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三历史10月月考试题 (VII).doc_第1页
2019届高三历史10月月考试题 (VII).doc_第2页
2019届高三历史10月月考试题 (VII).doc_第3页
2019届高三历史10月月考试题 (VII).doc_第4页
2019届高三历史10月月考试题 (VII).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9届高三历史10月月考试题 (VII)本试卷分第卷(选择题)和第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30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本卷共35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24春秋后期各国都先后进行了“均田分力”、“与民分货”的赋税改革。这些改革 ( )A. 实践了儒家“仁政”思想 B. 促进了小农生产组织形成C. 推动了重农抑商政策确立 D. 推动了铁犁牛耕技术产生25.曹操在给汉献帝上表论田庄主田畴时说:“畴率宗人避难于无终山,北拒卢龙,南守要害,清静隐约,耕而后食,人民化从,咸共资奉。畴文武有效,节义可嘉,诚应宠赏,以旌其美。”由此可知,部分田庄在东汉后期 ( )A.起到了维护地方稳定的作用 B.对中央集权构成了严重威胁 C. 激化了田庄内部的阶级矛盾 D. 促进了北方地区的民族融合26明清时期贞节旌表制度发达,使得不能参与科举考试当官的女性,也有了光大门楣的机会。一些妇女较主动地选择了守寡一途,以使自己在家族家庭中获得较高的地位及财产的继承权。材料的主旨是()A理学纲常开始成为束缚女性的枷锁 B贞节旌表制度存在一定的社会基础C商品经济的发展提升了妇女的地位 D君主专制的强化阻碍了社会的进步27.对于法律与君主的关系,战国时期的韩非认为君主要用严刑峻法确立维护君主的绝对权威,而明末清初的黄宗羲则提出用“天下之法”取代“一家之法”,以限制君权,两者的观点截然不同。形成这样的历史叙述,首先需要( )A. 据史料提出自己的认识 B. 考证相关史料真伪C. 研究分析比较史料异同 D. 搜集整理相关史料28宋代大臣文彦博概括当朝政治的特点是“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王夫之也谈到“终宋之世,文臣无殴刀之辟(无死刑)”。这说明宋代( )A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基本解决 B实现了儒家君民共治的理想C君权弱化促使官僚政治成熟 D治国方略的调整影响政治生态291875年,清政府制定了“海防”和“塞防”并重的国防战略。十年后,将海防建设作为重点,并最终形成了“三洋设防,北洋为重”的海防格局。这一变化是基于( )A第一次鸦片战争的深刻教训 B海疆与京畿地区的安全考虑C近代军事工业的创建与发展 D对列强瓜分中国狂潮的忧虑30.蔡和森在中国共产党史的发展(1926年)中写到,“五四运动时,整个说来,国民党是站在群众运动之外的。北京、上海的学生虽派代表找过国民党,他的领导人竟以无力参加拒绝”。这表明( )A. 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革命客观发展的要求 B. 五四运动为共产党的成立创造了组织条件C. 国民党组织涣散急需改组 D. 国共合作被提到议事日程31.有研究表明,工业化前,英国农民是大众的主体,农民的购买力代表着国民的消费水平。1745年英格兰一位富裕的农民被描写为“享有人生一切舒适”,如下表:英国农民一日三餐统计表郡早餐午餐晚餐周末1汉普郡牛奶、面包、咸猪肉面包、奶酪、啤酒、马铃薯、白菜、萝卜面包、奶酪增加鲜猪肉2北安普顿郡腌肉、奶酪面包、啤酒、烤肉、布丁腌肉、奶酪加少量啤酒这表明英国( )A. 社会转型依赖农业进步 B. 工业化牺牲了农民利益C. 工业化依靠资本的原始积累 D. 圈地运动并未牺牲农民利益32. 约翰尼夫在战争与人类进步 写到:“从1785 年到1824 年,经历着一个多么巨大的变化啊!有文字记载的两千年历史中,恐怕从来未有过这样巨大的革命”。这场革命给英国带来的变化有( )A. 自由主义开始盛行 B. 君主立宪政体的建立C. 垄断组织开始出现 D. “日不落”帝国的建立3319541959年,我国国内各年人口迁移率均在30%以上,迁移人口大部分来自农村。1960年迁移率达50%,但迁移人口主要来自城市。这一变化是由于()A农村改革初见成效 B工业化进程的受挫C户籍管理制度变化 D计划经济体制松动34. 在1952年10月召开的苏共十九大上,苏联领导人对当时经济存在的问题做了相当广泛的披露:如指出劳动生产率提高的现有可能性还远未加以充分利用,许多企业没有很好完成提高劳动生产率的计划;企业经营不善,原材料、燃料、电力、工具等严重浪费。