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2020版新高考语文大二轮复习专题二十熟用答题模板突破主观“四题型”教学案.docx_第1页
(新课标)2020版新高考语文大二轮复习专题二十熟用答题模板突破主观“四题型”教学案.docx_第2页
(新课标)2020版新高考语文大二轮复习专题二十熟用答题模板突破主观“四题型”教学案.docx_第3页
(新课标)2020版新高考语文大二轮复习专题二十熟用答题模板突破主观“四题型”教学案.docx_第4页
(新课标)2020版新高考语文大二轮复习专题二十熟用答题模板突破主观“四题型”教学案.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二十 熟用答题模板突破主观“四题型”考向定位古代诗歌鉴赏简答题一般会涉及诗歌的形象、语言、思想情感、表达技巧等几个方面。1形象方面:主要考查考生对作者的形象、诗歌描写对象的形象特征(或作用)以及景物画面特征等的鉴赏能力。如2018年全国卷考查了“诗中前后两次出现酒,各有什么作用”。2语言方面:主要考查考生对重要词语的意义(深层含义和言外之意)与作用、句子的艺术效果(描绘形象、表达情感、创造意境等方面)、语言风格等的鉴赏能力。如2019年全国卷“与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相比,这几句诗的语言风格有什么不同?”。3表达技巧方面:主要考查考生对诗歌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或艺术构思、句式特点等的鉴赏能力。如2019年全国卷“这样写在情感表达和结构安排方面有什么作用?”。4思想情感方面:主要考查考生对诗歌中体现出的思想情感等的评价能力。2018年全国卷、全国卷、天津卷、江苏卷对此方面都有所考查。技法熟用答题模板,突破主观“四题型”对于古代诗歌阅读主观题,很多学生会出现答非所问、要点不全、乱贴标签等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审题不准、思考角度不全、答案不规范等失误。在古代诗歌阅读答题训练中也存在着有别于其他文体而附着于古代诗歌独立、独特艺术之中的答题方法。这就是广大师生经过多年摸索总结出来的“古代诗歌模板答题法”,希望考生记住答题模板,会对你的答题有所帮助,让你做题事半功倍,轻松应考。下面从古代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四个方面予以分门别类地归纳汇总。题型一形象类1人物形象【典例1】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题目。 渔翁柳宗元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注此诗作于诗人被贬为永州司马时期。欸乃:指摇橹声。(1)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这首诗以时间为序,描述了渔翁的活动:夜宿晨起,汲水燃竹,日出打鱼。B三、四句的描写内容,既有自然景色,又有人物行踪:渔翁不知何时已离岸。C日出之后,“欸乃一声”打破了山水的宁静,诗歌的感情由低沉转入昂扬。D苏轼说“柳子厚晚年诗,极似陶渊明”,此诗与“采菊东篱下”一诗风格正相似。解析C项,“欸乃一声打破了山水的宁静”说法不准确,这里用的是以动衬静的写法,用“欸乃一声”衬托出山水的宁静;另外,“诗歌的感情由低沉转入昂扬”表述也欠准确,因为本诗写于诗人被贬时期,这两句诗表现了作者在悠闲恬静的诗境中的孤寂落寞的心情。答案C(2)诗人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渔翁形象?诗人借渔翁形象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做简要分析。(6分)自主答题_答案渔翁刻画了一位自由闲适的渔人形象。(步骤1)他饮清湘,燃楚竹,伴山水,唱渔歌,夜宿晨起,驾船打鱼,悠闲淡然。(步骤2)诗人借此表达了自己遭贬之后对恬淡安适生活和自由人生的向往之情。(步骤3)诗文翻译夜晚时分,渔翁船靠西山停宿。清晨起来,取水燃竹烧火做饭。旭日初升,晓雾渐散,四周悄然无人声。渔翁摇橹,欸乃一声,青山绿水映入眼帘。回望天边,江水滚滚东流。岩上缭绕舒展的白云,仿佛尾随他的渔舟。2事物形象常见设问(1)这首诗描写了怎样的事物形象?(某联描写了某物的什么特点?)有何作用?(2)这首诗中描写的事物有什么特征?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3)诗人塑造的事物形象有什么意义?请简要分析。审题要点(1)关于诗歌的事物形象一般是托物言志类诗歌,题目中一般含有“”事物字样。(2)诗歌或正面或侧面有对事物具体刻画的内容。答题步骤答题模板这首诗(词)生动地塑造了的形象。(步骤1)诗歌中的句写了,表现了;句写了,表现了。(步骤2)诗(词)人通过物象,托物言志,抒发了诗(词)人的情感。(步骤3)【典例2】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题目。