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中医及常见病_第1页
基层中医及常见病_第2页
基层中医及常见病_第3页
基层中医及常见病_第4页
基层中医及常见病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基层中医及常见病的治疗适宜技术 主讲人 张燕蕾 一艾灸疗法1定义 以艾绒为主要成分 点燃后悬置或放置在穴位或病变部位借灸火的热力以及药物的作用激发经气达到防治疾病目的的一种外治方法 2作用 温经散寒扶阳固脱消瘀散结防病保健 3应用 寒湿痹痛脏腑虚寒阳气虚脱气虚下陷经络阻滞 4分类 隔姜灸隔物灸隔蒜灸隔盐灸温和灸悬灸回旋灸雀啄灸温盒灸 5各种灸法图片 隔姜灸 隔盐灸 隔蒜灸 温和灸 回旋灸 雀啄灸 温盒灸 6常见病取穴用法 感冒 风寒型 症状 鼻塞流涕头痛恶寒苔白脉浮 治则 疏风解表散寒常用悬灸法 隔姜灸法 取穴 风池 大椎 曲池 合谷 百会 操作方法 现场演示 腹泻 寒湿型 脾胃虚弱型 症状 排便次数增多 粪便稀薄治则 健脾化湿温中散寒常用取穴 天枢 足三里 神阙常用悬灸法 隔盐灸法操作方法 现场演示 痛经症状 治则 温养经脉 痛经止痛取穴 中极 气海 三阴交常用麦粒灸 隔姜灸棘间韧带炎症状 脊椎骨各棘突之间有棘上韧带和棘间韧带使其相互连接 棘上韧带位于浅层 棘间韧带位于深层 在胸椎或腰椎 由于慢性劳损等原因 棘上韧带可以出现炎症反应 以至于部分地从棘突上剥脱或者分离 病人可以有局部的固定性疼痛和压痛 这种情况称为棘上韧带炎 棘上韧带炎常常发生在胸腰交界部位 治则 温肾补阳 通经活络取穴 阿是穴 命门常用灸法温盒灸 温针灸 二拔罐疗法 1定义 是以罐为工具 利用热力产生负压 使之吸着于腧穴或应拔部位的体表 使被拔部位的皮肤充血或郁血 以达到治疗疾病目的的一种方法 2作用 温经散寒 行气活血 止痛消肿 拔毒排脓 3罐的种类 1 竹筒火罐 取坚实成熟的竹筒 一头开口 一头留节作底 罐口直径分3 4 5公分三种 长短约8 10公分 口径大的 用于面积较大的腰背及臀部 口径小的 用于四肢关节部位 可用温水浸泡几分钟 使竹罐质地紧密不漏空气然后再用 南方产竹 多用竹罐 2 陶瓷火罐 使用陶土 作成口圆肚大 再涂上黑釉或黄釉 经窑里烧制的叫陶瓷火罐 有大 中 小和特小的几种 陶瓷罐 里外光滑 吸拔力大 经济实用 北方农村多喜用之 3罐的种类 3 玻璃火罐 玻璃火罐 是用耐热硬质玻璃烧制的 形似笆斗 肚大口小 罐口边缘略突向外 分1 2 3种号型 清晰透明 便于观察 罐口光滑吸拔力好 因此 玻璃火罐 已被人们广泛地使用起来了 4 抽气罐 用青 链霉素药瓶或类似的小药瓶 将瓶底切去磨平 切口须光洁 瓶口的橡皮塞须保留完整 便于抽气时应用 现有用透明塑料制成 不易破碎 上置活塞 便于抽气 拔罐的方法 火罐法 利用燃烧时的火焰的热力 排去空气 使罐内形成负压 将罐吸着在皮肤上水罐法 一般应用竹罐 先将罐子放在锅内加水煮沸 使用时将罐子倾倒用镊子夹出 甩去水液 或用折叠的毛巾紧扪罐口 乘热按在皮肤上 即能吸住 抽气罐法 先将青 链霉素等废瓶磨成的抽气罐紧扣在需要拔罐的部位上 用注射器从橡皮塞抽出瓶内空气 使产生负压 即能吸住 或用抽气筒套在塑料杯罐活塞上 将空气抽出 即能吸着 4拔罐法的应用 留罐 拔罐后 留置一定的时间 一般留置5 15分钟 罐大吸拔力强的应适当减少留罐时间 夏季及肌肤薄处 留罐时间也不宜过长 以免损伤皮肤 推罐 又称走罐 一般用于面积较大 肌肉丰富的部位 如腰背 大腿等部 须选口径较大的罐子 罐口要求平滑 最好用玻璃罐 先在罐口涂一些润滑油脂 将罐吸上后 以手握住罐底 稍倾斜 即后半边着力 前半边略提起 慢慢向前推动 这样在皮肤表面上下或左右来回推拉移动数次 至皮肤潮红为止 拔罐法的应用 闪罐 罐子拔上后 立即起下 反复吸拔多次 至皮肤潮红为止 