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桃花源记 .docx_第1页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桃花源记 .docx_第2页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桃花源记 .docx_第3页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桃花源记 .docx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1桃花源记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借助工具书和课文注释读懂课文大意,能补出省略的成分,梳理文章脉络。2.积累课文中重要的文言字词句用法,并能背诵课文。3.反复诵读,借助想象描述的方式,品味文章精美的语言,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教学重难点:积累掌握文言字词,感悟桃花源的环境美、生活美,体会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课前热身说说有关桃花的诗句,引入课题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杜甫东园探桃李 杨万里题都城南庄 崔护大理寺桃花 白居易二、任务单自学反馈核查自主学习部分三、朗读课文,注意节奏。四、小组合作互译,疏通文意理清脉络。显示文言句子翻译方法ppt小组互译,分任务进行五、归纳反馈字词(见ppt)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文言句式(省略、判断句)注意:便要还家(“要“通”邀“,邀请);一词多义:寻向所志(寻:寻找),寻病终(寻:随即,不久)“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中“交通”一词在古汉语中是“交错相通”的意义,在现代汉语中指“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第二课时一、 合作探究1. 任务一 梳理文章的脉络,说说本文的线索是什么?围绕这一线索,作者写了哪几件事?以武陵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为线索,发现桃花源,进入桃花源,复寻桃花源。2.任务二 课文描绘了一个怎样的理想社会?作者为什么要描绘这样一个理想的社会?寄托作者什么样的社会理想?今天我们怎样看待这一社会理想?完成此任务,可从以下几个问题入手,根据“探究导题”,以讨论方式自学课文1)渔人是怎么发现桃花源的?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2)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林的自然景色的?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奇丽美景)3)渔人是如何进入桃花源的?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曲折、隐蔽、幽深)4)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源的生活环境的?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环境优美宁静)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生活安乐幸福)5)桃花源中的人是如何对待这位不速之客的?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民风淳朴、热情好客)6)桃花源人为什么来到桃花源村?哪些语句写出了桃花源人与世隔绝的久远?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厌恶战争、不满外界生活、与世隔绝)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7)陶渊明把桃花源写得这么美,这地方存在不存在?为什么?不存在。因为渔人“寻向所志,遂迷”;刘子骥“欣然规往”,“未果”。二、 了解陶渊明及时代背景Ppt关于陶渊明、背景资料、现实图景孝武帝年间,出任江州祭酒。因出身受人轻视而辞官。隆安四年,投入桓玄门下做属吏,但他不愿同流合污,不愿做这个野心家的心腹,辞职。元兴三年,投入刘裕幕下任镇军参军,起初对刘裕的功绩抱很大期望,但不久对官场黑暗感到很失望,于是辞职归隐。义熙元年,任建威参军,不久辞职。同年秋(41岁),叔父介绍任彭泽县令,到任八十一天,不满官场黑暗,授印去职。 