味之三辨.doc_第1页
味之三辨.doc_第2页
味之三辨.doc_第3页
味之三辨.doc_第4页
味之三辨.doc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诗味三辨摘要:“味”发展到今天,无论是在哲学,还是诗学中,其意义都是很丰富的了,想要全面解释诗歌乃至整个文学中的“味”是很难的,因为一方面“味”是一个极为感性的词,古今文人运用起来也不免感性,很少有诗评家在“以味论诗”时对“味”做一个语义的考证。另一方面,就是中国古代诗话的风格是“以诗论诗”的,很多诗话本身就是诗或者是具有“诗的气质”。关键词:味,哲学之味,诗学之味,诗味,诗之味。“味”在中国古代诗论中的地位是不言而喻的,几乎所有的古代诗话都有对于“味”的思考。很多学者认为“诗味之味”源于“食味之味”,更有说文解字将“味”解释为“味,滋味也,从口,未声。”其实“味”源于口舌之味的解释是很自然的,这种带有“比”的思想的语言现象在中国古代哲学,美学,诗学中是屡见不鲜的,如“山”“水”“玉”“气”“体”“风骨”等等。“味”发展到今天,无论是在哲学,还是诗学中,其意义都是很丰富的了,想要全面解释诗歌乃至整个文学中的“味”是很难的,因为一方面“味”是一个极为感性的词,古今文人运用起来也不免感性,很少有诗评家在“以味论诗”时对“味”做一个语义的考证。另一方面,就是中国古代诗话的风格是“以诗论诗”的,很多诗话本身就是诗或者是具有“诗的气质”。这样我们要弄明的诗中之味,真是“欲辨已忘言”了。但无论多难做学问总讲究“接着做”的,姑且运用西方语义分析的方法来辨一下这个“味”,权作抛砖。一,“哲学之味”与“诗学之味”。论语上讲到“子在齐,闻韶乐,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这里的肉味就是肉的味道了,然而把肉味同音乐联系起来是什么意思呢?在史记中有“学之”之谓,就是孔子学习舜乐韶,而得到净化故不知世俗之食欲。这里所讲的其实是个哲学问题了,就是音乐能够陶冶人性情,让人忘记一些欲望,这一点也与孔子的礼乐之教是一以贯之的。在礼记乐记中有这样的论述:“清庙之瑟,朱弦而疏越,一倡而三叹,有遗音者矣。大飨之礼,尚玄久而徂腥鱼,大羹不和,有遗味者矣。是故先王之制,礼乐也,非以极口腹耳目之欲也,将以教平民好恶,而反人道之正也。”这里很清晰的说明了,音乐是要有遗音的,就是把音乐变得悠远,平淡人们的心性,而不是演奏让人们心生欲望的音乐,“大羹”就是肉汤,不要调和味道,就会让人回味无穷,而不会心生厌倦再去寻求更加美好的味道。这就是所谓的“先王之制”“礼乐之教”。所以这里的“味”有两种解释,一种是“遗味”一种是“极口腹之欲”。无论怎样解释都还在哲学的范畴中,与后世用来论诗的“味”是完全两种概念,不应该这样去混淆。从“味”这一概念,还可以看到儒道哲学一个本质的区别,就是儒家承认人的欲望,试图加以克制,所谓“克己复礼”就是了。而道家则是从源头上就反对人的欲望,所谓“无为而治”是了。老子第六十章:“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王弼解释“无味”为“恬淡为味”是不正确的,因为道家的思想在“无为”这个事情上说的还是比较彻底的。不是说“无为”就是为可为之为,道家在庄子时就明确的质疑儒家的“可为之为”,所以坚持“无为”。至于“味”,在老子那里就是真正的“无味”,而王弼的“恬淡为味”同礼记中的“大羹不和,有遗味者矣”大至相仿。所以老子说的“味”包括“机口腹之欲”和“遗味”,当然也是哲学思考了。先秦典籍中很有一些关于“味”的记载,基本上都是围绕以上两种“味”的解释来说的。当然也有的涉及到美学问题的,如荀子王霸云:“故人之情,口好味而臭味莫美焉”讲的是审美快感的问题。魏晋时代是个文的自觉的时代。陆机最早在文赋中提到“味”。他说:“或清虚以婉约,每除烦而去滥,阙大羹之遗味,同朱弦之清泛,随一唱而三叹,固即雅而不艳。”显然陆机把礼记上的“大羹之遗味”运用到了诗论上来,其选取的角度在于论述诗文的风格,陆机认为“大羹之遗味,朱弦之清泛”是文学所应该追求的一种体制。虽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诗味”,但可以算是“诗之味”了。这与钟嵘的“滋味”,司空图的“韵味”,严羽的“趣味”都是在诗学这个范畴中来运用味的。乃至后世“有趣者好诗,无味者劣诗”和“辨味”之说,都属于“诗学之味”。 二,诗味与诗之味。上面所讲的哲学之味与诗学之味,哲学之味基本上说的是先秦以前对于“味”的理解。汉朝有对于味的论述,大致是关于食味或品味的解释。然而魏晋后,从诗学的角度来提到“味”的现象越来越多,比如刘勰的文心雕龙中对于“味”的阐释,当然刘勰只是在一些完整的意义上牵扯出“味”来,并没有给予它完整的意义。