苏秀道中自七月二十五日夜大雨三日,秋苗以苏,喜而有作曾幾一夕骄阳转作霖,梦回凉冷润衣襟。不愁屋漏床床湿,且喜溪流岸岸深。千里稻花应秀色,五更桐叶最佳音。无田似我犹欣舞,何况田间望岁心!注苏秀道中:从苏州到秀州(今浙江嘉兴)的路上。诗人时为浙西提刑。(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写霖雨突降,不仅“润”了衣襟,诗人的心田仿佛也得到了滋润。B颔联直接抒情,正面表现一个“喜”字,诗人不愁屋漏床湿,却喜溪流涨水。C颈联一反雨打梧桐添惆怅的俗套,转而写想象中雨后庄稼的生机及现实中窗外雨打梧桐叶之声的美妙。D尾联表现了诗人自己因这场甘霖而生的狂喜之情,即无人比得上自己的喜悦。 解析D项,“无人比得上自己的喜悦”理解有误,“无田似我犹欣舞,何况田间望岁心”是说像“我”这样没有种田的人尚且这么欢欣鼓舞,更何况田间那些等待丰收的百姓呢!答案D(2)这首诗写出雨怎样的特点?诗人是如何表现这些特点的?请简要分析。(6分)自主答题_答案特点:雨大,及时。(步骤1)。分析:诗人半夜感到“凉冷”,看到“屋漏床床湿”,通过触觉和视觉的结合,表现雨大;运用叠词“床床”“岸岸”,通过屋漏床湿、溪流岸深,表现雨大;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通过虚写“稻花应秀色”,实写雨打梧桐声音之美妙来表现雨的及时;运用衬托的手法,通过写诗人的喜悦来衬托农人的喜悦,以此来表现雨的及时。(步骤2)诗文翻译一夜之间,白天还是炎炎烈日的晴空,忽然降下了渴望已久的甘霖;我夜间梦醒,只觉得浑身舒适,凉气沁人。我不愁屋子漏雨会淋湿我的床;只是欣喜溪流中涨满了雨水,不用再为干旱担心。我想,那千里平野上,喝够了水的稻子一定是葱绿一片;于是觉得这五更天雨打梧桐的声音,是那么动听。像我这没有田地的人尚且欢欣鼓舞,更何况祈望着丰年的田间农民,他们该是多么高兴!3景物形象(意境、画面型)常见设问(1)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2)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审题要点(1)题干中有“意境”字样。(2)题干有两问时,第一个问题是关于“画面”的,第二个问题是关于“情感”的。答题术语类型术语动活泼、热烈、喧闹静恬静、幽静、宁静、静谧、恬淡、幽远悲悲凉、孤寂、清冷、凄凉、萧瑟壮壮阔、壮丽、高远、清远、雄浑美优美、明丽、清新、自然答题步骤答题模板这首诗(词)借等意象,描绘了一幅的图画,(步骤1)营造了一种的氛围,(步骤2)从而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心情、心境)。(步骤3)【典例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目。 水调歌无名氏平沙落日大荒西,陇上明星高复低。孤山几处看烽火,壮士连营候鼓鼙注鼙(p),古代军队中的一种小鼓。(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平沙落日大荒西”一句,写出地面的辽阔荒远,描绘出落日在遥远的地平线上缓缓西沉的景象。B“陇上明星高复低”一句承上写夜景。日落而星出,一切景物都销声匿迹,只见陇山之上明星闪烁,则夜静可知。C“孤山几处看烽火”,是说原野上连营驻守的军士,突然看到几处孤山上燃起的报警的烽火。D“壮士连营候鼓鼙”写敌情传来后军营的反应。警报传来,连营军士都消极应战,只是等待命令而不主动出击。解析D项,“连营军士都消极应战,只是等待命令而不主动出击”错,“候”字表现出连营军士临危不乱,一切准备工作都在极短的时间内从容就绪,单等军令下达,鼙鼓擂响,即出战迎敌。答案D(2)诗歌一、二句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有何作用?(6分)自主答题_答案诗歌一、二句营造出一种阔大、悠缓、静谧的意境。这两句的铺叙及环境气氛的渲染,突出了第三句军情的紧急,更易于从悠缓宁静中见突然、危迫与紧张。故这两句乃是欲张先弛,以平显兀、以缓显迫、以静显动的艺术效果,成为第三句的绝好铺垫。诗文翻译日落沙洲西边,坡上明亮的星星从高空慢慢降下,战时报信的烽火台忽隐忽现,战士们的帐篷一个连一个准备着闻鼓而战。题型二语言类1炼字、诗眼型常见设问(1)诗中的某词用得好不好?为什么?(2)某字历来为人所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3)诗中的“诗眼”是哪一字?为什么?审题要点题干中有明确的“诗眼”或“好不好”等关键字眼。答题步骤答题模板某字在诗中的意思是,这里运用手法,(步骤1,没有手法可以省略此步)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的情景,(步骤2)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在结构上具有的作用,具有(生动形象、含蓄蕴藉、增强诗歌韵味或趣味等)的表达效果。(步骤3)【典例4】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完成题目。 