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基本情况: 南京工业大学化学化工学院现有教职工109人,教师81人,正高职46人,副高职32人,其中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博士生导师31人。全院教师具有博士以上学历的达70%以上,拥有国家973首席科学家1人,省部以上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4人次。博士生导师 :徐南平 、陆小华 、乔 旭 、刘晓勤 、吕效平 、云 志 、马正飞 、陈长林 、林 晓 、张利雄 、金万勤 、陈洪龄 、杨晓宁 、王 军、陈 苏 、范益群、邢卫红 、邵宗平、崔 群、冯 新 、黄 彦 、黄 培 、管国锋 、 朱敦如 、朱小蕾 、漆 虹、顾学红、黄 军、许 岩、汪 勇、暴宁钟正高职:谷和平 、包宗宏 、崔咪芬 、武文良 、谢 晖 、居沈贵 、林 陵 、史海健 、陈 莉 、谭轶巍、梅 华、杨 刚、孔 岩、周幸福、景文珩 副高职:秦金平 、杨祝红 、刘 畅 、沈 旋 、汪效祖 、王海燕 、冯 晖 、蔡 锐 、朱志敏 、刘定华 、丁 健 、金自强 、夏 毅 、王晓东 、李卫星 、陈日志 、汤吉海 、任晓乾 、王 晟 、冉 然 、吕玲红 、陈晓蓉、姚建峰 、陈 献 、黄 莉 、万 辉 、王重庆 、宋 军 、王昌松 、孙林兵 、王彩凤 、陈小强中职、初职等:祝宁东 、仲盛来 、袁 艳 、黄小建 、刘 飞 、熊剑琴、邱寿昌 、李宗明 、鞠永干 、弋 鹏 、苗素娟 、石丽芸 、陈巧玲 、熊翠蓉 、罗 彦 、李会旗 、时 彦 、李文涛 、刘 钰 、周一帆 、汪敏娟 、俞 娟 、栗西木 、沈海霞 、王郁超博士后:曹晶晶 、俞 健 、邵绍峰 、朱育丹 、胡小娟 、卫 旺博士生导师 :徐南平 、陆小华 、乔 旭 、刘晓勤 、吕效平 、云 志 、马正飞 、陈长林 、林 晓 、张利雄 、金万勤 、陈洪龄 、杨晓宁 、王 军、陈 苏 、范益群、邢卫红 、邵宗平、崔 群、冯 新 、黄 彦 、黄 培、管国锋、朱敦如、朱小蕾、漆 虹、顾学红、黄 军、许 岩、汪 勇、暴宁钟徐南平男,工学博士,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化学工程专家,我国膜领域国家“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 ,国家“863”领域专家,中国膜工业协会副理事长,中国海洋学会海水淡化与水再利用分会副理事长,全国化学工程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近十年来,以第一作者或通讯联系人发表期刊论文200多篇,其中被SCI、Ei检索论文160多篇,编写及参编著作3部。申请专利40项,有18项成果通过省、部级鉴定。以第一完成人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三等奖各1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先后获“全国优秀教师”、“江苏省劳动模范”、“江苏省首届创新创业人才”、“南京市十大科技之星”等称号。研究方向:材料化学工程膜与膜过程代表作:面向应用过程的陶瓷膜材料的设计、制备与应用,科学出版社,2005“Experimental and modeling study on tubular dense membranes for oxygen permeation”, AIChE J., 45 (12): 2519-2526, 1999“Novel method for preparing palladium membranes by photocatalytic deposition”, AIChE J., 46 (5): 1075-1083, 2000“Effects of particle size of TiO2 on photocatalytic degradation of methylene blue in aqueous suspensions”, Ind. Eng. Chem. Res., 38 (2): 373-379, 1999陆小华男,工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工业大学图书馆馆长。从事化工热力学及分子和界面化学工程的应用基础研究,主持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德国洪堡研究基金和国家863项目等十多项国内外课题,多次作为访问教授赴德国和美国进行合作研究,并赴美、英、德、意、日等国参加国际会议交流,共发表论文一百八十余篇,获专利授权4项,先后三次作为第一完成者获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培养的研究生中已有15名获得博士学位、30名获得硕士学位。先后获化工部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国家教委“有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青年教师奖和研究基金;化工部跨世纪人才;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人事部和教育部“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和全国模范教师”;“江苏省师德模范”称号。兼任江苏省第九、十届人大常委会委员。2002年“国际流体与界面学术会议”国际学术委员会成员,中方组委会主席。2007、2010年“国际流体相平衡会议”组委会成员Ind.Eng.Chem.Res.、Chem.Eng.Sci.等十多个国内外知名刊物审稿人。化工学报、过程工程学报编委、南京工业大学学报常务副主编。现任国家自然科学奖评委,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学位委员会、江苏省“333工程”评审委员。研究方向:1、超临界离子水溶液和纳米材料的分子模拟2、钛基晶须及纳米结构材料的合成及表征3、氧化钛晶须光催化技术及其集成4、钛基晶须增强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应用5、电解质溶液相平衡及过程模拟乔 旭男,工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工业大学副校长。