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之路.doc_第1页
崇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之路.doc_第2页
崇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之路.doc_第3页
崇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之路.doc_第4页
崇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之路.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5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崇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之路:任重而道远!内容提要: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国民族文化中的一朵奇葩,为人惊叹。随着城市文明的推进,她的生死存亡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崇明作为一个生态大县,人民的文化觉醒意识日益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有条不紊的进行,文章主要就崇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存在问题及实践经验等方面进行了简要阐述。关键词:崇明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与传承 长效机制 普查 崇明岛,是沙与水相恋的结晶;是人类与自然抗衡的见证。我们的祖祖辈辈将这片曾经贫瘠裸露的土地耕作成了今天如诗如画的美好家园,这匆匆一逝的一千三百多年历史也赐予了我们一笔丰厚的精神财富,崇明瀛洲古调派琵琶、牡丹亭、崇明扁担戏、崇明山歌等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崇明这片土地上孕育、成长、生根发芽。崇明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珍贵的中华文化遗产中的一隅,她是我们进行自我认定的历史凭证,也是我们得以延续,并满怀自信走向未来的根基、智慧与力量之源泉,象征着我们整个民族的精神财富和情感积淀,是构成人类精神家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源泉。今天,我们一同踏上寻根之路,感受精神家园带给我们的自豪与温暖。2006年1月,我县成立了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领导小组,确定了“非遗”保护长效机制,由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小组对全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在1986-1987年收集整理的基础上进行调研,通过县乡结合的普查方法,我们把全县比较凸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都作了文字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并走访座谈,进行音像资料的采录和实物资料的收集。在此基础上,我们根据人力和财力实际,有步骤地开始整理编写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申报材料,2007年我县申报了“崇明扁担戏”、“瀛洲古调派琵琶”、“牡丹亭”、“崇明灶花”、“天气谚语及其应用”等五个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全部被批准,其中“瀛洲古调派琵琶”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我县公布“崇明山歌”、“崇明机智人物杨瑟严”、“崇明老白酒传统酿造技法”“崇明酱包瓜传统制作技艺”等四个项目为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其中“崇明山歌”和“崇明老白酒传统酿造技法”被批准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另外我们还根据市民间文学集成办的要求,收集整理并编写完成了三十一万字的中国民间故事大全上海崇明分卷(收录故事317篇),另外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如“崇明舞狮”、“醉八仙”、“九齿钉钯”、“崇明吹打乐”、“崇明谚语”等相关材料也已基本收集齐全,为2011年申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做准备工作。至此,我县共普查到7个类别、共19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其中国家级项目1个,市级项目6个,见附表1、附表2。10崇明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成果汇总表(数字资料)附表1 项目乡镇 民间故事民间歌谣民间谚语传统舞蹈传统音乐传统美术传统戏剧传统艺术民间知识陈家镇16131331中兴镇3333141111向化镇1142444111港沿镇42404001堡 镇1252871908111竖新镇59571561新河镇4474360111建设镇681885091城桥镇1422341086111港西镇84812131庙 镇1226012111三星镇1461801绿华镇1217612641新村乡10252901横沙乡1511长兴乡991上海大陆酿造有限公司2崇明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汇总表(附表2)序号类别项目艺术特点保护情况1民间文化崇明民间故事体现崇明形成、发展和民风习俗,其中的崇明历史人物传说、土特产传说、风俗传说更具特色,是口头传承的民间艺术精华选编完成中国民间故事大全上海崇明卷收录汇编31万字崇明机智人物杨瑟严杨瑟严作为以讼师为艺术想象的机智人物,他的故事反映崇明特有的风土人情和人民智慧的优秀之作,思想性、哲理性、艺术性很强编印出版崇明机智人物杨瑟严崇明山歌反映崇明人民在漫长的生产和生活中的趣事,独具江南山歌风格,以独特的崇明方言演唱。