技术,经过遥感信息的解译来构建国土应用状况的数据仓库,建立了一类城镇建设基地国土集约应用整体评定的考评指标系统,且对于曲阜区域和乡镇居民区建设基地集约度进行了定量分析。城区国土集约应用途径部分学者模仿西方的成功案例,融合本国城区化的具体实践,强调城区范围越广,其集聚效果就越显著,有益于集约占地,认为必须主动推动大中型城区的建设,努力发展小规模城镇;还有一部分学者指出城区国土集约应用和城区发展时期紧密关联,必须依据城区所处在的发展水准与时期来明确有关策略,从而有效明确城区的发展决策。有些学者以市场机制为中心进行探讨,提出了通过完善市场机制,提高土地利用率,合理分配土地,最终实现土地集约使用的建议。但是,由于其完全依赖于市场机制,在落实过程中会遇到各种问题和意想不到的发展方向,有部分学者认为,通过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够促进措施的落实,达到土地充分利用的目的。此外,以公众参与机制为基础的关于土地合理利用的建议也非常重要,它来自土地使用者,与土地利用开发有直接利益关系,能够补充政府机制与市场机制中的不足。为了体现以广大人民利益为出发点,鼓励公民参与,使其支持与监督土地优化措施的落实,有利于政策的推行和实时完善,并且使公民与政府站在统一战线,共同建造利于公民发展的完整的土地资源分配系统。但是涉猎到有关方面的研究却少之又少,只有部分研究学家对此进行了研究,但也没有实质性的结论。根据王慎刚等人的研究,虽然我国在进行土地管理时制定的规定和西方是有所区别的,但是因为都是在不断推进城市化,所以在这个过程中会产生很多类似的问题,因此我国可以在很多问题的处理上都吸取西方国家的经验教训。研究中外的有关报道和各国进行的不断探索后可以发现他们在对待如何集约化利用土地时观点是相似的,主要有规划控制、市场配置、经济制约、政府审批管制等。1.3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1.3.1研究内容本文通过对广西各城市的土地集约利用进行分析,揭示土地集约利用的内在联系,分析土地集约利用的驱动因素和制约因素,构建广西土地集约利用的评价指标,以期得出广西土地集约利用的程度,并在此基础上对广西土地集约利用的影响机理进行研究和分析。主要研究的内容有:首先,在文章对二章对本文将要涉及的理论进行归纳总结;其次,在第三章对广西城市的土地集约利用情况进行系统的研究,对当地土地集约利用存在的问题、特征和规律进行阐述;紧接着,在第四章进行实证研究,建立相应的研究模型,通过数据和实证对当地的具体情况进行深入研究;最后,在第五章广西土地集约利用的影响机理研究,分析土地集约利用的影响,分析进行土地集约利用的必要性。在第六章对文章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概述,完善文章脉络及结构。1.3.2研究方法本文首先文通过分类阅读有关文献,得出一般性结论或是从中发现问题,寻找新的思路的研究方法。在查阅文献的过程中对土地集约利用的知识和影响机理进行了概况和总结,另外土地集约利用程度评价的相关指标也参照了已有的研究成果。本文分析主要运用以下方法规范研究和实证分析相结合,本文主要采用规范研究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以广西各城市为例,分析其土地集约利用的规律和存在的问题,深入探讨土地集约利用的影响机理。因此,本研究主要以案例分析法为主,以广西各城市的土地集约利用进行分析,对土地集约利用的作用方式以及广西土地总体利用状况的描述采用定性分析方法;广西的土地集约利用评价中采用极差标准化法对指标进行标准化处理,运用人工神经网络模型测算土地集约利用程度值,最后在此基础上对广西集约利用的影响机理进行研究。1.4技术路线本研究的技术路线如图1所示。提出问题生活用地需求加大,造成土地供应困难土地利用形式不利于集约利用现代经济发展对土地的需求增加经济发展与土地集约利用的关系土地集约利用结论影响土地集约利用因素的研究第二章理论基础2.1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内涵界定2.1.1土地集约利用的概念 土地集约利用的提出是因为土地利用形式的粗放,其内涵就是土地回报因土地投入的提高而增加,一般而言,单位土地面积的资源投入,技术投入以及生产力投入都会对土地的回报产生影响,这也影响因素可以当作土地集约利用的集约值,用以描述土地的李荣程度与这些因素之间的关系。 由于土地利用报酬递减规律的作用,土地集约度不可以无限制的增加,土地集约度存在临界点,当到达临界点时,土地集约利用的回报值与边际产出相等,此临界点被称为土地集约的边界,这种状态下,土地集约利用不是粗放利用。