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doc_第1页
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doc_第2页
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doc_第3页
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doc_第4页
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系别:元培计划 班级:03级 姓名:攸佳宁 同组成员:韩逊,郑尧,李婧思 第10组实验日期:2005年11月15日 教师评定 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摘 要 该实验采用任务分离的实验范式,通过再认和知觉辨认的方法测量19名大学生被试的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以验证内隐记忆的客观存在,并希望考察内隐记忆的特点及其与外显记忆的关系。研究结果发现:内隐记忆是客观存在的,但在本实验中它的保存量显著小于外显记忆的保存量,同时,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是相互独立的。关键词 外显记忆 内隐记忆 再认 知觉辨认 任务分离1. 导言心理学对于记忆的研究一直以来都依赖于自由回忆、线索回忆和再认测验。这些测验都被认为是测量外显记忆(explicit memory)的。外显记忆是指在意识的控制下,过去经验对当前作业产生的有意识的影响。过去的研究都一直集中于对外显记忆的研究,然而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重视对内隐记忆的研究。1内隐记忆(implicit memory) 指人们不能回忆其本身但能在行为中证明其事后效应的经验(Roediger , 1993)。其操作定义是:在不需要对特定的过去经验进行有意识的或外显的回忆测验中表现出来的对先前获得的信息的无意识提取(Graf ,Schacter ,1985)。2 由于外显记忆的研究历史悠久,人们对外显记忆的特点和研究方法等比较熟悉,因此本文以下主要介绍内隐记忆的研究历史、特点、研究范式以及对内隐记忆的理论解释。1.1 内隐记忆的研究历史早在古希腊时代,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就曾广泛论述过记忆的特性,但他们都只关注外显记忆。在中世纪,经院哲学家圣奥古斯丁和阿奎那也大量探讨了外显提取和搜索的加工过程,然而,在他们的著作中,都没有提到过内隐记忆。最早涉及到内隐记忆的是笛卡尔,他在1649年的著作“The Passions of the Soul”中谈到,一个人童年时期的恐惧的经验会一直保留在他的大脑中,但是他本人却不记得这段经历。之后,Leibniz也曾强调过无意识知觉和记忆的重要性,但是由于英国联想主义哲学家洛克、休谟等主张在外显的角度上讨论记忆,因此Leibniz的思想没有得到重视。而在Leibniz之后第一个系统的讨论内隐记忆现象的是法国哲学家Maine de Biran。他可以被认为是第一个提出多重记忆系统的人,他声称存在3种记忆系统:机械记忆(mechanical memory),感觉记忆(sensitive memory)和表征记忆(representative memory)系统。前两种记忆被认为是代表了内隐记忆,而表征记忆则被认为是代表了外显记忆。19世纪的很多思想家都关注无意识的加工过程。在他们当中,英国生理学家William Carpenter 最先使用了无意识思考(Unconscious Cerebration)这个术语表示在意识之外的思想活动。他的无意识思考概念以及他对内隐记忆的兴趣来源于他联系生理学和心理学的尝试。