金陵城西楼月下吟李白金陵夜寂凉风发,独上高楼望吴越。白云映水摇空城,白露垂珠滴秋月。 月下沉吟久不归,古来相接眼中稀。解道“澄江净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注谢玄晖:谢朓,南齐著名诗人。(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金陵夜寂凉风发,独上高楼望吴越”两句话中“金陵”点明了地点,“凉风发”暗示了季节,“夜寂”概括了时间和环境,“望吴越”交代了登楼的目的。B“解道澄江净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两句,话中有“话”,意思是谢朓的诗“我”能理解,但今日“我”写此诗,又有谁能读懂呢?C作者笔触所及,广阔且悠远,看似信笔挥洒,未加经营,而读者细细品味,则会发现本诗以“愁情”为线索贯通前后,脉络清晰。D这首诗,诗人时而写自己行迹或直抒胸臆,时而描绘客观景物或赞美古人,给人一种明快、浪漫、清新的感觉。这就格外突出了诗中的抒情主线,使全诗浑然一体,愈见精美。解析诗歌体现出的是苍茫、悲凉、沉郁的基调,突出诗人的寂寞和忧愁。答案D(2)古人评诗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颔联中的“诗眼”是哪两个字?为什么?请简要赏析。(6分)自主答题_解析第二联中的“摇”“滴”以动写静,恰好反衬出彼时彼刻万籁俱寂的特点。秋水澹澹,白云、城阙映入水中,在月色下轻轻地摇动着。白露凝为水珠,明亮亮地缀在草木之上,泛着晶莹的光点。这两句是景物的实写,尽管没有正面描写月色的皎洁,却从侧面烘托出了月色的可爱。答案诗眼分别是“摇”“滴”。凉风吹来,江水摇动,影子也跟着摇动,让人感到城也摇动起来;秋月皎洁,露珠坠落,仿佛是从月亮上滴落下来似的。这两个字化静为动,赋予画面动感,使静止的画面飞动起来,情态逼真;又使本属平常的水、城、露、月等景物,呈现出不同寻常的情态,妙趣横生。诗文翻译在金陵城一个静悄悄的夜晚,凉风习习,我独自一人登上高楼,眺望吴越。白云和城垣的影子倒映在江面上,微波涌动,恍若白云、城垣在轻轻摇荡,露珠晶莹,仿佛从月亮中滴出。我在月下沉吟,久久不归,思念古人,而古人能与吾心自相接者,亦已稀也。唯有能写出“澄江净如练”这样清丽之词的谢玄晖,方令人长忆不已。2炼句型常见设问(1)句在表达上有何特色?请做分析。(2)请赏析联。(3)句在表情达意上起到什么作用?审题要点题干中有明确的赏析“”句字样。答题步骤答题模板本句是写景(事、情、物、人)的特点,(步骤1)运用手法,(步骤2,没有手法可以省略此步)生动形象地表现出诗人的情怀(感情)。(步骤3)【典例5】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题目。 四犯令侯寘月破轻云天淡注,夜悄花无语。莫听阳关牵离绪。拚酩酊花深处。明日江郊芳草路,春逐行人去。不似荼蘼开独步,能着意留春住。(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这首词先用写意手法疏笔勾勒夜景:轻风微抚云朵,月儿穿过云层,天淡如水,月光似银,呈现出一片朦胧恬淡的景色。B“夜悄花无语”,进一步将景与情交织在一起,“悄”点明了夜深人静,“花无语”以花喻人,实写了离人的愁绪。C“拚酩酊花深处”入木三分地刻画出词人因无法摆脱离愁而独对花丛痛饮的状态,透露出他无法慰藉的痛苦和无可告语的悲哀。D这首词写景抒情,虚实结合,重点通过对人物心理感受的细致描绘,曲折委婉地写出离人真挚而沉重的情感。解析B项,“实写”错,应该是虚写,是委婉抒发离人的愁绪。答案B(2)请对词下片中“明日江郊芳草路,春逐行人去”两句加以分析鉴赏。(6分)自主答题_解析本题是“炼句题”,可从表达技巧、语言风格、情感等方面作答。这两句是作者想象别后之景,运用了想象的手法,“春逐行人去”把春天当成人来写,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另外这样写用语新奇,行人踏着芳草路远行,作者却想象是芳草追逐行人的脚步远去;人已远行而芳草依旧,作者却想象是人走春尽。在情感方面,作者把浓浓的离愁别绪表达得更加形象具体。答案这两句运用了想象和拟人手法,以虚写实。作者推想别后的情景,以“芳草”意象写绵绵离愁,并把春天拟人化:明明是行人踏着芳草路远远离去,作者却想象是芳草追逐行人的脚步远去;明明是人已远行而芳草依旧,却想象成是人走春尽。这样写用语新奇,别出心裁,意蕴深厚,耐人回味,把浓浓的离愁别绪表达得更加形象具体。诗文翻译微风吹拂云朵,月儿穿过云层,天淡如水,夜深人静,花也无语。不忍听阳关三叠,免得离绪牵人愁肠。拼命痛饮,酩酊大醉在花丛深处。在郊外的芳草路,送别行人,连春色也跟着行人离去。不像荼蘼花一样开于暮春,为的是要留住春天。3语言风格型常见设问(1)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请简要分析。(2)请谈谈这首诗的语言风格。(3)有人说这首诗有特点,请从语言风格的角度进行分析。审题要点题干中有“语言风格”“语言特色”“语言特点”等字样。