收集整理崇明山歌3000多首,2009年6月年被列入第二批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代表性传承人张小末(现居陈家镇,45岁)崇明民间谚语是崇明人民在日常生产和生活中不断提炼积累的语言结晶,对人民的生产、生活和为人处事等有很大的参考价值整理编印崇明民间谚语2传统音乐瀛洲古调派琵琶我国四大琵琶流派之一,已有三百多年历史,形成了既有慢板文版、又有武板快板的完整的琵琶流派,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2008年2月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把崇明新河镇文广站作为瀛洲古调派琵琶传承基地,同时成立了三支瀛洲古调派琵琶培训队伍。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王永昌,市级代表性传承人赵洪相(现居堡镇,退休工人)、王臻(上海音乐学院附中教师)牡丹亭演奏方式为边行边演奏,由瀛洲古调派琵琶王东阳创于崇明县新河镇,主要演奏曲目是根据民间曲目苏合、杨合改变的丝竹锣鼓苏杨桥2007年6月列入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代表性传承人黄企康(现居堡镇,退休工人)、陶思聪(向化镇文广站站长)崇明吹打乐崇明民间音乐中一种独特的演奏方式,曲调来源于古代曲牌,经常演奏的由竹三木、十柳天红、朝天子等二十多首,演奏方式有笛子、唢呐、海螺、弯号加上打击乐组合演奏拟申请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3传统舞蹈崇明舞狮独特的“狮子舞” ,风格源于崇明古代貊貔的传说,狮子造型特殊。拟申请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九齿钉耙武术与舞蹈相糅合,把西游记中幽默诙谐的猪八戒形象表现的惟妙惟肖醉八仙武术与舞蹈相糅合,表现“八仙过海”八个人物,舞蹈动律可归纳为“醉和跌”莲湘、蚌舞、挑花盘、荡湖船崇明较典型的民间舞蹈,分布在崇明东部4传统戏剧崇明扁担戏是我国单人木偶戏中仅有的一种表现方式,集木偶技巧、表演技巧于一体,唱念打耍全靠艺人一人的手脚口舌并用完成,原汁原味的保留了初创时间的风格、手法和形式2007年6月年被列入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代表性传承人朱雪山、朱顺发(堂兄弟,现居中兴镇)5传统美术崇明灶花画在灶上的图画,反映现实生活和对未来的美好期望,构图朴实纯真、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地方特色2007年6月被列入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立了崇明县灶文化艺术展示馆,代表性传承人高阿帮(现居陈家镇,民间泥瓦匠)、黄汉生(现居向化镇,民间泥瓦匠)6传统技艺崇明老白酒酿造技法著名的崇明特产,传统酿制技法已有700多年历史2009年6月被列入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崇明酱包瓜传统制作技艺 始于清代晚期,有一百多年历史,纯手工制作,多次获“上海市名优产品”拟批申请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7民间知识崇明天气谚语及其应用了解掌握天气变化规律、预测未来天气等,具有科学性、实用性和应用的广泛性2007年6月列入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代表性传承人秦卫堂(城桥镇,崇明县育林中学退休教师)然而随着现代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受到严峻挑战,如何让这一民族精粹更好的传承下去,我们要做的很多很多。 提高普通百姓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责任意识我县作为农耕大县,经济水平相对比较薄弱,全民齐心协力共谋经济发展的同时,不能放松文化建设,尤其是对像“非遗”这样就在我们身边的文化财富。如我们每个人都是“只扫门前自家雪,不顾非遗瓦上霜”,那崇明非物质文化遗产命运堪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指出:“承认各社区、尤其是原住民、各群体,有时是个人,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保护、延续和再创造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从而为丰富文化多样性和人类的创造性作出贡献。”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不是几个人的事,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只有我们每一个人都关心和爱惜前人给我们留下的这些财富,我们民族精神所蕴含的独特的审美、独特的气质、独特的传统才能传承下去。崇明2006年起,分别于2008、2009年三年举办了崇明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宣传展、宣传保护展、成果展三个展览,关注人群从寥寥几人发展为现在的大部分百姓,效果是明显的,同时我们又与县电视台合作拍摄“瀛洲古调派琵琶”、“牡丹亭”、“崇明扁担戏”、“崇明舞狮”等专题片,在县电视台“今日崇明”专栏中播放,通过电视屏幕,更形象地向全县人民群众宣传介绍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这一系列的举措都是为了唤醒普通百姓的“非遗”保护意识,让广大百姓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主体,使民众自然而然的参与文化保护,在这样的过程中逐渐形成文化保护工作的良性循环机制。