绕管式换热器换热管漏气后的返修.doc_第1页
绕管式换热器换热管漏气后的返修.doc_第2页
绕管式换热器换热管漏气后的返修.doc_第3页
绕管式换热器换热管漏气后的返修.doc_第4页
绕管式换热器换热管漏气后的返修.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压绕管换热器中换热管漏气后的返修过程张 庆 生(开封东京空分集团有限公司,河南省开封市北关街8号 475001)摘 要:简介了高压绕管换热器中管板与换热管的贴胀连接加强度焊时,因胀接压力控制不好,焊缝脆性增加,在工作过程中显现疲劳裂纹,换热管出现漏气现象,讲述了返修过程及返修中的注意事项。关键词:高压绕管换热器;换热管;返修;贴胀+强度焊;胀接压力;胀接接头;拉脱强度Repair of the Tube leakage in High pressure tube heat exchangerZhang Qingsheng(Kaifeng Dongjing Air Separation Group Co., Ltd., 8 Beiguan Street, Kaifeng 475001, Henan, P. R. China)Abstract: Introduction for the high pressure heat exchanger between the tube plate and tubes inflation were expansion connect strength welding , because inflation pressure control is not good, welded joint shall be strength, the welded gap will appear and leakage will occur in the tube , introduce the note in the repair for heat exchanger . Key words: High pressure tube around heat exchanger;heat exchange;repair;Expansion + strength welding;expansion pressure;expansion joints;pull strength 1 高压绕管换热器DR87XX型高压绕管换热器产品中(结构见图1)换热管与管板的连接采用先胀后焊,即“贴胀+强度焊”的模式(见图2)。通过贴胀,能有效地阻尼绕管体振动对焊口的损伤,避免间隙腐蚀。在贴胀前虽然作了贴胀试验,但由于换热管数量多,换热管每个接头与管板的间隙都需要贴胀来消除,因此往往在实际操作中,胀接压力控制不好。胀接压力大时,换热管焊缝脆性增加;胀接压力小时,管板与换热管之间易出现间隙腐蚀。在空分装置上卸下的高压绕管换热器,经检测后,发现换热管贴胀部分焊缝出现漏气,原因是胀接压力过大,使换热管贴胀后内应力大的焊缝,在工作过程中经历裂纹萌生、稳定扩展和失稳扩展三个阶段,出现疲劳裂纹,疲劳裂纹宏观断口呈脆性,无明显塑性变形,在断口上可观察到裂纹源,光滑或贝壳状的疲劳裂纹扩展区和粗糙的瞬断区,造成隔层之间相互漏气,管程(高压)向壳程(低压)漏气,出现串气现象,影响换热效果,既影响气体产量,又影响气体纯度。存在显著的纯度差。为了挽回高压绕管换热器由此可能造成的报废损失,经对其裂纹形状、位置尺寸进行分析,并对换热器整体结构、强度的设计计算。认为返修后,换热面积及各项性能指标能达到设计要求。通过拟定返修方案,制定返修步骤,对高压绕管换热器管板与换热管连接部分实施返修。2 贴胀试验在返修前应依据容规标准要求再作一次胀接工艺试验、做好工艺记录、出可行的工艺报告(详细见不锈钢钢管钢制管板胀接试验),通过试胀,检验管板与换热管胀接接头的密封性能,测试胀接接头的拉脱强度,选定最佳胀接压力,待返修时采用。3 不锈钢钢管钢制管板胀接试验(1) 试验名称:不锈钢钢管钢制管板胀接试验。(2)试验目的:通过管与管板胀接试验确定合适的胀接压力。(3)试验材料:见附表2。(4)试验工艺程序及要求:(4.1)贴胀、试压模型(见图3)。(4.2)换热管胀接前,对试验件的换热管进行编号(硬印或记号笔)以示区别,并测量每根换热管端部外径、内径及相对应的管板孔内径,并按附表1要求进行记录。(4.3)换热管端部胀接部位应打磨光,去净管口毛刺,管板孔口边缘有毛刺的,应用铰刀铰光,然后用压缩气体吹净管板孔,并用脱脂清洗剂进行脱脂。