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GB/T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发布-实施-发布自动气象站通用技术规范第4部分:采样和算法General specifications for automatic weather stationsPart 4 : methods of Sampling and calculation(征求意见稿)GB/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ICS1GB/T 前 言本部分是自动气象站通用技术规范系列国家标准之一,该系列标准包括以下部分: 第 1 部分:导则-第 2 部分:术语和定义-第 3 部分:量和单位、传感器的符号-第 4 部分:采样和算法-第 5 部分:终端操作的命令格式-第 6 部分:结构要求和试验方法-第 7 部分:测量性能要求和试验方法-第 8 部分:软件功能要求和试验方法-第 9 部分:安全要求和试验方法-第 10 部分:环境适应性要求和试验方法-第 11 部分:电磁兼容性要求和试验方法-第 12 部分:可靠性要求和试验方法-第 13 部分:质量检验规则-第 14 部分:标志要求和试验方法-第 15 部分:包装、运输、贮存-第 16 部分:随行文件的要求本部分由提出本部分由批准本部分由归口本部分起草单位: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江苏省无锡无线电科学研究所有限公司、中国华云技术开发公司、湖北省气象局、天津气象仪器厂、长春气象仪器研究所、长春气象仪器厂、北京华云东方探测技术有限公司本部分主要起草人:I自动气象站通用技术规范第4部分:采样和算法1 范围本部分规定了自动气象站对气象变量进行测量的采样频率和计算瞬时气象值的方法,以及气象观测业务常用导出量的计算方法,和气象观测业务常用统计量的统计计算方法。本部分适用于自动气象站采集器。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 GB/T *的本部分的引用而成为本部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部分,然而,鼓励根据本部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部分。地面气象观测规范/中国气象局编.-北京:气象出版社,2003.113 瞬时气象值的算法3.1 采样频率、观测时段、计算方法采样频率的实用方案如下:A) 计算瞬时气象值的各个样本应该是用等时间间隔取得的,此时间间隔必须:a) 不超过传感器的时间常数;b) 或者不超过在快速响应传感器的线性化输出之后的模拟量低通滤波器的时间常数;c) 或者样本的数量要足够,以保证样本值的平均值的不确定度能减少到可以接受的水平,也就是说要比对平均值准确度的要求要小。B) 用于估计波动极值(如阵风)的样本,其采样频率应至少四倍于以上 a)和 b)中的说明。常提倡和实行稍比 a)和 b)要快一些的采样频率(如在一个时间常数内取两次)采样,并计算瞬时气象值。基本气象变量的采样频率可采用表 1 提供的数值。观测时段(俗称平均值时间区间)对大多数气象变量而言,一分钟最为合适,风是个例外情况。基本气象变量的观测时段见表 1 。瞬时气象值的计算大致有二种情况:一是观测时段内采样瞬时值(样本)的平均值;二是观测时段内输入脉冲信号的累计(如降水量)。基本气象变量的计算方法列在表 1 中,在对应的章、条号中,可查到计算公式。