答题术语类型术语豪放型雄浑开阔、恢宏高远、浩瀚辽阔、博大新奇、高旷壮阔、雄浑苍茫、辽阔深远清幽型清静幽远、宁静恬淡、安谧美好、淡雅闲适、含蓄深幽、空灵高远伤感型空蒙迷茫、冷落萧疏、孤寂冷清、迷离恍惚、凄清冷落、肃杀凄凉悲苦型苍凉悲壮、冷森幽僻、凄清凄寂、朦胧邈远欢快型淳朴自然、生机勃勃、明净绚丽、清新明快答题步骤答题模板本诗在语言运用上具有的特色。(步骤1)诗中某句写出了。(步骤2)诗人运用这样的语言抒发了的情感。(步骤3)【典例6】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题目。 春怨金昌绪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春怨刘方平纱窗日落渐黄昏,金屋无人见泪痕。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金诗塑造了一个白天睡觉、无所事事、泼辣的女子形象,打黄莺的举动显得粗鲁且不可理喻。B金诗的思路不是惯常的起承转合,四句小诗,句句设疑,句句作答,犹如撕蕉剥笋,正符合所谓“一篇一意”“摘一句不成诗”的写法。 C刘诗从时间布局看,先写时间之晚,后写季节之晚。首句纱窗日暮,引出次句窗内独处之人;第三句空庭春晚,引出末句庭中落花。 D刘诗第二句化用“金屋藏娇”的典故,只用七个字就写尽了深宫失宠之人的怨情,是全诗的中心句。 解析A项,金诗塑造了一个俏皮可爱、对亲人深深思念的女子形象,用打黄莺儿的动作表现女主人公对梦中梦见亲人的期盼和黄莺破坏梦境的愁怨,此举动既符合身份又含有深意。答案A(2)请分析金诗的语言特色。(6分) 自主答题_解析回答这类题,首先要指出语言风格的类型,然后再分析,最后指出情感。答案此诗语言特点是清新自然,口语化,(步骤1)“黄莺儿”是儿化音,显出女子的纯真。“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用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亲人的美梦。(步骤2)这样非常自然地表现了女子对亲人的思念之情。(步骤3)诗文翻译金诗:快赶走树上的黄莺,别让它在枝头长啼;啼声会惊破我的好梦,害我梦里到不了那辽西。 刘诗:纱窗外的阳光淡去,黄昏渐渐降临;锁闭华屋,无人看见我悲哀的泪痕。庭院空旷寂寞,春天景色行将逝尽;梨花飘落满地,无情无绪把门关紧。题型三表达技巧类常见设问(1)某诗句运用了哪种手法(修辞手法、抒情方式、表现手法、表达技巧),请加以赏析。(2)诗(词)中的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试做简要分析。(3)这首诗(词)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审题要点(1)题干中一般有“手法”“技巧”“方式”等字眼。(2)题干中有“诗句”“某句”“一句”等字眼,一般是针对修辞而言的。就整首诗而言,常考的表现手法是对比、反衬、象征等。答题步骤说明:(1)若题干中已明确了所运用的表达技巧,“步骤1”可省略;(2)作答时“步骤2、步骤3”可以合并,也可以调换顺序。答题模板这首诗用了的表现手法(艺术手法、修辞手法),(步骤1)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步骤2)从而突出了作者的情感(心情、心境、效果)。(步骤3)【典例7】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题目。 送樊侍御使丹阳便觐岑参卧病穷巷晚,忽惊骢马来。知君京口去,借问几时回。驿舫江风引,乡书海雁催。慈亲应倍喜,爱子在霜台。(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诗属于觐省诗,是写古代官员被朝廷批准回家探望家人的诗歌,本诗中“便觐”是指樊侍御史奉朝廷的命令前往丹阳期间回家乡省亲。B“卧病穷巷晚,忽惊骢马来”一句中的“骢马”一词采用了象征的手法,象征“侍御史”的官职。C“霜台”即“御史台”,正与诗题暗相呼应。不称“御史台”而称“霜台”则体现了诗歌语言的含蓄性与多样化的特点。D“慈亲应倍喜,爱子在霜台”两句写出樊侍御史的家人对儿子在仕途上大有作为的无比高兴之情。解析B项“骢马”一词应该是借代的手法。答案B(2)请从艺术手法的角度赏析颈联的妙处。(6分)自主答题_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这类题的答题模式一般为:手法手法分析(结合诗句内容分析)效果(作用或情感)。“引”和“催”为拟人手法,使“风”和“海雁”人格化;抒情方式为借物抒情,即借“驿舫”“江风”“海燕”抒发情感。送别诗的情感一般有几种:对友人依依不舍之情和思念之情、对友人的美好祝愿(旅途顺利、身体健康、金榜题名、仕途平顺)、对友人的嘱托和激励(乐观积极、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等等。本诗除了有诗人对友人一路顺风的美好祝愿外,首句“卧病穷巷晚”,尾联“慈亲应倍喜,爱子在霜台”,久病在床、穷困潦倒的诗人和衣锦还乡、春风得意的友人形成对比,流露出了诗人的羡慕之情。