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学佛必发菩提心省庵大师说:“尝闻入道要门,发心为首。修行急务,立愿居先。愿立,则众生可度;心发,则佛道堪成。苟不发广大心,立坚固愿,则纵经尘劫,依然还在轮回。虽有修行,总是徒劳辛苦。”显密大乘佛法,虽然形式有所不同,修行各有侧重,但接引众生离苦得乐、返妄归真的宗旨,却从始至终未曾改变,也就是菩提心的主旨永远不变。如果说空性慧像母亲一样,是三乘菩提的共因;那么菩提心则如父亲,是无上菩提的决定因。华严经云:“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根,是名魔业。”菩提心是一切大乘修行之基础,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之根本,自他利乐之源泉,灭除一切烦恼无明之甘露,直达无余涅槃彼岸之津梁。永明延寿禅师说:“若一发心,功德无际,念念圆满十波罗蜜。”发菩提心论云:“当发如是心,我今志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求余果,誓心决定,故魔宫震动,十方诸佛,悉皆证知。”什么是菩提心?依据寂天菩萨的入菩萨行论,菩提心可以分为两类:一是“世俗菩提心”,一是“胜义菩提心”。“世俗菩提心”又分为“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所谓“愿菩提心”,简言之,就是为利众生愿成佛之心。发愿为尽虚空、遍法界一切有情、无情众生,志求无上菩提,成就佛道,并且愿令一切众生都能够成就佛道。所谓“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能够发起这样的心,就是“愿菩提心”。愿心是行心之始,行心乃愿心之成。也就是说,我不仅要发愿为了一切众生成就佛道,而且我落实到具体的践行当中去,实践四弘誓愿,广修六度万行,进入大乘见、修、行、果等无量法门的修持中,这就是“行菩提心”。经过“愿、行菩提心”的修持,因缘成熟,学人明了法性,现见诸法实相,入“见道”位,即获得“胜义菩提心”。何谓“胜义菩提心”?超越一切戏论与边际,远离一切造作与执着,空性智慧与大慈周遍双运无二之结晶,堪称胜义菩提心的定相。若广说其甚深涵义,则无量无边。菩提心之相依据省庵大师的劝发菩提心文,发心之相有八,即:邪、正、真、伪、大、小、偏、圆。“世有行人,一向修行不究自心,但知外务。或求利养,或好名闻,或贪现世欲乐,或望未来果报。如是发心,名之为邪。“既不求利养名闻,又不贪欲乐果报;唯为生死,为菩提。如是发心,名之为正。“念念上求佛道,心心下化众生。闻佛道长远,不生退怯。观众生难度,不生厌倦。如登万仞之山,必穷其顶;如上九层之塔,必造其巅。如是发心,名之为真。“有罪不忏,有过不除,内浊外清,始勤终怠。虽有好心,多为名利之所夹杂;虽有善法,复为罪业之所染污。如是发心,名之为伪。“众生界尽,我愿方尽。菩提道成,我愿方成。如是发心,名之为大。“观三界如牢狱,视生死如冤家。但期自度,不欲度人。如是发心,名之为小。“若于心外,见有众生,及以佛道,愿度愿成,功勋不忘,知见不泯。如是发心,名之为偏。“若知自性是众生,故愿度脱;自性是佛道,故愿成就。不见一法,离心别有。以虚空之心,发虚空之愿,行虚空之行,证虚空之果,亦无虚空之相可得。如是发心,名之为圆。什么是真正的发菩提心呢?去邪,去伪,去小,去偏;取正,取真,取大,取圆。如此发心,方得名为真正发菩提心。发起菩提心的功德宗喀巴大师说:“若无菩提心摄持,出离不成无上觉,圆满安乐之因故,智者应发菩提心。”即便我们已经具备了猛厉的出离心,但所作任何善业只是解脱之因,不能成为圆满究竟佛果之因,不能成为解脱一切有情离苦得乐的无上菩提之因。如果我们具备了菩提心,则所作一切善业,下至施鸟一口食,都将成为大乘法,成为成佛之因;对于具有菩提心的补特伽罗,十方诸佛视如亲子,诸大菩萨视如兄弟。所以,欲求佛位者必发菩提心。如发菩提心论云:“若人求佛慧,通达菩提心,父母所生身,速证大觉位。”宗喀巴大师的三主要道总结了发菩提心的十种利益:1入大乘门。是否进入大乘之列,取决于相续中是否生起菩提心。2获佛子名。