表 1 瞬时气象值的计算方法气象变量采样频率平均值时间区间示值更新的周期计算方法1 气压6 次/分1 分1 分算术平均法,见 3.2.1。2 温度6 次/分1 分1 分算术平均法,见 3.2.1。3 相对湿度6 次/分1 分1 分算术平均法,见 3.2.1。表 1 (续)4 风a)3 秒钟平均值4 次/秒3 秒1 分风速:移动平均法, 3.2.2。风向:移动单位矢量平均法,3.2.4。b)1 分钟平均值1 次/秒1 分不显示风速:算术平均法,见 3.2.1。风向:单位矢量平均法,见 3.2.3。c)2 分钟平均值1 次/秒2 分1 分风速:算术平均法,见 3.2.1。风向:单位矢量平均法,见 3.2.3。d)10 分钟平均值1 次/秒10 分1 分风速:移动平均法, 3.2.2。风向:移动单位矢量平均法,3.2.4。5 降水量a) 翻斗式有脉冲输入即计数1 分1 分传感器输出脉冲,脉冲数代表降雨量,对脉冲进行计数。见 5 3.1.1。b) 称重式接收传感器输出的频率信号1 分1 分传感器输出的频率信号与筒内水位有对应关系,计算水位的变化即可计算出降水量。见 5.3.1.2。6 辐射a) 辐照度6 次/分1 分1 分算术平均法,见 3.2.1。b) 辐照量1 分1 分由瞬时辐照度值导出,见 5.3.2。7 日照时数1 分1 分设置日照阈值,直接辐射瞬时辐照度值超过日照阈值算为有日照。对有日照的分钟数进行计算。见 5.3.3。8 能见度4 次/分1 分1 分算术平均法,见 3.2.1。9 蒸发量因所选传感不同而异1 分1 分 忽略下雨时的蒸发量,测量不下雨时段内蒸发池水面的高度,根据高度变化计算出蒸发量,见 5.3.4。10 土壤水分6 次/分1 分1 分算术平均算法,见 3.2.1。11扩展项3.2 常用的计算公式和适用场合3.2.1 算术平均法a)计算公式公式 1式中:观测时段内气象变量的平均值;观测时段内第 个气象变量的采样瞬时值(样本),其中,“错误”、“可疑”等非“正确”的样本应丢弃而不用于计算,即令;观测时段内的样本总数,由“采样频率”和“平均值时间区间”决定;观测时段内“正确”的样本数()。注:当且时,可使用去尾平均法计算,将一组数据的一个最大值和一个最小值去掉后计算其余数值的平均值,使平均值集中趋势强。b) 适用场合气压、温度、相对湿度、一分钟平均风速、二分钟平均风速、辐照度、能见度、土壤水分等气象变量平均值的计算。3.2.2 移动平均法a) 计算公式公式 2式中:第 次计算的气象变量的平均值;第 个样本值,其中,“错误”、“可疑”等非“正确”的样本应丢弃而不用于计算;在移动着的平均值时间区间内的第 1 个样本; 当时。 当时。 是平均值时间区间内的样本总数,由“采样频率”和“平均值时间区间”决定。在移动着的平均值时间区间内“正确”的数据样本数。b) 适用场合三秒钟平均风速、10 分钟平均风速等气象变量平均值的计算。3.2.3 单位矢量平均法a)计算公式公式 3其中:式中:观测时段内的平均风向。观测时段内第 个风矢量的幅角(与 y 轴的夹角)。观测时段内单位矢量在 x 轴(西东方向)上的平均分量。观测时段内单位矢量在 y 轴(南北方向)上的平均分量。观测时段内的样本数,由“采样频率”和“平均值时间区间”决定。b) 平均风向的修正应根据、的正负,对进行修正。、,无需修正。、或、,加180。、,加360。注:请注意,不同的软件有不同的修正方法。c)适用场合一分钟平均风向、二分钟平均风向等气象变量平均值的计算。3.2.4 移动单位矢量平均法a)计算公式公式 4其中:式中:第次计算的平均风向。第 个风矢量的幅角(与 y 轴的夹角)。在移动着的平均值时间区间内,单位矢量在 x 轴(西东方向)上的平均分量。在移动着的平均值时间区间内,单位矢量在 y 轴(南北方向)上的平均分量。