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博物木雕馆讲解词全.doc_第1页
广东省博物木雕馆讲解词全.doc_第2页
广东省博物木雕馆讲解词全.doc_第3页
广东省博物木雕馆讲解词全.doc_第4页
广东省博物木雕馆讲解词全.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漆木精华潮州木雕艺术展览讲解词 欢迎参观漆木精华潮州木雕艺术展览。本展览分五个部分向您介绍了潮州木雕的源流、制作、艺术特色和丰富用途,为您展示了潮州木雕,特别是其繁盛时期清代作品的精美之作。潮州木雕是我国著名的民间传统木雕流派之一,与浙江东阳木雕、黄杨木雕、龙眼木雕并列四大木雕,主要流行于粤东的潮州、潮安、饶平、普宁、汕头、澄海、潮阳、揭阳等旧潮州府所属地区,因此而得名。它以饱满繁复、精巧细腻、玲珑剔透、金碧辉煌的艺术风格而著称于世,形象地展示着潮汕人的风俗习尚和人文精神。那么,潮州木雕起源于何时?请看第一部分:源流篇。 潮州木雕的历史十分悠久,唐代以前已开始萌芽,唐宋时期是它的发展阶段,到明代晚期步入成熟,在清代中晚期达到鼎盛阶段,至抗日战争时期逐渐走向衰退。这幅潮州木雕分布图,以图示法标明了潮州木雕主要分布区(潮州、潮安、饶平、普宁、汕头、澄海、潮阳、揭阳、揭东、揭西、惠来。)和受影响地区(大埔、梅县、兴宁、五华、蕉岭、海丰、陆丰、惠州)。唐宋时期的木雕制品已初具水平,物像造型简洁,刀法刚劲,风格拙朴,尚未形成地方特色。目前所见到的最早的潮州木雕的实物,是原悬于潮州开元寺内库堂前,用于敲击提示僧众用餐或集合的木鱼。潮州开元寺位于今潮州市,建于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即公元738年)。当时,唐玄宗诏令全国挑选十大州郡,各建大寺。以当时的年号“开元”为名。潮州开元寺便是其中一个。开元寺经历代修建,已带有宋、元、明、清的建筑风格和艺术特色。唐代木鱼用刀粗犷,以形取胜。寺内的木雕龙头是一件宋代木雕制品,是用于悬挂大铜钟的横木,上雕龙头纹饰,俗称“木龙”。雕刻简练粗犷,风格与唐代木鱼近似。明代,潮州木雕开始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且运用范围从建筑装饰,逐渐扩展到家具居陈设、日用器皿、祭祀礼仪器物等生活领域。到了明代晚期,木雕艺人已能够综合运用浮雕、沉雕、圆雕和通雕等多种技法,并从平面雕饰向单层通雕发展,技艺日臻成熟。木雕府楼猴是现在所见明代木雕中,圆雕的最高艺术品。它是潮州府衙正门门楼镇海楼望柱头木雕装饰。原有各种形态的木雕猴108件,都由整块木料雕成,雕刻极精致,刀法简练,但个个栩栩如生。根据道教的说法,北斗丛星中有三十六天罡星,七十二地煞星,每一星即有一神。可见,这一百零八只木猴并不是简单的装饰品,而是与当时人们的信仰密切相关的。辛亥革命时,清潮州知府陈兆棠溃逃之际,纵火焚烧了府楼,仅三只木猴幸存。 潮安庵埠文祠建于明天启六年(公元1626年)。梁架上的木雕穿插枋雕饰古朴,梁垫为卧式的狮子、大象、飞凤、鱼龙等瑞兽珍禽,生动传神,代表了明代晚期的木雕水平。清代是潮州木雕艺术的兴盛期,由于潮汕地区社会相对稳定,经济繁荣,木雕装饰成为社会时尚,尤其是晚清以后,发家致富的海外华侨,纷纷在家乡大兴土木,营造祠堂、居室,极大地促进了木雕艺术的发展。多层镂空通雕的技术被更为广泛和灵活地用于表现场面庞大的复杂内容,密而不乱,处处精细,再与描金漆画、髹漆贴金等多种技法相结合,作品令人玩味不尽。潮州木雕形成了构图饱满、精巧细腻、玲珑剔透、金碧辉煌的独特艺术风格,闻名中外。揭阳市仙桥镇永东村的古溪陈氏家庙,建于清雍正年间,规模宏大,雕工精细,装饰华丽,反映了清代中期潮州木雕的水平与特点。民国初期,潮州木雕业继续发展,工艺独到之作时有出现。