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东南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研究_以侗寨为例.docx_第1页
黔东南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研究_以侗寨为例.docx_第2页
黔东南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研究_以侗寨为例.docx_第3页
黔东南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研究_以侗寨为例.docx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黔东南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研究以侗寨为例李晓丹兰婷杨灏摘 要:我国传统村落数量多、分布广,历史文化价值高,是我国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珍贵的不 可再生资源。以传统村落分布量最多且集中的黔东南地区 侗族村落为例,介绍了侗寨的选址和格局特色、代表性传 统建筑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探讨了侗寨保护和发展的现 状问题和解决措施。关键词:传统村落;侗寨;保护;发展1 黔东南侗族传统村落现状黔东南地处云贵高原,地势高峻,丛林茂密,峰峦连绵,溪流纵横,气候温湿,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 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量充沛,空气湿度大。黔东南 侗族村落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和民族性,符合了选址和格 局保持传统特色、传统建筑风貌完整、非物质文化遗产 活态传承的传统村落认定条件。1.1 选址和格局 侗族主要分布于黔、桂、湘三省毗邻地区,而贵州黔东南地区是最大的侗族聚居地,这里保留了大量的侗 族传统村落,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就有60个村落被列 入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黔东南侗族传统村落在我 国众多传统村落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典型性。侗族村 落习惯上称为“侗寨”。侗寨往往依山傍水,负阴抱阳,周围植被丰富, 梯田层层叠叠,清溪碧流萦绕。寨内鼓楼高耸,花桥横 溪,干栏式木构民居随山就势、鳞次栉比,沟渠交错, 景色秀丽。侗族人通常聚族而居,村落一般以鼓楼及公共空间 为中心向外连续延伸,辐射构成蜘蛛网状格局。这种向 心性的布局方式给村民一种领域感、安全感,增强了族 内成员之间的联系。侗族村落大都与所处地形地貌、山水等自然环境和 谐统一,遵循因地制宜的布局原则和“天人合一”的自 然观,肌理清晰,格局完整,整体风貌保存良好,具有 较高的历史价值和审美价值。Abstract:Traditional villages in China are many andwidely distributed, and are the treasures of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heritag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distribution and problems of Chinese traditional villages. Taking Dong villages in Southeast of Guizhou Province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introduces features of location and pattern, representative traditional architectures, and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of Dong villages, and discusses current problems and measures of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Dong villages.Key words: traditional village;Dong village;protection;development中图分类号:TU98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144(2013)-07-64-(4)作者简介李晓丹,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建筑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兰 婷,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建筑系硕士研究生。杨 灏,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建筑系硕士研究生。