(4.4)胀接时采用液压胀管机,按附表1要求胀接试验件,并按要求进行拉脱强度试验。(4.5)胀后及时清除胀针上的颗粒物以减少胀管器的损坏,测量换热管实际内径,换热管内壁屈服后,在不同胀接压力作用下内表面的径向位移应用杠杆千分尺测量,其(分度值为001毫米),换热管外表面可用普通的外径千分尺测量,其(分度值为001毫米),由此可绘出不同胀接压力下管子半径的增量表,并按附表1要求进行记录。(4.6)胀接试验件,按附表1要求对试验件进行盛水试漏和拉脱强度试验。(4.7)用试验机进行拉脱强度试验,确定胀接压力。(5)试验记录:见附表1。附表11) 在图3中盛满水,试漏,放水,吹干。胀接接头漏水时,适当增大胀接压力。沿图示方向切断。2) 拉脱强度试验:当胀接压力120MPa时,拉脱强度小于或大于1 MPa,将试验测得拉脱强度填入下表接头号1,胀接压力130 MPa 140 MPa 150 MPa 170 Mpa,将试验测得拉脱强度填入下表接头2 3 4 5.3) 拉脱强度为1 MPa,为贴胀应达到的拉脱强度。不锈钢钢管-钢制管板胀接试验记录如下:(试验温度11) 接头号尺 寸12345胀前管外径mm24.9524.924.924.925.0胀前管内径mm20.920.920.920.921.0管壁厚mm2.032222胀后管内径mm21.9521.8521.821.621.7胀接压力MPa159149140120134拉脱强度MPa2.62.31.61.31.3附表2不锈钢钢管-钢制管板胀接试验报告如下:试验目的确定不锈钢钢管与钢管板的胀接压力试验人员时 间试验条件试件材料:管子材料为 00Cr19Ni10 ,胀接规格为252管板的材料: 0Cr18Ni9II试验结果对于钢管(材料为00Cr19Ni10)与钢制管板(材料为0Cr18Ni9II)采用液压胀接工艺时,胀接压力为140 MPa时能够保证胀接接头的拉脱强度1MPa。试验结论对于钢管(材料为00Cr19Ni10)与钢制管板(材料为0Cr18Ni9II)采用液压胀接工艺时,胀接压力取140Mpa 经过多次的拉脱强度试验,可以发现对于管板和换热管胀接接头的连接强度有影响的因素是:管板管孔内壁表面粗糙度、管板管孔与换热管之间硬度差、管板孔与换热管之间的间隙、管板与换热管的材质。换热管外径的均匀一致能保证管子与管板管孔的间隙,内径的均匀一致能保证与液压胀管机胀针的匹配性。而液压胀管机胀针外径与管子内径的公差也应控制在-0.02-0.07mm范围内。管板管孔与返修用换热管实际均匀外径间隙仍应控制在单边0.2mm左右。其中胀接压力的大小对胀接接头的连接强度影响显著,胀接接头的拉脱强度q随胀接压力P的变化(见图4)。 4 返修前检验对高压绕管换热器壳程,作气压试验,压力值按总图上技术特性要求。在管板与换热管连接部分及换热管胀接接头内,涂上洗衣粉水后,用自制的观测灯照明换热管内部,作焊缝表面检测,观察气泡,来确定漏点位置及尺寸。根据漏气量,确定焊缝裂纹的大小,作出标记,并用清水去除洗衣粉水,吹干。返修前,熟悉图纸文件及工艺文件,制定返修方案,按GB151的规定进行返修。返修场地清洁干净,工具禁油污。换热管必须进行逐根水压试验,两端部连接试压工具,试压用水的氯离子含量须25PPm。换热管选用三种长度100mm、150mm、200mm,检验换热管的外径与管壁厚度(252),在公差范围内,将换热管按实测数据分类,检验管板孔径2525.45。在公差范围内,按实测数据将孔分类,将尺寸相近换热管与管板相配,减小间隙。选光亮固溶状态的不锈钢换热管,不允许拼接,其壁厚允许偏差按正偏差执行,进行脱脂处理。换热器的返修用管子材料的硬度值一般须低于管板材料的硬度值,并且不应采用管端局部受热的方式来降低换热管的硬度(因不锈钢管受热后要产生晶间腐蚀)。5 管板和换热管连接的返修工艺过程(1)在筒体上划碳弧气刨尺寸位置线(见图5),检验。测量两管板中心距离,调整滚轮托架位置并找正,将绕管传动工装连接到绕管机上。吊放中心筒组件于滚轮托架上,并与传动工装连接。转动绕管机,绕管机应运行稳定,检验。在筒体外圆上碳弧气刨一周(留34mm余量),检验。方向向下方 (防止碰伤筒体内的换热管表面),清除焊瘤,飞溅,检验。管板与封头焊缝处,在封头上划气刨尺寸位置线,检验。行车吊起筒体,检验。沿管板外圆周碳弧气刨一周 (防止碰伤筒体内的换热管表面,内部垫石棉橡胶板),清除焊瘤,飞溅,检验。在筒体上将剩余部分34mm用砂轮(不含铁离子的砂轮片)切断,做好筒体位置标记 (防止划伤筒体内的换热管表面),清除焊瘤,飞溅,检验。