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名称 - 灰飞虱传播的病毒病综合防控技术研究与示范- 江苏省农业 bb.doc_第1页
项目名称 - 灰飞虱传播的病毒病综合防控技术研究与示范- 江苏省农业 bb.doc_第2页
项目名称 - 灰飞虱传播的病毒病综合防控技术研究与示范- 江苏省农业 bb.doc_第3页
项目名称 - 灰飞虱传播的病毒病综合防控技术研究与示范- 江苏省农业 bb.doc_第4页
项目名称 - 灰飞虱传播的病毒病综合防控技术研究与示范- 江苏省农业 bb.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2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项目名称:灰飞虱传播的病毒病综合防控技术的研究与示范项目首席:周益军研究员项目主持单位: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协作单位名称:南京农业大学 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浙江大学浙江省农业科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华南农业大学湖南省植物保护研究所专家个身份参加单位: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苗洪芹研究员(挂靠中国农科院植保所)辽宁省农业科学院:孙富余研究员(挂靠中国农科院植保所)山东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尚佑芬研究员(挂靠中国农科院植保所)江西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邵见阳副研究员(挂靠湖南省植保所)湖南农业大学:高必达教授(挂靠湖南省植保所)福建农林大学:魏太云教授(挂靠华南农业大学)项目执行专家组成员: 周益军、陈剑平、钟天润、周雪平、周国辉、王锡锋、刘泽文项目起止日期:2010年7月-2014年12月(一)项目总体目标通过对灰飞虱大发生及其所引发病毒病大流行关键控制因素的研究、关键防控新技术的开发,以及各种有效技术措施的改进和系统集成,研发灰飞虱传播的病毒病防控新技术1113项;筛选出防治灰飞虱高效低毒药剂35种并形成相关配套技术;组建可持续的区域性综合防控技术体系35个,示范推广将危害率控制在2以内;农药用量比现行常规防治减少1/3以上,减少水稻、小麦和玉米生产中的农药污染和农产品中的农药残留,为我国的食物安全和生态安全做出贡献。同时以本项目为依托,培育一支行业科技研究队伍,培养一批基层技术骨干。本项目研究成果的单项技术将以国家发明专利和研究论文的形式报道,集成成果“灰飞虱及其传播病毒病的综合防控技术体系”将形成技术规范,通过农业部全国农技推广服务中心召开示范推广现场会议,以及通过农业部病虫监测培训中心和省市植保技术推广系统散发规范手册,在全国水稻、玉米和小麦产区推广。(二)技术考核指标1、研制灰飞虱携带的几种主要病毒(条纹叶枯、黑条矮缩、南方黑条矮缩)田间带毒检测试剂盒并形成技术规程标准2个,建立灰飞虱、病毒病发生期、发生程度预测预报技术规范,建成基于WEBGIS灰飞虱及其传播的病毒病预警及诊断平台。2、研制形成单项防控技术1113项及其技术标准。其中:在不同种植区建立针对灰飞虱和病毒病的生态调控技术3项,并形成配套的技术标准;筛选获得防治灰飞虱高效低毒药剂35种;筛选、鉴定灰飞虱生物防治资源35 个;形成高效、低毒、低用量、适合灰飞虱不同生态位的农药使用新技术34项,并形成相关防治技术标准;3、筛选、鉴定3000份水稻、玉米、小麦种质资源的抗病虫性,获得50份以上的抗性材料;创制抗病虫新材料1015份,鉴定新抗虫、抗病毒基因35个,育成对一种或多种对象的抗性品种3个以上; 4、组装灰飞虱及其传播病毒病综合防控技术,培训基层农技推广人员30000人次,编写实用技术手册13册; 5、形成不同作物、生态区、种植类型的灰飞虱及其传播病毒病的综合防控技术体系35个,并分别建立不同作物的区域性示范推广区35个; 6、申报国家专利1520项,发表学术论文4050篇,培养研究生2530人,申报部省级以上成果23项。