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英学校体育课现状调查报告.doc_第1页
培英学校体育课现状调查报告.doc_第2页
培英学校体育课现状调查报告.doc_第3页
培英学校体育课现状调查报告.doc_第4页
培英学校体育课现状调查报告.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培英学校体育课现状调查报告内容摘要:目前的体育课现状,因为没有升学压力,也不影响中高考成绩,就不像其他学科那样受到学校、家长、社会等多方面的压力,因此,在体育课教学中,只有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提高学生参加体育课的积极性,使学生能够精神饱满,积极主动地完成学习任务。兴趣的激发是保持学生行为的内部动力,也是影响学生自觉性和积极性的重要因素,只有学生的运动兴趣表现为具有积极情绪,行为上爱好某项运动从而才能形成行为习惯,随着某一活动的兴趣的形成和爱好的增长,习惯性就越强,从而养成终身锻炼习惯。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也要求达到“培养对运动的兴趣与爱好,形成坚持锻炼的习惯”。所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当前体育课程改革的出发点,是改变课堂面貌达到新课程目标的切入点。培英学校体育课现状调查报告在教学过程中,部分学生经常会出现兴趣不高,注意力不集中,对教师安排的课上内容感到枯燥无味,对耐力付出较多项目感到苦与累。在课上,教师无硬性的要求时,他们往往不会自觉投入到运动项目中,往往三五成群凑在一起聊天。如果教师要求较严,又借故请假,完成教师安排的学习目标较勉强,他们喜欢上的体育课,也仅仅是想走出教师不受约束的体活课,对体育课存在较为明显的厌学行为。目前的体育课现状,因为没有升学压力,也不影响中高考成绩,就不像其他学科那样受到学校、家长、社会等多方面的压力,因此,在体育课教学中,只有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提高学生参加体育课的积极性,使学生能够精神饱满,积极主动地完成学习任务。兴趣的激发是保持学生行为的内部动力,也是影响学生自觉性和积极性的重要因素,只有学生的运动兴趣表现为具有积极情绪,行为上爱好某项运动从而才能形成行为习惯,随着某一活动的兴趣的形成和爱好的增长,习惯性就越强,从而养成终身锻炼习惯。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也要求达到“培养对运动的兴趣与爱好,形成坚持锻炼的习惯”。所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当前体育课程改革的出发点,是改变课堂面貌达到新课程目标的切入点。一、现状调查鉴于以上原因,首先我通过开放式问卷对所任教的一个班级进行多个方面内容的调查:“是否对体育课有兴趣?”“喜欢体育课的原因?”“不喜欢体育课的原因?”“心目中的体育课该如何上?”根据学生问卷的回答及查阅文献,了解同行们所采用的措施后,设计出第二份问卷对所任教的其它班级学生进行调查,通过对六个班(八年级混合班)共270名学生的调查,收有效问卷265张,重点了解:(1)不喜欢体育课的学生比例以及原因;(2)喜欢体育课的学生比例以及原因;(3)目前学生对体育课程目标怎么理解;(4)设计的措施能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5)如果仅从兴趣出发,你认为体育课如何上?二、调查结果与分析根据收到的有效问卷调查统计,喜欢体育课的人数为178人, 达到总人数的67%,不喜欢体育课的学生人数为87人, 达到总人数的33%。1.学生不喜欢体育课的原因表一“学生不喜欢体育课的原因”调查结果统计表原因人数百分比户外活动限制(太冷或太热)4451%课堂内容与形式单一1416%没有喜欢的运动项目1315%学业太重,无心活动1011%身体素质不适于运动910%不喜欢运动78%技术不行,怕出丑56%可见不喜欢体育课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外界客观因素影响,天气太热太冷,是体育课存在的一个客观原因,受条件或学校要求限制,体育教师难以解决,教师应该在制定教学目标时,有意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意志品质的锻炼培养,引导学生不怕吃苦。