这反映了当时苏共( )A. 彻底否定了斯大林模式 B. 开始调整和改革斯大林模式C. 对社会主义经济问题的新认识 D. 充分肯定市场经济存在的必要性35二战后,美国可口可乐公司在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先后开始了可乐瓶装业务,瓶装可乐在很多欧洲国家市场上已非鲜见。19501954年,在联邦德国的销售数量就达到1.4亿瓶,创造了可乐销售历史上的奇迹。这反映出()A马歇尔计划初显成效 B联邦德国发展速度最快C欧洲一体化趋势加强 D欧洲大众文化的衰退第卷(非选择题 共160分)41、(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公元前227年,罗马建立第一个行省,之后,随着罗马海外征服的范围不断扩大,行省数目大为增加,行省制成为罗马統治海外领地的重要制度。公元前27年,罗马帝国建立后,行省制度趋于完善。长期的战争以及行省需要重兵駐扎,从而为军阀的出现提供了条件。行省的发展,破坏了罗马城邦的社会政治经济基础,即与氏族血缘关系有联系的具有闭塞性质的罗马公民集体,最终导致罗马城邦走向崩溃。“古代中国的县出现在春状时期。至战国时期,秦对外扩张活动不断加剧,县的数目也越来越多。郡大概到春秋末期才出现,秦国郡辖县制度的形成,大概要到战国末期。秦帝国建立后,废除分封制,确立郡县制为帝国的地方行制度。摘自易字秦汉郡县制、罗马行省制与古代中西文明的特点材料二 在秦汉帝国,氏族血缘关系残余被较为彻底地铲除,但罗马帝国仍存城邦时期血缘关系的残余。罗马与秦汉的专制政体有明显的不同之处。秦汉县的机构大,尽管秦汉郡县机构复杂,人员众多,但管理层次则是相当分明的,罗马行省机构则远不及秦汉帝国那样复杂。罗马行省之下为城市,由于城市具有自治或半自治的性质,所以罗马行省机构设置简单;官吏人数不多。行省主要负责税收、司法和治安等方面事务,不及秦汉县管辖得那样广泛。尽管随着罗马帝国的发展,中央政府对行省控制不断加强,但罗马行省始终没有形成层次分明的管理机构。摘编自易宁秦汉郡具制、罗马行省制与古代中西文明的特点(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罗马实行行省制的影响。(8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汉郡县制和罗马帝国行省制建立的相同之处,比较两者的不同之处及产生的主要原因。(17分)42.(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7-18世纪,西方传教士利玛窦在他的利玛窦日记中对中国文明盛赞有加:“中国的伟大乃是 举世无双的。”中国物产丰富,美丽富饶从纸张、印刷到漆、茶等这个王国境内都有丰富的出产 道德哲学发达,重视礼仪中国的孝道在世界上没有别的民族可以和中国人相比。然而19世纪中叶以 后,中国不再是那个美好的黄金帝国,它每况愈下,逐渐沦为停滞、落后的代名词,在西方传教士、外交 官眼中的中国是落后的、混乱的. . 20世纪30 40年代,美国军政界某些人士描述了一个大有希望的新 中国形象纯朴、智慧的传统社会,“崛起的英雄” 摘编自邱世兵中国国际典论环境的历史变迁略论西方的中国观的演变 17世纪到20世纪3040年代西方人的中国观发生了巨大变化。从材料中提取一个变化,自拟论题, 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述。( 12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二)选考题:共25分。请考生从2道地理题、2道历史题中每科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每科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45.(15分)【历史选修1: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材料: 元朝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驿站和急递铺系统。元朝以大都为中心修筑了四通八达的驿道,东连高丽,东北至奴儿干(今黑龙江口一带),北达吉利吉思,西通伊利、钦察两汗国,西南抵乌斯藏(今前、后藏地区),南接安南(今越南北部)、缅国,范围之广,前所未有,做到了“人迹所及,皆置驿传,使驿往来,如行国中”。全国共设有陆站、水站共约1500处,为各级政府因公差遣人员服务,提供交通工具、住所、饮食、薪炭等,也用来运输官府物资,是当时最便利的交通体系。急递铺是元代的官方邮递系统。每10或15、25里设一铺,置铺兵五人,负责传递文书。传递速度规定为一昼夜400里,急件500里。