但是由于它赖以生存的传统社会结构和民俗文化的急剧转型和不断变迁,民众的审美趣味渐趋西化,昔日繁荣的木雕业终于盛极而衰。抗战期间,社会动荡,经济衰退,民不聊生,更加速了潮州木雕业的整体衰退。以梅祖家祠为例,它始建于1921年,后因主人去世,家道中落,故时建时停。其木雕构件髹红漆,未贴金箔,可见修建者经济窘迫,但这种木雕却又使我们意外地领略了潮州木雕的别样的艺术风格。新中国成立以来,潮州木雕得到了传承与发扬,木雕制品在题材、构图、造型、技法等方面均有突破。2006年潮州木雕被正式列入中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财富。潮州木雕的发展兴衰,生动地折射着潮汕地区历史和文化的变迁,印证着潮汕人善于吸收融汇、精益求精、不懈进取的精神。那么,如此精美的木雕作品是怎么制作出来的呢?请看第二部分:制作篇。木雕作品是木雕艺人选择合适的木料,经过精心构思布局,运用适当的技法雕刻而成,再施以髹漆、贴金、漆绘等多种装饰工艺。这处景观向我们真实地再现了木雕制作的场景。潮州木雕所用木料主要有樟木、杉木、苦楝木、花梨木等多种,以樟木、杉木最为常见。樟木是潮州木雕的首选木料,以山区出产的黄樟为最佳。樟木有浓郁的樟脑香味,木质柔润,不易变形,硬度与韧性好,具有易入刀、不易崩、防虫蛀等优点,适宜于雕刻精细的浮雕、圆雕和多层镂空通雕。杉木木纹平直,结构细致,质地轻松,能耐朽,收缩变形小,但纹理直,缺韧性,雕刻易崩缺、起“毛”,因此不宜作精细的镂通雕刻,多用于建筑物或大型家具上,作粗放的装饰性雕刻。楝(lin)木,木纹美观,强度与变形性能类似樟木,容易加工。多用来制作床、橱柜等家具,装饰则以沉雕、浮雕为主,不宜作多层通雕。花梨木是名贵木材,品种较多,属于硬木类,按材质颜色可分有红花梨、白花梨两种,以白花梨最常见,多从泰国、缅甸等国进口。花梨木质地坚硬,木纹清晰美观,多用来做床脚,雕成虎爪、狮爪等形状,美观耐用。潮州木雕所用漆料多为植物漆,经过调制,髹涂于木雕器物的外表,起保护、装饰之用。它又分生漆、熟漆两种。生漆是经过过滤的天然漆树汁液;熟漆即经过炼制的漆,是在生漆中加入适量桐油,在太阳光的热晒下不停地搅拌三、四天,使漆的性能变得柔和而有光泽,并且不易干燥,以便粘贴金箔。金胶漆是用作贴金、银箔或金银粉的粘合剂,又称贴金漆、浑金漆,是在生漆中加入热桐油调制而成,并加入适量的朱砂,使所贴的金箔显得更加艳丽。潮州木雕常用的颜料有正银朱、黄漂、红丹、乌烟、铜绿、砂绿、孔雀蓝、酞酯蓝、石黄、藤黄等。其用途一是加入漆料,调配成色漆。在漆料中调入红颜料,可使金箔的颜色更加辉煌亮丽。二是根据装饰需要调配各色颜料,髹涂于木雕饰件的外表,或用平涂、没骨、钩填等技法在器物漆面上绘画各种纹饰。潮州木雕流行粘贴或髹涂金属粉箔的装饰手法,所敷贴的金属粉箔主要有金箔、银箔、锡箔、铝箔、铜粉(俗称金粉)等,其中以金箔最为常用。髹漆贴金装饰是潮州木雕的主要特点之一,故又有“金漆木雕”之称。木雕艺人所用的工具按功能可分为选材取坯工具、雕刻工具、调漆工具、打磨工具、髹涂工具、描绘工具、敷贴工具等七大类。叩槌是木雕艺人雕刻时用来敲击雕刻刀具的槌子。木质叩槌具有弹性,起缓冲作用,便于控制敲击力度,是木雕艺人不可缺少的工具。钢线锯多用以锯割较规则的几何图案或花卉纹。描绘工具是在器物的漆面上描绘图案纹饰的工具,主要有漆绘笔、描线笔、扫笔、绘画笔等几种。漆绘笔用动物毛制成,以鼠毛最佳。描线笔用纯狼毫制成,笔毛长而细,用于勾画线条。扫笔用羊毛制成,用于清扫装饰部位的金属粉末和灰尘。 潮州木雕的传统雕刻技法主要有沉雕、浮雕、通雕和圆雕四种,其中以多层次的镂通雕最具特色。沉雕,也称阴刻,又称凹雕或毛雕,是在一件木料上所雕成的景物凹陷于平面之下。沉雕简便省工,不易受外物碰损,多做为建筑物和家具上的装饰,施于建筑物的横梁立面、门、窗门和柜门、屏风等家具上,图案以梅、兰、竹菊等花卉为多见,性质近于绘画。浮雕又称阳雕,所雕图案纹饰凹凸起伏于木料平面。