其次是教学内容和形式的安排,现行的中小学体育教学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内容枯燥,形式单一,选择性小的弊端。从小学到高中阶段所安排的教学内容重复的比较多,针对性、特殊性不明显。如800米、立定跳远、实心球、100米跑这些“老传统”一直在沿用,而初中学生已经具有了良好的体育基础与经验,他们更喜欢那些主动的、有选择的、符合个人需要的锻炼内容与形式。中小学体育教学内容的一脉相承,势必会影响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另外从教学组织形式来看,多年来一成不变的“四段式”教学程序(即开始部分、准备部分、基本部分和结束部分)让我们的体育教师循着惯性年复一年日复一日,这样的程序的确有生理学依据,但却缺乏心理学依据,难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再次是学生心理因素。“学业太重,无心活动。”应试教育一直占主导地位,学生平时绝大部分时间被占用,想玩不敢玩,不会玩,学习上的情绪影响到体育课从而淡薄了体育运动的兴趣,而“不喜欢运动”“没有喜欢的运动项目”“技术不行、怕出丑”,主要是因为这部分学生体育基础差,体育成绩一直不高,缺乏积极的情感体验,他们对体育学习和锻炼的目的意义认识不清,对体育的兴趣仅停留在对结果的需求上,导致体育学习动力不足,“有的学生因为意志品质比较薄弱,对持续时间较长,单调的项目难以坚持,缺乏勇气,缺乏毅力;有的学生性格内向,缺乏自信,在集体活动中适应性较差,不能充分表现自己的能力,往往知难而退。最后是学生身体因素“自身素质不适合运动”这部分学生有的是遵照医嘱不能参加剧烈运动,有的是由于体形太胖或自身身体素质较差,不能完成一般的运动,他们在长期以来的体育课中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内容,也没有受到老师的“特别关注”为他们开出适合他们自己的运动处方,从而对体育课失去了兴趣。2.学生喜欢体育课的原因表二“学生喜欢体育课的原因”调查结果统计表原因人数百分数上体育课可以调节紧张的情绪9151%上体育课比较轻松8045%有自己喜欢的运动项目7542%喜欢运动6436%喜欢体育教师4827%体育课可以增强体质4626%课堂安排灵活169%可见,同样是“喜欢体育课”,不同的学生对体育课兴趣也表现出很大的差异,他们有的是对某项体育项目有特长;有的是为了健身;有的是为了能放松一下;有的是喜欢体育教师,当然同一个人也可能综合了许多方面的原因。值得注意的是占比例最高的两项是“上体育课可以调节紧张的情绪”,“上体育课比较轻松”,说明当今的中学生学业负担太重,他们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喜欢体育课的原因是因为体育课时间可以走出教室,可以暂时缓解一下压力,适当地放松一下心情,那么在体育课教学中,教师针对这个情况,一方面要采取措施激发他们参与运动的兴趣,另一方面也要考虑实情,适当安排教学内容,控制学生运动的强度,尽量不要在体育课上再加重学生负担。并且根据调查结果,我们同时可以看出教师的亲和力,课堂的组织安排等方面,还有待加强和改进。3学生对体育课程目标的理解新的课程目标是(1)增强体能,掌握和应用基本的体育与健康知识和运动技能;(2)培养运动的兴趣和爱好,形成坚持锻炼的习惯;(3)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表现出人际交往的能力和合作精神。(4)提出对个人健康和群体健康的责任感,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5)发扬体育精神,形成和积极进取,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根据比较不难看出,好像学生的回答基本涉及到了体育课程的主要目标,但统计问卷时发现,较少有同学能写出两个以上的目标,根据图1可以看出即使是回答最多的“增强体质,提高技能”,也只有71个同学仅占总人数的大约27%,其余则更少,再从字面上看,学生对目标的理解停留在传统的目标上。