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器无损检测 目视检测.doc_第1页
航空器无损检测 目视检测.doc_第2页
航空器无损检测 目视检测.doc_第3页
航空器无损检测 目视检测.doc_第4页
航空器无损检测 目视检测.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MS07.001题目:航空器无损检测 目视检测1 范围本规范规定了民用航空器无损检测中目视检测的分类、技术要求、检测方法和记录以及孔探的要求。本规范适用于民用航空器及其所用材料和零部件表面不连续性及其他缺陷的目视检测。2 依据2.2 民用航空行业标准MH/T3019-2009民用航空器无损检测:目视检测3 术语和定义MH/T 3001中确立的术语适用于本标准4 分类4.1按照使用工具的不同目视检测可分为:a) 直接目视检测(directvisual testing):检测人员眼睛到被检测物体的光学路径无中断,检测时眼睛与检测面的距离不大于60 cm (25 in),且与检测面的角度不低于30的目视检测。它又分为:1) 不使用任何工具,直接通过眼睛进行的目视检测;2) 使用反光镜、放大镜等简单工具进行的目视检测; b) 间接目视检测(remote visual testing):借助刚性内窥镜和柔性内窥镜等专用器具,或使用摄影、视频和遥控技术,实现检测人员眼睛到被检测物体的光学路径中断的目视检测。4.2根据检查要求可分为:a) 般目视检查(InspectionGeneral Visual):为查找明显的损伤、故障或缺陷而对内部、外部区域、安装件或组件进行的目视检查。除有特别说明外,这种等级的检查均应在可触及的范围 内进行;b) 详细检查(InspectionDetailed/DET):为了检测损伤、故障或不正常的迹象,对一个特定的结构区域、系统、安装件或组件进行仔细的检查。检查时需有良好的光线照明,必要时需有直接照射的补充光线照明;检查时可借助反光镜、放大镜等辅助工具,必要时还应对检查区域进 行表面清洁和特殊的接近程序;c) 特殊详细检查(InspectionSpecial Detailed/SDI )为了检测损伤、故障或不正常的迹象而对一个特定的项目、安装件和组件进行详细的检查。这种检查可能需要专门的无损检测(NDT) 技术和设备,必要时还应进行复杂的清洁、特殊的接近或者拆卸、分解。5 技术要求5.1人员资格按本标准实施间接目视检测的人员应按MH/T 3001的规定进行资格鉴定和认证,同时应按合同与采购单的规定进行培训。各级人员只应从事与本人技术资格等级相应的技术工作。5.2视力检查目视检测申请人应保证至少单眼视力(矫正视力或裸眼视力)达到GB 1153中远视力表等级1.0。其他视力检查要求见MH/T30015.3施工指南施工指南应由航空器及部附件制造厂家推荐或本专业3级人员批准或审核。目视检测人员应按相 应的施工指南进行检测。施工指南应至少包括:a) 标题、编号和日期;b) 适用的技术或参考文件c) 受检零件的名称、件号、序号;d) 检测的部位、区域和可能的损伤(包括示意图、草图或照片)e) 检测前的准备要求;f) 检测中使用的目视检测辅助工具及要求;g) 检测后的记录要求和损伤的标记方式;h) 安全提示 。5.4环境条件5.4.1目视检测应在均勻柔和的光线条件下进行,不应在强烈的直射光线下进行。5.4.2目视检测的光照度应不小于160 lx,局部目视检测时光照度应不小于500 lx,必要时应使用辅助照明。5.4.3间接目视检测的环境和工作条件应满足检测设备的使用要求5.5工具与设备5.5.1直接目视检测工具5.5.1.1 手电筒5.5.1.1.1所用手电筒的光朿扩散角和亮度应满足工作要求。5.5.1.1.2手电筒可使用白炽灯、氪灯、卤素灯、氙灯等类型的灯泡。5.5.1.1.3在危险的工作环境中(例如燃油箱内)使用的手电筒应符合安全防护要求。5.5.1.2反光镜和放大镜5.5.1.2.1当眼睛无法直接观察到被检查结构和零部件的表面时,可使用反光镜。反光镜镜面应平整 光洁,无影像畸变,并可在90范围内调节,以便改善视角。5.5.1.2.2目视检测使用的放大镜应符合GB/T 20968的要求。5.5.2间接目视检测设备内窥镜可以是刚性或柔性的,内窥镜的分辨率、长度、直径、焦距、视向和视角等均应符合施工指南 要求。有测量要求时,宜选择具备测量功能的内窥镜,也可与相邻已知尺寸参照物进行对比。使用的辅助设备(如照相机,视频摄录装置和遥控爬行器等)应满足工作要求6检测方法 6.1基本要求目视检测主要用于检测航空器结构、发动机及其零部件以下缺陷和异常:因过热导致的变色和烧蚀;表面的翘曲、隆起和凹坑;金属结构表面裂纹、腐蚀和变形;管路的破裂、磨损、开裂和凹坑;线路的磨损;复合材料分层和保护漆层损伤;外来异物;其他异常。