现为江苏省政协常委,江苏省化学化工学会常务理事,江苏省民办高校研究会常务理事,高校化学工程学报编委。从事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本科和研究生的教学工作,先后主讲过“化学反应工程”、“催化反应工程”等四门本科生、研究生的主干课程和学位课程,指导博士、硕士研究生40多名,曾获得江苏省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和优秀二类课程各一项,所指导的硕士论文曾被评为江苏省第二届优秀硕士论文。开展绿色化学与化工方向的研究工作,涉及原子经济反应与绿色工艺、环境友好工业催化剂、化工过程优化与集成和化工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生物质资源利用等研究领域,发表学术论文、申请及获授权专利共30多篇(项);近几年取得了“氯化苄生产高新技术”、“苯甲醛绿色生产工艺”“缩合和脱氨耦合生产二苯胺技术”等一批工业化应用成果,在全国10多个大中型企业推广应用,社会经济效益显著;以技术入股方式合作成立了南通市天时化工有限公司,作为化工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基地,年产值近亿元,成为产学研结合的成功范例之一。曾被评为江苏省优秀青年骨干教师、江苏省优秀科技工作者、江苏省“青蓝工程”学术带头人、江苏省“333”工程培养对象和原化工部跨世纪人才培养对象。刘晓勤女,工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化学化工学院院长。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博士点专项科研基金项目、省级基金项目、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及企业委托研究项目,主持完成国家“九五”科技攻关项目、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江苏省社会发展基金等多项省部级基金项目,参加完成企业委托科研开发项目二十余项,其中九项成果通过部、省级鉴定,获部、省级科技进步二、三等奖共五项,以第一完成人获江苏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获批准专利二项,发表学术论文五十余篇。主要研究方向:吸附分离过程、新型吸附剂的研究、工业催化过程、化工生产废气及废水治理技术、合成氨生产气体净化技术等。研究成果在石化、化工、农药等行业应用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现任江苏省化学化工学会常务理事、高校化学工程学报编委。获化工部“巾帼建功标兵”称号,被评为江苏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江苏省优秀共产党员、江苏省师德先进个人、江苏省高校 “ 青蓝工程 ” 学术带头人、江苏省优秀科技工作者。吕效平男,工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化学工程与工艺系。主要从事化学工程及超声在化工、石油与环保中应用的交叉学科研究,已有多项省部级与中石化科研项目完成、申请发明专利5项并有六十余篇SCI、EI及核心期刊文章发表、研究成果也多次在国际会议发表。与瑞士洛桑联邦高等理工学院(EPFL)化学工程研究所及法国国立图卢兹高等化学工程师学校(ENSIGC)、法国国家化学工程实验室(UMR CNRS 5503)等国外研究单位有化工模拟、化工传质、气升式环流反应器及超声化工应用等合作研究。组建的超声化学工程研究所在超声应用研究开发工作位于国内前列,专门进行超声强化化工单元操作(乳化、萃取)、超声原油破乳脱盐脱水、超声降粘、超声化学反应、超声清洗、超声处理难降解有机废水和剩余生物污泥、超声化学反应器及设备及微乳柴油开发等方面纵向与横向研究课题,超声回收含油浮渣、超声处理剩余生物污泥等中试项目正在进行中。代表作: “Salting-out Separation and Liquid-Liquid Equilibrium of tertiary-Butanol Aqueous Solution”, Chem. Eng. J., 78:165-171, 2000“Comparison of the Hydrodynamics and Mass Transfer Characteristics of A Modified Square Airlift Reactor with Common Airlift Reactors”, Chem.Eng.Sci., 55:2257-2263, 2000“Transfer Characteristics in Stirred Airlift Loop Reactors with or without Static Mixers”, Chinese Journal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8(3):208-211, 2000发明专利一种原油脱水、脱盐方法,申请号:200510094978.x发明专利 一种含油浮渣脱水工艺, 申请号:200510122936.云 志男,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化工分离研究所所长。1978年医士专业中专肄业,1982年有机合成专业本科毕业,1985年化学工程专业硕士毕业并留校工作。1996年获工学博士学位。曾经以访问学者身份在韩国Korea Advanced Institue of Technology和美国Geog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进修工作。曾获得江苏省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以及江苏省苏北星火带建设先进工作者称号。主要科研活动:状态方程研究,碳五分离热力学基础研究,碳五分离技术工程化,低碳醇分离,超临界流体萃取及相关热力学基础研究,双液相技术提取无毒菜籽粕及菜油、无毒棉籽粕及棉油,油品改性及脱硫脱重金属,金属间化合物SbSn材料制备与应用,生物柴油及相关产品的开发,可再生资源的深度开发利用等。