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元代驿站和急递铺系统的特点。(8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元代驿站和急递铺系统的历史作用。(7分)46(15分)【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材料:桓谭,东汉哲学家、经学家、琴师、天文学家。在其著作新论中,他列举许多事例批评各种宣扬天有意志的虚妄言论。当时,谶纬学家宣传说鹳鸟是“天”的宝鸟,如果杀取此鸟就会引起天的震怒,而发出雷声。桓谭辩驳说:人杀死鹳鸟和天打雷曾经在时间上先后发生,那只是偶然巧合,并非天的震怒。他还认为万物都是阴阳之气相合而生,万物的生死犹如四时的运行一样,是一种纯粹的自然过程,如果不按自然的本来面貌认识自然,就犯了迷不知返的错误。桓谭指出“精神居形体,犹火之燃烛矣”,精神不能脱离形体而存在,如同烛光依赖烛脂一样。烛脂燃烧完毕,灯火无法复燃,人的形体衰落死亡,精神也随之消亡。改编自张岂之中国思想史(1)根据材料,指出桓谭的思想主张。(6分)(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两汉谶纬迷信思想盛行的原因。(9分)历史答案24、【答案】B【解析】 “仁政”思想是战国时期孟子提出的,与材料中的时间不符,A项错误;重农抑商政策也是战国时期确立的,与材料的时间不符,可排除C项;“铁犁牛耕技术产生”推动了“与民分货”现象的出现,可排除D项; “均田分力”、“与民分货”说明春秋时期生产关系的变革,这一变革促进了小农生产组织形成,所以本题选B项。25、【答案】A【解析】材料表明田畴率领族人在无终山居住,同时守卫边疆,抵抗外敌,使人民安居乐业,和谐相处,维护了当地的社会稳定,故A项正确;材料所说的田庄并不是地方割据,因此不会对中央集权构成严重威胁,故B项错误;材料表明部分田庄内部和谐相处,并没有激化矛盾,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民族融合的场景,故排除D项。26、【答案】B【解析】题干材料不是在说明贞节旌表制度的局限性,而在说明很多女性主动的选择,体现了其具有一定的社会基础,故选B项。理学纲常成为束缚女性的枷锁是在宋朝时期,故A项错误;材料中妇女的社会地位的提升与商品经济的发展无关,故C项错误;材料与君主专制的强化无关,故D项错误。27、【答案】D【解析】对历史人物的不同观点进行考证之前首先要搜集整理(占有)相关史料,在考证相关史料真伪之后,再通过研究分析比较史料的异同,依据史料得出自己的结论和认识,因此D项是第一步,故答案为D项。其他三项不符合题干中的“首先需要”的要求,排除A、B、C项。28【答案】D【解析】材料宋代文官政治说明皇权与相权的矛盾缓和,但没有基本解决,故A项错误;宋代文官政治本质上仍然是君主专制,不同于儒家的君民共治,故B项错误;宋代文官政治促使官僚政治成熟,仍然服务于君权,君权并没有弱化,故C项错误;治国方略的调整,宋代文官政治的出现使得政治生态相对宽松,故D项正确。29、【答案】B【解析】据题干及结合所学知识,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俄入侵我国,对中国的边疆、沿海均造成威胁,故B项正确;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才认识到海防的重要性,故A项错误;近代军事工业的创建与发展是工具,关键原因是“海疆与京畿地区的安全考虑”,故C项错误;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是在19世纪90年代末,与题目中的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30、【答案】A【解析】从题干中国民党对待学生运动持拒绝的态度中可以看出,作为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代表,学生运动危害到了他们的自身利益,说明此时中国革命需要一个新型的无产阶级革命政党来领导,故答案为A项。中共诞生的组织条件是陈独秀李大钊的建党活动而非五四运动,排除B项;国民党对待学生运动拒绝的态度无法体现出国民党组织涣散急需改组,排除C项;1923年,中共三大通过了国共合作的决定,国共合作被提到议事日程,排除D项。31、【答案】A【解析】材料呈现的英国农民一日三餐统计状况,反映了英国工业化之前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从而为工业化的展开即社会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变提供了可能。故答案为A项。B项中“牺牲农民利益”材料无法体现,排除;英国工业化中资本的原始积累主要依靠殖民扩张,而不是依靠“农民”的原始积累,排除C项;圈地运动牺牲了农民利益,排除D项。