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思远略高科技企业财富周刊第一期.doc_第1页
博思远略高科技企业财富周刊第一期.doc_第2页
博思远略高科技企业财富周刊第一期.doc_第3页
博思远略高科技企业财富周刊第一期.doc_第4页
博思远略高科技企业财富周刊第一期.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诗歌赏析训练一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训练题(一)1、这首诗感情浓郁,但前后基调不同,前四句低沉愤懑 ,后四句高昂乐观 ,前后形成鲜明对比。2、请描述“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所展现出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答:大江之上,沉舟之侧仍有千帆竞发;大自然中,虽有病树但万木依旧争春。 含义: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 训练题(二)1、对唐诗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分析错误的项是( C )A. 首联写自己被弃置在巴山楚水这个凄凉的地方,度过了二十多年,饱含了诗人无限的辛酸。B颔联写归来后的感触,引用典故,隐含他对当时统治者的不满,和因人事变迁而产生的生疏、怅惘的心情。C颈联中诗人以“沉舟”“病树”比喻前人,表达出诗人要在前人失败之后继续向成功迈进的积极进取的情怀。D尾联既是对友人关怀的感谢,也是和友人共勉,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意志和乐观的精神, 也给友人以鼓舞。2请选出下列对本诗解说有误的一项 (A )A“二十三年”,指自居易因参加政治改革失败后一再遭贬的前后时间;“弃置”指被贬谪。首联表达了诗人的无比辛酸之情,也流露出了内心的不满。B“闻笛赋”是指西晋的向秀为怀念自己的好友嵇康所作的思旧赋,“烂柯人”是指晋人王质。颔联写贬谪归来后的感受,借用两个典故表达怀念旧友和人世桑沧之感。C颈联写诗人对未来的展望。诗人以“沉舟”“病树”自喻,说明虽然处境艰难,但仍然信心百倍,积极进取。 D“听君”中的“君”指唐代诗人白居易,“歌一曲”指白居易所作的醉赠刘二十八使君。尾联不仅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意志和乐观精神,也是和友人共勉。 3这首诗是古代酬赠诗中的佳品,其感情基调是怎样的?请发挥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说“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描绘了怎样的一幅画面。由低沉到高昂(或由低沉愤懑到高昂乐观)(画面应紧扣“千帆竞发”和“万木争春”)波涛滚滚的大江之上,沉没的船只旁边,有成千上万的船只扬帆竞发;大自然中,枯死的树木前头有千千万万棵树木竞相争春,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景象。63“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中的两个典故,分别用来表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4?:对亲旧凋零的伤痛与怀念、人事全非的怅惘 暗示贬谪时间长久,表现了对世态变迁的怅惘心情。5“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历来受到人们的赞赏,你怎样理解这两句诗?这两句诗以“沉舟”“病树”自比,表现出诗人面对世事变迁和仕宦沉浮所有的豁达的胸怀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又以清新明朗的生动的艺术形象,揭示了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告诉人们,新生事物必然发展,社会必然进步,前景无限美好。二赤壁(杜牧)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1、赤壁中以二乔的命运来反映赤壁之战的重大影响的诗句是: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2、“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什么意思?作者的观点是什么?这两句诗是说,如果不是东风给了周瑜以方便,取得胜利的就可能是曹操,历史将要重写。周瑜们的胜利带有运气,而曹操才是真正值得歌颂的对象。三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轼)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惟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1、选择下列对水调歌头一词判断有误的一项。CA词的上阕写出了作者寂寞的心情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B词的上阕刻画了一个空灵澄澈的境界。C词的下阕点明题旨的句子是“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D词的下阕表达了作者旷达豪迈的情怀。2、“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什么意思?表达了怎样的感情?这两句是说,惟愿(兄弟)彼此珍重,在远别的时光中共赏中秋美好的月色。表达了作者对亲人的良好祝愿3、试分析这首词流传千古的原因。