(三)年度目标2010年完成对现有灰飞虱综合防治技术措施的评估;建立并优化灰飞虱带毒率检测技术2-3项,完成本年度田间各代灰飞虱携带病毒率的检测;确定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主要分布区和主要传播昆虫种类;建立水稻对灰飞虱及其传播病毒抗性的简易鉴定技术并进行初步的抗性品种筛选;建立药剂对灰飞虱的毒力测定和有效药剂筛选技术,并提供主要杀虫剂单剂的相对毒力,筛选获得有效药剂1-2种;建立灰飞虱地理种群与病毒互作亲和性类型鉴定;收集灰飞虱有效的植物源杀虫资源4-6种;开发灰飞虱及其传播病毒的生物防治技术和农业防治技术获得初步结果。 2011年完成1-2项灰飞虱化学控制技术、1-2项生物防治技术和1-2项农业防治技术等单项技术的开发,筛选有效药剂2-3种;完成主栽水稻品种的抗虫性和抗病性测定600份及1-2种有效防治药剂的开发;分析不同寄主作物上病毒病发生特点及病毒病在不同寄主上的传播规律;完成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向北扩散风险评估和不同媒介昆虫带毒传毒效率评估,建立评估技术或模型12项;完成不同地区水稻黑条矮缩病毒、水稻条纹病毒致病型的鉴定;建立灰飞虱携带病毒的检测技术1-2项;获得灰飞虱远距离迁飞可能性证据;完成灰飞虱耐药性和抗药性调查,建立基于抗药性水平的药剂选择技术;建立环境因子影响灰飞虱防治的评价技术;培训基层推广人员8000人次。2012年完成主要天敌对灰飞虱防控效果评价,建立相关技术或模型1-2项;继续完成1-2项灰飞虱化学控制技术和1-2项农业防治技术等单项技术的开发;完成1-2种植物源杀虫剂资源对灰飞虱防治效果的评价,并建立相应的使用技术;对不同类型药剂,根据防效进行复配试验,获得复配混剂1-2种;开展病害流行的生态影响因子调查,初步建立生态调控技术12项;筛选病毒制剂23项,建立相应的应用技术及与杀虫剂的配套使用技术35项;挖掘水稻抗性资源2-3项,评价抗性水平;完成后备品种的抗性鉴定800份;明确灰飞虱传毒及与病毒互作机制;建立灰飞虱传播的病毒病发生期、发生程度预测预报技术,建立灰飞虱及其传播的病毒病预警及诊断平台;培训基层推广人员6000人次。2013年获得灰飞虱对主要杀虫剂的抗性品系,明确抗药性主要机理,建立基于抗药性机理的抗药性早期检测技术2-3项;明确主要病毒的致病型及分子变异;建立复配混剂的田间应用技术;建立化学防治综合技术、生物防治综合技术和农业防治综合技术各1套;设计灰飞虱防控技术体系进行田间试验,弄清各种单项技术或单类综合技术的互作关系,以及对灰飞虱的控制效应;召开单项技术或单类综合技术现场鉴定交流会;完成水稻、小麦、玉米品种抗性鉴定800份;培训基层推广人员11000人次。2014年继续完善和开发各单项技术和单类综合技术,全面完成总体单项技术指标;同时根据各种单项技术的互作关系,明确适合不同生态区的技术集成方法及防控原理,进一步完善灰飞虱无公害综合防控技术体系,扩大试验示范,将危害率控制在2左右,用药量比常规防治减少三分之一以上,召开技术推广现场会;提供项目总结报告;培训基层推广人员5000人次。 二、项目研究任务、技术路线和组织实施方式(一)项目研究任务1、灰飞虱传播的病毒病灾变规律与预测预报技术研究调查灰飞虱及其传播的病毒病分布特性、灰飞虱地理种群分布与迁飞特性、明确病毒病的致害和成灾规律。研究灰飞虱携带病毒的快速检测技术,建立灰飞虱传播的病毒病的快速预测预报技术体系。具体内容包括:1)灰飞虱地理种群与病毒互作亲和性类型鉴定;2)水稻黑条矮缩病毒、水稻条纹病毒致病型鉴定;3)灰飞虱携带的几种病毒快速检测技术;4)灰飞虱传播的病毒病发生期、发生程度预测预报技术规范制定;5)灰飞虱及其传播的病毒病预警及诊断平台的构建。2、灰飞虱防控技术和综合防控体系研究通过防治病毒传播媒介昆虫,是防控灰飞虱传播的病毒病的主要技术之一。