多用于局部皮肤麻木或机能减退的虚证病例刺血 刺络 拔罐法 用三棱针 陶瓷片 粗毫针 小眉刀 皮肤针 滚刺筒等 先按病变部位的大小和出血要求 按刺血法刺破小血管 然后拔以火罐 可以加强刺血法的效果 适用于各种急慢性软组织损伤 神经性皮炎 皮肤瘙痒 丹毒 神经衰弱 胃肠神经官能症等 各种火罐图片 竹筒火罐 玻璃火罐 抽气罐 感冒的拔罐疗法 1风寒感冒方法一 1 选穴大椎 背部膀胱经穴 2 拔罐方法采用走罐法 走罐处涂以姜汁作润滑剂 来回走罐以皮肤呈紫红色为度 最后将罐留在大椎 肺俞上20分钟 也可采用排罐法 留罐20分钟 每日1次 病愈即止方法二 1 选穴大椎 肺俞 合谷 列缺 3 拔罐方法单纯拔罐法 用闪火法将罐具吸拔在穴位上 留罐15 20分钟 每日1次 病愈即止 感冒的拔罐疗法 2风热感冒方法一 1 选穴大椎 合谷 曲池 尺泽 2 拔罐方法单纯拔罐法 用闪火法将罐具吸拔在穴位上方法二 1 选穴太阳 印堂 曲池 合谷 2 拔罐方法采用针罐或刺络拔罐法 留罐15分钟 咳嗽的拔罐疗法 一 风寒咳嗽1 方法一 1 选穴肺俞 身柱 风门 外关 2 拔罐方法采用单纯拔罐法 留罐15分钟 每日1次 2 方法二 1 选穴天突 肺俞 大椎 2 拔罐方法大椎穴采用刺络拔罐法 用梅花针以轻度手法叩刺大椎穴 以稍有出血点为度 然后拔罐 出血量以较少血点冒出皮肤为准 然后取掉罐具 天突和肺俞用单纯拔罐法 留罐10分钟 每日1次 咳嗽的拔罐疗法 二 风热咳嗽1 方法一 1 选穴大椎 风门 肺俞 曲池 3 拔罐方法大椎 曲池采用刺络拔罐法 用梅花针以轻度手法叩刺穴位 以出血点较多为度 然后拔罐 出血量以较多血点冒出皮肤为准 然后取掉罐具 风门 肺俞用单纯拔罐法 留罐10分钟 每日1次 带状疱疹的拔罐疗法 定义有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沿周围神经分布的群集疱疹及神经痛为特征的病毒性皮肤病 治法 局部取穴为主刺络拔罐法操作方法 用75 的酒精消毒患处 在疱疹集聚处用三棱针进行围刺 迅速一闪火拔罐法 留罐5分钟令每罐出血5 10ml隔日一次 刮痧疗法一定义 用特制刮痧器具 依据中医经络腧穴理论 在体表进行相应手法刮拭 以防止疾病的方法二作用活血祛瘀 改善微循环祛邪排毒 促进新陈代谢益气扶正 调节免疫力 理筋通络 调整关节和结构功能 刮痧板的类型 椭圆形 用于脊柱两侧腹部和肌肉丰满的部位方形 用于人体躯干 四肢部位缺口形 用于手指足趾脊柱部位三角形 用于胸肋部位面部梳形 用于头部 各种刮痧板 握持刮痧板的方法 将刮痧板放置掌心 一侧有拇指固定 另一侧由食指和中指固定 或由拇指以外的其余四指固定 刮痧时利用指力和腕力使刮痧板与皮肤之间夹角约45度为宜 刮痧的次序 选择刮痧部位顺序的总原则为先头面后手足 先胸腹后背腰 先上肢后下肢 逐步按顺序刮痧 全身刮痧者 顺序为 头 颈 肩 上肢 胸腹 背腰 下肢 局部刮痧者 颈部 头 颈 肩 上肢肩部 头 颈 肩上 肩前 肩后 上肢背腰部 正中 脊柱两侧 双下肢 刮痧的方向 总原则 由上向下 由内向外 单方向刮拭 尽可能拉长距离 刮痧的时间 刮痧的时间包括每次治疗时间 刮痧间隔和疗程 1 局部刮痧一般10 20分钟 全身刮痧宜20 30分钟 2 两次刮痧之间宜间隔3 6天 以皮肤上痧退 无痛感为宜 若病情需要而原部位痧斑未退 可选其它相关部位进行刮痧 3 急性病痊愈为止 慢性病7 10次一疗程 常见病的刮痧疗法 感冒 1刮头部 1 刮头两侧 2 刮头前部 3 刮头后部2颈刮肩部 1 刮颈部 哑门至大椎 2 刮头前部 3 刮上肢 颈椎病1刮头部2刮颈肩部3刮上肢座疮1刮背部 督脉和膀胱经 2刮上肢 手阳明经 3刮下肢 足阳明经合足太阴经足三里至丰隆阴陵泉至三阴交 4点按内庭厉兑穴 刮痧的注意事项 一 刮痧前的注意事项 1 要了解病情 辨证施治 问病求因 确定刮试的部位 2 