是否能成为佛子,取决于有无菩提心。行者若发起菩提心,菩萨们将视其如手足同胞,十方诸佛也将像转轮王得到太子一般欢喜,此人已成佛子;何时与此心分离,何时即己不在大乘菩萨之列。3映蔽声闻。弥勒解脱经中说,譬如王子虽小然能映蔽诸耆老臣僚,金翅鸟虽小而能映蔽其它禽鸟;相续中发菩提心之初业菩萨,也能映蔽一切声闻、独觉众。4成就最胜福田。相续中发起菩提心的人,当成为人天的最上供养田,所谓“人天世间皆应礼敬”,“除苦妙甘霖,其福何能量”。5易圆满资粮。宗大师说:“犹如最胜点金汁,垢身得此将转成,无价之宝胜者身,故应坚持菩提心。”圆满福德资粮,没有比发菩提心更殊胜的方法。倘若不是怀着菩提心,纵使经历几十万劫,将摩尼宝装满三千大千世界,布施给亿万有情,其果报终究有竭尽的一天,因为这一布施既非菩萨行,也不是成佛之因。反之,如果怀有菩提心,即便只布施畜生一抟之食,其果报也是无穷无尽,因为这一布施既是菩萨行,也是成佛之因。6速净罪障。诸净罪法中,没有比发菩提心更为殊胜的。无著菩萨修习十二年的善业,抵不上他刹那生起大悲心的力量。正如入行论中所说:“罪恶力大极难当,舍此圆满菩提心,何有余善能胜彼?”宝树经云:“犹如大地,菩提心能消融一切不善法;如劫终之火,菩提心能焚毁一切罪业。”7成就所愿。菩提心发起之后,当能实现现前与究竟的一切目标。最殊胜的目标就是为一切有情除去生死等一切痛苦,并为他们成办究竟解脱之乐。8损害与中断不侵。菩萨能够得到双倍于转轮王的保护。昼夜六时,一切伤害、魔祟、障难等不会发生;四大天王不请自来,像仆人那样随时卫护。9速疾圆满一切地道 。生起一切善法的根本是菩提心,有菩提心者,即使小到布施给乌鸦一口之食的善根,都能转成佛位之因。所以,地道的圆满将极其迅速。10成就众生无余安乐之良田。菩提心是一切法蕴的心要、诸大菩萨的修持中心,故能成为一切众生究竟安乐的最胜良田。总而言之,诸菩萨即便发一念菩提心,其福德果报都是百千万劫说不能尽,况复一日一月一岁乃至百岁,发起、受持真实菩提心,一切诸佛于无量阿僧祇劫,赞其功德亦不可尽。如大集经无尽意菩萨品说;“譬如天雨一滴之水堕大海中,其滴虽微,终无灭尽。菩萨善根愿向菩提,亦复如是,无有灭尽。”菩萨发心无有齐限,等众生界,虚空无尽故,众生无尽;众生无尽故,菩提无尽;菩提无尽故,回入菩提大海之福德亦永无穷尽。勇授请问经说:“菩提心福德,假设若有色,遍满虚空界,福尤过于彼。”纵然初发心菩萨有时会现出昏睡或放逸的行为,但是他们利益众生的意行功德,依然会相续不断的增长。如龙树的宝鬘论:“此无边众生,菩萨依大悲,从苦而拔济,愿彼般涅槃,从发此坚心,行住及卧觉,或时小放逸,无量福恒流。”菩提心修法既然发起菩提心具备如此殊胜的功德,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发起真实无伪的菩提心呢?按照世亲菩萨在发菩提心经论上所说,菩萨发起菩提心需要十法:“若菩萨亲近善知识,供养诸佛,修集善根,志求胜法,心常柔和,遭苦能忍,慈悲淳厚,深心平等,信乐大乘,求佛智慧。若人能具如是十法,乃能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发心修证无上菩提复有四种因缘:“一者,思惟诸佛发菩提心;二者,观身过患发菩提心;三者,慈愍众生发菩提心;四者,求最胜果发菩提心。”依据阿底峡尊者和寂天菩萨的教言,修学菩提心可以分为二种方法:一、七重因果;二、自他相换。一、七重因果七重因果的教授传自阿底峡尊者,内容包括:1. 认知一切有情为母(亲疏平等);2. 忆一切如母有情之关爱;3. 思有所报;4. 以慈心视之(愿彼得乐,慈);5. 以悲心视之(愿彼离苦,悲);6. 发愿救度一切众生到彼岸(无苦安乐,喜);7. 欲成正觉以利他(虽行六度万行而不执实有,平等心,舍)。七重因果之法易于上手,修学菩提心逐步深入。二、自他相换自他相换的教授始传自寂天菩萨。华智仁波切曾以一个譬喻说明了自他相换的标准:有五个放牧的人,其中却只有一个人有一件仅够四个人使用的雨衣。当他们遇到一场大雨时,雨衣的主人就把雨衣让给其他四个人,而甘愿自己挨雨淋。如果在所有的事情上都能够这样去做,这就是真正的自他相换之心。很多人不但做世间法是为了自己,而且连出世间的闻、思、修,也完全以自我为中心,这种人无法发起真实的菩提心,这也是当前很多人修行大乘佛法的最大障碍。