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地概总结范文 地概总结第一章全球每年地震500万次,人们可以感觉到的地震占1%,7级以上大地震约18次,8级以上特大地震1-2次。 6亿多人生活在强震带上,人多、密度大、房子高。 我国是个多地震国家全球死亡超过20万人的地震共6次,其中中国占4次。 地震的两面性自然灾害;了解地球内部,因为地球具有不可入性,其内部结构只能靠地震激发的地震波来研究。 地震学是关于地震的科学地震学的三个方面1.地震的科学以及地球内部物理学2.弹性波(地震波)的科学3.应用地震学,例如地震勘探、工程地震学等。 地震学是一门应用物理学,属于物理类课程,不是地质类课程。 地震学的研究范围1.宏观地震学2.地震波的传播理论3.测震学,其中23成为微观地震学的研究范围地震学的主要研究1.基本烈度的制定及地震区划2.地震波的传播理论的研究3.地壳和地球内部物理研究4.震源物理的研究5.地震资料的分析和处理方法的研究6.地震观测系统的布局及信息地震仪器的研制7.地震预报的综合研究8.模型试验的研究震中距离在地面上,从震中到某点沿大圆弧测量的距离地震烈度按照一定宏观标准,表示地震对地面营销和破坏程度的一种量度。 用I表示。 震级按照一定的微观标准,表示地震能量大小的量度,用M表示。 它与地震波释放的能量E的关系logE=11.8+1.5M,0.1级能量差1.4倍,则1级差1.410=28.93级经验上,有M=1+2/3I地震序列1.主震型主震+大量余震2.震群型一系列震级差不多的地震,找不到主震分类天然地震、人工地震、脉动天然地震按震中距划分,地方震震中距100km的地震;近震震中距1000km的地震中国是一个多地震的大国,人们对地震的人是最早始于中国“大鳌鱼”“地震鲶”古代中国的地震成因理论“阴阳说”“天诫论”。 短处1.对地震成因的探讨与政治关系过于密切2.仅仅是解释,虽然文笔所至,但牵强附会、模棱两可、自相矛盾,缺少科学推论。 国家地震局唯一的国家(?)目前在地震学界已经形成了中美日三足鼎立的局面。 第二章地震波第一节波的简述波是震动的传播,机械振动在介质中的传播就形成机械波,产生条件1.有做机械运动的波源2.又能传播机械振动的介质机械波、电磁波波阵面将相位相同的点连接起来形成波面,无数个波前最前方的波面称为波前,只有一个,一般可以用来描述波的传播。 波线指向波的传播方向的带箭头的线波的三个特征参数波速、波长、频率/周期波动很少是单频率的,通常是不同频率波动的混合。 其中能量占最多的称为优势频率。 一般我们指的都是优势频率。 第二节地震波地震波是一种有地震震源发出,在地球内部传播的波。 研究地球的震荡可以了解地球内部的性质。 地震波波长一般几百到几千米,因此可以认为地球介质是均匀连续的。 完全弹性体对一物体施加一定的外力,物体产生形变;外力消失后完全恢复原来的状态。 否则成为非弹性体。 对于天然地震和人工爆破,除了在镇远或人工震动源附近外,介质所受的力一般很小、持续的时间较短,因此可以视介质为完全弹性体。 地球介质是脆性性质(地震时)、弹性性质(短时间传播)、塑性性质的三性复合体。 杨氏模量(E)线应变中=E,=L/L,/?【压强】(胡克定律在弹性限度内,应变和应力成正比)泊松比(v)当样品受到纵向拉力,在纵向发生伸长的同时横向上也必然发生相应的缩短。 体变模量(K)液体静压力,各个方向都受到压力且大小相等。 其中V表示体积变化量切变模量()剪切应力(力的方向与受力面平行)。 其中是切变时的偏转角度。 L Ldd?=VVKSF?=?S F=以上E,K,v,中只有两个独立,弹性波动方程弹性介质的位移场u第三节地震波的类型1.体波在地球三维空间中向任何方向传播的波,包括P和。 纵波由于体膨胀产生的,波的传播方向与质点运动方向相同。 P波,primary,最先到达记录台站。 横波由旋转产生,波的传播方向与质点运动方向垂直。 波,secondary,一般是第二个达到的较为明显的震相。 当切变模量为0时横波速度为0,说明切变模量为0的介质(液体)中横波不能通过,说明地球外核属于液态。 横波纵波的差异1)VpVs2)P波与波质点震动方向垂直3)三分量地震图(?)上P波的垂直分量较强,波的水平分量较强。 4)波低频成分比P波丰富5)天然地震的震源破裂一般以剪切为主,向外辐射的波能量比P波强6)P波通过时,质元无转动变化而有体积变化,P波是无旋波;相反,是一种无散的等容波。 +=KKE39)21(3?=EK2623+?=KK)1(2+=Euutu222)(?+?+=?)(342+=+=KV P/=SV一定条件下,弹性波动方程还能给出面波和自由振荡解。 2.