由于对土地进行的投入方式不同,可以将土地集约利用分为以下几种类型:资金密集型、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大体而言,土地利用集约度在不同的地区及不同类型的土地上存在较大差异。2.1.2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内涵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源于农村土地集约利用,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内涵也与农村土地集约利用相似,但是从本质来讲还是存在较大的不同,且涵盖的内容也要比农村土地集约利用丰富的多。因为城市土地集自然作用,经济作用,社会环境作用于一身,所以对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不能只用标准指标来衡量,还要将社会,经济,自然环境等因素考虑其中,这也说明,城市土地的利用不仅仅是追求单位面积内土地投入带来的收益,还要从城市土地的利用,分布,生活,环境等方面进行研究。根据现有的研究可以将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概念概括成以下几点:首先是社会发展,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要使自身的社会经济作用充分发挥出来,不能仅仅追求投入产出值,还要促进社会整体经济发展,生态环境得到改善,经济发展速度得到提升,这也表明了土地集约利用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现代社会的不断进步使得经济的增长速度越来越快,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显得尤为重要,因此要将影响土地集约利用的所有因素进行研究,找到影响土地集约利用发展的原因,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进行政策调整,使土地的利用率最大化。根据根据以上观点,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概念可概括为,根据城市经济,社会,环境,生态的发展需要以及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在单位面积上投入相应的资本,从而获得土地最大回报,以此提升土地利用率,促进社会经济,环境,生态的和谐发展。2.2土地报酬递减理论土地报酬递减理论主要是对土地投资收益与土地投入收益之间的关系进行描述,是土地利用投入产出及经营形式优化的依据。 这一理论最先被威廉配第发展,并资本用于土地一书中对其概念进行描述,随后被众多的经济学家所研究,不断对概念的内容进行完善。根据前人的研究可以发展,土地报酬规律可按土地利用的情况分为,一般情况和正常情况,其实际就是根据对单位面积的土地进行的投资增加,土地报酬先是递增然后在递减。土地报酬递减理论是对一定条件下,增加土地投资,投资到一定程度时,土地产出量出现增长的情况,但是继续增加土地投入时,土地产出量不但不会继续增加反而会出现下降的趋势。因此要对这一理论进行系统的研究,以找到广西省土地集约利用的投资临界值,在这一点上对该地区土地进行投资,使该地的土地集约利用发挥最大的作用。 不仅如此,根据土地利用的整体发展来看,土地报酬虽然与土地的投入呈线性关系,但是所体现的规律是先增后减,在这种变化规律下,如果加入现代科技或者社会制度突变,土地报酬还会出现上升态势,但是如果现代科技优势消除或者社会制度回归稳定,那么上升态势还会消失并并呈现下降态势。因此,可以发现土地报酬的增长与土地生产力的投入呈正常,但是在不合理利用情况下还是会出现下降,在土地报酬中其中心作用的还是社会科技水平和社会管理形式。 综上所述,社会科技的不断增长会使土地生产力进步,也可能是土地报酬得到提升,但是在不当应用下也会是土地报酬出现负增长的情况。这是因为,土地报酬在新兴科技技术稳定后还是会出现递减趋势,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作为固定资源的土地,在投入一定资源的后会出现一定的增长,但是这也不是无限的,当超过土地资源可承受范围后,土地的有效利用率就会下降,也就是土地报酬的递减,所以在对土地进行投入和集约利用时,不能一味的只考虑收益,还要对报酬递减规律进行研究,找到地区的土地报酬临界点,使对土地的资源投入控制在递增范围内,使土地的集约利用,生产经营得到优化。