如何修自他相换呢?四川喇荣五明佛学院慈诚罗珠堪布介绍说,首先要按照七因果教言,详细观修一遍,并由此深深地体会到:一切众生都是我的母亲,都对我有这么大的恩德,今天该轮到我去报答母亲深恩厚德的时候了。此处首先需要观修两点:1.以大悲心领受众生的痛苦其中要修四个具备:第一,具备希望,即非常希望每一个众生都能远离一切大大小小的痛苦;第二,具备发愿,即从内心深处真诚地祝愿所有众生,都能够远离一切大大小小的痛苦;第三,具备发誓,即发誓从现在起,我一定尽己所能,去减少乃至断除众生的一切痛苦;第四,具备祈请,即祈请上师三宝、诸佛菩萨加持我,能够遣除众生的痛苦,清净众生的罪业。2.以大慈心布施自己的快乐要从内心深处一心一意地思维:祝愿在此时此地,自己所有的幸福和幸福的因,如闻、思、修,或持戒、布施、忍辱等善业,都能立即成熟于如母有情的身心之上。这样思维以后,还是要加上四个具备:首先是具备希望:希望能够将我所有的幸福和善业都迁移到有情的身心上;其次是具备发愿:一心祝愿我所有的幸福和善业都能够成熟于有情的身心上;再其次是具备发誓:即发誓从现在起,我一定尽己所能,给予众生一切快乐;最后是具备祈请:祈请诸佛菩萨加持我,能够真正实现我的誓言。3. 两首偈颂观修自他相换时还要念诵两首偈颂,即:若幸以乐转诸众,祈愿利乐遍虚空。若苦领受他众苦,祈愿苦海尽干涸。另外还有一首:愿普众生离苦及苦因,悉皆成熟于吾之相续。吾之一切利乐之善资,愿宿母众获而成正觉。4.三个相换下面我们重点介绍自他相换中十分重要的修法三个相换,即:执着的相换、疼爱的相换、苦乐的相换。无论是在观修中,还是在日常生活里,我们都要经常进行这三个相换的锻炼。(1)执着的相换以前,我们从来不曾把其他众生执着为我,而始终执着自己的身心是我;从今以后,我们就要反过来对所有众生生起殷重心,即把天、非天(阿修罗)和人等三善趣有情,当作自己的上半身;把旁生、饿鬼和地狱等三恶趣有情,当作自己的下半身。要以六道众生作为自己的身体,并且要像以前执着自己的身体那样来看待所有的众生。若能反复修习“执着的相换”,最后就的确可以待人如己般地对待一切众生。(2)疼爱的相换以前,我们每一个人都十分疼爱自己而不顾别人;从今以后,我们就要反过来不再那么地疼爱自己,而是疼爱其他众生,一心为其他众生着想。(3)苦乐的相换以前,即或是在一件极小的事情上,我们也是尽量把好的留给自己,不好的才送给别人,一切都为自己着想,这就是凡夫的基本原则;从今以后,我们就要反过来把世出世间的一切快乐、善根、光明等利乐都送给众生;把一切痛苦、烦恼、黑暗等衰损都留给自己。以上修法非常重要。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在行住坐卧当中,都不能离开这两首偈颂和三个相换的内涵。5.三个发愿作为一个菩萨,凡是与他有缘的众生都应该能够从他那里得到解脱的利益。要想将来实现这个目标,现在就要发三个大愿:第一个大愿是有关身体的,第二大个愿是有关受用(财产)的,第三大个愿是有关三世善根的。第一大愿:从现在起乃至生生世世当中,凡是听到我声音,看见、接触或者思维、观想过我身体的所有众生,不管他们是以信心、恭敬心等与我结成善缘,还是以贪心、瞋心等与我结成恶缘,总之,凡是与我结缘的一切有情,都能够暂时远离内心和身体的痛苦,并最终得到究竟圆满的解脱。第二大愿:从现在起乃至生生世世当中,我无论是作腰缠万贯、挥金如土的亿万富翁也好,还是作食不果腹、流落街头的乞丐也罢,凡是听到、看见、接触或者思维、观想过我财产的所有众生,而且不管与我结的是善缘还是恶缘,他们都能够因此暂时远离身心的痛苦,并最终得到究竟圆满的解脱。第三大愿:但愿依靠我三世所有的善根,能够令所有众生暂时远离身心的痛苦,并最终得到究竟圆满的解脱。6.如何面对顺缘人的一生当中,不可能没有任何的快乐。当享受到世间的幸福或修行上的法喜(如在闻、思、修上的进步)时,凡夫的表现往往是:得意洋洋,无所顾忌,不会去考虑其他众生的幸福和解脱,从而让幸福白白地消逝。而大乘修行人的表现却与此迥然不同!虽然大乘修行人不曾费尽心机地谋求自利,可是当福德因缘具足的时候,他们仍然会享有世间的幸福和出世间的圆满,但他们却不会浪费这份幸福和圆满,而是抓住这些机会,使他们成为修行的资粮。