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教会在华的学前教育活动.ppt_第1页
第三章-教会在华的学前教育活动.ppt_第2页
第三章-教会在华的学前教育活动.ppt_第3页
第三章-教会在华的学前教育活动.ppt_第4页
第三章-教会在华的学前教育活动.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章外国教会在中国的学前教育活动 第一节教会学前教育在中国的殖民第二节教会与西方学前教育理论的传播 中国近代学前教育观念 并不是在中国传统教育的这棵老树上自动发出的新芽 而是在西学东渐的文化大碰撞过程中逐渐产生的 1902年9月 张之洞与湖北巡抚端方联名呈奏 次第兴办学堂折 里面就谈到日本学校的情况 明治三十一年 1899 日本 虽穷乡僻壤 赤户单丁 或开夜学及半日学校 隔日学校 日曜学校 免其束脩 假以书籍及教科用具 幼稚园已过300所 尚议扩充 而 国之强弱由于民之智愚 日本之兴 盖在于此 从中可嗅出张之洞等人已有仿照日本幼稚园设立学前教育机构意向的味道 1903年9月 由张之洞谋划 端方主持开办的湖北幼稚园在武昌寻常小学堂 后又称模范初等小学堂 内正式开办 仅从机构名称 幼稚园 直接从日本引进 便可知这是一所受日本学前教育影响极大的幼稚园 鉴于当时国内尚无专门的幼教师资 特聘请三名日本女师范生任教 西方传教士外国学者中国学者西方传教士是近代学前教育观念和教育制度的最早传播者 主要通过 思想观念的传播示范机构的设置 1867年创办上海圣母院育婴堂 1867年 郎怀仁主教邀请拯亡会修女来上海协助传教 1868年他在徐家汇耶稣会总院东侧建造新楼 于翌年竣工 1869年 献堂会被批准正式成立并迁至新楼内 第一批拯望会修女也定居于此 承担培养贞女的任务 是年9月8日 初学院举行开幕礼并招收32位贞女 徐家汇圣母院由此最终形成 最初育婴堂将所收养婴儿交付奶妈抚养 1871年起育婴堂逐渐设置小毛头间 小班 大班 孤女院 等机构抚养不同年龄的孤儿 其中男性孤儿长大后送往土山湾孤儿院 孤女则进入孤女院 一般与土山湾孤儿院内的孤儿结婚 并留在圣母院内从事手工劳动 育婴堂存在的70余年时间里 共收留婴儿一万余名 1869 1949年间 圣母院还建立了启明女校 今上海市第四中学 幼稚园 聋哑学堂 以及刺绣间 裁缝间 洗衣场等其他机构 1953年 拯亡会会长被驱逐出境 1955年 献堂会停止活动 1958年 圣母院内一部分修女遭遣散 余下的一部分则与其它修会修女合并 成为上海教区修女院 上世纪末 院内修女迁至唐墓桥露德圣母堂后 院址出租 现为上海老站餐馆租赁使用 徐家汇圣母院旧址内的建筑建于1926年 为五层钢混结构 欧式建筑风格 该建筑分别于1994年和2007年 列为第二批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和徐汇区文物保护单位 大约19世纪80年代 西方教会在中国沿海福州 宁波开始兴办学前教育机构 以后教会兴办的幼稚园逐渐增多 传教士在中国最初办的学前教育机构叫小孩察物学堂 这种学堂就是幼稚园 实施的是儿童未入小学前的学龄前教育 用日常儿童生活中耳 目 手等感官所能直接接触到的事物 予以感性知识的训练 为进入小学打好基础 虽然外国教会在我国举办学前教育事业 并不是为了发展我国的学前教育 而是以期从小对中国儿童心灵上植种下上帝的福音 渐而达到基督文化彻底征服中国的目的 教会学前教育机构的开办正是充当了实现这一目的的工具之一 此外 在设立慈善机构的过程中 教会还实施过种种恶行 教案事件屡屡发生 但如果抛开民族情感 不可否认 教会所设立的小孩察物学堂 幼稚园以及幼师培训机构等 客观上为近代中国建立学前教育机构和师资培训机构提供了重要的借鉴 同时在中国学前教育机构缺失的情况下 教会开办学前教育机构在一定程度上填充或满足了中国家庭生活模式变化后的需耍 冲击了中国传统的封建家庭教育 给封闭的中国输入了西方学前教育的 