面波破坏性比体波强沿地球表面传播,在与界面垂直的方向上。 主要分为瑞利波和洛夫波,瑞利波既有垂直向振动也有水平向振动,质点运动轨迹是椭圆;洛夫波只有水平方向的振动,属于横波。 面波的性质1.能量分布2.频散分布在半无限的均匀介质中,不产生洛夫波,而且它所产生的瑞利波没有频散。 地震记录中出现洛夫波以及有频散的瑞利波,则说明地下介质是不均匀或成层的。 3地球自由振荡1)球型震荡,即振型,每一点可以做前后和径向振动2)扭转型震荡/环型震荡,即T振型,每一点只能在球面上做前后振动4.脉动噪声和脉动,也可以用来研究地球内部构造第四节地震波的波序1.第一波是P波,破坏性较小2.相对强的波稍晚才到达3.波之后或同时,洛夫波到达4.而后横过地球表面传播的瑞利波5.地震尾波第三第一一般首波地震地震品质震中第二通常分析我们 一、当研播时费马中的min为t三章地震波一节地震波般假定岩石波如果介质种波。 震波的衰减震波的吸收质因子表中距震中单位11二节地震波常把地球介析大大简化们介绍运动射线理研究尺度远时波阵面法马原理【地的一点传播n或拐点)。 t,则波传播理论波传播的基石是完全弹性质是分层的P波都有相减振幅随时收波传播xA=A0*e表示能量消耗到观测台站位是度,即震10km波传播的基介质看做均匀化,而且多数学方法。 理论远大于地震波法线的轨迹。 地震波在介播到另一点时设振动从论基本概念性体的,当地震由相应的首波时间的衰减x距离后,因(-x),耗的另一参站之间的距震中-球心-观基本理论匀、各项同性数情况下可波波长时,可介质中传播的时,它所经过A出发,沿由低速的一波,但往往减可用A=A0因介质对能称为吸收参数距离,单位是观测台的夹性和完全弹可以得到和观可将地震波的路径为走过的途径会沿s传播到一方向高速的只能找到P0*e(-t)表能量的吸收而收系数。 能量是km。 实际夹角。 度=k弹性介质来处观测相符合波看做射线走时最小的路会使其传播时到B,传播速的一方入射P波的首波表示,称而导致振幅量的吸收系际中另一种m*180/(处理。 这种合的结果。 地震射线路径】当一时间为一个速度是v(x,y射时,产生的称为衰减系数幅的减小,可系数为2种常用的震中R地球),种假定可以使线就是地震波一个震动由介个稳定值(my,z),所用时的一数可用中距1度使得波传介质max,时间即泛费马解法缺陷应问=t泛函(?)马定理是地法snell陷高频近似问题=?BAvds地震波的高频l定理似,对长周0=?频近似解周期或陡的速?1?速度梯度的?的介质不可行;不容易处理非几何何效地震频率 二、地球1)2)3) 三、1.可以P波V波H震射线能率很高时能地球介球内部介质上下介如地壳上下介BCD层同一层深度减地震波近震以将地球分波有反射P波波同P波波有反射能量束,能量能量束成为介质的变化特的变化情形介质的性质状壳、地幔、地介质状态基本层间层内,介质分减小,低速层波的反射、分界面看做水波,折射PH波,折射量分布呈高“线”特征形状态不同,地核间本相同,但分布不均匀层;速度随折射和转换水平。 P波,反射射H波高斯分布。 地有明显分界但性质变化。 地震波一随深度异常增换射转换V波地震射线的界面,地震显著,出现一般随深度增增加,高速波,折射转换的宽度d反比震波速度出现现明显分界增加,但特速层。 换V波比于频率f,现阶梯状跳界面,如地幔特殊地,速度,当跳跃。 幔中度随根据射线2.不能 四、(?直达反射sin据nell定理线参数p远震能忽略地球地震波?)书上没达波t=X/射波11s)n(V=理(费马定球曲率波走时曲线和没有画v11)sin(V=Vinc1)sin(定理)和走时方程22)sin(VVt=2sin(程22sin(V=p)首波第三通常组的(X T(X T波三节体波各常把在地震的震动叫做212)hVX+=1cos (2)VhXc=各种震相和震图上记录到做震相。 2)2/(X+t2ta2)Vh Xc?+走时表到的不同振00(X Tt=)an(c振动类型或12)0Vh=通过不同途径的波所引起的一组一第四章地球内部结构第一节地球内部结构的发现 一、历史古代,地心被神话为地狱之火毕达哥拉斯、亚里士多德均提出球形大地埃拉托色尼给出赤道长度麦哲伦环球航行牛顿万有引力卡文迪许测密度?说明地球内部没有空洞,物质致密 二、地壳厚度全球不同,我国青藏高原60-80km、华北30km、海洋地壳5-8km大陆稳定地区35-45km,分为两层,上层P波5.8-6.4km/s、下层6.5-7.6km/s大洋与大陆地壳厚度不同,地震波波形明显不同洛夫波海洋路径一个脉冲;大陆路径长波列瑞利波海洋路径的瑞利波扩散成的波列以15s为周期持续很长时间;大陆无海洋路径的现象 三、地幔上地幔410km以上,过渡层410km-670km,下地幔670km以下上地幔有可以流动的物质层,软流层700km以下没有发现地震活动,因此下地幔被认为是板块俯冲深度的终结层。 