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前导学案.doc_第1页
课前导学案.doc_第2页
课前导学案.doc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能够自主学习的你是最棒的!20.厄运打不垮的信念课前预习:(读一读、圈一圈、写一写)感受数字的魅力,丰富人物形象1.朗读课文第一节,抓住数字,谈谈自己的体会。2.我的收获:从 数字中,我感受到了(看到了) 从 数字中,我感受到了(看到了) 从 数字中,我感受到了(看到了) 从 数字中,我感受到了(看到了) 感受信念的力量,人物形象更丰满1.朗读课文,画出文中最能触动你心灵的语句,抓关键词句读一读,谈谈自己的体会。2.我的收获:从 ,我读出了 。从 ,我读出了 。从 ,我读出了 。从 ,我读出了 。从 ,我读出了 。从 ,我读出了 。3.品读补充材料,你会对课文有更深的理解。谈迁写国榷清顺治四年(1647年)八月的一天夜里,劳累了一天的人们都入睡了,只有钱塘江还在响着震耳的涛声。老秀才谈迁觉得周身不适,只好一改平日夜读的习惯,倒在床上昏然入睡了。他哪里想到,此时小偷正躲在屋外枣林里,等待时机呢。谈迁家徒四壁,小偷抱起床头的箱子。三步两步钻进枣林,无影无踪了。小偷偷走的并不是金银财宝,而是老秀才二十几年的心血国榷的手稿。当谈迁发现他的书稿被窃,顿时觉得世界在他面前倒塌了,一下子跌坐在地上,老泪纵横地哭着:“噫!吾力殚矣!”打击来得如此突然,如此惨重。老秀才两眼死盯着放过书箱的地方,二十几年写书的甘苦,一齐涌上心头谈迁二十七岁那年,母亲去世了。他守孝在家,对着孤灯伏案苦读。为着他嗜书如命,人们都笑他有书癣。有时替人家办事,东家送他一部书,他会高兴得不得了。他博览群书,那怕是坏书世要读上一遍。他最感兴趣的还是历史,特别是有关明朝的史事。守孝期间也读到一部陈建著的皇明通纪,觉得写的实在太差,史事错讹,见解肤浅,哪算得“通纪”?就是明朝实录,也颇多不实之处,多是几经删节,窜改,黑白颠例,是非混淆;隐去了历史真相,哪里是“实录”?所以他下定决心,自己动手,编出一部信实可靠的国史,留给后世。一个家境清贫、仅靠为人作记室来维持生计的平民百姓,想编修一部明代编年史,又谈何容易!首先碰到的是史料的匮乏,当时象实录一类的书还是手抄本,多藏在豪门士绅之家。谈迁必须托人情走后门,才能借阅或允许抄录。有时事先讲好了的,可是早上去了等到晚上也见不到主人的面,只得扫兴而归。偶尔借到了珍本,人家不让带走,他只好从袋子里掏出纸笔,就在人家书房里抄起来,东家的白眼也只能装作没有看见了。除了借书、抄书,谈迁还到处寻访古迹轶闻,每有所得就记在纸上。日积月累,案头上的稿子越积越厚,终于在1626年3月,经过他的精心编次,一部一百卷的国榷初稿完成了。他在自序中高兴地写道:“故予窃感明史而痛之,屡欲振笔,辄自惭怒臂,不敢称述。间窥诸家编年,于伪陋肤冗者妄有所损益,阅数岁,裒然成性。”但是,谈迁并没有在成就面前止步,他以一个史家严肃的态度,不断对书稿进行反复修改增补。听说哪里有新的材料,便背上行李、雨伞、干粮,去抄录,即便是步行百里也在所不辞。特别是明亡之后,他怀着对故国的思念,以一个爱国遗民的感情,来收集补述崇祯、弘光两朝的史实,终于求得了先朝历史的完整。全书前后修改了六次。尽管谈迁没有钱将它刊刻问世,但是这部手稿凝聚了二十多年的血汗,得来是多么不易啊!万万没有料到一夜之间它竟然不翼而飞,怎能不让他呼天喊地,痛不欲生呢?谈迁是个坚强的人,他大哭一场之后,擦干了眼泪说:“吾手尚在,宁已乎!”这位年过半百的老人,从零开始,又写起来了。他以实录为基础,找来不同的本子作参考。尽管年纪大了,已非当年那样精力充沛,但他仍然是不避酷暑严寒,风尘仆仆奔走于嘉善,归安、吴兴钱塘之间,为夺回他失去的国榷奋斗着。有志者,事竟成。又过了几年,在他六十岁那年,一部新的国榷又写成了。使谈迁觉得不足的是崇祯一朝史事,没有实录,许多记载都是来自传闻,毕竟不失可靠。如果能到北京找些当事人核对一下就好了。去北京,又谈何容易?光是路费和食宿之资就无从筹划,只能想想而已。也是天从人愿,恰好义乌朱之锡进京作弘文院编修,聘请谈迁作记室。谈迁虽然年事已高,还是满口答应下来,带上书稿就同朱之锡北上进京了。到了北京,谈迁除了替朱之锡作些文字工作之外,就是为他的国榷收集材料,一有时间,就去寻书访人、探寻遗迹,脚磨起了泡,走迷了路,依旧兴致勃勃,简直象中了魔,不知困难、疲劳为何物。前朝的降臣、皇亲,宦官和公侯的门客,他几乎遍访无遣,就连当年祟祯邸报也借到了手,取得了核对书稿的第一手资料。他的东家朱之锡说他“踵副其目,腕酬其踵”,谈迁真是充分调动了脚、眼、手的积极性。脚顺着眼睛奔跑,手又忙着记录所见所闻,其辛苦可想而知。他这个南方人,在沙尘四起、人多如蚁的北京,生活很不习惯。地位的卑微又加不善交际,给他带来无限的苦恼。致使他在精神上身体上受到摧残,但是他真正做到了贫而无怨,泰然处之,并且最终从收集到的丰富史料中得到了欣慰的补偿。国榷这部书稿的质量得到进一步提高。他在一首诗中写道:“往业倾颓尽,艰难涕泪余,残编催自发,犹事数行书。”这便是他一生奋斗的写照。1656年2月,六十多岁的谈迁,回到家乡。大约第二年就去世了。国榷一书由于清初统治者压制民族反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