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5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7学年第一学期七校联考语文试卷(2017.11)一 积累应用 10分1.按要求填空。(5 分)(1) ,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2)想佳人 ,误几回天际识归舟?(柳永 )(3)荀子常用比喻来证明自己的观点,例如劝学中“ ”两句,以马喻人,说明了即便资质平平,只要坚持不懈终将成功的道理。2.按要求选择。(5分)(1)学校设置诚信考场,下列各句不适合张贴于考场之内的一句是( )(2分)A.内不欺己,外不欺人 B.伪欺不可长,空虚不可久C.业精于勤而荒于嬉 D.人无忠信,不可立于世(2)填入下面语段空白处的词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古体诗,亦名古诗、古风或往体诗,指的是产生于唐以前并和唐代新出现的近体诗(又名今体诗)相对的一种诗体。 ,不必拘守对偶、声律,有四 言、五言、七言、杂言等多种形式。不过唐人的古体以五言、七言为主,杂言也多以七言为主体。押韵宽,除七言的柏梁体句句押韵外,一般都是隔句押韵。韵脚可平可仄,亦可换韵。A.唐人古体诗的特点是格律限制不太严格,押韵比较自由灵活,篇幅可长可短B.唐人古体诗的特点是格律限制不太严格,篇幅可长可短,押韵比较自由灵活C.它的特点是押韵比较自由灵活,格律限制不太严格,篇幅可长可短D.它的特点是格律限制不太严格,篇幅可长可短,押韵比较自由灵活二阅读70 分(一)阅读下文,完成第 37 题。(16 分) “大数据”无法触及诗词的本质(1)刘慈欣的短篇小说诗云,讲述了一个外星超级智慧生命体试图用“大数据”征服中国古典诗词的故事。为了写出超越李白的诗篇,拥有神迹般的强大技术的外星生物悍然采用了一种极端而蛮横的方式:把所有诗歌都写出来,也即把所有汉字一网打尽,按照古诗的格式进行排列组合,这样就穷尽了过去、未来的一切诗歌那些超越李白的诗自然也包括在内。然而,这场“终极吟诗”完成后,当事人却发出了沮丧的喟叹:诗人的心灵感受是如此独特,即便掌握了穷其所有的“大数据”,也无法将那些超越李白的诗篇从中挑选出来。小说想要表达的是,技术是反诗意的,对于依赖个体心灵和内在情感的诗歌来说,技术永远无法触及诗歌的本质。(2)日前,清华附小六年级学生用大数据分析苏轼写了论文的报道引发众人关注。可想而知,“清华附小”“小学生”“大数据”等要素的组合,足以引发人们的好奇和艳羡,获得广泛关注也就不足为奇。师生家长的全情投入,十分令人感佩,毕竟,认认真真地共同做好一件事情,已很不容易。然而,这也促使我们思考两个问题:第一,将诗词作为“数据”进行检索研究,这一方法导向是否合理?第二,让小学生通过大数据分析进入诗词,这一教育行为是否合适?换言之,小学生应该接受怎样的诗词教育?(3)先看第一个问题,诗词与大数据能否相得益彰,要从二者各自的特质说起。无论从创作还是从赏析的角度,诗词都是一项主观性很强的艺术,正所谓各言其志,诗词中大多寄托着作者的情感体悟,而诗作的水准则由诗人的才性神思所决定。诗词中的意象和兴味往往只可意会,需要在读者和作者之间达成某种精神上的默契。(4)对诗词的欣赏研究,不能一味寻章摘句,因为一首诗词首先是一个有机整体,必须营造出自洽而完整的意境。然而,大数据分析是一项纯客观的方法,是对客观数据的碎片化处理:如对苏轼全部诗词进行分词研究,再从中分析出高频词,此时苏轼的诗词是以“数据”形式呈现的,仅仅是一个个语词的序列,而非气脉浑成、寄托深远的活泼泼的整体这不啻为对诗词的解构。正如刘慈欣诗云里举的例子,唯有从整体来看,一个美女才是美女;用一把利刃将其切开,取出每个脏器、剔出每块骨头,把肌肉和脂肪分门别类,再把血管和神经拣成两束,还能是美女吗?用大数据来处理诗词,无异于对一个美女进行肢解,与诗词的审美相违。