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当代乡土民居演化的自生机制及介入控制理论研究”(项目批准号:51278234)。64Cases of Ancient City Protection and Technical InnovationChina Ancient City侗寨格局大致有几种类型:(1)随山就势,自然衍生,朝向自由,如黎平县纪堂村;(2)建于河流两 旁,坐坡朝河,呈带状延伸,如肇兴侗寨;(3)于群 山环抱中,成组成团,如从江县增冲村。1.2 村落传统建筑遗存 侗族村落传统建筑在形式、结构、材料等方面具有鲜明的地域和民族特色,既适应当地的自然条件和居民 生活习惯,又反映侗族的传统民族文化。黔东南地区气候温和、湿润,适宜林木生长,历史 上木材资源丰富,侗族先人就地取材,多以杉木为建筑 材料。侗族人民擅长建筑技艺,建筑工艺精湛、造型美 观、结构巧妙。侗寨标志性建筑有:鼓楼、干栏式木构 民居、风雨桥、戏台、寨门、萨坛、粮仓等,它们以鼓 楼为中心,共同构成典型的侗族建筑文化空间,其中最 具代表性的是鼓楼、风雨桥和民居。1.2.1 鼓楼 鼓楼形似一棵巨大的杉树,一般分上、中、下三部分。上部是单层或双层的、攒尖式或歇山式的鼓楼顶, 里面置鼓;中部是层层重檐,形似宝塔楼身;下部是实 用的厅堂,厅堂中央有石砌火塘,火塘四周置长条木 凳。鼓楼以杉木建造,全木结构,不用一钉一铆,以榫 卯横穿斜套、穿插嵌合而成,结构严谨、牢固。鼓楼是 侗族建筑技艺的集中体现,也是侗寨的标志、族姓的象 征。鼓楼是遇到重大事件击鼓聚众、“起款”议事、制 定和执行规约的会堂,是社交娱乐、节日聚会的场所, 有很高的民俗价值和审美价值。侗族一般以族姓为单 元,围绕鼓楼而建,一村可有一个或多个鼓楼。譬如黎 平县肇兴侗寨分为仁、义、礼、 智、信五个团, 全寨有五座不同 的鼓楼,形成最 大的侗族鼓楼建 筑 群 , 被 称 为 “鼓楼之乡”。(图1)1.2.2 风雨桥 风雨桥是集 桥、廊、亭三者图2 风雨桥(来源:作者自绘)筑,是侗族最具特色的民间建筑之一,因桥廊内外遍施绘画和雕塑又称为“花桥”,多建于溪流河水之上,也 有建在田间。风雨桥由桥墩、桥身、桥廊和桥亭组成,除桥墩多 用大青石外,其余均为木结构,榫卯嵌合而成。桥廊里 有长凳,供人歇息;两侧有栏杆,可倚靠。风雨桥既是 交通设施,也是遮阳避雨、休闲纳凉、会友观景、欢唱 歌舞、迎送宾客的地方,还是侗寨拦截财富不随水流走 的吉祥物,多建在村头寨尾,起“保风水,护村寨”的 作用。(图2)1.2.3 民居 黔东南侗族民居多采用传统的干栏式,全木结构,上覆杉树皮或小青瓦,立面从下往上逐层出挑,呈倒金 字塔形,充分利用空间,扩大使用面积。侗族干栏式民 居依山就势,因地制宜,自然组合,既适合起伏变化的 地形地貌和温湿的气候条件,又通风防潮、驱虫避兽。 侗族民居的平面布局和空间序列是根据空间的使 用性质,以及人们的行为模式和生活习惯来设制的。民 居一般有三层:底层因当地气候多雨潮湿,不宜人居, 通常架空,用来堆放杂物、农具、柴草及饲养禽畜;二 层是生活起居的地方,设宽廊、火塘间、卧室,纵深格 局,休息和劳作的宽廊生活起居的火塘间寝卧空间 组成的布局形式,符合外部空间半开敞过渡空间共 用空间私密空间的生活流线和由动到静的心理需求; 顶层是阁楼层,多用作储存谷物、晾晒之用,有的局部分隔为女儿卧室。(图3、4)1.3 非物质文化遗产 侗族文化深厚,民族风情浓郁,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多彩。传统文化艺术有侗族大歌、侗戏、侗族琵琶 歌、侗族芦笙会等;传统技艺有侗族鼓楼、花桥、木构 建筑营造技艺;传统节日民俗有祭萨节等;传统手工艺为一体的桥梁建图1 信团鼓楼(来源:作者自绘)65中国名城名城保护案例与技术创新筑形式被打乱。许多老旧建筑拆除重建,各式各样新式建筑随意插入。尤其是一些经济相对发达的村落,盲目 地增加现代建筑元素,新旧混搭,割断了侗寨传统建筑 风貌的延续。旅游业等文化产业所带来的粗放式开发, 使得侗族传统文化被割裂、重组,民族文化变味,其意 义和价值也随之减弱。(2)生产生活方式和家庭结构改变,空巢现象严 重大量侗族青年外出务工,人口向城镇转移,侗族 人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家庭结构发生了转变,出现空巢现 象,人去房空和“留守老人”是当今传统村落发展演变 的一个显著特征。保护村落的主体流失,导致传统建筑 无人维护,传统文化无人传承,村落发展举步维艰。(3)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困难 侗族传统村落的民风民俗渐渐淡化,民间工艺后继无人,传统技艺、民间艺术濒临失传,客观上造成了 对原生态民族文化的抛弃,增加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 的难度。以侗族精湛的建筑技艺为例,很多营造技艺正 在逐渐消失。追其原因,一是缺乏文字记录,单靠口传 心授、代代相传已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家族、师徒的传 承模式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传统技艺的传承和传播;二是 随着社会结构及价值观的转变,年轻的侗民不愿学习这 些古老技艺,谋求其他生活方式,民间技师已严重老龄 化。(4)传统木构建筑易受火患及自然侵蚀 传统木构建筑有其明显缺陷:不耐风雨、鼠虫等的侵蚀,容易发生火灾。由于侗寨木构建筑集中连片,密 集度高,抵抗火灾能力弱。民居内火塘多,底层堆放柴 草,故遭受火灾的可能性大。据统计,黔东南地区很多 村落遭受过不同程度的火灾,给传统建筑遗产造成了很 大的损失。