陶渊明十三年的仕宦生活,是他为实现“大济苍生”的理想抱负而不断尝试、不断失望、终至绝望的十三年 此后直到他逝世的23年间,以耕读自娱,未再入仕。陶渊明长于诗文辞赋,有陶渊明集传世,主要散文有归去来兮辞(并序)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等。桃花源记是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大约作于永初二年(公元421年)。作者生活的时代正是晋宋易代之际。东晋王朝极端腐败,对外一味投降,安于江左一隅之地。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军阀连年混战,赋税徭役繁重,加深了对人民的剥削和压榨。【现实图景】 义熙七年,江州刺史刘毅上表陈述当地状况: 江州(陶渊明故乡,今江西九江)自桓玄以来,驱蹙残败(战事紧迫,社会混乱) ,至乃男不被养,女无匹对。逃亡去就,不避幽深。自非财殚(尽)力竭,无以至此。 晋书刘毅传 宋书武帝本纪:“晋自中兴以来。治纲大弛(朝廷律政松弛),权门兼并,强弱相凌,百姓流离,不得保其产业。” 宋书荆州蛮传:“宋民赋役严苦(赋税严重,百姓艰辛),贫者不复堪命,多逃亡入蛮(荒野之地)蛮无徭役,强者又不供官税。” 三、 回答任务二描绘了一个平和、安宁的桃花源:村中人人劳作、人人平等,没有剥削、没有战乱、生活安定、风气淳朴,是一个作者向往的理想社会。当时的社会黑暗纷乱,作者是借此表达对和平、美好生活的向往。这既是作者的精神寄托,也是广大人民愿望的体现,作者在这里,贯注了自己对理想社会的强烈追求的愿望,同时含蓄地表达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人民渴望摆脱剥削、压迫,追求幸福、安定生活的美好愿望。这样的理想在当时社会背景下是无法实现的。积极意义:寄托人民的理想与愿望,为人们提供一个精神归宿,使人们在痛苦中找到寄托寻得安慰;消极意义:让人产生不思进取消极避世的不良心理;今天的青少年应该敢于幻想、勇于行动、敢于直面现实,而不要消极逃避。四、 小结全文以武陵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为线索,把发现桃源的经过,在桃源的所见所闻所历,离开桃源后再寻桃源的情形,都贯串起来了。故事曲折回环。它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在深深地叹惋中,先生远去了,但是他追寻的身影,深深地留在我们的心里,来看一看吧,先生的一生就是这样追寻的一生啊。年轻的时候,他做官,希望大济苍生,可是官场污浊,他不为五斗米折腰,后来选择了归隐,可是,生活依然窘困,写此文的时候,他已经五十七岁了,年近花甲,但世人都不相信有这样的梦想,无人问津时,他依然有梦,在桃花源诗的最后,他写了这样的两句:“愿言蹑清风,高举寻吾契。”我希望能够驾着清风高高的飞扬去寻找我们的同道之人啊。先生的贡献就在这里了,他给我们乱世之中的世人一块“恬静的心田”【屏显】桃花源诗( 节选)世乱如倾,政乱如粥,心乱如麻。陶渊明的贡献是于乱世、乱政、乱象之中在人的心灵深处开发出了一块恬静的心田。梁衡心中的桃花源人生有梦生活会更美好,今天重读经典,我们有新的感受。五、 巩固练习(用原文回答)见Ppt六、 学习反馈(任务单)板书设计 发现 忘路、忽逢 景美:平旷、俨然、良田、美池 桃花源 进入 理想社会人美:种作、怡然、皆出酒食 再寻 遂迷、未果教学反思:在设计桃花源记第一课时的时候,打算从这几方面入手:1、课前营造氛围,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播放了梦入桃花源的歌曲。2、检查预习的环节中,我让学生查找作者的相关资料,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且本篇文章是学生第一次接触陶渊明,查找作者的相关资料是很有必要的;3、加强文言文学习的语感,是文言文教学的重要环节,教师的示范朗读、学生自己的大声朗读、学生的示范读教师加以指导,这些环节我认为还是非常有必要的;4、第一课时非常重要的环节就是梳理课文大意,文言文教学学生最感枯燥的往往是疏通文意环节,对于基础相对较弱的学生更甚。若老师指定学生翻译,要么哑口无言,要么不动脑筋拿着参考书照念;若以老师串讲为主,学生便无所事事,亦不愿主动记笔记。我充分利用小组学习的优势,以小组为单位,结合课下注释翻译第1、2段,然后各小组在质疑相关的字词句,教师加以点拨,设置此环节的目的就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5、本文的重点就是感悟桃花源的环境美、生活美,体会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我先让学生感悟桃林美景,出乎我的意料,学生居然没有举手,出示了桃林的图片,才有一个同学妙语连珠,描绘了桃林美景。再次感悟桃源的美及感情时,我认为这是较难的,并且是教学的重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