另一位维也纳生理学家Eward Hering也做出了相似的努力,并且引入了名词“有机记忆或无意识记忆(Organic or Unconscious Memory)”。19世纪末,对内隐记忆的系统的实验研究和理论分析出现在5个不同的领域:心灵研究(psychic research)、神经病学(neurology)、精神病学(psychiatry)、哲学和实验心理学。心灵研究主要采用两种内隐记忆测验:凝视水晶球(crystal ball gazing)和自动书写(automatic writing)。神经病学主要集中在对大脑损伤的遗忘症病人内隐和外显记忆分离的研究上。精神病学家弗洛伊德等主要研究歇斯底里遗忘症患者的记忆现象,并且着重强调内隐或无意识记忆的重要地位。在哲学方面的研究中,主要的贡献来自于Henri Bergson。他在“Matter and Memory”中提到:过去的经验主要以两种不同的形式存在,一是运动的心理机制(motor mechanism),一是独立回忆(independent recollections)。第一种记忆形式包括逐渐学习的习惯和技能,是内隐的,而第二中记忆形式则是外显的。在19世纪晚期到20世纪初,实验心理学家对内隐记忆现象的关注相对较少。但是,记忆的实验研究的先驱艾宾浩斯也承认不是所有的记忆都可以通过有意识的方式表达出来。他研究记忆的经典方法节省法也可以作为内隐记忆存在的一个证据。因为人们不能有意识的回忆出所学过的项目,但是在重学时所花费的遍数却减少了,可见人们还是保存了对学过项目的记忆,只是不能外显的提取出来。在艾宾浩斯之后,实验心理学对内隐记忆的研究分成了3个部分:一是桑代克通过大量实验证实个体可以在没有意识知觉和外显记忆的情况下学习各种规则;二是Poetzl在1917年报告说在意识下呈现的没有被报告出来的图片的特点出现在了被试的表象和梦中;三是在对催眠现象的研究中,Clark Hull和他的学生发现了在催眠过程中,被试对技艺、条件反射和一些事实的大量的内隐记忆。1随着20世纪初行为主义的盛行,人们对记忆,尤其是内隐记忆的研究一度陷入低潮,但在20世纪60 年代,英国神经心理学研究人员Warrington 和Weiskrantz 在对遗忘症患者的研究中重新发现了内隐记忆现象。1985 年心理学家Graf 和Schacter 发表了一篇论文,将这类自动的、不需要有意识参与的记忆正式命名为内隐记忆,而把传统的、需要有意识回忆的记忆称为外显记忆。到了20 世纪90 年代,内隐记忆已成为认知心理学研究领域的一个热点。经过十多年的持续快速发展,尤其是近年来人们研究热情的不断高涨,对内隐记忆的研究取得了长足进步。31.2内隐记忆的特点与外显记忆相比,内隐记忆具有鲜明的特点。首先,它的储存容量很大,Reinitz 等人(1994) 研究发现,再认测验的成绩随学习的合成词数目的增加而下降,而知觉辨认成绩不受先前学习项目数的影响。说明内隐记忆容量大,贮存密度高。内隐记忆的保存时间长,1982 年,Tulving ,Schacter 和Stark 的再认与残词补全实验发现,再认成绩7 天以后显著下降,但残词补全的成绩7 天前后没有显著差异。Ohta 等人(1988) 研究发现,被试者在16 个月后仍旧发现了启动效应。朱滢等人(1989) 在实验中也发现,外显记忆7 天后成绩显著下降,而内隐记忆7 天之后没有改变。这说明内隐记忆保持时间长且稳定。内隐记忆不受材料的加工方式与水平的影响,直接测验与间接测验的比较研究发现,加工水平对外显记忆有较大的影响,而对内隐记忆几乎没有影响。Jacoby 等人(1981) 研究发现,词的语义加工(精细加工) 与词的外部特征加工(非精细加工) 影响再认测验成绩,即精细加工比非精细加工的再认成绩好。但在内隐记忆测验中,发现两种加工方式与水平的启动效应几乎是相等的。 内隐记忆无需有意注意参与。学习编码时的注意状态对外显记忆的影响很大,集中注意会提高测验成绩,分散注意则肯定降低测验成绩。但在内隐记忆中,发现注意状态对内隐记忆的测验成绩影响是不明显的。Parkin 和Russo (1990) 研究发现,采用集中注意或分散注意的方式进行学习,对残词补全、残图补全的成绩没有影响,而对再认和回忆的成绩有明显影响。