如新课程标准强调“健康第一”而“增强体质、提高技能”是教学大纲的指导思想,重点关注的是“体质”“技能”,而忽略了心理因素和社会适应的两个健康纬度。再如“达标”是国家为了迅速提高学生体质,制定了国家体育锻炼标准旨在通过锻炼标准来促进学生努力参与体育锻炼,增强体质,各个学校要上网通报本校学生测试情况及格率多少?优秀率多少?如此一来教学大纲努力向达标内容靠拢,比如每年必测的男100米、女800米、50米、实心球、立定跳等项目,体育课程会长时间围绕这些内容开展教学,导致学生认为体育课的目标是“为了达标”误导了学生对体育课的目标 真正了解,导致学生普遍对体育课程目标了解不全面,不深刻。4.“设计的措施能否提高学生兴趣”结果统计表三“设计的措施能否提高学生兴趣”调查结果统计是否会提高兴趣A会B不确定C不会人数百分比人数百分比人数百分比课堂上安排游戏和竞赛5320%8231%13049%课上按运动项目分组活动16462%5822%4216%按能力分组(掌握运动项目的技术高低)7729%10138%8733%课堂上常给予激励18670%6625%135%对于学习情况及时反馈13551%10640%249%课堂多介绍体育知识及背景13852%7428%5320%改变评价方式15960%6625%4015%课外活动时组织兴趣小组19674%3413%3413%表三中的措施是综合了第一份开放问卷中学生对于“老师采取什么样的措施能引起你的兴趣”的回答,查阅文献了解同行们所采用的方法以及笔者的教学实践三方面的观点后而设计的,结果显示,大部分措施能引起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但出乎意料的是“课堂上安排游戏和竞赛”“按能力分组”这两个在同行中能引起共识的两条措施,学生认为会引起他们学习兴趣的比例约占16%和29%。针对这个问题,我特别与一些学生进行了交流,找出原因是因为学生认为竞赛对他们还可以采用,而游戏是小学生的活动,对他们来说太幼稚;而按能力分组,对于学生的技术掌握确实有效果,但并未考虑到部分同学的心理,尤其是分到能力差的一组,“如像被贴了标签一样”所以宁愿大家一起学。5.如何仅从兴趣出发,你认为体育课如何上?结果统计表 表四 “如果仅从兴趣出发,你认为体育课如何上?”调查结果统计表原因人数百分比原因人数百分比自由活动时间要长26098%多介绍有关运动的规则与相关知识249%按照兴趣,分组活动8030%特殊天气,要灵活安排197%更新,增加器材选择多一些7227%没有考试压力,要轻松197%多举行班际,小组比赛4818%考试方法不能太单一,要定期评定135%教师参与并指导4216%不要跑步114%这个问题在问卷中以开放性题型出现,概括学生的答案内容主要集中在上述表格中的几个方面,还有其他不同答案均不足5个,属于个别现象,在表四中未一一列出。根据统计可以看出,学生的建议很多是值得参考的,但也要区分有些同学的回答过于“自由主义”,如回答“自由活动时间要长”这些同学中有37名学生要“充分的自由”,再如有19名学生要求“没有考试压力要轻松”等,可见这部分学生根本没有意识到体育是一门课程,再有还有11名学生要求“不能跑步”,而“跑步”是体育课程的重要内容,是实现体育目标最基本的方法和手段,我们可以改变跑步的练习方式,但如果离开了跑,可能许多运动项目将不再存在,所以对待学生的建议,教师要辨证的看待,可以有选择的参照。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效的策略针对调查结果,并结合访谈和总结实践,笔者认为激发学生在体育课上学习兴趣的有效策略如下。1.加强学习目的性教学,补充相关体育知识根据对学生“体育课程目标的理解”的统计和分析,可见进行学习目的性教育的必要性,在教学中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可以使学生知道自己所学的每项知识和技能的目的,以及这些知识技能对自身及社会的意义,唤起他们的间接兴趣,表三的调查结果显示有138人(占总数的52%)认为课程上需要,“多介绍体育知识和背景,”实践证明教师对相关体育知识的补充可以吸引学生产生继续探索的求知欲望。使学生在体育实践中提高理解能力、接受能力,能够更快地掌握运动技术。