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诂学要籍.doc_第1页
训诂学要籍.doc_第2页
训诂学要籍.doc_第3页
训诂学要籍.doc_第4页
训诂学要籍.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训诂要籍简介回顾两千多年的训诂学发展历程,几经周折,道路是很不平坦的。早在先秦时期,我国便有了训诂的萌芽;汉代实现了全国统一以后,掀起了一个训诂学发展的空前高潮;魏晋南北朝时,一些训诂专家又有了新的成就;唐代训诂学的研究克服了六朝清谈所带来的轻浮之风,但训诂的成就似乎还不够突出;训诂学到了宋代,又遭受了一场沉重的灾难,元明两代的训诂造诣亦较为平淡;而清朝则是训诂学发展的集大成时期,我国传统语言学在清代取得了长足进步。这期间,各朝各代的训诂大师为我国训诂学的发展做出了不朽贡献,他们所讨论和解决的问题之多,实属历代所罕见。一、历代训诂成就总览(一)两汉训诂学的发展和兴盛时期 训诂学在汉代有了很大的发展,出现了奠定训诂基础的四大专书。尔雅、许慎说文解字、扬雄方言、刘熙释名。汉代训诂学的成就:郑玄遍注群经,保存至今的有毛诗笺、仪礼注、周礼注、礼记注,何休春秋公羊传解诂、赵岐孟子章句。高诱战国策注、吕氏春秋注、淮南子注、王逸楚辞章句。汉代产生了一批影响深远,贡献巨大的训诂学家,如西汉的孔安国、扬雄,东汉的郑玄、刘熙、马融、服虔、高诱、许慎等等。(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训诂学成就曹操孙子兵法注、王肃孔子家语注、韦昭国语注、张湛列子注、李轨法言注、范望太玄经集解、郭璞山海经注、穆天子传注、尔雅注、方言注,裴駰史记集解、裴松之三国志注、陶弘景鬼谷子注、刘孝标世说新语注、郦道元水经注。何晏论语集解、皇侃论语义疏、陆玑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字书、音义方面的训诂书:张揖广雅、吕忱字林、顾野王玉篇;陆德明经典辞文(三)唐代的训诂学成就孔颖达五经正义、贾公彦周礼疏、仪礼疏、杨士勋春秋谷梁传疏、徐彦春秋公羊传疏。司马贞史记索隐,张守节史记正义,颜师古汉书注,章怀太子李贤后汉书注,托名房玄龄管子注,杨倞荀子注、成玄英庄子疏,李善文选注,吕延济、刘良、张铣、吕向、李周翰的文选五臣注。训诂专书,最重要的有玄应的一切经音义,慧琳一切经音义,颜师古匡谬正俗。唐颜元孙干禄字书、宋娄机广干禄字书、唐张参五经文字、 唐玄度新加九经字样、戴侗六书故。(四)宋、元、明时期的训诂学成就 宋人邢昺论语疏、孝经疏、尔雅疏朱熹大学章句、中庸章句、论语集注、孟子集注、诗集传、仪礼经传通解、楚辞集注、李壁王荆公诗注,任渊,史容、史季温山谷诗注、任渊(陈)后山诗注、胡稺(陈)简斋诗注等。训诂专书有司马光主编类篇、陆佃埤雅、罗愿尔雅翼、朱谋玮骈雅,方以智通雅,陈澎年广韵、丁度等编的集韵、梅膺祚字汇、张自烈正字通。洪亮吉比雅、辽释希麟续一切经音义、贾昌朝群经音辩史籍的注释方面:胡三省资治通鉴、吴师道战国策校注。(五)清代的训诂学成就清代训诂学达到最高峰,著述甚多,择其要者如:易:惠栋周易述、易汉学,张惠言周易郑氏义、周易虞氏义、焦循易章句、易通释;书:孙星衍尚书今古文注疏,王鸣盛尚书后案、阎若璩古文尚书疏证、王先谦尚书孔传参正;诗:戴震毛郑诗考正、陈奂诗毛氏传疏,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陈启源毛诗稽古篇。