发表自然科学及社会科学文章近百篇。曾向国外出口转让碳五分离技术成果,曾签下南工大历史上单项最大技术转让合同。获得有关碳五分离技术以及油籽加工技术等四个专利。E-mail: 。手机马正飞男,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吸附分离研究所。 任江苏省材料化学工程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主要研究方向:化工分离过程、多孔材料和计算机在化工中的应用、化工过程的模拟与优化。研究开发工作包括: 吸附分离过程、吸附、催化等多孔材料的开发研究与表证、污染物的治理过程、化工过程的模拟计算与优化以及分子模拟等。先后参加和主持多项国家和省部级项目, 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三等奖各一次。负责的工程应用数学课程获江苏省培养创新工程优秀课程, 获江苏省教学成果一等奖。先后在国内外公开刊物上发表论文几十篇, 主编出版教材两本:数学计算方法与软件的工程应用(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 和化工英语(东南大学出版社,1999)。陈长林男,理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材料化学工程重点实验室。1995年6月吉林大学化学系获得博士学位,1995年9 月-1997年12月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博士后,1998年2月-1999年7月国立台湾大学化学系博士后。从事新型催化材料与催化反应研究工作。已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研究论文40余篇,其中SCI、 EI收录论文30余篇。已申请发明专利5项,其中3项已获得专利授权。目前主要从事中孔分子筛、固体超强酸、固体碱、过渡金属磷化物等新型催化材料的合成、表征及其在石油化工、精细化学品催化合成、可再生性资源催化转化方面的研究工作。代表作:“Ga-promoted tungstated zirconia catalyst for n-butane isomerization”, Catal. Lett., 85:177-182, 2003“Isomerization of n-butane by gallium-promoted sulfated zirconia supported on MCM-41”, Green Chemistry, 4:257260, 2002“Sulfated zirconia catalyst supported on MCM-41 mesoporous molecular sieve”, Applied Catalysis A: General, 215:2130, 2001林 晓男,工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材料化学工程重点实验室。1993年博士毕业于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专业为高分子化学。主要从事聚合物膜、无机膜的气体分离和渗透汽化研究,现主要的研究工作为无机膜材料的合成、表征及应用,重点在于将渗透汽化技术应用于有机溶剂/水体系分离及膜过程集成的研究。目前已在国内外刊物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研究兴趣在功能材料合成及应用研究。“Synthesis of silicalite tubular membranes by in situ crystallization”, AIChE J., 49 (1): 237-247, 2003发明专利“生物质发酵与膜渗透汽化制备无水乙醇的方法”,专利号ZL03113440.8发明专利“脱蜡溶剂回收工艺”,专利号ZL03113441.6张利雄男,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材料化学工程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分别于1990年和1993年于郑州工学院化工系获学士学位和硕士学位,1996年于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获博士学位,专业为工业催化。毕业后留在该院从事催化剂和反应工程方面的开发与研究工作,1997年去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等从事博士后研究,2001年到南京工业大学化工学院工作,先后任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沸石分子筛及其复合材料的合成与催化应用、无机膜的制备与膜反应器的开发、催化反应工程(微化工过程)、以及生物柴油的研究等。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十五科技攻关、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等研究项目数十项,发表论文近40篇,其中SCI收录论文近30篇。获得专利多项。 代表作:1. Jingxi Ju, Changfeng Zeng, Lixiong Zhang*, Nanping Xu, Continuous synthesis of zeolite NaA in a microchannel, Chem.Eng. J., 2006, 116(2), 115-121. 2. Lixiong Zhang*, Xinhua Chen, Changfeng Zeng and Nanping Xu, Preparation and gas separation of nano-sized nickel particle-filled carbon membranes, J. Membr. Sci., 2006, 281(1-2), 429-434.3. Haiqiang Lu, Lixiong Zhang*, Weihong Xing, Huanting Wang, Nanping Xu, Preparation of TiO2 hollow fibers using poly(vinylidene fluoride) hollow fiber microfiltration membrane as a template, Mater. Chem. Phys., 2005, 94(2-3), 322327.4. Lixiong Zhang, Katherine Hurst, Robert M. Baldwin, and J. Douglas Way, Preparation of Carbon/Silicalite-1 Composite Membranes, Chem. Eng. Commun., 2004, 191(5), 665-681.5. 