根据病人的虚实 寒热 表里 阴阳采取补泻手法 3 下肢静脉曲张者 宜由下而上补刮或平补平泻刮试 4 不要面向电风扇刮痧 尽量避风 刮痧前的注意事项 5 不要采用其他的代用品刮痧 如铜钱 塑料品 瓷器 红花油 好得快 等 6 头部 面部不必抹油 保健刮可着衣刮拭 治病出痧 必须使用专用的刮痧油 7 痛觉敏感的人 可先泡热水澡或热敷后再刮痧 以减少疼痛 二 刮痧中的注意事项 1 血小板低下者 容易出血 病危的人要谨慎刮拭 补刮为宜 2 刮痧操作时朝一个方向刮拭 不可来回刮 3 刮痧不必强行出痧 4 保健刮痧不必抹油 不必刮出痧来 从头到足每个部位 每条经脉 都刮拭8次 背部请家人帮忙 每天3 10分钟 自然达到强身健体 延年益寿了 三 刮痧后的注意事项 1 刮痧后 会使汗孔扩张 半小时内不要冲冷水澡 可洗热水澡 边洗边刮无妨 2 刮完一般在五至七天痧退后再刮拭 平时可以补刮 以加强退痧的作用 3 刮痧后喝一杯热 温 开水 以补充体内消耗的津液 促进新陈代谢 加速代谢产物的排出 4 刮痧 排毒外 还要针对性地调理脏腑营养 常用穴位 身柱穴身柱穴属督脉 在项后第三胸椎与第四胸椎之间 身柱有理肺气 补虚损 解疗毒 宁神志的功效 灸身柱能温补元阳 调和气血 促进青少年的生长发育 现代研究认为 灸身柱可以调节人的神经系统 可以防止神经衰弱 失眠症 头痛的发作 可以防止疲劳 促进肌体体力的恢复 灸身柱对小儿的胃肠道疾病 如消化不良 吐乳 泄泻 食欲不振等有防治作用 此外 对精神萎靡 夜哭 呼吸系统的哮喘 气管炎 百日咳 感冒 肺炎等都有防治作用 养生一言草 载 小儿每月灸身柱 天枢 可保无病 大椎穴大椎穴属督脉 在第7颈椎与第1胸椎之间 大椎穴又名百劳穴 是督脉 手足三阳经 阳维脉之会 有 诸阳之会 和 阳脉之海 之称 此穴有解表 疏风 散寒 温阳 通阳 清心 宁神 健脑 消除疲劳 增强体质 强壮全身的作用大椎穴还有明显的退热作用 中脘穴中脘穴属任脉 位于腹部正中线 脐上4寸 中脘穴有调胃补气 化湿和中作用 艾灸中脘穴后能使胃的蠕动增强 幽门立即开放 胃下缘轻度提高 空肠黏膜皱襞增深 肠动力增强 艾灸中院有利于提高脾胃功能 促进消化吸收和增强人的抵抗力 对于胃脘胀痛 呕吐 呢逆 吞酸 食欲不振等有较好疗效 关元穴关元属任脉 位于腹部正中线 脐下3寸 该穴为小肠之 募穴 足三阴经 任脉之会 一身元气之所在 别名 丹田 中医学认为 关元其部位为真阳所居 化生精气之处 艾灸关元能使清阳上升 浊阴下降 元阳温暖 血液充盈 能培肾固本 补气回阳 通调冲任 理气活血 气海穴气海属任脉 位于腹部正中线 脐下1 5寸 灸气海有延年益寿 养生保健的作用 现代研究认为 艾灸气海穴可防治下腹部疼痛 大便不通 泄痢不止 遗尿 遗精 阳痿 滑精 闭经 崩漏 带下 子宫脱垂 中风脱证 脘腹胀痛 气喘 疝气 失眠 神经衰弱 肠炎等 神阙穴神阙 肚脐 属任脉经 又名脐中 艾灸神阙穴 有温补元气 健运脾胃 固脱复苏 灸神阙还能治泄泻 便血及病后大便不通 据 窦材灸法 载 肠癖下血 久不止 此饮食冷物 损大肠气也 灸神阙穴三百壮 虚劳人及病后大艾灸神阙穴 对泄泻 绕脐腹痛 脱肛 中风脱证 角弓反张 产后尿潴留 慢性腹泻 皮肤瘙痒 荨麻疹有效好的防治作用 足三里穴足三里属足阳明胃经 位于小腿的前外侧 在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 足三里是胃经的主要穴位 具有调理脾胃 健运脾阳 温中散寒 补中益气 调和气血 宣通气机 导气下行 补虚强身的作用 甲乙经 载 五脏六腑之胀 皆取三里 三里者 胀之要穴 对感冒 肺结核 尿频遗尿 小便不通 遗精 阳痿 早泄等也均有防治作用 艾灸足三里还能增强体力 解除疲劳 调节神经 有较强的延缓衰老的作用 是养生保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