Gabrieli 等人(1996) 的研究也得到了类似的结果。41.2内隐记忆的研究范式目前,研究内隐记忆的实验范式主要有两种:任务分离范式和过程分离范式。 任务分离范式是由心理学家Tulving于1983 年首先提出来的。任务分离范式通过改变测验指导语,造成两种记忆任务(间接测验与直接测验),通过考察这两种记忆测验成绩间的关系来确定是否出现分离,其目标是通过实验性分离现象来揭示不同记忆任务的底层系统或加工机制。1在这里,有必要对不同的记忆测验做一个区分。一般认为:自由回忆、线索回忆和再认属于直接记忆测验,例如再认测验就是要求被试直接判断所呈现的项目是否学过,它们测量外显记忆,而间接测验测量内隐记忆。间接测验又包括材料驱动和概念驱动的测验。材料驱动的测验包括知觉辨认、补笔、词干补笔、模糊字辨认等,例如知觉辨认就是要求被试辨认短暂时间内呈现的字或词,而没有明确要求被试回忆学习项目;概念驱动的测验包括一般知识测验等。任务分离范式即通过改变某一变量,使其对一种记忆测验的结果产生很大影响,而对另一种测验的成绩影响很小或影响的方向相反,从而证明存在两种不同的记忆类型,并研究不同记忆的特点。通过采用任务分离范式,研究者获得了内隐记忆存在的证据,并且上文所提到的内隐记忆的特点大部分是通过任务分离范式而得到的。然而任务分离范式过于依赖所使用的特定记忆任务分离来间接测量推论加工过程及其特点,而内部加工过程与测验任务之间并非是一一对应,难以从根本上解决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之间的相互污染问题。任务分离方法将不同记忆任务间的分离作为记忆分离存在的证据,是不充分的。并且任务分离范式无法详细说明间接、直接记忆任务所共有的记忆加工特点。另外,在一些实验研究中该范式还受到视触通道的共享特征和反应偏向的挑战。 基于任务分离范式的不足,90 年代,Jacoby 等人在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相互独立的前提下,提出和完善了过程分离范式( Process Dissociation Procedure , 简称PDP),试图从两种记忆编码和提取过程来解释外显、内隐记忆的差别。在过程分离范式中,测验阶段包括两个部分,以词干补笔测验为例,一个为包含测验,要求被试尽量用所学习过的词完成词干补笔任务,实在想不起来了就用第一个出现在头脑中的字补全词干,这样测出来的记忆包括了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第二个部分为排除测验,要求被试尽量不要用所学习过的词补全词干,这里测量的是内隐记忆,通过这两部分测验,就可以将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分离出来。过程分离范式将意识性提取与自动提取看成两种独立的加工过程,摆脱了任务分离范式所面临的内隐和外显记忆相互干扰的问题,为内隐记忆加工机制及特点研究提供了大量的直接实验证据。然而它的理论的不尽完善和数据的不充分性引起了一些研究者对它的质疑和修正。 质疑一: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之间独立性假设的质疑。 Joordens 和Merikle (1993) 提出冗余模型,认为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之间是包容而非独立的关系3。Gandiner 和Java 提出排除模型,认为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是相互排除的关系。研究者们所提出的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的关系图见图1:图1: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的关系模型 质疑二:加工分离是否是人为造成的分离的质疑。