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国内发生医院感染事件集录_第1页
近年来国内发生医院感染事件集录_第2页
近年来国内发生医院感染事件集录_第3页
近年来国内发生医院感染事件集录_第4页
近年来国内发生医院感染事件集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答:(1)采用四人搬运法。在平车上垫木板,固定好患者骨折部位。搬运时移开床旁桌椅,松开盖被,在患者腰臀下铺帆布中单或布中单。搬运者甲站在床头托住患者的头、颈、肩部;乙站于床尾托住患者的两腿;丙、丁二人分别站于病床及平车两侧,紧紧抓住帆布中单或布中单四角,四人同时抬起将患者轻放于平车上。搬运时要保持患者头部处于中立位,并沿身体纵轴向上略加牵引颈部或由患者自己用双手托起头部,缓慢移至平车中央,患者取仰卧位,并在颈下垫小枕或衣物,头颈两侧用衣物或沙袋加以固定,保持头颈中立位,盖好盖被。(2)护理人员携病历采用平车运送法护送患者入病区;护送途中注意安全和保暖,不应停止必要的治疗(如输液、给氧);护士应站在患者头侧,便于观察病情,要注意患者面色、呼吸及脉搏的变化;护送时应注意患者卧位舒适,保持头颈中立位,防止骨折部位受压,保证安全。护送患者入病区后,与病区值班护士就患者的病情、所采取或需继续的治疗护理措施、个人卫生情况及物品进行交接。一、新加坡院内感染近日,新加坡中央医院遭遇建院史上最严重的院内感染,该院近期病人中22人患上丙型肝炎,其中4人因并发症和败血症死亡。这一事件引发国际医院界对于丙型肝炎院内感染的探讨。事件背后有个疑问,新加坡这样医疗体系较为完善的国家,为何会发生如此严重的事故?如何避免院内感染这个“医院幽灵”?院内感染发生于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临终住过的医院。据新加坡当地媒体报道,22名患者中共有8人死亡,其中四名因可能因感染丙型肝炎病毒导致的并发症和败血症死亡,三名在进行了彻底评估后确认并非因丙型肝炎病毒感染而死亡,还有一名患者的死亡原因尚未确认。这些病人的共同点是他们都于2015年4-6月期间在新加坡中央医院肾脏科病房住过,大多数都是要进行肾脏移植的病人。感染的22人中,年龄最小的24岁,其余均在50至60岁。初步调查显示,感染的源头可能来源于静脉注射剂。为何会发生院内感染丙肝?丙型肝炎主要经输血、针刺、吸毒等传播。全球HCV的感染率约为3%,约1.8亿人感染,每年新发丙型肝炎病例约3.5万例。丙型肝炎初期临床表现并不明显,也并不通过空气和唾液传播。北京地坛医院感控处处长卢联合在接受采访时用“不可思议”四个字来形容新加坡中央医院发生的院内感染事件,因为只要按照现代医院管理办法进行操作,几乎不会发生院内感染丙肝的情况。卢联合分析说,如此大规模的院内感染,只能说明医院管理出现了失误和重大的疏漏,其中无外乎三种原因:首先,肾病患者发生院内感染最大的可能是在透析过程中透析器和医护人员双手消毒不彻底。在这方面地坛医院的做法是将患有丙肝、乙肝、艾滋病等传染性疾病的肾病患者与其他患者分开进行透析,每名患者有单独的透析器。此外,医护人员在为患者进行穿刺之后,要使用手消液严格做好手卫生,在这个过程当中,会有护士长以及感控负责人对此进行监督。其次,重复使用针头导致感染。不过现代医院基本上针头都为一次性耗材,重复使用针头不太可能。最后,不排除有人使用一些方法故意将丙肝病毒传播给患者,但是这种情况发生的概率微乎其微。就在不远的新加坡发生严重院内感染之时我们发现,近年来,我国也发生过多起严重的医院感染事件,只有从中汲取教训,才能做到医院感染警钟长鸣。二、西安交通大学一附属医院八例患儿死亡2008年9月3日起,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新生儿科9名新生儿相继出现发热、心率加快、肝脾肿大等临床症状,其中8名新生儿于9月5日至15日期间发生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相继死亡,1名新生儿经医院治疗好转。卫生部于9月23日接到该事件的举报信息,此后展开调查。卫生部和省级专家组调查认为:该事件为医院感染所致,是一起严重医院感染事件。调查中发现该院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医院管理工作松懈,医疗安全意识不强;二是忽视医院感染管理,未尽感染防控职责;三是缺失医院感染监测,瞒报医院感染事件,医院新生儿科在短时间内连续发生多起感染和死亡病例,医院未予报告,存在瞒报重大医院感染事件事实;四是感染防控工作薄弱,诸多环节存在隐患。撤销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院长和主管副院长的职务;免去医务部、护理部等有关职能部门负责人的职务;免去医院新生儿科主任、护士长的职务;交大一附院补偿每位死亡患儿家属18万元,并退已经缴纳的医疗费用。