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山大学西校区110kv供电方案设计(论文).doc_第1页
燕山大学西校区110kv供电方案设计(论文).doc_第2页
燕山大学西校区110kv供电方案设计(论文).doc_第3页
燕山大学西校区110kv供电方案设计(论文).doc_第4页
燕山大学西校区110kv供电方案设计(论文).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本论文主要阐述了燕山大学西校区110kv供电方案设计。关键词 关键词一:燕山大学西校区关键词二:110kv供电方案目 录第1章 绪言(总的部分) 4 1.1设计依据1.2引用标准规范1.3基础资料1.4工程建设规模1.5设计范围及设计分工1.6站址概况1.7施工用水用电1.8主要设计原则第2章 系统部分 62.1工程建设必要性2.2系统接入方案2.3中性点接地方式2.4系统继电保护及安全自动装置配置2.5调度自动化第3章 电气部分 93.1电气方案选择3.2电气主接线3.3短路电流计算3.4主要设备及导体选择与校验3.5变电站布置3.6直流系统3.7站用系统3.8绝缘配合及过电压保护3.9照明部分3.10电缆设施及防火措施3.11电气二次部分第4章 通讯部分 194.1概述4.2通信系统现状4.3光纤通信系统设计4.4通信电源4.5机房第5章 总交及土建部分 205.1概述5.2总平面布置、竖向布置及土方总体规划5.3站区建构筑物建筑和结构5.4地基处理5.5采暖通风及空气调节5.6给排水系统及消防设施 结束语 29 谢 辞 30 参考文献 30第1章 总的部分1.1设计依据(1) 设计咨询有限公司:燕山大学西校区可研设计方案;(2)燕山大学和西安 电力设计院2014年2月20日联席会议纪要;(3)燕山大学西校区110kV变电站工程初步设计审查意见。1.2引用标准规范(1)DL/T5056-2007 变电所总布置设计技术规范(2)GB50059-1992 35kV110kV变电所设计规范(3)DL/T5103-1999 35kV110kV无人值班变电所设计规程(4)GB50060-2008 3110kV高压配电装置设计规范(5)GB/T14285-2006 继电保护和安全自动装置技术规范(6)GB50229-2006 火力发电厂与变电所设计防火规范(7)DL/T621-1997 交流电气装置的接地(8)DL/T5222-2005 导体和电器选择设计技术规定(9)GB50217-1994 电力工程电缆设计规范(10)GB50116-1998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11)DL/T5137-2001 电测量及电能计量装置设计技术规范(12)DL/T620-1997 交流电气装置的过电压保护和绝缘配合(13)DL/T5147-2001 电力系统安全自动装置设计技术规定1.3基础资料燕山大学:变电站地质勘测报告。1.4工程建设规模根据燕山大学电网规划,拟建的110kV区域变属终端变电站,建成后将向其他35kV变电站提供电源。110kV区域变电站建设规模见表1-1。表1-1: 110kV区域变建设规模序号项 目本期规模最终规模接线方式1110kV主变压器240MVA340MVA235kV主变压器225MVA225MVA3110kV出线2回3回双母线435kV出线10回10回单母线三分段510kV出线18回28回单母线分段1.5设计范围及设计分工1.5.1设计范围 (1)站区总平面及站区进站道路。 (2)站内各级电压配电装置、主变压器及继电保护装置。 (3)系统通信及运动(只含站内设备)。 (4)站内主控制楼、各级电压配电装置和辅助生产的建构筑物。 (5)站内给排水设施。 (6)站区采暖通风设施、消防设施。1.5.2设计分工变电站设计110kV以GIS出线套管、电缆头为界,35kV及10kV以出线电缆头为界。1.6站址概况拟建的110kV区域变电站位于燕山大学西校区场地西南角。该场地由燕山大学已征用并负责场平工作。经过调研及分析,站址周围无军事设施、电视台、文物,各级电压等级进出线较为便利1.7施工用水用电1.7.1施工用电:由燕山大学西校区负责。1.7.2施工用水:由燕山大学西校区负责。1.7.3道路:变电站进站道路由燕山大学西校区场地规划道路接引。1.8主要设计原则(1)遵照现行有关的国标、行标、反事故措施要求等规程规定;(2)电气主接线安全、可靠、经济、实用,便于维护和扩建;(3)一次设备选择先进、无油化、安全经济的产品;(4)二次设备按有人值班要求设计,采用微机型保护装置。第2章 系统部分2.1工程建设必要性燕山大学成立1970年,现有老校区、西校区、研究生院等3个校区。