(提示:可从艺术构思和思想内容两方面分析)(1)、艺术魅力:由于结构精巧、想像奇特,使这首词所展示的形象广阔而深刻,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艺术魅力;(2)、思想内容:所抒写的“此事古难全”的离愁别恨能激起各个时代、各种类型的读者的共鸣;词中对美好生活的祝愿已越过苏轼兄弟的界限,“变为一切热爱幸福生活的人的共同希望”。四过零丁洋文天祥辛苦遭逢起一经 , 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 , 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 , 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 , 留取丹心照汗青。训练题(一)(1) 诗中第二联 , 运用比喻的方法 , 将国家命运与个人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诗人以 “ 风飘絮” 形容国势如柳絮飘散 , 无可挽回 , 以 “ 雨打萍 ” 比喻 (自己身世坎坷如雨中浮萍漂泊无依、时起时沉)。(2)对尾联 “ 人生自古谁无死 , 留取丹心照汗青 ” 这一名句从抒情方法和内容上作简要分析。用直抒胸臆的方式,表明自己以死明志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 训练题(二)(1)“辛苦遭逢起一经”中“一经”指的是(儒家经典) 。(2)用你自己的话描述“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的打萍”所反映的国家和作者个人的境遇。大宋的江山支离破碎,像那被风吹散的柳絮;自己的一生时起时沉,如同水中雨打的浮萍 (3)反复诵读诗中具有丰富内涵的画线句,写出它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舍生取义的高尚情操 五山坡羊潼关怀古(元)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ch)。伤心秦汉经行处, 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山坡羊曲牌名,决定这首散曲的形式;“潼关怀古”才是标题。潼关古关口名,现属陕西省潼关县,关城建在华山山腰,下临黄河,非常险要。山河表里外面是山,里面是河,形容潼关一带地势险要。具体指潼关外有黄河,内有华山。西都陕西长安,是汉代的西京。这是泛指秦汉以来在长安附近所建的都城。踌躇犹豫.徘徊不定,心事重重,此处形容思潮起伏,陷入沉思。秦汉经行处秦朝(前221年前206年)京城咸阳,西汉(前20625)的京城长安,都在陕西省境内潼关的西面。经行处,经过的地方。宫阙皇宫建筑。阙,皇门前面两边的楼。(1)请摘录出最能表现这首元曲主题的句子。(1分)兴,百姓苦;亡,百姓苦。(2)中国古典诗词意蕴丰富,字字珠玑。你认为“峰峦如聚,波涛如怒”中的哪一个词用得最好?请说出理由。(3分):“峰峦如聚”,群山好像从四面八方聚集而来,一个“聚”字,既写出了群山包围之中的潼关险要地势,又赋予了潼关四周山峦生命和意志,它们守卫着潼关。 或“波涛如怒”,波涛汹涌澎湃好像在发怒,一个“怒”字,既写出了黄河的咆哮,又交代了潼关处于黄河之边的险要。文言文对比阅读一、阅读文言文,完成1822题。(17分)甲 余幼时即嗜学。盖余之勤且艰若此。乙 溥幼嗜学,所读书必手钞,钞已朗诵一过,即焚之,又钞,如是者六七始已。右手握管处,指掌成茧。冬日手皲日沃汤数次,后名读书之斋曰:“七录”1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1)弗之怠(懈怠,放松) (2)负箧曳屣( 背)(3)四支僵劲不能动(同肢,肢体) (4)溥幼嗜学(爱好)19、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1)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2)如是者六七始已。20、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2分) 余/因得/遍观群书21、比较甲 乙两文,具体说说文中主人公在学习上的共同点。(4分)学习勤奋,他们都是亲自手抄笔录不畏艰辛,克服困难,即使手足皲裂,仍不辍学习22、读了甲 乙两文后,你有什么收获。(3分)能围绕“勤奋”、“学习环境”、“学习条件”中的一点谈感触即可。二、甲余幼时即嗜学。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乙匡衡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注释匡衡:汉朝人。不逮:指隔壁烛光透不过来。逮,及、到。大姓:大户人家。文不识:人名,姓文名不识。佣作:做工辛勤劳作。资:借。大学:大学问家。20、解释下面加点的字。(2分)每假借于藏书之家借礼愈至周到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报酬主人怪问衡 感到奇怪21、下列加点的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D)(2分)A 门人弟子填其室B弗之怠或遇其叱咄 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C 邻舍有烛而不逮D 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2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我站在他旁边侍侯着,提出疑难,询问道理,弯下身子,侧着耳朵向他请教 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主人被感动了,赞叹他的精神,把书借给他,后来,他就成为大学问家23、甲、乙两个文段分别写了哪些事例(故事)?(3分)甲文:“余”凭诚信借书苦读。“余”毕恭毕敬请教老师。乙文:匡衡凿壁借光读书。匡衡劳作不求报酬借书。24、甲、乙两个文段中的主人公可谓都取得了成功。