(5)对诗词的欣赏研究,也不能止步于搜罗求全,传统集部之学是一门“别裁伪体亲风雅”的学问,其要义在于“选”。所谓“观千剑而后识器”,“选”的功夫需要在浸润式的细读品味中获得。不可否认,大数据在检索、统计、定位方面的高效便捷对研究工作确有帮助,但再先进的技术手段也不能代替对作品本身的体察涵泳,正如捷径无法代替苦功。对苏轼诗词中高频词的搜索定位,只能得出某些外在印象,无法细腻深刻地触及其内涵和义旨。通过对“归来”一词的统计,的确能够指向苏轼被贬这一事实,但却可能因此错过全篇没有“归”字,例如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中“拣尽寒枝不肯栖”的深刻的“无归”感;同样,通过大数据固然不难得出苏轼的兄弟情深,然而当我们吟咏“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狱中寄子由)这样的句子时,对苏轼笔下手足之情的感受,难道不会来得更真切、更直观吗?(6)由此也引出第二个问题,小学生使用大数据会不会为时尚早?小学生应该接受怎样的诗词教育?事实上,我国古代一直有绵延不绝的“诗教”传统,古典诗词的关键功能在于涵养人的性情,使之归于温厚。“诗可以兴”,所谓“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儒家将诗教作为成人教育的开端。正如钱穆所说,文学作品中包含了作家的全部人格,它对读者的劝诫安慰如朋友兄弟般亲切。伟大的诗人修辞立其诚,吐露真性情,读者阅读其诗,不仅会为其真情感动,也很容易为其人格及人生境界感动,而心向往之。小学生使用大数据固然有助于培养科学精神和逻辑思维能力,但这与诗词的教育旨趣相异。拿苏轼诗词来说,让孩子们将其看作有血有肉、丰富多彩的艺术作品,从具体作品中感受苏轼的悲欢离合、开朗豁达与家国情怀,并进一步培养起对中国传统人文精神的感知力和理解力,不是比作为大数据视野下的客观对象而得出粗浅认知,要更有意义吗?(7)传统诗教所包含的情感教育,应当在中小学阶段得到提倡。当前的中小学教育对知识理性和思想品德的强调相当充分,而在感性启发方面则似有不足。语言文字的隔阂固然是导致“感动”能力衰退的一个因素,情感上的疏离却更为关键。伟大的诗人往往哀乐过于常人,诗词又是对人类个体感思与共通情怀的高度凝练。想要获得对诗词的深层理解,首先应该让自己能够“被感动”,这样才能真正进入古人的情感世界,深切体会诗词的精妙所在与诗人的魅力所在。从古典诗词中获得对人类自身的感性认识,与诗词内外岁岁枯荣的自然生命发生共鸣,当从娃娃抓起。(8)小说诗云的结尾,不可一世的外星生物和细腻敏感的地球诗人最终达成了和解:诗人表达了对伟大的技术文明的由衷赞叹,天外来客则承认了技术与艺术之间的“不可通约性”。本文并非持一种简单的“反技术论”,只是想强调技术方法与古典诗词这一独特的艺术形式之间存在根本差异用大数据研究诗词,并非一无是处,但总归显得舍本逐末、买椟还珠。庄子天地篇中激烈地拒斥技术,认为技术的滥用会导致心灵的遮蔽。那么小学生使用大数据,有没有技术的“滥用”之嫌?这个问题姑置不论,重要的是,孩子们的蓬勃诗心不要就此遮蔽。3.第段加点词语“蛮横”在文中指的是 (2分)4.对第段画线句问句的作用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2分)A.明确回答清华附小六年级学生用大数据分析苏轼这一行为荒唐。B.提出问题,引起思考,提领下文,为后文展开具体论述做铺垫。C.三个设问,委婉表达让小学生通过大数据分析进入诗词不合理。D.三问句总领全文,引出对“大数据”无法触及诗词本质的论述。5.第段开头“由此也引出第二个问题”是个过渡句,请具体分析文章是如何过渡的。(3 分)6.下列对“大数据”无法触及诗词本质的原因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大数据是技术,诗词是艺术。B.大数据纯客观,诗词纯主观。C.大数据碎片化,诗词是整体。