答案本联采用拟人的手法,说“江风”牵引着“驿舫”前行,“海雁”催促着诗人早寄家书,使“风”“海雁”人格化,颇有情味;又使用了借物抒情(或借景抒情)的手法,借高大华美的“驿舫”、浩荡怡人的“江风”以及殷勤传书的“海雁”抒情达意,含蓄委婉而又形象生动,表现了诗人希望友人一帆风顺早日抵达的美好祝愿,也隐约传达出对友人奉命出使、衣锦还乡、显亲扬名的羡慕之情。(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诗文翻译在荒僻的陋巷里,我卧病很久了,让我惊喜的是我的朋友樊侍御史忽然来了。原来他要去京口赴任顺便回乡省亲,不知道这一去什么时候能回来。江风啊,你要牵引着朋友乘坐的官船一路顺风!海雁啊,你要催促他早写报归的乡书!慈爱的双亲应该会加倍地喜悦,因为心爱的儿子在御史台供职。题型四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类常见设问(1)本诗第联(句)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这首诗(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是怎样表现的?(3)试比较两首诗歌中的不同情感。审题要点题干中有“情感”“人生情趣”“人生追求”等字样。常见题材情感题材常见情感咏史怀古诗针对历史人物或事件,发表自己的看法。缅怀前贤,表达敬仰或惋惜之情;类比古人,寄托伤感或哀思。借论古之得失,托古讽今,忧国忧民。托物言志诗寄寓作者的理想抱负,或实现个人理想,或报效国家。寄寓高尚的节操,或表达怀才不遇与命途多舛的伤感,或抒发年华易逝与理想破灭的哀愁。托物讽世,或忧国忧民,或感时伤世,或愤世嫉俗,或针砭时弊。山水田园诗归隐田园,钟情山水,热爱自然。描绘山川美景,表达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厌弃官场黑暗,抒发闲适情调,表现自己决不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格。送别怀人诗依依惜别的不舍与伤感。离别后的思念与牵挂。对友人的安慰与勉励。借送别友人表明自己的心志。抒发对人生的感慨。羁旅思乡诗天涯漂泊羁旅愁,客居他乡的艰难,抒发漂泊无定的孤苦。感念亲情之深,表达对亲人的思念之情。或表达人生感叹,流露年华易逝的苦闷;或抒发独居他乡、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孤独寂寞、忧怨愤慨之情。边塞征战诗保家卫国、建立功名的壮志豪情。奋勇杀敌、英勇无畏的英雄气概。对雄奇瑰丽、奇异独特的边塞风光的赞颂。征人思乡、闺妇盼归的两地情愁。凄苦哀怨的怨战情绪,凄厉沉痛的反战思考。对和平安宁的生活、和睦友好的民族往来的喜悦。爱情闺怨诗夫妻之间相濡以沫的深厚感情。孤苦幽寂的命运之悲。主要在宫怨诗中。思妇空闺中思念亲人、盼夫早归、渴望团聚的哀伤之情。情梦难圆的遗憾与怅惘之情。阴阳两隔的悼亡之痛。注意:每首诗表达的情感往往不是单一的,而是多种情感交杂在一起的集合体,它丰富多样却不会杂乱无章。答题步骤答题模板描写了内容(情调),(步骤1)运用技巧,(步骤2,没有技巧可以省略此步)抒发某人的情感。(步骤3)【典例8】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题目。 春晴怀故园海棠二首(其二)杨万里竹边台榭水边亭,不要人随只独行。乍暖柳条无气力,淡晴花影不分明。一番过雨来幽径,无数新禽有喜声。只欠翠纱红映肉,两年寒食负先生。注翠纱红映肉:语出苏轼诗寓居定惠院之东杂花满山有海棠一株:“朱唇得酒晕生脸,翠袖卷纱红映肉。”形容海棠的淡红浅晕。作者原注:“予去年正月离家之官,盖两年不见海棠矣!”(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既交代了游览之地,又点明了以下数句均为游览所得。一个“行”字,为全诗之眼,领起全诗。B颔联描写了初春时节柳条娇弱,迎风起舞,妩媚多娇,盛开的花朵在阳光照耀下倩影婆娑、朦胧惝恍的美丽景色。C颈联采用动静结合的手法,上句侧重写静,下句侧重写动,以新鸟之声清脆悦耳来反衬小径的幽寂。D尾联提出“只欠”二字。因为作者宦游他乡,已两年不见故园美丽的海棠,忆景生情,顿生感慨。解析并非忆景生情,而是对景生情。答案D(2)诗中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自主答题_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读懂诗歌是解答此题的前提。根据题目“春晴怀故园海棠”中的“怀”字,可知作者对故园海棠的怀想之情;再结合注释,可知作者在外为官的思乡之情。诗中,首联、尾联有直接表情词语,“独”“只欠”“负先生”表明孤独之情和对故园的浓浓思念之情;中间两联写景,以乐景衬哀情。根据题干要求,先答出情感,然后结合全诗分析即可。答案全诗抒发了诗人宦游异地孤寂落寞的心境和思乡之情(或对故园海棠的怀想之情)。首联一“独”字,就点明了作者此时的孤寂之情;颔联和颈联融情于景,通过描写眼前所见初春的美景来反衬愁对春晴的孤寂心情和对故园的思念之情;结句则是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对故园的浓浓思念之情。