按图案纹饰浮突的高低又有浅浮、中浮、高浮之分。通常,浮突1cm的属浅浮雕,浮突3cm以上的属高浮雕。介于中间的为中浮雕。高浮雕又分“打浮”、“叠浮”、“钉浮”。 “打浮”是在整块木料上浮雕景物,将景物之外的空间铲平,使之略低于景物的平面,再雕刻图案纹样作为衬地,并将板面镂通。因有时是以木槌敲打凿刀将板面凿通,故谓之“打浮”。 叠浮是指镂空衬地图案与浮雕主体物像是以两块木料分别雕刻制作,然后叠在一起,用粘胶固定成为一件完整的木雕。这两件浮雕花板作品表现了“乳姑不怠”、“涤亲溺器”、“亲尝汤药”等中国民间广泛流传的孝行故事。“乳姑不怠”讲述了唐朝崔南山之曾祖母年老无齿,不能进食,祖母唐氏则以自己的乳汁喂养,保其身体安康。“涤亲溺器”是说宋太史黄庭坚,虽富贵显耀,在朝为官,对母亲的饮食起居却是亲力亲为,甚至亲自洗涤母亲的溺器。“亲尝汤药”则是汉文帝的孝行,刘恒虽贵为帝王,侍奉生母薄太后却从不倦怠。其母一病三年,刘恒日夜守护,甚至连汤药也要亲自尝试方才供母。反映出中国传统的孝悌观念。 钉浮是将浮雕景物中高度突起的部分,以另外的木料雕成,然后用钉子连接起来,实际上是浮雕与圆雕的混合形式。多用于厅堂罩落、梁托等建筑饰件。这组图片展示了钉浮前后的变化。 圆雕是立体雕刻,物像形体的四面皆可欣赏。它多用于建筑饰件、礼祭器具以及家具陈设的局部构件。单独陈设于几架上的圆雕摆件出现较晚。如意是一种陈设器物,由古代寺院中僧侣所用的搔痒之物逐渐演变而来,象征着如意吉祥,是富贵人家的贺寿礼物之一。此件金漆木雕牡丹纹如意是以通雕技法用整块木料雕刻而成,木雕艺人以连枝牡丹构形,三朵牡丹花粲然开放,两朵含苞欲放的小花蕾点缀其间。枝条自然舒展,婉转流畅,重重花瓣各具情态,历历可数。细致入微的雕工和娴熟高超的贴金工艺使整件如意显得十分完美。牡丹花又称为富贵花,配以华贵的金色,更显得富丽堂皇。通雕又称透雕,是吸收沉雕、浮雕、圆雕和绘画的长处,融合变通而成,物像形体作多层次布局。通雕层次的多少,视材质厚薄和雕刻技艺高低而定,少则二三层,多则四五层,超过七层者极为少见。通雕又分锯通雕、多层镂空通雕二种形式。 锯通雕是先在裁截好的木料上画好图样,然后用钢线锯锯出所需要的图像,再以雕刻刀修整锯通的洞眼并对图像略加雕饰即可。锯通雕制作简单便捷,宜于表现线条规则的单层景物。多层镂空通雕是在裁整好的木料上作多平面雕刻,体积深厚、丰满,物像层层叠叠,交错穿插,具有玲珑剔透的效果。适合表现人物众多、情节复杂、场面宏大、景物丰富的题材,最能体现潮州木雕的雕刻水平和艺术特色。具备了各色的工具和适当的木料,木雕制品是如何制作出来的呢?潮州木雕的生产制作有一系列的工艺程序,以髹漆贴金木雕为例,其制作过程可分为整料、起草图、上草图、凿粗坯、细雕刻、髹漆贴金等六个工序。 整料就是根据装饰部位和雕刻题材挑选合适的木料,对于大件器物,如难以找到完整的木料或者为了降低生产成本,可将几块材料拼接在一起。 在雕刻之前,根据装饰部位、雕刻要求及所用材料等具体情况,构思并画好图稿就是起草图,一般用毛笔以白描手法用绘画。对于多层次的镂空雕刻,起草图时要深思熟虑,照顾到各个层次。 上草图的传统方法是在草图的反面用柔软的木炭或灯烟描绘一遍,然后准确地把图纸压在需要雕刻的木料上,用手均匀地压抹,图案即可印在木料上。现在多采用复印的办法,将草图的复印件直接贴在木料上,按图雕凿,方便快捷,省工省时。 上好草图后,就开始了开始雕刻的第一道工序-凿粗坯,打凿出作品的大体轮廓和结构。打凿时,一般是由上至下,由表及里。要考虑木材的质地纹路,安排题材的内容,注意人物景观的比例和景物体积容量。还要考虑沿厚度方向每层的厚薄安排。凿粗坯是很关键的一道工序,决定着作品的成败,故多由经验丰富的老艺人亲自把关。细雕刻就是在粗坯定形的基础上,对细部加工造型,如人物的表情神态、衣饰装扮、树木的枝叶、脉络等,使作品完善。潮州木雕普遍施以髹漆贴金装饰,即在雕刻工序完成后,在器物表面髹涂漆料,然后在漆层欲干未干之时敷贴金箔,具有金光闪闪、豪华富丽的装饰效果。