目前,西校区正在建设之中。燕山大学现有35kV变电站一座,站内装设S11-16000/35主变两台,正常运行方式一主一备,电源以双回35kV线路引自发电厂升压站。2010年燕山大学35kV变电站最大负荷2100kW。根据燕山大学西校区110kv供电方案可行性研究报告,需在燕山大学西校区建设一座110kV变电站,作为区域电源变电站,该站建成后,给现有的老校区35kV变、新建研究生院35kV变及西校区供电。2.2接入系统方案根据省电力设计院完成的接入方案,110kV区域变电站由330kV桢州变110kV双回路提供电源。本工程建成投运后,隶属供电局地调调管。2.3中性点接地方式2.3.1 110kV采用有效接地方式。110kV侧中性点采用放电间隙和氧化锌避雷器保护接地,可以根据系统运行方式调整接地方式。2.3.2 根据设计咨询有限公司做的燕山大学西校区可研设计方案,110kV区域变10kV母线上电容电流为20.5A,10kV侧中性点需经消弧线圈接地。2.4继电保护及安全自动装置配置2.4.1系统继电保护及安全自动装置的配置原则系统继电保护及安全自动装置的配置遵照继电保护和安全自动装置技术规程的有关条款进行。110kV区域变按综合自动化有人值班变电站设计,所用的继电保护及安全自动装置均应采用微机装置。2.4.2 110kV线路110kV区域变桢州变双回线路,每回配置一套分相电流差动保护作为主保护,阶段式距离保护作后备保护,线路两侧应选用相同型号的保护装置。光纤差动保护,采用专用纤芯光纤通道。2.4.3重合闸方式110kV区域变桢州变双回线路,采用非同期重合闸方式。2.4.4故障录波装置为了正确记录电力系统故障波形和数据,鉴别继电保护、安全自动装置的动作行为,正确分析处理事故,区域变配置两面微机故障录波装置。采用微机数字化故障录波装置,应具有自动远传功能,可以满足故障录波联网的要求。故障录波设在110kV线路、主变高压侧及35kV线路。2.4.5母差保护和母联保护区域变110kV电气主接线为双母线接线,配置一面母差保护柜和母联保护柜。2.4.6安全自动装置根据电力系统安全稳定控制技术导则的要求,区域变应配置低周低压减载功能,。在事故情况下,按照负荷的重要程度,分轮次断开次要负荷,保证重要负荷的供电。2.5调度自动化装置2.5.1调度管理110kV区域变电站属渭南供电局地调调度。2.5.2系统远动2.5.2.1区域变远动信息配置根据电力系统调度自动化设计技术规程、地区电网调度自动化设计及35kV110kV无人值班变电所设计规程等规程要求,同时考虑到渭南地调调度自动化系统功能的要求,保证变电站远动信息采集完整性,远动信息内容配置如下:(1)遥信量1)断路器、隔离开关、接地开关位置信号;各断路器弹簧储能状态信号2)110kV GIS气压异常及闭所信号3)35kV、10kV母线接地信号;小电流接地信号4)母线PT二次并列信号5)主变压器有载调压抽头位置信号;调压装置运行状态信号6)主变压器轻重瓦斯、调压瓦斯、油位异常、油温过高、压力释放信号7)保护、安全自动装置的动作和故障信号8)交、直流电源失压信号,充电装置故障信号(2)遥测量1)110kV、35kV、10kV线路有功功率、无功功率、线路电流、有功/无功电能量2)主变压器110kV、35kV、10kV侧有功功率、无功功率、电流、有功/无功电能量;主变油温。3)110kV、35kV、10kV母线电压及频率、分段电流4)10kV站用电回路电流、电压5)直流母线电压(3)遥控、遥调量1)变压器分接头的自动调整2)所有110kV、35kV、10kV断路器的分、合3)主变中性点接地刀闸的分、合4)保护自动装置信号的复位2.5.2.2远动系统方案(1)110kV区域变电站按综合自动化有人值班变电站建设。(2)远动与变电站计算机监控系统统一考虑。保证远动信息的实时性要求,变电站监控自动化系统选型时应考虑远动信息流的合理性和远动信息上传调度的出口时间应满足远动要求,必须保证远动信息直采直收。远动数据不应经过站控主机处理,在间隔层(或站控层)的局域网上设专门的远动工作站负责汇总调度所需的远动信息,主机按照冗余配置。(3)远动信息远传采用常规远动传输相结合的方式。2.5.3电能量计量计费变电站应配置一套电能量计量计费系统。2.5.3.1计量点设计原则根据本工程实际情况,渭南地调电能量关口点设置330kV桢州变110kV线路侧,考核点设置在区域变110kV进线侧。2.5.3.2电能表配置及功能考核点电能表准确度等级有功电能表为0.2s级,无功电能表为1级;其他电能表准确度等级有功电能表为0.5s级,无功电能表为2级。电能量表计功能及规约参照DL/T614多功能电度表和DL/T645多功能电度表通讯规约的要求。对于110kV出线、主变压器两侧,电度表集中组屏,35kV出线、10kV出线、电容器、站用电等就地安装在开关柜上。