在移动着的平均值时间区间内的第 1 个样本; 当时。 当时。观测时段内的样本数,由“采样频率”和“平均值时间区间”决定。c) 平均风向修正同公式 3 的修正。c) 适用场合三秒钟平均风向、10 分钟平均风向等气象变量平均值的计算。3.3 风的计算3.3.1 计算风平均值的参数需要计算的瞬时气象值及计算所用的参数见表 2 :表 2 计算风平均值的参数瞬时气象值采样样本间隙计算平均值时使用的样本计算用样本间隙计算平均值的样本数( N )3 秒钟平均值0.25 秒0.25 秒采样瞬时值0.25 秒12 个1 分钟平均值1 秒1 秒采样瞬时值1 秒60 个2 分钟平均值1 秒1 秒采样瞬时值1 秒120 个10 分钟平均值1 分钟平均值1 分10 个3.3.2 计算风平均值的公式针对不同的瞬时气象值计算要求,选用不同的计算公式:a)一分钟、二分钟平均风速选用算术平均法,计算公式 1。d) 三秒钟、10 分钟平均风速选用移动平均法,计算公式 2。e) 一分钟、二分钟平均风向选用单位矢量平均法,计算公式 3。f) 三秒钟、10 分钟平均风向选用移动单位矢量平均法,公式 4。3.4 数据质量控制3.4.1 概述采集器内基本的质量控制规程有:a) 对采样瞬时值的质量控制对采样瞬时值变化极限范围的检查;对采样瞬时值变化速率的检查。b) 对瞬时气象值的质量控制对瞬时气象值变化极限范围的检查;对瞬时气象值变化速率的检查;检查瞬时气象值的最大允许变化速率;检查瞬时气象值的最小应该变化速率:标准偏差的计算。内部一致性检查;自动气象站关键部件的技术监控。3.4.2 标识质量控制过程中,需要对采样瞬时值和瞬时气象值进行标识,这种标识用于定性描述数据置信度。标识的规定见表 3 :表 3 气象数据的标识标识代码值描述00“没有检查”:该变量没有经过任何质量控制检查。01“正确”: 数据没有超过给定界限。02“不一致”: 一个或多个参数不一致;不同要素的关系不满足规定的标准。03“可疑”: 不可信的。04“错误”: 错误数据,已超过给定界限。05“校验过的”:原始数据标记为可疑、错误或不一致,后来利用其它检查程序确认为好的。06“缺失”: 缺失数据(不论何种原因)。3.4.3 采样瞬时值的质量控制3.4.3.1 “正确”数据的基本条件一个“正确”的采样瞬时值,应落在传感器的测量范围内,且相邻两个值的变化速率在允许范围内。其基本条件见表 4 :表 “正确”的采样瞬时值的基本条件序号气象变量传感器测量范围下限传感器测量范围上限允许的变化速率(适用于采样频率5次/分10次/分左右)1气压0.3 hPa2气温2 3地表和土壤温度2 4露点温度2 5相对湿度5 6风向7风速20 m/s8降水量9辐射(辐照度)800 W/m210日照时数11能见度待定12蒸发量待定13土壤体积含水量待定14扩展项传感器测量范围的上、下限由产品标准规定。3.4.3.2 变化极限范围检查验证每个采样瞬时值,应在传感器的正常测量范围内。未超出的,标识“正确”;超出的,标识“错误”。标识“错误”的,不可用于计算瞬时气象值。3.4.3.3 变化速率检查验证相邻采样瞬时值之间的变化量,检查出不符合实际的跳变。每次采样后,将当前采样瞬时值与前一个采样瞬时值做比较。若变化量未超出允许的变化速率,标识“正确”;若超出,标识“可疑”。标识“可疑”的,不能用于计算瞬时气象值,但仍用于下一次的变化速率检查(即将下一次的采样瞬时值与该“可疑”值作比较)。该规程的执行结果是,如果发生大的噪声,将有一个或二个连续的采样瞬时值不能用于计算。3.4.3.4 瞬时气象值的计算应有大于 66(2/3)的采样瞬时值可用于计算瞬时气象值(平均值);风速,应有大于75的采样瞬时值可用于计算二分钟或 10 分钟平均值。