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上海市大同高中高三语文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doc_第1页
2012年上海市大同高中高三语文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doc_第2页
2012年上海市大同高中高三语文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doc_第3页
2012年上海市大同高中高三语文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doc_第4页
2012年上海市大同高中高三语文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Novesetidy课件系列上海市2012年大同中学高三语文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2012年上海市大同中学高三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第一部分 阅读(8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16题。(16分)今夜偏知春气暖近来国内各类媒体都在探讨“人与自然”这个话题,2月28日文汇报上的那篇题为春天尚未到来之际的长文,更是让京沪两位学者(田松、葛剑雄)进行了一场跨越空间阻隔的对话。到底“人的尊严是第一位”,还是得“优先考虑自然”?作为现代公民,花些时间考虑考虑这个问题不失为有益无害之举。我想到了中国古人的两首诗。一首是唐朝一位并不出名的诗人刘方平的月夜: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另一首是宋代大诗人苏东坡的享有盛誉的题惠崇春江晚景图: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这两首诗都表达了诗人对大地回春的喜悦之情。但仔细体会体会,你会发现这两位相距数百年的“人”对“自然”的说话态度是不一样的。“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表现的是月夜失眠的诗人听到绿窗纱外传来的虫声的惊喜之情,诗人和虫子仿佛同时都感受到了“春气暖”。“春江水暖鸭先知”一诗组合了能显示早春时令特点的若干种植物和动物,然后构画图案,逗引你的想象,从而明白无误地告诉你:春天来了!诗人似乎是一位导师,指点自然,将自己的感受移注到万物身上。在这里,惠崇和尚画中的鸭一下子成了宠儿,替画家和诗人说出了预设的感受。上面两首诗所体现的“人与自然”的两种说话态度,在某种意义上就是今天我们对“人与自然”这个话题的两种认识。唐朝人写诗重情韵,“悲天悯人”远多于“怨天尤人”,他们欣赏自然,是因为自然和他们善感的心灵密合无间。后人常称道杜甫诗歌“尔汝群物,前此未有,倡自少陵”(孙奕),即诗人仁心向整个自然生命推扩,视自然万物为兄弟手足。所以,唐代诗人漫游天下,大多怀着“此行不为鲈鱼,自爱名山入剡中”的纯朴心愿,发现了许多前人未曾发现的美景;而像王维、孟浩然这样的诗人,则义无反顾地把自然当作了自己的归宿,以至现代的人在读他们的诗时,还乞求:“明月松间照,照一片娴静淡泊寄寓我无所栖息的灵魂;清泉石上流,流一江春水细浪淘洗我劳累庸碌之身躯”(孙见喜明月清泉自在怀)。相反,宋朝诗人强调理性,认为人在自然景物中进行探索思考,可得到“理趣”。他们的领袖黄庭坚公开说过这样的话:“天下清景,不择贤愚而与之,然吾特疑端为我辈所设。”自然万物不过是他们用来论理言志的写作材料罢了。在这样的氛围中,即使“春江水暖鸭先知”改换成“春江水暖鹅先知”,也一定不会让人感到诧异!所以,宋朝诗人游山玩水时,思考多于感悟,探索多于欣赏。同样置身庐山,唐朝的李白为“飞流直下三千尺”的瀑布惊呼尖叫,宋代的苏轼则在考虑造成游人“横看成岭侧成峰”的原因。感受自然与探索自然,这是唐宋两代诗人给我们提供的两份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答卷。