2.3地租地价理论根据根据现有的研究可以将地租地价理论分为两类,一类是西方经济学地租地价理论,另一类是马克思地租地价理论。西方经济学地租地价理论主要是针对土地集约利用的内部机制,因为现代经济的发展,地租问题在社会生产过程中存在普遍,也因此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研究。英国经济学家威廉配最早提出地租地价理论,他认为地租就是土地生产中出现的多于收入,在这之中受土地质量的影响及土地与市区距离的影响,由此可见地租与地价存在明显的差异,威廉配还对地价的定义进行了解释,指出地价的测算方法是土地地租额转化成货币,该理论的提出为后来的土地集约利用研究提供了不小的帮助。后来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不断发展,经济学界关于地租地价理论的研究越来越多,根据前人的研究成果总结出地租地价理论的内涵,其内涵就是在土地肥沃且土地存在交通便利的前提下,农产品价值上升,除去生产成本一般利润外,超出部分利润转化成地租,由地主所有。此外根据“土地报酬递减规律”可以讲地租的概念理解为:是土地的投入资本及劳动超出土地报酬临界点,使得土地报酬呈递减趋势。而马克思地租地价理论则认为地租是多余利润的在分配,将地租也分成两种形式,一种是绝对地租,一种是级差地租。所谓绝对地租,就是土地拥有者应用土地所有权获得的地租。级差地租就是由于土地资源自身条件的优越,使得土地所有者再次获得的利润。对于土地而言,其既不是劳动产品,也不存在生产费用,只是一种自然资源,自身并没有什么价值可言,但是土地存在着特殊的使用价值,使得人们可以利用土地获得一定的收益,地租就是土地所有者将土地使用权转移到土地使用者受众,以此获得的一种收益。而地价则是在现实生活中,土地被人类应用各种科技手段使用土地进行生产活动,从而获得一定的收益,收益中包含两种内容,一种是土地地租收益,一种是土地资源生产取得的收益,这一收益受外界因素影响较大,如自然环境、温度、科技发达程度等等,都会对其产生影响,对土地的集约利用度的反映最全面。2.4区位理论 不同的土地拥有不同的地理环境,因此,具有不同的用途。土地的利用者必须站在高处,高屋建瓴,放眼全局,合理的安排土地的用途。为了使土地的利用更有经济效益,农业经济学者提出了“区位”的概念。区位,是一个有关空间范围的名词,狭义上的区位指的是人类活动的空间。经济区位,是区位的一个子概念,是指站在经济学的立场上,考量某个区位在进行经济活动上的优势。例如,拥有更加发达的交通运输网络,拥有更加廉价的人力资源,或者拥有更加优良的原料。在考量某些土地资源的利用价值时,常常需要对这些土地资源的经济区位进行评估。这主要是因为土地资源的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各不相同,因此,在进行不同的经济活动时,各具优势。所以,要选择不同区位加以利用。 区位理论诞生于德国,作者是著名农业经济学家杜能。在他的著作孤立国,即孤立国同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一书中,系统提出了区位经济理论,并根基这一理论评估不同土地具有的经济学价值。同时,他还系统阐述了他的耕作区域制度理论,这就是著名的“杜能圈”。杜能认为,耕作区位划分的中心是城市,所有的划分都是为了更好的服务生活在城市中的居民。所以,城市是“杜能圈”的圆心。围绕着圆心的第一个圆圈,用来生产不易储存和运输的农业产品,可以尽快地在生产后运输到城市。而第二个圆圈,用来生产木材,以供城市居民烹食取暖,或用于建造御寒的房屋,或者制作家具,以美化居室。第三个圆圈,用来生产人类生存所必须的粮食。第四个圆圈,不仅生产谷物,还生产农蓄产品。第五个圆圈主要用来种植燕麦和黑麦,也偶尔种植其他的产品。第六个圆圈用来经营畜牧业,是牛羊的主要放牧区。这一理论不同于以往的区位理论,它提出了影响土地经济区位除自然资源外的另一个重要影响因素,即这片土地本身的经济发展状况。通俗来讲,就是在进行农业产品的集中化生产时,需要考虑到这片土地离目标销售市场的地域距离。一块土地的经济区位良好,自然更受土地利用者的青睐,因此土地价值越高。而过高的土地价值也会给土地的利益带来难度,在某种意义上,又限制了土地的开发和利用。只有合理的经济区位,才能给土地带来更高的经济效益,完美的发挥土地的经济区位。在杜能的理论提出后,又一位德国经济学家从中受到启发,他就是工业区位论的作者,韦伯。