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周礼:江永周礼疑义举要,段玉裁周礼汉读考,孙诒让周礼正义;仪礼:段玉裁仪礼汉读考,胡培翚仪礼正义;礼记:孙希旦礼记集解、朱彪礼记训纂、孔广森大戴礼记补注;左传:洪亮吉春秋左传诂、马宗链春秋左传补注、刘文淇春秋左氏传旧注疏证;公羊传:孔广森公羊通义、陈立春秋公羊传义疏;谷梁传:柳兴恩谷梁春秋大义述、钟文烝谷梁补注:论语:刘台拱论语骈枝、刘宝楠论语正义、俞樾读论语骈枝;孝经:阮福孝经义疏补、丁晏孝经述注;孟子:宋翔凤孟子赵注补正、焦循孟子正义等等。尔雅:邵晋涵尔雅正义、郝懿行尔雅义疏史、子、集部史部:钱大昕二十二史考异、王鸣盛十七史商榷、赵翼廿二史札记(上述又称史学三大家)王先谦汉书补注、后汉书集解,梁章钜三国志旁证、洪亮吉国语韦昭注疏,郝懿行山海经笺疏。杨守敬、熊会贞水经注疏,浦起龙史通通释;杭世骏三国志补注、王照园列女传注。子部:孙诒让墨子间诂、王先谦庄子集解、郭庆藩庄子集释、王先谦荀子集解、王先慎韩非子集释等等。集部:王夫之楚辞通释,戴震屈原赋注、王琦李太白集注、李长吉歌诗汇解、仇兆鳌杜少陵集详注、浦起龙读杜心解、杨伦杜诗镜铨,翁方纲苏诗补注、王文诰苏诗编注集成、蒋骥山带阁注楚辞等等。以训诂为主要内容的笔记著作:黄生义府、字诂、王念孙读书杂志、王引之经义述闻、(与广雅疏证、读书杂专合称“高邮王氏四种”)、俞樾群经平议、诸子平议、孙诒让札迻,朱亦栋十三经札记、群经札记等等。另外较著名的还有:顾炎武日知录,阎若璩潜邱箚记、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桂馥札朴,梁玉绳瞥记、王鸣盛蛾术篇、赵翼陔余丛考、俞正燮癸已类移等等。训诂专书:戴震方言疏证、卢文绍重校方言、清王念孙方言疏证补、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桂馥说文义证、王筠说文句读(以上又称说文四大家)、王念孙广雅疏证,王引之经传释词、俞樾古书疑义举例,阮元经籍纂诂,邵晋涵尔雅正义、郝懿行尔雅义疏、杭世骏续方言,程际盛续方言补正、毛奇龄越语肯綮录、胡文英吴下方言考、钱绎方言笺疏、张慎仪续方言新校补、刘淇助字辨略、毕沅释名疏证、王先谦释名疏证补、胡承珙小尔雅义证、宋翔凤小尔雅训纂、王煦小尔雅疏、胡世琦小尔雅义证、毕沅续释名及释名补遗、张金吾广释名、翟灏通俗编、梁同书直语补证、钱大昕恒言录、卢文绍经典释文考证、工具书的编纂:康熙字典、佩文韵府、骈字类编。单篇论文:王念孙释大,桂馥说文义证、王筠说文句读、汪中释三九、程瑶田果赢转语记。产生了一大批杰出的训诂学家:江永、戴震、王念孙、王引之、段玉裁、郝懿行、孔广森、桂馥、邵晋涵、钱大昕、阮元、江有诰、玉筠、朱骏声、俞樾、孙诒让等等。二、重要典籍介绍(一)尔雅尔雅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解释词义的专著,也是第一部按照词义系统和事物分类来编纂的词典。作为书名,“尔”是“近”的意思(后来写作“迩”),“雅”是“正”的意思,在这里专指“雅言”,即在语音、词汇和语法等方面都合乎规范的标准语。尔雅的意思是接近、符合雅言,即以雅正之言解释古语词、方言词,使之近于规范。尔雅被认为是中国训诂的开山之作,在训诂学、音韵学、词源学、方言学、古文字学方面都有着重要影响,其中的今话是汉代的话。尔雅成书的上限不会早于战国,因为书中所用的资料,有的来自楚辞、庄子、吕氏春秋等书,而这些书是战国时代的作品。书中谈到的一些动物,如狻麑,据研究,不是战国以前所能见到的。尔雅成书的下限不会晚于西汉初年,因为在汉文帝时已经设置了尔雅博士,到汉武帝时已经出现了犍为文学的尔雅注。尔雅全书收词语4300多个,分为2091个条目。这些条目按类别分为“释诂”、“释言”、“释训”、“释亲”、“释宫”、“释器”、“释乐”、“释天”、“释地”、“释丘”、“释山”、“释水”、“释草”、“释木”、“释虫”、“释鱼”、“释鸟”、“释兽”、“释畜”等19篇。 