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日贸易的问题及发展前景.doc_第1页
浅析中日贸易的问题及发展前景.doc_第2页
浅析中日贸易的问题及发展前景.doc_第3页
浅析中日贸易的问题及发展前景.doc_第4页
浅析中日贸易的问题及发展前景.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浅析中日贸易存在的问题及其发展摘要:本文通过对中日双方贸易背景及现状的挖掘,从中日间的贸易现状及特点出发,对其间存在的问题与相应对策及前景作了相应阐述,指出: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下,中日两国在经贸领域展开区域性合作与交流具有极其深远的战略意义。关键字:垂直分工体系、贸易摩擦、可持续性发展、双赢背景:从汉代开始,我国就与日本有贸易上的往来,自此以后,两国之间的贸易关系越来越紧密,无论是19世纪的被迫开放国门,抑或是20世纪后半叶的主动接纳,再到如今21世纪在经济上的息息相关,对中国而言日本是第一贸易伙伴,对日本而言中国是第二贸易伙伴,如今中日贸易已经成为中国和日本无法回避、需认真对待的双边贸易,期间所产生的问题以及摩擦及其发展,如今仍是众多国人关注的热点。中日贸易现状:中国和日本是亚太地区举足轻重的两大经济体,在全球经济发展中都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GDP年均增幅为9.5左右。目前,中国已处于世界第三大贸易国、第四大经济体的地位。而日本是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强国。在经济日趋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中日两国在经贸领域展开进一步的合作与交流具有极为深远的战略意义。这不仅会给两国人民带来福祉,而且会推动亚太地区,乃至全球经济的繁荣。 一,中日经贸结构上的互补性首先,从资源上看,中国在自然资源、人力资源、资本资源方面要超过日本。就拿资本资源为例,中国资本资源占世界资本总量的9.4,是外国直接投资的净流入国,而且资本储备还有进一步上升的趋势。日本的资本资源则占世界资本总量的6.9,其原因在于日本长期以来一直都限制国外资本流入国内,同时又鼓励本国的企业去海外投资,使日本成了外国直接投资的净流出国。但中国在知识技术资源、国际资源方面则落后于日本。就拿知识技术资源为例,目前,日本的知识技术资源是中国的8倍。中国知识技术资源只占世界总量的1.85,而日本则占14.7。这种资源上的差异为两国进行经贸领域里的合作和交流创造了条件。其次,从具体的产业来看。在纺织品领域,中国在劳动力成本和加工成本方面远远低于日本,占据了绝对优势。而且,随着中国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对高档纺织品的需求与日俱增,消费市场的潜力越来越大。日本则具备技术优势,具体表现在新纤维材料的研发和应用方面。二、中日贸易的基本特点1、贸易规模扩大近年来,中日贸易发展势头惊人,双边贸易规模不断扩大。根据中国商务部公布的数据,2001年双边贸易额为877.2亿美元,2002年1019亿美元, 2006年2073.6亿美元,而2010年的贸易额更是直逼3000亿美元,形成一个贸易额不断扩大并有持续上升的趋势。2、 加工贸易比重较大在中日贸易中,中国的加工贸易出口额占对日出口总额的54.1,这一比重应该说是相当大的。形成这一局面的原因是:日本对中国出口的产品中,真正用于中国人消费的只有50左右,其余大都在中国加工完后返销日本或其他国家。3、对日出口产品结构得到改善且出口产品中含有较大的进口成分过去,中国对日出口商品大类中,纺织原料及制品一直保持第一大商品的地位,约占对日出口总额的1/3;食品居第二位;机电产品及零部件居第三位,其次为石油矿产品、化工品、工艺品、土畜产品等。而近年来,纺织品、食品的比重逐渐下降,机电产品的比重急剧上升,其比例已超过40左右。这主要是由于中国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机电产品出口的举措。它表明:中国对日出口产品不再以纺织品、食品等产品为主,产品结构逐渐得到改善。中日贸易间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中日贸易间存在的问题1、垂直分工(要素分工)体系未改变。中日双方由于资源的差异性以及在生产技术方面的差距,两国贸易长期以来一直属于垂直分工体系。2、双边贸易不平衡根据中国商务部的统计,自2002年起中日贸易平衡状况发生逆转,中国由2001年的贸易顺差转为逆差,全年累计贸易逆差为50.3亿美元。2003年中方逆差达134亿美元,2004年208.6亿美元,2006年接近250亿美元,时至2010年,受金融危机的影响的两国贸易,也未曾出现中方的顺差。