通过挖掘教材中体育文化的内涵,可以增加学生的欣赏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篮球教学中,我加强了对篮球知识的传授,学习篮球的发展史和裁判知识,叫学生如何去欣赏比赛,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部分平时不喜欢篮球的学生说“以前看篮球比赛,就知道哪边得分,谁胜谁负。后来体育课上老师讲解了规则,并教我们如何去欣赏比赛,还了解了一些战术配合,现在看比赛内行多啦,发现篮球确实有魅力,难怪NBA吸引了那么多人的眼球呢!2.适当改变教材内容的体系,灵活安排课堂形式根据调查看出学生喜欢体育的原因“课堂内容与安排灵活”的人数很少,仅占总数的13%,可见目前的体育课程还不能真正的吸引学生。新课程标准从教学目标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并未涉及到具体内容,这给我们体育教师提供了一个选择教学内容和实施新教学方法的空间和余地,今后我们的体育课程应该将那些不切实际,不符合学生运动兴趣的,学生走向社会一辈子也不会使用的竞技运动教材内容,淡出学校体育教学的内容范畴。如新教材将铅球项目列为“选修教材”,并将学生十分喜欢的,对他们的生活和终身体育锻炼有作用的运动项目如跆拳道、街舞等请入我们的体育教学课堂,可以说未来体育课程可以将一切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和激发学生运动兴趣的教学组织形式、内容和方法纳入到体育课程之中。“一种教材,万种教法”,适当改变教学内容的体系和传统教学方法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收获,如学生普遍对耐力跑比较惧怕,耐力跑课我们经常看到学生们满脸痛苦的围绕操场一圈一圈的跑。教师安排耐力跑课,其实想想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很大程度是因为教师的教学安排,耐力跑的目的是训练耐力,是强化学生的心肺功能,而跑仅是手段而已,我们完全可以选择其他手段来达到这个目的。比如800米、1000米也就是三、四分钟跑的路程,只因为这个过程太枯燥,所以学生不喜欢。后来尝试根据学生的兴趣用连续几分钟的运球跑(足球或篮球),连续几分钟的跳绳或者十分钟健身操组合等方式来练习,这样往往练习时间比单纯跑的时间长,但学生却充满了兴趣,脸上也带着笑容。3.融洽师生关系,形成良好的课堂氛围体育有别于其他学科的显著特点是,直观性相当强,师生共同活动,教与练的密切配合贯穿于整个课堂。在师生的双边活动中,只有师生默契配合,才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作为体育教师,首先要以自己的表率作用和文明形象去感染学生,用较强的业务能力去指导学生,以优秀的心理品质去影响学生。平时教师要参与到学生的练习中,以平等的身份与学生相处。这是教师获得威信,密切师生关系,形成良好课堂氛围的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在表四调查结果中可以看出许多学生也提出了“教师要参与并指导”的要求,事实证明积极参与学生的练习,和学生一起活动,一起打比赛,这样不仅缩短了教与学的距离,也加深了师生之间的感情,学习效果非常明显。融洽师生关系,其次要热爱学生,信任学生,真正为学生着想。实践证明,有些学生对体育产生兴趣,是从对教师喜欢开始的。比如在我所任教的班级中,有名学生文化成绩很好,但体育成绩一直达不到“三好学生”的评选要求,鉴于他的情况及课堂上积极配合教师的表现,和他谈过后,给他的体育成绩打了合格分,当年他终于评上了“三好”,意想不到的是在第二学期的体育课上表现得非常出色,积极主动的参与运动,最后靠自己的努力达到了合格分数。在这次的问卷调查中,他在“喜欢体育课的原因”一栏内,作出唯一的选择“喜欢体育老师”(本是不记名调查,但是他在问卷写上了名字)可见教师关爱学生的行为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甚至可能对学生的学习产生直接而深刻的影响。很多时候课堂上缺乏良好的情感氛围仅仅是教师与班级的部分学生关系紧张,这部分学生往往是不遵守纪律,比较调皮的学生,这些学生在文化课中受的批评多表扬少,会形成一种自我保护的逆反心理。