能够感受自然,我们就能像爱护人类自己一样地去爱护自然,就能自觉遵循自然规律;能够探索自然,我们就能科学地认识自然,合理地利用自然。这两者是不能孤立地存在的,就如同“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与“春江水暖鸭先知”同为咏赞春天的优美诗句一样,感受自然与探索自然是人类文明马车上的两个车轮。1. 下列对第段分析恰当的一项是( )(3分)A. 结构上承上,“两种说话态度”指的是刘方平与苏轼的诗句。B. 结构上启下,“某种意义”指的是“人与自然”的内在关系。C. 结构上承上启下,“我们”指的是具有现代意识的每个公民。D. 与末端相照应,“两种认识”指的是“感受自然与探索自然”。2. 第段用唐朝李白与宋朝苏轼写庐山的诗句作用是:_(2分)3. 第段中画线短语的表达作用是:_(2分)4. 下列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A. 文章认为“春气暖“的感受是诗人刘方平和虫子同时得到的感受。B. 文章认为鸭的“春江水暖”的感受实际上就是诗人苏东坡的感受。C. 文章认为唐人写诗重情韵,是因为他们把自然当作了最后的归宿。D. 文章认为宋人写诗重理趣,因而他们把自然当作伦理言志的材料。5. 关于“人与自然”探讨的话题,此文作者的主张是:既要_,又要_。(2分)6. 京沪两位学者关于“人与自然”的对话争论的焦点是“人的尊严是第一位”,还是得“优先考虑自然”你的看法如何?请简述之。(4分)_二、阅读下文,完成712题。(18分)永恒的蒙娜丽莎去夏访巴黎卢浮宫,得摩挲蒙娜丽莎肖像的原迹,这是我生平一件最快意的事。凡是第一流美术作品都能使人在微尘中见出大千,在刹那中见出终古。雷阿那多达芬奇的这幅半身美人肖像纵横都不过十几寸,可是她的意蕴多么深广!佩特在文艺复兴论里说希腊、罗马和中世纪的特殊精神都在这一幅画里表现无遗。我虽然不知佩特所谓希腊的生气,罗马的淫欲和中世纪的神秘是怎么一回事,可是从那轻盈笑靥里我仿佛窥透人世的欢爱和人世的罪孽。虽则见欢爱而无留恋,虽则见罪孽而无畏惧。一切希冀和畏避的念头在霎时间都涣然冰释,只游心于和谐静穆的意境。这种境界在贝多芬乐曲里,在密罗斯爱神雕像里,在浮士德诗里,也常隐约领略过,可是都不如蒙娜丽莎所表现的深刻明显。 我穆然深思,我悠然遐想,我想象到中世纪人们的热情,想到达芬奇作此画时费四个寒暑的精心结构,想象到丽莎夫人临画时听到四周的缓歌慢舞,如何发出那神秘的微笑。 正想得发呆时,这中世纪的甜梦忽然被现世纪的足音惊醒,一个法国向导领着一群四五十个男的女的美国人蜂拥而来了。向导操很拙劣的英语指着说:“这就是著名的蒙娜丽莎。”那班肥颈项胖肚腩的人们照例露出几种惊奇的面孔,说出几个处处用得着的赞美的形容词,不到三分钟又蜂拥而去了。一年四季,人们尽管川流不息地这样蜂拥而来蜂拥而去,丽莎夫人却时时刻刻在那儿露出你不知道是怀善意还是怀恶意的微笑。从观赏蒙娜丽莎的群众回想到蒙娜丽莎的作者,我登时产生一种不调和的感触,从中世纪到现世纪,这中间有多么深多么广的一条鸿沟!中世纪的旅行家一天走上二百里已算飞快,现在坐飞艇不用几十分钟就可走几百里了。中世纪的著作家要发行书籍须得请僧侣或抄胥用手抄写,一个人朝于斯夕于斯的,一年还不定能抄完一部书,现在大书坊每日可出书万卷,任何人都可以出文集诗集了。中世纪许多书籍是新奇的,连在近代,以培根、笛卡儿那样渊博,都没有机会窥亚理斯多德的全豹,近如包慎伯,三四十岁时才有一次机会借阅十三经注疏。现在图书馆林立,贩夫走卒也能博通上下古今了。中世纪画蒙娜丽莎的人须自己制画具自己配颜料,作一幅画往往须三年五载才可成功,现在美术家每日可以成几幅乃至于十几幅“创作”了。中世纪人想看蒙娜丽莎须和作者或他的弟子有交谊,真能欣赏他,才能侥幸一饱眼福,现在卢佛尔宫好比十字街,任人来任人去了。这是多么深多么广的一条鸿沟!据历史家说,我们现代文化比中世纪进步得多了。话虽如此说,我对着蒙娜丽莎和观赏蒙娜丽莎的群众,终不免有所怀疑,有所惊惜。在这个现世纪忙碌的生活中,哪里还能找出三年不窥园、十年成一赋的人?哪里还能找出深通哲学的磨镜匠,或者行乞读书的苦学生?现代科学和道德信条都比从前进步了,哪里还能迷信宗教崇尚侠义?我们固然没有从前人的呆气,可是我们也没有从前人的苦心与热情了。别的不说,就是看蒙娜丽莎也只像看破烂朝报了。科学愈进步,人类征服环境的能力也愈大。