与杜能不同的是,韦伯将经济区位应用到了制造业,并为制造业的发展和城市土地的合理利用,做出了不小的贡献。制造业由于其特殊性,制约其经济效益的两大重要因素就是物流成本和劳动力价格。原材料成本,运输所产生的附加成本,都属于物流成本。劳动力价格则与当地经济环境息息相关。可以将有利于制造业经济效益的影响因素称之为集聚因素,这些因素促使制造业集中到这些区位进行生产,分为特殊和一般两种,主要有纯集聚和社会集聚两种。对制造业经济效益产生阻碍的影响因素则称之为分散因素,这些因素促使制造业工厂分散开来。企业在选择时,主要从经济效益出发,考虑集聚或分散哪一种带来的经济效益更大。 对于城市区位的布局思考远远没有止步,1930年之后,又有一位德国经济学家开始考量城市土地利用与市场的联系,并总结出了系统的理论,他就是中心地理论的作者,克里斯塔勒。在他的理论中,影响中心地的核心要素是产品和产品所附加的服务。其中的重要一点就是城市的交通运输网络。交通的发达水平,在某种意义上象征着一个城市的发达水平。交通不发达,产品运输的成本也就更高,这显然不利于中心地优势的确立。除此之外,一个城市的行政管理水平也会制约或者促进它的发展。高水平的行政管理,会给产品和产品所附加的服务创造更加良好的环境。德国科学家对于区位的选择研究的非常透彻,在克里斯塔勒之后的廖什,在前人的基础上,完善了自己的理论。他认为,区位的选择最主要的原因是经济利益,无论选择怎样的区位,都是为了创造最大化的经济利益。这些经济学家的各种理论,为后人做区位布局提供了极大的帮助,使得土地资源在管理上更具有科学性。也为集中利用土地提供了思路,创造了条件。不管是对于农业、制造业还是工业,亦或是城市的土地资源利用整体布局,这些理论都创造了极大的价值,有助于管理者做出更加合理和更具经济效益的决策。它不仅有效的利用了土地,而且在最大化的创造经济效益,长远来看,有利于土地资源的发展。所以,要深入研究这些理论,最大化的利用土地资源。2.5产业聚集理论在相关产业的发展过程中,因具有某些互补性和共性等特征联系在一起的特定领域的相关机构或企业,会在地理上形成一种既相互支撑又互相具有联系的企业产业群,这就是产业聚集。这些互相具有联系的企业处于同一产业区域,形成了一种既相互合作又相互竞争的关系。同时他们呈现出一种专业化的分工格局,通过溢出效应,纵向延伸或者横向扩展,充分共享信息、人才、以及相关要素等资源,通过相关要素的共享,使得企业获得聚集经济效应,进而促进整个企业群竞争力不断提高。在社会活动的空间中,产业聚集经济和不经济综合作用下形成了产业的聚集效应。其中,因为较集中的社会经济活动和资本、技术等相关要素,资源利用效率会不断提高,同时促进收入的增加,或者促进企业节约一定的产品成本,这被称为聚集经济,聚集经济是由韦伯最先提出的,其主要是为了说明企业的空寂聚集会带来一定的经济效果,其本质是一种规模经济,厂商或工业集中下形成的规模经济。与聚集经济相反,聚集不经济是一种收入、效用损失或者费用成本的增加,其也是在社会经济活动和相关要素空间集中的情况下出现的。聚集经济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未经济社会活动提供一定的推动力和吸引力,而聚集不经济则会明显起到相反的效果,它会妨碍、削弱甚至破坏聚集经济,不利于形成规模经济,约束和阻碍产业聚集的形成。当聚集不经济较小,而聚集经济较大时,规模聚集效应会表现为企业活动产生较多的利润和较低的成本;而当聚集不经济较大,聚集经济较小时,规模聚集效应会表现为企业经营活动会产生较少的利润和较高的成本。因为存在着聚集经济,居民、厂商通过不同组合的聚集,能够在相同的收入和技术的约束下,获得更高的产出,进而促进单位产品成本的降低,进而提高利润,同样的,消费者也能获得较高的消费体验。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和居民都会选择聚集从而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和消费体验的满足感,并因此形成各种各样的聚集组合。这种产业聚集也会形成各种各样的费用,这就是聚集成本。聚集不经济排斥和阻碍产业聚集的形成,而聚集经济促进了产业聚集的形成,在聚集经济和聚集不经济的共同作用下,分化了土地的利用结构。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保罗克鲁格曼提出了集聚因素的研究新方向。在他的模型中,市场的竞争并不是完全的,而是处在劳动报酬不断增加中的。这种有规律的增加,和物流成本等成本因素的不断互相作用,造成了产业规划化的集聚。例如,在制造业中,存在着“中心-外周”的产业集聚现象,这种现象,正是上述几种因素的叠加所形成的。