PDP 的前提假设是:意识性提取与自动提取是两种独立加工过程。Curran 和Hintzman 在实验中发现,若违反独立性假设将导致意识性提取和自动提取之间的人为分离5。Jacoby (1998) 也承认关于是否人为分离的质疑有助于理解PDP 模型的适应范围和操作条件。 针对以上关于过程分离范式的质疑,Richardson-Klavehn等人参照Ebbinghaus 的观点,将记忆分为:主动的意识记忆(voluntary conscious memory) ,被动的意识记忆(involuntary conscious memory) 和被动的无意识记忆(involuntary unconscious memory) 三类,对加工分离程序进行较大修正,设计相对的三类测验直接测验、间接测验和对立测验来测量三类记忆。61.3 内隐记忆的理论解释关于内隐记忆内部机制的解释有:阈限说、激活说、多重记忆系统说和传输适当认知程序理论。其中多重记忆系统说、传输适当认知程序理论是关于内隐记忆内部机制的两种主要解释理论。 阈限说是最早解释内隐记忆的理论,持阈限说的研究者认为内隐记忆的产生是由于记忆痕迹过于微弱,达不到外显记忆所需要的强度的缘故。现在越来越多的证据否定了这一假说。 激活说认为启动效应是内部记忆系统中固有的统一的预存表象或知识结构的暂时激活,激活是自动的,不受精细加工的影响。 由Tulving 和Squire 等人根据遗忘症的研究,着眼于记忆的神经机制提出了多重记忆系统理论(multiple memory system theory)。该理论改变过去将记忆视为一个单一系统的观点,将记忆看作是由不同操作系统所组成的复合系统,每一操作系统都由若干特定的加工过程组成,在理论上每个记忆系统都有其特定的神经机制与行为指标,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分属不同记忆系统。1982 年,Tulving 发现启动效应是情节和语义记忆之外的另一种记忆系统。 1985 年,他进一步通过随机独立性概念论证了内隐记忆是一种新的记忆系统。1990 年,他继承论证了启动效应代表一种新的记忆系统. Squire 将记忆分为两大类型:陈述性记忆系统和非陈述性记忆系统(前者包括事实记忆和事件记忆,是唯一能进入意识中的可察觉记忆;后者包括各种启动效应,如技能学习及条件反射)。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分属非陈述记忆系统和陈述记忆系统。系统说将记忆与某种神经结构或过程联结起来,较好地解释了遗忘症患者外显记忆受损而内隐启动效应仍然存在的现象。但是该理论存在一些含糊和值得怀疑之处。如存在多重记忆系统的标准是什么? 实验分离现象是否具有证实多重记忆系统存在的充分性? 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中介主义”倾向等问题。因此,多重记忆系统理论的合理性受到怀疑。 Roediger 等人根据对正常人的研究,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提出迁移恰当加工理论(transfer appropriate rocessing theory,简称加工说),针对多重系统说主张记忆系统只有一个,实验分离现象只是反映了不同记忆任务对贮存信息的不同心理加工过程,并区分了两类记忆加工过程:知觉加工过程和概念加工过程。外显记忆是自上而下的概念驱动加工,内隐记忆属于自下而上的知觉信息驱动的加工。1989 年Blaxton 进行实验,同时比较了陈述性记忆、非陈述性记忆、数据驱动加工的测验结果,得出了实验性分离现象有规律地依赖于加工方式。加工说较成功地解释了正常被试的实验分离现象(如内隐记忆的持久性、联想效应、情境、敏感性等) ,但是,一些实验中获得的分离与知觉和概念特征的区分不一致(如Weldom 和Coyotel996 年在概念型间接测验中发现了图形优势效应,但在相匹配的间接测验中没有该效应)。