从灰飞虱的发生特点、现有的防治技术、害虫防治上存在的问题、寄主植物抗虫资源开发与利用等方面,研究灰飞虱防治的防控技术。具体内容包括: 1)灰飞虱发生规律和危害特点研究;2)灰飞虱的迁飞特性与所传病毒病的扩散特点;3)抗虫资源的开发与抗虫品种选育;4)灰飞虱抗药性和化学防治新技术;5)防治灰飞虱生物源杀虫资源的收集、筛选与应用;6)灰飞虱天敌种类调查和对灰飞虱的控制技术;7)田间管理与越冬虫源控制技术;8)单项防控技术的配合和联合防控技术。3、灰飞虱传播的病毒病的综合防控技术研究根据灰飞虱传播的病毒的特点、各种病毒病发生特点、传播媒介昆虫灰飞虱的发生特点、已有的病毒病防控技术基础,联系当前作物种植特性、农事操作特点、生态环境变化等新环境因素,建立灰飞虱传播的病毒病防治的技术规范。具体研究内容包括:1)灰飞虱与病毒互作机理研究,鉴定影响互作的关键因子;2)灰飞虱传次要病毒病流行风险评估;3)不同寄主作物上病毒病发生特点及病毒病在不同寄主上的传播规律研究;4)抗(耐)病毒资源的开发和抗(耐)病品种选育;5)栽培措施调整及在控虫防病中的应用;6)病害流行的生态影响因子调查和生态调控技术;7)病毒制剂的筛选、应用技术及与杀虫剂的配套使用技术;8)防控技术的联合防控效果评价和区域适应性评价。4、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发生规律和防控技术研究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是近年来发生面积不断增加的水稻病毒病,为灰飞虱和白背飞虱共同传播,但该病害发生加重的原因和流行潜力不明,缺乏有效的防治措施。在对该病害发生区域调查、流行潜力评估的基础上,筛选水稻抗性资源和品种、建立有效的防控技术,在此基础上组建区域性综合防控技术体系。具体内容包括:1)病毒病的分布区域调查和向北扩散风险评估;2)病毒传播昆虫种类和带毒传毒效率分析;3)病毒病流行规律和预测预报技术及预警体系建立;4)昆虫传毒、病害致害生态促进和制约关键因子探析与利用;5)水稻品种对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抗源筛选及利用技术;6)单项农业措施、物理措施、生物和化学措施防控效果评价;7)单项技术配合使用和联合防控技术建立。 5、灰飞虱传播的病毒病综合防控技术集成与示范根据不同区域和不同寄主作物灰飞虱传播的病毒病发生规律,凝炼切实可行的实用技术并进行集成、组装,评估不同技术集成模式的有效性和实用性,明确适合不同生态区的技术集成方法及防控原理。按作物、生态区、种植类型分别建立不同作物的区域性示范推广区,以点带面,构建可持续的灰飞虱及其传播病毒病的区域性综合防控技术体系并大面积示范推广应用。利用培训班、手机短信、明白纸、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培训宣传途径,对基层农技人员进行培训,在大范围内进行推广应用,确保防控技术及时为农民掌握和利用。具体内容如下:1)不同区域、不同作物种类灰飞虱传播的病毒病综合防控技术集成;2)在华东、华南、华中、华北、东北等区域进行综合防控技术示范;3)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综合防控技术示范;4)对基层技术人员和农民进行预测预报和防控技术培训、宣传及推广。具体单位任务分工如下:江苏省农科院:病毒检测、WEBGIS预警及诊断平台建设、品种抗性、生物防治、生态工程、抗药性及化防技术、防控技术集成、示范。全国农技推广服务中心:联合不同省市植保站,组织全国病区研究制定预测预报技术规范、综合防控技术集成、示范与推广。南京农业大学:灰飞虱抗药性、生态控制、化学防治、病毒灰飞虱互作、品种抗性。华南农业大学: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毒病原、发生规律、病毒介体互作、抗病虫水稻种质资源发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