具体的办法就是要随时随地发起这样的心念:虽然我所拥有的幸福和圆满是微不足道的,但我仍愿一心一意地把他们全部无条件地送给一切众生,毫无保留。7. 如何面对违缘一个修行人不可能永远一帆风顺,那么应怎样应对生活和修行中的违缘呢?若暂时还不能以空性正见应对,又该如何呢?当凡夫遇到种种痛苦时,就会立即想尽一切办法远离痛苦。与凡夫不同,大乘行人却会勇敢地面对并承受各种痛苦及痛苦之因:既然事已至此,我就应该把他们转变过来不但不能让这些痛苦乃至破戒等罪业成为我修行的障碍,而且要把他们变成我修行的顺缘。应该如何观修呢?就是自他相换。比如,当我们犯错之后,就要这样思维:我不应该太难过,而要把它变成修慈悲心的顺缘。虽然现在我事事不顺,而且罪业缠身,但是在这个世界上,还有多如牛毛的人,造了更为严重的罪业。既然是这样,我就应该就此而发愿:但愿以我现今所造的犯戒等罪业,能够代受所有众生所造的罪业以及触犯出家、在家别解脱戒等数之不尽的罪业;但愿在我接受这些罪苦之后,他们就能摆脱痛苦的折磨;祝愿我的违缘能够真实地代替他们的违缘。若能诚心实意地这样发愿,则这些违缘一定不会成为修行的障难,反而会变成前进的顺缘。如此,则一切痛苦转为道用,烦恼当下即为菩提。生起菩提心的标准如何了知我们的自相续中已经生起了真实无伪的菩提心呢?举例言之,假设一位母亲见其极为珍爱的孩子堕入火坑,身受苦逼,对此连一刹那的耽搁也无法忍受,而要急切地将孩子拉出火坑。同样的,见到一切如母有情为轮回的难忍大苦所逼迫,我们对此连一刹那也不能容忍,而要速证无上圆满果位,不舍一众生乃至一切众生,令其究竟成佛。当这种心无造作地现起时,便知我们已经生起了真实的菩提心。如乔美仁波切所说:“自己丝毫没有造罪业,他人冤枉诬蔑害己命,然而终有一日令成佛,对于何人皆舍瞋恨心,抛弃生生世世损害念,此即修成菩提心标志。”胜义菩提心浅释修学“愿、行菩提心”之后,学人因缘成熟,现见诸法实相,对法性确认无疑,即获得“胜义菩提心”。所谓胜义菩提心,即现量明了一切诸法之实相,空性和大悲双运不二之智慧。它远离一切分别与造作,超越一切边际、戏论和执着。若要明了并安住胜义菩提心,必在具格善知识的指导之下,必在清净传承的加持之下,因缘具足,始可契入。一旦真实契入此心,行人即入不退转位。胜义菩提心不立文字,亦不妨文字。若要明了胜义菩提心,需要认识如下几点。1 本自具足。胜义菩提心即生佛无有二致的本源清净心,众生本自具足,无欠无余。千佛出世度生,此心不增;千魔应劫现起,此心不减。唯此一心即是佛,佛与众生更无别异。故华严经云:“初发心时,即成正觉。”学人但能明了此心,确认此心,更无别佛,亦无别心,即是“绝学无为真道人”。如黄檗希运说:“诸大菩萨所表者,人皆有之,不离一心,悟之即是。”乃至十方三世诸佛,彻证此心,圆满究竟解脱。2 本自空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有机农场测试题及答案
- 都市圈助力统一大市场建设
- 教师教学创新策略与方法
- 房地产精装设计合同模板
- 2024年山东省日照市五莲县中考化学模拟试卷(含解析)
- 数据分析基础(第2版)课件 第4.3 动态数列分析与预测
- 无人机应用技术3.5.室内编队飞行飞行状态栏认识
- 湖北省黄冈市黄冈中学2025年化学高一下期末经典试题含解析
- 2025至2030年中国组合平衡型网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报告
- 正文排版题目大全及答案
- 化工企业适用-法律法规文件清单
- 工业催化原理及应用
- 国开2023春《语言学概论》形考任务1-3+大作业参考答案
- 公安院校及专业招生政审表
- 青少年体能训练计划方案
- 2023年公需课 大数据概述及基本概念考题
- 广东深圳红岭中学物理自主招生试卷
- 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简表(WHOQOL-BREF)
- GB/T 28733-2012固体生物质燃料全水分测定方法
- GB/T 14294-1993组合式空调机组
- GB/T 13912-2002金属覆盖层钢铁制件热浸镀锌层技术要求及试验方法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