若不符合这一质量控制规程,则判当前瞬时气象值计算缺少样本,标识为“缺失”。3.4.4 瞬时气象值的质量控制3.4.4.1 “正确”数据的基本条件一个“正确”的瞬时气象值,应落在规定的界限内,相邻两个值的变化速率应在允许范围内,在一个持续的测试期(一小时)内应该有一个最小的变化速率。“正确”数据的基本条件见表 5。产品标准可自行规定表 中“下限”和“上限”的值。规定的界限依赖季节和自动气象站安装地的气候条件,可以分三种情况:a) 根据当地的历史记载,决定一个“正确”数据的下限和上限;b) 把传感器的测量范围定为一个“正确”数据的下限和上限;c) 设置宽范围和通用的值。表 5 列出的下限和上限是宽范围和通用的值。表 “正确”的瞬时气象值的基本条件序号气象变量下限上限可疑的变化速率错误的变化速率过去60分钟最小应该变化的速率1气压400 hPa1100 hPa0.5 hPa2 hPa0.1 hPa2气温-90 70 3 待定0.1 3a)地表温-80 80 5 10 0.1 (融雪能产生等温条件)b)5cm、10cm、15cm、20cm地温-50 50 0.5 1 可能很稳定c)40cm、80cm地温-50 50 0.3 0.5 d)160cm、320cm地温-50 50 0.1 0.2 4露点温度-80 50 传感器测量:2 3 ;导出量:4 5 4 0.1 5相对湿度0 100 10 15 1 (U95RH)6风向036010(10分钟平均风速大于0.1m/s时)7风速(二分钟、10分钟)0 /s75 m/s10 m/s20 m/s0.5 m/s(10分钟平均风速大于0.1m/s时)8阵风风速0 /s150 m/s待定待定待定9降水量(一分钟)0 m40 mm待定待定待定10辐射(辐照度)0 W/m22000 W/m2800 W/m21000 W/m2待定11日照时数0 min1 min待定待定待定12能见度10 m70 km待定待定待定13蒸发量0 mm100 mm待定待定待定14土壤体积含水量0 100 待定待定待定15扩展项3.4.4.2 变化极限范围检查验证瞬时气象值,应在可接受的界限(下限、上限)范围内。未超出的,标识“正确”;超出的,标识“错误”。3.4.4.3 变化速率检查验证瞬时气象值的变化速率,检查出不符合实际的尖峰信号或跳变值,以及由传感器故障引起的测量死区。a) 瞬时气象值的“最大允许变化速率”当前瞬时气象值与前一个值的差大于表 中“可疑的变化速率”,则当前瞬时气象值通不过检查,标识为“可疑”。若大于表 中的“错误的变化速率”,则标识为“错误”。在极端气候条件下,气象变量可能会发生不同寻常的变化,这种情况下,正确的数据也有可能被标上“可疑”。所以,“可疑”的数据不能被丢弃,而应传输至终端微机或中心站,那里有条件作进一步验证。b) 瞬时气象值的“过去60分钟最小应该变化的速率”由表1可知,瞬时气象值的示值更新周期都为一分钟,也就是说瞬时气象值每分钟都被接受检查。在过去的60分钟内,规定气象瞬时值的“最小应该变化的速率”,同样能帮助验证该值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如果这个值未能通过最小应该变化速率的检查,应标记“可疑”。C) 标准偏差的计算尚在考虑中。3.4.4.4 内部一致性检查用于检查数据内部一致性的基本算法是基于两个气象变量之间的关系。下列条件是成立的:露点温度 td t(气温);风速 WS 00,则风向 WD 一般不会变化;风速 WS 00,则风向 WD 一般会有变化;阵风风速大于等于二分钟和10分钟平均风速;如果日照时间 SD 0,而太阳辐射 E 0,这两个瞬时气象值均不可信;如果太阳辐射 E 500 W/m2,而日照时间 SD 0,这两个瞬时气象值均不可信。