髹漆贴金工艺通常分制漆、滤漆、填料、上漆、干涸、贴金等六道工序。 第三部分 艺术篇经过一代又一代木雕艺人不断实践和摸索,潮州木雕逐步形成了题材丰富、构图饱满、精巧细腻、玲珑剔透、金碧辉煌的艺术特点,在艺术篇,就让我们细细领略它的艺术特色。潮州木雕题材广泛,既有广泛流传的历史典故、戏剧故事、人物山水、吉祥图案等传统艺术题材,还包括地方风物、民间传说、民俗生活等内容,极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鲜明的地方特色,概括起来可分为三大类,即人物类、自然物像类、几何图案类。人物类题材包括历史典故、戏剧曲艺、话本小说、民间故事、儒道神话以及现实社会生活等方面。它以人物为中心,有一定的故事情节,符合传统的伦理道德观念,既可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又具有成教化、助人伦的作用。通雕郭子仪庆寿花板 郭子仪庆寿是潮州木雕的传统题材。郭子仪是唐朝大将,因平安史之乱有功,拜为中书令,封汾阳郡王。相传他有七子八婿,均为朝廷大官,每逢庆寿,隆重非常。郭子仪享年84岁,官运亨通,子孙满堂,是封建社会为数不多的功勋显著而又得善终的高官,在封建社会被尊为“富贵寿考”、“繁衍安泰”的象征。金漆木雕“百忍堂”花板 “百忍堂”是潮州木雕的常见题材之一。相传唐代寿张人张公艺九代同居,家庭和睦。唐高宗封禅泰山时临幸其宅,询问其睦族之道,张公艺书写了一百多个“忍”字呈上。高宗皇帝嘉奖其义,并赐以缣帛。自然物像类题材是指以动植物、山水风景等自然景物以及人们日常使用的各类器具什物作为装饰主体。它从侧面反映了人们崇拜祖先、追求富贵、向往功名以及忠、义、节、孝等传统思想观念。通雕鹤鹿同春花板是大神龛门门窗肚饰件,画面以一棵繁茂、苍劲的松树为中心,饰以仙鹤、驯鹿、绵羊、喜鹊等珍禽瑞兽,显露出一派祥和的景象,寓意鹤鹿同春、松鹤延年。通雕鲤鱼跳龙门花板 就是根据我国“鲤鱼跳龙门”的传说雕刻而成。每年春季有数千条鲤鱼赶赴龙门,争相跳跃,越过去的就成了龙,过不去的仍旧为鱼。它来比喻科举考试中第者的荣耀。几何图案类题材是指由点、线以及正方形、三角形、六角形、圆形等几何形体组合成的图像。主要用于门窗、横披、格窗以及多层镂通雕的“地子”。其主要形式有:步步紧、拐子纹、回纹、套环、龟背纹等,雕刻手法以锯通雕为最多,具有较强的装饰效果。潮州木雕善于充分利用空间,惯于将不同时空的人物或场景安排在同一个画面中。画面结构常作对称布局,主体物象居中,次要物象作对称安排,构图丰满、布局匀称。概括起来有三种形式:格律体构图、平视体构图、立视体构图。通雕单凤朝阳帐顶等几件展品就是格律体构图的代表。它们以曲、直、方、圆等几何形体为架构,通过巧妙构思,从方位、大小、主宾、虚实等方面灵活安排,创造出千差万别又结构严谨的图案,具有交代清楚、脉络分明、均衡匀称、节奏感强的特点。通雕九蝠捧寿龛门肚以民间传统的福寿吉祥为主题,在高浮雕的菱花形开光(俗称“蟹壳”)内通雕一“寿”字,并以蝙蝠、葫芦瓜等围绕衬托,开光外四角饰以蝙蝠纹,表示“代代福寿”。作品构图丰满,布局匀称,具有浓厚的富贵吉祥气氛。平视体构图是对物像的个性、特征进行概括提炼,再适度夸张变形,以突出其特征,然后将其形像用排比重复的方式安排成一个平面,无远近透视,形像的重心在一条视平线上,作平面处理。这种构图方式多用于自然物像类题材。为了突出人物等物象主体,在平视体的基础上,作散点透视,根据需要对衬景进行灵活取舍,就是木雕的立视体构图。其表现手法主要有两种:一是主体居中,画面向两边同时倾斜,多用于人物故事类题材;二是同时看物像的左右侧面,倾斜度小于45,多用于浮雕博古花鸟等纹饰。通过立视体构图,空间不受透视的限制,可以无限扩大。通雕赵云救阿斗花板以多层镂空的通雕技法描绘了三国演义中赵云救阿斗的故事,平铺式的画面分别展现了赵云救阿斗和刘备获悉阿斗得救的喜讯的两个场景。 