请从取得成功的原因的角度谈谈你从中得到了怎样的启示。(3分)一个人要在学习上有所成就,就应该:刻苦勤奋博览群书虚心请教。三、文言文阅读(共12分)甲余幼时即嗜学。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乙时河南程颢与弟颐讲孔、孟绝学于熙、元之际,河、洛之士翕然师之。时调官不赴,以师礼见颢于颍昌,相得甚欢。其归也,颢目送之,曰:“吾道南矣。”四年而颢死,时闻之,设位哭寝门,而以书赴告同学者。至是,又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一尺矣1解释下面语句中加点字的意义(2分)1无从致书以观 引来,得到 2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询问,请教 3而以书赴告同学者 书信 4颐既觉 醒,睡醒2翻译下面的文言语句(2分)(1)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抄写完毕,赶快把书送还,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2)以师礼见颢于颖昌,相得甚欢。以拜师的礼节到颖昌拜程颐为师,师生之间相处十分融洽3甲乙两文有写作内容和表达感情上有什么相同之处?(4分)内容:都写到“求师”这一内容感情:都体现出求师的诚恳和老师的尊重4甲乙两都 写了天气的寒冷,其写作目的是否相同?为什么?(4分)不相同。甲写天气寒冷意在突出自己学习的刻苦,其目的是为了鼓励马生刻苦努力学习;乙文从侧面写天气寒冷,意在突出杨时对教师的虔诚、恭敬(或尊重)的态度,表达尊师重的思想。五、(2007年内蒙古赤峰市) 甲:余幼时即嗜学。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乙: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奋苦读,或夜昏怠(1),辄以水沃面(2);食不给,啖粥而读。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乃至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3),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注释1、昏怠:昏沉困倦。2、辄:就。沃:浇。这里是“洗”的意思。3、食不重肉:不多吃肉。 22、解释加点的词。(4分) (1)余幼时即嗜学(爱好、特别喜欢 ) (2)录毕,走送之( 跑 ) (3)益慕圣贤之道(更加 ) (4)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 妻子和儿女 )23、下边加点词用法或意思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 )(3分) A、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B、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C、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肉食者谋之 24、翻译句子(6分) (1)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我虽然愚笨,但终于还是获得了学问 (2)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读书的人(贤德的人)应当忧在天下人之前,乐在天下人之后 25、甲、乙语段中的人物幼年时人生经历有哪两个主要共同点?(2分)家境贫寒与刻苦读书 26、甲段中写人物读书刻苦的语句是:(2分)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27、甲文中“人多以书假余”的原因是: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乙文中范仲淹“被谗受贬”的原因是: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都用文中的句子回答)(4分)六、阅读文言文答题。(甲)余幼时即嗜学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乙)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乃至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注: 昏怠:昏沉困倦。 辄:就。 沃:浇。文中有“洗”之意。 重:兼有两种(事物)。16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的词语。(4 分)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假:借 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 谪: 降职远调 录毕,走送之 走:跑 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 妻子:妻子和儿女 17用现代汉语写出乙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2 分)答:读书的人(贤德的人)应当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 18甲乙语段中的人物幼年时人生经历有哪两个主要共同点?( 2 分)答:家境贫寒;刻苦读书七、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余幼时即嗜学。盖余之勤且艰若此。”