如果某个值未能通过内部一致性检验,应标识为“不一致”。3.4.4.5 关键部件的技术监控自动气象站的技术监控(实时监控)规程由产品标准规定,见 GB/T *第 9 部分的 3.8。技术监控用于质量控制和产品维护。技术监控用于质量控制的规程由产品标准规定。4 导出量的算法4.1 海平面气压按“地面气象观测规范/中国气象局编.-北京:气象出版社,2003.11”(以下称地面气象观测规范)第 7 章公式 7.2 计算。4.2 水汽压按地面气象观测规范附录 2“2.水汽压”中的公式计算。4.3 露点温度按地面气象观测规范附录 2“4.露点温度”中的公式计算。4.4 辐照量每分钟的辐照量等于该分钟的瞬时辐照度值乘以 60 秒。4.5 水平面直接辐射总量按地面气象观测规范第 13 章公式 13.1 计算。4.6 日照时数由直接辐射瞬时辐照度值导出。120 W/m2 定为日照阈值,直接辐射瞬时辐照度 EDR (12010%)W/m2 算为有日照。根据每分钟太阳直接辐射瞬时辐照度值,判断有否超过日照阈值,确定有无日照。对有日照的分钟数进行计数。4.7 大气浑浊度按地面气象观测规范第 13 章公式 13.14 计算。4.8 土壤重量含水率由土壤体积含水量导出。公式 5式中:土壤重量含水率,单位是百分率();土壤体积含水量,单位是百分率();土壤水分密度,单位是克每立方厘米(g/cm3);干土壤体积密度,单位是克每立方厘米(g/cm3)。4.9 土壤相对湿度由土壤体积含水量导出。公式 6式中:土壤相对湿度,单位是百分率();土壤重量含水率,单位是百分率();田间持水量,用重量含水率表示,单位是百分率()。4.10 土壤水分贮存量由土壤体积含水量导出。公式 7式中:土壤水分贮存量,单位是毫米(mm);土层厚度,单位是厘米(cm);干土壤体积密度,单位是克每立方厘米(g/cm3);土壤重量含水量,单位是百分率()。4.11 有效土壤水分贮存量 用 4.10 还是用 4.11由土壤体积含水量导出。公式 8式中:有效土壤水贮存量,单位是毫米(mm);土层厚度,单位是厘米(cm);干土壤体积密度,单位是克每立方厘米(g/cm3);土壤重量含水量,单位是百分率();凋萎湿度,单位是百分率()。5 统计量及其统计计算5.1 常用的统计量气象业务常用的统计量有一个或多个时段内的极值、专门时段内的总量、不同时段内的平均值以及累计量,详见表 6 。表中,“当前小时的实时极值”指在当前小时已经过去时间内出现的极值。未注明时,极值包括最大值和最小值。表 6 气象业务常用的统计量气象变量一个或多个时段内的极值专门时段内的总量不同时段内的平均值累计量1 气压当前小时的实时极值及出现时间。每小时的极值及出现时间。2 温度(气温、草面/雪面温度、地面温度)当前小时的实时极值及出现时间。每小时的极值及出现时间。3 相对湿度当前小时的实时最小相对湿度值及出现时间。每小时最小相对湿度值及出现时间。4 风a) 最大风速当前小时的实时极值、相应的风向,及出现时间。每小时的极值、相应的风向,及出现时间。b) 极大风速当前小时的实时极值、相应的风向,及出现时间。每小时的极值、相应的风向,及出现时间。表 6 (续)气象变量一个或多个时段内的极值专门时段内的总量不同时段内的平均值累计量5 降水量(翻斗式、称重式)气象业务上常需要统计专门时段内的雨量每小时的雨量6 辐射a) 辐照度当前小时的实时最大辐照度及其出现时间。每小时的最大辐照度及其出现时间。其中,净辐射还要统计当前小时实时的和每小时的最小辐照度及其出现时间。b) 辐照量当前小时实时的辐照量。每小时的辐照量。7 日照时数每小时的日照时数。8 能见度当前小时的最小能见度及其出现时间。每小时的最小能见度及其出现时间9 蒸发量每小时的蒸发量。