目视检测应根据检测部位的特点,进行系统的检查,防止任何部分被遗漏。目视检测观察到异常情况后,可通过嗅、听、品味及触摸等方法进行综合判断,必要时应采用其他无损检测方法验证。6.2手电的使用手电筒的人射光束应朝向观察方向,并与检测表面呈545的倾角。检测时眼睛观察方向应高于手电筒的反射光束,如图1所示。确定表面裂纹的长度时,手电筒的人射光束应与裂纹长度方向成直角照射。 图1手电筒的使用6.3腐蚀的检测6.3.1初检初步检查所有检测区域是否有腐蚀造成的损伤与变形。检测前应去除检测表面污染物,但不应去除检测零部件和区域的保护漆层。6.3.2检测使用工具和设备去除漆层,详细检查6.3.1发现的可能有损伤与变形区域表面是否存在腐蚀,必要时可使用其他无损检测方法确认金属材料腐蚀状况。6.3.3去除腐蚀的确认去除腐蚀之后,应通过目视或其他无损检测方法确认腐蚀处理的效果。6.4表面裂纹和其他异常的检测6.4.1初检初步检查所有被检测区域是否有外来物、结构裂纹和变形、紧固件丢失、零件牢固性等。检测前应去除被检测表面的污染物,但不应去除被检测零部件和区域的保护漆层。检测过程中,可根据需要去除 保护漆层。6.4.2检测按照一般目视检查或详细检查要求进行检测.6.4.3损伤确认检测发现裂纹和其他异常后,必要时应使用其他无损检测方法确认。6.4.4处理结果确认对损伤和异常进行处理后,应通过目视检测和其他无损检测方法确认处理的效果。7.孔探7.1孔探人员资质要求7.1.1相关专业专科(含专科)以上毕业,试用期满后从事飞机维修工作5 年以上,并具有3年(含)航线或者定检实际维护经历。7.1.2有英语读写能力,能正确理解发动机孔探工作相关英文资料,同时具备一定的电脑操作能力。(以上两条适用于2012年以后申请的人员)7.1.3持有维修人员执照。7.1.4按照培训大纲参加孔探人员课程培训。7.1.5获得相关发动机内窥镜操作培训证书。7.1.6视力(或矫正视力)超过1.2。7.1.7身体健康,性格平和,胜任岗位工作需要。7.2孔探控制要求7.2.1孔探检查须全程视频记录并保存,对发现的缺陷须拍照存档。完成检查后12小时内,内窥镜检查人员须通过SAP系统填写发动机孔探检查报告单;7.2.2同一台发动机需由不同的内窥人员在连续两次内窥检查中交替安排执行检查。7.2.3发动机孔探检查工作实行复检制度,复检由另一名具备合格资质的内窥人员以查看内窥结果(照片和录像的方式)进行,完成复检后在工卡或发动机孔探检查报告单上须盖章确认。7.2.4对于发生了空中停车或影响到发动机性能、飞行操纵的事件(包括发动机喘振、排气温度超温、振动指示异常、包容性/非包容性内部损伤等)的发动机,在确认需进行发动机孔探工作的情况下(尤其是发动机本体发生损伤),孔探检查工作必须由至少两名内窥检查人员来实施并对缺陷、故障予以最终确认。7.2.5实施内窥镜工作前内窥镜检查人员需调阅前次相同部位的发动机孔探检查报告单,在内窥镜工作中应对损伤数据进行比对,如出现差异,则需由另一名内窥镜检查人员进行复查确认。对监控使用发动机(已发现内部缺陷)的内窥镜检查,必须每次对前后两次内窥镜照片进行对比,并将每次测量数据详细记录在发动机孔探检查报告单中,同时描述每一个缺陷的发展情况。7.2.6对于检查发现有缺陷,并且需要向OEM咨询后续使用、监控方案的不正常情况,孔探人员应该在完成孔探工作之后的2小时内上传孔探报告,并将情况通过邮件通报维管部MCC和工程技术部动力装置部。对于按CDR/TV等放行的发动机,孔探检查一旦发现缺陷扩展并超出放行标准的,必须立即报告维管部MCC和工程技术部动力装置部,在重新获得OEM的批准并完成相应审批程序后才能放行。7.3孔探检查报告单的填写要求7.3.1内窥镜检查人员必须认真填写下列内容;发动机序号、飞机号/位置、发动机型号、孔探原因和内容、定检工卡号/技术指令号、孔探发现的故障/缺陷记录、孔探结论和标准、检查者签名(或盖章)、检查日期、使用时间/循环(TSN,CSN)。7.3.2孔探原因必须写明孔探是定期孔探还是非例行孔探。定期孔探 需写明定检级别,非例行孔探必须写明非例行孔探原因。7.3.3孔探检查发现的故障/缺陷记录栏目必须写明故障/缺陷的部位,缺陷的形式(弯曲,烧伤,裂纹,卷曲等);缺陷的数据尺寸必须用详细的附图标明;重复检查的项目要说明故障/缺陷的发展情况。7.3.4结论和标准栏必须写明故障/缺陷是否在标准范围内,并指明所依据AMM/EO/TO/工卡标准,并写明具体的任务号、段落号。7.3.5发动机使用小时和循环来源于飞机技术记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