另外,加工说没有对信息提取时的无意识做出解释,即没有对内隐记忆的主要特征做出解释。加工学的合理性受到挑战。 多重系统说以功能分离和随机独立性,提取意向标准及匹配方法获得了不同记忆系统存在的根据。加工说以传输适当为框架,以启动特异性和知觉型/ 概念型的分离对多种系统存在提出质疑。至今,加工说与系统说的争论仍持续不断地进行,并出现了两种学说逐渐融合的趋势。持加工论的许多研究者主张在加工观点中加入某些结构限制,以避免观点的模糊性和循环论证的嫌疑。持系统论的研究者也赞同仅在任务分离的基础上假定多重系统的存在是难以让人信服的,只有创设条件使不同的系统表现不同的功能或明确不同系统的相互作用时,谈论系统才是有意义的。正如Tulving 所说“系统说和加工说的融合是将来内隐记忆研究发展的方向”。 Scheter (1992) 提出认知神经科学的方法和理论同神经心理学和神经生物学的各种临床资料结合起来,探讨内隐记忆的本质。Tulving(1995) 提出整合加工论与系统说的SPI 模型。该模型假设不同记忆系统之间相互联系特点在于加工过程的特异性,即各系统间信息以串行方式编码,以并行方式储存,信息的提取在系统间独立。SPI 将记忆的加工过程与记忆系统揉合在一个共同的结构框架之中。Zinimer (1995) 综合系统论和加工论提出多水平、多象征模型(Multi-level, Multi-token Model),将信息加工分成不同的水平, 在加工较低水平平行分布着多个相对独立表征系统对刺激进行加工,其产物为象征(Token) ,较高水平的象征由较低水平象征整合产生,这些象征也同样由特定的子系统驱动。以上关于内隐记忆机制的理论推动了内隐记忆的研究,但是由于内隐记忆的复杂性,至今仍没有一种理论能够令人信服地解释所有的内隐记忆现象。2 本研究采用任务分离范式,比较被试在再认测验(外显记忆测验)和知觉辨认(内隐记忆测验) 中的成绩,希望考察内隐记忆是否存在以及外显记忆、内隐记忆的特点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根据前人的研究结果,本实验拟验证以下假设:1.存在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2.内隐记忆的容量比外显记忆大。3.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是相互独立的。2. 方法2.1 被试 北京大学心理系本科生19人,其中男9人,女10人,年龄19-22岁,视力或矫正视力正常,IQ正常,无遗忘症病史,以前均为参加过类似实验。2.2 仪器和材料 本实验的仪器为装有PES心理实验教学系统大学版的计算机,红黄绿三色反应键盒以及纸笔若干。 本实验材料为160个双字词,以大小为32的黑色宋体字呈现,词频相同,均为0.0008。分为两组,每组80个词,一组为学习用词,在学习阶段呈现(见附表1),一组为混淆用词,在测验阶段作为新词呈现(见附表2)。另有20个词频、字体、大小与学习用词和混淆用词大致相同的缓冲词20个(见附表3)。所有双字词均摘自北京语言学院语言教学研究所编著的现代汉语频率词典,由北京语言出版社1986年出版。 学习阶段、再认测验和知觉辨认测验均使用上述双字词,在知觉辨认测验中,知觉辨认背景灰度为70,前景灰度为74。2.3 实验设计 本实验采用任务分离范式,通过记录被试在外显记忆任务和内隐记忆任务中的记忆成绩,考察内隐记忆是否存在、内隐记忆的特点以及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的关系。本实验采用传统的再认测验测量外显记忆,在再认击中率与再认虚报率存在显著差别的情况下,外显记忆量再认测验中的击中率虚报率;采用知觉辨认测验来测量内隐记忆,在旧词辨认正确率与新词辨认正确率有显著差别的情况下,内隐记忆量知觉辨认测验中旧词的正确辨认率新词正确辨认率。在学习阶段,实验包括两个部分,中间间隔5分钟,每个部分分别学习40个频率相同的双字词,同时为了消除系列位置效应,本实验在学习阶段的两个部分头尾都各分别增加了5个缓冲词,词频与学习用词相同,但不告诉被试。