10土壤水分a)土壤体积含水量b)土壤相对湿度c)土壤重量含水率d)土壤水分贮存量 每小时平均土壤体积含水量每小时平均土壤相对湿度每小时平均土壤重量含水率每小时平均土壤水分贮存量11扩展项通常,采集器只计算一小时内的统计量。必要时,产品标准可规定采集器计算超过一小时时间区间的统计量。5.2 极值的挑选5.2.1 最大风速在 10 分钟平均风速的瞬时气象值中挑选。一小时内有 60 个瞬时气象值。5.2.2 极大风速在三秒钟平均风速的瞬时气象值中挑选。一分钟内有 240 个瞬时气象值,其中,最大的瞬时气象值为该分钟的极大风速。一小时内有 60 个极大风速,其中,最大的分钟极大风速为该小时的极大风速。5.3 累计量的计算5.3.1 降水量5.3.1.1 翻斗式雨量计a) 瞬时气象值(分钟平均值)累计计算当前分钟翻斗式雨量计的输出脉冲数。脉冲数即翻斗翻转数,代表降雨量。b) 一小时雨量一小时时段内脉冲数的累计,亦即瞬时雨量值的累计。c) 专门时段内的总量专门时段内的累计计算。5.3.1.2 称重筒降水计a)瞬时气象值(分钟平均值)通过测量称重筒降水计输出信号的频率,计算出当前筒内水面高度,从而计算出当前分钟的降水量。算法由制造商的用户手册给出。b) 一小时降水量计算出一小时前后筒内的水面高度差,从而计算出一小时的降水量。c) 专门时段内的总量专门时段内的累计计算。5.3.2 辐照量a) 瞬时气象值(分钟平均值)由辐照度的瞬时气象值(分钟平均值)导出,见 4.4。b) 一小时辐照量累计计算一小时内的瞬时辐照量值。5.3.3 日照时数a) 瞬时气象值(分钟平均值)直接辐射瞬时辐照度值超过日照阈值算为有日照,见4.6。b) 一小时日照时数累计计算一小时出现的有日照次数即日照的分钟数,可得以小时为单位的日照时数。5.3.4 蒸发量a) 瞬时气象值(分钟平均值)忽略下雨时段的蒸发量,测量不下雨时段蒸发池的水面高度,当水面高度降低值达 0.1 mm 时,给出 0.1 mm 的蒸发量。采样频率根据所选传感器而定。注:通常,蒸发 0.1 mm 水层厚度需要若干分钟或者更长一些时间。所以,蒸发量的瞬时气象值多数为 0,少数为 0.1 mm 。由此,当蒸发量的瞬时值为 0 或 0.1 mm 时,并不意味着为 0 的那分钟没有蒸发,为 0.1 mm 的那分钟有蒸发,而是反映了多长时间有 0.1 mm 的蒸发。b) 一小时蒸发量累计计算出一小时内的蒸发量。注:蒸发量的算法需要进一步探讨。19附录A (资料性附录)常见的气象观测数据A1 气压A1.1 实时数据1) 本站气压(瞬时气压值,一分钟平均);2) 海平面气压(瞬时气压值,导出量);3) (当前小时内)最高本站气压及其出现时间;4) (当前小时内)最低本站气压及其出现时间。A1.2 正点数据1) 正点本站气压(瞬时气压值,一分钟平均);2) 正点海平面气压(瞬时气压值,导出量);3) 一小时最高本站气压及其出现时间;4) 一小时最低本站气压及其出现时间。A2 温度A2.1 气温A2.1.1 实时数据1) 气温(瞬时温度值,一分钟平均);2) (当前小时内)最高气温及其出现时间;3) (当前小时内)最低气温及其出现时间。A2.1.2 正点数据1) 正点气温(瞬时温度值,一分钟平均);2) 一小时最高气温及其出现时间;3) 一小时最低气温及其出现时间。A2.2 草面/雪面温度A2.2.1 实时数据1) 草面/雪面温度(瞬时温度值,一分钟平均);2) (当前小时内)草面/雪面最高气温及其出现时间;3) (当前小时内)草面/雪面最低气温及其出现时间。A2.2.2 正点数据1) 正点草面/雪面温度(瞬时温度值,一分钟平均);2) 一小时草面/雪面最高温度及其出现时间;3) 一小时草面/雪面最低温度及其出现时间。