木雕艺人经过长期的实践,摸索出多种独特的艺术处理手法,如周身布饰、巧设路径、合理夸张等等,使不同的装饰部位均能达到理想的观赏效果, 潮州木雕追求饱满繁复的效果,尤其以清代鼎盛阶段的木雕作品最为显著,人物、景观、花鸟等题材常常布满整个装饰面。这些门肚采用的都是周身布饰的装饰手段。 通雕黄飞虎反五关龛楣花,在有限的装饰面上表现出了极其丰富的情节内容,人物神情、动态的相互呼应,时空过渡自然,木雕艺人就是通过巧设路径的手法,按照故事的发展顺序,截取典型的画面,将其排列成“之”字形或“S”形,从而形成了一个有分有合的整体。金漆木雕“七贤进京”屏风门肚 H245 是清乾隆年间作品。“七贤进京”是潮州木雕艺术的著名题材,它把潮州历史上不同时期科举登第、进京为官的七位乡贤的故事融合浓缩在一起,寓海滨邹鲁连科登甲之意。潮州七贤有二说,一为前七贤,即宋代的许申、张口、刘允、林巽、王大宝、卢侗、吴复古;一为后七贤,即明代的林大钦、翁万达、萧端蒙、郭之奇、黄奇遇、许国佐、罗万杰。木雕艺人常常采取合理的夸张手法,使雕刻题材的动人之处得到突出表现,增加了艺术感染力。夸张处理主要体现在对人物动作、体态的刻划上。人物刻划不追求正常比例,常常突出头部,头大身小,人大景小,增强了整体装饰力度。王茂生进酒神龛门肚取材于潮剧传统剧目,说的是薛仁贵因平定辽东有功,被封为平辽王,衣锦还乡之日,大宴宾朋。他的救命恩人王茂生因家境贫寒,无钱买酒,夫妇俩只好抬一瓮汾河水前来庆贺。薛仁贵不忘救命之恩,与王茂生开怀畅饮。此件门肚刻画了王茂生夫妇抬“酒”前来庆贺的情景,路径清楚,层次分明,人物神态适度夸张,充满戏剧色彩。通过陈列出的各类精美的木雕作品,我们了解到潮州木雕不是仅凭某一种工艺技术创作出来的,而是将雕刻、髹漆、贴金、绘画等多种工艺综合应用,数艺并施,从而色彩艳丽,豪华庄重,在中国木雕艺术中自成一格。 潮州木雕非常注意器物或场景性木雕装饰的总体设计。它讲究整体对称均衡、和谐协调,具有豪华而又庄重的总体风格。主要有黑漆装金、五彩装金、本色素雕三种。黑漆装金,就是在雕刻部位贴饰金箔,而在其余部位(即“地子”)髹涂黑漆或黑色推光漆,色彩对比鲜明,风格华丽庄重,是潮州木雕常见的装饰手段。金漆木雕花鸟人物故事神椟和金漆木雕瓜叶纹梁架饰件就采用了黑漆装金的设计方式。该神椟雕刻技法多样。椟门正背面均镂通雕精美纹饰。门肚采用多层镂通雕的手法,刻潮州七贤进京故事,以“之”字形布局,生动地刻画了潮州七贤策马扬鞭,日夜兼程进京赶考的情景。椟内背板为磨金漆画山水人物图,亭内文人墨客吟诗作对,路上一官人在侍从的护卫下策马前行,小桥流水、山石亭台,以小景致营造大空间。整座神椟造型庄重,装饰华丽。五彩装金,是在雕刻部位作贴金装饰,其余空间以大红大绿或紫红、粉黄等颜色作彩绘装饰,金碧辉煌、富丽夺目。这种装饰手法多用于建筑装饰,在清代咸丰、同治、光绪年间最为流行。浮雕仙姬送子图花板和浮雕状元及第花板都是采用了五彩装金的形式。本色素雕,就是保留木雕材质的本色,不加油漆,或仅在器物边缘加上油漆,使作品的自然纹理和人工雕削清晰显露,风格朴素净雅。主要用于大围屏、小神龛、薰炉罩等器物装饰,为数不多。展品:素雕蟹笼 漆画是潮州木雕器具的一种常见装饰手法。艺人们先在漆料中混入颜料并调匀,然后用画笔蘸颜料直接在经过髹漆处理的装饰部位进行绘画。常见的漆画形式有描金漆画、磨金漆画、彩漆画等。精细华丽的漆画与雕刻贴金等装饰手法相结合,相互映衬,精彩生辉。 描金漆画是在光素的漆面上,用红漆绘好画面,待红漆将干而未全干略带粘感时贴上金箔或涂抹金粉,然后罩透明漆,经推光后即可。工艺讲究的描金漆画,要在罩透明漆之前,用细毛笔蘸特制的“洗漆水”,在主体纹饰的轮廓线上清洗一次,从而突出主体,增强画面的空间感。磨金漆画是用松脂油调漆加金粉,在光素的漆面上涂绘画面,晾干后用木炭或磨石夹水打磨,使画面光亮平滑即可。多装饰在寿屏、屏风门、神龛、柜橱、馔盒、糖果架等器物的局部。