2.5.3.3电能量采集装置及功能变电站配置一套电能量采集装置,满足DL/T743电能量远方终端要求,能数据的采集、处理及远传功能,保证数据的一致性和完整性并能连续存储一个月以上;通讯接口种类和数量满足发展的需要,可支持多种通讯规约,能实现与多个主站系统按两种以上不同方式通讯。第3章 电气部分3.1电气方案选择根据区域变电站的地理位置、供电负荷性质和出线情况,结合初步设计方案审查意见,110kV采用双母线接线,35kV采用单母线分段接线,10kV采用单母线分段接线。3.2电气主接线3.2.1主变压器(1)110kV变压器:型式:SZ11-M-40000/110型三相两绕组高阻抗自冷式有载调压全密封变压器,额定容量为40MVA。额定电压比:11081.25%/38.5kV。 容量比:100/100 接线组别:YNd11 阻抗电压:U%=17.5 台数:2台 中性点接地方式:110kV侧中性点经隔离开关接地,并配有避雷器及放电间隙保护,选用成套装置。(2)35kV变压器:型式:S11-M-25000/35型三相两绕组自冷式全密封变压器,额定容量为25MVA。额定电压比:3525%/10.5kV。 容量比:100/100 接线组别:YNd11 阻抗电压:U%=8 台数:2台3.1.2 110kV部分110kV本期出线2回,至330kV桢州变I、II,远期出线3回,本期和远期接线型式均双母线接线。3.1.3 35kV部分35kV出线本期8回,远期10回,本期采用单母线分段接线,远期采用单母线三分段接线。3.1.4 10kV部分10kV出线本期18回,远期26回,本期和远期接线型式均采用单母线分段接线。10kV无功补偿容量采用MCR补偿方式。3.3短路电流计算3.3.1依据省电力设计院110kV区域输变电工程系统接入方案,核对110kV区域变110kV、35kV、10kV母线短路电流。3.3.2短路电流计算条件和结果短路电流计算条件:按照2020年规划网架结构进行。根据省电力设计院110kV区域输变电工程系统接入方案,330kV桢州变110kV母线三相短路电流31kA,西区110kV母线三相短路电流14.76kA。短路电流计算结果见表。 短路电流计算结果Sb=100MVA Ub=Upj 单位:kA短路类型短路点名称短路点平均电压系统阻抗最大短路电流(kA)冲击电流(kA)三相110kV母线1150.03414.7637.6435kV母线(三台分列)370.18628.399.6935kV母线(两台并列)370.110114.1717.3435kV母线(三台并列)370.084718.4146.9535kV母线(三台分列)10kV母线(分列)10.50.506213.7435.0410kV母线(并列)10.50.346215.8940.5235kV母线(两台并列)10kV母线(分列)10.50.430112.8832.8410kV母线(并列)10.50.270120.3651.9235kV母线(三台并列)10kV母线(分列)10.50.404713.5934.6510kV母线(并列)10.50.244722.4857.32 由表可知,110kV区域变本期和远期主变各侧短路电流水平不高,对设备选择无特殊要求,因此按照110kV区域变最终规模选择电气设备。3.4主要设备及导体选择与校验3.4.1设备和导体的选择与校验原则设备和导体的选择与校验按照导体和电器选择设计技术规定执行。3.4.2主要设备选择与校验(1)主变压器:110kV主变压器选用三相两绕组高阻抗自冷式全密封有载调压变压器,35kV主变压器选用三相两绕组自冷式全密封无载调压变压器。(2)110kV设备:110kV采用双母线GIS三相共箱设备,母线额定电流按2000A考虑;操动机构选用弹簧机构,运行安全可靠。(3)35kV、10kV设备:选用铠装移开式户内交流金属封闭开关柜,断路器选用真空断路器、过电压保护器、干式电流互感器和电压互感器。无功补偿设备:采用MCR补偿装置。(4)本站地处7度地震区,根据省电力系统污区分布(2008年),燕山大学西校区地处级污秽区。主要设备选择结果见表3-3。表3-3 主要设备选择结果表名称设备型号额定电压(kV)额定电流(A)额定开断电流(kA)动稳定电流(kA)热稳定电流(kA)断路器GIS:QF126200031.58031.5(4s)主变、出线VBG-40.5P/160040.5160031.58031.5(4s)主变、出线VBG-12P/315012315031.510031.5(1s)主变进线VBG-12P/125012125031.58031.5(1s)出线隔离开关GIS:QS11012508031.5(4s)主变、出线GIS:QE11012508031.5(4s)主变、出线3.4.3导体选择各电压等级的导体在满足动、热稳定、电晕和机械强度等条件下进行选择。