新鲜血液 一 设园宗旨帝国主义在华兴办文化教育事业的终极目标 以基督精神奴化中国人的思想 培养高级治华代理人 幼稚之年 正就我范围之时 上帝之宝座 可藉教师之讲台而至者 藉儿童之游戏而亦至 欲定民主国民之根基 除幼稚园外 无他术也 欲使街巷顽童 家中劣子 成为安分之小国民 除幼稚园外 亦无他术能收效若是之速也 小孩未读书之前 先使察物 就其目所能见 手所能抚 耳所能闻之物 皆使记其名字 及其造法 用法 故至读书识字之时 能收驾轻就熟之效也 林乐知 外国人在中国办的学前教育机构 大致分为两种 1 日本式的 2 宗教式的 三 教会幼稚园的保教内容和方法 1 日本式的学前教育机构 兴起于清末民初 清末产生的癸卯学制和民初确立的壬子癸丑学制 都主要借鉴于日本 保教内容 游戏 歌谣 谈话 手技 小学式幼稚园 癸卯学制中国近代由国家颁布的第一个在全国范围内实行推行的系统学制 1904年 光绪三十年 1月13日清政府颁布 因光绪二十九年 1903年 为癸卯年 故又称 癸卯学制 中国近代第一个正式施行的学制 1902年 清光绪二十八年 管学大臣张百熙曾拟订 钦定学堂章程 即壬寅学制 未及实行 1903年 光绪二十九年 7月清政府命张百熙 荣庆 张之洞以日本学制为蓝本 重新拟订学堂章程 于1904年1月公布 即 奏定学堂章程 是年为旧历癸卯年故称癸卯学制 该学制包括 初等小学堂章程 高等小学堂章程 中学堂章程 高等学堂章程 大学堂章程 附 通儒院章程 蒙养院及家庭教育法 初级师范学堂章程 立学宗旨 优级师范学堂章程 初等农工商实业学堂章程 附 实业补习普通学堂章程 及 艺徒学堂章程 中等农工商实业学堂章程 高等农工商实业学堂章程 实业教员讲习所章程 译学馆章程 进士馆章程 还有 学务纲要 各学堂管理通则 各学堂奖励章程 和 各学堂考试章程 等 癸卯学制没有女子教育的地位 不准设立女子学堂 所以蒙养院教师无法由学校培养 蒙养院保姆只能由经过训练的育婴堂乳媪充任 他们是一些文化层次极低 封建思想浓厚 缺乏近代科学知识的妇人 蒙养院教育的封建性和落后性由此可见一斑 中国辛亥革命后1912 1913年南京临时政府制定公布的学制系统 因干支分别属壬子 癸丑 故得名 壬寅学制是中国颁布的第一个现代学制 癸卯学制是中国第一个正式实施的现代学制 2 宗教式的幼稚园 上午入园 8 30 朝会作业活动 包括恩物 美术 手工 批评已成工作解溲户外游戏静息音乐 律动 节奏在内 故事 儿歌 故事表演在内 游戏 下午入园 1 15 午睡识字游戏户外游戏点心日记游戏散学 恩物是由现代学前教育的鼻祖福禄贝尔 FriedrichFroebel 所设计的一套教育材料 它们的首次使用是在勃兰根堡 BadBlankenburg 那所世界最早的幼儿园中 第一种恩物是6个不同彩色 红 绿 蓝 黄 紫 橙 绒线球 每个球各系一线 线色与球色一致 当儿童在尚未说话之前或稍后 母亲指引着儿童观察 抓弄这些柔软的小圆球 让他初步熟悉它们的形状 颜色和动静状态 发展儿童的辨色能力 随着儿童知觉和思维语言的发展 母亲一边把球向各方甩动 一边说前后 上下 左右 以发展儿童的空间观念 还可把球放于掌心 表示 有 然后吸起来 空出掌心 表示 无 借以发展儿童肯定和否定的观念 福禄倍尔从观察和实验中运用6个小球设想出50种玩法 系统地训练了儿童的各种能力 第二种恩物是木制的球体 立方体和圆柱体 其高度和直径都是一寸半 后二者有穿孔 并附有木棒为细绳 球代表动 立方体代表静 圆柱体则动 静兼备 通过这种 恩物 可以使儿童认识物体的各种形状 性质和彼此的关系 并且可以用它们拼成小桌子 小凳子 炉灶及其他物体 通过种种玩法和组合方法 来发展儿童的创造力想象力 第一 二种恩物供3岁以前儿童游戏之用 以下各种恩物供3 7岁儿童使用 第三种恩物是木制立方体 积木 可以分为8个小立方体 合起来成为一个大的正立方体 这种 恩物 可以使儿童认识物体的各种形状 性质以及理解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及其观念 