A2.3 地面温度A2.3.1 铂电阻A2.3.1.1 实时数据1) 地面温度(瞬时温度值,一分钟平均);2) (当前小时内)地面最高温度及其出现时间;3) (当前小时内)地面最低温度及其出现时间。A2.3.1.2 正点数据1) 正点地面温度(瞬时温度值,一分钟平均);2) 一小时地面最高温度及其出现时间;3) 一小时地面最低温度及其出现时间。A2.3.2 红外A2.3.2.1 实时数据1) 地面温度(瞬时温度值,一分钟平均);2) (当前小时内)地面最高温度及其出现时间;3) (当前小时内)地面最低温度及其出现时间。A2.3.2.2 正点数据1) 正点地面温度(瞬时温度值,一分钟平均);2) 一小时地面最高温度及其出现时间;3) 一小时地面最低温度及其出现时间。A2.4 地温A2.4.1 实时数据1) 5 cm地温(瞬时温度值,一分钟平均);2) 10 cm地温(瞬时温度值,一分钟平均);3) 15 cm地温(瞬时温度值,一分钟平均);4) 20 cm地温(瞬时温度值,一分钟平均);5) 40 cm地温(瞬时温度值,一分钟平均);6) 80 cm地温(瞬时温度值,一分钟平均);7) 160 cm地温(瞬时温度值,一分钟平均);8) 320 cm地温(瞬时温度值,一分钟平均)。A2.4.2 正点数据1) 正点5 cm地温(瞬时温度值,一分钟平均);2) 正点10 cm地温(瞬时温度值,一分钟平均);3) 正点15 cm地温(瞬时温度值,一分钟平均);4) 正点20 cm地温(瞬时温度值,一分钟平均);5) 正点40 cm地温(瞬时温度值,一分钟平均);6) 正点80 cm地温(瞬时温度值,一分钟平均);7) 正点160 cm地温(瞬时温度值,一分钟平均);8) 正点320 cm地温(瞬时温度值,一分钟平均)。A3 相对湿度A3.1 实时数据1) 湿球温度(瞬时温度值,一分钟平均);2) 相对湿度(瞬时湿度值,一分钟平均);3) (当前小时内)最小相对湿度及其出现时间;4) 水汽压(瞬时值,导出量);5) 露点温度(瞬时值,导出量)。A3.2 正点数据1) 正点湿球温度(瞬时温度值,一分钟平均);2) 正点相对湿度(瞬时湿度值,一分钟平均);3) 一小时最小相对湿度及其出现时间;4) 正点水汽压(瞬时值,导出量);5) 正点露点温度(瞬时值,导出量)。A4 风A4.1 实时数据1) 阵风风向(三秒钟平均,但一分钟只保留一个与该分钟内最大阵风风速对应的阵风风向值);2) 二分钟平均风向(每分钟示值更新);3) 10 分钟平均风向(每分钟示值更新);4) 阵风风速(三秒钟平均,但一分钟只保留一个该分钟内最大的阵风风速值);5) 二分钟平均风速(每分钟示值更新);6) 10分钟平均风速(每分钟示值更新的);7) (当前小时内)极大风速(最大的阵风风速),相应风向及其出现时间;8) (当前小时内)最大风速(最大的10分钟平均风速),相应风向及其出现时间。A4.2 正点数据1) 正点阵风风向(三秒钟平均,但一分钟只保留与该分钟内最大阵风风速对应的一个阵风风向值);2) 正点二分钟平均风向;3) 正点10 分钟平均风向;4) 正点 阵风风速(三秒钟平均,但一分钟只保留一该分钟内最大的个阵风风速值);5) 正点二分钟平均风速;6) 正点10分钟平均风速;7) 一小时极大风速(最大的阵风风速),相应风向及其出现时间;8) 一小时最大风速(最大的10分钟平均风速),相应风向及其出现时间。A5 降水量A5.1 翻斗式A5.1.1 实时数据雨量(瞬时雨量值,当前分钟的统计)。A5.1.2正点数据一小时雨量(一小时时段内的累计)。A5.2 称重式A5.1.1 实时数据降水量(瞬时降水量值,当前分钟的计算)。A5.1.2正点数据一小时降水量(一小时时段内的计算)。