这部分学生又往往是身体素质好,精力充沛,利用课余时间与他们多交流,关心他们的思想动态关心他们的文化学习,让他们知道你是真心的想帮助他们,然后在体育课堂上要善于发现他们闪光的地方,针对他们各自的特长请他们做示范,作裁判或协助教师参与保护帮助,还可以用让他们协助体委布置场地,借还体育器材等方式来增强责任感。4.按兴趣分组教学,同时关注个体差异。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具有连续性,许多学生对于某一项运动的兴趣在小学阶段便有了,到了初中阶段,他们不需要教师启发和诱导就能自觉地产生主动参与意识。教师是学生成长的引导者,学生发展的领路人,而学生本人才是成长的主人发展的主体。鉴于初中学生对某项运动已经有了一定认识与兴趣,在体育教学中可以采用一定的练习压缩,安排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发挥专长,让学生自愿分组参加自己喜爱的体育运动,也就是满足学生调查表中“按照兴趣,分组活动”和“自由活动时间要长”的要求,让他们通过自身体育运动的实践去体验运动的乐趣和意义,培养体育运动的爱好和兴趣。当然,此时的“分组活动”并非“绝对的自由”,教师必须在各小组中巡回指导,必要时进行适当的示范和讲解,让学生在兴趣的基础上更好地掌握技术,从而更深刻更稳定他们的兴趣。根据上面的调查结果分析,我们不能简单的“按掌握运动技术高低分组,由于生长发育、接受能力,身体素质及运动技能等原因,客观上存在着个体差异,而学习和发展是每一个学生的权利,教师必须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要使千差万别的学生都有所收益,都能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在体育课教学中鉴于两方面的因素,我尝试在按兴趣分成大组的基础上,再按友情分成小组。这个小组中学生的技术有高有低, 但它们关系好,相互了解,信任度高,思想一致,克服了技术差,怕出丑的学生不敢练习的状况。例如在排球的垫球教学中,在友情小组里,我让技术好的学生带着技术差的学生一起练习,动作差的学生边练习、边观察、边请教进步越来越大,可以多垫几个来回,提高了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动作好的同学在练习时,对方给的球或左或右或高或低,而自己回球要到位,这样给自己加大了难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同时刺激他们积极性和兴趣的提高。另外根据学生“不喜欢体育课的原因”第四点的分析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还要关注因身体原因或特殊情况下不能参加正常运动的学生,教师可根据他们不同的情况,为他们开出特别的“恢复性运动处方”或“功能性运动处方”,并且教师最好能监督他们完成运动,以便及时调整,还有教师一定要在情感上给予他们特殊的关怀。5.充分发挥激励的作用,增强学生参与运动的兴趣与信心根据表3调查结果有70%的学生认为“教师时常给予激励能提高他们参与运动的兴趣”。的确体育兴趣往往是伴随着学生自身参加活动时成功的内心体验而逐渐产生的,而教师可以通过对学生的激励,使学生的成功体验逐渐积累并发展成兴趣。在实践教学中,我发现教师适时适度的表扬往往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尤其是对学生做的好的方面要在第一时间给予首肯,哪怕是一个注目、一个点头都是对学生的激励,都会激起学生更大的学习兴趣。比如在我任教的班级中有一名女生,她的体育基本素质很一般,但发现她在武术套路练习中很努力,于是在集体纠正动作时,请她做示范并给予了肯定。后来又请她与教师一起带其他同学对练,一学期以后她的武术套路动作是全班最好的,其他项目也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其实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长处、优点,关键在于教师要时刻留心,善于捕捉激励学生的良机并采用恰当的方式方法,给他们展示自己的机会,体现自己的价值。6.有效运用竞赛,正确处理竞赛与合作的关系根据调查结果的分析我们知道由于不同年龄的心理因素,初中学生喜欢竞争激烈的运动,而小学生更多喜欢游戏型项目。