征服环境的能力愈大,的确是人生一大幸福,但是它同时也易生流弊。困难日益少,而人类也愈把事情看得太容易,做一件事不免愈轻浮粗率,而坚苦卓绝的成就也便日益稀罕。如果从纽约到巴黎还像从前乘帆船时要经许多时日,冒许多危险,美国人穿过卢浮宫决不会像他们穿过巴黎香榭丽舍大街一样匆促。现代人所谓“效率”以外究竟还有其他估定人生价值的标准么?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最好拿法国理姆亚眠各处几个中世纪的大教寺和纽约一座世界最高的钢铁房屋相比较。或者拿一幅湘绣和杭州织锦相比较,便易明白。最高的估定价值的标准一定要注重人的成分,遇见一种工作不仅估量它的成功如何,还要问它是否由努力得来的,是否乃高尚理想与伟大人格之表现。如果它是经过努力而能表现理想与人格的工作,虽然结果失败了,我们也得承认它是有价值的。7. 作者认为“第一流美术作品”的共性是_(2分)8. 第段写作者的“深思”“遐想”有什么作用(2分)_9. 请选出下列说法中符合原文意思的两项( )( )(6分)A. 文中两次出现的“多么深多么广的一条鸿沟“都是指中世纪和现世纪在生活和创作条件上有巨大的差异。B. 第段借助大量的对比,目的是让我们认识到,在艺术创作上,越是条件差、效率低就越可能出精品。C. “创作“一词加了引号,颇含讽刺意味,表明现时代有许多草草完成的作品,其质量令人堪忧。D. 对历史家所谓“现代文化比中世纪进步”表示“怀疑”,原因是现代人并没有创作出蒙娜丽莎般的伟大作品。E. 第段连用几个问句,表示作者认为现代人轻浮粗率,难成大器。F. 作者欣赏的是一般人所嗤笑的呆气,景仰的是不计成败的艰苦卓绝的努力。10. 作者反对现代人过分强调的“效率”,他认为估定人生价值的标准是什么?(2分)_11. 根据文章提供的材料,写一段介绍蒙娜丽莎的文字(不超过60字)(3分)_12.“科学愈进步,人类征服环境的能力也愈大但是它同时也易生流弊。”你是否认同这一观点?请举例加以阐述。(3分)_ _三、默写。(8分)13.(1)发愤忘食,乐以忘忧,_(论语述而) (2)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_(论语卫灵公) (3)_,尽西风,季鹰归未?(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4)多情自古伤离别,_(柳永雨霖铃) (5)雾失楼台,月迷津渡,_(秦观踏莎行郴州旅社) (6)起舞弄清影,_(苏轼水调歌头) (7)不忍登高临远,_. (柳永八声甘州) (8)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_(晏殊蝶恋花)四、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1416题。(8分)(甲)柳枝词宋郑文宝亭亭画舸系春潭,直到行人酒半酣。不管烟波与风雨,载将离恨过江南。(乙)古离别唐韦庄晴烟漠漠柳毵毵,不那离情酒半酣。更把玉鞭云外指,断肠春色在江南。【注释】毵毵(san):柳叶纷披下垂的样子。 不那:同“不奈“,即无奈。14. 我们在高中课本学过的与这两首诗属于同一题材的诗词名篇是:_15. 对这两首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 甲、乙两诗首句都写到了柳,甲诗为暗写,乙诗为明写。B. 两首诗都写到“酒半酣”,都写出了离别者于半醉半醒之间体味到的别情的无奈。C. 甲诗中写“亭亭画舸”,乙诗中写“柳毵毵”,都是借乐景写哀情。D. 甲诗第三句感伤哀愁,乙诗第三句却刚健有力,一洗伤感情绪,体现了唐人的豪放气度。16. 从表现手法的角度鉴赏甲诗的第三、四句。(4分)_五、阅读下文,完成1721题。(16分)墨翁传 墨翁者,吴槐市里中人也。尝游荆楚间,遇人授古造墨法,因曰:“吾鬻此,足以资读书,奚汲汲四方乎?”乃归,署门曰“造古法墨”。躬操杵臼,虽龟手黧面,而形貌奇古,服危冠大襦,人望见,咸异之。时磨墨沈数斗,醉为人作径尺字,殊伟。所制墨,有定直。酬弗当,辄弗与。故他肆之屦恒满,而其门落然。客有诮之曰:“子之墨虽工,如弗售何!”翁曰:“嘻!吾之墨聚材孔良,用力甚勤,以其成之难,故不欲售之易也。今之逐利者,苟作以眩俗,卑贾以饵众,视之虽如玄圭,试之则若土炭,吾窃耻焉。