母线的载流量按最大穿越功率选择,按发热条件校验;主变压器进线按经济电流密度选择。根据规划,110kV母线最大穿越功率为80MVA,结合GIS制造工艺,110kV母线电流按2000A选择,110kV主变进线采用钢芯铝绞线;35kV主变进线及母线采用矩形铜导体;10kV主变压器进线及母线采用矩形铜导体;35kV、10kV侧主变进线及母线最大通过功率按1.3倍主变压器容量计算。各级电压设备引线按回路通过的最大电流选择导线截面,并按发热条件校验。导体及电缆选择见表3-4。表3-4 导体及电缆选择表序号安装地点回路名称工作电压(kV)工作电流(A)导体材料及截面持续允许电流(A)备注1110kV主变进线110419LGJ240/25648235kV主变进线356592X(YJV32-1X300)1100310kV主变进线101443TMY1201024354110kV母线1104192000535kV母线35659TMY100102121610kV母线101443TMY1201024353.5变电站布置本变电站为一座综合配电楼。变电站整体采用两层布置,一层布置35kV、10kV配电装置等,二层布置有110kV配电装置(GIS)室、主控制室、休息室、工器具室等。3.6.直流系统变电站直流系统采用智能型高频开关直流电源。直流系统电压为220V,采用单母线分段接线。装设一组200Ah阀控式密封铅酸蓄电池,两套充电装置,充电装置为模块化设计,N+1热备份。蓄电池为104只,不设端电池。3.7站用电系统装设两台容量为100kVA站用变压器,分别接于10kV I、II段母线上,安装在高压开关柜内。站用变压器选用干式变压器,两台变压器分列运行,互为备用,设有备自投装置。站用电压等级为380/220V,单母分段接线,采用三相四线制。3.8绝缘配合及过电压保护、防雷接地3.8.1电气设备绝缘配合电气设备绝缘配合,依据国家行业标准DL/T6201997交流电气装置的过电压绝缘配合确定的原则进行。各级电压等级的氧化锌避雷器按GB1032-2000交流无间隙金属氧化锌避雷器及DL/T804-2002交流无间隙金属氧化锌避雷器的使用导则中的规定进行选择。根据省电力系统污区分布(2008年),燕山大学西校区地处级污秽区。110kV户外电气设备的外绝缘泄漏比取2.5cm/kV(系统最高运行电压),35kV、10kV户外电气设备外绝缘泄漏比取3.1cm/kV(系统最高运行电压),35kV、10kV户内电气设备外绝缘泄漏比取2.5cm/kV(系统最高运行电压),10kV穿墙套管和支柱绝缘子选用20kV户外电气设备的爬电比距,变压器套管外绝缘水平按级选取。3.8.2雷电侵入波及过电压保护对于线路侵入雷电波及内部操作过电压,110kV进线装设金属氧化锌避雷器,35kV、10kV配电装置各级母线装设交流无间隙金属氧化锌避雷器。为避免在110kV有效接地系统偶然形成不接地系统,并产生较高的工频过电压,110kV变压器中性点装设间隙保护。为消除谐振过电压,在35kV、10kV母线电压互感器的绕组中性点装设一次消谐装置。3.8.3防直击雷保护变电站采用三支30米高的独立避雷针组成直击雷联合保护网。每只避雷针装设独立接地装置,接地电阻不大于10欧姆。3.8.4接地(1)依据DL/T621-1997交流电气装置的接地,110kV变电站接地网电阻不应大于0.5欧姆。结合站区土壤情况,电阻率约为80100.m,季节系数取1.2。接地网采用接地模块和水平接地网相接合的复合接地网。接地体埋深为0.8米。接地干线、接地引下线均采用防腐处理。(2)GIS室内敷设环形接地母线,室内各种设备需接地的部位应以最短路径与环形接地母线连接,其基坐下的钢筋混凝土地板中的钢筋应焊接成网,应与环形接地母线相连接。(3)变电站二次设备接地1)在主控室、高压配电室、二次电缆沟道、就地端子箱等处,使用截面为100mm2的专用铜缆与变电站主接地网紧密连接的等电位接地网。2)在主控室的电缆沟内设截面不小于100mm2的专用铜排,该专用铜排首末端连接,形成主控室内的等电位接地网。主控室内的等电位接地网必须用至少4根以上,截面不小于50mm2的铜排与主接地网可靠连接。3)保护测控屏及综合自动化屏,屏内的下部设截面不小于100mm2的专用接地铜排。接地铜排应用截面不小于50mm2的铜辩与主控室内的等电位接地网相连。屏上装置的接地端子应用截面不小于4mm2的多股铜线和接地铜排相连。3.9照明部分3.9.1变电站照明按火力发电厂和变电站照明设计技术规定执行。3.9.2全站工作照明电源由380/220V照明配电箱提供,主控制室和各配电室设有工作照明和事故照明。工作照明箱电源由站用屏供电。事故照明箱电源由直流屏供电,直流屏设有交直流转换装置,事故照明在正常情况下为交流电源,事故时由运行人员手动切换至直流电源。