32、【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调动知识与运用知识的能力。解题关键时把握材料中所给时间“1785年到1824年”,此时是英国开展工业革命的时间。工业革命的开展,促进自由主义经营模式盛行,故本题选择A。B君主立宪政体的建立是在17世纪。C垄断组织出现是第二次工业革命。D时间是在18世纪中期,不符合题意。33、【答案】B【解析】据所学及题干20世纪50年代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相关信息可知,1958年开始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严重阻碍了我国经济的发展,许多城市企业经营困难,大量精简职工,工业化严重受挫,致使国家调整国民经济,大量人口从城市迁出。故选B项。34、【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阅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解题时结合“1952年10月”是斯大林执政苏联时期,排除A;题干中只是意识到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存在某些问题而已,说明了苏联领导人对社会主义经济问题开始有了新的认识,并不是开始调整和改革斯大林模式,因此B不合题意,而C符合题意;D的表述不合题干主旨。所以正确答案为C。考点: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斯大林模式”社会主义经济问题的新认识35【答案】C【解析】解析:选A。马歇尔计划推动欧洲经济复兴,且强化了美国在欧洲的经济实力,材料正是其体现,故选A项。可乐在联邦德国的销量奇迹不能反映其经济发展的整体速度,故B项错误;材料未提及欧洲一体化,故C项错误;可乐在欧洲生产和畅销是经济全球化的表现,而非欧洲整体大众文化的衰退,故D项错误。41、【答案】(1)影响:巩固了对外扩张的成果;破坏了旧的城邦体制;冲击了氏族血缘关系;为军阀的出现提供了条件。 (8分)(2)(17分)相同:形成都经历了相当长的时间;都是向帝国发展及扩张的产物;都促进了君主专制政体的建立(6分)不同:前者机构复杂,职能广泛,管理层次分明;较为彻底铲除氏族血缘关系残余。后者机构设置简单,职能有限,管理层次不够分明;存在氏族血缘关系残余。(8分)原因:秦汉帝国建立在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大一统基础之上;罗马帝国通过武力征服,缺乏统一的基础。(3分)【解析】(1)据材料“行省制成为罗马统治海外领地的重要制度”、“长期的战争以及行省需要重兵驻扎,从而为军阀的出现提供了条件”、“破坏了罗马城邦的社会政治经济基础,即与氏族血缘关系有联系的具有闭塞性质的罗马公民集体”加以归纳概括即可。(2)第一问,相同点,结合题干郡县制和罗马行省制的发展演变历程可以得出,都经历了较长时间;由材料“随着罗马海外征服的范围不断扩大”、“秦对外扩张活动不断加剧,县的数目也越来越多”可以得出都是扩张的产物;据材料可以得出二者均促进了君主专制的产生。第二问,不同点,据材料“在秦汉帝国,氏族血缘关系残余被较为彻底地铲除,但罗马帝国仍存城邦时期血缘关系的残余”、“秦汉郡县的机构庞大,尽管秦汉郡县机构复杂,人员众多,但管理层次则是相当分明的”、“所以罗马行省机构设置简单;官吏人数不多。”、“但罗马行省始终没有形成层次分明的管理机构。”加以归纳概括即可。第三问,原因,可以从两国的政治、经济和思想基础方面加以回答。42(12分)示范一:论题:明末清初到19世纪,在西方人眼中中国由发展、富饶变为落后。(3分) 论述:17到18世纪的中国是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国家,政治相对稳定;工农业生产高度发达,商业繁荣;思想统一,文化科技发展。在西方人眼中的中国是富饶、发展的;19世纪中叶由于列强入侵,中国在对外战争中屡战屡败,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济上逐渐成为资本主义的附庸,在西方人眼中的中国是腐朽、动荡、落后的。(9分)示范二:论题: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3040年代,在西方人眼中中国由落后变为崛起。(3分)论述:19世纪中叶由于列强入侵,中国在对外战争中屡战屡败,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济上逐渐成为资本主义的附庸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