钟嵘在诗品中提到“夫四言,文约意广,取效风骚,便可多得,每苦文繁,而意少,故世罕可焉,五言居文词之要,是众作之有滋味者也,故云会于流俗。岂不以指事造形,穷情写物,最为详切者耶!”钟嵘这里说到五言诗是“众作之有滋味者”,是相对于四言及五言以外的文体而讲的。诗经楚辞中的作品虽然运用了赋比兴的手法,但细细体察会发现这些作品大多讲究意义,而不善于文辞的玩味,所以钟嵘说五言最具诗味。也就是从五言诗开始,诗歌才真正的做到“诗的自觉”,而且五言诗一直延续至今,成为诗歌最典型的典范。从五言诗中汲取的关于诗之所以为诗的这种气质,可以称作诗味。“诗味”一词的内涵其实要更加丰富,一方面诗歌要有“味”,古代就有“无味则劣诗”之说,因为受到诗体的限制,尽管一些无味之诗只要符合五言七言种种格式我们就可以成为诗,其实没有诗味的诗是否可以成为诗是个需要讨论的问题。其一,古代就有一些诗评家认为无味之诗不可以成为诗的,如宋代杨时在龟山先生语录中说:“学诗不在语言文字,当想其气味,则诗之意得矣。”显然把诗味当做诗歌的首要因素。司空图则更是直截了当的说:“文之难,而诗之难尤难。古今之喻多矣,而愚以为辨于味,而后可以言诗也。”可见无味之诗至少在古人心中是不被承认的。其次,打破固定的格式后,现代诗歌都是以富有诗味为自己正名的。另一方面,正因为诗一定要有味才使得由于诗的存在而产生的“诗味”或者说的具有诗歌特点的韵味我称为诗的气质,才作为一个美学范畴和诗学概念被确立下来,其具体涵义将在下面讲到。这里我们要区分另一个概念,即诗之味。简单的说就是诗的味或诗歌的风味。古代诗话中有“辨诗”之说,同样也有“辨味”之说,意思就是辨别诗歌中不同风格的味。唐代的皎然用十九个字概括诗歌的十九种风格,最后他归结道:“其一十九字,括文章德体,风味尽矣。”对于不同诗味的辨别,诗论家还从另外的角度进行的,如杨万里在江西宗派诗序中说:“江西宗派诗者,诗江西也,人非皆江西也。人非皆江西,而诗曰江西者何?系之也。系之者何?以味不以形也。”杨万里指出不同的诗歌流派是以“诗之味”来做分辨。姜夔白石道人诗说提到:“一家之语,自有一家之风味。”姜夔指出不同的诗人具有不同的风味。可见“诗之味”指的是诗的风味,关涉到诗学中的风格和流派的种种问题了 。“诗味”同“诗之味”无疑都是“诗学之味”。只是两者有所不同。“诗味”宏观来讲的,是普遍的“诗之味”,是“诗之味”的综合化。而“诗之味”是微观上讲的,是个别的“诗味”,是“诗味”的具体化。另外,“诗味”是诗歌的共性,而“诗之味”则旨在存异了。三,“感性之味”与“意蕴之味”。红楼梦第二十三回关于林黛玉听西厢记台词有这样的描写:“又听唱到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不觉点头叹息,心下自思道:原来戏上也有好文章,可惜世人只知看戏,未必能领略其中的趣味。想毕亦发如醉如痴站立不住,便一蹲身坐在一块山子石上,细嚼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八字的滋味。”这里分别写到“趣味”和“滋味”,那么“趣味”与“滋味”有何区别?“趣味”旨在味之有趣,味是诗的感觉或者说是诗之给人的直觉,“趣”则是“兴趣”,严羽的“兴趣说”是指“感兴生情,而发于吟咏,自然成趣。”这样由味兴趣,趣味之谓也。也就是说“趣味”是富有情趣的感觉,这时的“味”是感性层面。“滋味”可溯到钟嵘的“滋味” 说。诗品序中“夫四言,文约意广,取效风骚,便可多得,每苦文繁,而意少,故世罕可焉,言居文词之要,是众作之有滋味者也,故云会于流俗。岂不以指事造形,穷情写物,最为详切者耶!”这里的滋味是五言一个独特的功效,或言是五言诗的特点,同时也是五言诗所追求的一种境界了,然而钟嵘又认为通过“指事造形,穷情写物”与“宏斯三义酌而用之”所达到的“滋味”是一种“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的“诗之至”,可见钟嵘认为“滋味”是五言的最高追求,并不是容易达到的。颜氏家训文章篇中“至于陶冶性灵,从容讽谏,入其滋味,亦乐事也。”说的是作诗文达到陶冶人的性灵,能够自在的讽谏时弊,深入事物的深层意蕴,也是一件乐事了。可见诗之有滋味在魏晋至唐时期是衡量五言诗的首要标准了。虽然在钟嵘的诗品中正面论述“滋味”很少,但他对诗家品评,却无时无刻不关注着五言诗中的“滋味”。如诗品序“永嘉时,贵黄者,稍尚虚谈。于时篇什,理过其辞,谈乎寡味。”又如诗品上卷晋黄门郎张协篇中说张协之诗“词彩葱葸,音韵铿锵,使人味之, 不倦”,前者论及永嘉诗作的“平淡寡味”,后面又说张协的诗让人品味起来回味无穷,可见诗品中的“味”即“滋味”要求诗歌要有鲜明的风格,独特词彩,丰富的意蕴,是属于在诗歌意蕴层面来讲的。以上是对“诗味”这一概念的梳理,希望对研究“诗味”的同志有所启示。参考文献:1殷寄明:说文解字精读,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