所以,以侗族为代表的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以 木质结构建筑为主的村落的防火、防侵蚀问题是传统村 落保护的一大难题。2.2 解决的措施2.2.1 技术层面(1)调查研究,专家参与,合理规划,科学发展 对黔东南侗族传统村落进行全面、系统的摸底调查,从选址和格局、传统建筑、非物质文化遗产、人居 环境现状等方面进行调研,采用文献资料研究分析和田 野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并建立传统村落动态档案及数字图3 纵向空间功能分区(来源:作者自绘)图4 二层(居住层)平面布局(来源:作者自绘)有芦笙制作工艺等;民间工艺师包括歌师、戏师、掌墨师及芦笙师傅。侗族大歌是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典型 代表,有民谚说“侗人文化三样宝:鼓楼、大歌和花 桥”。贵州省侗族大歌被列入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 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委认为它是 “一个民族的声音、一种人类的文化”。值得重视的 是,村落是非物质文化的根基,离开了村落,非物质文 化遗产也就不存在了。2 侗族传统村落的保护2.1 存在的问题(1)村落传统风貌和建筑格局遭受破坏 传统村落是珍贵的不可再生资源,但随着社会的发展,有些村落的传统风貌正在逐渐消失,传统格局和建66Cases of Ancient City Protection and Technical InnovationChina Ancient City化、信息化数据库。请相关专家学者参与,对村落进行深入研究,并科 学定位,根据各村的不同情况制定相应的保护性规划, 编制科学化、系统化的保护策略,在充分尊重传统风貌 原真性的前提下,用现代科学和技术来保护村落遗产, 走保护和发展相结合的可持续之路。(2)分级保护,试点示范 根据村落的历史、文化、科学价值,进行基础性、普及性保护,对典型村落重点保护,开展试点示范工 作。借鉴生态博物馆模式,如中国和挪威合建的堂安侗 族生态博物馆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堂安侗寨被称为人 类返璞归真的范例。(3)研究新技术、新材料 研究木结构建筑的抗腐蚀技术,对建筑木材进行防火阻燃处理,改善木材的耐燃性能,增加木材安全保护 屏障,提高建筑防火、防侵蚀的能力,增强建筑的耐久 性。鉴于木材资源日渐短缺,寻找可替代建材,在不改 变传统建筑风貌的前提下,改进、发展传统建筑,使之 与时俱进,更能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4)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完善村落水、电、公共照明、道路、消防设施、卫生、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和教育、医疗、商业等公共服务 设施的建设,开展传统建筑节能改造和功能提升,改善居 住条件,以适应现代生活的需求,为村民创造与当今社会 接轨的村落人居环境,切实提高村民的生活质量。2.2.2 管理层面(1)宣传教育,公众参与 宣传传统村落保护的基本知识和方法,展示传统村落的魅力和价值,提高人们对历史文化遗产的认知和了 解,开展传统村落保护工作的指导和培训,加强保护技 术和管理的专业教育。生活于传统村落的居民是村落真正的主人,对历史 文化遗产的保护有重要作用,应提升村民对本民族文化 遗产的热爱和认同感,加强保护意识的培养,提高全民 保护传统村落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建立政府主导、公众 参与的良性机制。(2)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 第一,注重非物质文化遗产专业继承人的培养,倡导年轻的侗民转变观念,积极学好学精传统技艺,成为 新一代传承人;第二,依托高校等科研机构,挖掘、整理、研究、发展侗族的传统技艺、文化艺术,使其成为科学体系;第三,以普及性教育的方式,把传统民族文 化引入当地中小学校园,让当地孩子从小接受本民族文 化的教育和熏陶;第四,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转化为文化 产品进行生产性保护,增强其自身活力。(3)增强民众防火意识,科学应对 从预防着手,防患于未然,科学地防火防灾。加强防火防灾的宣传,提高防火意识,引导居民安全的用火 用电;完善电网线路、水利和消防设施的建设,提高救 火的时效性。增冲村的经验值得借鉴,增冲是侗族传统 文化保持最完整的村寨之一,村中有完备的水利系统和 消防设施,寨内水渠密布,水池星罗棋布,消防水源充 足,因而在整个以木构建筑为主体的侗族地区里,增冲 村数百年来未发生过火灾。3 结语传统村落蕴含深厚的历史文化信息,是人类文明的见证,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载体,在我国历史文化遗 产中占有重要地位。在当今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的大环 境中,传统村落的保护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公众共同 参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科学化、系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