D.大数据贵求全,诗词贵在选。7.概括本文的论述思路。(5 分)(二)阅读下文,完成第 811 题。(15 分)怒安老屋陆幸生拐进衣庄街,过小云台街,走到澧溪路尽头,我再向路人打探:东大街在哪儿?被问男子一脸不屑:侬已经在东大街了,还问东大街?再看那男子身后门牌,已是东大街 23 号,而街道对面,却是澧溪路的号码。我糊涂了,怎么一条路“享用”两个路名。再问:东大街双号在哪里?回答:这排房子后面就是。大概是看我一脸的迷惘,那男子干脆说道:从这间破房子穿过去,就到了。我要找的是周浦东大街 48 号,或 60 号,傅雷故居。我是有准备的,百年前的东大街,如今一定是小街了,没料到的是窄巴的东大街还要被澧溪路像“主航道”一样地隔在两边,单双号是“不相见”的。澧溪路至此,只见几间人去屋空的房子,临街门窗大敞,里面一片杂乱。我在网上查了,此地本已列入拆迁规划,有人提出,傅雷故居在此,故而停了。前面的肮脏纷乱,大抵就是前番“议论”的“刚性结果”。拆是不拆了,但“傅雷博物馆”也没有建起来。我从无人的破房中穿堂而过,出后门,眼前俨然一栋老屋,孤独地伫立在断垣残壁的中央,一派清冷。有资料说:周浦镇东大街“48 号”曹家厅,即傅雷 4 岁随母亲从下沙王楼迁出后至 12 岁的居住处,坐北朝南,砖木结构,悬山灰瓦顶。如今两扇木门锁着,墙上是一块浅棕色大理石的“傅雷故居”铭牌。门口挡着一辆做小生意带棚的黄鱼车,显然此地很久没有人来了。傅雷故居没有标明门牌号码。旁边倒是有个 48 号,然木门关闭。也许,是不同的瞻仰者,留下了相异的记忆。如今,傅雷的故事,大概真的只留在不尽相同的记忆文本里了。1908 年出生的傅雷,在周浦生活了八年。对于周浦的童年,傅雷用了惨淡的八个字:只见愁容,不闻笑声。傅雷 4 岁时,父亲蒙冤入狱,不久弃世。母亲为营救丈夫四处奔走,无暇照料孩子,傅雷的两个弟弟和一个妹妹因病相继死去,只傅雷侥幸存活家破人亡仅剩一子的悲哀境遇,使得母亲把所有希望都寄托在傅雷身上。幼年傅雷不喜读书,学堂老师找到他家,责备母亲管教不严。晚上俟傅雷睡熟,母亲跪在丈夫灵牌前痛哭,儿子的逃学让她万念俱灰:不如我们母子都随丈夫一起去罢她找出一块很结实的土布,把熟睡的儿子捆绑起来。傅雷惊醒,他猜到母亲的疯狂念头声泪俱下地求饶,绝望的母亲继续把他拖向离家不远的水塘。直到邻居把母亲推倒,才救出傅雷。傅雷后来说,母亲那双布满血丝的眼睛,自己一生都不会忘记。傅聪回忆说,傅雷童年时由寡母带大,住浦东乡下,孤独寂寞,偶尔看到窗外,春天时有一只蝴蝶飞来,已是最美的回忆了。12 岁的傅雷,到上海徐汇公学读书。母亲孤身在周浦住了 24 年,直到 1936 年去世。傅雷从法国留学归来,1932 年与朱梅馥结婚。从时间上看,傅雷与朱梅馥夫妇应该共同来过周浦老家,看望年迈的孤身母亲。文载:她亲见傅雷在寡母那近于暴力的重磅式期望下的残缺童年,她原谅他所有的暴戾与乖张。傅敏说母亲“像菩萨”,“非常善良,非常浩荡”。儿子用浩荡来形容无边无涯的母爱,其实也含有她对丈夫无穷无尽的包容。傅雷的坏脾气和他的才华一样闻名,一样令人“闻风丧胆”。在给儿子的信中,朱梅馥委婉提到傅雷暴风骤雨式的个性:“婚后因为他脾气急躁,大大小小的折磨总难免的。”傅雷曾打傅聪,在他脸上留下伤疤,朱梅馥无法责备丈夫,又心疼儿子,内心忍受着煎熬。傅雷名“雷”,字“怒安”(取“文王一怒而天下安”之义),把自己住所叫“疾风迅雨楼”,并赫然印在自用的稿纸上。傅雷“生前”没有单位,靠翻译稿酬生活。1959 年后,他“蜗居”,不外出。但中国原本就有这样的古老谶言:“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道德经第 23 章),仿佛一切命定,在“文革”中,傅雷与朱梅馥夫妇自戕而亡。傅聪回忆从他记事起,父亲就是一个极端愤世嫉俗的人。“我永远不能忘记他在家里慷慨激昂地谈死谏,他对这中国文化中特殊的悲剧精神,很有感受。我父亲一开始就是 martry(烈士)的典型,这就是他的 karma(命运)”。1979 年 4 月,傅雷夫妇骨灰盒移入上海革命烈士公墓。