曾昌凤,张利雄*,王焕庭,徐南平,气相转移法制备ZnAPO-34分子筛薄膜,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04, 25(2),204-207。6. Lixiong Zhang*, Jianfeng Yao, Changfeng Zeng and Nanping Xu, Combinatorial synthesis of SAPO-34 via vapor-phase transport, Chem. Commun., 2003, (17), 22322233.7. Lixiong Zhang*, Huangting Wang, Preparation of ZnAPO-34 films on alumina substrates, J. Mater. Sci., 2003, 38(7), 1439-1445.8. Lixiong Zhang*, Huangting Wang, In situ synthesis of AlPO4-14, CoAPO-44 and ZnAPO-34 films on alumina substrates, J. Mater. Sci., 2002, 37(8), 1491-1496.金万勤男,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德国“洪堡”学者,国家材料化学工程重点实验室副主任。1999年毕业于南京化工大学化学工程专业,获博士学位。2001年以副研究员的身份在新加坡国立大学材料与工程研究所开展为期半年的合作研究;2001年至2003年在德国科隆大学物理化学系开展自组装膜的制备研究。2003年4月回国,在南京工业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工作,主要从事膜材料、膜制备及膜反应器的研究。2007年11月至2008年2月在美国亚利桑那州大学作访问学者。目前负责承担国家“973”项目“面向应用过程的膜材料设计与制备基础研究”中的第二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项目、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和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等项目。在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90多篇,SCI收录60多篇,SCI引用500多次,申请专利11项,其中7项获得授权;是Chinese Journal of Chemical Engineering和膜科学与技术编委;第十届国际无机膜会议(ICIM10)科技委员会委员;第五、六届全国膜与膜过程学术报告会科技委员会委员;江苏省“333 工程”的培养对象;获江苏省科技进步一等奖(自然科学类)和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科技进步一等奖(理论研究类)。代表性论文:1.Efficient Catalytic Decomposition of CO2 to CO and O2 over Pd/Mixed-conducting Oxide Catalyst in an Oxygen-permeable Membrane Reactor”, 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2008, 42: 3064-3068 2. Streaming potential characterization of LBL membranes on porous ceramic supports, AIChE J, 2007, 53: 969-977.3.Thermal decomposition of carbon dioxide coupled with POM in a membrane reactor, AIChE J, 2006, 52: 2545-2550. 4.Self-assembled films of Prussian blue and analogues: structure and morphology, elemental composition, film growth and nanosieving of ions, J Phys Chem B, 2003, 107: 12062-12070.5. Use of polyelectrolyte layer-by-layer assemblies as nanofiltration and reverse osmosis membranes”, Langmuir, 2003, 19: 2550-2553.陈洪龄男,精细化工硕士、化学工程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化学工程与工艺系。从事超细粉体和精细化工的研究与教学工作。1999年至2000年在日本东北大学素材工学研究所进行访问研究,期间从事液相法制备金属氧化物颗粒的形状和大小精确控制研究;2004年9-10月,应邀赴台湾朝阳科技大学访问讲学。主要研究方向:(1)超细纳米粉体材料制备及应用:以液相法,反应物高浓度下颗粒的粒径、分布、形貌、晶型有效控制理论和应用研究;纳米微粒的功能修饰和表面改性论研究;高活性纳米催化剂制备及应用研究;纳米光催化剂评价装置研究。(2)精细与专用化学品的制备和应用:以功能为目标,设计新的化合物结构,研究结构与功能的关系,进行合成和应用研究;加氢催化剂制备和应用研究。(3)乳化剂和表面改性剂:从结构和性能的关系入手,进行乳化剂和固体表面改性剂的配方研究;合成多种双子型表面活性剂,氟碳表面活性剂,从分子水平进行乳化剂和固体表面改性剂配制理论研究。