学习阶段结束后,被试休息15分钟,进入测验阶段。本实验的测验条件包括再认测验和知觉辨认测验,为被试内设计,即每个被试都需要完成两种测验,为了平衡顺序效应,本实验采用被试内的ABBA平衡法。再认测验和知觉辨认测验都包括40个词语,其中新词与旧词各半,同时对于每个被试来说,新词和旧词在测验中都只出现一次。本实验需要控制的因素包括:学习用词、混淆用词和缓冲词的词频相同;两个学习部分的时间间隔,学习与测验的时间间隔一致;被试在两个学习部分间隔和学习与测验间隔时的活动尽量一致,没有刻意复述学习过的词;知觉辨认测验阶段词语的呈现时间和明度保持一致。2.4 实验程序 本实验分为学习阶段和测验阶段。2.4.1.学习阶段 1.从80个学习词和20个缓冲词中随机挑选出40个学习词和10个缓冲词,按照5个缓冲词40个学习词5个缓冲词的顺序向每个被试呈现双字词(这个分类过程被试不知道),每个词呈现1s,被试只需观看并学习,不需作任何反应。 2.休息5分钟后,重复上述程序,只是换了剩下的40个学习词和10个缓冲词。2.4.2测验阶段 学习阶段结束后,休息15分钟,进入测验阶段。每个被试做4个测验,流程为:再认1知觉辨认1知觉辨认2再认2。 1.再认1:呈现40个词语,其中20个学习过的(随机从80个学习用词中挑选),20个没有学习过的(随机从80个混淆用词中挑选),依次逐个呈现,每词呈现1s,词与词之间的间隔也为1s,要求被试判断是否学过,学过按红键,没学过按绿键,当被试按键反应后呈现下一个字。 2.知觉辨认1:开始实验后,首先呈现300ms的黑色屏幕,作为知觉辨认准备时间,然后快速呈现一个双字词,呈现时间为75ms,共呈现40个词语,其中20个是学习过的(随机从剩余的60个学习用词中挑选);20个没有学习过的(随机从剩余的60个混淆用词中挑选),呈现顺序随机。被试需要辨认所呈现的词语,并在词语呈现完毕后记录在纸上。记录完毕后,即按键进入下一个词语的知觉辨认。如果被试没有辨认出来,则在纸上空出一个位置。所有40个词辨认完毕后,被试要将所辨认出的词语按顺序输入计算机,没有辨认出来的,则空出相应位置。 3.知觉辨认2:程序同知觉辨认1,但在呈现的40个词语中,20个学习过的是随机从剩余的40个学习用词中挑选出来的,20个没学习过的是随机从40个混淆用词中挑选出来的。 4.再认2:程序同再认1,但在呈现的40个词语中,20个学习过的是随机挑选后剩余的20个学习用词,20个没学习过的是随机挑选后剩余的20个混淆用词。3. 结果 记录每名被试在再认测验中正确再认旧词的数目(再认击中数目)和错误再认新词的数目(再认虚报数目)以及每名被试在知觉辨认测验中正确辨认旧词数和正确辨认新词数,并将它们都转化成百分比(数目/40),这样我们得到再认击中率、再认虚报率、辨认旧词率和辨认新词率。3.1再认测验与外显记忆 对于再认测验,统计所有被试再认击中率和再认虚报率的平均数和标准差,列于表1中:表1:所有被试再认击中率和再认虚报率的平均数和标准差(%)再认击中率再认虚报率平均数68.0318.30标准差11.10 9.43 根据表1的数据,以再认回答类型为横坐标,以被试对新词和旧词回答为学过的百分率为纵坐标作图,见图2: 为考察在本实验中被试是否存在外显记忆,对被试再认测验的击中率和虚报率进行相关样本t检验,结果表明,再认击中率(M=68.03%,SD=11.10%)显著大于再认虚报率(M=18.30%,SD=9.43%),t(18)=17.504,p.001。因此我们可以认为,对于本实验的学习材料,被试存在着外显记忆。 由于再认击中率显著大于再认虚报率,因此我们将各被试再认击中率的平均值减去再认虚报率的平均值,就得到了本实验被试的平均外显记忆量为49.73%,标准差为12.39%。3.2知觉辨认测验与内隐记忆 对于知觉辨认测验,统计所有被试辨认旧词和辨认新词的平均正确率和标准差,列于表2中:表2:所有被试辨认旧词和辨认新词正确率的平均数和标准差(%)辨认旧词正确率辨认新词正确率平均数47.2437.89标准差28.0426.55 根据表2的数据,以知觉辨认词语类型为横坐标,辨认正确率为纵坐标做棒图,见图3: 为考察在本实验中被试是否存在内隐记忆,对被试辨认旧词正确率和辨认新词正确率进行相关样本t检验,结果表明:被试辨认旧词正确率(M=47.24,SD=28.04)显著大于被试辨认新词正确率(M=37.89,SD=26.55),t(18)=5.337,p.001。