这解释了产业集聚规模化经济效益递增的原因,产业集聚后,运输成本的影响因素被减小。同时,也解释了在某些时候,产业集聚带来的负面影响,那就是阻碍这种集聚所带来的离心力。这相较于前人的理论,又有了极大的进步,对于集聚理论的研究,越来越进入深层次领域。规模聚集值会在土地利用过程中升高,前后联系较大的行业聚集对于土地集聚规模化经济的发展有较大的作用,也正因为如此,目前的企业形成的以大企业为中心的行业聚集。各行业企业的聚集,在企业发展中极大程度的降低了企业的运输、采集成本,还是企业的生产规模得到扩大,尤其是相关产业企业的聚集对企业扩大规模有极大的帮助,减少企业不必要指出的同时,还降低了社会经济的消耗,这也是目前聚集性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而居民聚集则是根据居民的整体收入及生活需求形成的,居民共性集聚方便了居民区经济的建设及公共设施的配套,使不必要的社会公共支出减少,但是居民的生活质量不会因此降低,极大程度的提升了居民用地的利用程度。从空间上看,产业聚集的实质其实是劳动、资本等生产要素在一定区域内的聚集,在这种概念下,区域土地的集约利用就是适度合理的土地聚集。伴随区域经济的发展和增长,其要求土地必然会形成土地集约利用,在土地稀有和聚集经济的共同作用下,土地集约利用是必然趋势。所以,土地的变化和利用状况关乎聚集经济的形成及演化过程,也影响这聚集经济的效果。土地集约利用和聚集产业的空间分布相辅相成,土地集约利用度较高、经济增长迅速的地方,自然也是聚集规模较大、聚集效应显著的地方。第三章广西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分析3.1广西土地概况3.1.1 广西省概况 广西省位于我国的华南地区,在我国的西部,属于沿海地区,省会南宁市,下属还有14个地级市,8个县,还是壮族自治区的重要聚集地,广西省幅员辽阔,全省面积23.67万平方公里,分别与广西、湖南、贵州、云南多个省接壤,并与东南亚、越南比邻,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特殊的气候与地形使得广西省的土地资源丰富,且较复杂,存在明显的差异。 3.1.2 经济状况 所谓经济增长,大众的理解就是经济生产收益的变化,最直接的数据就是国民生产总值和国民收入,是关于资本积累,技术进步,人口增长的规模性经济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经济增长的了解越来越深,对经济的要求也越来越多,首先是对经济结构的要求发生了转变,其次是注重经济发展的优化及增长的情况,是经济的发展形势发生转变。这使得必须实行经济增长的三低三高增长形式向“一少、一低、四高”形式的转变,也就是高投入转变为少投入,高消耗转变为低消耗,同时实现经济的高效性,高产量以及高质量、高效益经济增长形式的转变。在生产过程中可以将土地看作是经济发展中的一种生存要素,单位面积内土地的收入也会增加,由此可以看出一个地区的土地集约程度受当地经济增长的影响,由此也可以断定经济增长是土地集约利用的重要驱动力量。受20世纪初期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的经济状况虽然乘上升趋势,但是这只是表面现象,经济的整体增长趋势还是不容乐观,这也对我国的土地集约利用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所以要加速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从而实现我国土地利用的整体方向,提升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实现我国经济,资源的可持续发展。3.1.3 人口情况3.1.3.1人地关系 人口和经济社会发展之间形成的综合关系被称为人地关系,它不但包括人口、环境、资源之间的可持续发展关系,同时也包括土地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其是影响土地利用集约程度的重要因素,同时,这也是相似经济发展阶段的地区和国家产生不同土地利用结果的重要原因。由于土地资源是有限的,而人口又是不断增加的,所以人地关系会变得越来越紧张,而土地会越来越紧缺。所以,国家和企业会倾向于选择劳动力、资本或者其他较充足的要素来代替土地,从而会形成较高的土地利用度,促进土地投入产出水平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