这19篇的前3篇与后16篇有显著的区别,可以分成两大类。前3篇,即“释诂”、“释言”、“释训”解释的是一般语词,类似后世的语文词典。例如: 如、适、之、嫁、徂(c)、逝,往也。(释诂) 克,能也。(释言) 明明,斤斤,察也。(释训) 其中“释诂”是解释古代的词,它把古已有之的若干个词类聚在一起,作为被训释词,用一个当时通行的词去解释它们。“释言”是以字作为解释对象,被训释词大多只有一两个。“释训”专门解释描写事物情貌的叠音词或联绵词。尽管作为语文词典来说,它的注释过于笼统,许多条目仅仅是同义词表,但是远在公元前2世纪就能产生出这样的著作,就是在世界词书编纂历史上也堪称第一了。 尔雅后16篇是根据事物的类别来分篇解释各种事物的名称,类似后世的百科名词词典。其中“释亲”、“释宫”、“释器”、“释乐”等4篇解释的是亲属称谓和宫室器物的名称。例如:谓我舅者,吾谓之甥也。(释亲)门侧之堂谓之塾。(释宫)肉倍好谓之璧,好倍肉谓之瑗,肉好若一谓之环。(释器)大鼓谓之鼖,小者谓之应。(释乐)“释天”、“释地”、“释丘”、“释山”、“释水”等5篇解释的是关于天文地理方面的词语。例如:载,岁也。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唐虞曰载。(释天)坟莫大于河坟。(释地)绝高为之,京;非人为之,丘。(释丘) 泰山为东岳,华山为西岳,霍山为南岳,恒山为北岳,嵩山为中岳。(释山) 水注川曰溪,注溪曰谷,注谷曰沟,注沟曰浍,注浍曰渎。(释水) “释草”、“释木”以下7篇解释的是关于植物动物方面的词语。例如: 木谓之华,草谓之荣,不荣而实者谓之秀,荣而不实者谓之英。(释草) 枞,松叶柏身。桧,柏叶松身。(释木)有足谓之虫,无足谓之豸。(释虫) 鲲,鱼子。(释鱼) 舒雁,鹅。舒凫,鹜。(释鸟) 罴,如熊,黄白文。(释兽) 狗四尺为獒。(释畜) 尔雅后16篇相当于百科词典。在汉代,儿童在完成识字阶段的教育后,要读论语、孝经和尔雅这3部书。学习尔雅可以“博物不惑”,多识鸟兽草木虫鱼之名,增长各种知识。尽管用今天的标准来看尔雅的知识容量相当有限,但是在古代已经非常可观了。所以有人说,它是我国古代的百科全书。(二)说文解字说文解字,简称说文。作者是东汉的经学家、文字学家许慎。说文解字成书于汉和帝永元十二年(100年)到安帝建光元年(121年)。说文解字是我国第一部按部首编排的字典。原书十四篇叙目一篇。正文以小篆为主收九千三百五十三字又古文籀文等异体重文一千一百六十三字解说十三万三千四百四十一字。该书在流传中屡经窜乱今本为宋徐铉所校定与原书颇多出入徐氏以篇帙繁重将每篇分为上下二卷共三十卷收九千四百三十一字重文一千二百七十九字解说十二万二千六百九十九字。该书改变了周秦至汉的字书的编纂方法即将所收字编为四言七言韵语的形式首创了部首编排法分为五百四十部。许氏又总结了以前的“六书”理论开创了有系统地解释文字的方法先解释字义次剖析形体构造再说明读音。剖析字形的方法是以前字书所未有的。该书对古文字古文献和古史的研究都有重大的贡献。隶书是汉代通行的文字,称“今文”,用今文书写的经书,称今文经。后来陆续发现用古文字写的经书。 这样在汉代经学家中就分成了今文经学家和古文经学家。两派的区别不只是表现为所依据的经学版本和文字不同,更主要的表现为怎样使经学为封建统治服务上。今文经学家喜欢对经书作牵强附会的解释和宣扬迷信的谶纬之学;古文经学家则强调读懂经典,真正理解儒学精髓,为此侧重名物训诂,重视语言事实,比较简明质朴。许慎属于古文经学派,他编著说文是要以语言文字为武器,扩大古文经学在政治上和学术上的影响。说文早期传本不得而知,有记载最早刊刻者是唐代李阳冰,他在代宗大历年间 刊定说文,但其中掺杂李氏臆说颇多。