三、安徽宿州“眼球事件”医院感染管理之痛2005年12月11日10点左右,安徽省宿州市立医院眼科的医生和来自上海的眼科主任医师徐某以及上海舜春扬科技贸易有限公司的几个工作人员为10名患者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术后几名患者都觉得眼睛疼痛难忍,但是这并没有引起几位眼科医生的重视。直到第二天,当护士拆开纱布时,他们才惊讶地发现,10名患者的眼睛都又红又肿感染了!12月12日下午,经过一番周折,这10名患者被紧急送往上海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该医院经过检查后认定,由于感染严重,其中9名患者应施行眼球摘除手术,另一名患者施行玻璃体切割手术。卫生部认为:这起恶性医疗损害事件是由于宿州市市立医院管理混乱,违法、违规与非医疗机构合作,严重违反诊疗技术规范;手术室不具备开展眼科手术的基本条件,手术室布局、流程、环境、设施等均不符合开展无菌手术的基本要求,造成手术患者的医源性感染所致。四、非典型性肺炎(SARS)2003年2月首次发现于广东后波及香港以及越南的河内等地, 并迅速蔓延到世界 27 个国家和地区。SARS是一种由变异的冠状病毒引起的高传染性呼吸综合症, 大部分感染者表现出急性呼吸困难综合症 (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和急性肺损伤 (Acute Lung Injury)。根据卫生部的统计,截至2003年5月18日12时,全国内地共累计报告非典型肺炎病例4698例,其中医务人员917例,治愈出院1529例,死亡224例。在SARS防控中17名医务人员以身殉职,其中内地6人,香港6人,台湾地区5人。SARS问题的本质是感染控制问题。起因是社区感染,但其疫情的发展、失控多数与医院感染密切相关;SARS的最后控制也是得力于良好的医院感染控制措施!按卫生部正式公布:医务人员感染率18.38%。 时任卫生部免职、北京市长免职,各地政府和医院相关责任人受到不同程度的处分或处理。 五、深圳妇儿医院院内感染事件1998年4月至5月,深圳市妇儿医院发生了严重的医院感染暴发事件,该院1998年4月3日至5月27日,共计手术292例,至8月20日止,发生感染166例,切口感染率为56.85%。事件发生后,深圳市妇儿医院未及时向上级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在自行控制措施未果、感染人数多达30余人的情况下,才于5月25日报告深圳市卫生局。此次感染是以龟型分枝杆菌为主的混合感染,感染原因是浸泡刀片和剪刀的戊二醛因配制错误,未达到灭菌效果。分析原因:有关工作人员严重缺乏对病人负责的精神,戊二醛用于手术器械灭菌浓度应为2%,浸泡10小时,而该院制剂员将新购进未标明有效浓度的戊二醛(浓度为1%)当作20%的稀释200倍供有关科室使用,致使浸泡手术器械的戊二醛浓度仅为0.005%,且长达半年之久未能发现;医院领导对医院感染管理工作缺乏认识,医院感染管理组织不健全,责任不落实,对有关医院感染管理的各项规定执行不力;工作人员严重缺乏对病人负责的精神;部分医护人员违反消毒隔离技术的基本原则;深圳市惠泽公司JL强化戊二醛的使用说明书未标有效浓度、消毒与灭菌概念不清等问题,也是导致深圳市妇儿医院制剂员错配消毒剂引发严重医院感染暴发事件的重要因素。近年来,国内发生了多起严重的医院感染事件,不仅增加了患者的痛苦,加重了患者经济负担,甚至使许多患者付出了生命代价,同时也给医院及其管理者个人都带来了巨大损失。从中汲取教训,做到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医院感染警钟长鸣。六、有关医院感染事件的其他报道1、1991年11月,某县医院发生新生儿鼠伤寒的暴发流行,55名婴儿发病,23名婴儿死亡。在对感染原因的调查中发现,该院卫生设施条件差,产科消毒、隔离制度不严,在对产房、婴儿室的56件物品进行细菌检测时,发现其中的26件物品,包括婴儿被褥、尿布、奶瓶等都培养有鼠伤寒沙门氏菌生长。2、1992年9月,某市医院发生志贺氏痢疾杆菌C群十三型的暴发流行,致使26名新生儿感染,10名新生儿死亡。经调查,感染源系一位志贺氏痢疾杆菌慢性携带者的产妇,通过接触将细菌传染给其婴儿。3、1992年10月北京某妇产医院发生一次新生儿柯萨奇病毒B3感染流行。全月发病35例,占同期新生儿的12.2%;10月中旬为流行高峰期,传播途径以产后感染的可能性大,临床表现一上呼吸道感染、心肌损害为主。死亡2例。尸检证实为急性弥散性非化脓性心肌炎。部分病例经病毒分离和聚合酶链反应试验确定为柯萨奇病毒B3。4、1993年34月安徽省黄山市人民医院妇产科婴儿室发生新生儿柯萨奇病毒B3感染爆发。