诗文翻译这里环境清幽,竹边有台榭,水边有亭子,风景秀美,不需要随从,独自一人在这里漫步就很好。春天初暖,柳条娇弱,迎风起舞,妩媚多娇;盛开的花朵在阳光照耀下倩影婆娑,朦胧惝恍。经过雨水冲刷的园林,道路更洁净,显得更幽深;那刚飞出窝的小鸟更显得欢快,鸟啼声此起彼伏,悦耳娱心。这里的风景固然美丽,可惜少了丰满美丽的海棠花;那故乡的海棠花,我已经两年没见到了。主观题失分原因(1)答非所问。审题不清,回答的不是题干中的问题。要真正“问什么答什么”,抓住题干的明信息和潜在信息,准确掌握要求作答的角度,使回答扣紧问题,而不是信马由缰。(2)要点残缺。答案出现“缺胳膊少腿”“对又不尽对”等缺陷。常见的有答题步骤缺少、情感种类缺少、景物特征缺少等。在高考答题时要有明确的要点意识,在时间许可的前提下,可以适当考虑采用多答方式,宁滥毋缺。(3)缺乏分析。诗歌鉴赏是不能够脱离文本的。答题时,切不可不加分析地空对空作答,而应该结合诗句对自己的答案进行必要的诠释,让结论有据可依。如情感不能只说“快乐”“忧愁”,而要说明“因什么而快乐”“因什么而忧愁”,手法类题型在指出手法之后必须要对手法有个解释,指出哪里体现出这种手法,有哪些表达效果等。(4)未说术语。诗歌有诗歌的术语,大量外行话的出现是解答诗歌表述题的大忌。要准确记忆术语。一、(2019昆明市高三诊断)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12题。(9分)送李帅之云中李梦阳黄风北来云气恶,云州健儿夜吹角。将军按剑坐待曙,纥干山摇月半落。槽头马鸣士饭饱,昔无完衣今绣袄。沙场缓辔行射雕,秋草满地单于逃。注云中:古郡名。在今山西省大同市与朔州怀仁一带,纥干山位于云中城东。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的首句“黄风”二字,语带双关,既写天气恶劣,又暗示敌人即将进犯。B诗的首联交代了送别李帅的背景,“夜吹角”三字营造了紧张的战争氛围。C诗的颔联通过描绘山摇月落的景象,烘托了李帅镇定自若、运筹帷幄的形象。D全诗前两联描写战斗准备,后两联描写战后情景,全诗笔势紧张,扣人心弦。解析“全诗笔势紧张”说法有误,后两联描写胜利后的情景,笔势舒缓。答案D2与雁门太守行相比,本诗描写战争的角度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6分)答:_解析解答此题,首先需要明确雁门太守行一诗描写的是现实的战争,而本诗中描写的战争场面却是诗人虚构的。结合题目“送李帅之云中”可知这是一首送别诗,结合具体诗句来看,虽写送别,却借助想象,写李帅已到云中的情景,以此寄寓诗人的祝福之意与期待之情。答案雁门太守行描写的是现实的战争,而本诗描写的战争并非诗人亲见亲闻,而是出于想象。由首联可知战场在云中(或“云州”),而由标题可知李帅尚未至云中;诗人送别李帅,设想李帅来到云中后指挥若定和战后胜利的情景,借此表达对李帅的祝福和期待。(言之有理即可酌情给分)诗歌鉴赏这是一首送别诗,被送者是一位前往云中的姓李的将军。诗写送别,诗中却没有送别的场面,也不提别意别情,而是借助想象,写虚拟中的李帅已到云中的情景,以此寄寓诗人的祝福之意与期待之情。首联两句火药味浓重,战斗已不可避免。颔联上句以平直的叙述手法表现了李帅枕戈待旦的形象,这是静态描绘,紧接着的“纥干山摇月半落”以动态描绘从侧面烘托这场战斗。诗人巧用侧面描写,写鏖战虽不提及一丝刀光剑影,却显出了天摇地动的惊人力量,烘托了李帅镇定自若、运筹帷幄的形象。后两联转写战后的情况。颈联又一次塑造了一个治军严整、用兵有方的将帅形象,使李帅的形象更为丰满。尾联两句中李帅的从容不迫和单于的狼狈逃走形成对比,李帅的安边之功与震慑之威,也就毋庸再言了。全诗完美地塑造了一个戍边卫国的将帅形象。诗文翻译大风夹带着阵阵黄沙从北而来,天气显得非常恶劣;夜晚云州军营中的将士吹响了画角。李将军手握宝剑端坐军帐中,密切关注着敌方的动静,等待天亮;这场战斗激烈到纥干山为之摇动,月亮为之坠落半空。战马在槽头嘶鸣,战士们已吃饱饭;他们昔日没有完整无破损的衣服穿,如今身着的已是整齐威武的戎装绣袄。沙场骑马的李帅一边放松马缰,缓缓行进,一边手引强弓射空中的大雕;秋草肥美之时,单于反而逃之夭夭。二、(2019长沙高三统一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34题。(9分)永遇乐(宋)刘辰翁余自乙亥上元诵李易安永遇乐,为之涕下。今三年矣,每闻此词,辄不自堪。遂依其声,又托之易安自喻。虽辞情不及,而悲苦过之。璧月初晴,黛云远淡,春事谁主?禁苑娇寒,湖堤倦暖,前度遽如许!香尘暗陌,华灯明昼,长是懒携手去。谁知道,断烟禁夜,满城似愁风雨!宣和旧日,临安南渡,芳景犹自如故。缃帙流离,风鬟三五,能赋词最苦。江南无路,鄜州今夜,此苦又谁知否?空相对,残钅工无寐,满村社鼓。注刘辰翁:南宋末年著名的爱国词人。创作此词时,临安陷落已两年。李易安永遇乐:李清照南渡后,常忆汴京旧事而赋咏元宵节的永遇乐一词。缃帙:书籍、书卷。钅工:油灯。3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月明云淡,景色可嘉,却引发词人突兀一问,这表现出词人内心的忧伤。B元宵节全城因风雨而冷落不堪,无处游玩,词人借此表达对现实的不满。