通过各种形状的堆砌 还能锻炼儿童的创造性的组合能力 造型 建筑艺术及象征性联想的能力等等 第四种恩物是可分为8个小长方体的木制立方体 8块长方木块各长5公分 宽2 5公分 厚1 25公分 合起来成为5公分的正立方体 儿童在游戏中可通过长方体的比较获得长 宽 厚的观念等等 第五种恩物是可以分为27个等值的小立方体的木制立方体 其中有3个小立方体又分别对分 形成6个三角体 有3个小立方体分别4等分 形成12个三角体 第六种恩物是可以分为27个小长方体的木制立方体 其中一些还可分木板 斜角等更小的部分 通过第五 六种积木游戏 给儿童提供各种形状的几何图形 为儿童未来学习几何和数学打下基础 基督教会创办的幼稚园更符合儿童年龄特点 儿童在园生活是天真烂漫的 他们与保姆的关系是融洽的 但这种幼稚园难于同中国的蒙养院接轨 二者同时并进 几乎无关联 慈善 事业是指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办的孤儿院 慈幼院 育婴堂之类 19世纪40年代 教会在湖南衡阳开办了一所慈幼院 这种慈善机构不是教育机构 儿童在堂内多有繁重的劳动 1868年 扬州育婴堂 1870年 天津反洋教斗争 二 兴办 慈善 事业 1868年8月22日 扬州教案发生 1868年 法国天主教传教士金缄三在杨州设立育婴堂 虐死婴孩40多名 激起民愤 8月初 英国内地会传教士戴德生又来扬州租借房屋 设堂传教 扬州文武生员驱逐洋教 8月22 23日 百姓焚烧教堂 拆毁教士住所 击伤戴德生等人 事后 英驻上海领事麦华陀于11月初率军舰4艘 军队数百人赴江宁 向两江总督曾国藩提出最后通牒 并扣留清 恬吉 号轮船相要挟 曾国藩接受麦华陀一切条件 将扬州知府撤职 赔偿教会损失并在教堂门前立碑保护教堂 扬州教案发生 20世纪20年代 幼教战线的进步教育工作者 参加了收回教育主权的斗争 全面收回帝国主义在华攫取的办理学前教育的特权 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才实现的 训练师资的主要途径 办幼稚师范教育 吸引留学生 派师资任教于中国幼教机构 三 培植师资 兴办幼稚师范 1892年 海淑德女士在上海创办了一个幼稚园教师训练班 收学生20名 每周六下午上课 1898年 英国长老会在厦门创办幼稚园师资班 1912年 发展成为怀德幼稚师范学校 是教会在我国最早设立的一所独立的幼儿师范 招收对象为高小毕业生 学制两年 一 兴办幼稚师范学校或女学 教会办的幼稚师范学校 重视宗教教育与英文教学 如景海幼稚师范的课程其课程可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外语 宗教等课 是适应外国在华办教育的需要 有英语 社会问题 宗教学 圣道教法等课 其中英语占学分最多 三年共学25门 166学分 英语占40学分 第二类是文化课 如国文 体育 生理 卫生 生物学 音乐等 第三类是专业课如心理学 学校管理学 实习 幼稚教法 启智用具教法 教会办的幼稚师范一般规模比较小 毕业生人数不多 教会学校培养的师资虽然大多有爱幼教 爱孩子 性情温和等特点 但是由于他们多为家庭贫寒女子 因而基础差 学习易按西方教授的指教做机械的模仿 五四 以后 中国教育渐趋美国 促使西方教会办的幼稚师范规模越来越大 这引起中国幼教界的警觉 提出了 停办各教会设立的幼稚师范 的口号 中国人出国接受学前教育的专业训练的国家 首先是日本 最早是1901年 最初就学的学校是日本实践女子学校附属中国女子留学生师范工艺速成科 课程 教育 心理 理科 历史 算术 体操 唱歌 日语 汉文 刺绣 编物 图画等 1907年 吴朱哲在上海公立幼稚舍开办了保姆传习所 学生36人 学习内容和管理办法全是日本式的 课程除了一般文化课外 还有保育法 儿童心理学 教育学等 二 吸引留学生赴东 西洋接受幼教专业训练 其次 是美国和西方国家 美国以及其他西方国家吸引中国留学生 中国的学前教育也逐渐从学习日本向学习美国转变 