对学生进行开放题型的统计中,许多学生也提出了“多举行班级和小组比赛”的要求。学生的特点是争强好胜,渴求表现自己,在教学中创设竞争情境,提供竞争机会,让他们在竞争中展示自己,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教师在组织竞赛时,竞赛的目的要贯穿于教学的始终,要合理的运用竞赛方式,灵活运用竞赛规则,竞赛内容多样化。也可利用个人与个人,小组与小组的比高、比远、比快、比准、比多、比反应、比质量、比作风、比纪律等。竞赛结果教师进行小结和讲评,除了表扬优胜方外,还可以进行其他方面的比较和评价,使各类学生都有获胜的机会,都能体验成功感。另外运用竞赛时还要注意正确处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因为当今的学生独生子女多的原因,很多学生习惯了以“我”为中心,思想意识与行为上都会表现的“唯我独尊”,容易排斥别人,而竞争又会因为竞赛过程的紧张和对结果重视的程度,使学生产生对立情绪,针对这个问题教师要善于抓住良机,结合课堂内容进行合作意识的培养,其实竞赛在培养合作意识方面,有其他活动难以比拟的作用。例如一场球赛中,有着人与人之间频繁的合作,教师要让学生明白比赛的胜利除个人技能、技术的充分发挥外,主要还有同伴间的默契配合,让学生懂得谁上场,谁替换谁都有一定的原因,教育学生在比赛中面对队友的发挥失常,团体间应相互谅解,相互鼓励和支持,切忌埋怨与责备,教育学生面对困难时要紧密配合,共同想办法。竞争与合作是激励学生发展的两种机制,竞赛的运用要达到激发兴趣的目的,同时促进学生相互了解增进友谊。7.改进传统评价方式,重视及时反馈以往的体育教学评价,远远没能充分发挥出评价的功能,所以在调查结果中有156人(占总数60%的人)认为“改变评价方式”是有效的措施。以前对学生只注重学期末的终结性评价,忽视了过程性评价与诊断性评价,在评价内容上基本局限于体能和运动技能的单一评价,忽视了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运动参与等方面的多元评价,比如评价的内容重点集中在体能和运动技能的测试方面,他忽略了学生由于受身高、体重和体能的遗传性影响,在运动能力上表现的个体差异。“成绩面前人人平等”,一些学生认真学习,刻苦锻炼,却难以取得好成绩,而有些学生单凭身体条件和先天优势就能取得优异成绩,体育成绩变的与学生学习努力的直接关系越来越不明显。这在某种程度上使体育考试失去意义,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受到挫折,甚至产生厌学的情绪,从而出现了“不喜欢运动”“没有喜欢的运动项目”等不喜欢体育课的原因。针对这种情况,新的课程改革要求改变评价方式, 建议未来的体育课程要结合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绝对性评价与相对性评价、结合客观评价与主观评价、 变单一性评价为多元性评价。也就是不仅要评价结果也要评价过程,不仅要评价绝对成绩还要评价进步与否,不仅要评价体能、技能,还要评价参与和态度,不仅要有教师评价还要有小组评价、个人评价,鉴于以上要求设计出我校体育成绩评价表。培英学校体育成绩评价表评价内容与分类最终等级教师寄语体能理论知识运动技能学习态度情意表现与合作精神师评师评师评师评师评互评互评互评自评自评自评上述表格基本能体现新的评价要求,但体现不出过程评价,教师可以用此表格经常对学生学习的各个方面进行统计评定,也可以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及时通过言语反馈,因为评价的目的除了给学生一个学习的结果外,还有一个重要目的是用评价结果来激励学生。调查结果中有133人,(占总数51%)认为需要“及时反馈学习情况”,所以每一次评价后,要将结果及时反馈给学生,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结果,了解自己所学知识的应用成效。当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会激起进一步努力学习的愿望,看到自己的不足时,可以激起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