使吾欲售而效彼之为,则是以古墨号于外,而以今墨售于内,所谓衒璞而市鼠腊,其可乎?吾既不能为此,则无怪其即彼之多也。且吾墨虽不售,然视箧中,则黝然者固在,何遽戚戚为!”乃谢客闭户而歌曰:“守吾玄以终年,视彼沽者泚然。”客闻之曰:“隐者也。吾侪诵圣人之言,以学古为则,不能以实德弸其中,徒饰外以从俗徼誉者,岂不愧是翁哉?”叹息而去。齐人高启闻其言足以自警也,遂书以为传。翁姓沈,名继孙。然世罕知之,唯呼为墨翁云。【注】玄圭:黑色的玉 衒璞而市鼠腊:比喻有名无实泚(ci)然:冒汗的样子。弸(peng):充满17. 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4分)(1)躬操杵臼( ) (2)卑贾以饵众( )(3)则无怪其即彼之多也( ) (4)何遽戚戚为( )18. 下列各组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 而其门落然 则黝然者固在 B. 吾既不能为此 以学古为则 C. 而以今墨售于内 谢客闭户而歌 D. 以其成之难 守吾玄以终年19.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时磨墨沈数斗,醉为人作径尺字,殊伟。_ (2)徒饰外以从俗徼誉者,岂不愧是翁哉?_20. 联系上下文,简析墨翁“其门落然”的原因。(2分)_21. 概括墨翁为人的主要特点。(3分)_六、阅读下文,完成第2226题。(13分)伯夷颂韩愈士之特立独行,适于义而已,不顾人之是非:皆豪杰之士,信道笃而自知明者也。一家非之,力行而不惑者寡矣;至于一国一州非之,力行而不惑者,盖天下一人而已矣;若至于举世非之,力行而不惑者,则千百年乃一人而已耳;若伯夷者,穷天地、亘万世而不顾者也。昭乎日月不足为明,崒乎泰山不足为高,巍乎天地不足为容也。当殷之亡,周之兴,微子贤也,抱祭器而去之。武王、周公,圣也,从天下之贤士,与天下之诸侯而往攻之,未尝闻有非之者也。彼伯夷、叔齐者,乃独以为不可。殷既灭矣,天下宗周,彼二子乃独耻食其粟,饿死而不顾。繇是而言,夫岂有求而为哉?信道笃而自知明也。今世之所谓士者,一凡人誉之,则自以为有余;一凡人沮之,则自以为不足。彼独非圣人而自是如此。夫圣人,乃万世之标准也。余故曰:若伯夷者,特立独行、穷天地、亘万世而不顾者也。虽然,微二子,乱臣贼子接迹于后世矣。【注释】伯夷:殷朝孤竹军之子,放弃君位隐居周山。曾阻止武王伐纣,殷亡,不食周粟,饿死首阳山。亘万世:终万世,穷万世。 微子:殷纣王之兄。22. 第段“不顾人之是非”中的“是非”意思是_。(1分)23. 选出对第段画线句理解最恰当的一项( )(2分) A. 能够奋力奔走却没有疑惑的,千百年来就是一个人。 B. 能够奋力奔走却没有疑惑的,千百年来仅有一个人。 C. 能够尽力去做且不受蛊惑的,千百年来只有一个人。 D. 能够尽力去做且不受蛊惑的,千百年来竟有一个人。24. 作者在第段中说“彼伯夷、叔齐者,乃独以为不可”,伯夷叔齐“以为不可”的具体内容是_,与“独”对应的是_。(3分)25. 分析第段画线句在文中的作用。(3分)_26. 本文作者高度称颂伯夷的“适义”、“信道”;也有人认为,伯夷是一个对国家、人民不负责任的人,韩愈“颂错了”,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请联系文章内容简述理由。(4分)_第二部分 作文(70分)27. 请以“红灯绿灯”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参考答案1. D(A.两句说话态度分别是指的刘方平从主观感受来讲的,苏轼是从客观所见来讲的;B.“某种意义”是泛指的;C.“现代意识”是什么?文中并没有提及)2. 举出唐、宋两代诗人的例子作比较,具体说明了唐代诗重情韵,宋代诗强调理性。3. 打比方,生动形象地说明这两者缺一不可。4. C(“最后”是误解)5. 能够感受自然,又要爱护自然,自觉遵守自然规律;探索自然,科学地认识自然,合理地利用自然。6. 同意的一方+理由。7. 在微观中见大千,在刹那间见出终古。8. 写出了作者的心驰神往,无比陶醉,也表现蒙娜丽莎的美丽动人,也为下文作者的沉思被打断引出了衡量人生价值标准的思考9.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