该书现存的版本以徐铉校定的宋刊本为最早 四部丛刊初编及续古逸丛刊有影印本。其次是徐锴的说文解字系传 有宋刊残本及影宋钞本四部丛刊初编二次印本中有影印本。 南唐徐铉、徐锴兄弟二人精研说文,徐锴的说文解字系传是第一种说文注本,成书于南唐末年,世称小徐本,徐锴对 李阳冰谬说多有匡正。徐铉于宋太宗雍熙年间奉旨校定说文,世称大徐本。另外, 今尚存有唐写本说文木部残卷一卷,仅188字。清人研治说文,多以大徐本为基础,同时参校小徐本。大小徐本今天均有中华书局影印本。说文解字是中国第一部系统地分析汉字字形和考究学源的字书,也是流传最广的中文必借工具书。本书总结了先秦、两汉文学的成果,给国人保存了汉字的形、音、义,是研究甲骨文、金文和古音、训访不可缺少的桥梁。特别是说文对字义的解释一般保存了最古的含义,对理解古书上的词义更有帮助。保存了研究古代社会历史、文化等各方面的材料,是文人整理中国优秀的文化遗产的重要的阶梯。说文包括各种含义的字的解释,反映了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风俗习惯等等。如说文“车,舆轮之总名,夏后时奚仲所造”。根据说文的说解,可以肯定在夏代已有“车”这种交通工具。又如“姓”字从“女”和诸如“姜”、“姬”、“姚”等一系列从“女”旁的姓,可以窥测到古代母系社会的痕迹。由此可见,说文反映了古代的一些历史情况和各种知识,有助于现在的中国人民博古通今。 说文一书的突出贡献可以概括为以下四点:1建立部首是许慎的重大创造之一。汉字是凭借形体来表示意义的,因此,对汉 字义符加以分析,把所有汉字都按所属义符加以归类,这是汉字学家的工作,这项工作, 由许慎最先完成了。说文一共分540部,除了个别部首还可以合并与调整外,从总 体上说都是合理的,都符合造字意图。许慎在安排540部的次序上煞费苦心,把形体相 近或相似的排在一起,这等于把540部又分成若干大类,这可以帮助读者更深刻地理解 义符,更正确地理解字义。 每部所属的字的排列也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依据以类相从的原则。具体说来有三 种情况:其一,词义相近的字排在一起;其二,词义属于积极的排在前边,属于消极的 排在后边;其三,专有名词排在前边,普通名词排在后边。 许慎创造的540部首和一部之中各个字的排列方法,都是从文字学角度出发的,这 种排列方法更能体现部首与部首、字与字之间的意义联系,这与后世从检字法角度的分 部和按笔画多少分类迥然不同。 2训释本义。许慎之前的经学家为经典作注,都是随文而释,所注释的字(词) 义,基本上是这个字在一定语言环境中的具体意义和灵活意义。许慎在说文中紧紧 抓住字的本义,并且只讲本义(由于历史的局限,个别字的本义讲得不对),这无疑等 于抓住了词义的核心问题,因为一切引申义、比喻义等都是以本义为出发点的,掌握了 本义,就能够以简驭繁,可以推知引申意义,解决一系列有关词义的问题。 此外,许慎在训释本义时,常常增加描写和叙述的语言,使读者加深对本义的理解, 扩大读者的知识面,丰富本义的内涵和外延。 3对汉字形音义三方面分析。许慎在每个字下,首先训释词义,然后对字形构造 进行分析,如果是形声字,在分析字形时就指示了读音,如果是非形声字,则常常用读 若、读与某同等方式指示读音。汉字是属于表义系统文字,是由最初的图画文字演变而 来的,这样通过字形分析来确定、证实字义完全符合汉民族语言文字的一般规律。而语 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文字不过是记录语言的符号,许慎深知“音义相依”、“义傅于 音”的原则,所以在说文中非常重视音义关系,常常以声音线索来说明字义的由来, 这为后世训诂学者提供了因声求义的原则。