一别二十多年的傅聪,第一次回国,就是参加父母的追悼会。得知父母遗骨能奇迹般地保存下来,全仰仗一个素不相识的“干妹子”。相见后,傅聪兄弟一再表示要“有所谢意”,这个婵娟式的女子出于礼貌,接受了傅聪音乐会的一张入场券,俟音乐会结束,她默默离去,似一片树叶落入深秋荒原,再没见过傅氏后人。南汇博物馆收藏有傅雷翻译法国作家巴尔扎克的作品 33 部,五百余万字;傅雷后人捐赠了部分遗物,有藏书 210 册,照片 478 帧,还有砚台、青铜香炉、犀牛角帆船以及书信、赴法护照、作协会员证、书信、遗书复印件等 16 件。傅雷无工作单位,除去户口簿,作协会员证大概是他唯一的“有效证件”。“文革”劫难,在“被组织开会批判十多次”后,傅雷曾自语:我快要走了。这个“组织”,是否就是发给他有效证件的那个组织呢?户口簿上的傅雷生日,为 1908 年 3 月 7 日,而傅雷家书中却是:“3 月 30日是我的生日。”有考证,傅雷于 1955 年写这封信,阳历 3 月 30 日是阴历三月初七,类推到 1908 年,傅雷生日应为当年公历的 4 月 7 日。傅雷幼年,母亲绑他一起赴死;傅雷晚年,妻子陪他共同辞世。母亲和妻子,是最希望儿子和丈夫永生的两个女人,前后相隔五十余年,她们竟然有如此相同的决绝。8.第段如果改成对话体是这样的:我:东大街在哪儿?路人:侬已经在东大街了,还问东大街?我:东大街双号在哪里?路人:这排房子后面就是。从这间破房子穿过去,就到了。对照原文,说说改后的对话体与原文比较效果有什么不同?(4 分)9.第段和第段画线句分别使用了比拟和比喻的修辞手法,请赏析它们各自的妙处。(4分)10.“浩荡”本来用以形容江河湖海,但第段却用“浩荡”来形容母爱,说说其特殊表达效果(3 分)11.本文所写对象是傅雷故居,标题却叫“怒安老屋”,意味深长。请对此加以评析。(4 分)(三)阅读下面作品,完成第12-14题。(8分)题浔阳楼 白居易常爱陶彭泽,文思何高玄。又怪韦江州,诗情亦清闲。今朝登此楼,有以知其然。大江寒见底,匡山青倚天。深夜湓浦月,平旦炉峰烟。清辉与灵气,日夕供文篇。我无二人才,孰为来其间?因高偶成句,俯仰愧江山。12.这首诗的体裁属 诗。(1分)13.以下评价适用于本诗的一项是( )(2分)A 文思高玄 B 闲淡简远 C 明白如话 D 含蓄蕴藉14.这首诗运用多种表达方式书写内心情感。请结合具体内容加以赏析。(5分)(四)阅读下文,完成第15-20题。(18分)常林字伯槐,河内温人也。年七岁,有父党造门,问林:“伯先在否?汝何不拜!”林曰:“虽当下客,临子字父,何拜之有?”于是咸共嘉之。太守王匡起兵讨董卓,遣诸生于属县微伺吏民罪负,便收之,考责钱谷赎罪,稽迟则夷灭宗族,以崇威严。林叔父挝客,为诸生所白,匡怒收治举宗惶怖,不知所责多少,惧系者不救。林往见匡同县胡母彪曰:“王府君以文武高才,临吾鄙郡,土广民殷,又多贤能,惟所择用。今主上幼冲,贼臣虎据,华夏震慄,雄才奋用之秋也。若欲诛天下之贼,扶王室之微,智者望风,应之若响,克乱在和,何征不捷?苟无恩德,任失其人,覆亡将至,何暇匡翼朝廷。崇立功名乎?君其藏之!”因说叔父见拘之意。彪即书责匡,匡原林叔父。并州刺史高于表为骑都尉,林辞不受。后刺史梁习荐林宰南和,治化有成,超迁博陵太守、幽州刺史,所在有绩。文帝为五官将,林为功曹。太祖西征。田银、苏伯反,幽、冀扇动。文帝欲亲自讨之,林曰:“昔忝博陵,又在幽州,贼之形势,可料度也。北方吏民,乐安厌乱,服化已久,守善者多。银、伯犬羊相聚,智小谋大,不能为害。方今大军在远,外有强敌,将军为天下之镇也,轻动远举,虽克不武。”文帝从之,遣将往伐,应时克灭。出为平原太守、魏郡东部都尉,入为丞相东曹属。魏国既建,拜尚书。文帝践阼,迁少府,封乐阳亭侯,转大司农。明帝即位,进封高阳乡侯,徙光禄勋太常。时论以林节操清峻,欲致之公辅,而林遂称疾笃。拜光禄大夫。年八十三薨追赠骠骑将军葬如公礼溢曰贞侯。(摘自三国志)【注释】常林的父亲,字伯先。挝,zhu,打。15.写出下列加点字在句中的意思。(2分)(1)临子字父( ) (2)而林遂称疾笃( )16.