彩漆画是在推光漆板上先用画笔画出纹样,然后用漆绘笔粘彩漆料,以平涂法分别填入红、绿、黄等色,再用特制的铁笔开线,画好后罩上透明漆即可。彩漆画写实性较强,配色复杂多样,工艺要求较高,耗工费时,故不太流行。铁线描是潮州漆画艺术的一种独特工艺,其方法是在描金漆画、磨金漆画或彩漆画的基础上,用特制的铁笔在画面上刻划出人物、山水、器物等的轮廓和细部,使画面更加细腻逼真,因所刻划的线条细如铁线,故统称为铁线描漆画。如与磨金漆画结合,则称为磨金铁线描漆画;与彩漆画结合则为彩绘铁线描漆画。请参观器用篇。明清以来,潮汕民间逐步形成一种崇尚木雕装饰的社会风气,木雕制品得到广泛使用。工艺精湛、色彩艳丽、气派豪华的木雕制品往往成为财富和势力的象征。潮州木雕按其实际应用和功能,可分为建筑饰件、礼祭器具、家具陈设等三大类。潮州木雕在祠堂、庙宇、民居等传统建筑上的应用十分流行,其中以祠堂木雕装饰最为精美。这主要因为,潮州人大都以经商为业或迁移海外,具有强烈的家族观念和乡里观念,对供奉家族祖先的祠堂建设和相关礼仪活动十分重视。他们归乡建屋,首选的就是重修或新建家族祠堂或庙宇。门厅、庑廊、拜亭、梁枋、屐头、挑檐、柱头、门楣、屏风、隔扇、门窗、栏杆、缠罩、檐板等部位大多饰以精巧细腻、金碧辉煌的木雕构件,整座建筑显得富丽堂皇,令人叹为观止。已略黄公祠建于光绪年间,是潮州建筑木雕鼎盛时期的代表,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木雕装饰将多种雕刻技法并用,三种髹漆敷色手法灵活搭配,使整个建筑木雕既富丽堂皇又层次分明。在该祠后厅的中槽架梁组木雕中,两侧的木雕并不对称、雕刻刀法也不相同,这就是当时房主同时请两班木雕艺人同时在一处施艺的见证。木雕龙纹雀替 雀替又称梁角花,安装于立柱与横梁的交角处,起加固、装饰作用。木雕鱼龙纹雀替上的鱼龙源于鲤鱼跳龙门的神话传说,多为龙首鱼身,形状翻卷腾跃,象征着由鱼向龙的转化,暗喻时来运转,腾达高升。 木雕必登花甲建筑构件是建筑的梁托,它以梅树为架构,用通雕技法雕刻了一只螃蟹,两只鳌钳分别夹持着笔和瓜蒂,喻义必登甲第,表达了科举时代人们对功名的追求。潮汕地区民间祭祀、礼仪习俗隆重热烈,活动铺张豪华,礼仪、祭祀、游神等活动中所用的器具十分讲究,金碧辉煌的木雕器具既可显示财富地位,又可渲染活动气氛,因而大派用场,神龛、神亭、神轿、神椅、香几、宣炉罩、糖枋架、寿屏、果碟、馔盒等礼祭器具无不精雕细刻,装潢华丽,成为潮州木雕的重要门类。金漆木雕小神龛 神龛是潮汕民间供奉祖先神位的特制神器,形制有大小之分,大者称神龛,小者俗称椟仔。整体造型庄重,制作精巧,是潮州木雕制品中做工最讲究的一种,以金漆木雕装饰最常见,以硬木制作的则多为素雕。神龛内部常作厅堂格式,置一小屏风,小屏风上多饰以描金漆画,或只是漆书或雕刻文字,叙述祖先的姓名、生卒年月及生平功德。有的内部设梯级,以供奉更多的神位。祭祀祖先时,打开神龛门,在神龛前摆放蜡烛、馔盒和供果,焚香烧烛,进行拜祭。神轿是大型祭祀器物,平时放置于祠堂或寺庙中,举行迎神祈福活动时,将神像安放于交围椅上,抬着参加游行。神轿一般由轿围屏、交围椅、中盘、轿脚和底座五部分构成。神亭和神轿的用法相似,在雕刻形式上运用了多层镂通雕、圆雕、浅浮雕和金漆铁线画等多种工艺手法,以表现各不相同的内容。薰炉罩又称宣炉罩、香炉罩,由底座和罩盖两部分组成,形状大多为六角形和方形。多作髹漆贴金装饰,素雕者较少。罩盖顶部开孔,四周嵌饰雕刻精美的花板,有人物故事、花鸟、水族、博古等纹饰。平时用薰炉罩将薰炉罩起来,陈设于家中厅堂和书房的几案上。每逢喜庆之日或祭神祀祖时,便将薰炉取出,置于罩盖上,点燃炉中的香料,香气缭绕,满室生香,令人心旷神怡。香炉狮是一种祭祀器具,造型似鼎,盖钮多雕成狮子形,由此得名。祭祀时将香料放在铜炉内点燃,放进香炉狮内,香气从四周的孔隙缭绕而出,满堂生香。馔盒是祭祀时盛放贡果的器物,由底座、盒盖和果盘三部分组成,有长方形和菱形两种。