3、货币汇率的变化近年来,日元的不断贬值和人民币的升值对中日双边贸易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成为中日贸易的一大不稳定因素,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一度跌破6.5比1,而日元对人民币的汇率保持在100比8左右。4、两国贸易摩擦增多。中日贸易摩擦由来已久,早在上世纪90年代,双方的贸易摩擦就持续不断。1993年日本向中国征收硅锰合金的反倾销税,1995年日本对中国的棉府绸进行反倾销,1996年又对从中国进口的纯棉绸实施保障措施调查。进入21世纪后,中日日贸易摩擦再度升级。2001年日本对中国的毛巾实施紧急进口限制,同年,又对中国的大葱、鲜香菇、蔺草席实行紧急进口限制。中日贸易之间问题产生的原因:第一、双方对双边贸易差额分歧很大。从中国的统计资料来看,在19782000年期间,中国对日贸易仅在1982年、19901991年、19961998年和2000年等7个年度出现贸易顺差,其他16年均为贸易逆差。因此,中国认为,长期对日本贸易逆差是一个重要、长期的问题。但是,日方并不持这种看法,相反认为日本对华贸易长期逆差。例如,根据中国海关统计,2000年中国对日本出现1.4亿美元的贸易顺差,改变上年对日本逆差13.7亿美元的状况;根据日本的统计,2000年日本对中国出现贸易逆差,达到249.3亿美元,比上年增加27.4%,惊呼日本对中国贸易逆差增大。第二、日本部分产品国际竞争力下降,日本政府采取出口限制措施,形成贸易壁垒。亚洲金融危机之后,亚洲各国中日本复苏最为缓慢。到目前为止,日本国内经济仍然不景气,失业状况没有好转;国内成本上升,尤其是劳动力成本;部分产品国际竞争力下降,尤其是农产品、纺织品和服装,国际竞争中处于不利的地位。中国实行深化改革和进一步扩大开放的政策,加快企业的技术改造和技术进步,调整了产业结构,大大降低部分产品(例如,一些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生产成本,提高了其国际竞争力。另外,在流通渠道、流通环节上,中国的部分产品也占据相对优势。因此,日本政府为保护国内产品和国内有关部门的利益,采取紧急进口限制措施,不仅压抑了国内产品外销的热情,同时限制了中国产品在日本的销售与发展,成为了中国出口业务的一块心病。第三、中国与日本经济上的往来是与中日外交与政治关系休戚相关的。近年来,中日关系出现一些问题,例如日本篡改历史教科书问题、日本国会议员甚至领导人参拜靖国神社,在钓鱼岛的归属、东海划界、俄罗斯天然气管道等问题上多次制造事端结果,严重影响了中日双边关系以及双边贸易的正常发展,成为两国产生贸易摩擦的催化剂,同时抑制了中国与日本官方与民间经济两方面的发展进程,对两国经济互助造成了一定不必要的麻烦。第四、日本对内销和外销产品设置双重生产标准。在日本的双重生产标准下,日本国内销售的产品质量要优于出口中国的产品质量,导致销往中国的日本产品频频发生问题,纠纷不断,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加剧了贸易摩擦。例如:2001年,在中国销售的三菱帕杰罗越野车的刹车系统频频发生故障,其主要原因就是产品实行了双重标准。日本本国市场上销售的帕杰罗越野车装备了ABS防抱死刹车系统,因此不需要安装感载阀。而当时在中国国内ABS并非必须的装备,因此,日本三菱为了降低成本,出口到中国的帕杰罗越野车没有安装ABS而是安装了感载阀,导致了刹车系统出现问题。第五、中国日本贸易摩擦由来已久。早在1995年初,日本根据WTO中的农业协议第5条特殊保障条款对从中国进口的大蒜和生姜提出限制进口措施,最终以中国实施出口配额管理和日方实施进口商申报管理而结束。2001年伊始,2月16日由日本457家毛巾工厂组成的日本毛巾工业联合会于在大阪召开临时总会,正式决定向经济产业省申请对中国毛巾实施紧急进口限制,以阻止中国毛巾向日本出口。另据报道,日本纺织业界正在商讨对针织等10种纺织品提出设限申请,木筷行业、自行车行业和皮鞋行业协会等都在考虑要求政府的保护。由于担心香港、澳门发生的禽流感延及中国内地,日本农林水产省6月7日还决定暂停从中国进口鸡肉和鸭肉。在反倾销领域,1991年和1995年日本分别对中国的硅锰、棉府绸进行反倾销;1999年6月、10月,我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倾销和反补贴条例对日本企业生产的不锈钢冷扎薄板、丙烯酸酯等产品进行反倾销。这些也有可能引发和加剧中国日本之间的贸易摩擦。应对中日贸易摩擦的对策以及贸易前景:应对中日贸易摩擦的对策:(1)充分利用WTO成员的权利维护自身利益。作为WTO成员,中国完全可以将中日之间的贸易争端提交到wT。的争端解决机构,让问题得到及时、公正的处理。