用行车吊起封头和筒体切断部分,拉出,检验。用不含铁离子的砂轮片,将其切断部分磨显露出金属光泽,以免对不锈钢造成铁污染,重新将销子插入中心筒,检验中心筒与两端管板定位,测量管板与中心筒的垂直度,保证二者垂直。检验中心筒管板焊接接头。用退管器(见图6)把已裂换热管从管板中退出,并用万向钻在管板上扩孔长度210mm,钻25孔,检验。根据换热管实际尺寸,由内向外按照塔形排列切割换热管(见图7),清除飞溅,检验。换热管穿管前两端各30mm焊接范围内管区应打磨显露出金属光泽,打磨时管子表面不被划伤,管端除去内外毛刺,并进行去污处理,这对采用液压胀针时尤为重要。在管板上标出0、90、180、270方位并与中心筒上的塔形换热管相对,用记号笔作出标记。取不锈钢钢管100mm长,带闷头一端预弯成型,从管板外面一端靠内层插入,退出闷头,套上管箍与换热管切断口对齐焊接(见图8),检验。(2)点焊管卡固定,管子的相互间隙要严格控制在设计图纸规定的范围内,防止局部区域布置不均匀,造成流体阻塞,降低流体的流通面积。允许用锤子轻打击管子,锤子必须带硬橡胶垫。返修中须采用液压工装,保证管子弯曲角度及圆度。管子的圆度偏差应不大于换热管外径的8。吹入压缩空气,用薄塑料测定换热管另一端位置,每根换热管两端挂上相同编号牌。逐层向外层返修,不锈钢钢管的长度逐渐由100mm、150mm至200mm加长,焊成D100焊接接头,清除焊瘤,飞溅,检验焊接接头(控制点)。在管板外侧用顶紧工装顶紧管子,防止管子缩回。使用不含铁离子的砂轮片,切除管板外面多余管头(留16mm),砂轮磨粒易溅入换热管与管板管孔的间隙中,因为硅酸盐磨粒在焊接时将会产生夹渣,给焊接接头造成隐患。每绕制好一层,用U形管串管,作气压试验检查(停止点)。试验压力按管程的试验压力进行,检查返修后,管子是否泄漏。留1.7mm长管头,多余管头用钻床钻头刮掉,胀接前应严格清洁管孔,除去毛刺,根据贴胀工艺试验数据,确定合适的胀接压力(p=140Mpa),对换热管胀接部分进行液压贴胀,将换热管与管板胀接达要求,消除间隙腐蚀。不锈钢换热管减薄率一般控制在2-3%。(3)换热管与管板再次清洗去油处理,换热管端部与管板进行强度焊接。在焊接时按照焊接返修工艺指导书所规定的焊接参数进行焊接。返修焊工须持有相应级别内容且在有效期内的焊工合格证。换热管焊接前去油污,焊接时必须使用氩弧焊焊接,焊缝高度H确保不小于管壁厚度的1.1倍。采用双层氩弧焊,且第二层焊道起弧处至少要偏离第一层焊道起弧点15,以消除第一层焊道中特别是起弧和收弧点处可能产生的缺陷。并使用橡皮锤矫正,所有焊缝须成型良好与母材圆滑过渡,焊缝焊后进行100渗透检测,I级为合格 (控制点)。须立刻对焊缝进行酸洗钝化,并作好酸洗钝化的检查记录,其检查使用(蓝点检测法)不锈钢蓝点检测液进行检测。(4)划出夹套的组装位置线,绕管体两端组焊夹套,划出衬筒的组装位置线,依次找正点焊衬筒到位,并焊接,检验。根据绕管体直径与筒体间隙配修垫块。划出垫块的组装位置线。依次找正点焊垫块到位,并焊接,检验。卸开端部连接工装,安装抱箍,起吊绕管体,放于滚轮架上。清理绕管体外表面,吹干,待与封头和筒体切断部分组装。(5)组装前,从中心筒中拔出销子,清理干净管板和筒体切断部分、封头和筒体切断部分,将封头和筒体切断部分沿绕管体中心线旋转20,避免出现十字焊缝(见图9)。AB类焊缝作100%X射线探伤检查,II级为合格。合格后,采用试压垫片对整个绕管体进行压力试验,试压合格后,再按HG20584压力容器氨渗漏试验方法进行氨渗漏检查焊口的密封性,以检验换热管与管板焊缝、管箍与换热管断口焊接接头焊接质量和壳体等承压部件的制造质量。检验合格后。按DR87XX原装配工艺卡片要求装配,即可。6 注意事项(1)返修中严格控制换热管的回弹,控制换热管的圆度公差,测量绕管体的外径,以便进行有效的控制。(2)焊接时严禁烧伤换热管,垫条须与管卡焊接。(3)管板与换热管、管箍与换热管断口焊接接头焊接质量保证合格的前提下,方可试压。(4)管卡的数量和位置根据现场实际情况焊接。(5)返修后的绕管体应保证销子最后能够顺利从中心筒中拔出。参考文献:1 陈祝年主编焊接工程师手册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2 GB151-1999管壳式换热器S3 压力容器安全技术监察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