盒盖顶部髹黑漆,四面嵌饰人物故事、吉花祥鸟、珍禽瑞兽等内容的木雕花板和图案纹样枋栏,精雕细刻,玲珑剔透,华丽庄重。平日陈设于家中厅堂的几案上,祭祀时将馔盒置于神案上或神龛前,将底座和果盘叠放在盒盖上,摆上贡果。 三牲贡盘是祠堂内使用的祭祀器具,多为六角形,包括底座、托盘两部分。底座四周多镶嵌精细的木雕贴金饰件,题材有人物、花鸟、博古等多种。祭祀时,将贡盘置于大神龛前,摆上猪牛羊三种祭品,进行祭拜。 糖枋架是祭祀用具的一种,造型多种多样,雕刻精致,大多作髹漆贴金装饰,显得豪华而又庄重。祭祀时置于神龛前的香几上,上面摆放米方糖(潮汕民间常见的一种食品)。金漆木雕满堂红是一种祭祀器具,形似扁瓶,外表多浮雕花鸟、博古等纹饰,中间穿孔插一木柱,柱上设锡盘,祭祀时作擎烛用。平时置于香几两端,祭祀时明烛高擎,满堂红艳,故又称为满堂红。金漆木雕描金漆人物博古花鸟纹大寿屏 寿屏是举行贺寿仪式时由众亲友定制,送给寿主的贵重礼物,规格大小不一,屏数少则6扇,多则14扇,多为双数,单数者较少见。寿屏的装饰面一般分屏肚、方栏、横肚等部分,饰以题材多样的贴金木雕或金漆画,其中首尾两屏装饰最为精美。大型寿屏还配有一对精美的屏头狮,设置在屏风左右两侧,显得更加气派。门肚的正面多手写或雕刻贺寿文(又称寿序)。贺寿文的末尾多题写献寿者姓名、籍贯、科举等第、功名记录、官衔职位及与寿主的关系。祝寿时,小寿屏一般设在神龛前的神桌上,大型寿屏则设在祠堂大厅上,呈“八”字形展开,寿屏前设筵席,大宴宾朋,充满喜庆气氛。金漆木雕在潮汕民间被广泛应用在家具及陈设用品中。大到眠床、几案、桌椅、橱柜、小到纸煤筒、灯芯筒等摆设物。潮州以“功夫茶”闻名,人们即便举行游神活动,也要喝茶。茶担是一种礼仪用具,平时存放于祠堂,每逢民间举行游神赛会活动时用来挑担茶水,随游行队伍巡游,向负责游神活动的人员提供茶水,同时亦借此显示游神队伍的不凡气派。潮州人不但喝茶讲究,存放茶具的茶橱也同样考究。茶橱设有门两扇,内设层板和小抽屉,可放置茶杯、冲罐、茶盘、茶船、茶叶罐、泥炉、火炭等物。茶橱门及橱两侧是装饰的重点部位,通常镶嵌多件透雕花板作装饰,题材以人物故事、社会生活、花鸟水族等最为常见。茶橱多陈设于民居厅堂,既实用又美观。灯芯筒是一种腹部较浅、用于存放灯芯草的器具,一般挂于墙壁上离油灯较近的地方。其造型多样,做工亦有精粗之别。富裕人家的灯芯筒,做工十分考究,具有很强的装饰性。纸枚筒是插放“纸枚”(引火材料)的器具,形状像筷子筒,竖式,深腹,多挂于书斋内的中堂两侧,一边一个,其雕刻题材多种多样,做工精细,令人喜爱。凉枕是夏天使用的一种枕具,形制不一,枕面多为竹制,且留有缝隙,凉爽透气。这是富裕人家使用的凉枕,四周有雕刻装饰,做工精细,多置于炕床上使用。图片上这套厢厅家具组合是过去潮汕地区大户人家陈设于南北厅(厢厅)或书房的家具组合,由几案、方桌和圆凳组成。几案正面嵌饰通雕“七贤进京图”花板以及狮子、大象、葡萄等纹饰;方桌饰通雕花鸟纹和浮雕缠枝葡萄纹。圆凳则在束腰及腿足部位饰以流畅自然的缠枝葡萄等纹饰。整套家具除雕刻纹饰作贴金装饰以外,其余部位均髹以红褐色漆,色彩和谐,庄重而不呆板,富有生气。这件圆雕蟹篓是潮州木雕大师张鉴轩与弟子陈舜羌合作,由一整块樟木雕刻而成。雕刻时由外而内,逐层雕凿,篓内虾蟹的雕刻难度极高,但经艺人的精心构思,巧妙运刀,在小小的空间内竟雕出十数只活灵活现、诙谐有趣的虾蟹来。作品造型完美,结构严谨,玲珑剔透,充分显示了木雕艺人高超的雕刻技艺。1957年,该作品在苏联莫斯科“世界青年联欢节艺术博览会”上获得铜质奖章。蟹篓最早是用在建筑横梁上的装饰,是清朝末年潮州木雕奇才黄开贤发明的。传说黄开贤见到渔夫挑着蟹篓匆匆地赶往夜市,篓中的螃蟹在灯火的逗引下爬来钻出,憨态可掬。这幅生趣盎然的日常小景触发了黄开贤的艺术灵感,他经过研究和无数次的试验,终于雕制成了半畔蟹篓装饰在潮州青龙古庙里,轰动了潮州城。