3.9.3工作照明交流电压为380/220V,灯具电压220V。事故照明电压和灯具电压为直流220V。3.9.4主控制室采用长寿命吸顶灯具,110kV配电装置(GIS)室、35kV及10kV配电室采用节能防眩通路灯。其它附属房间采用吸顶式荧光灯或白炽灯混合照明。主控制室、户内配电装置室均装设事故照明灯。并在必要的地方设置局部照明。主变压器照明采用免维护投光灯。3.9.5照明线采用铜芯导线暗管敷设,PVC管护套保护。3.10电缆敷设及防火措施3.10.1电缆敷设及防火按电力工程电缆设计规范规定执行。3.10.2为了防止电缆火灾和缩小电缆火灾的范围,尽可能减少电缆火灾造成的损失,对电缆防火、灭火采取如下措施:1)在同一沟道中,动力电缆与控制电缆分层布置。2)电缆沟与电缆竖井连通处,在电缆沟中设防火隔断。3)从电缆沟到电气设备的电缆穿入电缆保护管。4)经主变压器安装检修场地通往继电器室的电缆沟,在场地处的电缆沟端设防火墙。5)控制屏、保护屏、配电屏、专用屏、落地式端子箱底部均采用耐火材料封堵。6)屏下、防火墙两侧电缆涂刷1.52米耐火漆或防火涂料。3.10.3室内各配电装置间设有手提式灭火器并装设火灾报警系统。3.10.4变压器设灭火沙箱,并设置贮油池及事故排油池。3.11 电气二次部分3.11.1 计算机监控系统3.11.1.1 总的要求110kV区域变电站按综合自动化系统设计,控制、信号、测量采用计算机监控方式。设计原则如下:1 )由计算机监控系统完成对全站设备的实时监视、测量和控制。计算机监控系统采用分层分布、开放式计算机监控系统。2) 计算机监控系统的电气模拟量采集方式采用交流采样。3) 保护动作及装置报警等重要信号采用硬接点方式输入测控单元。4) 全站设置一套双时钟源GPS对时系统,实现站控层、间隔层设备的时钟同步。5) 全站智能电度表单独组成计量网。6) 计算机监控系统具有与电力调度数据专网的接口,软、硬件配置应能支持联网的网络通讯技术及通讯规约的要求。7) 向调度端上传的保护、远动信息量按现有相关规程执行。8) 计算机监控系统的安全防护应严格按照电力监管会2004年5号令电力二次系统安全防护规定执行。3.11.1.2监控范围1) 各电压等级的断路器以及电动操作的隔离开关、主变压器中性点隔离开关、主变压器有载调压开关、站内其他重要设备的启动/停止。2) 通过间隔层单元采集来自生产过程实时运行数据、电能数据、通信数据。3.11.1.3操作控制方式拟建变电站监控应满足无人值班的要求。操作控制功能按集控中心(调度端)、站控层、间隔层、设备级的分层操作原则设计。操作权限由集控中心(调度端)、站控层、间隔层、设备级的顺序层层下放。原则上站控层、间隔层和设备级只作为后备操作或检修操作手段,在任何一层操作时,其它操作层均应处于闭锁状态。操作方式应实时传至集控中心(调度端)。计算机监控系统出现故障(软硬件)时,应能立即发信并闭锁远方操作控制。3.11.1.4系统配置 1) 站控层设备主要包括两套监控主站兼操作员站、两套远动主站、一套公用接口装置、一套双时钟源GPS对时装置、一套逆变电源系统和一套网络系统。 2) 间隔层设备按一次间隔划分,包括控制单元、I/O单元、网络部件和微机保护通讯接口单元等。3.11.1.5系统网络结构1) 站控层和间隔层网络采用TCP/IP协议的以太网,直接连接方式。采用单网配置。通信媒介为双绞线。2) 网络应具有良好的开放性,以满足与电力系统其它专用网络的连接及容量扩充等要求,并具有足够的传送速率合极高的可靠性。3.11.1.6系统功能系统主要功能包括:数据采集与处理、运行监视和事件报警、远传数据库的建立与维护、控制与电压调节、防误闭锁、远动功能、时钟同步、设备自诊断与自恢复、远程诊断及维护功能、与其他设备的接口功能等。3.11.1.6.1监控系统站控层由计算机网络连接的系统主机、远动主机、VQC等设备组成,按照IEC-61850第五章的要求,提供变电站内运行的人机联系界面,实现管理控制间隔层设备等功能,形成全站监控、管理中心,并可与调度中心、集控中心、保护信息主站通信。后台监控系统硬件设备主要包括主机、显示器及操作设备。后台监控系统是站控层数据收集、处理、存储及转发的中心,管理和显示在线运行信息,供运行人员对变电站的运行情况进行监视和控制。后台监控系统软件主要实现以下功能。