说明在本实验中被试对学习材料存在着内隐记忆。 根据以上结果,辨认旧词正确率显著大于辨认新词正确率,因此我们可以将全体被试辨认旧词正确率的平均值减去辨认新词正确率的平均值,就得到了本实验的平均内隐记忆量,为9.35%,标准差为7.63%。3.3 外显记忆与内隐记忆的关系 根据本实验的数据,我们计算出本实验被试外显记忆量和内隐记忆量的平均值和标准差,列于表3中:表3:全体被试外显记忆量和内隐记忆量的平均值和标准差(%)外显记忆量内隐记忆量平均值49.739.35标准差12.797.63 根据表3的数据,以记忆类型为横坐标,记忆量为纵坐标,对被试的外显记忆量和内隐记忆量做棒图,见图4: 为考察本实验中外显记忆量和内隐记忆量的大小,对被试的外显记忆量和内隐记忆量进行相关样本t检验,结果表明:在本实验中,外显记忆量(M=49.73%,SD=12.79%)显著大于内隐记忆量(M=9.35%,SD=7.63%),t(18)=12.317,p.5。说明外显记忆与内隐记忆是相互独立的,外显记忆量大者内隐记忆量不一定大,反之亦然。4.讨论 从表1和图2可以看出,在再认测验中再认击中率大于再认虚报率,相关样本t检验也发现两者之间的差异达到了显著性水平,证明了外显记忆的存在。该结果支持假设1。说明被试对学过的词保留了有意识的记忆,并且能够外显的提取出来。 从表2和图3可以看出,在知觉辨认测验中,辨认旧词的正确率大于辨认新词正确率,相关样本t检验也发现两者之间的差异达到了显著性水平,证明了内隐记忆是客观存在的,该结果支持假设1。虽然在知觉辨认测验中,我们没有要求被试有意识回忆先前学习过的词语,但是从实验结果来看,被试对先前学习过的项目的知觉辨认正确率更高,说明先前学习过的词语产生了启动效应,证明了内隐记忆的存在。 从表3和图4可以看出,本实验中外显记忆量大于内隐记忆量,且相关样本t检验证明了两者的差异达到了显著性水平。这个结果与假设2不符。根据前人的研究结果,内隐记忆量一般大于外显记忆量,Reinitz在1994年就发现再认成绩随学习的合成词数目的增加而下降,而知觉辨认成绩则不受先前学习项目数的影响。本实验之所以得出相反的结果,研究者认为可能是因为在知觉辨认测验中,项目呈现时间只有75ms,很多被试认为时间太短,有时甚至还没看见就已经消失,而个别被试甚至只辨认出了1到2个或者完全没有辨认出任何词语,这就导致了内隐记忆量平均值的下降。另外,一些被试也反映在知觉辨认测验中,项目的明度太低,而且实验没有在暗室的条件下进行,这也导致了知觉辨认成绩的下降,从而出现了内隐记忆量偏低的结果。 另外,从图5可以看出,内隐记忆量和外显记忆量的分布没有什么规律,spearman检验也发现两者之间的相关只有0.024,远远没有达到显著水平,说明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是相互独立的,这个结果支持假设3,同时支持图1中的独立模型。根据多重系统理论,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分属不同的记忆系统,因此是相互独立的;而根据传输适当认知程序理论,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所涉及的加工过程不同,因而是相互独立的。两种理论都可以解释本实验所得的结果,因此本实验不能得出支持某种理论而否定另一种理论的结论。 由于采用任务分离范式,本实验也存在着这种范式所共有的缺陷,即在内隐记忆测验中,存在着外显记忆的污染,知觉辨认测验测量的并不是纯净的内隐记忆。这是因为:在知觉辨认测验中,当被试只看清了所呈现词语的一部分时,他可能会有意识的回忆先前呈现过的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