5、下列各组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C ) (2分)A、无从致书以观 言行一致 B、益慕圣贤之道 益多弊少C、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患得患失 D、未尝稍降辞色 婉言辞谢6、下面句子中的“以”的用法与例句中加点的“以”的用法相同的是。(D)(2分)例句:“以是人多以书假余。”A、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B、及渡江,左丞相睿以为军谘祭酒。C、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D、不以物喜,不以己悲。7、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我)曾经跑到百里以外,捧着经书向同乡有道德学问的前辈请教。 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我却穿着破棉袄,旧衣衫,生活在他们当中,一点不羡慕他们的意思。8、作者幼时借书抄书来读,其原因是由“嗜学 ”与“家贫”之间的矛盾决定的。(摘录原文回答)(2分)9、文章从四个方面叙述了作者青少年时期求学的艰难,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4分)答:幼时抄书之辛,成年叩问之难,从师奔走之艰,住读生活之苦。 十二、 甲 既加冠,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乙 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独学无友,则孤陋而难成。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不幸而在穷僻之域,无车马之资,犹当博学审问,以求其是非之所在,庶几可得十之五六。若既不出户,又不读书,则是面墙之士,虽有子羔、原宪之贤,终无济于天下。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夫以孔子之圣,犹须好学,今人可不勉乎? 注解 孤陋片面、浅陋。资盘缠。审详细。庶几差不多。子羔、原宪孔子的弟子。 勉勤勉,努力。8、以下4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B )(2分)A既加冠 若既不出户 B故余虽愚 虽有子羔、原宪之贤C俯身倾耳以请 夫以孔子之圣, D益慕圣贤之道 曾益其所不能9、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A有时 B地方区域等 C交往 D门A或遇其叱咄 B不幸而在穷僻之域 C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D若既不出户10、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从以下两题中任选一题)(2分)(1)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我)曾经跑到百里以外,捧着经书向同乡有道德学问的前辈请教。(2)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一个人做学问,如果不是每天(或一天天地)进步,那就会每天退步。11、甲乙两段文字所谈的都是为学之道,这两段文字所说的道理,其共同之处有哪些?不同之处有哪些? (2分)共同之处:要勤勉好学,做学问要与人研讨交流(有能在一起研讨交流的志同道合者(十四)阅读下面甲、乙两文,完成14题。【甲】送东阳马生序(节选)今诸生学于太学,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乙】黄生借书说(节选)清袁枚 黄生允修借书,随园主人(作者)授以书而告之曰:“予幼好书,家贫难致。有张氏藏书甚富,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其切如是。故有所览,辄省记。通籍(做官)后,俸去书来,落落(堆积)大满,素蟫(书中蠹虫)灰丝,时蒙卷轴,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今黄生贫类予,其借书亦类予。惟予之公(同人共用)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然则予固不幸而遇张乎?生固幸而遇予乎?知幸与不幸,则其读书也必专,而其归书也必速。为一说,使与书俱。1解释下列语句中划线的词语。 A县官日有廪稍之供 B撰长书以为贽 C 与之论辨,言和而色夷 D其借书亦类予A.朝廷 B.长信 C.平和 D.像2甲文中哪一语句的“诸”字与乙文中“归而形诸梦”的“诸”字的意义、用法相同?答:这一语句是“假诸人而后见也。”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予幼好书,家贫难致。他们的学业如果有不精通的地方,德行如果有不成器的地方,不是天资低下,而是用心不如我专一罢了,哪里是别人的过失呢?(2)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我小时候爱好读书,(但)家里穷,很难得到书(读)。4综合与延伸。 (1)甲文作者借到书“手录”,乙文作者借不到书“形诸梦”,这表现了他们怎样的共同心态?两文写作意图的共同点是什么?要求读书学习的迫切心情。劝勉后辈珍惜当下条件,刻苦读书学习(2)假如你是马生或黄生,读到前辈的赠文,你心中会涌起哪些感想?要点:一是敬佩或感谢;二是决心,不辜负希望(十五)阅读下面文言语段,完成15题。 【甲】既加冠,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乙】宋濂尝与客饮,帝(明太祖朱元璋)密使人侦视。翼日,问濂昨饮酒否,坐客为谁,馔何物。濂具以实对。笑曰:“诚然,卿不朕欺。”间召问群臣臧否,濂惟举其善者。帝问其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