4以六书分析汉字。在许慎之前,有仓颉依据六书造字的传说。现代文字学家认为,六书是对汉字造字规律的总结,而不是汉字产生之前的造字模式。在许慎之前,仅有六书的名称: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没有具体阐述,更没有用来大 量地分析汉字。许慎发展了六书理论,明确地为六书下定义,并把六书用于实践,逐一 分析说文所收录的9353个汉字,这在汉字发展史和研究史上有着承前启后、继往开 来的重要意义,从而确立了汉字研究的民族风格、民族特色。(三)释名“晰名物之殊,辨典礼之异”大千世界,万物纷呈,其名各异。百姓大众呼物品而欲究其得名之由。适应这种心理需要,我国东汉末年出现了一部专门探求事物名源的佳作,这就是释名。释名作者刘熙,字成国,北海(今山东省寿光、高密一带)人,生活年代当在桓帝、灵帝之世,曾师从著名经学家郑玄,献帝建安中曾避乱至交州,后汉书无传,事迹不详。释名共8卷。卷首自序云:自古以来,器物事类“名号雅俗,各方名殊,夫名之于实各有义类,百姓日称,而不知其所以之意,故撰天地、阴阳、四时、邦国、都鄙、车服、丧纪,下及民庶应用之器,论叙指归,谓之释名,凡二十七篇”。说明刘熙撰此书的目的是使百姓知晓日常事物得名的原由或含义。其27篇依次是:释天,释地,释山,释水,释丘,释道,释州国,释形体,释姿容,释长幼,释亲属,释言语,释饮食,释采帛,释首饰,释衣服,释宫室,释床帐,释书契,释典艺,释用器,释乐器,释兵,释车,释船,释疾病,释丧制。所释名物典礼共计1502条。虽不够完备,但已可窥见当时名物典礼之大概。刘熙解释名源,采用的是声训的方式。所谓声训,就是用声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解释词义。声训在先秦典籍中已有采用。汉代尔雅、方言、说文解字等著作中,声训用得也很多。但全书的名物语词都用声训来解释,则释名为第一书,是刘熙的独创。释名中的声训,从训释词和被训释词的关系来看,大致有几种情况,即:或同音,如“贪,探也,探取入他分也。” “勇,踊也,遇敌踊跃欲击之也。”贪与探、勇与踊同音;或音近,如“罵,迫也,以恶言被迫人也。”(罵,鱼部明纽上声字;迫,铎部帮纽入声字);或双声,如“河,下也,随地下处而通流也。”(河、下皆匣纽);或叠韵,如“月,阙也,满则阙也。”(月、阙皆在月部)释名在用一个字做声训之后,还接着说明用该字释义的理由。如“探取入他分”,说明了以“探”释“贪”的原由;“满则阙”,说明以“阙”释“月”的原由。这样也就从音义的结合上说明了一个名称的来由。释名用声训解释名物典礼,有些讲得较贴切,有些则为穿凿杜撰之说。如“斧,甫也。甫,始也。凡将制器始用斧伐木已,乃制之也。”(释用器)“发,拔也,拔擢而出也。”(释形体)“雹,跑也,其所中物皆摧折,如人所蹴跑也。”(释天)这样的解释显得十分牵强。其实世上事物得名的途径很多,情况非常复杂。而通过声音线索由一物名衍生出另一物名,只是起名的一种途径而已。而且有的名称由约定俗成而来,仅仅是记录事物的一种代号,音与义之间并无联系。所以对事物之名如果全通过声训来解释,势必出现悖误。故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批评释名“中间颇伤穿凿”。不过,远在1700多年以前,刘熙能写出这么一部具有语源学性质的书,实在可贵。释名与尔雅、方言、说文解字历来被视为汉代4部重要的训诂学著作,在训诂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其价值主要表现为:1、释名以声训解释名物,为因声求义开辟了道路,促使了古代韵书的产生。