(1)数据采集和处理功能(2)电气设备运行参数、设备状态、设备的通信状态和通信报文等现场运行情况进行实时显示监视功能(3)根据运行人员输入的命令实现断路器、隔离开关、保护装置复归和主变分接头等设备的操作功能(4)监控系统采集的模拟量发生越限、数字量变位及计算机系统自诊断故障时能进行报警处理功能(5)站内重要设备的状态变化列顺序记录及事故追忆功能(6)按运行要求,对电流、电压、频率、功率及温度等量进行统计分析功能(7)在线自诊断及冗余管理(8)后台监控系统的所有操作均经防误闭锁,并有出错报警和判断信息输出,显示闭锁原因3.11.1.6.2远动系统远动站系统实现的主要功能包括:(1)具备同时与多个相关调度通信中心/集控站进行远动数据通信的能力,并且与不同调度通信中心/集控站通信的实时数据库具有相对独立性,不相互影响数据的刷新;(2)直接从间隔层测控单元获取调度所需的数据,实现远动信息的直采直送,远动装置和站控层主机的运行互不影响;(3)能同时支持网络通道和专线通道两种方式与各级调度连接,并可根据实际需要灵活配置,通信接口的型号和数量满足各级调度的具体要求;(4)采用无机械硬盘的专用装置;(5)远动通信规约能适应各级调度的现有通信规约;(6)远动通信装置设置远方诊断接口,以便实现远方组态和远方诊断功能;(7)具备SOE、遥控操作事件记录功能;(8)具备遥信、遥测转发数据手动模拟设置并转发功能。可对遥测点死区值进行设置。3.11.1.6.3电压-无功自动调节(VQC)后台监控内置VQC控制软件,对主变分接开关控制,实现变电站内电压的调节控制。3.11.1.6.4时钟同步系统(GPS)全站配置一套时钟同步系统(GPS),实现站控层、间隔层及保护装置的时钟同步。GPS对时脉冲信号经总控单元、对时扩充装置、对时网络发送到各个具有时钟的设备。3.10.1.6.5防误操作闭锁全站采用微机型防误闭锁系统,并实现远方闭锁功能。原10kV开关柜上的机械五防功能保留。加装变压器和MSVC的五防户外锁具。3.11.1.6.5高压带电显示装置高压配电装置需装设高压带电显示装置。110kV线路装设感应式高压带电显示装置,35kV、10kV开关柜装设感应式高压带电显示装置。高压带电显示装置的信号纳入“五防”系统。3.11.1.6逆变电源系统为变电站内计算机监控系统、计量装置及通讯设备等重要二次设备提供不停电电源,配置一套逆变电源系统,容量3kVA。直流电源由站用直流系统提供,交流电源由站用电系统提供。3.11.2元件保护及自动装置配置所有继电保护均采用微机型保护装置,保护功能配置如下:1)主变保护:主保护采用二次谐波制动的比率差动保护和差动速断保护;后备保护设有各侧复合电压闭锁过流保护、零序过电流保护、过负荷保护;主变重瓦斯、调压瓦斯、油温过高、油位异常及压力释放等非电量保护。2) 110kV线路保护: 110kV区域变电站桢洲双回线路,每回线路配置了一套光纤差动保护;差动保护与桢洲变一致。3) 110kV母线保护: 110kV母线配置1套母线保护和1套母线分段保护。4)35kV出线:设光纤纵差保护。5)10kV出线:设阶段式电流保护。6) 10kV母线分段保护:具有BZT及过流保护。7)电容器保护:设电流速断和过流保护、放电线圈开口三角零序电压保护、过电压、失压保护。8)故障录波设在110kV线路、主变高压侧及35kV线路。9)本工程在35kV、10kV线路上设置小电流接地选线。10) 根据电力系统安全稳定控制技术导则的要求,区域变电站应配置一面独立的低周低压减载装置,独立组屏。在事故情况下,按照负荷的重要程度,分轮次断开次要负荷,保证重要负荷的供电。10kV配置微机型低周低压减载装置。11) 电压切换装置:各级电压均要求有电压切换装置,具备功能:采用次级三绕组电压互感器,要求电压切换装置具有计量电压与测量电压独立切换的功能;电压切换装置要求具有手动及自动切换;12) 综合无功调压功能:综合自动化系统配备综合无功调压软件,通过调整主变分接头及电容器的投切来实现无功功率的闭环控制,以保证电压质量。13)重合闸:110kV馈线、35kV馈线、10kV馈线线路上均设置重合闸,当35kV馈线、10kV馈线为全电缆出线时重合闸不投3.11.3图像监视及安全警卫系统为便于运行管理,保证变电站安全运行,全站配置一套安全警戒监控系统,主要实现安全警戒功能。其功能按满足全站安全、防火、防盗功能配置,不考虑对设备运行状态进行监视。安全监控系统包括视频服务器、终端监视器、多画面分割器、录像设备、摄像机、云台、防护罩、编码器等。具体配置原则如下:在站区大门、主控制楼入口处设置变焦彩色摄像机;在继电器室设置变焦彩色摄像机;在各级配电装置设置一体化球型摄像机或云台摄像机。3.11.4消防报警系统全站的消防系统采用成套的火灾报警装置及配套的离子感烟探头、感温探头。布置在屋内的相关生产用房内。3.11.5电气二次设备布置(1)主控制室布置在二楼,布置一个操作控制台、38个二次屏位(其中备用9个屏位)、8个通信屏位(其中备用3个屏位)。(2)计算机监控系统的站控层设备、110kV线路及主变压器的监控和保护设备、通信远动柜、站用及直流柜、电度表柜、故障录波柜、公用测控柜等二次设备布置在主控制室。(3)通信设备屏柜集中布置在控制室内,不单独另设通信机房。(4)35kV出线、10kV出线的保护测控装置和电度表分散安装于开关柜。第4章 通信部分4.1概述本工程建成投运后,隶属渭南地调调管。