从此蟹篓就成为展示潮州木雕艺术技巧的重要题材之一,半畔蟹篓也逐渐向圆雕蟹篓转变,成为独立的雕刻陈设。 场景复原一、潮汕祠堂正厅这处复原的祭祀场景,真实地再现了潮州人举办祭祀活动时的情景。金漆木雕大香几是祠堂庙宇和大户人家使用的一种高足条案式家具,与几床(也称四方桌)搭配,长年陈设在大神龛前或厅堂上。几上可摆设香炉、烛台、馔盒、贡盘、镜屏、花瓶等礼祭用品。一品红形状像扁瓶,由座、瓶身、烛插三部分组成,瓶身外表多浮雕人物故事等纹饰,平时置于香几两端,祭祀时插上明烛,照得祠堂满堂红艳,因此又称为“满堂红”。 二、潮汕传统民居卧室在潮州,不管是“居庙堂之高”还是“处居民之陋”,人们随处都可见到木雕艺术的存在,所以潮州有“木雕城”之称。这是潮汕传统民居卧室的复原场景。在潮州地区稍有经济实力的家庭,所使用的家具都要用潮州特有的金漆木雕工艺进行装饰,卧室中使用的家具自然是更为精美。床楣、衣橱、洗脸架、梳妆台、公婆椅、盛格等等都镶嵌了吉祥图案和金漆透雕,精致美观。在了解了潮州木雕的发展源流、制作工序、用途和艺术特色之后,就让我们在第五部分,尽情欣赏精美的木雕作品吧。 磨金漆画豳风图大寿屏寿屏共分屏,正面屏心为祝寿序全文,外围设四重方栏,均以金漆画作装饰,其题材由内至外依次为:连枝花卉、回纹拱寿、人物故事及夔龙锦地纹。下屏肚绘人物山水图并围以花卉纹方栏。贺寿文为晚清时期广东著名人物何如璋撰写。寿屏背面分为大小80多个装饰面。大屏肚漆画由10个条屏式的画面组合而成,以诗经豳风七月一诗作题意,生动地描绘了耕种、收获、渔猎、纺织、筑屋、制陶、冶铁、郊游、祭祀等生产生活场面,反映了在传统的自然经济制度下,乡村生活一派祥和、人们安居乐业的美好景象。屏肚外围亦设四重方栏,饰以祥禽瑞兽、蔬菜佳果、江海水族、博古瓶花、书卷画册等纹饰。作品取景宏阔,人物神态生动,场景细腻逼真,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是潮州木雕艺术的杰出之作。金漆木雕廿四孝图大寿屏 此屏风为光绪十一年(1885)揭阳人蔡嗣华七十大寿时由其亲戚进献的贵重礼品。正面外枋栏嵌饰32件多层镂通雕花板,以人物故事、江海水族、瑞兽花鸟、博古炉瓶等为题材。中枋栏为通雕连枝花,内枋栏则饰以瑞兽花鸟间寿字纹。大屏肚以黑漆为地,手书祝寿文并贴以金箔。祝寿文由吏部拣选知县、丙子科举人蔡仲庸撰写,赐授修职郎、铨选儒学正堂、乙丑恩进士罗懋修手书。下屏肚嵌饰12件浮雕花板,首尾两件为人物故事,其余10件则浮雕博古瓶花、蝙蝠如意等寓意吉祥之物,而馔盒、宣炉罩、香炉狮、盛格等潮汕特有的礼祭用具亦赫然杂陈其间。整套寿屏形制巨大,题材独特,雕饰精细,豪华而庄重,且有绝对年代可考,殊为难得。 金漆木雕大神龛门 EW12 H1979 高280宽105 此神龛门采用多种雕刻技法以及髹漆贴金、描金等工艺制作而成。龛门内外均有装饰。除雕刻“竹报平安”、“一路荣华”、“六和同春”、“鹤寿松龄”等吉祥图案外,更有“王茂生进酒”、“郭子仪祝寿”等人物故事。漆画部分以推光漆为底,以描金工艺绘“六国同盟图”、“腾王阁图”等。龛门形制高大,雕饰精美,华贵庄重。 展品:金漆木雕方形薰炉罩 EW33 H728 长35宽16高48 说明:宣炉罩又称薰炉罩、香炉罩,由底座和罩盖两部分组成,造型以方形和六角形最为常见,雕刻十分精细,加上髹漆贴金或金漆画装饰,显得格外华丽,素雕者虽然较少见,但典雅庄重,别具特色。罩顶开孔,四周嵌饰雕刻精美的花板,有人物故事、花鸟、水族、博古等纹饰,雕工精细,制作精巧。平日置于家中厅堂和书房中的几案上,逢喜庆之日或祭神祀祖时,置宣德炉或小香炉于罩内,炉中燃烧香料,香气从罩顶的小孔和四周的孔洞缭绕而出,香气盈室,令人心旷神怡。此宣炉罩为方形,四足外翻,足下垫小狮子,俗称“压脚狮”。足间四面裙板为精细的锯通雕花卉纹。底座四周围以通雕方栏。罩盖的四个立面通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