下地幔速度梯度小,速度变化均匀。 由于地幔可以传播剪切波,因此通常视为固体 五、地球液体核奥尔德姆发现地核古登堡G面,即核界面 六、地球内核核内部不均匀。 英格莱蔓发现外核之内的内核,L面第二节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壳幔界面莫霍面M界面幔核界面古登堡面G界面内外核界面L界面第五第一断层地震地震导致岩石判断现实第二应力用三应变地震深0-2440五章地震机一节断层层是沿着破震沿着断层震断层的几致断层的力石的行为断走向沿实中很少有二节弹性回力单位面三种应力描变无量纲,震是储存在深度度(km)244-40000-670机制破裂面两侧岩层发生几何走向、量地壳运有时破裂、沿走向看去,有纯的正断层回跳原理面积受到的力描述地球内部例如(6cm在断裂面附近区域区域地壳上地幔过渡区岩块发生显倾角运动中产生有时弹性断层上盘层、逆断层力部应力状况m-5cm)/5近的岩石中压力00幔0.6-1区13.4显著相对位移生强大的压力性盘在右层或走滑断层况,两水平一5cm=20%中的弹性势能力力(GPa)0.613.4-23.8移。 力和张力层,通常是一垂直能的灾难性是斜滑断层性释放。 (斜向断裂裂)内核应力最大,因此深海潜艇不能做大摩天大楼设计要允许一定程度而得来回摆动。 如果不允许其做弹性摆动,则只能断裂。 (?)P59地震效率是指一次地震中地震波释放的能量在整个应变能中所占比例,=地震波能/地震能。 一般在7.5%-15%。 大部分应变能转化为热能,少部分变成地震波能量。 第三节震源机制解(地震机理)震源机制解地震波携带地震震源和地震波传播路径上的地球介质这两方面信息。 震源机制解(地震机理)指的是断层方位、位移、应力释放模式以及产生地震波的动力学过程。 一般采用各种震源模型进行解析。 第四节板块构造学说岩石层地壳+地幔上较硬的一层岩石层被地震活动带割裂形成板块板块构造学说大陆漂移、海洋扩张板块构造七大板块印度-澳大利亚板块、太平洋板块、北美板块、南美板块、欧亚板块、非洲板块、南极板块地震学为板块构造学说提供了三方面证据1.天然地震的空间位置可以勾画出板块边缘【环太平洋、欧亚、大洋中脊地震带】2.震源机制解可以确定板块活动的力学性质3.地震测深所得的深度速度分布可以给出板块运动的物理条件第五节不同类型的地震天然地震构造地震90%,火山地震7%,陷落地震3%92%的地震发生在地壳,其余在地幔鉴别地下核试验的地震学方法670-2891下地幔23.8-135.82891-5150外核135.8328.951506371内核328.9363.91.测定震中位置和震源深度2.波形复杂性3.初动解4.P波振幅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2030中国医疗AI辅助诊断系统商业化落地障碍分析报告
- 2025-2030中国公寓智能门锁市场渗透率及安全评估报告
- 2025-2030中国体育场馆智慧化改造与赛事运营数字化转型报告
- 2025-2030中国中药配方颗粒标准化建设与市场准入壁垒研究
- 2025-2030中医药现代化标准体系建设路径
- 2025-2030个人信息跨境传输标准合同实施影响分析
- 2025-2030AI内容生成版权归属判定与法律风险规避报告
- 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6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 2 神权下的自我说课稿 人民版必修3
- 22呼吸道传染病说课稿-2023-2024学年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青岛版(六三制2024)
- 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撰写规范与样本
- 2025年湖北省武汉市《公共基础知识》事业单位招聘考试国考真题(附答案)
- 小儿推拿进修总结汇报
- 2025公司应急预案演练计划(5篇)
- 企业PaaS云平台应用交付方案
- 衡器检定管理办法
- 2025仓库保管员试题及答案
- 石油化工生产技术课件
- 云南省小学劳动与技术教育实验课本教案教学计划
- 企业诉讼案件管理办法
- 成都数字化档案管理办法
- 掘进安全培训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