“众人拾柴火焰高”,相信通过我们每一个人的力量,崇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之路定能越走越宽坦。 督促政府部门在“非遗”保护方面要“多管闲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在申报量等硬性指标的要求下难免会沾上些“不良陋习”,政府部门往往会走进为申报而申报的死胡同,一味强调申报量,忽视了文化传承其本质,本末倒置。崇明现处在开发发展的热潮中,政府部门如何把好方向、掌好船舵,审时度势,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与文化繁荣两者之间的关系显得至关重要。对我县来说,资金投入一直是我们“非遗”保护的“硬伤”,文化与经济是互生互存、相依相赖的,对于我县“非遗”经费年终才能落实的老大难问题,政府相关部门能否考虑在财政分配方面多分一杯羹给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工作,加大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为“非遗”保护传承创造一个良好、扎实的客观环境。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重要文化资源,是我们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和精神特质,体现着民族的根性。如果我们只是继承和利用其文化形式,不能解读和弘扬其深厚的精神蕴含,便会失去“保护”的真正意义。她是极其脆弱的,需要我们精心呵护。 科学保护,别让“非遗”这条“活鱼”变“死鱼”在“非遗”保护成为全民行为的热情后,我们不妨多一些“冷思考”。一件事情一旦成为群众运动,往往就会出现许多“好心办坏事”的情况,创造性破坏、保护性破坏在所难免,为此,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尤其要强调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把握“非遗”存在、传承、发展保护的客观规律,严格按照客观规律办事,自觉而非盲目地、良性而非破坏性的、持久而非忽冷忽热地保护,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及其保护得到真正健康的发展。我们的“崇明舞狮”、“崇明山歌”等“非遗”项目,虽然早期在开展民间文艺集成工作时我们已对文字资料和表演分解图做了记录,但这些项目均因当下无人表演而处于濒危状态,传承和保护并非只是完成对数据、音像资料的收集整理。俗语说“ 活鱼要在水看”,我们真正的目的是让这些活生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像水中之鱼一样,永远畅游在中国文化的海洋里生生不息,永无穷尽。通俗地说,我们的最终目的是让非物质文化遗产走向社会,回归群众,服务百姓,服务我们的新农村建设、生态岛建设,而非束之高阁,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 鼓励和发展更多的年轻力量加入到“非遗”传承保护的行列中来许多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后继乏人,面临失传的危险,许多独门技艺因没有抓好传承工作而出现人亡艺绝的状况。我县如崇明扁担戏、崇明舞狮等一批项目均存在此问题,尤其是我县唯一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瀛洲古调派琵琶因其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殷荣珠的意外病故而更使我们感到抢救传承工作的迫切性。为此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办公室专门前往江苏省南昌市采访王永昌先生,他是著名的琵琶演奏家,是瀛洲古调派琵琶的重要传承人,也是目前唯一能演奏沈肇州先生编辑出版的瀛洲古调中所收四十五首曲子的传承人,我们录制了他演奏的瀛洲古调作为重要资料予以保存,并从他那里收录到有关瀛洲古调的重要资料。众所周知,中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非遗”传承人也相应地进入了老龄化时期和传承人衰亡高峰期,每一分钟都有可能有一位老艺人、一门手艺或一首民歌消失,“非遗”保护是在同时间赛跑,这就要求我们要宏观看待传承问题,“非遗”的抢救保护应首先着眼于人的抢救保护,传承人是“非遗”的宝库,又是“非遗”“代代相传”接力赛中处在起跑点上的“执棒者”。让年轻的力量加入到“非遗”保护中来,开展传承培训班,针对性地、一对一地发展培育传承,让我们的传统艺术焕发新的生命力。2008年,县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在2003年被中国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乐之乡”的崇明县新河镇建立了“瀛洲古调派琵琶”传承基地,以新河少年之家为培训基地,先后成立了三支“瀛洲古调派琵琶”培训班,这对培养青少年琵琶好手大有裨益,也为我县其他“非遗”项目的传承作了启示。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有量更要求“质”在人类文明演进的漫长历程中,不可能留住所有的文化遗产,同时这也并不意味一切存在的文化遗产都有珍贵价值,历史进程中,新旧交替是历史发展的正常规律。大量的文化遗产因为失去发展的空间和条件而自灭,在新与旧的竞争中被淘汰,被更新的、更先进、适应当代社会的文化所替代,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并不都是悲剧。在我们收集到的19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良萎不齐”是肯定存在的,我们的保护不是无条件、无原则的愚护,保护的过程既是传承的过程又是优胜劣汰的过程,要客观、系统的看待“非遗”保护,防止那些应淘汰的文化遗产因人为关系而强行保护起来,把握文化遗产保护的正确价值,使我县遗产保护工作健康发展。文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