如陶行知 陈鹤琴等 在中国教育倾向学日的总趋势下 蒙养院的合格师资也求助于日本 不少日本教习 管理和任教于中国蒙养院 请外国教员 包括日本和西方的 在中国学前教育机构任教的办法 一直持续到新中国成立前 一方面解决中国师资的匮乏 一方面引入西方近代学前教育理论 课程 教材 教法 同时渗透了奴化思想 三 任教于中国的学前教育机构 第二节教会与西方学前教育理论的传播 在西方教育思想史上 这一时期可谓承上启下 继往开来的时期 综观此时期的教育理论 可谓派别纷呈 各具特色 涉及到教育理论的方方面面 极大地丰富了人类教育理论的宝库 这一时期比较重要的教育理论及其代表人物有 1 以爱尔维修 Claude AdrienHelvetius 洛克 JohnLocke 赫尔巴特 欧文为代表的白板说与外铄论 2 以卢梭 裴斯泰洛齐 福禄培尔为代表的内发论与自然教育 3 以裴斯泰洛齐 赫尔巴特为代表的教育心理学化运动 4 以裴斯泰洛齐 第斯多惠 FriedrichAdolphWilhelmDieste 乌申斯基 KoHcxaHTHH MHTpHeBHHyuiHHCKHH或KonstantinDmitrievichUshinski 为代表的形式教育与实质教育 5 以欧文 圣西门 Saint Simon 为代表的空想社会主义教育 6 以欧文 福禄培尔为代表的幼儿教育 7 以乌申斯基为代表的民族性教育 8 以斯宾塞 HerbertSpencer 为代表的实科教育 9 儿童本位论与社会本位论等 启蒙大师卢梭是西方教育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人物 在接受前人影响的基础上 笃信自由 平等 博爱思想的卢梭把文艺复兴以来重视儿童的思想推向了一个新的境界 作为一位真正的开拓者 卢梭完成了教育中儿童观的革命 并使教育发展方向发生了根本的转变 信奉德国古典哲学家莱布尼兹 GottfriedWilhelmLeibniz 哲学的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则从人的先天的潜在能力必然要求显露的单子论哲学论证了儿童积极 主动活动的必耍性 他把教育理解为一个生长或发展的过程 儿童天赋才能的和谐而自发的发展过程 要求 注意人的天性和天然能动性而投其所好 要以人的本能来引导他 使其不得不走必由之路 裴氏继承了前人 教育适应自然 的思想 并对它所包含的内在意义加以进一步揭示 从而首次明确提出了 使教学心理学化 denmenschlichenunterrichtpsychologisiem 的主张 从理论意义上讲 自然适应性原则与教育 教学心理化思想一致的 即以儿童的心理发展和特征为依据实施教育和教学 但二者又有区别 后者比前者更为深刻 明确 后者既是对前者的继承 又是一种更高层次上的抽象 由于裴氏未能使丰富的实践经验上升到理论的高度 因而他的 使教育 教学心理学化 的主张大体上还是停留在构想及实践摸索的阶段 德国幼儿教育家福禄培尔接受了卢梭的遵循自然 儿童本位 内发论等思想及裴氏通过各种活动使人的天赋力量得到自然发展的主张 他把天赋力量解释为人体内的宇宙万物普遍赋有的 上帝的精神 的体现 主张教育的目的就在于揭露存在于人体内的 上帝的精神 他认为儿童具有活动 认识 艺术和宗教等四种本能 教育就是促进儿童本能发展的过程 他重视儿童的活动 认为儿童好动的天性不应横遭干涉与束缚 儿童的各种活动也不是对教师指令的消极反应 而必须是内发的 自动的自我活动 教师应促进儿童创造力的发展 在此思想基础上 福禄培尔提出了系统的幼儿园教育理论 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是与福氏同时代的另一位西方教育史上有重要影响的人物 他全面地考察了前人所遗留下来的思想财富 部分承袭了卢梭对儿童及其兴趣 经验高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