况且,这样做也会对日本形成一种威慑力,较大的国际压力更能有效地约束它的行为。 (2)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反倾销是中日贸易摩擦中最为突出的一个问题。目前,面对日本的反倾销诉讼,大多数的中国企业由于高昂的反倾销诉讼费以及对 国际法 规缺乏了解,不去积极应诉,而是甘愿吃“哑巴亏”。再说,受到反倾销诉讼的大多是中小型企业,它们即使打赢了官司也不会得到任何利益,甚至出现“得不偿失”的现象。如此一来,中国在反倾销问题上就处于相当不利的地位,成为反倾销的最大受害国。而要改变这种局面就必须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由行业协会带领企业积极应诉。行业协会作为企业的代表,应精通各种国际法规,并能通过各种 融资 渠道和企业一起分担高额的诉讼费用,这样便能消除个别企业势单力薄的弊端。中日贸易前景展望:中日贸易的前景,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机遇与挑战并存。机遇:经济全球化的进程,打破了国家的、地区性的贸易保护主义,加快了全球范围的资源优化配置,促进了企业间的合作,使得共同发展成为大势所趋。中日经济可以在这种环境中寻求更多方面的合作,使双边贸易再上新的台阶。中日两国在经贸领域存在密切的互补性,虽然近年日本经济持续不景气,但是,日本积累了极其雄厚的资金基础;在制造业等诸多领域拥有世界一流的实力;日本的基础研究、产品开发和技术创新能力依然是层出不穷,这些都是中国需要学习和借鉴的。另一方面,日本经济目前所处的困境主要是由于内需不足所造成的,而欧美经济的需求已趋向饱和,相反,中国经济可望在今后20年再翻两番,中国在未来几十年内将成为世界最大的潜在市场。中国已经加入了世贸组织,未来的经济体系将越来越开放,因此,从这一点来看,中国经济的发展同样为日本经济提供了增长的潜力,中国将成为日本经济增长最不可或缺的国家之一。其实相对于日本需要中国,个人认为众多需要日本更多一点,不说日本与中国的贸易已经成为中国国际贸易中的最大一份蛋糕,日本在经营理念、技术层面、可持续性发展方面都有许多可为中国提供借鉴的地方。举两个例子来说,中国大陆一个河北的石家庄,一个山西的太原和大同是产煤的地方,你认为最大的买主是谁?是日本,其实日本本国对煤炭的利用并不多,但他为何还大量向中国采购煤炭呢?煤炭作为一个不可再生资源,只会越挖掘越少,而日本大量购入煤炭资源并把煤炭储存起来、封存在海底,这是一个长期性的规划投资,煤炭资源越少,煤炭的价格上涨的可能性也就越高。无论是未来煤炭价格高后能从中赚取差价,还是遇到紧急情况需要煤炭的运用,日本都会从中获利。同样的,从人造卫星,看下去,整个日本是条绿色的,你知道为什么吗?因为他们的树一棵都不砍。所以在日本砍任何一棵树,都要经过日本政府的许可,因为他们把森林看成重要的资源。可是全日本都用筷子,那怎么办?就中国东北、黑老江、大兴安岭的木材统统向日本出口,从乌苏里江送下去,在海参崴整装了以后,向日本外销。所以日本人买的全部是我们东北的木头,买回去以后全部削成筷子,给一亿多人口使用。当他们吃完以后,没有一根筷子是丢掉的,全部收起来,再给他磨成纸浆,卖给人民日报印报纸。所以人民日报纸印报纸的纸浆全部是自己的木头,不过是在日本人的嘴巴上面转了一圈。而中国却自产自销,或许我们用一定可再生的资源换取了一定资金上的回报,但谁又能保证中国北方的森林一定不会被过度采伐而造成土地问题?或许这就是国人的长期、可持续性发展的意识还不够强加上经济发展需求的必然结果吧,但起码部分国人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相信在这方面数十年后中国会做得更好。除了中日之间本身经济上的相互需求,中日政府之间也达成过众多有关中日双方关系健康稳定发展的共识。以小泉纯一郎在位时为例,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曾在智利首都圣地亚哥和小泉纯一郎进行会晤,从“以史为鉴”“合则两利”“珍视传统”“历史结论”四个方面阐述了中日关系发展的主要方向。至于双方交往过程中一度出现了“经热政冷”的状况,但经过温家宝总理的“融冰之旅”和日本首相福田的“迎春之旅”等诸多双方政府间的往来,双方在政治上无疑已经认同了这个合作已久的贸易伙伴。退一万步来说,无论双方官方在这之后是否进行了实质性的政府间贸易往来,但起码双方政府是认可对方的,这也就为双方民间贸易往来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即使是在“3.11”强震重创了日本农业的2011年,由于我国从日本进口商品的产地主要是日本的关东、中部以及关西等经济中心区而非受灾区,在对中日贸易造成小幅度影响的情况下还促进了国内出口替代品的产生,进一步挖掘了国内市场,有利于中日双方今后的进一步贸易往来。