C词人写李清照的经历、心绪,实则是抒发自己与李清照相同的郁闷之情。D词人无路可走,无家可归,诉说了流离之苦,更突出了深沉的家国之痛。解析词中“满城似愁风雨”是说元宵节满城本无风雨却如有风雨,冷落不堪,词人借此表达了国土沦亡后的悲痛之情。答案B4本词抒发情感时主要运用了哪些手法?请简要分析。(6分)答:_解析解答本题,要在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的基础上,对其中所运用的表现手法进行分析。从上阕来看,“禁苑娇寒,湖堤倦暖”描写了昔日临安的宫殿和湖堤,借此表达了词人对昔日临安太平景象的怀恋,这是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上阕既描写了昔日的元宵节“香尘暗陌,华灯明昼”,又描写了今日的元宵节“断烟禁夜,满城似愁风雨”,这是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借以表达词人对国家衰亡的哀痛之情。从下阕来看,“鄜州今夜,此苦又谁知否”二句借用杜甫身陷长安,在月夜思念鄜州亲人的典故,表达了词人流离失所无家可归的凄苦心情;“满村社鼓”一句以乐景反衬了词人的悲情,突出表现了词人内心的寂寞凄苦。据此分点作答即可。答案情景交融。“禁苑娇寒,湖堤倦暖”,既是描写昔日临安宫苑、湖堤天气,也是借景抒发对往昔临安太平景象的深情眷恋。对比。上阕将临安今昔不同的春景春事(如昔日“香尘暗陌,华灯明昼”,今日“断烟禁夜,满城似愁风雨”)进行对比,抒发了对国家衰亡的哀痛之情。用典。下阕借杜甫被叛军困在长安,月夜里思念鄜州的亲人的典故,抒发了乱离流落无家可归的凄苦心情。反衬(以乐景衬哀情)。以“满村社鼓”的乐景反衬一己之悲情,抒发了临安沦陷后的寂寞悲苦之情。(答出三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诗歌鉴赏此词写于宋端宗景炎三年,此时临安已沦陷,南宋政权也濒临灭亡。这首词是词人在旅途中所作,抒发了词人眷念故国故都的情怀。“璧月初晴,黛云远淡,春事谁主?”上阕起首用景语渲染气氛,并点明所处的时间,而重点在于突出“春事谁主”这个主题。“璧月”,写月如玉璧之洁白、晶莹、圆满,极为生动传神;月明则云淡,天青与云色一体,故曰“黛云”。这些都是元宵节时常见的景象,也是春夜里惹人爱怜的事物。但如今谁是这美好春天景物的主人呢?由下面三句“禁苑娇寒,湖堤倦暖,前度遽如许”中的“禁苑”“湖堤”二词,可知写的是南宋都城临安;由“前度”一词可判断词人在故都沦陷后还重来过;“娇寒”“倦暖”是词人主观感受的写照,似乎“禁苑”“湖堤”在词人看来都有娇弱、倦乏之感;“遽如许”三字,写出了事态变化之速,从中可见词人的哀痛之情。而后,词人追忆起都城临安往昔的繁华,“香尘暗陌,华灯明昼,长是懒携手去”,描绘出昔日元宵节之繁华,却总是懒于与友人携手同游。“谁知道,断烟禁夜,满城似愁风雨”,说的是谁料今日元宵节,元军宵禁,想游也不可得。“风雨”两字前加一“愁”字,再加“似”字,写出本无风雨,而灯夕却冷落不堪,今非昔比,主题得到进一步深化。下阕先叙李清照当年情事:“宣和旧日,临安南渡,芳景犹自如故。缃帙流离,风鬟三五,能赋词最苦。”写李清照南渡后,常忆起宣和年间的汴京旧事,常生物是人非、家国不在的感慨。她因国破、家亡、夫死而倦于梳妆,即使是逢元宵节,也只能以哀愁的小词自慰,这是人间最苦之事。词人借用李清照的情事、心绪,其实说的正是他自己。词的结尾,词人又写到自己:“江南无路,鄜州今夜,此苦又谁知否?空相对,残钅工无寐,满村社鼓。”当时,抗元战争仍在江南一带进行,词人家在庐陵,欲归不得。他怀念家中的亲人,不免要像杜甫身陷长安时那样低吟“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一类的诗句,以抒郁闷之情,但不知亲人们是否知道。词人无法入睡,只好对着残灯发愁,此时满村传来社祭的鼓声。元宵夜之社鼓,是农村于新春祈求丰年举行的仪式,词人于此感慨良多!全词情景交织,令人回味无穷。诗文翻译暮雨初晴,明月如璧。云色如黛,淡淡地飘荡在远空中。这美好的春景,到底属于何人?故宫禁苑中一片微寒,湖边堤岸倦乏温暖,临安沦陷后又来到这里,想不到变化如此之大!记得从前的元宵节车水马龙,凝香弥漫的尘土将道路遮暗,华美灿烂的花灯把暗夜照得如同白昼,总是懒得和他人携手同去游赏。谁知道,如今元宵节也会禁止宵行,满城似有凄风苦雨,冷落不堪!还记得宣和旧日,李易安南渡临安,元宵节依旧美景如故。而后辛苦收藏的贵重书卷几乎散失尽净,元宵佳节也无心打扮,任凭鬓发凌乱,写下的感时伤乱的词章,最令人感到凄苦。如今江南欲归无路,我想起身陷长安的杜甫在月夜里思念鄜州的亲人,这种凄苦的心境又有谁知道呢?只好独自对着昏暗的残灯,整夜无眠,外面传来满村的社鼓声。三、(2019石家庄质检)阅读下面这首清词,完成56题。(9分)菩萨蛮纳兰性德黄云紫塞三千里,女墙西畔啼乌起。落日万山寒,萧萧猎马还。笳声听不得,入夜空城黑。秋梦不归家,残灯落碎花。5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起笔两句以如椽之笔描绘景物,黄云、紫塞、女墙、乌啼,边塞苍凉之感油然而生。B“落日”两句,有远有近,有声有色,有动有静,场面宏阔,呈现一片苍茫萧索之景。