为下列加点词语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2分)(1)并州刺史高于表为骑都尉( )A 上表 B上表举荐 C 陈请谢贺 D 表彰(2)幽、冀扇动。A 动荡不安 B 煽风点火 C 趁机造反 D 四处鼓动17.第段画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2分)A年八十三薨/追赠骠骑将军/葬/如公礼/谥曰贞侯。B年八十三/薨追赠骠骑将军/葬如公礼/谥/曰贞侯。C年八十三薨/追赠骠骑将军/葬如公礼/谥/曰贞侯。D年八十三/薨/追赠骠骑将军/葬如公礼/谥曰贞侯。18.把第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6分)苟无恩德,任失其人,覆亡将至,何暇匡翼朝廷。崇立功名乎?君其藏之!19.概括常林见胡母彪时陈述的主要意思。(2分)20.常林接连升迁,请具体分析有哪些原因?(4分)(五)阅读下文,完成第21-25题。(13分)讳辩 韩愈愈与李贺书,劝贺举进士。贺举进士有名,与贺争名者毁之,曰贺父名晋肃,贺不举进士为是,劝之举者为非。听者不察也,和而唱之,同然一辞。皇甫湜曰:“若不明白,子与贺 得罪。”愈曰:“然。”律曰:“二名不偏讳。”释之者曰:“谓若言征不称在,言在不称征是也。”律曰:“不讳嫌名。”释之者曰:“谓若禹与雨之类是也。”今贺父名晋肃,贺举进士,为犯二名律乎?为犯嫌名律乎?父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内蒙古财经大学招聘40人考试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
- 2025四川省社会科学院考核招聘专业技术人员9人(第二批次)考试参考题库附答案解析
- 2025辽宁省农业科学院招聘工作人员25人考试参考题库附答案解析
- 吉安市新庐陵投资发展有限公司2025年人才引进“绿色通道”招聘考试参考题库附答案解析
- 2025浙江丽水松阳县“乡村运营师”人才引进1人考试参考题库附答案解析
- 2025上海大学附属嘉定实验学校实习教师招聘笔试备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 2025年烟台长岛综合试验区教育和卫生健康局直属学校公开招聘教师笔试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
- 2025浙江嘉兴市中医医院招聘编外合同制人员9人(第二批)笔试备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 2025浙江大学药学院专职研究员招聘5人考试参考题库附答案解析
- 2025云南玉溪国润建筑有限责任公司招聘工作人员10人笔试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
- 2025年四川高校大学《辅导员》招聘考试题库及答案
- 2025-2026学年统编版(2024)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 标准化产品需求文档编写方法
- 办公室文秘岗试题带答案
- 2025年河南疾控中心考试题库
- 2025年高考【数学】真题及答案(新高考Ⅱ卷)
- 养老护理员竞赛理论试卷答案(含答案)
- 2025年广东省广州市中考历史试卷(含解析)
- 2025年四川省能源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人员招聘笔试备考题库及答案详解(新)
- 广东省公路服务区管理系统升级及运维项目
- 2025版《中国系统性红斑狼疮诊疗指南》解读 4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