释名又集汉代音训之大成,为考见汉末语音,研究上古音提供了可靠的材料。特别可贵的是,释名中记录了当时一些语词的方言读法,如释天:“天,豫、司、兖、冀以舌腹言之。天,显也,在上高显也,清、徐以舌头言之。”“风,兖、豫、司、冀横口合唇言之。风,氾也,其气博氾而动物也。清、徐言风踧口开唇推气言之。”这些记录说明了汉代一些方言语词的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是扬雄方言所没有的,因而十分宝贵。2、释名记录了很多汉代通用的语词,可与尔雅、说文以及古代经典或传注相参证。如说文。禾部:“秦,伯益之后所封国,地宜禾。从禾,舂省。”释名。释州国:“秦,津也,其地沃衍有津润也。”此说正是秦“地宜禾”之证。尤其是释名中有许多与尔雅、说文及经传不同或不尽相同的训释,是很有价值的训诂材料。如诗。邶风。泉水:“我思肥泉。”毛传:“所出同,所归异曰肥泉。”出自同一源头而流向异处的泉水为何称为“肥泉”?释名。释水曰:“本同出时所浸润少,所归各枝散而多似肥者也。”刘熙说明了原委,比毛传更进了一步。又如礼记。曲礼上:“七十曰老而传,八十、九十曰耄。”释名。释长幼曰:“七十曰耄,头发白耄耄然也。八十曰耋,耋,铁也,皮肤黑色如铁也。九十曰鲐背,背有鲐文也。”这一解释有异于曲礼,内容也较丰富。又如说文:“瓦,土器也,已烧之总名。”瓦本指烧制的陶器。释名。释宫室:“瓦,踝也,踝,坚确貌也。”这里所说的瓦是指盖房顶的瓦(古瓦有当,向外。瓦与当连,犹如人足与踝相连,故以“踝”释“瓦”)。这说明至少在汉末“瓦”的词义已发生了转移。这类材料对我们探讨词义学和汉语史都很有价值。3、释名还保留了汉代的一些古语。如释天:“露,虑也,覆虑物也。”“覆虑”是古语,亦谓之“覆露”,在汉书。晁错传、严助传、淮南子。时则篇中都曾出现,是“荫庇”、“霑润”之义。释天:“虹,又曰美人。”这是古代俗称。传说古时有一对夫妻,荒年菜食而死,俱化成青虹,故俗呼为美人虹。释丧制:“汉以来谓死为物故。”“狱死曰考竟。”这些古语,传达了上古时代语言的信息,可以作为考察古今语言发展轨迹的凭据。4、释名所训释的对象不侧重于文献语言,而重于日常名物事类,因此它涉及社会生活面广,从天文、地理到人事、习俗都有所反映,加上释名成书去古未远,所以可以因所释名物推求古代制度。如释书契:“汉制,约敕封侯曰册。册,赜也,敕使整赜不犯之也。”说明汉代册封侯王时立有整敕其不得犯法的文书。又如释典艺:“碑,被也。此本葬时所设也,施鹿卢(辘轳)以绳被其上,引以下棺也。臣子追述君父之功,美以书其上。后人因焉,无故(即物故)建于道陌之头、显见之处,名其文就,谓之碑也。”碑的功用的演变由此可见。原来,古时丧葬,在墓坑两端各树一石碑,碑间架辘轳,以绋绕辘轳上,挽棺缓缓下放。后来碑用来追述先人功业。释书契:“笏,忽也。君有教命及所启白,则书其上,备忽忘也。”由此我们可了解古代朝会时大臣所执手板的用途。释衣服:“裲裆,其一当胸,其一当背也。”汉代的裲裆,相当于后代的背心。“帔,披也,披之肩背,不及下也。”帔即披肩。前人认为始于晋,由此可见汉末就有了。释首饰:“髲,被也,发少者得以被助其发也。”原来假发早在汉代就作为头饰了。“穿耳施珠曰珰。此本出于蛮夷所为也。蛮夷妇女轻浮好走,故以此珰锤之也。今中国人效之也。”珰的产生及其流传情况由此可见。释用器:“枷,加也,加杖于柄头,以挝穗而出其谷也。”可见今天一些地区脱粒用的农具连枷的历史相当悠久。阅读这些记载,可以获得百科知识,了解我国古代社会的文明史,考究事物缘始和汉代生产生活情况。从上所述可见释名对研究训诂学、语言学、社会学来说,都是极为重要的著作。清人毕沅说:“其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