部分发表论文和专利:“Synthesis of p-aminophenol from p-nitrophenol over nano-sized nickel catalysts”, Applied Catalysis A: General 277:259-264,2004“单分散超细二氧化钛颗粒的制备及粒径控制”,物理化学学报,17(8):714-717,2001“低温水热合成四方相纳米二氧化锆”,化工学报,56(3):551-55,2005杨晓宁男,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材料化学工程重点实验室。 1993年5月博士学位毕业于天津大学化学工程专业。1998年到2001年先后在美国Michigan State大学,和South Carolina大学进行博士后访问研究。主要从事的研究方向是,分子模拟,化工热力学及统计力学,超临界流体行为及过程,吸附分离过程实验模拟研究。主讲研究生和本科生热力学课程(双语)。目前正在进行以及感兴趣的研究领域为,基于稠密CO2流体的先进技术的研究,多孔受限介质中及表面间流体微观行为的分子模拟及统计力学研究。先后主持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课题,及其它省部级课题。先后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其中SCI论文23篇。王 军男,理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化学化工学院副院长。1985-1989山东大学化学系无机化学专业理学学士,1989-1992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物理化学专业理学硕士学位,1992-1993山东省食品发酵工业研究设计院助理工程师,1993-1996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物理化学专业理学博士学位,1995-1996法国科研中心(CNRS) Poitiers大学有机催化研究所访问学者,1997-1999复旦大学化学系博士后,1999至今南京工业大学化学化工学院从事教学与科研工作,2002-2003韩国化学研究院KISTEP Fellow。现承担本科生和研究生课程2门;主要科研方向为分子筛催化、杂多酸催化、选择催化氧化、以及炼油及石油化工中的环保催化剂与催化过程研究;已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青年骨干教师资助计划项目、江苏省高技术项目、江苏省青年科技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安庆石化委托项目等多项科研项目,目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博士点科研基金、教育部留学归国基金等科研项目;已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在J. Catal., Chem. Commun., Appl. Catal., Energy & Fuel, 催化学报,中国科学B缉,化工学报等国内外专业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80余篇,SCI收录50余篇。入选2004年度江苏省“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Cu2+-Exchanged Zeolites as Catalysts for Hydroxylation of Phenol with Hydrogen Peroxide”, Energy & Fuels, 18: 470-476, 2004“Room Temperature Heterogeneous Hydroxylation of Phenol with Hydrogen Peroxide over Fe2+, Co2+ Ion-Exchanged NaBeta Zeolite”, Chem Commun., (5): 628-629,2003“Isopropylation of Naphthalene by Isopropanol over USY Catalyst: An Investigation in the High-pressure Fixed-bed Flow Reactor”, J. Catal., 220: 265-272, 2003陈 苏男,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化学化工学院副院长,材料化学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2002-2004年分别在美国麻省大学化学系和美国南密西西比大学高分子科学系进行博士后和研究员研究工作。主要从事纳微宏无机-有机分子组装、前端聚合反应工程、动态自组装、量子点与光子晶体材料的构筑以及面向工程应用技术等方面的研究。主持承担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子课题、“863”重大重点项目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高层次人才项目、江苏省高校自然科学重大基础研究项目、美国Celanese公司国际合作项目和国家人事部留学回国重点基金等项目。以第一作者或通讯联系人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在J. Am. Chem. Soc.、Angew. Chem. Int. Ed.、Adv. Mater.、Chem. Comm.、Chem. Mater.和J. Mater. Chem.等国际知名杂志上发表SCI收录论文80余篇,四篇论文被J. Am. Chem. Soc.、Angew. Chem. Int. Ed.、Chem Commun.及J. Mater. Chem.推荐为“热点论文”或封面论文,相关成果得到美国Science News、Nature-NPG Asia Materials、MRS Bulletin及Chemical & Engineering News等学术媒体的广泛报道。担任J. Am. Chem. Soc.和Chem. Mater.