14例患儿发病,10例死亡,病死率71.4%。经调查是由一名感染柯萨奇B族病毒且已发病的产妇将病毒携带入院,感染其婴儿并染及同居一室的其他产妇和新生儿,造成暴发。5、1993年9月19日至10月18日期间,沈阳市某妇婴保健院共接生了244名婴儿,其中49名于生后3至18天先后出现发烧、拒乳、黄疸及心、肝、肾多脏器受损症状,并有15名重患儿死于DIC及多器官功能衰竭。此次感染的感染源系两名已携带柯萨奇B族病毒的产妇,其两名婴儿感染了柯萨奇B族病毒后,又在婴儿室内引起了交叉感染。6、1999年,上海某医院多个病区约一周内先后有10名病人、护士和医生出现全身皮肤搔痒和皮损,诊断为疥疮。7、2000年,上海市某医院为某厂职工健康体检,之后12天约40位妇女出现外阴搔痒、白带增加,诊断为阴道念珠菌感染暴发。8、2001年,上海某医院儿科心脏术后发生18例肺炎克雷氏杆菌血液感染。9、2004年,在某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由于新生儿共用粉扑导致的克雷伯氏菌感染。10、2005年,某医院由于婴儿室洗手肥皂污染沙门氏菌而造成新生儿的院内感染。 11、2007年,某医院手术缝合线被污染,使用同种缝合线的21例手术患者发生切口感染。如幽灵般的院内感染 院内感染指住院病人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是萦绕在医护人员心中的梦魇,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在医院内获得出院后发生的感染。医院工作人员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也属医院感染。院内感染可以分为内源性感染和外源性感染,免疫功能低下者,或体内有病原体的患者,在一定条件下就会诱发感染。肺部疾病院内感染以肺炎最多,一般占到院内感染3成左右。业内人士表示,院内感染病菌耐药性比院外的普通感染耐药性更高,使用抗生素治疗很可能不成功。不仅如此,院内感染的危害性相对普通感染更大,会导致患者疾病持续时间更长,甚至增加了死亡率。下列情况属于医院感染:无明确潜伏期的感染,规定入院48小时后发生的感染为医院感染;有明确潜伏期的感染,自入院时起超过平均潜伏期后发生的感染为医院感染。本次感染直接与上次住院有关。在原有感染基础上出现其他部位新的感染,或在原感染已知病原体基础上又分离出新的病原体。新生儿在分娩过程中和产后获得的感染。由于诊疗措施激活的潜在性感染,如疱疹病毒、结核杆菌等的感染。医务人员在医院工作期间获得的感染。综合医院用这些方法预防院内感染做好医院感染预防与传染病防治工作,才是避免发生医院感染事件的关键。对于综合性医院来说,院内感染的高危科室是重症监护室(ICU)、手术室和透析室。首先,建立三级感染管理组织架构。医院有独立的医院感染管理部门,根据床位数配备专职人员,定期接受专业培训,并制定感染控制规章制度,对全员培训、考核,提高感染控制意识。专职人员要反复对建筑布局、作业流程进行督查、整改,以符合感控原则;第二,严格落实手卫生措施,配备有完善的洗手、卫生手消毒设施,定期检测临床工作人员手部清洁度,医护人员严密监测住院患者的感染情况,上报医院感染情况至上级行政单位,以及监测信息化,能及时发现医院感染聚集性事件;第三,实施复用医疗器械、物品消毒灭菌的集中供应,落实各项消毒或灭菌效果的指标监测;第四,制定环境清洁标准操作规程,督促保洁落实,定期对环境卫生进行采样培养,无菌医疗物品的采购、供应符合国家要求,确保使用合格产品;第五,多部门联动,及时发现多重耐药菌患者、及时隔离。湿热比干热效果好,原因有:1.蛋白质凝固所需的温度与其含水量有关,含水量越大,发生凝固所需的温度越低。湿热灭菌的菌体蛋白质吸收水分,因此比同一温度的干热空气中易于凝固。2.湿热灭菌过程中蒸汽放出大量潜热,加速提高温度。因此湿热灭菌比干热需要的温度低,如在同一温度下,则湿热灭菌所需时间比干热短。3.湿热的穿透力比干热大,使深部也能达到灭菌温度。因此湿热比干热收效好。干烤法:利用烤箱的高热空气进行灭菌适用:耐高热,不耐湿的物品注意事项: 物品洗净,玻璃器皿干燥 物品包装不宜过大过厚 消毒物品不与箱壁接触 160OC,2h煮沸消毒法适用:耐湿、耐高热物品要求:100,515分钟消毒前物品洗净,全部浸没水中根据物品性质决定放入时间及消毒时间;水沸计时、加物重计;3.煮沸消毒法:海拔每增高300m,需延长消毒时间2min水中加碳酸氢钠,可提高沸点,灭菌时间缩短10min,增强杀菌作用,还有去污防锈作用压力蒸汽灭菌法注意事项 清洗干燥:物品表面清洁、干燥 包装合适:大小合适,不宜过紧: 放置合理 控制加热速度,随时观察压力及温度 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