挑战:21世纪初,中日关系在国力、心理、利益、政策等方面呈现新的特征,其总和便构成了未来中日关系发展的基础条件,而目前中日双方都有透过美国的哈哈镜看对方的倾向,这就对中日贸易的进一步发展造成了阻碍。一部漫长的古代史,基本上是“中强日弱”的历史;而近百年的近现代史,则主要是“日强中弱”的历史。二战以后,中日两国因美苏冷战格局的阻碍而经历了20多年的政治关系隔绝期。1972年的中日邦交正常化,为两国克服冷战格局制约而发展相互关系打开了大门。1978年以后,中国走上改革开放道路,为改变近代以来的贫弱状况铺平了道路。1983年,中曾根首相提出争当“政治大国”的目标,标志着日本开始致力于摆脱“经济巨人,政治侏儒”的战后体制。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的经济大国化和日本的政治大国化出现了双向交叉发展势头。中日关系经历了“中强日弱”、“日强中弱”两种形态以后,首次出现了中日国力趋向均衡即“中日两强”之势。就目前而言,中日国力均衡是一种逐步实现的趋势,更多地表现为一种“心理预期均衡”。但从国际政治和对外影响的角度看,长期以来中国在国际体系中确立了独特的政治地位,在经济与技术领域正采取跨越式发展和全面赶超的态势。这一国力变化趋势对中日两国的战略心理、外交态势和相互关系产生着很大影响。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观察中国社会的很多理论乃至一些偏见都带有“美国制造”的印记。随着中国市场经济化的进展,中国经济界考察日本经济的很多观点乃至偏见也正日益受到庞大的美国舆论机器的影响,将对方当成对手的成分多于伙伴,从而影响了中日关系发展的实质进程。中日贸易的双赢:双赢是世界上大部分有合作关西的双方最希望看到的一种结果,中日之间也不例外。中日走向战略对话,意味着两国关系正处于迈向更高层次的入口处。近年来,中日各界精英纷纷描绘着21世纪中日关系的蓝图。在各式各类的方案中,中日共筑“东亚共同体”的模式是最能体现中日双赢发展的未来前景。地区一体化是当今世界上与经济全球化并驾齐驱的两大潮流之一。在环太平洋地区存在着亚太、东亚、东南亚和东北亚这三个层次的区域、次区域结构。其中,东亚合作机制的发育明显滞后,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中日两国尚未能就推动东亚合作达成战略共识。中日作为两个东亚大国,具有强盛的国力和举足轻重的对外影响。没有中日合作,“东亚共同体”的远景终将成为一种不切实际的幻想。中日共同推动“东亚共同体”,意味着中日融入地区合作机制,在其中作为东亚两个主要大国与其他成员国和睦相处和共同发展。中日共同推动“东亚共同体”的发展将是21世纪的一个长期、耐心的进程,其间需要成功地度过一些重要的中间环节。其中,摒弃“一山不容二虎”的“零和”观念、形成“双赢”的战略心理和现实条件,是尤其关键的环节。无论这个目标何时能达成,我们都衷心祝愿这一天能够早日到来。参考文献:1夏占友“中日经贸关系回顾与展望”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研究所,20052刘红军“中国城为日本最大贸易国的背后玄机”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日本所,2005accident, assist in the development of corrective programmes and follow, verify, record and feedback in a timely manner. Responsible for the overall quality management, guiding project QC group activities. 7, the Ministry of planning and finance: with all the responsible for the projects contract manager. Including curtain pile and bored pile construction. 14, earth-moving machines: equipped with excavators, dump trucks, loaders, bulldozers and other heavy machinery, mainly responsible for Foundation pit excavation and logistic, jacking of Earth excavation and Sinotrans. 15, the bridge construction team: responsible for the bridge project all steel manufactu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