等十多个知名刊物的审稿人及英国皇家化学学会特邀评审人。获中国石油与化学工业协会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江苏省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1项,国际纳米技术与应用纳米技术成果大赛获银质奖1项。获国家发明专利16项。江苏省精细功能高分子材料高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江苏省“青蓝工程”学术带头人,中国仪表材料学会理事,江苏省合成树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技术委员会主任。详情请见/chensu1/首页.htm。近期代表作(均为通讯联系人):1.Interface-Directed Assembly of One-Dimensional Ordered Architecture from Quantum Dots Guest and Polymer Host. J. Am. Chem. Soc. 2011, 133, 8412-8415 (IF = 9.019). 2. A Release-Induced Response for the Rapid Recognition of Latent Fingerprints and Formation of Inkjet-Printed Patterns. Angew. Chem. Int. Ed. 2011, 50, 3706-3709 (IF = 12.73).3.Triphase Microfluidic Directed Self-assembly: Anisotropic Colloidal Photonic Crystal Supraparticles and Multicolor Patterns Made Easy. Angew. Chem. Int. Ed. DOI: 10.1002/anie.201107126.4. Versatile Bifunctional Magnetic-Fluorescent Responsive Janus Supraballs Towards the Flexible Bead Display. Adv. Mater. 2011, 23, 2915-2919 (IF = 10.857).范益群男,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膜科学技术研究所。主要从事多孔陶瓷膜制备技术和膜分离集成技术研究。参加了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国家863项目、国家97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的研究,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基金项目。共有10多项成果通过省部级鉴定,发表学术论文20多篇,成果获得了2005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002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04年江苏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004年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科技奖技术发明一等奖、2001年江苏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999年国家石油和化学工业局科技进步二等奖。2006年获得了第九届江苏省青年科技奖。2000年-2002年,在美国南加州大学访问,进行陶瓷膜合作研究。目前研究方向:无机膜、纳米粉体、水处理代表作:“A new route for the fabrication of TiO2 ultrafiltration membranes with suspension derived from a wet chemical synthesis”, J. Membr. Sci., 270:179186, 2006“Nanosized Y2O3 powders made by flame-assited spray pyrolysis”, 化工学报, 25(3) , 2004“A CO2 Decomposition -Based Power Generation Cycle Utilizing a High Temperature Membrane Reactor”, Ind. Eng. Chem. Res., 42:2618-2626, 2003邢卫红女,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高技术研究院院长。主要从事膜材料及应用开发方面的科研工作。主持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研究成果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排名二)、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刘永龄科技奖等10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发表学术期刊论文50 余篇,其中SCI、EI收录24篇,申请专利15项,获得专利7项。在膜材料制备、表征、应用, 技术开发等方面有11项成果通过省部级组织的专家鉴定,是膜科学与技术杂志的编委,中国膜工业协会的理事,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的高级会员,中国海洋学会海水淡化及水再利用分会的理事,中国化工学会非均相专业委员会委员,是江苏省“333 工程”的培养对象,获得中国环境学会第三届青年科技奖。参与编写了2 部有关膜分离技术的专著,主持编写了国家三项行业标准。 