通信系统设计,应满足地调电力调度电话、通信调度电话、生产管理电话、调度自动化对通道的要求。4.2通信系统现状目前,地区建有光纤环网电路。桢州变韩电二厂西庄变建有OPGW-24光纤通信电路。西庄变韩电一厂芝阳变合阳变南蔡变安里变尧山变桥陵变党睦变固市变渭南变建有地区主干光纤环网,电路容量SDH-622Mbit/s。西庄变韩电二厂高明变渭南变建成SDH-2.5Gbit/s光纤通信电路。4.3光纤通信系统设计 4.3.1主干通信电路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本工程拟采用光纤通信方式。4.3.2区域变桢州变光纤通信电路 本期工程拟建区域变桢州变光纤通信电路,线路长度13kM,采用OPGW光缆。综合考虑继电保护、信息网络及光通信网等传输的需要,本期OPGW光缆按16芯选定。4.3.3电路组织及设备配置4.3.3.1电路组织区域变的信息通过桢州变接入渭南地调。本工程采用SDH-155Mbit/s光传输设备。区域变配置SDH155Mbit/s光端机一台,智能PCM一台。桢州变配置SDH155Mbit/s光端接口板一块。渭南地调配置智能PCM一台。35kV变电站与110kV变电站通讯设备由对端变电站设计时定货安装。4.4通信电源目前,电力系统通信设备,均采用-48V直流电源,作为通信设备的专用电源。通信电源采用高频开关电源,输出电流100A,输出电压-48V,选用200Ah免维护蓄电池一组。4.5机房区域变通信设备布置在主控室。本期工程区域变设备布置5个屏位,需配置SDH设备、PCM设备、综合配线柜各一面、通信电源柜2面。第5章 总交及土建部分5.1概述5.1.1工程概况拟建的区域110kV变电站位于省市,燕山大学西校区场地西南角,紧邻公路,交通便利。主变规模远期为340MVA,本期为240MVA;110kV、35kV和10kV配电装置均采用户内布置:110kV本期出线2回,远期3回;35kV本期出线10回,远期出线10回;10kV本期出线18回,远期出线26回。5.1.2站址自然条件拟建站址所在地为空地,无拆迁工程量。经现场了解,变电站周围无污染源,无军事设施、电视台、文物古迹及矿产资源,站区内无墓穴、地裂缝和洪涝及内涝等不良地质状况,适合建站。站区所在地地震基本烈度为度,基本加速度值为0.15g。5.1.3设计的原始资料5.1.3.1洪水市位于省东部,境内河流属黄河流域、渭河水系。根据现场实际了解,站区西侧河流不存在洪水及内涝影响。5.1.3.2工程地质站区内未发现不良地质现象,场地稳定性较好。具备建站条件。根据本工程区域110kV变电站地质勘测报告显示,场区属非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湿陷等级为(轻微)级。5.1.3.3水文地质站区场地地下水属潜水类型,主要接受大气降水及地下水径补给。本次勘查范围内未见地下水,根据现场踏勘地下水埋深大于10米。5.1.3.4气象条件极端最低气温 -21.60C极端最高气温 36.40C最大冻土深度 800mm积雪最大深度 180mm全年雷暴天数 26.8天降水量:年降水量约为590.2mm,日最大降水量为118mm。风向及风速:全年主导风向为西北风,风速为16m/s。5.1.4主要建筑材料5.1.4.1混凝土:现浇梁、板 C25圈梁、构造柱 C255.1.4.2砌体:地上部分采用MU10级非承重空心砌块、M7.5级混合砂浆砌筑。地下部分采用MU10级粘土实心转、M10级水泥砂浆砌筑。5.1.4.3钢材:直径12用级钢筋直径12用级钢筋型钢:A3焊条:E60(焊级钢),E43(焊3号钢,级钢筋与级钢)5.1.4.4.钢结构构件防腐处理站区所有钢构件防腐采用热浸镀锌防腐处理5.2总平面布置、竖向布置及土方5.2.1总平面布置按照工艺要求,出线方向,并考虑交通运输及排水等外部条件,结合地形、地质、常年盛行风向等自然条件,在考虑节约用地的前提下,提出站区总平面布置方案。该方案总平面布置为矩形,其中东西长80m,南北宽55m,围墙以内0.4400hm2(6.6亩)。本方案为半户内布置,生产综合楼布置在站区南侧,五组主变基础近邻生产综合楼布置在站区北侧,事故油池布置在站区北侧。5.2.2交通运输及进站道路站内采用环形消防道路,主变运输道路路宽6.0m,其它道路路宽3.0m,主要转弯半径为6.0m,路面均为混凝土路面,形式为城市型双坡道路。5.2.3竖向设计与土方5.2.3.1竖向设计竖向设计采用平坡式设计等高线法。设计坡向为双坡向,场地雨水排水采用有组织排水,由站内道路统一排出站外。室内外设计高差为0.3m。5.2.3.2土石方工程量根据竖向设计估算所区场地平整土石方量为: 710 m3。5.3站区建构筑物建筑和结构5.3.1生产综合楼5.3.1.1建筑布局生产综合楼为两层布置,建筑面积为1487m2。