C这首词意境雄浑,黄云浩渺,紫塞绵延,万山横亘,猎马驰骋,抒发了戍边的豪情。D词作上阕遒劲豪迈,下阕韵致绵长,从浩荡塞歌转为低回离歌,格调豪迈而幽婉。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内容和表达技巧的能力。“抒发了戍边的豪情”错,本词虽然词风豪放,意境开阔,但“黄云”“紫塞”“落日”等词色调苍茫,乌啼、马嘶声声悲凉,况且词人明确说“笳声听不得”“秋梦不归家”,由此可知词人想要表达的应是戍边之苦和思家之愁,而非“戍边的豪情”。答案C6词人在下阕是如何抒发自己深沉的思乡之情的?请具体分析。(6分)答:_解析本题解答方向指向明确,考查下阕的抒情手法。下阕共四句,前两句借景抒情,听不得的笳声、空寂的城池、无边的黑夜使词人倍感孤寂,思乡之情油然而生;第三句直抒胸臆,用不得归家的秋梦直接表达思乡之情;最后一句以景结情,通过灯花纷落的残灯,可以想见词人的孤寂和思乡情切。答案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空城、黑夜、笳声呜咽,使词人更感孤独萧索,引发其思乡之情。直抒胸臆。“秋梦不归家”一句直接点出深沉悲怆的思家之念。以景结情。“残灯落碎花”写残烛燃尽,灯花纷落,词人归梦不成,辗转难眠,思家之愁在这漫漫长夜愈深愈浓。(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诗歌鉴赏这首词作于词人的妻子卢氏病故后,词人秋天随康熙帝巡边塞时。词人离家来到千里之外的边塞,触景生情,深秋的梦也不能带他回到家乡,未免孤寂,生出思乡之情,于是创作出了这首抒发满心愁绪的词。上阕写塞上黄昏之景,描绘边塞黄昏苍凉的秋色。首二句以如椽之笔写景,不胜开阔,直追盛唐边塞诗。接着写“落日万山寒,萧萧猎马还”,豪壮大气不改,初添萧索苍茫之感。上阕四句,连而读之,自是一幅流动的画面:近有城墙西畔的“啼乌”,远则是落日与群山,在红红的落日与苍莽的群山的衬托中,又有萧萧而鸣的猎马飞驰而来。词中的景,有声、有色、有动、有静,把边塞景色的特点展现出来。下阕描绘入夜之景,抒发思乡之情。塞上本就多悲凉之意,再与词人的远戍之苦、思家之心融合在一起,当胡笳吹起时,那充溢着悲凉情调的声音,使词人的心情也随之沉重起来。故而词人说“笳声听不得”,因此整片词的词情忽然黯淡起来。而“空城黑”三字,又为词境增加了些许凄凉之意。“秋梦不归家”直抒胸臆,道出了深蕴在词人心中的悲怆孤独的思乡之情。“残灯落碎花”则写眼前实景,残灯相伴,灯花如泪,簌簌落下。末二句将词人的思乡梦不成与眼前的残灯结合,簌簌而落的灯花又何尝不是词人心碎的隐喻,一个“落”字而境界全出。诗文翻译黄沙漫天,边塞绵延几千里,城墙西畔的乌鸦啼鸣飞起。夕阳西下,群山被暮色的清寒笼罩,猎马萧萧长鸣,在黄昏中归来。胡笳的声音凄凄切切不忍卒听,空寂的城池被黑暗的夜色笼罩。深秋的梦也不能带我回到家乡,一盏残灯相伴,灯花如泪碎落一地。专题强化训练(二十)古代诗歌鉴赏主观题一、(2019南昌市第一次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9分)干戈王中干戈未定欲何之?一事无成两鬓丝。踪迹大纲王粲传,情怀小样杜陵诗。鹡鸰音断人千里,乌鹊巢寒月一枝。安得中山千日酒,酩然直到太平时。注王中,南宋末诗人。鹡鸰:一种嘴细,尾、翅都很长的小鸟,只要一只离群,其余的就都鸣叫起来,寻找同类。后以“鹡鸰”比喻兄弟。语出诗经小雅常棣。中山千日酒:传说中山有仙人能造千日酒,饮之亦千日醉。语出搜神记。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干戈”是古代的两种兵器,后用来泛指战争,暗示了诗歌创作的环境特点。B首联点题,“欲何之”暗示了战乱波及范围之广,写出了诗人无所归依的彷徨。C颔联以王粲和杜甫自比,表明其颠沛流离的生活和悲凉忧伤的情怀与他们完全一样。D全诗充满着满腔的悲愤之情,但文字读来较为轻淡,情感表达比较委婉。解析“完全一样”错。“大纲”指大致相似,“小样”指类似。答案C2诗的最后两联是如何表情达意的?请简要分析。(6分)答:_答案比喻。颈联上句以“鹡鸰”比喻漂泊异地的兄弟,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之情。下句把自己比作月夜里的乌鹊,表达了在外漂泊、居无定所的孤寂凄苦之情。用典。“乌鹊”语出曹操短歌行,表达了怀才不遇的怨愤。“中山千日酒”语出搜神记,表达了期盼太平的美好愿望。反问。尾联运用反问句,表达了对战乱环境的不满之情。诗歌鉴赏此诗抒发了诗人生逢乱世的感受。首联写战争不断,兵荒马乱,自己已经白发苍苍,无处可以去避难。“欲何之”写出了自己身处乱世、无所归依的彷徨;“一事无成”与“两鬓丝”形成反衬,突出年华空逝、功业未就的遗憾。颔联用生逢乱世的王粲、杜甫自比,表现自己生逢乱世颠沛流离的处境和悲凉忧伤的心情。颈联写亲人离散,音信断绝,自己像月夜里的乌鹊一样,找不到安身之所。下句是从曹操短歌行“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化用而来,属于用典。尾联也用典,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