部分论文“Preparation of TiO2 hollow fibers using poly(vinylidene fluoride) hollow fiber microfiltration membrane as a template”, Materials Chemistry and Physics, 94 (2-3): 322-327, 2005“Treatment of titanium white waste acid using ceramic microfiltration membrane”, Chem. Eng. J., 111 (1): 31-38, 2005“Effects of inorganic salt on ceramic membrane microfiltration of titanium dioxide suspension”, J. Membr. Sci., 254 (1-2): 81-88, 2005“Emulsions prepared by two-stage ceramic membrane jet-flow emulsification”, AIChE J., 51 (5): 1339-1345, 2005“Influences of pH and ionic strength on ceramic microfiltration of TiO2 suspensions”, Desalination 177 (1-3): 59-68, 2005邵宗平男,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材料化学工程重点实验室。 2000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催化国家重点实验室,获博士学位。2000年8月-2002年2月,法国科学研究中心里昂催化研究所,访问学者; 2002年3月-2005年6月, 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材料系,博士后研究员。至今发表论文40余篇,其中SCI文章30多篇,文章被引用次数近次,单篇文章最高引用率大于7次,以第一作者身份在Nature上发表论文2篇。其发明的Micro-SOFC被美国洛杉矶周报评为世界上最小的化石燃料电池,其所致力开发的Micro-Power Generator被美国商业刊物Business 2.0评为能改变未来世界的六项技术之一。目前的研究方向包括,高性能复合氧化物功能粉体的制备与应用,燃料电池(固体氧化物,固态酸,PEMFC,直接醇,新概念),空气电池,高性能锂离子电池,超级电容器,电催化,微型反应器,催化制氢和氢的纯化与储存、基于固态离子的先进气体分离技术等。联系方式:南京工业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南京市鼓楼区新模范马路5号 邮编: 210009 联系电话:(O) E-mail: 崔 群女,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承担化工分离过程、化工工艺和化工过程开发等本科生及研究生课程教学工作。主要从事化工生产新工艺、先进分离过程和副产物开发利用等方面的应用技术研究。主持和参加完成近20项省部级科研项目及企业委托科研开发项目;通过省、部级鉴定成果5项;获得纵、横向科研经费近300万元。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及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80多篇。申请发明专利4项。近年来,着重利用化学工程及化学工艺的观点及方法在化工、材料、能源和环境学科交叉领域进行多项研究工作。主要研究方向及在研课题为:一、吸附技术应用开发:太阳能吸附制冷过程关键技术研究;低温吸附干燥技术, 应用开发;吸附分离C6混合物;吸附法优化烯烃和芳烃原料技术。二、化工和生化过程及工艺开发:混合C4、C5和 C6的开发利用;择形催化合成甲胺催化剂及工艺研究;甲醇水蒸气重整制H2催化剂研究;生物乙醇脱水制乙烯催化剂及工艺过程开发。三、环境和资源化利用开发精细化工产品:可降解高效杀菌剂研制及在油田注水和造纸工艺水中的应用开发;造纸制浆废液中木质素的资源化利用,木质素催化裂解制燃料油;木质素进一步处理为三次采油助剂。近期主要代表论文“Environmentally benign working pairs for adsorption refrigeration”, 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ergy, 30(2-4): 261-271, 2005 Performance study of new adsorbent for solid desiccant cooling”,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ergy, 30(2-4): 273-279, 2005“环保型吸附制冷工质对及其制冷性能”,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19(2): 175-180,2005“太阳能吸附制冷用复合吸附剂制备及其吸附机理探讨”, 太阳能学报, 25(2): 182-188, 2004“吸附制冷用复合吸附剂的吸附热”, 工程热物理学报, 25(3): 375, -378, 2004冯 新女,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化学工程与工艺系。主要从事钛酸钾晶须的制备及在复合材料中的应用,如晶须增强尼龙、增强聚四氟乙烯以及高性能无石棉摩擦材料、中高压压缩机无油自润滑密封元件高寿命的研究等研究。教学上是本科生主干课化工热力学及研究生计算机信息检索课程的学科带头人。共发表论文50多篇,获得发明专利5项,申请发明专利4项,完成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成果三项。2001年获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科技进步二等奖。研究生计算机信息检索课程获2002、2004年校级一等、二等奖,化工热力学教改获2002年江苏省二类优秀课程,校一类优秀课程。2004年被评为校“教书育人先进个人”,2005年获得校首届“优秀教学质量奖”,同年被化工学院毕业班同学投票评为“化工学院十佳教师”。2005年获校“优秀共产党员”称号。2006年被评为校首届“青年名师”培养对象。2006年获校江苏省高校“优秀共产党员”。