地上两层地上一层设有35kV及10kV配电室等;二层为110kVGIS室、主控制室、会议室、休息室和工器具室等。5.3.1.2建筑装饰在注重使用功能的前提下,建筑立面简洁明快,体现现代工业建筑的气息。外墙面采用外墙涂料。生产综合楼外墙饰面采用普通弹性外墙涂料。外窗采用塑钢窗(窗设纱窗)。主控制室、会议室及休息室采用矿棉板吊顶。其装修方案见下表:生产综合楼建筑用料一览表序号项目名称备注一楼地面工程1防滑地砖卫生间2地砖(600*600)休息室、会议室、门厅、走道、楼梯间3抗静电活动地板主控制室4耐磨彩色混凝土地面其余房间二屋面工程1屋面防水级防水等级,7mm厚SBS双层改性防水卷材2顶棚(乳胶漆)所有房间三墙身工程1外墙面外墙涂料外墙面采用聚氨酯现场发泡喷涂保温材料,外墙刷普通弹性涂料2内墙面面砖卫生间墙面乳胶漆其余房间3墙裙同内墙面四门窗工程1门防盗门生产综合楼入口防火门继电器室、35kV及10kV配电室、110kVGIS室成品装饰木门休息室、会议室、工器具间2窗塑钢窗(固定窗)GIS室窗户塑钢窗(带纱扇,加设防盗网)其余所有外窗双层塑钢防火防雨防砂百叶窗35kV及10kV配电室、主变压器室5.3.1.3结构5.3.1.3.1自然条件基本风压:W00.35kN/m2基本雪压:S00.3kN/m2地震基本烈度:7度设计地震加速度值:0.15g建筑物抗震设防分类:丙级建筑场地类别:类5.3.1.3.2结构设计生产综合楼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屋面、楼面、楼梯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基础采用柱下钢筋混凝土条形基础,基础埋深-2.4m。5.3.2其他建构筑物5.3.2.1其它建筑物 消弧线圈室采用单层砖混结构,东西宽7m,南北长6m,建筑面积为46.9m2。5.3.2.2水工构筑物事故油池设在地表面以下,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事故油池有效容积为30m3。5.3.2.3避雷针变电站设有3根30m高避雷针。5.3.2.4防火墙 防火墙采用混凝土框架、砌体填充结构,粉刷涂料同外墙面。5.3.2.5站区围墙站区围墙采用实体砖围墙,墙高采用2.3m。5.3.2.6站区大门站区大门采用平开实体钢大门,宽5.0m,高2.0m。5.4地基处理5.4.1地基处理根据本工程区域110kV变电站地质勘测报告显示,场区属非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湿陷等级为(轻微)级。根据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的要求,施工应时保证施工质量,对填土夯实度必须严格按照规范进行,施工单位必须提供最终的测试数据。生产综合楼地基处理采用2.0m厚3:7灰土垫层,基础边缘外放2.0m;主变基础、道路基础下做0.5m厚3:7灰土垫层,基础边缘外放0.5m。5.4.2抗震措施根据GB50011-2001建筑抗震设计规范,本地区地震基本烈度为7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15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按GB50025-2004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划分,属丙类建筑。故本工程建筑物抗震设防为度,抗震构造措施按度考虑。5.5采暖通风及空气调节5.5.1室外计算气象参数:(1)室外计算干球温度:冬季采暖:twn-50C冬季空调:twk-60C冬季通风:twf-10C夏季空调:twg35.70C夏季通风:twf310C(2)夏季空调室外计算湿球温度tws26.30C(3)冬季空调室外计算相对湿度(最冷月月平均相对湿度)61(4)冬季最多风向及其频率:ENE 频率 13冬季室外平均风速:1.9m/s日平均气温低于50C的天数99d5.5.2采暖根据气象参数,本工程地处寒冷地区,设有空调的房间 采用双制空调热风采暖,需采暖但不设空调的房间采用辐射电暖器采暖。采暖设备选型见下表:设备名称型号规格单位数量备注辐射电暖器HXB-15 N1.5kW(220V)台1工器具间5.5.3空气调节根据工艺及实际需要,主控制室、休息室及会议室设有空调装置,本工程空调器均采用电辅热型风冷分体双制空调器,冬季热风辅助采暖,夏季冷风制冷。空调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