A6 辐射A6.1 实时数据1) 总辐射辐照度(瞬时辐照度值,一分钟平均);2) (当前小时内)总辐射总量(累计当前小时的分钟辐照量);3) (当前小时内)总辐射最大辐照度及其出现时间;4) 净辐射辐照度(瞬时辐照度值,一分钟平均);5) (当前小时内)净辐射总量(累计当前小时的分钟辐照量);6) (当前小时内)净辐射最大辐照度及其出现时间;7) (当前小时内)净辐射最小辐照度及其出现时间;8) 直接辐射辐照度(瞬时辐照度值,一分钟平均);9) (当前小时内)直接辐射总量(累计当前小时的分钟辐照量);10) (当前小时内)直接总辐射最大辐照度及其出现时间;11) (当前小时内)水平面直接辐射总量(导出量);12) 散射辐射辐照度(瞬时辐照度值,一分钟平均);13) (当前小时内)散射辐射总量(累计当前小时内的分钟辐照量);14) (当前小时内)散射辐射最大辐照度及其出现时间;15) 反射辐射辐照度(瞬时辐照度值,一分钟平均);16) (当前小时内)反射辐射总量(累计当前小时内的分钟辐照量);17) (当前小时内)反射辐射最大辐照度及其出现时间;18)辐射日照时数(瞬时日照值,当前分钟的,导出量);19) 大气浑浊度(导出量);20) 计算大气浑浊度的直接辐射辐照度;21) A波段紫外辐射辐照度(瞬时辐照度值,一分钟平均);22) (当前小时内)A波段紫外辐射总量(累计当前小时内的分钟辐照量);23) (当前小时内)A波段紫外辐射最大辐照度及其出现时间;24) B波段紫外辐射辐照度(瞬时辐照度值,一分钟平均);25) (当前小时内)B波段紫外辐射总量(累计当前小时内的分钟辐照量);26) (当前小时内)B波段紫外辐射最大辐照度及其出现时间。A6.2 正点数据1) 正点总辐射辐照度(瞬时辐照度值,一分钟平均);2) 一小时总辐射总量;3) 一小时总辐射最大辐照度及其出现时间;4) 正点净辐射辐照度(瞬时辐照度值,一分钟平均);5) 一小时净辐射总量;6) 一小时净辐射最大辐照度及其出现时间;7) 一小时净辐射最小辐照度及其出现时间;8) 正点直接辐射辐照度(瞬时辐照度值,一分钟平均);9) 一小时直接辐射总量;10) 一小时直接总辐射最大辐照度及其出现时间;11) 一小时水平面直接辐射总量(导出量);12) 正点散射辐射辐照度(瞬时辐照度值,一分钟平均);13) 一小时散射辐射总量;14) 一小时散射辐射最大辐照度及其出现时间;15) 正点反射辐射辐照度(瞬时辐照度值,一分钟平均);16) 一小时反射辐射总量;17) 一小时反射辐射最大辐照度及其出现时间;18) 一小时辐射日照时数(一小时内有日照的分钟数累计,导出量);19) 大气浑浊度(导出量);20) 计算大气浑浊度的直接辐射辐照度;21) 正点A波段紫外辐射辐照度(瞬时辐照度值,一分钟平均);22) 一小时A波段紫外辐射总量;23) 一小时A波段紫外辐射最大辐照度及其出现时间;24) 正点B波段紫外辐射辐照度(瞬时辐照度值,一分钟平均);25) 一小时B波段紫外辐射总量;26) 一小时B波段紫外辐射最大辐照度及其出现时间。A7 日照时数A7.1.1 实时数据日照时数(瞬时日照值,当前分钟的,导出量)。A7.1.2 正点数据一小时日照时数(一小时内有日照的分钟数累计,导出量)。A8 能见度A8.1 实时数据1) 能见度(瞬时能见度值,一分钟平均);2) (当前小时内)最小能见度及其出现时间。A8.2 正点数据1) 正点能见度(瞬时能见度值,一分钟平均);2) 一小时最小能见度及其出现时间。A9 蒸发量A9.1 实时数据蒸发量(瞬时蒸发量值,一分钟平均);A9.2 正点数据一小时蒸发量(一小时时段内的计算)。A10 土壤水分A10.1 实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