发明专利六钛酸钾晶须增强聚四氟乙烯复合材料ZL02138367.7发明专利一种连续降解含有机污染物废水的光催化反应装置及其处理技术,专利号:ZL03112729.0发明专利一种高比表面积的氧化钛合成方法,专利号:ZL03158274.5黄 彦男,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材料化学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本科、硕士和博士均毕业于吉林大学化学系。曾工作于西班牙催化与石油化学研究所(Instituto de Catlisis y Petroleoqumica,马德里)、比利时鲁文大学(Universit Catholique de Louvain)、德国化工与生物技术协会Karl-Winnacker研究所(Dechema e.V.,法兰克福)、德国航空航天中心工程热力学研究所(Institut fr Technische Thermodynamik, Deutschen Zentrums fr Luft- und Raumfahrt,斯图加特)。主要研究方向:高性能新材料及其功能器件与成套装备,涉及致密金属膜、多孔金属膜、陶瓷/金属复合膜、碳分子筛膜、特种粉体材料等,并基于这些新材料开发氢气纯化器、气体分离系统、膜过滤器、膜反应器、专业检测分析仪等。此外,还从事环保技术与绿色化工工艺研究。主持完成了国家863计划、欧盟第六框架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政府资助项目以及大量企业技术开发课题,被认定为南京市领军型创新创业人才。申请国内外专利三十余项,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Email: ; 电话黄 培男,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江苏省“新世纪科学技术带头人培养工程”第三层次培养对象,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主要致力于以聚酰亚胺为重点的特种功能聚合物材料基础性研究、应用开发和产业化,及结晶等化工分离技术基础研究。先后参加国家863项目、国家科委九五攻关项目的研究工作,承担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军工和化工应用课题多项。已在国内外发表研究论文近70篇,申请专利5项,曾获国家和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三项、省级科技进步一等奖一项。代表作:1. “长链聚酰胺酸的热环化动力学”,高分子学报,(002):256-262,20042. “二硫化钼改性热塑性聚酰亚胺摩擦磨损性能”,摩擦学学报,(5),20053“溶液间歇结晶过程成核与生长阶段的定量识别”,高等学校化学学报,(03), 20044. “Recovery of volatile organic solvent compounds from air by ceramic membranes”, Industrial & Engineering Chemistry Research, 36(9): 3815-3820, 1997管国锋男,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教务处处长,校化工原理课程建设带头人。教学方面:出版化工原理、化工原理实验教材2部,其中化工原理获江苏省高等教育精品教材、校优秀教材一等奖;2004年,“创建化工品牌专业、培养特设人才的研究与实践”获江苏省教学成果特等奖(排名第二),“21世纪化工原理课程建设改革与实践”获江苏省教学成果二等奖(排名第一),2005年指导的本科论文“水醋酸络合剂汽液平衡数据测定与关联”获江苏省优秀毕业设计(论文)一等奖;主持13项学校教学研究课题,发表教学研究论文6篇。科研方面:主要从事化工过程强化技术的研究与开发,主持承担中石化集团公司、江苏省科技厅、江苏省教育厅、环保厅项目4项,以及大型国企委托项目多项,在废水处理、共沸精馏、萃取精馏、反应萃取、单元操作成套设备设计与加工与制作等方面取得多项成果。在核心期刊上发表研究论文40余篇,申请专利4项,现为中国化工学会石油化工专业委员会委员。朱敦如男,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化学化工学院院长助理,化学系系主任。2000年博士毕业于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1994-1995年在南京大学配位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做国内高级访问学者。2001-2002年在韩国浦项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第2章构建三维模型2.1三维建模基础-高中教学同步《信息技术人工-三维设计与创意》教学设计(人教-中图版2019)
- 线缆厂成品出库检查记录制度
- 2024-2025学年高中防范电信诈骗主题班会教案
- 第17课 君主立宪制的英国(新说课稿)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册历史(部编版)
- 2.2 乘法公式说课稿-2025-2026学年初中数学湘教版2012七年级下册-湘教版2012
- 保险业务担保合同集合
- 智能家居设备人工费承包及售后服务合同模板
- 生态旅游区开发合同履行与生态资源保护协议
- 高级法院认证离婚协议及子女抚养安排
- 农田流转与农业科技示范推广租赁合同
- 大学生中秋国庆假期安全
- 中小学资助工作宣传与培训计划
- 2025年云南空港百事特商务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2024年贵州省公务员考试《行测》真题及答案解析
- 港区泊位码头工程施工组织设计(图文)
- 2023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融媒体内容策划与制作赛项规程
- 《水利工程施工监理规范》SL288-2014
- 胸外科讲课完整全套课件
- 产品知识培训-汽车悬架系统
- 维生素C在黄褐斑治疗中的作用
- 台球市场调研报告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